世俗的人戴什麼帽子
Ⅰ 清代 俞樾寫的 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這一段
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於外者,往別其師。師曰:「外官不易為,宜慎之。」其人曰:「某備有高帽一百,逢人輒送其一,當不至有所齟齬也。」師怒曰:「吾輩直道事人,何須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人歟?」師頷其首曰:「汝言亦不為無見。」其人出,語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清·俞樾《俞樓雜纂》)
世俗把喜歡別人當面阿諛的人稱為:喜歡戴高帽子。有一個在京城做朝官的人被派到外地當官,臨行時,去向他的老師道別。老師說:「外地的官不好做,應當謹慎一些。」那人說:「我准備了一百頂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頂,可能不會和人產生矛盾了吧。」老師生氣地說:「我們讀書人應該直率待人,何必給人戴高帽子呢?」那人說:「天下像老師您一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呢?」老師微微點頭說:「你的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那個人告別出來,對人家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現在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Ⅱ 什麼是高帽
比喻不切實際的恭維。
Ⅲ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Ⅳ 什麼叫做戴高帽
世俗都愛把當面恭維人叫做「戴高帽子」。
從前,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因為在全國的知名度很高,所以有很多人都想來做他的學生,但是他都不收,他只收了兩個資質較高的學生。這兩個學生一直都很聽老師的話,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他們就去向老師討教,而老師也一一給他們解答。
這天,朝廷聽說這個老師有兩個弟子資質很高,而且跟那位老師已經學了有十幾年了,所以沖著老師的知名度,國王准備聘用他們來輔佐自己。
於是就派使者帶著厚重的聘禮來到了那位老師的家裡,向他說明了來意,老師說:「這個我沒什麼問題,但是我希望使者還是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
使者又來問兩個學生,當學生聽說要去當官時,想都沒想立刻應允下來。
他們決定臨行之前,一同去拜辭老師。
老師問:「你們到了外地,准備怎樣待人接物?」
學生回答:「老師放心,我們准備逢人送上一頂帽子,保管叫地方上人人高興。」
老師嚴厲地告誡說:「不行,這種醜事堅決不能做。雖然如今世風日下,老實人吃不開,但是我希望你們一定要嚴守情操,為人正直。」
一個學生連忙拜道:「老師的話對學生教育極大,如今社會上像老師這樣不愛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啊。」
老師含笑頷首說:「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教你們一定要為人正直。」
辭別出來,兩個學生相視而笑說:「瞧,高帽子已經送出去一頂啦。」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言六月寒。」世上沒有人不喜聽人說好話。高帽子其實也有贊美和奉承之分,只是一種比較真誠,一種多有假意而已。在人際關系中,贊美是良好的潤滑劑。每一個人都會本能地從心底里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得到肯定,而真誠與假意一時之間難以分辨,有人渴望真誠,卻還有不少人只消化好話,不論假意,如此,高帽子才能如此風行天下。
Ⅳ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Ⅵ 高帽子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世俗謂媚人為頂高帽子。嘗有門生兩人,初放外任,同謁老師者,老師謂:「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師之言不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師者有幾人哉!」老師大喜。即出,顧同謁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頂矣。」
【譯文】
世人把奉承人稱為戴高帽子。曾經有兩個學生,初次被任命去外省做官,一同去向老師拜別。老師說:「現在這個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見人就給他戴頂高帽子,這樣就可以了。」其中一人說:「老師說得不錯,現在的社會上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有幾人呢?」老師很高興。等到出了門,他看了一眼同來的同學,說:「高帽子已經送出一頂咯!」
Ⅶ 為什麼戴白色的帽子不好
其實也不全是這樣,醫生和廚師的帽子就是白色的(那是因為白色象徵著純潔);其它的就。。。
Ⅷ 猶太男子頭頂小圓帽的前生今世,為什麼小帽子從來都不掉
猶太人一直都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這是國際公認了的。猶太男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戴小帽子,而且還不會掉,這其實是因為小帽子是別住了的。
其實准確說,那不叫戴而叫頂,因為它太小太輕了,略大於拳頭,淺淺地扣在頭頂,用發卡別在頭頂。謝頂男子,只好偏斜別住邊緣的頭發,甚至用膠布貼在頭頂上。
Ⅸ 高帽子的翻譯
原文:
俗以喜人面諛者日"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於外者,往別其師.師日:"外官不易為,宜慎之.''其人日:"某備有高帽一百,適人輒送其一,當不至所齟齬.''師怒日:"吾輩直道事人,何須如此!''其人日:"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人歟?''師頷其首日:"汝言不為無見.''其人出,語人日:"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譯文:
世俗把喜歡別人當面阿諛的人稱為:喜歡戴高帽子。有一個准備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師告別。老師說:「外省的官不好做,你應該謹慎從事。」 那人說:「我准備了一百頂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頂,應當不至於有矛盾不快。」老師很生氣,說:「我們應以忠直之道對待別人,何須如此呢。」那人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人,能有幾個啊?」老師點頭說:「你的話也不是沒有見識。」那人出來後,告訴別人說:「我(准備的)一百頂高帽,現在只剩下九十九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