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為什麼人不戴帽子
⑴ 不同朝代的帽子有什麼區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帽子開始流行於民間的文人雅士。隋唐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使帽子的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流向民間。一般
讀書
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於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叉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戴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帽子文化的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會根據自己的身份選擇不同的帽子。可見,帽子已成為人們日常裝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急!!!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討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才獲勝返回,在回國的時候迷失了方向。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有認路的特長,可以利用它。」就挑選了幾匹老馬放在隊伍前面走,隊伍跟在老馬後面,最後找到了回國的道路。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蟻壤高達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把土挖開就回有水了。
【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徒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譯文】
魯國有一個人自己很會打草鞋,妻子很會織白綢。兩口子想搬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必定會變窮。」
那魯國人問:「為什麼呢?」
這個人回答說:「做鞋是為了給人穿的呀,但是越國人卻習慣於赤腳走路;織白綢子是做帽子用的,但是越國人喜歡披散著頭發,不戴帽子。以你們的專長,跑到用不著你的國家裡去,要想不窮困,哪能辦得到呢?」
【「魯人徙越」的啟示】
不知您是否聽說過韓非子寫的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魯國人擅長紡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紡織白絹。他們想遷到越地去,就有人對他們說:「你們一定將窮困不堪了。」這個魯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人赤腳走路;白絹是做帽子用的,而越人卻披頭散發。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地怎會有用武之地?怎麼會不窮困呢?」
看完這個故事後,人們往往認為擅長編制的魯人夫婦糊塗無知,那位勸說者則明智而有識,這幾乎成了鐵案。是的,如果我們用靜止的觀點來分析,擅長紡織的魯人夫婦到越地之後,一定會像那位明智的勸說者所說的那樣,特長得不到發揮,定然會「無用武之地」,以至於「窮困不堪」了。
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個角度,深入下去思考一下呢?就會得出一個與勸解人說的完全相反的答案——
魯人徙越之後,並不一定急於賣鞋賣帽,而且不一定局限於賣鞋賣帽。他們夫婦到越地之後,可以先做一番考察,了解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然後再對鞋帽從美學角度的和有利於身體健康諸方面,做一些宣傳穿鞋戴帽的有益廣告,使越地人慢慢認識並接收穿鞋戴帽這種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意自然就有了。當然,越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馬上改變,魯人夫婦也不可能馬上富起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越人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並不一定老不穿鞋、不戴帽,就像人類開始時掛樹葉、圍獸皮,而現在卻穿上衣服一樣。再說,魯人夫婦既然擅長紡織,那麼,他們的紡織就不會局限在鞋帽上,他們可以紡織出許多越人喜歡的東西。這樣,魯人夫婦又何患不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許多人看待事物或幹事情,總是像故事中勸魯人的人那樣,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墨守成規,不思變革,滿足於當前的環境,對新出現的事物,一看臉孔陌生,不是採取懷疑的態度,不加理睬、不去注意,就是大喝一聲,「哪裡來的異端」,一棍子打死。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些人的思想和行為,是與我們所處的改革時代極不適用的。我們國家是一個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盡管在建國之後,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現在狀況,國家建立了適合當時實際的經濟體制,但這些舊的經濟體制,現在已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世界各國都在實行改革開放,它們的經濟實力都在不斷增長。我國本來就比世界發達國家落後,只有實行改革開放,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立於不敗之地 。
因此,在當今,我們只有像魯人那樣,敢闖禁區,大膽嘗試,才能創造出財富,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成為世界強國之一。相反,像故事中勸說者那樣固步自封,只能是越來越窮,最後不攻自破,不打自倒,重演清朝末期的歷史悲
<<善呼者>>
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門客說:「沒什麼能力的人不能跟我們一塊出門」。
一天,有個穿褐衣的人找上了門,對他說:「我嗓門大!」於是公孫龍問他的門客:「你們中間有大嗓門麽?」下面回答說沒有。於是公孫龍就把這個大嗓門的人收做門客。
過了幾天,公孫龍要去游說燕王,不料走到河邊這邊的岸上滅有船,於是他讓大嗓門往對岸喊話要船,就喊了一下,那邊就有船家聽到開船過來了。
(太史公曰:真牛!)
⑶ 古代人為什麼認為不戴帽子不穿衣服是羞辱他人
不是對他人的羞辱,是對他人的不尊敬。
⑷ 為什麼古代的書生必須要戴帽子
早在春秋時期開始,戴帽子就已經成為了中原文化區別於蠻夷文化的一種標志了,雖說經歷了戰國動亂的時期,但是行冠禮和對冠服的重視卻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即使到了清初都還保留著這些文化,因為清朝開始剃發易服才導致逐漸丟失了這項傳統文化。
不過這些禮儀到了清朝時期,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間,大家都留著長長的辮子,看起來光頭的比較多文化不一樣,導致很多人開始沒有再佩戴冠、帽、巾,不過很多有身份地位的還是會佩戴的。
而這些所謂的冠、帽、巾也在不斷的演變。
⑸ 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麼光頭和禿頂怎麼辦
光頭的話肯定就帶假發,禿頂的話那也得戴假發,或者是經常戴帽子,戴那種有假頭發的帽子。
⑹ 帽子是啥象徵呢
人為什麼要戴帽子?帽子的實用意義於在禦寒、防暑、防風沙,後來才是,裝飾和標識以及象徵意義。關於帽子的實用意義和裝飾意義我們很清楚,今天主要來談帽子的象徵意義,在漫長的現代社會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社會期間。
觀看和閱讀古代的文物以及書籍,我們發現帽子跟女人的關系很小,古代社會女人可以是從來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關系,說白了帽子就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可以說帽子從一發明就是跟「權力」和「地位」地位聯系在一起,體現的是它的象徵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
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
「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
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
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
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⑺ 明朝與清朝的官帽有何不同
在古裝劇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大大小小的官員頭上都戴著帽子。而犯錯即將被貶的官員呢,也會經常說一句話:我的烏紗帽不保了。那麼,你對這個烏紗帽,知道多少呢?那麼小編帶你們來看一下真正的烏紗帽吧!走近烏紗帽,了解烏紗帽!
