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西婭為什麼要女扮男裝進入法庭
㈠ 《威尼斯商人》里鮑西婭的性格特徵是什麼
活潑、開朗、大方、幽默,談吐文雅,又機智勇敢,她為了援助丈夫巴薩尼奧的朋友安東尼奧,女扮男裝,作為出庭的法律顧問,判決夏洛克的案件,有膽有識,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置惡人於死地。
相關介紹:
鮑西婭是作者莎士比亞極力歌頌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是一個富豪貴族的孤女,在與夏洛克的法場辯解中凸顯出她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女性,是莎士比亞筆下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形象。
(1)鮑西婭為什麼要女扮男裝進入法庭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生活在人文時代的鮑西亞美麗、善良、機智,富有才華和膽識。如果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斗爭」是全劇的高潮,那麼,鮑西亞形象也在這一高潮中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在六步游戲規則中,她不動聲色,卻有板有眼,果然,狡猾的夏洛克在不知不覺中上了當,走向了死亡,成為蓄謀致人死命的罪犯,安東尼奧從死亡的泥淖中脫身出來。
《威尼斯商人》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鮑西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尼斯商人
㈡ 鮑西婭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在法庭上的
威尼斯商人中鮑西婭是在女扮男裝的下出現在法庭上的.
㈢ 求一件法庭上女扮男裝故事的出處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富商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由於安東尼奧貨款給人從不要利息,並幫夏洛克的女兒私奔,懷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機報復,佯裝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還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傳來安東尼奧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資金周轉不靈,貸款無力償還。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據法律條文要安東尼奧履行諾言。為救安東尼奧的性命,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西婭假扮律師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須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準流血。夏洛克因無法執行而敗訴,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財產。
鮑西婭:這是作者極力歌頌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她是一個富豪貴族的孤女。她是個有學問,有修養的新時代的女性,她的談吐文雅,又機智勇敢,她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裝,作為出庭的法律顧問,判決夏洛克的案件,有膽有識,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置惡人於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說,鮑西亞是一個新時代女性形象,是活潑、開朗、大方、幽默並且充滿智慧的人,她在選偶的時候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不惜做手腳,而當他面對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時候,是從容不迫,一步步讓對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許多人看來是一件奇案一籌莫展時,卻讓這位妙齡少女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了,在她的身上閃耀著女性覺醒時代的曙光。
安東尼奧:他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商人,作者對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寫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並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宏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陰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總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人文主義者為之漚歌的品質。
