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女扮男裝丿遠去杭州求學是什麼意思
❶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簡單概括,說說有什麼感受
梁山伯與祝英台太好看了,這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
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在這星期里我學一首新曲子——《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是一個非常優美、動聽的曲子。在這個曲子里還包含著一個小故事。現在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東晉時祝員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裝去萬松書院求學,途遇梁山伯,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
同窗三年山伯不知祝英台女兒身,祝英台因接到家信促其速歸不便明言,將白玉扇墜請師母轉交梁山伯,作愛情信物。
梁山伯知情後,趕去祝家,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她至死不從,山伯氣急病亡。馬家來娶親,祝英台渾身縞素,經梁山伯墓前,墳墓爆裂,她躍入墳中,墓復合攏,梁山伯與祝英台化為蝴蝶翩翩起舞。
這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如果有機會,那天我約你到我家來,我教你彈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細膩地呈現一段唯美徹骨、驚天動地的愛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傳統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到與男孩子一同讀書受教育的機會。繼而挑戰長久以來「門當戶對」的觀念,與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戀,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卻棒打鴛鴦兩分離。但梁山伯、祝英台的情,終究感天動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飛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經之處,花兒漫天開放。
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後我認識了許多具有不同特色的人物,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祝英台:16歲少女。生於浙江上虞的世族人家,聰明伶俐,自小喜愛讀書,不願受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所束縛。在父母的答應下,男扮女裝去讀書,因而認識了梁山伯,並暗戀著他,後來卻因馬家的強勢及威脅所逼,不得不和梁山伯分離。
梁山伯:17歲少男。生於浙江紹興的庶民家庭,溫文儒雅,謙恭有禮,長相俊俏。在讀書時認識了祝英台,後來發現祝英台是女兒身,兩人相愛卻因為馬家威嚇而無法成為親家,最後抑鬱而終。
馬文才:18歲少男。不擅讀書,身邊總是跟著一群狐群狗黨,仗著自己家有錢有勢,到處欺負他人,所以和狐群狗黨三人行都經常被老師處罰。也因為他發現祝英台是女生,所以造成後來梁祝兩人相戀卻無法在一起的悲劇。
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而我也被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給深深地感染了,我羨慕他們能憑著自己的信念真愛到底,我會永遠銘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
❷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❸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概括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
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
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
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
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3)英台女扮男裝丿遠去杭州求學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琵琶協奏曲《梁祝》以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為題材,並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由「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樂曲採用琵琶協奏曲的形式,即發揮琵琶豐富的表現力,又統合民族管弦之交響性,尤其在結構上根據內容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恰當的表現出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將這個相傳於中國江南地區的凄美愛情故事在流瀉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藝術處理上,著重吸取地方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以表現兩情相悅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本協奏曲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交響效果,在中國被譽為「民族的交響樂」,國外樂評家則稱之為《蝴蝶戀協奏曲》。無疑,這是一部迷人、新奇而又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❹ 關於「梁祝」這首歌有個故事,那故事是什麼哈
這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傳說著,大概在公歷四百年前後,已為時很久了。不過根據所傳留下來的,大半都是宋以後的記載,這故事經過六朝隋唐的時代,可以說沒有傳寫。但是沒東西傳寫出,我們就說這故事,是宋朝人編的,也未尚不可。
明朝諸生長洲人徐樹丕作了《識小錄》。他說,"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這是摩挲梁祝時代的影子。只可惜他引的這兩部書,都失了傳。第一,《會稽異聞》已不可考,大概已亡。第二,《金樓子》卻是梁元帝(蕭繹)所作,書傳至明代,原書已經湮晦。現在所遺留的,乃是從《永樂大典》輯出來不完全的本子。對於這個故事,一個字沒有提到,可能是這個故事,在散亡的本子里也佚散了。所以徐樹丕所提出兩種本子,都無法向後人提出根據。不過,徐氏所引的事,不會是憑空捏造。對於原書,總有所根據。不然,他所說"梁祝事異矣"。這"異矣"兩個字,如沒所根據,說不出來的。所以這個故事產生,在梁元帝以前一百五十年之間。亦即晉末幾個偏安皇帝時代。因之,我們可以這樣說,梁祝是晉末人。
梁祝時代既然如上所說,我們翻查他們的籍貫,卻很是雜亂。根據民間傳說,有如下的不同。
(一)浙江寧波,有廟,有墓。
(二)江蘇宜興,有讀書處,有墓。
(三)山東曲阜,有讀書處。
(四)甘肅清水,有墓。
(五)安徽舒城,有墓。
(六)河北河間,有墓。
(七)山東嘉祥,有墓。
(八)江蘇江都,有墓。
(九)山西蒲州,戲中對白表明,蒲州人氏。見河北文藝叢書《梁山伯與祝英台》。
(十)江蘇蘇州,戲中對白表明,蘇州人氏。見川戲《柳蔭記》。
這十所地方,除了山東省曲阜是梁祝讀書處之外,第九、第十僅是戲中對白,表現是蒲州人氏與蘇州人氏,這不足深辯。剩下還有七個地方,根據哪一處呢?
