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帽子是由什麼組成的
1.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
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華貴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而且當時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是與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的。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的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盪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於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到現在,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2. 蒙古族的服飾飲食民居
一、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環境決定的。服飾中,長袍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
過去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以綢緞﹑棉布做衣面的;夏季通常穿布類;顏色通常愛用紅、黃、深藍色。冬季牧人放牧時可以暖身禦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蟲叮咬。他們還喜歡用紅綠色綢緞作腰帶,並佩掛吃肉用的刀子,有的還掛著火鐮﹑鼻煙盒等。
二、蒙古族的飲食
蒙古族飲食受其經濟生產類型制約。牧區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以糧食、蔬菜為輔。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乳酪、奶油、酸奶等。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許青鹽,味道鮮美可口。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後少加些鮮奶。
三、蒙古族的民居
蒙古族居住也與其生產方式相適應。圓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傳統的居住工具,具有便於搬運、易於拆搭、抵抗風寒等特點,適於游牧生活。
蒙古包高七、八尺,直徑丈余,以圓形圍壁「哈那」和傘形頂架「窩尼」組成。周圍和頂上覆以厚氈,用毛繩從四面縛起來。包頂中央有天井,用於通風與吸收陽光。部分牧區及半農半牧區使用土木結構的蒙古包,外形大體與氈包相同。
如今隨著蒙古族游牧習俗向定點放牧或舍飼半舍飼轉變,蒙古族人民幾乎完全定居在磚瓦房或樓房裡。只有在旅遊區才能見到傳統意義上的蒙古包了。
(2)蒙古族的帽子是由什麼組成的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歷史發展:
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
3. 蒙古族的 服飾是什麼
那達慕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4. 蒙古人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環境變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夠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藝水準。從一般生活服飾上升為審美個性,社會身份的標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獸皮製作帽子的。後來逐漸有了棉、麻、絲等製作材料。雖然說頭巾的產生早於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並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頭巾的方法、樣式與婦女有所區別,
蒙古帽子大體上有冬、夏兩種類型。在12~13世紀,蒙古男人在帽頂插上海青鳥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設計成猛禽形狀,這就是後來稱其為棲鷹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為男女、禮儀、官吏、軍戎、僧侶等不同的種類。在古代社會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會身份的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因此有貴族與貧民、黃金家族與百姓之區分。
