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唐僧帽子為什麼斷了

唐僧帽子為什麼斷了

發布時間: 2022-06-15 11:24:52

① 造夢西遊ol為什麼唐僧沒帽子

在造夢英雄中,每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不同的屬性,比如悟空是火和斬這兩種心法,唐僧則是治癒和冰。而沙僧所體現出來的元素屬性是木,個人的特點則是用毒。武器使用更加靈活,可以在鏟和弓箭2種武器間自由轉換,可近可遠!

沙僧的技能分為毒繫心法和木繫心法。毒繫心法有5個,分別是:瘴氣,麻痹葯劑,巫毒娃娃,劇毒陣,猛毒素。木繫心法有5個,分別是:強力擊,騰空擊,多重擊,綠葉標記,木魔舞。玩家在這10個技能當中只能選擇5個技能!

② 82版西遊記第八集,唐僧從馬上摔下來以後帽子掉了,請問是自然掉還是自己用手拿掉的

是自然掉的,我絕對有把握

③ 觀音菩薩,為什麼給唐僧帽子,讓悟空帶上

《西遊記》關於緊箍咒的處理也表明這是一部以心性修養為主旨的小說。第八回,如來委託觀音去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並尋找幾個保護取經人的徒弟。如來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作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第十四回,緊箍兒戴上悟空的頭。只要唐僧念動咒語,悟空便頭痛難忍,從此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西去。第十七回,禁箍兒戴上黑熊精的頭:
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卻把一個箍兒,丟在那妖頭上。那妖起來,提槍要刺,行者、菩薩早已起在空中。菩薩將真言念起。那怪依舊頭疼,丟了槍,滿地亂滾。半空里笑倒個美猴王,平地下滾壞個黑熊怪。
念禁箍咒的效果是明顯的:黑熊怪「難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願皈正果」。「一片野心今日定,無窮頑性此時收。」第四十二回,金箍兒上了紅孩兒的頭。「菩薩捻著訣,默默的念了幾遍,那妖精搓耳揉腮,攢蹄打滾。」「那童子開不得手,拿不得槍,方知是法力深微,沒奈何,才納頭下拜。」至此為止,無論是緊箍兒,還是禁箍兒,還是金箍兒,在讀者的感受中都是法寶,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法寶。
但接下來的事實卻令我們質疑最初的感受。第五十七回,三藏恨逐悟空,斷難回心轉意,悟空無奈,去普陀崖求助觀音老母,「萬望菩薩舍大慈悲,將《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與你,放我仍往水簾洞逃生去罷!」菩薩笑道:「《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我的。當年差我上東土尋取經人,賜我三件寶貝,乃是錦衣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授與咒語三篇,卻無什麼《松箍兒咒》。」從小說的暗示來看,不僅觀音菩薩無什麼《松箍兒咒》,連如來也沒有。這樣的情節設計,又使金箍兒看上去不像法寶,因為,通常的法寶,都不僅有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解除的方法。
《西遊記》在最後關頭提醒讀者,與其將金箍兒視為法寶,蠢不如從象徵的角度將之理解為一種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范。
第一百回的一段對話,有必要給予足夠的注意:
孫悟空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捕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使人想起大珠慧海禪師的一句名言:「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本來就沒有什麼束縛,根本不用去求解脫)禪宗佛性說的要點,是把實相、本性、真理,均訴諸一心。心、性、理等,名異實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外求心,佛外求佛,法外求法,無異於南轅北轍。黃櫱希運禪師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他說:只要你有覓佛的念頭,便是過失。這好像痴人在山頂叫一聲,聽到山谷中有迴音,便忙不迭地下山尋找聲響,待找不到聲響,又上山叫一聲,又下山尋覓。如此往復循環,千生萬劫也找不到聲響。離開自身而向外求佛的人亦然,「只尋聲逐響人,虛生浪死漢」。在禪宗看來,「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攝,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攝,你若有求皆苦,不如元事」。恰如孫悟空頭上,只因向外求佛而未能明心見性,頭便被箍住;一旦從自心中頓現真如本性,大徹大悟,金箍兒也就消失了。一則公案說:有僧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
石頭反問:「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反問:「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檠?」
反問:「誰將生死與汝?」
石頭以矛攻盾,正言若反,抽釘拔楔,沉著痛快。他的意思是說:既然沒有誰綁住你,那就是已經解脫;既然沒有誰弄臟你,那便處處都是凈土;既然無生死之別,又何必追求涅檠?所以,石頭一再強調:「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聖齊同。」身外無佛,身外無法,學佛的當務之急是明心見性。金箍只戴在那些未能明心見性者的頭上;一旦明心見性,就不再存在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金箍不是法寶,金箍象徵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它標志著修養過程中尚未明心見性的那個階段。