自然,以第一處為妥。因為作者收羅梁祝故事,其間提到會稽上虞的,要佔百分之八十。而根據宋代以後文字,都指明了埋葬地在寧波,也當然,梁祝生產地在浙江了。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翻一翻志書。唐朝梁載言所撰《十道四蕃志》,為宋張津所作的《四明圖經》所引。他說: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為女也。其朴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按梁所撰唐《十道四蕃志》十卷,其書不傳。但梁是中宗時候的人,文內稱祝英台為"義婦",可見祝氏擁有這個稱號,為時很久。至於冢是如何同法,我們無法理解。不過號稱"義婦",她的一死,總是世人所難為的。降及晚唐,有張讀撰的《宣室志》,對梁祝故事,略為渲染,我們算是對梁祝故事,知道了一個輪廊。那志上說: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貿阝 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這是清代翟灝編的《通俗編》時有《梁山伯訪友條》,引了張氏這段文章。文章末句雲: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比之梁載言撰的《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又更引進了一層。至於梁祝是否果生在謝安時代,謝安是不是真有文達朝廷,那當然是個未知數。
不過梁祝的事,時代一進展,議論得更覺多了。現將所知道的宋元明清的文篇,涉及梁祝故事的,分敘如下:
(一)宋,王象之撰《四明志》。
(二)宋,羅浚撰《四明志》。
(三)元,袁桷撰《四明志》。
(四)明,黃潤玉撰《寧波府簡要志》。
(五)明,張時徹撰《寧波府志》。
(六)明,陸應陽撰《寧波府志》。
(七)清,康熙,聞性道撰《鄞縣志》。
(八)清,雍正,萬經撰《寧波府志》。
(九)清,乾隆,錢大昕撰《鄞縣志》。
(十)清,咸豐,周道遵撰《鄞縣志》。
(十一)清,光緒,徐時棟撰《鄞縣志》。
以上各家,為文很短,而且大同小異,無須抄錄。惟各家對義婦二字,各有見解不同。明黃潤玉、陸應陽,清聞性道、周道遵,都敘及東晉丞相謝安奏封為義婦冢。而明朝張時徹、清朝萬經等,認為英台尚未成夫婦,不大妥當,所以改用現代的名字,直稱梁山伯祝英台墓。
自宋朝以來,寫梁祝故事寫得生動的,要算知明州事李茂誠撰《義忠王廟記》。所以我另外介紹。那記上說:
神諱處仁,字山伯,姓梁氏,會稽人也。神母夢日貫懷,孕十二月,時東晉,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聰慧有奇,長就學,篤好墳典。嘗從名師過錢塘,道逢一子,容止端偉,負笈擔簦。渡航相與坐而問曰:"子為誰?"曰:"姓祝,名貞,字信齋。"曰:"奚自?"曰:"上虞之鄉。"曰:"奚適?"曰:"師氏在邇。"從容與之討論旨奧,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連,予不敏,攀魚附翼,望不為異。"於是樂然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而先返。後二年,山伯亦歸省。之上虞,訪信齋,舉無識者。一叟笑曰?quot;我知之矣。善屬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門引見,詩酒而別。山伯悵然,始知其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許貿阝 城廊頭馬氏,弗克。神喟然嘆曰:"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簡文帝舉賢,郡以神應召,詔為貿阝 令。嬰疾弗瘳,囑侍人曰:"貿阝西清道源九隴墟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寧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時也。郡人不日為之塋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適馬氏,乘流西來,波濤勃興,舟航縈回莫進。駭問篙師。指曰:"無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歟?"英台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葬焉。從者驚引其裙,風烈若雲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馬氏言官開槨,巨蛇護冢,不果。郡以事異聞於朝,丞相謝安奏請封義婦冢,勒石江左。(本文尚有百餘字,但是說梁顯神興亡的事,覺得與世所傳的梁祝故事無關,從略。)