葛萊西安諾:他嫉惡如仇,易於激動,嬉笑怒罵,敢於斗爭,和安東尼奧形成鮮明對比。
巴薩尼奧:見義勇為,重情重義,但不懂得斗爭策略,表現得較軟弱。
㈣ 威尼斯商人
主要情節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好友巴薩尼奧成婚,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幣。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給別人錢不要利息,影響了他的生意,又侮辱過他,所以借機報復,在借約上戲言三個月期滿還不上錢,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債。安東尼奧因船失事,不能如期還錢,夏洛克就提起公訴,要安東尼奧履行借約。
主要人物
夏洛克:他是高利貸資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財奴。但愛財如命的夏洛克在這場戲的開頭卻一反常態,不要比借款多幾倍的還款,而要一塊無用的人肉,可見其心胸狹窄,復仇心極重,一遇機會便要瘋狂報復對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對手於死地不可,可見其冷酷無情。夏洛克對別人的謾罵反唇相譏,冷靜和自信的態度活靈活現。敗訴以後他又想要三倍的還款,貪吝的本性又復原了,守財奴的本相暴露無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 同時,他也是一個在基督教社會里受欺侮的猶太人。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報復有合理而又復雜的動機。人們對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貪婪,憎恨他的殘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種族壓迫和屈辱。
鮑西婭:這是作者極力歌頌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她是一個富豪貴族的孤女。她是個有學問.有修養的新時代的女性,她的談吐文雅,又機智勇敢,她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裝,作為出庭的法律顧問,判決夏洛克的案件,有膽有識,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置惡人於死地,大快人心。
安東尼奧:他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商人,作者對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寫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並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宏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陰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總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人文主義者為之漚歌的品質。
葛萊西安諾:他嫉惡如仇,易於激動,嬉笑怒罵,敢於斗爭,和安東尼奧形成鮮明對比。
巴薩尼奧:見義勇為.重情重義,但不懂得斗爭策略,表現得較軟弱。
公 爵:穩重慈祥
《威尼斯商人》劇本高潮
《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一場是全劇的高潮。劇中情節線索到這里會合,主要人物全部登場;矛盾沖突雙方正面交鋒,決定了勝負;全劇的兩個主要人物——夏洛克和鮑西婭的形象以及全劇的主題思想在這一場都得到充分的表現。這場戲以鮑西婭上場為轉機,分前後兩半,前半場主要是夏洛克的戲,後半場主要是鮑西婭的戲。莎士比亞精心設計的這場戲,以其扣人心弦的情節,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及矛盾沖突。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贊揚過莎士比亞戲劇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從「法庭」一場來看,它寫法庭審判,並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但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卻把這場戲寫的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作者運用層層鋪墊的手法,推波助瀾,將矛盾的雙方推向白熱化,然後奇峰突起,使劇情急轉直下。這種大開打合、曲折有致的情節安排,顯示了莎士比亞傑出的戲劇才能。這場戲圍繞著要不要「照約執行處罰」展開戲劇沖突。夏洛克上場之前,威尼斯公爵與安東尼奧的對話告訴我們,安東尼奧被捕入獄以後,公爵曾一再勸告夏洛克作一些讓步,可是夏洛克頑固堅持,公爵對這個「不懂得憐憫、沒有一絲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惡漢」毫無辦法,不得不讓他們當庭質對。這一段簡短的開場承前啟後,交代了場景,烘託了審判前的緊張氣氛。