④ 西遊記中唐僧念過幾次緊箍咒

《西遊記》中唐三藏一共念過十次緊箍咒:

第一次 ——騙孫悟空帶上後,為了試驗效果,念了一次。

第二次—— 孫悟空要打唐僧,唐僧又念了一次。

第三-五次—— 打死白骨精三次變化,念了三次。

第六次 ——烏雞國為了讓孫悟空救國王,念了一次。

第七次 ——為了分辨真假唐僧念了一次。

第八、九次—— 六耳獼猴那次孫悟空打死人念了兩次。

第十次—— 為了分辨真假孫悟空,唐僧最後念了一次。

延伸意義

觀音菩薩給孫悟空戴一個「緊箍咒」,就是要以此來引導他的思想,用理性來操縱和導引這只野猴身上的非理性因素,強迫他接受文明的教化,藉以斷除他身上的原始野性,促使他的「人化」和「社會化」,為的是讓他能夠融入文明社會。

「緊箍咒」這一意象,揭示了文化在「人」的生成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接受人文教化,即「緊箍」,是必要而且必須的,緊箍咒的形成也是必須而且必然的,這是文明存在的保障,文明發展的前提,是人之為「人」的必由之徑。

⑤ 西遊記為什麼用了三個唐僧

為什麼唐僧要去取經,為什麼是唐僧?唐僧之前是什麼身份?

金蟬子,如來座下弟子。當初犯錯的原因,如來給的說法是「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說白了就是徒弟覺得自己的姿勢水平已經比師傅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師傅講課的時候上課睡覺。

九九八十一難,就是被發配的金蟬子回到靈山總公司所必要熬的資歷。這資歷必須足夠,要不最後觀音和如來一算只有八十難,就必須補上一個「掉水裡」這個與前八十難相比輕松不少的一難呢?如來最後說的「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

所以說,唐僧必須取經,不取不行。

⑥ 唐僧帽子下面兩根帶子有啥講究

起風時繫上,以免帽子被風吹掉。

⑦ 唐僧帽子的飄帶為什麼換顏色了

因為帽子換了,且還是不同人送的,自然顏色不一樣。
開始的時候帽子是皇上送的,後來一直穿的觀音菩薩給的。
唐僧所戴的是五佛冠加毗盧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唐朝武宗毀佛後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

⑧ 孫悟空被戴緊箍的時候,孫悟空有多單純,唐僧有多陰險

孫悟空從五行山下出來,拜唐僧為師,一開始倆人的感情相當好。唐僧越發覺得自己撿了個寶,而孫悟空也因唐僧救了他,又給他縫虎皮裙,而欣喜萬分。

可是隨後出現的六個毛賊挑撥了師徒之間的關系,孫悟空覺得這太正常,況且這也是因為自己六根不凈,觀音菩薩刻意派來的毛賊。而唐僧卻總在擔心孫悟空連累了他,還試圖以不要他做徒弟威脅,結果沒想到,孫悟空一怒之下跑了……

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絕對毀掉你的三觀!

《這不是西遊》第四卷《收徒歷程》第4章(總第42章):

大唐高僧標榜的唐僧,為了釋放自身的小邪惡對孫悟空連說四次謊話

三、出家人也打誑語

孫悟空終於回來了,直接問唐僧,師父怎麼還不走路,在這里幹嘛啊?

