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語言和符號為什麼產生於歐洲
❶ 符號是如何產生的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漢字一樣,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產生初始階段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它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標點符號就逐步的產生了.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到了宋朝,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稱為句讀(音,古文語句中的短暫停頓).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到了明朝,隨著刊本小說的出現,又多了兩個專用號,即在人名旁邊畫單直線,在地面旁邊畫雙直線.
二、發展成熟階段
標點符號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豐富完善.至於標點符號的提倡和使用,則是「五四」運動以前的事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發展和推廣使用標點符號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人力、物力、技術工作各方面幫助國民黨恢復和建立秘書工作,幫助秘書改革,開始使用標點符號.1924年4月4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記錄》記載:會議通過了公文使用標點符號的議案,即〈關於本黨印刷公文、書籍所用圈點之議案〉.從此國民黨機關上下行文中就經常使用標點符號了.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第二次見於解放區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華北人民政府公文處理暫行規定》,在公文格式中規定了公文一律加標點符號.當時規定一般使用11種標點符號.即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單引號(「」)、雙引號(『』)、省略號(……)、括弧「()」、(?)、驚嘆號(!)、句號(.).這是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各級政府不論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須使用標點符號.至此標點符號已比較成熟.
三、定型普及階段
標點符號的定型普及使用階段,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使用辦法》.當時公布時規定了14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括弧「()」、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專用號(—).
四、完善提高階段
經過30多年的實踐應用,書寫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發生某些發展和變化.對此,1990年3月國家文字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行了《標點符號用法》.由原來的14種改為16種,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又創造了幾種書寫符號:即文尾號(o)或(□),用於一篇文章的結尾.多見於雜志.這些新的書寫符號已約定俗成,被普遍應用.這標志著標點符號的不斷豐富完善.
中國古時候有沒有標點符號?佔主流的說法,是沒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說有.我們多數人長時間里,受的是「沒有」派的影響,還找到了或者說推測到了「沒有」的理由:古人的書寫材料過於珍貴.這也不是毫無道理.你想,無論是早期的竹簡、木簡,還是稍後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兒上、絲帛上的空間,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寫一個字,就多寫一個字,讓標點符號占個地方,不劃算.
「有」派的意見也不能不聽聽,因為也並非全無道理.有的專家指出,漢語標點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書寫者,是使用線條和間空來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的.狹義的標點,指有明確書寫形態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沒有書寫形態的方式,如間空啦、分段啦,等.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句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有趣的是,許慎很重視這兩個標點符號,把它們當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義.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小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至於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豎線,則晚至明代才出現.
據此說來,漢語的標點符號也是有模有樣地持續了數千年,怎麼能說沒有呢?能想到的解釋是:這些標點符號雖然不絕如縷,但實行的范圍太小,不夠普及,絕大部分的書籍,還是沒有任何標點的.還有一點,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讀」之類的標點符號,長時間里,不是作者所為,而是讀者在閱讀時做的記號.這種記號,有較大的隨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難說.作為一種標點符號,卻不是跟作品同步產生,而是由讀者後來「追加」,不同的讀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這種作品與標點符號奇特的分離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絕無僅有的風景.像朱熹那樣,在著書時候自覺使用標點符號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來,簡單地下結論,說中國古代有或者沒有標點符號,都不妥當.准確點說,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標點符號的萌芽,有了使用標點符號的書寫實踐,只不過規范化和系統化的時間較晚而已.最為系統、完備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和普及,則是在西文的標點符號引進和消化之後.
近日見到一篇美國人談標點符號的文章(見《青年參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國人最初發明標點符號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朗誦(按:看來並不是因為當時的牛皮和羊皮這些書寫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國人說,英文標點符號一詞(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點」.這些「點」讓讀者知道哪裡需要稍停,哪裡需要加強語氣等等.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我們的老祖宗沒怎麼使用標點符號的原因的解釋.不妨這樣推測: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早的時候沒有使用標點符號,是因為沒有發明出來,跟書寫材料珍貴與否關系不大.有的學者納悶,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而且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據說,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文字,都是連著寫下來的,沒有標點.當時的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為連寫而難以斷句.到後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和下圓點.從無到有,漸成序列.