夏洛克一上場,公爵、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相繼與他展開辯論,要求他放棄處罰,但都遭到拒絕。公爵勸他慈悲為懷,夏洛克堅持「照約執行處罰」,其原因在於他「對於安東尼奧抱著久積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會向他進行一場對於我自己並沒有好處的訴訟」。在夏洛克看來,只要有錢,自己喜歡怎樣就可以怎樣,誰也管不了。巴薩尼奧許以兩倍的金錢替安東尼奧還債,夏洛克不為所動。他以富有論辯性的語言,死死抓住資產者有利的威尼斯法令,當眾宣言:「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於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裡。您要是拒絕了我,那麼你們的法律見鬼吧!威尼斯的法令等於一紙空文。」葛萊西安諾怒言斥罵,他反唇相譏,冷嘲熱諷,刻薄挖苦,而且當場磨刀准備動手「從那破產的傢伙身上割下那磅肉來」。公爵、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三人從勸到罵,態度一個比一個嚴厲,夏洛克的反駁也越來越厲害,顯然佔了上風。巧妙的鋪墊手法使劇情有層次地推進到高潮。就在戲劇沖突發展到不可開交的關口,鮑西婭以律師身份出場了,劇情有了轉折。她登場後並不直接宣判,還是委婉地勸導。但她一再宣布堅持依法審理,這無疑於鼓勵夏洛克堅持處罰。夏洛克再一次拋去道義,放棄大量賠款,也就是斷絕了自己的一切退路。最後,鮑西婭又勸他從起碼的人道出發,在割肉時請一位外科醫生,以免安東尼奧喪命。夏洛克的目的就是要致安東尼奧於死地,而且等於當眾表示自己要殺人,這就為鮑西婭判他有意謀害威尼斯公民的罪名提供了依據。鮑西婭以請君入瓮的方法讓夏洛克自己鑽進死胡同。鮑西婭的上場,對矛盾沖突的劇烈變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表面上看,鮑西婭似乎是處處為夏洛克打算,而實際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絕路。劇情發展到鮑西婭宣判,急轉直下。鮑西婭接過夏洛克堅持的「照約處罰」判決只許割肉,不準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準多一點也不準少一點,即使是一絲一毫,也要訴訟者抵命。夏洛克驚愕之餘要求撤回原訴,但鮑西婭依據法律,剝奪夏洛克全部財產,將其一半充公,將另一半判歸受害一方。鮑西婭執法如山,夏洛克只好節節敗退,徹底敗訴。被剝奪了財產又嗜錢如命的夏洛克,絕望地嚎叫:「不,把我的生命連著財產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們的寬恕。你們拿掉了支撐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們奪去了我的養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鮑西婭的一場戲,是神來之筆。她持著久負盛名的培拉里奧博士的一封推薦信,獲得了公爵的信任。鮑西婭走上法庭,在要不要「照約執行處罰」問題上,事情似乎完全按夏洛克的意向發展。夏洛克興高采烈,得意忘形,百般奉承,譽之為「但尼爾」。眾人陷入絕望,安東尼奧向朋友告別。就在這時,奇跡出現,劇情急轉直下。鮑西婭的「照約執行」竟使夏洛克陷入絕境,惡人終於受到了懲罰。在這場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中,作者善於通過行動和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塑造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圍繞一磅肉的訴訟,每個人都投入這一糾葛,都用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參加斗爭,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夏洛克的貪婪和殘忍,鮑西婭的聰敏和機智,安東尼奧的狹義精神,都寫的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次要人物,個性也很鮮明,如穩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萊西安諾,也寫的很生動。在這場戲中,夏洛克給人的印象最深。這個老財迷,生命的中心就是錢。他行動審慎,對人謙卑。然而在法庭上,他兇相畢露,殺氣騰騰,誰勸說也不行,寸不不讓,金錢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因為他心中有數,消滅了安東尼奧,他就能賺大錢了。他的殘忍和固執是他惟利是圖本質的一種表現。這種描寫,揭露出資產者性格的最重要的特徵。鮑西婭、安東尼奧一組人物是作者極力歌頌的人物。他們情深意厚,純潔無私,為朋友勇於自我犧牲。特別是鮑西婭,才智非凡,見義勇為,在一群貴族男子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略施小計,便巧妙地擊敗了夏洛克。這一組人物,與夏洛克形成對照,寄託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理想,鞭撻了資產階級拜金狂的殘暴和貪婪,這正是作品主題所在。但作品中對商業資產家安東尼奧的美化,正反映出莎士比亞資產階級立場和人文主義的階級實質。法庭審判一場,在激烈爭辯中表現出作品語言的豐富多彩和生動形象,符合每個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夏洛克的語言十分豐富,他一張嘴對付幾個人,語言很有論辯性,又講究嚴密的推理,有時用反語加強語氣,有時又用冷嘲熱諷迫使對方無言以對。