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女扮男裝會是什麼樣子
A. 《梁山伯和祝英台》30字主要內容是什麼
《梁山伯和祝英台》主要內容是:祝英台女扮男裝遇見梁山伯,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於是化成了蝴蝶。
在西晉時期,有一個叫祝英台的女子,女扮男裝,中途遇見梁山伯,一起去讀書,兩小無猜,最後結拜兄弟,三年後,祝英台返回家鄉,梁山伯,發現祝英台是個女子,便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的父親趙員外不同意。
最後,祝英台嫁給了富家公子,梁山伯心痛不已,不久就病死了,朱英凱在富家公子的路上經過了梁山伯的墳,懇求父親讓她去看看,父親同意問了,她淚如雨下,頓時分裂開了,祝英台跳了下去,墳又合上了,頓時,兩人死了,兩只蝴蝶從墳里飛了出來答。

《梁山伯與祝英台》相關介紹: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另外三個為《白蛇傳》、《孟姜女傳說》和《牛郎織女》),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B. 《梁祝》裡面祝英台女扮男裝沒被發現,是何原因
《梁山伯與祝英台》作為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了,可謂家喻戶曉。在最廣為流傳的版本里,東晉時期的官家女兒祝英台女扮男裝求學,並與同窗的梁山伯情義相投、互相愛慕。但由於兩人的愛情遭到祝家的反對,這對愛侶被迫分離,最後兩人以死相殉,雙雙化蝶而去。

其實祝英台她本身長得十分漂亮,皮膚也很好,雖然裝扮成男子的樣子,但是整體看起來卻是很英俊的,她的丫鬟也裝成書童的樣子,幫她拿著書挑著書箱,所以兩個人就從此開始出去求學。
C.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下文是整理收集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篇1
古時候,有一個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聰明又美麗,不但會綉花剪鳳,還喜歡寫字讀書。她長到十五六歲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學館里去讀書。
可是,那時候是不讓女孩子外出讀書的,怎麼辦呢?英台和丫環商量出一個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樣去求學。於是祝英台打扮成一個公子模樣,丫環打扮成書童,倆人互相看了看,還挺像的,不禁高興地笑起來。
祝英台的父親正在廳堂里喝茶,忽然看見一個書童領著一位公子進來向他行禮,他慌忙起身答禮讓坐,還請問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連父親也瞞過了,別提多高興了。她於是卸裝露出真相,使父親大為驚訝,嗔怪女兒調皮沒有規矩。祝英台趁機向父親說了要外出求學的想法。父親說:「自古以來哪有女子外出求學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許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堅決要去,父親拗不過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樣子十分英俊瀟灑,丫環扮作書童挑著書箱,離開家求學去了。她們走了一程,覺著熱了,就來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這時,路上走來一個書生和一個書童,也到亭子來歇腳。他們互相問候,祝英台才知道這位書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學館求學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談得十分投機,兩人在亭子里就結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兩歲,於是祝英台稱梁山伯為兄,梁山伯稱祝英台為弟,隨後高高興興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來到學館,拜見了老師。老師見到這兩位聰明英俊的少年來求學,很是高興。
老師把他倆安排在同一張課桌上學習。梁山伯對祝英台像對自己的親弟弟一樣,十分關心愛護。兩個人從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個房間,祝英台為了不讓梁山伯發現她是女的,就把兩個書箱隔在倆人的床位中間,書箱上還放上滿滿一盆水,她告訴梁山伯睡覺時要老實,要是亂滾亂動,把盆里的水弄灑了,她可要告訴老師重重地罰他。所以梁山伯總是規規矩矩,從不亂動,一直沒有發現祝英台是個女孩子。
可是祝英台女扮男裝的事,早被細心的師娘看出來了。師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說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師娘保守秘密,師娘答應了,並對這個聰明的女孩子更加細心關照了。祝英台有什麼難處和心事,也都來對師娘講。
時間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說她的父親病了,要她趕緊回去。祝英台向老師請了假,又來找師娘。說她和梁山伯同學三年,梁山伯為人誠懇熱情,學習勤奮,她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他。她把一個玉扇墜兒交給師娘,托師娘做媒,等她走後,為她向梁山伯提親。