作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者,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了5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馬氏制定的標點符號為什麼能夠推廣開來呢?除了讀者閱讀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經營規模較大的出版商很有關系.這個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如果這些書籍都採用了馬氏的標點發行出去,這種標點符號當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從這時開始,歐洲各語種也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至於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西文標點符號引起中國人的重視,是在鴉片戰爭以後.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其後,西風之東漸越來越甚,西文也為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熟悉,其標點符號之方便,也時時刺激著大家的改革熱情.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對推廣應用新式標點符號起了積極的作用.他於1918年5月,在《學藝》雜志上發表《標點之革新》一文,介紹西洋標點符號10種,同年5月起,《新青年》雜志就全部採用白話排印加上新式標點.它的影響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種報刊仿效.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採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國式」調整.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的方案.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次年被批准.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書名號共12種.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曾於1951年9月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包括14種符號.l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修訂本《標點符號用法》,符號增至16種,其中點號7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標號9種(引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隨後又經部分修訂,於1995年12月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將其列為國家標准,通稱國標本《標點符號用法》,要求各機關處理文書,出版報刊、圖書以及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要正確、規范地使用標點符號,以准確、生動地表達語言.
值得一說的是,國人對於標點符號的引進,也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處理.與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這個圓圈圈,是國人使用了多少年的東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個小點點,好得多.②引號用『』和「」,不用「「」」和「『』」.這是為了適應豎排文字的特點.時過境遷,隨著我國文字絕大部分橫排,引號也就跟西文的趨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人名號和書名號. 此外,二者的區別還有:漢語破折號占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佔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六個連點(也可以說成「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三個連點(也就是「一組三個連點」),且居於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占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佔字母m寬度的1/3(–);等等.
漢語里有些標點符號在英語里是找不到的,如頓號、著重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等.在漢英翻譯時,頓號常處理成逗號;著重號在漢語里表示強調,翻譯成英語時常將被強調部分的文字用斜體或粗體表示;漢語間隔號用於外國人名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在英語中,因為是直接用空格將人名各部分分開,用不著間隔號;漢語書名號翻譯成英語時,只將相應部分變成斜體;漢語專名號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它只出現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面,英語里相同情況下則不用任何符號.
❷ 標點符號是哪國發明的
標點符號的歷史(一)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為標點常鬧笑話
標點符號看著小巧,卻在書面語言的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使用的標點符號,祖先在歐洲。中國雖然在漢代以前已經出現標點符號的概念,比如"離經辨志",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經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笑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二》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說的是,魯哀公因為聽說"夔"有一隻腳,覺得很奇怪,就問孔子。孔子告訴他說,夔是在堯時期通曉音律,對天下實行音樂教化作出很大貢獻的一個樂官,舜繼位後,曾想另尋他人做樂官,堯就忠告舜說,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偏巧魯哀公讀古書不懂句讀,把夔理解成了有一隻腳的怪物,堂堂國君也難免鬧笑話。
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一用法直到20年代還有沿用。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_________"則晚至明代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標點符號多用來表示停頓,沒有多少意義上的差別,而且沒有標點的書居絕大多數。