作為一個朝代的象徵,官帽的樣子極為影響一個人對這個朝代的第一印象以及看法,他是一個朝代民間風俗和宮中習氣的一種體現,所以呢,簡單大氣一點就好了,弄那麼多珠寶,不是明顯在說明朝風奢侈的事實嗎?官帽上面有再多珠寶,在官帽的製作上耗費很大的財力,這樣又能如何呢?為官者不做任何時事,不能恪盡職守,這個國家不都遲早會衰敗的嗎?民載舟,也可覆舟。花費在帽子上的錢財完全可以救濟百姓,賑災減災。清朝的滅亡就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證明。
⑻ 清朝頒布剃發令,百姓必須留辮子,那禿頭或者光頭的人該怎麼做呢
這個命令限制了修發型的時間,十日的限期內不剃發,或者剃發不合官方標準的,嚴懲不貸,甚至會被斬首。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剃發令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辮,前提是得要聽話。
禿頂和光頭的人腦袋瓜本來就大面積光亮著,在這一剃頭運動中,他們倒也省心不少。特別是光頭的,只是無法能達到官方“留兩小辮子在頭上”的標准而已。
二、中期辮子進化
隨著清朝勢力的逐漸統一和穩固,剃發規定有所放鬆,辮子也是由前期的留兩撮改留頭頂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頭發留的范圍可以大一些,這時候的辮子就比較大,有垂感,比較大方得體,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氣了。
而對於禿頂的人來說,只需要剃後腦後面那小部分的頭發,辮子照樣可以編。在中國歷史上,滿清可謂歷代王朝忠的另類,其另類的原因在於,滿清成功改變了自西周以來,歷代華夏百姓的發型和服飾。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發、留辮子的,會被處死。而滿清的這個政策無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觀念產生很大抵觸,為此,抗清戰爭因為滿清的這個政策而延續了二十多年,時至今日,剃發易服依舊被視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⑼ 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麼禿頂和光頭的人應該如何處置呢?其實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但如果是設身處地的想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會有這幾種方式。
在最最開始的時候滿清統治者推行這一制度並不是非得要說漢人發型如何,他們只是想要漢人的態度說明他們擁護滿清就可以了,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政府也就相對不那麼在意了。但清政府也可能想不到這一根小小的辮子到清末卻是中華民族封建思想的標志物。
⑽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喜歡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時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時候遮陽擋雨。
《後漢書?輿服志》一語道破發明人類發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種時代,就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作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文明的發展,帽子除了保護頭部的功能外,還成了裝飾打扮、區分身份的一種道具。
古時幼兒的頭發都紮成兩個小髻,像一對牛角似的,稱總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舉行冠禮,由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即《禮記?曲禮》上所記的:「男子二十冠而字」,這意味著該小夥子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六藝綱目》因此稱:「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不過,帽子最初不叫帽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帽」字,帽子之稱,那是東漢以後的事。東漢以前,把戴在頭上的東西統稱為「頭衣」,其中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
舉行弱冠禮的冠,其實和帽子還是有區別的。冠,只是一道狹窄的冠梁,單單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帽子呢,則罩著整個頭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舉行弱冠禮是一種儀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平時,只有貴族士大夫才有資格戴冠,而且這冠還分不同式樣、不同功能:覲見皇帝的冠稱為弁冠,即官帽。參加重要典禮的冠稱進賢冠,進賢寇中,如果是王爺所戴,稱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稱法冠;重臣所戴,則稱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場合所戴,稱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為古代士大夫比較清閑,精力都投入到禮儀上,不但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縫制冠帽過程中,一個鈕扣、一條布條、幾道針線腳的走向有稍稍改變,都會被視同一個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稱,應用於不同的場合。作為現代人,如果不是專業研究古代服飾的,實在沒有必要在對這些細節關注過多。
與貴族士大夫相對,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貧賤之人不準胡亂戴冠的。實際上,漁樵農耕等等勞動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勞作,就算你讓他們佩冠戴帽,他們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塊黑巾包裹著頭,所以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黔首」。
「黔首」們沒有冠戴,而用毛巾裹頭,是不讓頭發散落——古代認為頭發是父母賜予的精血,輕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國古代,剃頭主要盛行於清朝,但那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來的。在清朝以前,一個人如果以「披頭散發」的面目示人,要麼是要顯示自己的倨傲、無禮,要麼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墮落,不願當世為人。
歷史上的大賢人、大聖人周公聽說有賢士來了,「吐哺握發」出來相見,那是吃著的東西來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來,正在洗濯頭發來不及戴冠,就用手緊緊握著,不能讓頭發散落失禮於客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和謝萬兄弟去拜訪王導的兒子、時任吳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頭散發出來相見,神色冷淡、語氣生硬,那是根本沒把謝氏兄弟放在眼裡。氣得謝萬大罵王恬不是東西。
而宋朝名將狄青和岳飛都曾披散著頭發上在戰場,那也是對敵人的一種蔑視、仇視。
至於唐朝的李白曾發牢騷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就是純粹的憤世嫉俗的極端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