結果唐僧第一次口出誑語:

“……動也不敢動,只管在此等你。”

這個唐僧啊,城府頗深,明明當時自己悄悄上路了,這里又說一動不動在等孫悟空,高,實在是高!

孫悟空單純啊,還跟唐僧展示自己筋斗雲多麼厲害,自己又怎麼到東海龍王處喝茶……而唐僧心思不在這里,他想的是怎麼騙孫悟空戴上緊箍兒,所以很快就第二次口出誑語:

“我略略的言語重了些兒,你就怪我……像我這樣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餓。你也過意不去呀!”

這個唐僧啊,剛才還暗暗自責自己言語重了些,現在看孫悟空回來了,變成了略略重了些。這還不算,還騙孫悟空說自己在忍飢挨餓,這就搞笑了,以前沒有孫悟空,自己就不會從包袱里拿吃的?

你以為包袱里沒有吃的,那你就錯了,因為孫悟空說去化齋,唐僧當然不同意,說了第三句誑語:

“不用化齋,我那包袱里,還有些干糧,是劉太保母親送的……”

看了沒,自己懶到寧可挨餓,也不願意自己去翻包袱,說到底還是騙單純的孫悟空上當!

但凡孫悟空有一點點心機,自然就發現唐僧話中的漏洞,可惜他沒有聽出來,還真去翻行禮,這一翻就翻出了衣帽,唐僧一看孫悟空上當,馬上第四句誑語出來了:

“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由此可見,孫悟空也確實是一心向佛的,不然的話,唐僧這樣說話對他就沒吸引力。可惜本想學念經,本想學行禮,可惜學會了腦袋疼……


四、心狠手辣的取經人

唐僧一看孫悟空戴上了帽子,干糧立馬不吃了,忙不迭的開始念咒,孫悟空疼的直喊“頭痛!頭痛!”可惜唐僧不理會那一套:

“那師父不住的又念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

但畢竟不知道緊箍兒到底開度有多大,緊度又有多大,唐僧擔心緊箍兒會綳斷,所以暫停了一下,這可不是因為孫悟空疼痛哦!

孫悟空一看頭不痛了,馬上拿出金箍棒要撬緊箍兒,唐僧一看這可不行,馬上又念起來。

孫悟空這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和尚在作怪啊:

“莫念!莫念!念動我就痛了!這是怎麼說?”

唐僧一看時機成熟,馬上一副領導的模樣:

“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行者道“聽教了!”“你再可無禮了?”行者道“不敢了!”

唐僧的嘴臉特別像當初如來佛祖把三個箍給觀音菩薩時說的話:

“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面對這么惡毒的法寶,孫悟空終於服軟了,願意保唐僧取經,唐僧這才滿意了:

“既如此,伏待我上馬去也!”

這譜擺的相當諷刺,以前不都是自己上馬的嗎?

其實這就是孫悟空的選擇,選擇了進入編制,進入體制,當然就受到體制內的制裁。不管你多麼牛叉,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誰讓你是我手下的,還治不了你了?

而在孫悟空戴緊箍兒這件事上,我們看不到觀音菩薩的慈悲胸懷,也看不到唐僧的仁心,看到的只有孫悟空的憤恨:

“他怎麼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

這件事上,唐僧連說四次謊話,確實不符大唐高僧的身份,也為後來趕走孫悟空埋下了伏筆……

前情回顧:孫悟空根本沒打死毛賊,這都是觀音菩薩陷害,並在龍宮另中一計!

⑨ 介紹唐僧

唐僧的形象與傳說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侯,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

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9)唐僧帽子為什麼斷了擴展閱讀:

人物原型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歷史功績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

⑩ 老版西遊記中(即六小齡童飾演的),唐僧帽子兩邊的帶子一開始黃的,後來變成白的了,為什麼不知道不要

開始的時候他是皇上送的。後來一直穿的觀音菩薩給的。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97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03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66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12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35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35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279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92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23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