同文館學生引入新標點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在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胡適 新標點氣著章太炎
新文化運動前後,知識界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全面反思。白話文登上舞台的同時,新式標點的需求也應時而來。1916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志的邀請,作《論句讀及文字元號》一文,全面闡述他對句讀以及文字元號的理論思考,成了新式標點的奠基之作。
《科學》雜志是1914年夏,遠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趙元任(後來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與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齊名)、楊杏佛等人懷著"科學救國"思想創辦的刊物。胡適作為第二批"庚款生"於1910年底抵美國康奈爾大學後,與《科學》的倡辦人成了好朋友,並時常作文發表,《論句讀及文字元號》就是其中之一。其實在這之前的1914年,胡適就在日記里創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讀符號":單直"?",雙括"(())",提要號" ̄ ̄ ̄"等,《論句讀及文字元號》一文就是在其基礎上增改寫成的。
1918年,胡適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使用了這套新的標點符號。在出版後,他特意送了一本給章太炎(國學大師),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在兩人名字旁邊各加了一條黑杠符號。但是當時標點符號還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後,很不明白鬍適為什麼要畫這個符號,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覺得非常惱怒,不禁大罵:"何物胡適!竟在我名下胡抹亂畫!"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覺得應該不是什麼讓人難堪的東西,氣消一半。看來在新式標點的應用過程中,還是有頗多波折的。
繼《科學》之後,《新青年》成為宣傳新式符號的重地,錢玄同、陳獨秀、劉半農、魯迅等在文學領域大名鼎鼎的人都為新符號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❸ 很多語言都起源於拉丁文,那麼為什麼要稱做拉丁文
拉丁文是二千多年前居住在亞平寧半島羅馬地區拉丁民族的語言,後來這個民族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和中東一部分,建立了羅馬帝國,拉丁語就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推進羅馬帝國解體了,形成了很多獨立國家,這些各自獨立的國家在拉丁文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方言又組成了各國自己的語言,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等國的語言有很多近似之處,常稱拉丁語系,就是這個原因。
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的方言,後來則因為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而基督教普遍流傳於歐洲後,拉丁語更加深其影響力,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的羅馬天主教為公用語,學術上論文也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現在雖然只有梵蒂岡尚在使用拉丁語,但是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等尚使用拉丁語。
❹ 語言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的語言在萌芽階段是紛繁復雜的,具有模糊、不穩定、隨意性等特點。同一種語言也會因部落的遷徒融合、圖騰崇拜的變化、時間地理的變遷而產生變種——方言。人類語言的發展在刻畫文字階段基本呈單一的形式發展,這主要原因在於這些語言文字有一個根本的文明源頭——中華南方首創水稻農耕文明。這也就不難解釋古人類雖或在東亞、南亞,或在西亞、北非,或在美洲、澳大利亞四去游動,但他們的刻畫象形文字卻大同小異、基本相同的緣由。人類最早的文字——中華刻畫文字雖然後來在西亞、北非派生出巴比倫楔形文字、埃及聖書字和美洲象形文字,但最後真正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唯一象形文字還是中華本土的漢字,它的基本發展軌跡是:刻畫文、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鍾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隸書、楷書、宋體等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輝煌。它又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中華賽(閃)族到地中海的一支腓尼基在中華形象字在古埃及的變種——聖書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字母文字,成為字母文字的源頭。如果不是這一字母文字的產生,使人類語言文字所表現的形式趨於紛亂復雜,今天人類的文字應當是由漢字統一的。
在字母文字產生之前,人類文字發展的基本脈絡是:以中華南方水稻農耕文明為源頭([1]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距今2.25-1.85萬年,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產生了湖南彭頭山和高廟、河南賈湖等比較早的象形文字文明。這個文字文明在向中南半島、西亞、東北非的擴散過程中創造了古印度、埃及、巴比倫等文明,演化出了古印度達羅毗荼語印章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此文字後來被西方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這其實是對人類歷史的誤解)和古埃及聖書字,同時,由於中華先祖的一部分東移美洲,也把象形文字帶到了美洲。
上面已經提到字母文字的產生與中華閃族(賽種或叫閃米特人)關聯。閃(陝)族,我國西北薩滿崇拜的一支,原分布在中華伊犁河流域一帶。中華古族大月氏受另一古族匈奴的進逼不得不從昆侖山一帶西退,大月氏的西退又迫使伊犁河流域一帶的閃族西遷到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5世紀,閃族的一支腓尼基在中華象形文字在埃及的變種聖書字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只有輔音,沒有母音,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語言文字的共同來源。一般地,西歐國家是以拉丁字母創造其語言的書面載體,故為拉丁語國家;東歐國家則多以斯拉夫字母創造自己語言的書面載體,故為斯拉夫語國家。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再派生出阿拉伯、猶太字母等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一般地,西亞以阿拉伯字母為主,南亞受印度梵文字母影響較大,中亞兼收並用斯拉夫、阿拉米、阿拉伯等字母,東亞廣大地區如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歷史上曾經長期使用漢語為其書面語。美洲殷弟安人雖帶去了中華古老的象形文字,但語言文字沒有多少發展;東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阿拉伯字母的影響;非洲的大部、澳洲的廣大地區由於生長在這里的民族還相對處於落後狀況之下,大多還只是一些沒有文字表述的土著語言。我國歷史上一些創造了文字的民族如藏、蒙、滿、維的文字均是由阿拉米字母直接或間接發展而來。