蒙古人特別看重頭顱,頭顱是不許別人隨便觸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別人無意中傷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讓人故意傷到帽子則意味著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認為: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帽子有時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賴,要看是誰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誰戴的」。「二人行,長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如果兩個人到蒙古人家做客,歲數大的人必須坐在正位,另一個則把帽子放在高處,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際交往理數,也體現帽子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場合,蒙古人都會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證明自己的體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沒有帽子或來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現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貧富,都會想盡辦法為出嫁姑娘置辦頭飾,這與蒙古人尊重帽子的習俗不無關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諱撿別人丟下的帽子。他們認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運氣,還會把自己的人氣遮住。頭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預示將受制眾多壓迫。有些民俗記載,如果婦女戴雙層帽子就有可能嫁兩次男人的說法。有一種說法:將自己的帽子丟棄,預示惡運離去。
蒙古人是特別愛惜自己的帽子。如果無意中將帽子掉在地下,就會用右手輕輕托起,親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別人踩踏或跨過的話,就要用火「凈化」後方能戴上。進屋摘帽子時,必須將帽子擱置高處或放在折疊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飾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著主人的人氣、人格以及尊嚴。
5. 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主要有冠帽、袍服、靴子三大類,主要有蒙古帽、蒙古袍、蒙古腰帶、蒙古坎肩、便褲套褲、蒙古靴子、女子頭飾、男子裝飾等。蒙古帽子種類很多,帽子在蒙古語中稱「瑪拉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有過固顧冠、風雪帽、圓帽、陶爾其克帽、禮帽、頭巾、耳套及土耳其帽。蒙古民族視冠飾為極尊貴之物,用名貴的寶石、珍珠、皮毛、絲綢製做帽子,在帽子上還有講究和禮儀。日常不亂扔亂放帽子,摘帽後把帽子放在高處,忌諱踩踏和跨邁帽子,以示庄嚴尊重。蒙古袍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裝,蒙古族稱「特日列克」。它也是蒙古民族根據自己生產生活特點總結形成的,它具有禦寒和騎乘方便的特點。蒙古袍根據其使用面料,可分皮袍和布袍兩大類。皮袍以其皮質分為綿羊皮袍、山羊皮袍、二茬皮袍、秋羔皮袍、羔皮皮袍、狼皮皮袍,還有用狐狸、水獺、貂鼠、銀鼠等各種稀有珍貴皮張縫制的蒙古袍。布料袍也有錦緞袍、絲絨袍、布袍等之分,可把布袍做成棉、單、夾袍,以供不同季節穿用。穿蒙古袍腰間系腰帶,是蒙古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用棉布或絲綢製作,長約20尺,用整幅絲綢或棉布製成,男女長幼的腰帶系法、顏色、長短等都有講究,一般男子腰帶寬而長,婦女則細而短,而且腰帶有三大妙用:一是保暖,二是騎馬時保護內臟不受顛簸,三是可懸掛一些實用飾物。蒙古坎肩也是蒙古族傳統服飾之一,是穿在蒙古袍外面的裝飾性無袖短衣,多為對襟式,一般用綢緞縫制,用庫錦、彩虹條、金銀曲線鑲邊,用金、銀、銅、寶石、珊瑚釘扣袢,工藝考究,華貴典雅。蒙古靴是蒙古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服飾,它可防蟲蛇叮咬,也能在騎馬時防止腳和小腿被蟄破。因面料不同可分為皮靴、布靴、氈靴三種,不同時期,款式有所變化,有大翹尖、小翹尖、圓頭、尖頭、薄底、厚底等,靴面幫上貼綉圖案,典雅大方。
6. 蒙古族的頭飾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玲瓏剔透,以鄂爾多斯、烏拉特、巴爾虎、科爾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說是頭飾中的精品。
清代遺留下來的頭飾,極為講究,當時大量使用金銀、珊瑚、瑪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製作而成,外形特徵變化很大,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大部分頭飾都是以紅色為基調,蒙古族對紅珊瑚、綠松石尤為偏愛,這與民族信仰有關。由於紅珊瑚色澤純正,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貴權勢,被蒙古人視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稱為「瑞寶」。它驅凶辟邪,寓意著吉祥富貴,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松耳石不僅其色澤艷麗,據說它還是神的賜予。因此,民間服飾、佩飾上多用它來做裝飾物。