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出艙為什麼戴著帽子
㈠ 「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第四版 「飛天」的整體結構
頭盔:面窗細分四層
「飛天」頭盔的製作材料由黑龍江一家科研院所提供。頭盔的面窗共有4層,其中兩層充壓結構間將被充入高純氮氣。外面還有一層防護面窗,再外層則是濾光面窗。濾光面窗對太陽光的折射率很低,一旦航天員迎著高強光照面,就可拉下這層面窗。
頭盔的兩側還各有一個照明燈,能夠照亮服裝的胸前部分,這有利於航天員在光照不足的陰照面操作。
與照明燈一樣位於頭盔兩側的還有報警指示燈,一旦服裝出現意外,報警燈就會閃起,並能發出語言報警。
此外,「飛天」頭盔上還裝有攝像頭,可以拍攝航天員出艙操作時的情景。
飛天頭盔的優點在於其視野比其他同類產品要大,這在製造技術上要求很高,相關的科技人員花費了數年時間才攻下頭盔製造的難關。
前胸設備:通過手腕反射鏡操作
「飛天」艙外航天服的前胸是其「大腦」所在。
服裝胸前的電控台是電器系統的核心,內有服裝加電、泵、風機、數管、照明、電台開關、OLED顯示器、機械式壓力表等設備。
與電控台相鄰的是氣液控制台,它控制著服裝氣路和液路系統的核心部件,裡面有20多個閥門,以保證正常供氧和應急供氧,切換主備氧氣瓶和氣體壓力主備設施。
「飛天」服裝前胸的操作開關有10多個,其中的消聲鍵可以兩用,包括消除警報聲,以及顯示器在兩個屏幕中切換。
有趣的是,因為視野所限,航天員並不能看到胸前和腰胯部的設備,只能通過兩只手腕上的反光鏡反射進行操作。
手套觸覺:靈敏度可撿鉛筆
「飛天」航天服的肩、肘、腕三個上肢關節是氣密軸承裝置,雙層密封但能轉動,其中有專用的調節帶,可以調節尺寸適合不同人穿用。因為出艙活動主要靠上肢,所以下肢的膝、踝關節活動能力沒有上肢要求高,但下肢和襠部都有多處調節帶。
「飛天」航天服的手套在指尖部分只有一層氣密層,可以保持觸覺。這些手套分不同型號。製造時將14個人的手部數據利用三維掃描技術,製造出適合亞洲人的手套,分大小號,其靈敏度可以幫助航天員握住25毫米如鉛筆般粗細的東西。
掛鉤雙繩:艙外活動交替使用
「飛天」航天服上有兩根臍帶,其中01號臍帶長8米,02號臍帶長4米。這種臍帶將航天服與飛船連接在一起,航天員出艙後,在自主模式下並不用電臍帶,但一旦出現意外,作為應急供氧管的臍帶就會發揮作用。
航天服上的2個安全掛鉤對於這次任務非常重要。航天員出艙時,掛鉤可以起到安全防護作用,使航天員出艙不脫離艙體。
這兩個掛鉤上的繩子一長一短,一根3米,一根1米。1米的繩子承重1噸,由於比較短可以防止纏繞,它呈折疊狀,一旦在外力作用下展開,就表明航天員已經離開飛船。另一根3米長的繩是彈簧繩,可拉長,也能承受1噸重。
具體操作時,出艙的航天員要交替使用兩個掛鉤,像攀岩那樣才能實現艙外活動。
穿衣程序:自下而上
上天後航天員要將掛在氣閘艙壁上的服裝產品從支架上取下,放在服裝架上,解包,檢查,進行組裝。
穿衣時,航天員先坐在艙外服背包門框上。背包兩側是供氧部件,航天員先把下肢穿好,把服裝與液冷服連接。液冷服能散熱70%-80%,是彈性網狀織物製成並帶有帽子,在網格之間穿有注滿水的軟管,軟管結構主要集中在人體頭部、軀干、大腿等部位。液冷服的肩肘和腰部等怕涼的地方都加了特殊的羊毛氈進行防護。
飛天航服:可用五次
「飛天」航天服的每一處設計極其講究,小到一個襻扣都要考慮實際應用。據專家介紹,我國自行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因為不帶有制動裝置,所以與美國航天服不同,而接近於俄羅斯航天服。
這套服裝可以重復使用5次左右。但據消息人士稱,神七的飛行任務中,「飛天」艙外航天服將留在氣閘艙中留軌,不過其中的手套要帶回。
㈡ 在太空時,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要注意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人體直接暴露在外太空,應該穿好防護服,保證氧氣的供應,還有對溫度的控制,通信設備的暢通,做好防護工具,加強與航天器的連接。
㈢ 航天員出艙活動有哪些步驟
cnm配合那個垃圾V「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刷採納的怎麼還不去死
㈣ 神7出艙的航天服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那套
國產的,不過有蘇聯的一套備用。
㈤ 飛行員穿的倉外宇航服是用什麼材料做的,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飛天」艙外航天服檔案
重量:120公斤
顏色:白色
造價:約3000萬元
組成:用料軟硬結合,從上到下依次是頭盔、上肢、軀干、下肢、壓力手套、靴子
適用:四肢裝有調節帶,通過調節上臂、小臂和下肢的長度,身高1.60米-1.80米的人都能穿上