近代歷史後,由於整個歷史格局的變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佔領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拉丁字母語言,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南亞、東南亞一帶原有本國文字語言或使用漢語的國家也紛盲引進了西方拉丁語系的殖民語言——英語。拉丁字母語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廣之眾,並不是它有多少優越之處,相反,是近代這場血與火的罪惡殖民史的歷史見證。
如果一班朋友聚在一起閑聊,突然其中有一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使用的語言是怎麼產生的?」相信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確切解答這么古怪的問題,也就是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去考慮,甚至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用不著費思量去探討。但你別小覷這看似無聊的問題,它是世界語言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的研究課題,也是語言學家們努力研究的課題,同時,也是他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五十多年前,就連作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都捲入這個「語言起源論」的爭論漩渦。一句話,語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個謎,也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因為,現代的人類沒有一個人曾經與古人類生活在一起,並跟他們打過交道,因此,我們無法證明當時古人類操什麼樣的語言來相互交流。
蘇聯早期有一語言學家叫馬爾的,他提出「手勢語起源」的說法。結果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文中,失態並粗暴地把馬爾臭罵一頓,並扣上「庸俗唯物主義」的帽子。馬爾認為,由於勞動創造了人,而人在勞動中以手勢相互溝通,這一點也是人與猿人的最大區別。後來隨著人類發音器官的發達,西方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起源的見解也是眾說紛紜,但都離不開用推理的方法來加以假說。有一位學者更武斷地論證說,人類最早的語言是腓尼基語。他之所以那麼武斷是因為他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將兩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放在遠離人煙的荒野,結果這兩個小孩說出的第一個詞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古老的腓尼基語恰好是指「麵包」,因腓尼基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單憑這樣的試驗不免荒誕。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個出現在公元前二十世紀的城邦的一些學者制定的文字後來成了今日歐洲通行的字母。
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提到了人類語言的起源時說過:「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協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魯迅的這個結論似乎又跟斯大林有點不謀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類語言中有一個極為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國際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過翻譯都芟嗷ザ�玫拇駛悖骸鞍職幀焙汀奧杪琛薄T諼靼嘌烙錆陀⒂鎄��闖桑骸皃apa」、「mama」,並注為「兒語」。這兩個兒語詞彙的英語書面詞彙分別為:「father」和「mother」。同樣在印尼語也有同樣的詞彙,而印尼語也有這兩個詞彙的書面語言:「ayah」和「ibu」。在俄語也同樣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這兩個基本詞彙,而其書面語言分別為:「嵑崺寎嵙」(讀成otets)和「崿寍崺崲」(讀成mats)。有些語言學家則認為,兒語是人類語言的起源,因為嬰兒一開始學會說話時,滿嘴沒完沒了的:「爸爸爸」和「媽媽媽」。說到咱們的漢語中的「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彙恐怕是外來語,也即「五四運動」後流行白話文後,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因為,在古漢語中,只有「爹」和「娘」相對應的詞彙,而在中國有些地區稱父母分別為「阿大」和「阿姆」等。
總之,關於人類語言的起源只能永遠是一個假說。
如果一班朋友聚在一起閑聊,突然其中有一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使用的語言是怎麼產生的?」相信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確切解答這么古怪的問題,也就是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去考慮,甚至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用不著費思量去探討。但你別小覷這看似無聊的問題,它是世界語言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的研究課題,也是語言學家們努力研究的課題,同時,也是他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五十多年前,就連作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都捲入這個「語言起源論」的爭論漩渦。一句話,語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個謎,也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因為,現代的人類沒有一個人曾經與古人類生活在一起,並跟他們打過交道,因此,我們無法證明當時古人類操什麼樣的語言來相互交流。