他詞鋒逼人,表現出老於世故,心腸歹毒,一旦上手,便置人於死地的那種洋洋自得的心理。比喻句的大量運用,增強了詞語的華麗色彩和生動性。例如巴薩尼奧對夏洛克說:「初次的冒犯,不應該引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而只是說:「什麼!你願意給毒蛇咬兩次嗎?」用這個比喻出他對安東尼奧的仇恨和殺死安東尼奧的決心。安東尼奧用一連串的比喻說明他對夏洛克的認識,葛萊西安諾用一連串比喻表明了他對夏洛克的憎惡。劇中各種人物的豐富生動的語言,顯示了莎士比亞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法庭」一場戲,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特點的集中體現。透過這個精彩的片段,我們可以窺視莎士比亞戲劇藝術世界無比壯觀的動人景象。 馬克思說莎士比亞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恩格斯說他的戲劇具有「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高爾基認為學寫作要「向無匹的大師們學習,最主要的向莎士比亞學習」。莎士比亞以他不朽的作品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無比輝煌的藝術宮殿,使我們不斷地獲得精神的愉悅和藝術的借鑒。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節取材於古老傳說。劇情是通過三條線索展開的:一條是鮑西婭選親,巴薩尼奧選中鉛匣子與鮑西亞結成眷屬;一條是夏洛克的女兒傑西卡與安東尼奧的友人羅倫佐的戀愛和私奔;還有一條是主線,即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巴薩尼奧成婚,向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自己,所以仇恨安東尼奧,乘簽訂借款契約之機設下圈套,伺機報復。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歐是個寬厚為懷的富商,與另外一位猶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貸政策恰恰相反。他的一位好朋友因要向貝爾蒙一位繼承了萬貫家財的美麗女郎——波西亞——求婚,而向他告貸三千塊金幣,而安東尼歐身邊已無余錢,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為抵押品,借三千塊金幣。沒想到夏洛克對安東尼歐往日與自己作對耿耿於懷,於是利用此一機會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後,安東尼歐答應了,與他定了合約。 巴珊尼(安東尼歐的朋友)歡天喜地的到貝爾蒙脫去求親了,在貝爾蒙脫,他的侍從葛來西安諾喜歡上了波西亞的侍女聶莉莎,兩對新人在一個意外事件來臨時,匆匆同時結了婚。 原來,安東尼歐寫了一封信來,信中說明了他的商船行蹤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運,因這一磅肉可能會導致他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見到巴珊尼的最後一面……聽到這個消息,巴珊尼與葛來西安諾趕緊奔回威尼斯,鮑西亞與聶莉莎也偷偷地化裝成律師及書記,跟著去救安東尼歐。 在法庭上,鮑西亞聰明地答應夏洛克可以剝取安東尼歐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話(合約上只寫了一磅肉,卻沒有答應給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財產來補贖,因此,安東尼歐獲救,並且,庭上宣布以謀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沒收其財產的三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則給安東尼歐,而後者卻把這筆意外的財產讓給了夏洛克的女婿——羅倫佐,羅倫佐也是安東尼歐的朋友之一,又是個基督徒。夏洛克見陰謀失敗,也只好答應了,並遵依判決,改信基督教。鮑西亞及聶莎莉戲弄了她們的丈夫,要回結婚戒指做為替安東尼歐辯護的代價,然後再回到家中,等她們丈夫回來時責備他們忽視了結婚戒指的意義,並咬定他們一定是把它們送給了別的女人,一連發窘的解釋後,終於真象大白,除了夏洛克外,每個人都有一個滿意的結局(安東尼歐的船隻也順利地到達港口裡了)。
㈤ 選段中,鮑西婭為什麼要羅蘭佐保守秘密
1.鮑西婭想要和丈夫巴薩尼奧開個玩笑,所以,她要羅蘭佐保守自己女扮男裝、冒充律師的秘密。
2.鮑西婭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她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主張善良和真誠的友誼,反對自私、貪婪和丑惡,例如她在選文中說:"一支小小的蠟燭,它的光照耀得多麼遠!一件善事也正像這支蠟燭一樣,在這罪惡的世界上發出廣大的光輝。"同時,鮑西婭又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女性,她在假扮律師之後,有意識地和丈夫開起了玩笑。
