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把帽子摘下來
❶ 大清荒唐王爺,經常搶劫國庫的錢,為何臨死前乾隆還摘下帽子給他
這個王爺名為弘晝,是雍正僅存的幾個成年兒子中的一個,所以乾隆很是縱容他,對他也很不錯。弘晝是雍正的第五個孩子,說起來這個雍正也是可憐,他總共有十個兒子,活下來的不過四個,弘時又被賜死,而最小的弘瞻又被過繼出去,所以說,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其實只剩下弘晝一個弟弟了。
後來弘晝真的病重,快死了。乾隆前去看他,弘晝當時口不能言,用手比劃著帽子,意思是想要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繼承自己親王的位置。但是乾隆不能破這個例,就將自己的帽子摘下來戴在弘晝的頭上,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告訴弘晝,祖宗家法不可破,子孫的福氣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去爭取的。
❷ 古人處刑的時候為什麼要卸帽子
以前帽子是官帽,平民百姓是沒有帽子的,所以你說的帽子應該是官帽,因為獲罪所以被革職查辦,死刑的話古人一般都是穿戴整齊才去行刑的,因此那時候把帽子摘除很正常,不然就不算!
❸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時為什麼帽子
其實就是代表太子的地位不保啊!
康熙這次南巡已經是他老人家最後一次南巡了,也是第六次南巡。他南巡,留下了太子監國,這種事情也不是他老人家第一次這樣做了,只不過這次的太子監國,不同以往的情況是,太子已經被廢過一次,這是重新復立以後的太子。
而康熙之所以要復立太子,其實也是因為太子被廢以後,剩餘的皇子個個都虎視眈眈的看著太子的位置,都想成為儲君。康熙不忍心皇子們勾心鬥角,也為了保護四阿哥胤禛,所以才又把太子搬了出來,故意讓他當了擋箭牌。
❹ 乾隆帝為何要除掉鄂爾泰和張廷玉
乾隆帝為何要除掉鄂爾泰和張廷玉?皇帝和臣子「鬥法」,是中國歷代朝政的一個常態。而臣子們之間的「內耗」,表面上看,是個人利益之爭,其實,這其中真正的贏家,還得歸皇帝。
新皇帝繼位,身份一下子,由皇子到老大,內心極不情願有人管他。未親政可能會收斂些,執政後,首先對付的就是那些輔臣。至於成年皇子繼位,看到爺爺輩的老臣,一般也不待見。乾隆就是其中的一位,當然,其爺爺康熙、父親雍正,也給他樹立了一個榜樣。
再來看看這位皇帝對這二位的評述:「朕初年,鄂爾泰、張廷玉亦不免難免故智未忘耳!」聽起來,就好像這二人再如何斗,也不過是那些老把戲,最終,也不過爾爾。有人說,當時滿漢兩個陣營,必定註定爭斗。但是,歷史上的各種黨朋,從來就沒有消停過。說到底,這種「鬥法」,沒有皇帝的有意「縱容」,又何來聲勢越來越大?
❺ 康熙第六次南巡,太子胤_跪拜時掉了帽子,這到底是何意呢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也是赫舍里皇後的親子,皇後剛剛生下他,就因難產離開人世。康熙皇帝悲痛萬分,因為赫舍里皇後與康熙是少年夫妻,感情十分深厚。當時二人大婚時,赫舍里才十六歲,康熙皇帝才十五歲,可以說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
太子肯定是不可能承認的,這個時候康熙已經對太子完全失望了,心裡已經暗暗下決心要廢除太子,所以太子在跪拜時候掉了帽子,我覺得也是對其日後命運的一種隱晦表達吧!