白銀象徵著聖潔,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爾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飾文化積淀深厚,頭飾被譽為極品,有「頭飾之冠」的美稱。銀鏈、銀鈴、鏨花貼片相綴,耗銀較多,與成排成串的紅珊瑚鑲嵌,造型華美,工藝精湛,體積和重量都超過其它部落,是鄂爾多斯姑娘出嫁時最華麗的裝飾。鄂爾多斯頭飾式樣較多,每個旗縣都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小後屏的,小的後屏垂於肩上,大的後屏光珊瑚珠就得上萬顆,一個個串起來,有順序的排列,整個披掛在後背上,長穗子垂於胯下,隨人的行走而飄逸,遠遠望去,像流動的瀑布。還有的頭飾,面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復雜,也有輕重、大小之分,有的華麗,有的簡潔,鄂爾多斯婦女戴上這樣貴重的飾物,特別的顯眼。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頭飾,通常在民間要准備一副好的頭飾,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飾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過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親,雖然也要戴頭飾,但用銀很少,鑲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價值達二、三百個銀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時,卻要佩戴重約十餘斤,價值可達上萬銀元的頭飾。比較貴重的頭飾,往往要以尚好的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無論昂貴還是廉價,頭飾都是女子出嫁時必備的飾物。鄂爾多斯頭飾由連垂和頭飾兩大部分組成。連垂是在胸前左右辮發上垂掛著的辮套發飾,用布和棉絮縫制而成,上面刺綉有各種圖案和鑲嵌著銀飾片和珊瑚珠子。關於連垂的形成,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各部之間互相征戰,勝利者把俘獲的婦女辮子拴系在木緣上以防逃遁,後來演化成今天的連垂。鄂爾多斯頭飾是由額箍、後屏、頰側垂穗、額穗等幾部分組成。額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兩邊綴著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間鏨花銀座上鑲著大顆的紅珊瑚,隔間又嵌著綠松石。前額銀珠子編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開。後屏是頭飾的後大片,上窄下寬呈凸字形,上面綴滿了排列整齊的紅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間部位有一個方形的鏨花銀座,嵌著數顆紅珊瑚、綠松石珠。後小片垂於耳後左右,長三寸,工藝如後屏,綴滿珊瑚、綠松石珠,上面有圓形或方形的銀質裝飾。面頰兩側的垂穗子,是銀鏈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對稱,有數條或十幾條之多,長至肩下,尾端吊著銀鈴子,行走起來叮當作響。裝飾用的大圈銀耳環,多數佩掛在面頰兩側的連垂上,大的重約幾百克,有的每側多達四個。一般在佩戴頭飾前,先將發辮束於發棒之內,然後戴上綉有龍鳳圖案的圓頂立檐帽,帽子上還要繫上彩色頭巾。根據當地習俗也有隻戴頭飾不戴帽子的。
按照烏拉特部落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進行分發儀式,然後穿裝打扮,給新娘戴上頭飾。頭飾上面還要戴上水獺皮的圓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帽結,下垂兩條綉花飄帶。整套頭飾由額箍、垂飾、墜子、蝴蝶結、額穗子、釵等組成。額箍和後簾均由大小同樣的鏤空銀座橫排釘綴,銀片上鏤雕著吉祥圖案,並由鑲嵌20個珊瑚珠的墜鏈在下額處連接,然後把面頰兩側各10個由銀、珊瑚、綠松珠串成的垂鏈套在額箍上,垂鏈長於腰際。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銀質額頂飾,頂飾轉圈鑲滿大顆的綠松石和珊瑚。烏拉特頭飾戴的時候可以拆分,已婚婦女平時只戴額箍,逢年過節時才戴全套頭飾。有的習俗是根據年齡拆戴,年齡越高戴的飾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處的和碩特婦女頭飾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對黑色發套,兩顆珊瑚珠,一個銀釵和額頂吉祥座組成的。發套長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綢緞或平絨布縫制而成,上下兩端刺綉有梅花、荷花、蓮花、牡丹等各種花卉圖案,佩帶時先將頭發梳於頭頂,把辮子裝進發套,順著兩鬢垂至腰際,發套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擺處露出20厘米長的發套裝飾邊。然後把發套的上口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銀釵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額頂處,銀座上對稱地鑲嵌著9顆翡翠和紅珊瑚,頭飾戴好後,可根據季節的變化,也可帶戴帽子,也可不帶戴帽子。冬天戴旱獺尖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結,下垂紅綠黃三色飄帶。