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古代男裝怎麼化妝

古代男裝怎麼化妝

發布時間: 2022-08-17 09:17:39

⑴ 古代男子是否也化妝,又是如何化妝的求解答

中國古代男人也化妝,請看:
中國男人愛美史
漢代:《漢書·佞幸傳》中載有:「孝惠時,郎侍中皆冠、貝帶、傅脂粉。」漢代還流行帽子上插鮮艷的羽毛,脖子上博白粉,被稱為羽林郎。那時的公務員好像沒有一個不化妝的。古代的粉,其實就是磨碎了的米,再加一點鉛,其實鉛不能加太多,中國古代的審美觀是要整的很白,比如魏晉時期的 何晏,被人稱為傅粉何郎。。「美姿儀而色白」,行步顧影,好服婦人之服」。服散,稱「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說明臉塗的白白並非古代女子的專利
南北朝:男人愛美的黃金時代,公務員頭頂金冠,那時開始流行小冠,露出黑油的鬢發,塗白粉並修眉,眉用螺黛,與女子一樣,說話溫雅又輕柔,穿寬袖的大衫,露出胸膛,用金革帶束腰,謂之「沈腰」堪比「柳腰」,以細腰寬胯為美,主創者是南朝沈約,他「以風流見稱,而肌腰清癯,時語沈郎腰瘦」,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潘鬢指的是潘安容貌,沈腰是指細腰,蓋當時男子服飾裁剪皆以收腰修長為美。上穿大袖服,如飛鳥振翅,寬敞的交領,腰處緊收,下穿白紗做的寬褶皺紋大口褲子,是何等的瀟灑飄逸!如同舞台上的舞者,南北朝時期還好熏香,「服丹行散後,香飄萬里」,「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連皇帝也不例外,《魏志·朱建平傳》記載曹丕:「帝將乘馬,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韓壽被情人贈以奇香,更襯托出風雅,後人一語雙關,韓壽借來香又得到了情人,這就是「韓令偷香」典故。那時的人,天生一副好容貌,便可為官為宰,或者說舉孝廉或選官,更看重風度和儀容,翻開史書,到處見某某「美姿儀,美容儀,姿容絕美」說明不僅光看臉蛋,如果你臉蛋好,但舉止粗俗,沒有禮儀,也沒用,所以姿儀要並存,這個儀,比起貌來就更重要了,看重的是舉止禮貌優雅得體等等一些。士族貴胄弟子更好如此,「胡粉飾貌,搔頭弄姿」。穿女裝也不覺得過分,如何晏,如名士。蓋那時比較講究男女平等,南北朝流行女裝與唐朝流行女穿男裝都沒什麼值得驚訝之處,女人拿著高價買香粉來打扮自己男人也不足為異, 「魏明帝著綉帽,披縹紈半袖。」「好衣刺文袴」,男人們穿著綉花的褲子,手臂上塗滿白粉,穿著襦裙,半臂衫,看《北齊校書圖》《高士圖》滿臉鬍子的名士,也好高腰襦裙,頭上梳著總角,腦海中翩翩一個梳著丫環頭,絡腮鬍子的漢鍾離,「尚總角,容貌艷麗,纖妍潔白「螓首膏,自然娥眉",男人起名也愛用些,如什麼飛鳥異珍之類,還襯托自己的優雅。魏晉南北朝是著名盛產帥哥的時代,只要有姿色的人都被青史留名了下來,如潘安,小名叫「檀郎」,衛階,「擲果盈車」「觀之者傾都」活活被粉絲看殺了,周小史,韓子高,人們看到他們連仗都不打了,紛紛放下武器,魏晉人身高普遍高,長記載「手臂過肩」「身長七尺」男的普遍在180以上,女的很多也在170,南朝皇後柳敬言,身高就在170以上。