從這篇記,可以知道李氏把梁祝故事,加以擴大。自然,後代的讀者,都認為很滿意。不過還有一位知縣叫魏成忠的,在明萬曆三十三年,作了一篇"義忠王廟碑誌",完全是恭維梁山伯的話,恕不抄錄了。惟寧波這個廟,實在歷有年月。據後人傳說,墓在唐初就有,廟略微遲些。所以到了明代,朝官也不能不恭維一番了。
又化蝶的事,不知起於何時。現在可以作我們摩挲的,就是江蘇《宜興縣志》,谷蘭宗所選的《祝英台近詞並序》,序文里說?quot;陽羨善權禪寺,相傳祝英台宅基,而碧鮮岩者,乃與梁山伯讀書之處也。"詞里就說到:"祗今音杳青鸞,穴空丹鳳,但蝴蝶滿園飛去。"谷氏明朝嘉靖人,作過宜興縣令。似乎說梁祝與蝴蝶有關系的,谷說得較為肯定。此外宋朝薛季宣游祝陵善權洞詩:"萬古英檯面,雲泉響佩環。練衣歸洞府,香雨落人間。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幾如禪觀適,游魚內戲澄灣。"這首詩,除了結句外,可以說都是指的祝英台。但是"蝶舞凝山魄"這一句,是否指的化蝶,那還在可否之間。由此推斷,大概宋明之間,已經有此傳說了。
"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這是宜興的史志所載。由此可見,祝英台與蝴蝶的關系,絕不是一時一處所說,詩與詞有書可考。可是這都是說宜興"碧鮮岩",何年和"義婦冢"扯到一處,無書可查。但在清道光歲貢邵金彪作《祝英台小傳》,把蝴蝶的事情來擴大,更成了一種雛形。邵這篇文章,雖是為宜興所作,但墓廟兩處,完全指的"清道山",(按李記山作源)而所謂"綉裙綺襦,化蝶飛去",也指著"清道山"無疑了,那記說: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無兄弟,才貌雙絕。父母欲為擇偶,英台曰:"兒出外求學,得賢士事之耳。"因易男裝,改稱九官。遇會稽梁山伯亦游學,遂與偕至宜興善權寺之碧鮮岩,築庵讀書,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為女子。臨別梁,約曰:"某月日可相訪,將告母,以妹妻君。"實則以身許之也。梁家貧,羞澀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馬氏子。後梁為鄞令,過祝家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無九官。"梁驚語,以同學之誼乞一見。英台羅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遺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將歸馬氏,命舟子迂道過其處。至則風濤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墜入塋中。綉裙綺襦,化蝶飛去。丞相謝安聞其事於朝,請封為義婦冢,此東晉永和時事也。齊和帝時,梁復顯靈異,助戰有功,有司為立廟於鄞,合祀梁祝。其讀書宅稱碧鮮庵。齊建元間,改為善權寺。今寺後有石刻,大書"祝英台讀書處"。寺前里許,村名祝陵。山中杜鵑花發時,輒有大蝶雙飛不散,俗傳是兩人之精魂,今稱大蝶尚謂"祝英台"雲。
有了這篇小傳,梁祝的故事,大概美化完整了。後人擁護梁祝的,當春光明媚的時候,在墓前後,看到大蝶成雙,多少有些懷古之幽情吧?此外揚之江一帶,也有說梁祝化鳥的,但沒有化蝶來得美麗,寫在書後,以備一說而已。
❺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在西晉時期的現在的杭州地區,有一個叫做祝家莊的有錢地主,娶了三個老婆,但都沒生出兒子來,他只好打消掉生個男孩的念頭,把全部心思放到女兒身上,給她取名祝英台。祝英台越長大越漂亮聰慧,樣貌清新秀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祝莊主越看越欣慰,希望能招個上門女婿來繼承家業,想著不能招個窮小子來佔便宜。有一天早上祝莊主便把女兒祝英台叫到跟前叫侍女把她女扮男裝起來,讓她去杭州城郊的文山書院學習孔孟之道,四書五經成為一個讀書人,成為一個有遠見闊氣的人也好為未來能繼承家業作準備。