春秋戴圓帽,其式樣為圓頂,帽口有3寸的裝飾邊,左側釘有紅色或粉色花朵。土爾扈特婦女頭飾相對比較簡單,已婚婦女梳雙辮子,將辮子放入發套中,發套上口嵌三角銀飾邊,然後戴陶爾其克帽,寬帽檐正面為「火」 形圖案,兩側為吉祥圖案。姑娘梳獨辮式封發。蒙古族穆斯林是一個大約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體。他們的頭飾與眾不同之處是,頭飾底座為銀質壽形腦盤或鎏金壽形腦盤,並鑲有中間大兩邊小三顆紅珊瑚珠。臉頰兩側掛垂穗子,每側各3條,每條串有9顆珠子,從上往下第6顆為翡翠或綠松石珠子,其餘都為紅珊瑚珠,銀環上掛大耳環,把梳好的兩條辮子,裝入黑絲緞縫制的發套中,垂於腦後,一對發套由5個銀扣相連,銀扣由法郎彩裝飾,再用兩顆大珊瑚珠子固定在發根上。戴頭飾時先用黑紗巾纏頭,戴上頭飾後,在發辮後面把頭紗兩頭用銀卡子串起來,有一種飄逸感。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婦女頭飾造型具有立體感,主要由羊角式發夾、銀鏤空額箍、額穗、垂穗子、後簾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裝飾的銀質蝴蝶,其下面用銀環連著銀蝙蝠和吉祥結。發夾兩側有掐絲鏤空銀飾。額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狀。兩鬢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銀鏈結成的長穗子,發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頂部有吉祥結。察哈爾頭飾輕便玲瓏,圍箍中間嵌數個鎏金花座。鑲珊瑚、松石珠,兩側鏤花銀飾連接流穗,額箍後面為一彎月形鏨花飾片,接珊瑚、松石珠編成的網狀後簾,簾長及肩,增加了頭飾的絢麗。巴爾虎部婦女頭飾,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傳統特徵,頭飾由額箍、牛角形銀飾組成。銀額箍通體鏨花,前部鑲嵌數顆珊瑚,後墜三個鏤空小銀鈴,兩側為牛角形銀飾,採用鏨花工藝成型,銀片曲饒,層次分明。整個頭飾呈扇形,牛角形邊緣包鏨花銀邊,銀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紋,每側垂四條銀穗子,帽子上綴紅纓子,保留了古代貴族的風范。
與其他部落頭飾相比,布利亞特頭飾造型顯得極其簡約。只有額箍上嵌紅珊瑚,兩側垂掛鏤花的銀環,與胸前銀盒掛飾相連,顯得精巧而華麗。生活在科爾沁草原上的科爾沁部落,婦女的頭飾與其他部落相比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簪釵的搭配上。頭帶綴滿四排珊瑚珠,額前鑲嵌長方形綠松石,佩帶時先將頭帶從前額系於腦後,已婚婦女喜歡梳妝發髻。在盤發上插上造型各異簪釵,紋樣精雕細刻,有各種花卉點綴,精巧淡雅,大方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看著這些精美的頭飾,不得不讓人欽佩蒙古族手工技藝的高超。
蒙古族婦女頭飾風格,是歷經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現,它不僅承載著蒙古族豐富的民族情感,也融會了超凡的想像力和睿智的設計構思。
7. 蒙古族服飾元素有哪些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 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 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
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
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8. 蒙古族服飾概述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9. 蒙古族服飾 簡單介紹
蒙古族服飾刺綉,主要運用帽子、頭飾、衣領、袖口、袍服邊飾、長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賽馬服、荷包、褡褳等處,刺綉的圖案都含有一種潛在的象徵意義,或喻富貴,或表生命繁衍,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誇張的手法寓情於藝術。如變化多樣的盤長圖案,在與卷草紋等不同圖案的結合,象徵吉祥、團結祝福。犄紋,代表五畜興旺。蝙蝠,象徵福壽吉祥。回紋,象徵堅強。紋,寓意太陽的轉動和四季如意。雲紋,有吉祥如意的含義。魚紋,象徵自由,虎、獅、鷹象徵英雄。再如杏花象徵愛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徵多產的母親。壽、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服飾刺綉藝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滲透。蒙古族對龍鳳非常崇拜,認為龍鳳是神物並不具有漢族的統治含義,因而在服飾、荷包、建築壁畫、銀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龍的圖案進行裝飾。蒙古族服飾刺綉紋樣無不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種象徵性的手法與刺綉技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圖案內涵特徵。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