真是個優雅絕美的時代,不過以為那時男人都中性化就錯了,個個也都「有臂力,好騎射」,蘭陵王穿著拖地的大口絝戴著面具舞一曲《入陣曲》,獨孤信征戰沙場,側帽風流,優雅與尚武並存,外柔內剛,是那個時代特點,漆木壁畫里,侍郎們上身穿著婀娜的大袖衫,綿綿紗褲下竟是一矯健的黑漆皮靴,這種藝術特徵,大概也只有在巴洛克時代花邊領,長皮靴的劍客可見。當時追求美,與玄學,神仙不無關系,故講究飄逸。瀟灑,霏迷,好寬衣博帶,細紋流水,大袖開口,袒露衣襟,都是這種理念的文化產物,也不要以為尚武只在北朝,南朝很多兩檔,大口絝,皮靴佩劍的名士,陰柔與剛濟並存,更不要以為男人愛美受什麼北朝影響,其實也只有五胡受漢族影響,從沒有漢族受五胡影響,君不見敷粉修面漢朝已有?君不知更早鄒忌和徐公比美?偏偏先秦,漢朝又是最尚武,國力最強之是時代,所以說這是漢族很早的傳統,一直到清朝才被視為異類了,漢族本身是個追求力與美,陰柔平衡的民族,所以發展到南北朝,又尚武又陰柔頹靡,真是兩個極端的對立統一啊
隋唐時期:隋唐完全繼承南北朝,公務員用面葯(增白霜),還發紫雪,紅雪(祛斑祛痘),發口脂(潤唇油),發澡豆(沐浴露)……其實口脂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軍用品,尚葯局還專門整倆人來管這個,當時大臣動不動領了東西寫文章來感天謝地一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題為《臘日》詩中寫道:「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四時纂要》載:「面葯,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桃花末,塗面及身,二三日後,光白如素。」口脂有點像今天的口紅,不是大家想像的明清的一張紅紙,而是拿牛骨髓牛油豬油石蠟等等,加上N種香料做成的,放在竹管里,整成一條一條的,按寸來賣……不要以為隋唐男人就不愛美,隋唐起家於北朝,這種文化,從漢到隋唐一脈相承,隋唐文化有著大量的南北朝文化遺風,比如沐野,郊遊,障幄,男人化妝更不例外,愛美,贊揚美之心也不絕於筆「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應羨此間少年,輕歌曼舞落花前」並帶著南朝那種瀟灑「長安游俠多少年,相逢一笑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好彈劍歌,好飲酒,頭戴烏紗折上巾,或襆頭,身穿圓領玉帶,下仍穿褲,服飾之美不亞於前者。
宋朝:人們想像中宋朝男人大概都成了理學家,與美絕緣了,其實差異,從唐時期流行的簪花習俗宋代一直發揚光大,那時士大夫,也白面玉唇,科舉後,頭頂烏紗並插鮮花,謂之「探花郎」官員在烏紗帽,士人在襆頭上簪花已成了習俗,圓領又添上寬大振袖,或鬥茶,或插花,優雅如白鳥,看日本平安時期電影大概覺得那時貴族風雅吧,其實塗粉大袖熏香簪花等也都是跟宋朝士大夫來的,劇中源氏公子衣服上塗滿了香水,隨風而逝,實際上比起南北朝等也是小巫見大巫了。光說宋朝男子的襆頭,就好多種,不亞於女子的發式變換,而且都是朝著「俏」邁進,什麼「花裝」什麼「曲翅」光聽名就夠艷了,把帽子飄帶編成好多花樣,盤在頭上,個個都成個「花樣美男子」