㈥ 關於〈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三大作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劇作和詩歌,有《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威尼斯商人》 它是一部著名喜劇。它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約作於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夏洛克:他是高利貸資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財奴。但愛財如命的夏洛克在這場戲的開頭卻一反常態,不要比借款多幾倍的還款,而要一塊無用的人肉,可見其心胸狹窄,復仇心極重,一遇機會便要瘋狂報復對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對手於死地不可,可見其冷酷無情。夏洛克對別人的謾罵反唇相譏,冷靜和自信的態度活靈活現。敗訴以後他又想要三倍的還款,貪吝的本性又復原了,守財奴的本相暴露無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
同時,他也是一個在基督教社會里受欺侮的猶太人。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報復有合理而又復雜的動機。人們對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貪婪,憎恨他的殘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種族壓迫和屈辱。
鮑西婭:這是作者極力歌頌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她是一個富豪貴族的孤女。她是個有學問.有修養的新時代的女性,她的談吐文雅,又機智勇敢,她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裝,作為出庭的法律顧問,判決夏洛克的案件,有膽有識,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置惡人於死地,大快人心。
安東尼奧:他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商人,作者對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寫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並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宏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陰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總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人文主義者為之漚歌的品質。
葛萊西安諾:他嫉惡如仇,易於激動,嬉笑怒罵,敢於斗爭,和安東尼奧形成鮮明對比。
巴薩尼奧:見義勇為.重情重義,但不懂得斗爭策略,表現得較軟弱。
公 爵:穩重慈祥
《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一場是全劇的高潮。劇中情節線索到這里會合,主要人物全部登場;矛盾沖突雙方正面交鋒,決定了勝負;全劇的兩個主要人物——夏洛克和鮑西婭的形象以及全劇的主題思想在這一場都得到充分的表現。這場戲以鮑西婭上場為轉機,分前後兩半,前半場主要是夏洛克的戲,後半場主要是鮑西婭的戲。
莎士比亞精心設計的這場戲,以其扣人心弦的情節,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及矛盾沖突。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贊揚過莎士比亞戲劇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從「法庭」一場來看,它寫法庭審判,並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但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卻把這場戲寫的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作者運用層層鋪墊的手法,推波助瀾,將矛盾的雙方推向白熱化,然後奇峰突起,使劇情急轉直下。這種大開打合、曲折有致的情節安排,顯示了莎士比亞傑出的戲劇才能。
這場戲圍繞著要不要「照約執行處罰」展開戲劇沖突。
夏洛克上場之前,威尼斯公爵與安東尼奧的對話告訴我們,安東尼奧被捕入獄以後,公爵曾一再勸告夏洛克作一些讓步,可是夏洛克頑固堅持,公爵對這個「不懂得憐憫、沒有一絲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惡漢」毫無辦法,不得不讓他們當庭質對。這一段簡短的開場承前啟後,交代了場景,烘託了審判前的緊張氣氛。