蘇聯早期有一語言學家叫馬爾的,他提出「手勢語起源」的說法。結果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文中,失態並粗暴地把馬爾臭罵一頓,並扣上「庸俗唯物主義」的帽子。馬爾認為,由於勞動創造了人,而人在勞動中以手勢相互溝通,這一點也是人與猿人的最大區別。後來隨著人類發音器官的發達,西方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起源的見解也是眾說紛紜,但都離不開用推理的方法來加以假說。有一位學者更武斷地論證說,人類最早的語言是腓尼基語。他之所以那麼武斷是因為他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將兩個牙牙學語的小孩放在遠離人煙的荒野,結果這兩個小孩說出的第一個詞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古老的腓尼基語恰好是指「麵包」,因腓尼基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單憑這樣的試驗不免荒誕。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個出現在公元前二十世紀的城邦的一些學者制定的文字後來成了今日歐洲通行的字母。
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提到了人類語言的起源時說過:「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協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魯迅的這個結論似乎又跟斯大林有點不謀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類語言中有一個極為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國際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過翻譯都能相互懂得的詞彙:「爸爸」和「媽媽」。在西班牙語和英語同樣寫成:「papa」、「mama」,並注為「兒語」。這兩個兒語詞彙的英語書面詞彙分別為:「father」和「mother」。同樣在印尼語也有同樣的詞彙,而印尼語也有這兩個詞彙的書面語言:「ayah」和「ibu」。在俄語也同樣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這兩個基本詞彙,而其書面語言分別為:「嵑崺寎嵙」(讀成otets)和「崿寍崺崲」(讀成mats)。有些語言學家則認為,兒語是人類語言的起源,因為嬰兒一開始學會說話時,滿嘴沒完沒了的:「爸爸爸」和「媽媽媽」。說到咱們的漢語中的「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彙恐怕是外來語,也即「五四運動」後流行白話文後,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因為,在古漢語中,只有「爹」和「娘」相對應的詞彙,而在中國有些地區稱父母分別為「阿大」和「阿姆」等。
總之,關於人類語言的起源只能永遠是一個假說。
❺ 歐洲很多語言都起源於拉丁文,那麼為什麼要稱做拉丁文
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的方言,後來則因為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而基督教普遍流傳於歐洲後,拉丁語更加深其影響力,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的羅馬天主教為公用語,學術上論文也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現在雖然只有梵蒂岡尚在使用拉丁語,但是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等尚使用拉丁語。
拉丁美洲主要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都是拉丁語的俗語化和方言化演進產生的。根據歷史語言學分類,都屬於印歐語系拉丁語族。所以成為拉美
❻ 現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歐洲,而不是四大文明古國
符號體系也是重要原因
← 古國
現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歐洲,而不是四大文明古國?原因竟是它!
作者:奇思妙想VS胡思亂想 / 微信號:thinkvsthink發表時間 :2017-07-18
為什麼以現代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為代表的現代科學誕生在歐洲(主要是英、法、德等國),而不是擁有更加久遠文明歷史的四大古國?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尤其值得中華文明的繼承人深思,因為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文明由於戰亂和殖民的原因,都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換言之,今天的埃及人、伊朗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古印度人除了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同,血統基本相同,文明傳承方面基本上沒有任何關系。例如,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而言,現代埃及人、伊朗人、伊拉克人、印度人都已經不能理解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時期的語言,更不會讀寫這些古老的文字。換言之,這些地區從古代到現代之間出現了文明的斷層。
對於文明出現斷層的地區而言,文明程度自然也會落後,想要恢復已是困難重重,想要趕超其他地區文明則是困難重重中的困難,可以說,這個概率接近於零。所以,現代文明沒有誕生在這三個文明古國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延續至今,並沒有出現像其他三個古國那樣的文明斷層。今天中國不僅能夠聽、說、讀、寫古中國時期的文字,甚至連古中國時期的音樂也能演奏一二,科技發面還誕生了四大發明(火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
那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這樣一個擁有高度古代文明且發展至今的國度里呢?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符號的運用。請使用漢語准確無歧義的描述下圖中你看到任何一個等式。
應該沒有人能夠做到吧?那麼中國古人面對數學問題,是如何描述的呢?且看《九章算術·衰分》。
衰分:今有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問各得幾何?
答曰:大夫得一鹿、三分鹿之二。不更得一鹿、三分鹿之一。簪裹得一鹿。上造得三分鹿之二。公士得三分鹿之一。
術曰:列置爵數,各自為衰,副並為法。以五鹿乘未並者,各自為實。實如法得一鹿。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題目:現在有A、B、C、D、E,5個人和打獵的來的5頭鹿,鹿肉要按順序依次等量遞減的分配給這5個人,請問如何分配?