明朝:明清明清,到了明朝該絕緣了吧,其實也不。明朝男人愛美其實比女人還甚,或者說打扮的比女人還漂亮,錦衣衛這名字都響亮,錦衣錦衣,名副其實,上面堆滿了金織刺綉,連衣的裙子,也叫曳撒成了最愛,裙袍細褶流動,要說中性化又不是,下面一雙皂靴,每次列隊出行時,大概都裙擺飄飄,雷聲振動。出角的帽子,也夠別致,民間男子把頭發紮起來戴上網巾,保住頭發的平整,可見明代男子很重視自己的形象儀表,如果風吹亂了哪怕一根頭發絲,估計都是不雅。「三天一沐發,五天一沐浴」,保持頭發的黝黑油亮,與潔面修須一樣被重視。大家的公子們,穿著艷麗花紋的衣服,精美的湖綢絲綉,腰間別著香囊,拿著扇子傳統招搖過市的形象。明代男子服飾顏色一改宋朝的清雅,清秀艷麗,經常著粉,鵝黃等女孩家顏色的衣服,戲曲中更是流行「彩衫『就是現在戲曲中常看到小生穿綉花的直身,色澤清雅又艷麗,儼然一出牡丹亭中的柳夢梅。刺綉的帽子,也是粉黛白臉,可見明代的審美不比前朝差在哪,這些戲曲的元素,應該都是明朝男子愛美的佐證和遺存。另外在白話文小說中也常見到對男子重視相貌儀表的描寫,如《三言兩拍》里」錢秀才錯占鴛鴦籌「中,兩個兄弟,一個叫顏俊,一個叫錢青,顏俊長得丑,但看上了美麗的小姐,因為自己相貌不被人接受,就叫錢青冒充自己騙婚。結果錢青由於相貌優雅,被丈人看上。結果因為窮,但長得好,不僅得了媳婦,當顏俊告官後連知縣也向著他,「令其二人成婚姻」,說明當時不僅女人,男人之間對相貌和儀表的看重已成了社會共識,相貌好的處處佔便宜,連官員都向著他,當時男人打扮的自然也不差,「次日,顏俊早起。。。時常用龍誕慶真餅熏的撲鼻之香,交付錢青,行時更換」「過了一夜,錢青貼里貼外,都換了時新華麗衣服,行動香風拂拂,比前更覺標致」不僅熏香,還流行時裝。就連宮中選駙馬,也要先看外貌才行,當時有些子弟因為長得標致,很多朋友都起渾號叫其「駙馬」可見明人的愛美之心了。
可見,歷代男人也都是愛美的,但什麼時候打扮,修飾就變成另類了呢?可能我想與清朝有關,正像有些學者說的,改變了服裝,梳了辮子,自然沒什麼愛美之心了,審美肯定也會下降,因此打扮女人成了司空見慣。自己卻不再打扮起來,以至越到後來,越覺得「此女人事」自己反而是不正常了,再加上後期大男子主義盛行,覺得女人就該打扮給男人看,憑什麼男人要給女人欣賞,自尊心受不了,其實原本不是華夏的理念。因此,當今時代,男人愛美,其實也不是什麼罪過,美和陰柔,完全是兩回事。只是現在人一覺得稍微修飾修飾,都惡心的不行,實在是滿清審美觀。不是常類。而且古人化妝也不是就成了女人,除了一些特殊的朝代,大多還是向著俊美方向發展,敷粉,雖然臉塗的白,是因為古代沒有今人自然的技術,因此男女化妝都會白的不自然。但就如同今天的粉底液一樣,很多男演員上妝也沒什麼奇怪。口脂就是潤唇膏,又不是塗的血紅,這與今天潤唇但又不畫口紅是一個道理。就算古代化妝,也是男女有區別的,這和今天的某些潮男也差不多。所以男人美吧美吧不是罪。

