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男裝叫什麼
1.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2. 精緻的上海老男人叫什麼
精緻的上海老男人老克勒。
上海穿著講究的老男人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老克勒。老克勒一詞最早用於「克勒」,是一個外來名詞。是從單詞「collar」職員的意思音譯過來的,也有class做階級,等級解釋的,所以得到了一個詞叫老克勒。
舊上海的老克勒,是最早接受西方文化沖擊的一群人,那時候他們土洋結合,形成了一個階段的海派文化。
簡介:
精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jīng zhì,意思是精巧細致;細密。也指精美工巧; 美好等。唐司空圖《疑經後述》:今鍾陵秀士陳用拙出其宗人岳所作《春秋折衷論》數十篇,贍博精緻,足以下視兩漢迂儒矣。
《新唐書·文藝傳下·崔元翰》:其好學老不倦,用思精緻,馳騁班固、蔡邕間以自名家。《宋史.卷六八.律歷志一》:宣和璣衡之制,詳密精緻。
3. 3、40年代上海上流男士的著裝有什麼名堂
舊上海的男裝,有傳統的大褂,有朝氣的中山裝,還有初興的洋服、禮帽。
禮帽,帽名,分冬夏兩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絲葛。其制多用圓頂,下施寬闊帽檐。近代時,穿著中西服裝都戴此帽,為男子最莊重的服飾。
4. 老上海穿衣風格叫什麼
老上海穿衣風格叫海派服飾風格。海派服飾的興起,是近現代上海都市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可以說,老上海的服飾是近現代海派文化變遷史的外在寫照。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始於19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清代中期,中國南方的消費中心在蘇州、杭州及廣州等處。
海派服飾的風格特徵
海派服飾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徵。相比固守陳規、含蓄質朴且具有官派特徵的京派服飾而言,海派服飾則是標新立異、西化程度高且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傳統服飾當時以絲、棉織物、軟緞等為常用面料,而海派服飾則以物美價廉的洋布為常用面料。
海派服飾受西服影響,趨於窄瘦合身、顯露體形。刻意展示女性玲瓏精緻的曲線和美妙身材的海派旗袍的誕生,則是海派時尚的典型。在穿著方式上,海派服飾走的是中西合璧之路。
海派服飾的興起除其特殊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外,明清時期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紡織業基礎和新興的上海服裝製作業也是推動海派服飾迅速興起的重要原因。
5. 古代男裝都叫什麼
古代男裝女裝沒有區別的叫法,每個朝代的服裝有所區別。
一般說來有兩種,一種是上下分開的,上叫衣(襦),下叫裳(裙);另一種是上下一體的,叫深衣。深衣又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漢朝穿的比較多)。每一類再細分還有很多種。
至於長袍馬褂那是清朝和民國時的服裝了。
6.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中山裝。
中國五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五十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中山裝的歷史價值
中山裝的誕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袍服制一統天下的局面,顛覆了中國人原有關於傳統服裝與身體空間的觀念。中山裝的流行,也代表著服裝平等化觀念的出現,是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一場震撼性的革命。
中山裝對於引導人們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文化與情感認同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山裝的推廣與流行,促成了中國傳統袍式服裝向西方短式服裝的轉型,改變了中國人「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飾習慣,也改變了中國人對服裝的審美習慣與實用標准。
中山裝不僅作為一種政治服裝而流行全國,而且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服裝而深受國人喜愛。中山裝是愛國、進步、文明的象徵,更是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象徵,滿足了近代中國人意欲表達的政治情感,引起思想共鳴,這是中山裝能夠流行的真正社會思想基礎。
7. 中山裝是什麼
中山裝 - 服裝簡介 中山裝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由於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稱中山裝為「毛式中山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人民大多穿中山裝。中山裝上衣兜里插支鋼筆,代表有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裝和時裝開始流行,中山裝逐步被人拋棄。 中山裝 - 形成發展 中山裝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 - 造型特徵 中山裝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中山裝 - 材質做工 中山裝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中山裝 - 興衰始末 中山裝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當時的革命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也正因為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便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於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志性的服裝,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穿著中山裝,國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個世紀的自信。然而,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其實源於一個被神化了的領袖。當有一天神化的面紗被揭開後,中國人的信仰便開始處於一種真空狀態。改革開放後,打開的國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華,也看到了30年被禁錮的悲哀。在中國的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服裝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裝卻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禮服的歷史舞台。偶爾,傳媒上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身影,有某位美籍華人穿著中山裝參加國際性頒獎典禮,等等消息。從這些有關中山裝報道的鳳毛麟角中,大家感受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山裝最後的一點執著與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其實早已有中山裝深深的烙印。中山裝作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應該找到重新傳承的文化血脈。當中華民族解開歷史迷霧所製造的民族自悲情結,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視角來看待曾在中國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裝時,就會發現中山裝離人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復興精神、它其實是喚醒集體文化記憶的最切實而有效的方式。 中山裝 - 做工色彩 中山裝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中山裝 - 服裝由來 中山裝中山裝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出現,關於中山裝的誕生,目前主流的說法有以下兩種:第一種說法認為,中山裝是孫中山授意曾經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過隆生洋服店的黃隆生先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的特點,在與孫中山進行了多次探討修改後,於1923年正式定型,並命名為中山裝。
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這便是第二種說法:1919年,孫文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 中山裝 - 思想內涵
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文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8. 中國國內男裝品牌都有哪些
中國男裝品牌前十名:七匹狼、勁霸、柒牌、利郎、海瀾之家、九牧王、森馬、才子服飾、羅蒙、太子龍。
一、 七匹狼
作為素有「茄克專家」之稱的第一個國內男裝開創性品牌,也是中國首個被米蘭時裝周邀請走秀的男裝品牌。在立足於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上將西方的流行元素與東方設計理念相結合,七匹狼為之提供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生活的高品質服飾。
九、羅蒙
誕生於1984年的羅蒙是中國西服行業中的標志性品牌。多年以來一直憑借著精細的做工,貼心的設計受到業內好評。在用心打造成熟男裝的同時向著更為年輕更為時尚的道路邁進。
十、太子龍
太子龍品牌的設計風格偏向於給消費者提供商務男裝。其一直秉持著「自信自然出色」的品牌理念,產出的服裝莊重中帶著優雅灑脫,可以是公務服裝中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