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帶的帽子是什麼
『壹』 劉禪 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諸葛亮給他寫出師表為了什麼`````(我沒看過3國`)
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於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
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貳』 說了6個字而得已善終的劉禪和孫皓相比,誰的智力更高
我覺得劉禪的智力更高,他之所以會選擇投降,也是為了能夠保存軍隊的力量,能夠保證蜀國統治下人民的安全。
『叄』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肆』 被人譏笑數千年的「劉阿斗」真的「爛泥扶不上牆」嗎
是的,阿斗就是個廢物,沒有諸葛亮輔佐根本無法治理蜀國,朽木不可雕。
『伍』 你對《三國演義》中的劉禪(阿斗)有什麼評價(語言要文明)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贊不絕口,被視
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系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
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系,且把這種關系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
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
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
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
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
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國人
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沖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
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
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
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松。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
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
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
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侯,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
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里出身,
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
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
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系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
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
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
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
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盡管劉禪
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
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
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
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
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
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盡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
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
野蠻的路線斗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
臣問題,也可謂亘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Zhi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
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
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
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
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
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里繼續被大量被消耗在戰場上。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
,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
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
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
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
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
後,太後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
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
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
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
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
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後
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
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范和氣質。伏鍥克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
關頭做出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時代的領導人吳主孫皓在晉朝大兵壓境
時,尚「作昭明宮,工役之費,以億萬計」。善於納諫、明於決斷調度的晉武帝,天下一
統後,「怠於政事,頗事游宴,選吳孫皓宮女五千入宮,掖庭殆將萬人。嘗乘羊車,恣其
所之,至便晏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撒地,以引帝車。」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
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
,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
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
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
多見。
龐永認為:「殘暴之君在位,臣民頌他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視他為贅疣。」孟德
斯鳩說:「那種歷史記錄讀來乏味的國家是幸福的。」王學泰說:「統治者的招撫政策能
使更多老百姓活下來,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
一件好事。因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得一日之果腹;從歷史的發展角
度來看,少破壞一些社會財富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為什麼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招安比鎮壓
還壞呢他們的邏輯是:鎮壓使得階級矛盾更為尖銳、階級斗爭更為激烈,階級斗爭越激烈
越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從歷史事實看這顯然是荒謬的。幾十年的戰亂造成的『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社會財富、人口幾乎是一掃而空,『激烈』到這種程度還能『促進社會
的發展』,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世界兩千年,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大氣的阿斗,我們還罵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誰
扶不起?!是阿斗,還是我們,還是我們不健康的文化?!以成敗論英雄,以統治需要論
是非,是我們歷史和現實最大的劣根。
劉禪(207-271),字公嗣,小字阿斗,劉備子。為人懦弱,不理政事。初嗣位,諸葛亮輔政。亮死,寵信宦官黃皓。費禕、董允秉國時,皓尚不敢為非作歹。允、禕相繼去世後,皓遂用事,朝政日非。炎興元年(263年)降魏,封安樂公,徙洛陽。晉王司馬昭與禪宴飲,為他表演蜀地歌舞,隨降的蜀漢官員都很感傷,而禪仍喜笑。司馬昭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這就是俗諺「扶不起的阿斗」的來歷。一天,司馬昭問禪:「頗思蜀否?」他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對蜀國滅亡沒有絲毫傷感。後人將「樂不思蜀」作為成語,泛指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陸』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 阿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么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么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是誰已不可考,但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贊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柒』 歷史上的劉禪真的很笨嗎
人們所以認為劉禪「昏庸」,則主要是出於如下看法:
第一,劉禪在政治上毫無主見,無所作為,其四十年在位,完全仰仗諸葛亮等輔臣;
第二,劉禪在其執政後期寵信佞臣黃皓,導致政治腐敗,這是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
我認為,這些看法是片面的。
先說劉禪在蜀漢政權中的作用。劉禪一朝,確實人才濟濟。位至丞相、尚書令、大將軍的重臣,先後有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諸葛亮自不待說,是三國時代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識治之良材,管、簫之亞匹。」(1)蔣琬、費禕、董允也因其賢良,時人將他們與諸葛亮並稱為「四相」、「四英」。(2)姜維則「敏於軍事」,(3)是諸葛亮死後蜀漢伐魏的主帥。此外,還有一大批獨當一面的能臣良將,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王平)在北境,咸著名跡」。(4)所以,後世有「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5)的評論。無可否認,逆境中的蜀漢政權,能保其四十年基業,很大程度上確實得力於這些輔臣。
但是,上述事實說明什麼呢?我認為,應該說明劉禪政治上的明智,知人善任,而不應反而說明劉禪的「昏庸」,即所謂毫無主見,無所作為。
望採納
『捌』 關於劉禪的資料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贊不絕口,被視
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系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
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系,且把這種關系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
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
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
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
,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蜀
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
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沖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
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
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
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松。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
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
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
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侯,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
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里出身,
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
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
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系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
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
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
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
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盡管劉禪
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
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
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
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
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
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盡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
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
野蠻的路線斗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
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亘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
。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
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
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
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里繼續被大量被消耗在戰場上。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
,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
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
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
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
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
後,太後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
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
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
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
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
,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
,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
領導人的風范和氣質。伏鍥克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出為
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時代的領導人吳主孫皓在晉朝大兵壓境時,尚「作
昭明宮,工役之費,以億萬計」。善於納諫、明於決斷調度的晉武帝,天下一統後,「怠
於政事,頗事游宴,選吳孫皓宮女五千入宮,掖庭殆將萬人。嘗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
晏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撒地,以引帝車。」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
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
,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
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
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
多見。
龐永認為:「殘暴之君在位,臣民頌他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視他為贅疣。」孟德
斯鳩說:「那種歷史記錄讀來乏味的國家是幸福的。」王學泰說:「統治者的招撫政策能
使更多老百姓活下來,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
一件好事。因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得一日之果腹;從歷史的發展角
度來看,少破壞一些社會財富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為什麼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招安比鎮壓
還壞呢他們的邏輯是:鎮壓使得階級矛盾更為尖銳、階級斗爭更為激烈,階級斗爭越激烈
越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從歷史事實看這顯然是荒謬的。幾十年的戰亂造成
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社會財富、人口幾乎是一掃而空,『激烈』到這種程度
還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世界兩千年,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大氣的阿斗,我們還罵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誰
扶不起?!是阿斗,還是我們,還是我們不健康的文化?!以成敗論英雄,以統治需要論
是非,是我們歷史和現實最大的劣根。說:「如果沒有對過去的正確歷史認識,就談不到
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