⑵ 如今偽娘橫行,原來古代的男人也化妝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美容技術,濃妝淡抹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之一,其實,在古代,男子化妝也並非稀罕事,古代男兒也愛美,他們畫起妝來,比女子也不遑多讓。

熏香的香味相當持久。即便是熏香的爐子滅了,香味還是數日不散士人佩帶香囊仍然非常普遍,東晉名將謝玄年輕的時候就“好佩紫羅香囊”。明朝 男人愛美其實比女人還甚,或者說打扮的比女人還漂亮,比如說錦衣衛,錦衣錦衣,名副其實,上面堆滿了金織刺綉,連衣的裙子,下面一雙皂靴明代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是出了名的愛化妝,尤其愛用護膚品。《萬曆野獲編》里的“士大夫華整”記錄,張居正府上“膏澤脂香,早暮遞進”。早晚都要用護膚品,這和現代人的護膚節奏相當一致。

⑶ 古裝化妝怎麼化

敷粉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詩雲: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畫眉

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點唇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句。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額黃

「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五代牛嶠《女冠子》詞:「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木蘭詩》里敘述木蘭恢復女兒身份後「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額黃妝。

在古代,額黃妝是未出閣的少女常用的裝束,所以在民間,「黃花閨女」成了少女的代稱,而且沿用至今。

斜紅

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南朝梁簡文帝《艷歌篇》中曾雲:「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
花鈿(diàn)

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復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五代牛嶠《紅薔薇》詩:「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酒泉子》詞:「眉字春山樣,鳳釵低裊翠寰上,落梅妝。」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面靨

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指女子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載:「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而是各種花樣、質地均有。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不過在古代,達官貴人才能用得起這些化妝品,平民老百姓連吃飽都成問題,別說美容化妝了,所以化妝一般都是有錢人的活動。

⑷ 古代女性是如何扮男裝的為何能做到讓他人極難分辨

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想不通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那些人分辨不出人的性別呢?光是看臉的長相,真的什麼都看不出來嗎?可是我們看的時候,明明覺得很好辨認。其實在古代,男性和女性之間本就長得差不多,只要稍微打扮一下,別人的確很難分辨。我們現在能夠一眼看懂電視劇中的男女之分,是因為我們熟悉這個演員,而且電視劇演的也不夠真實。
01、男女性的長相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差不了太多,像我們現在有很多女孩子走中性風的路子,那還不是就像男孩子一樣?走在大街上都難以辨別對方到底是男是女。放在古代其實也是一樣的,如果有些長得本來就很女人味的人,扮起男人就肯定不像,她們也不會去扮。但是總體來說,想在視覺上換性別是很容易的事情。

像我們現在還有很多cosplay,這不也是靠化妝換角色嗎?所以說,女扮男裝其實很容易不被人看出來。

⑸ 在古代,那些達官顯貴的男子是如何化妝的呢

化妝這件事兒總會被狹隘地認為是女人的專利。愛美之心人人皆有,當代男人是,古代男人也如此。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男人對外貌的追求已經登峰造極,不化妝都不好意思出門。來看看古代男子如何護膚、打底和上妝。

護膚打底

每個愛化妝的人一定都非常注重護膚。古代男子最愛用的護膚類化妝品是面脂和口脂,功效類似於現代人使用的面霜和潤唇膏。

古代美男標准

古代美男子的首要標准就是皮膚白,最好能達到「膚色白皙,宛如珠玉」的程度。白不僅能遮百丑,還能讓人生出愛憐之心。漢朝的美男子張蒼違法被判死刑,行刑日全身赤裸趴在砧板上。監斬官王陵一看,張蒼身材高大魁梧,全身皮膚白皙潤澤,這樣的美男子死了就太可惜了,於是請求劉邦寬大處理。張蒼大難不死,最後成了西漢丞相。

但東方人膚色本來就是黃的,要想變白,只能通過塗粉來實現了。傅粉,即敷粉,從現代角度看就是打粉底。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用米粉研碎做的,另一種是把白鉛化成糊狀,俗稱「胡粉」,也叫「鉛華」。

美男子除了皮膚要白,還要「面若桃花」。白里透紅,就成了古代男子化妝最極致的追求。傅粉施朱,通俗地講就是塗上白粉底,再抹點胭脂,相當於打了腮紅。

三國時魏國尚書何晏非常愛美,不化妝不出門,素有「敷粉何郎」之稱。史書上記載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成天揣著化妝品補妝,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的妝容,愛美程度和今天那些吃個飯要補幾次妝的女人簡直不相上下。

不過,何晏本身就是個美男子,《世說新語·容止》里寫他「美姿儀,面至白」。到底有多白呢,魏文帝曹丕也想知道,他認為一定是何晏塗了粉的緣故。為了檢測他到底有沒有化妝,曹丕在一個大熱天里把他叫到跟前,賜他一碗熱氣騰騰的面片湯。何晏當場吃得大汗淋漓,一邊用衣袖擦去臉上的汗。讓曹丕意料不到的是,何晏一點粉都沒有掉,皮膚還更加白里透紅了——誰知道這個何晏到底塗了什麼粉,又或者他早就猜到了曹丕的心思。