夏洛克一上場,公爵、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相繼與他展開辯論,要求他放棄處罰,但都遭到拒絕。公爵勸他慈悲為懷,夏洛克堅持「照約執行處罰」,其原因在於他「對於安東尼奧抱著久積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會向他進行一場對於我自己並沒有好處的訴訟」。在夏洛克看來,只要有錢,自己喜歡怎樣就可以怎樣,誰也管不了。巴薩尼奧許以兩倍的金錢替安東尼奧還債,夏洛克不為所動。他以富有論辯性的語言,死死抓住資產者有利的威尼斯法令,當眾宣言:「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於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裡。您要是拒絕了我,那麼你們的法律見鬼吧!威尼斯的法令等於一紙空文。」葛萊西安諾怒言斥罵,他反唇相譏,冷嘲熱諷,刻薄挖苦,而且當場磨刀准備動手「從那破產的傢伙身上割下那磅肉來」。公爵、巴薩尼奧、葛萊西安諾三人從勸到罵,態度一個比一個嚴厲,夏洛克的反駁也越來越厲害,顯然佔了上風。巧妙的鋪墊手法使劇情有層次地推進到高潮。
就在戲劇沖突發展到不可開交的關口,鮑西婭以律師身份出場了,劇情有了轉折。她登場後並不直接宣判,還是委婉地勸導。但她一再宣布堅持依法審理,這無疑於鼓勵夏洛克堅持處罰。夏洛克再一次拋去道義,放棄大量賠款,也就是斷絕了自己的一切退路。最後,鮑西婭又勸他從起碼的人道出發,在割肉時請一位外科醫生,以免安東尼奧喪命。夏洛克的目的就是要致安東尼奧於死地,而且等於當眾表示自己要殺人,這就為鮑西婭判他有意謀害威尼斯公民的罪名提供了依據。鮑西婭以請君入瓮的方法讓夏洛克自己鑽進死胡同。鮑西婭的上場,對矛盾沖突的劇烈變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表面上看,鮑西婭似乎是處處為夏洛克打算,而實際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絕路。
劇情發展到鮑西婭宣判,急轉直下。鮑西婭接過夏洛克堅持的「照約處罰」判決只許割肉,不準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準多一點也不準少一點,即使是一絲一毫,也要訴訟者抵命。夏洛克驚愕之餘要求撤回原訴,但鮑西婭依據法律,剝奪夏洛克全部財產,將其一半充公,將另一半判歸受害一方。鮑西婭執法如山,夏洛克只好節節敗退,徹底敗訴。被剝奪了財產又嗜錢如命的夏洛克,絕望地嚎叫:「不,把我的生命連著財產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們的寬恕。你們拿掉了支撐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們奪去了我的養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鮑西婭的一場戲,是神來之筆。她持著久負盛名的培拉里奧博士的一封推薦信,獲得了公爵的信任。鮑西婭走上法庭,在要不要「照約執行處罰」問題上,事情似乎完全按夏洛克的意向發展。夏洛克興高采烈,得意忘形,百般奉承,譽之為「但尼爾」。眾人陷入絕望,安東尼奧向朋友告別。就在這時,奇跡出現,劇情急轉直下。鮑西婭的「照約執行」竟使夏洛克陷入絕境,惡人終於受到了懲罰。
在這場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中,作者善於通過行動和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塑造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圍繞一磅肉的訴訟,每個人都投入這一糾葛,都用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參加斗爭,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夏洛克的貪婪和殘忍,鮑西婭的聰敏和機智,安東尼奧的狹義精神,都寫的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次要人物,個性也很鮮明,如穩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萊西安諾,也寫的很生動。在這場戲中,夏洛克給人的印象最深。這個老財迷,生命的中心就是錢。他行動審慎,對人謙卑。然而在法庭上,他兇相畢露,殺氣騰騰,誰勸說也不行,寸不不讓,金錢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因為他心中有數,消滅了安東尼奧,他就能賺大錢了。他的殘忍和固執是他惟利是圖本質的一種表現。這種描寫,揭露出資產者性格的最重要的特徵。
鮑西婭、安東尼奧一組人物是作者極力歌頌的人物。他們情深意厚,純潔無私,為朋友勇於自我犧牲。特別是鮑西婭,才智非凡,見義勇為,在一群貴族男子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略施小計,便巧妙地擊敗了夏洛克。這一組人物,與夏洛克形成對照,寄託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理想,鞭撻了資產階級拜金狂的殘暴和貪婪,這正是作品主題所在。但作品中對商業資產家安東尼奧的美化,正反映出莎士比亞資產階級立場和人文主義的階級實質。
法庭審判一場,在激烈爭辯中表現出作品語言的豐富多彩和生動形象,符合每個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夏洛克的語言十分豐富,他一張嘴對付幾個人,語言很有論辯性,又講究嚴密的推理,有時用反語加強語氣,有時又用冷嘲熱諷迫使對方無言以對。他詞鋒逼人,表現出老於世故,心腸歹毒,一旦上手,便置人於死地的那種洋洋自得的心理。比喻句的大量運用,增強了詞語的華麗色彩和生動性。例如巴薩尼奧對夏洛克說:「初次的冒犯,不應該引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而只是說:「什麼!你願意給毒蛇咬兩次嗎?」用這個比喻出他對安東尼奧的仇恨和殺死安東尼奧的決心。安東尼奧用一連串的比喻說明他對夏洛克的認識,葛萊西安諾用一連串比喻表明了他對夏洛克的憎惡。劇中各種人物的豐富生動的語言,顯示了莎士比亞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法庭」一場戲,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特點的集中體現。透過這個精彩的片段,我們可以窺視莎士比亞戲劇藝術世界無比壯觀的動人景象。