答:A分得三分之五(5/3)頭鹿;B分得三分之四(4/3)頭鹿;C分得一頭露;D分得三分之二(2/3)頭鹿,E分得三分之一(1/3)頭鹿。
解釋:如下圖。實話實說,我很佩服九章算術的作者,能用漢語解釋出下圖的內容的能力和勇氣,雖然,歷朝歷代熟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絕大多數並看不懂。
可是,當把「列置爵數,各自為衰,副並為法。以五鹿乘未並者,各自為實。實如法得一鹿」用符號以數學等式的形式表達後,奇跡發生了!不要說飽學之士,就算是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也能夠掌握這個方法,並且舉一反三的用於解決類似的問題。
不要小看這一點,符號的使用不僅使得對現代科學的學習和研究變的簡單,更重要的是,使得研究所得相關公式聯合在一起可以構成一個學科的體系。數學、物理、化學均是如此!
對於使用符號語言的歐洲而言,將冗長詞彙進行縮寫的習慣,使得他們先於其他文明將符號應用在了數學,進而是整個現代科學領域。也正因為有了符號的加入,作為現代科學基礎的數學才如同高鐵的發動機一般開始推動現代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在求知求真的方向上一路飛奔,進而催生了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使得歐洲文明有了長足的進步。
那麼,擁有燦爛古代文明的古中國就沒有出現符號?並把符號應用於實踐的嗎?答案當然是有的!可是……與現代科學無關!
所以,對於使用漢字——非符號語言,符號的概念以「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為主的古中國而言,以現代數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發展的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可是,這卻並非是根本原因!要知道,歐洲在發展現代科學之前,其文明程度遠不及同時期的中國,那麼,是什麼原因作為動力,讓歐洲走上了發展現代科學的道路呢?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人才選拔在制度!
因為歐洲國家並沒有科舉制度,雖然人才的培養是師徒制,但人才的選撥卻多採用推薦制,且很多時間是當出現了棘手的問題出現了,才開始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人。這就使得有真才實學的人能夠有效的被選拔出來。在面對自然難題,需要掌握現代科學的人才時也是如此!當然,解決問題是會得到不菲的回報的。久而久之,有財力的達官貴人也開始尋找並投資他們認為掌握了能解決自然難題的現代科學的人才,為他們提供經費和研究場所,例如,大英帝國的皇家科學院和同時期的諸多大學。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對現代科學星星點點的投入,最終形成了勢不可當勢不可當的燎原之勢,進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現代科學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下圖中現代科學的領軍人物——牛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而此時的中國在人才選拔方面依然在科舉制度的道路上狂奔,不僅開始指定考試的內容(四書五經),同時也嚴格限制行文的方式(八股文)。即使在需要考生發揮自我才能的策論方面,也是如此。因為有滿意的回報的可能才會激發迸發全力的付出。在「朝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誘人回報刺激下,古中國的莘莘學子都把精力投入在了研究儒家經典以及如何八股成文上。而對於看不到任何回報可能的現代科學則完全沒有了興趣。就連曾經的「明朝一哥」儒家集大成者王陽明,都曾做「格竹子」這種荒誕的事情,可見被科舉制度無限放大後儒學真是害人匪淺!這種危害就像一把把重重的鎖頭,牢牢的禁錮住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青年們的思想。當然,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因為每一個人都把精力投入在了科舉上,所以整個區域的文明也就一直在科舉制的道路上策馬奔騰。直到在堅船利炮上撞了個個頭破血流!
所以,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未出現文明斷層,文明一直延續至今的中國呢?如果說「符號的使用」就像阻礙在愚公家門口的大山的話,那麼科舉制度便是決定愚公想不想移山,願意付出多少努力移除這座山的決心。
歸根到底,符號只是工具,就像一架天文望遠鏡,鏡頭是對准月亮去觀察環形山,還是對著四書五經研究八股文,掌握在這架望遠鏡的主人手中。
❼ 男裝語言與符號系統為什麼產生於歐洲
男裝語言與符號系統為什麼產生與歐洲,因為這是南中的發源地
❽ 男裝語言和符號系統為什麼產生於歐洲文明
因為其近代強大的經濟,以及政治擴張帶來相對應的文化滲透.加上亞洲各國近代就只以小農經濟為主,沒有其相對的產業為產業文化提供前提.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當我們認識到衣服還能這樣賣的時候.人家的產業早已經相當成熟了,經過文革的洗劫就算曾經有,現在上哪找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