在京劇里,曹操那張煞白的臉譜也不是空穴來風。三國時,敷粉竟是曹氏的「家風」,不論是曹姓族人,還是曹家快婿,都愛敷粉。曹操的兒子曹植也是愛美之人。《魏志·王粲傳》里記載,曹植非常敬佩的邯鄲淳第一次去拜訪曹植時,曹植剛洗完澡。盡管他非常迫切地想和邯鄲淳大聊特聊,但這個粉不離面的人,為了敷粉,讓他尊敬的客人在大堂里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

其實,古代男子化妝還是有相當大的爭議。北齊的顏之推強烈抨擊化妝的貴族子弟,在《顏氏家訓》中說:「梁朝全盛之時,貴族子弟,不學無術……無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到了武則天時代,對男子化妝的抨擊愈發強烈,「油頭粉面」成了對男子化妝的貶稱。

⑹ 古代人是怎麼化妝的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贊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復,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盡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艷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6)古代男裝怎麼化妝擴展閱讀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裡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硃砂製成,至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

2、到明清時代,又改為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朱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稱為「蠟胭脂」、「油胭脂」。

3、這種紅口脂被盛於小盒裡,供女性隨身攜帶,在需要補妝時便宜行事。古人使用這種妝品上唇紅的具體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唇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

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了女子,古代男子是如何打扮自己的

愛美不是女人的專利,相比現在的男人,古代的男人其實更注重自己的儀表打扮。在男權社會,合適的打扮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是一個人品味的體現。因此,古代的男人可以說是非常講究了。

早在漢朝,就有男子敷粉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漢朝男人們就開始用粉撲了。據傳主要有米粉和鉛粉兩種粉撲,米粉就是由糧食加工製作的,使用效果不如鉛粉。因而鉛粉在當時很受歡迎。成語洗盡鉛華中的鉛就是指鉛粉。我們現在知道,鉛有很好的美白效果,但是有毒。由此可見,一白遮百丑此言不虛,在古代男人們就開始追求美白了。

此外,在古代男人們還用口脂、唇脂和面葯,就相當於現在的唇膏、口紅和面膜。這類東西在唐朝十分常見,估計是因為唐朝的國力強盛,男人們都有時間和精力把自己收拾的美美的。

⑻ 古代的男子也會化妝,他們都用哪些化妝品

在現代人看來,化妝是女人的專利,如果有哪位男子也化妝,那麼就有可能會打上娘炮的標簽。但是在古代,男子化妝是一種流行,歷史上就有相關的史料記錄了男子化妝。所以古代的男子還有專門的化妝品,而且不同的朝代,化妝品也會不同。

到了唐代,男子還會像女子一樣塗抹面脂類的護膚化妝品,其中就有口脂。尤其是唐代的帝王們每到臘月初八的時候,還會將面脂和口脂當做是慰問品,發放給戍邊的將官。除此之外,古代的男子還有染頭發、染胡須等行為,這真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啊。

⑼ 沒有粉底和口紅,古代人是怎樣化妝的

愛美,是每個女人的天性,不分時代無關種族。

作為現代精緻的豬豬女孩,每天在追求“變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環就是化妝。精細的化妝步驟,種類繁多的化妝品:防曬、隔離、粉底、口紅...等等,滿足了女孩們的需求。不過回頭想想,古代女性也愛美,可沒有這些工具她們是怎麼化妝的呢?

它的材料有金箔、紙、魚鰓骨、魚鱗等多種,把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歡的花瓣形狀即可。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沒有雙面膠,咋貼呢?其實很簡單,古人有一種呵膠,專門用於女粘貼花鈿用,據史書記載,這種呵膠最晚宋朝就已經出現。

古人的審美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流行的妝容也不同。不變的,是幾千年來不論處於何種境地,人類那永遠不變的,對於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顆心。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503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606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469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513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434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4363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532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93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42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