馬克思說莎士比亞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恩格斯說他的戲劇具有「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高爾基認為學寫作要「向無匹的大師們學習,最主要的向莎士比亞學習」。莎士比亞以他不朽的作品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無比輝煌的藝術宮殿,使我們不斷地獲得精神的愉悅和藝術的借鑒。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節取材於古老傳說。劇情是通過三條線索展開的:一條是鮑西婭選親,巴薩尼奧選中鉛匣子與鮑西亞結成眷屬;一條是夏洛克的女兒傑西卡與安東尼奧的友人羅倫佐的戀愛和私奔;還有一條是主線,即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巴薩尼奧成婚,向高利貸者猶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自己,所以仇恨安東尼奧,乘簽訂借款契約之機設下圈套,伺機報復。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歐是個寬厚為懷的富商,與另外一位猶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貸政策恰恰相反。他的一位好朋友因要向貝爾蒙一位繼承了萬貫家財的美麗女郎——波西亞——求婚,而向他告貸三千塊金幣,而安東尼歐身邊已無余錢,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為抵押品,借三千塊金幣。沒想到夏洛克對安東尼歐往日與自己作對耿耿於懷,於是利用此一機會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後,安東尼歐答應了,與他定了合約。
巴珊尼(安東尼歐的朋友)歡天喜地的到貝爾蒙脫去求親了,在貝爾蒙脫,他的侍從葛來西安諾喜歡上了波西亞的侍女聶莉莎,兩對新人在一個意外事件來臨時,匆匆同時結了婚。
原來,安東尼歐寫了一封信來,信中說明了他的商船行蹤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運,因這一磅肉可能會導致他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見到巴珊尼的最後一面……聽到這個消息,巴珊尼與葛來西安諾趕緊奔回威尼斯,波西亞與聶莉莎也偷偷地化裝成律師及書記,跟著去救安東尼歐。
在法庭上,波西亞聰明地答應夏洛克可以剝取安東尼歐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話(合約上只寫了一磅肉,卻沒有答應給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財產來補贖,因此,安東尼歐獲救,並且,庭上宣布以謀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沒收其財產的三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則給安東尼歐,而後者卻把這筆意外的財產讓給了夏洛克的女婿——羅倫佐,羅倫佐也是安東尼歐的朋友之一,又是個基督徒。夏洛克見陰謀失敗,也只好答應了,並遵依判決,改信基督教。
波西亞及聶莎莉戲弄了她們的丈夫,要回結婚戒指做為替安東尼歐辯護的代價,然後再回到家中,等她們丈夫回來時責備他們忽視了結婚戒指的意義,並咬定他們一定是把它們送給了別的女人,一連發窘的解釋後,終於真象大白,除了夏洛克外,每個人都有一個滿意的結局(安東尼歐的船隻也順利地到達港口裡了)。
㈦ 莎士比亞為什麼喜歡用女扮男裝的情節,他的描寫是否包含某些偏見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女性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她們能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的方法並付諸實踐,以此來反抗殘酷的現實社會和封建禮教。她們女扮男裝的直接目的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變身男性傲立於法庭上以拯救自己的朋友,如鮑西婭;第二類,渾水摸魚意圖與自己的愛人私奔,如傑西卡;第三類,旅途中為了守住貞潔,女扮男裝防止歹徒的侵犯,如羅瑟琳。第四類,以男性身份與自己的心上人有更近距離的接觸,如朱利婭和薇奧拉。可見這些女人們脫下裙子穿上緊身褲,並不是為了滿足她們的好奇心和一時的刺激,而是由於當時的情勢逼人,她們急中生智才想到要女扮男裝應對各種困難。這本身就是對女性柔弱本性的一種極大挑戰,說明她們已經逐漸拋棄一種逆來順受,打落牙往肚子里咽的態度,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來直面人生,主動為自己的愛情生活鏟平道路。 這些積極向上的態度在她們身著男裝時表現得尤為明顯,說到為了拯救自己的愛情奮不顧身,《維洛那二紳士》中的朱利婭和《第十二夜》中的薇奧拉兩人是當之無愧的典型,對比她們的困難處境,竟有些許相似,都是自己的戀人心不在己。