耐力:可支持4個小時艙外活動,並可重復使用5次
上肢關節
巧妙地利用仿生結構,使關節活動更加自如。
腕鏡
手腕處裝有一面小鏡子,航天員可以通過它隨時察看自己身上的各種開關。
背包
高1.3米,是航天服穿脫(進出)口的密封門,在背包殼體內安裝艙外航天服生保設備,背包殼體下端安裝有掛包、備用氧瓶等。背包關閉通過拉緊鋼索和操作關閉手柄完成。
頭盔
經過科研攻關,「飛天」航天服頭盔的視野比其他同類產品要大。
攝像頭 頭盔還有攝像頭,可拍攝航天員出艙操作。
照明燈 兩側各一照明燈,可照亮服裝胸前部分,方便航天員在陰暗面操作。
報警指示燈 兩側有報警指示燈,一旦服裝出現泄露報警燈閃。同時還有語言報警。
面窗 其面窗4層,2層充壓結構,2層之間充高純氮氣,防結霧,外面是防護面窗,外層是濾光面窗,對太陽光折射率低,迎著光照面可拉下它。
手套
為每位航天員量身定做,看上去特別厚實,有點像拳擊手套。
外層 熱防護手套外層為纖維織物,有兩層氣密,使用特殊隔熱橡膠材料,能耐受高溫到100℃。
指尖 指尖部分,只有一層氣密層,保持觸覺。手指背部位內有兩層真空屏蔽隔熱層。
手心 在手心握物部位設置有凸粒狀橡膠,主要為防滑。手套可握住25毫米的鉛筆粗細的東西。
熱防護蓋片 在手背有可翻折的熱防護蓋片,用於覆蓋手指部位,提高此部位的熱防護能力和保證手指的關節活動性。
手錶
專門設計的航天手錶,材料適合航天特殊環境。
外觀 它比一般手錶表盤大,實現功能也比普通手錶多,上有三個小表盤,分別是小時、分鍾、秒。可以讀北京時間和飛行時間,另外可以轉動表盤記時。
用途 航天手錶可讓航天員在漆黑的太空中,清楚地知道地球的晝夜之分。保障航天員的生活規律與地球同步,不至於打亂生物鍾。
衣料
航天服須真空屏蔽隔熱,所用織物要多種織法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強度要求。
層次 航天服6層:由特殊防靜電處理過的棉布織成的舒適層、橡膠質地的備份氣密層、復合關節結構組成的主氣密層、滌綸面料的限制層、通過熱反射來實現隔熱的隔熱層、最外面的外防護層。軀干達到7層,最厚的是掛包有20層。
★ 對話
航天服就是一個微型載人飛行器
艙外航天服分系統主任劉向陽稱,航天服工程與飛船類似
㈥ 在天空一號里航天員為啥不用戴太空帽
失重的狀態下,帽子還得系著啊,不亂跑啊
㈦ 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是為什麼背個背包
由於太空為微重力環境,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時會處於漂浮狀態,如果想在太空移動身體,只能用手握住一個一個扶手向前移動,或者使用特製的身體移動工具,這是一種使用噴嘴噴出高壓氣體的推動裝置,可以推動航天員的身體朝一定方向移動。而俄羅斯航天員太空行走所使用的身後的太空機動裝置就「藏」在「背包」里。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太空行走中能很好地移動身體,完成各種操作和任務。
航天員在太空行走背個背包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太空為微重力環境,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時會處於漂浮狀態,如果想在太空中移動自己的身體,那麼只能用手握住一個一個扶手向前移動,或者使用特製的身體移動工具,這種移動工具的正式名稱是「太空機動裝置」。
足夠安全,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航天員的安全,載人機動裝置中推進系統的管路都是雙重的,以便在發生故障時航天員能自救和返回太空梭。
㈧ 宇航員到太空去頭上戴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那個是頭盔,是艙外宇航服的一部分。
太空中是真空環境,沒有空氣,氣壓為零。為了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宇航員到艙外活動時,就必須穿艙外宇航服。
艙外宇航服是完全密閉的,與太空環境完全隔離。艙外宇航服包括宇航員貼身穿戴的頭盔、上肢、軀干、下肢、壓力手套、靴子,具有密閉保壓、防輻射、隔熱、防微隕石、防紫外線等功能,在服裝內增加了液冷系統,用於排出身體代謝產熱,保證體熱平衡。全套艙外宇航服還包括一個大背包,背包殼體內安裝艙外航天服生保設備,背包殼體下端安裝有掛包、備用氧瓶等。
頭盔是艙外宇航服上套在宇航員頭部的罩子,與宇航服連在一起,也是密閉的。其中有與背包相連的氧氣供應系統、溫度調節系統、通訊系統等,還安裝有照明、攝像、報警等設備。頭盔前面有弧形的面罩,共有四層,裡面2層是充壓結構,2層之間充高純氮氣,防結霧,外面是防護面窗,最外層是濾光面窗,對太陽光折射率低,迎著光照面可拉下它,保護眼睛不被灼傷。
中國的艙外航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