在路上,祝英台遇到了梁山伯,一個從惠濟(今紹興)來杭州學習的書生。在路邊亭子力一見如故義結金蘭。兩人來到杭州萬松學院,並互相幫助的學習。從那以後三年,兩人同窗苦讀,感情深厚。英台深愛著山伯,但梁山伯從來不知道她是女人。祝英台的父親很想念女兒,祝英台於是匆匆趕回去。梁祝不情願地分別了。在去十八里香的路上,祝英台不斷的睹物思人,暗示愛情。梁山伯很是實誠和簡單,並不理解為什麼。無奈之下,祝英台謊稱家裡有九姐妹,她們和她長的一模一樣。她願意為梁山伯牽線搭橋。然而,梁山的家庭很窮,沒有如期抵達提親。等到梁山伯家人來提親時,祝英台的父親已經把她許配給貿城的太守之子馬文才了。
幻想的兩人美滿婚姻已成泡影。兩人在樓台上相遇,眼裡含著淚水,但還是道別了。在分別的時候,許下一個誓言:我們既然不能生活在一起,那死在一起!侯梁山伯被朝廷定名為彝縣(今奉化縣)的縣令。但梁山伯因思念成疾,不久就病死了。最後被埋葬在貿城的九龍虛。祝英台聽到了這個消息後,決定履行他們之前的誓言。在祝英台被迫結婚時,她偷偷來到梁山伯的墓前。在祝英台悲傷的痛苦中,一場暴風雨而至,墓穴突然爆裂,祝英台跳進墓穴,墓穴合攏,瞬間風停雨停,彩虹懸掛。梁山伯和祝英台變成了一對蝴蝶,在人間翩然起舞。
❻ 梁山伯與祝英台民間故事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杭州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杭州念書的蕪州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義結金蘭,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西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❼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是什麼啊
這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❽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梗概
梁山伯祝英台故事是流行的最廣泛的中國民間傳說之一。它這樣流行並不是偶然的。它十分強烈地歌頌了一對青年男女的純潔的愛情,無論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無論死亡,都不能把他們分開。

❾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簡介:
祝員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裝去萬松書院求學,途遇梁山伯,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兒身,英台因接到家信促其速歸不便明言,將白玉扇墜請師母轉交山伯,作愛情信物。
山伯知情後,趕去祝家,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她至死不從,山伯氣急病亡。馬家來娶親,英台渾身縞素,經山伯墓前,墳墓爆裂,她躍入墳中,墓復合攏,梁祝化為蝴蝶。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9)英台女扮男裝丿遠去杭州求學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梁祝的傳說主要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間文化的積淀,代表了民間文學中積極向上的部分。
通過祝英台女扮男裝並且主動向梁山伯示愛的故事情結,能更深一步地體會古代社會中女性大膽追求真愛、 渴望美好愛情的個人情感。梁祝的愛情悲劇,使人們認真思考包辦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梁祝婚姻被殘酷葬送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那麼它的「化蝶」結尾便富有積極意義。活著追求不到的東西,在死後繼續「追求」,終於得到。「化蝶」的結局,體現了愛情的偉大力量,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❿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比較熟知的版本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不同各地的版本
(1)鄞州版本: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 濟寧版本: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