對比下來朱利婭要更委屈一些,已經與她私定終身的普洛丟斯在遠離她的情況下迅速移情別戀,並且為了討好新對象用盡各種無恥手段,還宣稱朱利婭已經死亡,但是朱利婭不計前嫌,忍辱負重,直到最後終於用真誠和愛感化了普洛丟斯。另一劇,薇奧拉則扮做男裝伴隨在自己所愛的人身邊,隨時聽候差遣,無怨無悔。當然,她們用自己的機智和善良最後都爭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在《威尼斯商人》中除了鮑西婭還有一位堅強的女人,由於女主角鮑西婭在劇中有著過於耀眼的光芒,這位女性的英勇行為往往被粗心的人們所忽略。她就是夏洛克之女——傑西卡,她並沒有繼承父親的陰險毒辣,而是天生純潔善良,勇於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女扮男裝與男友私奔,終於擺脫了夢魘一般的殘酷家庭。 她們本來就有著強烈的表達自己思想意志的願望,但是作為女性,穿上男裝後,她們終於可以暫時擺脫性別束縛,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追求愛情和自由的決心。羅瑟琳換上男裝後,立刻獲得了身心的解放,煥然一新,羅瑟琳的姐妹西莉婭對羅瑟琳說:「現在我們是滿心的歡暢,去找尋自由,不是流亡。」 [2]流亡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在她們的意識里,她們是以此為契機去主動追尋自由,雖然有自我安慰的成分,但這充分體現了她們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現實的反抗。
㈧ 鮑西亞女扮男裝有何審美意義
意義:鮑西亞代表著新時代女性形象,在她身上閃耀著女性覺醒時代的曙光。
古希臘傑出悲劇大師索福克勒斯說得好:「婦女一同男人平等就比男人強。」其實,鮑西亞法庭取勝僅僅借了一下男人的外包裝,還遠沒有達到與男人平等的地步。
透過《威尼斯商人》,我們不難看出歐洲人文時代的文明面紗,無論「善」勝,還是「惡」敗,都表現出對法律「玩」的絕招,夏洛克殘忍地要割人肉,居然符合法律條文;鮑西亞要達到她的目的,竟採取和現代刑法格格不入的方式──誘騙,將原告不知不覺推向被告席,推向斷頭台,也是合法的。
當然,「你」可以用法律做幌子,把人當牲畜宰割,「我」為什麼不可以用法律做掩護,把「你」「文明」地送上黃泉路呢。
在莎士比亞那支奇譎多變的筆下,若用「智」的光環去觀照,鮑西亞形象鮮明、沉穩、典型,她翻手為雲,巧與周旋,才和德的唱和,外顯美和內在美的統一,註定她要進入世界文學畫廊而不朽了。
然而,在她不朽的背後,我彷彿又看到了女性人生的沉重,鮑西亞,作為優秀的社會人(這里姑且把「女性」二字隱去),不能堂而皇之地進入法庭辦案,而要靠女扮男裝,這又是多麼可悲。
原來,人文主義時代所謂的以人為本,平等、博愛,也只是體現資產階級圈子中以男人為中心的企望和要求。解放了的僅僅是男性,女性則與解放無緣。
由此可以想到,由性別差異引起的性別歧視,即使在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女性長期以來作為男性的附庸,是沒多少選擇權可以走出其主觀人格的低谷的。由此,我很懷疑達·芬奇《蒙娜麗莎》中的人物微笑是發自真心。
至多,她可以作為上流社會的某太太,也無法擺脫男人的需要,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從男權世界看,她也只是另樣的擺設。既然如此,其微笑又何以發自肺腑呢?
倒是當時的波提切利來得實在,他的名畫《維納斯的誕生》中的維納斯,盡管站在貝殼中從海浪上升起,左面的春風之神把春風吹給她,右面的春之神為她獻上新衣,可是她的表情不是表現對未來的樂觀和自信,相反,卻露出讓人無法猜透的惆悵和迷惑。其內心恐怕在祈求一個願望──女性的解放吧。
結婚的故事
鮑西婭按照父親的遺囑,用抽簽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婚姻。誰能夠在金、銀、鉛三匣中選出有她肖像的一隻,就可以與她匹配成親,摩洛哥親王選擇了金盒,而阿拉貢親王選擇了銀盒,巴薩尼奧選擇了鉛盒,巴薩羅奧選擇對了,成了鮑西婭的丈夫。
也許戀愛中的女人是盲目的,鮑西婭愛上巴薩尼奧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巴薩尼奧向鮑西婭求婚的理由卻實實在在為了金錢。巴薩尼奧是一個沒落貴族,浪盪公子,除了高貴的出身一無所有,還欠下大筆債款。他希望得到鮑西婭的財富來還債和維持他奢侈的生活。
他不守信用,對愛情不忠,將鮑西婭送給他的愛情信物隨意送人。他對朋友不忠誠,濫用安東尼奧對他的友情,讓安東尼奧為了他簽下危險的契約。當安東尼奧陷入危境,他不積極想辦法搭救,只是以空洞的言詞安慰自己的良心。
鮑西婭富有、機智、果斷而有俠義心腸,卻對巴薩尼奧謙遜地表白自己,說:「我這一生卻是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不學無術、沒有教養、缺少見識的女子。」是什麼使鮑西婭對巴薩尼奧如此謙遜而傾心呢?
鮑西婭相信巴薩尼奧純粹是為了愛情才向她求婚,因為巴薩尼奧選中的鉛盒上刻的話似乎表明了他的心跡:「誰選擇了我,必須准備把他所有的一切作為犧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巴薩尼奧的求婚是為了索取,相反是鮑西婭准備把她所有的一切作為犧牲。
巴薩尼奧假惺惺地表示為了愛情而犧牲的決心,實際上讓女性不計得失地為男性犧牲一切,這反映了男權社會下男性在婚姻中對女性的期待。鮑西婭犧牲自我時所感受的甘心和幸福,是男性的一廂情願。
在《威尼斯商人》中真正說話的其實分別是擁有話語權而力圖抑制女性話語的男權社會和竭力顛覆男權話語的不屈女性。盡管莎士比亞著力塑造一位能力超凡的女性,他仍然沒能擺脫男權主義的局限,將鮑西婭的美德限制在符合男性利益的范圍之內。鮑西婭的形象反過來又強化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