❻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什麼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6)康熙為什麼把帽子摘下來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❼ 清朝的這個帝王明明創造了盛世,卻被後人扣上「第一罪人」的帽子,他是誰
清朝乾隆和康熙一起創立了「康乾盛世」,康熙一直被後人所景仰,但乾隆卻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被扣上「第一罪人」的帽子。
乾隆時期,國家實力雄厚,軍事實力超強,經濟和農業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這看似盛世的局面下,卻隱含著層層危機。
第三,乾隆在位六十多年,搞了130場大型的文字獄。除此之外,全國也掀起了大大小小無數文字獄。文字獄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人心惶惶,大家都互相猜忌,不敢發表言論。乾隆的這一行為,嚴重壓抑了大家的創造力,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百姓,都被訓練成了辦事員,成為只懂執行不懂思考的工具。乾隆時期帝王思想專制更加嚴重,這也是清晚期全國整體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種種,都為日後中國的落後和挨打埋下了禍根,造成國土淪喪,生靈塗炭。乾隆也成為了第一罪人。
❽ 清代官員的冠帽分為哪兩個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禮冠,一種為便帽。禮冠又稱大帽子,其制有二:一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為夏秋所戴,叫涼帽。按禮部規定,換季之日須統一,每年三月、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
暖帽一般多做成圓型,周圍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邊。檐邊的材料多用皮製,也有用呢、絨為之者,視氣候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別。據清代葉夢殊《閱世編》記,最初以貂鼠為貴,次則海獺,再次則狐,其下者濫惡,無皮不用、由子海獺價格昂貴,故有以黃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騷鼠,時人爭相戴之。
康熙年間,江寧等地新制有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更為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在暖帽的頂部,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或以緞裁,帽緯之中則裝以頂珠。
涼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後尚高而小。它的具體做法是用玉草(俗稱德勒蘇草)或白草編織成圓錐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麥秸編織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黃色的續羅,邊緣另用石青色織金邊鑲沿。
冠內綴有圓箍,圓箍的兩旁垂以緞帶,使用時縛於額下,以免滑墜。冠前另以金佛為飾,後面綴有舍林。在涼帽的頂部,也裝有頂珠及紅緯,制同暖帽。
禮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別。它們的區別主要在冠頂:朝冠的頂部一般制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間有球型珠寶,下面是金屬底座。吉服冠頂比較簡單,僅有球型珠寶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在底座和頂珠的中心,都鑽有一個5毫米直徑的圓孔:從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銅管,然後將紅纓、翎管及頂珠串上,再用螺紋小帽旋緊。
頂珠又叫頂子,以顏色及材料的不同,來區別戴冠者的品級:
朝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用陽文鏤花金頂,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陣碟,以下官品的頂子質料與朝冠相同。官員若觸犯法律,在被罷免之時必須將帽子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在頂珠之下一般還裝有一根兩寸長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質為白玉、翡翠或琺琅,也有用料器製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當初多插在遮陽帽上,染天鵝翎為之,貴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藍翎兩種。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製成的,俗稱孔雀翎。其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鮮艷的斑紋。按清朝禮儀,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別等級。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貴,惟宗室貝子可戴;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二眼;內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衛,前鋒、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一等護衛戴一眼。藍翎則以鵲羽所制,其七無眼,貝勒府司儀長,王府、貝勒府二、三等護衛等戴藍翎。
明清兩朝的翎枝差別,主要在它的裝法:明朝是將翎枝插在帽頂中間,呈直豎狀,而清朝卻將翎枝拖垂於腦後。
在清朝初期,花翎極為貴重,很少有漢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隨著時間的推移,凡有軍功的人,幾乎都能得到賞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後,這種禮儀已不甚嚴格,與花錢捐官相適應,也可花錢捐買花翎、藍翎,甚至可以隨意選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這種雨帽多製成尖頂,形如覆鍋,以細竹為胎,外蒙油絹、油紙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緞,也以顏色辨別等差。如乾隆朝規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紅色,四至六品官用紅色,加青邊,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紅邊。皇帝身邊的侍衛、起居注官,及奏事處、批本處的行走人員,即使不夠下品品級,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紅色雨帽
❾ 《雍正王朝》中康熙決定圈禁胤祥的時候,把帽子摘了又戴上,此舉有何深義
表現了康熙作為一個帝王,是痛苦的,是困難的,他必須在權利和親情中選擇,圈禁胤祥已經是上上之策,這樣才能保全自己的兒子。
「鄭春華受刺殺」這全然是太子出的主意。至於派兵平定江夏鎮的事情,胤禎才是幕後領導胤祥於這些事情里,飾演的什麼角色,以此康熙的情報系統,是全然明白實情的:他由於小事而重罰胤祥,是不願意再看到這赤誠之心的傻兒子再捲入什麼風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