祝英台將啟程回家的時候,梁山伯一定要親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隨,總是不願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愛情,又不便直說,只好打著許多比方來啟發梁山伯。
他們看到河裡有一對鵝,祝英台就唱道:
「前面來到一條河,
河裡游著一對鵝,
公鵝就在前面游,
母鵝後面叫哥哥。」
老實厚道的梁山伯沒有聽懂她的意思,繼續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幾首比喻男女愛情的歌,梁山伯還是沒有明白。祝英台開玩笑說:「你真是一隻呆頭鵝!」
祝英台又指著池塘里的一對鴛鴦唱道:
「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英台若是紅妝女,梁兄啊,你願不願意『配鴛鴦』?」
梁山伯嘆了一口氣說:「可惜你不是女紅妝啊!」
祝英台見梁山伯還是不明白,便說:「我家有個九妹,我和她是雙胞胎,長得和我一模一樣,我願做媒,讓九妹和你結為夫妻,你願意嗎?」梁山伯本來很愛祝英台的才貌,一聽說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樣,就高興地答應了。
他們相送了十八里,來到江邊,才戀戀不舍地分手了。臨別的時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約定在七月七日到祝家相親。梁山伯遠遠望著江對岸祝英台的身影越來越遠,漸漸地看不見了。
祝英台回到家裡,父親的病早就好了,他讓祝英台換成女孩子的裝束,不讓她再外出讀書了。這時恰巧有一家姓馬的大財主來求親,父親就把祝英台許配給馬家的兒子。祝英台堅決不答應這門親事,她對父親說她已愛上了梁山伯,並且託了師娘做媒。可是父親反對說:「從來兒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的,女孩子自己在外面找男人,像什麼話?」硬要祝英台嫁給馬家。
自從那天梁山伯送別祝英台後,回到學館,他繼續用心讀書,竟把七月七日去祝家提親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直到師娘拿著玉扇墜兒來,說明祝英台托她提親的事,梁山伯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她說的九妹就是祝英台自己啊!梁山伯立刻向老師請了假,趕到祝家去和祝英台會面。
梁山伯來到英台家裡,看見祝英台完全恢復了女子打扮,顯得更加美麗可愛。他說出師娘為他們提親的事,哪知祝英台一聽這話就大哭起來,她說:「梁兄啊,你為什麼這么晚才來呀?我父親已經硬逼把我許配給馬家了!」梁山伯一聽,又是吃驚,又是難過,心都碎了。倆人就抱頭痛哭起來,他們互相發誓,無論誰也不能破壞他們之間深厚的愛情,兩個人要永遠在一起。他們的哭聲被祝英台的父親聽見了,祝員外怒氣沖沖地跑上樓來,把梁山伯趕出家門,將祝英台嚴加看管起來。
梁山伯回到家裡,傷心極了,他想念祝英台,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就病倒了,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死了。臨死之前,他告訴家裡的人,他死後要把他埋在從祝家通往馬家去的路邊。
馬家迎親的日子到了,花轎抬到祝家門口,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可是祝英台卻哭哭啼啼,怎麼也不願意上轎。在她父親的命令之下,許多人推推拉拉,硬把祝英台推進轎子抬走了。
花轎抬到半路上,忽然來了一陣大風,吹得抬轎人走不動了。這時丫環告訴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墳墓。祝英台不顧別人的阻攔,走出轎來,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
祝英台來到梁山伯的墓前,放聲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撲到墳上。霎時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墳墓忽然裂開一條大縫,祝英台喊著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進墳里去了。
一會兒,雨停了,雲開了,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只見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上飛起來,繞著墳頭翩翩起舞。人們都說,這對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變的。至今人們還把這種黑花紋、翠綠斑點、尾翼上有兩根長長飄帶的大蛺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呢。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祝家莊,祝家莊有個祝員外,祝員外有個小女兒,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從小在家識字讀書,年復一年,長到了十六歲。
見到同齡的男子紛紛帶著書僮,出門到杭州城的書院讀書,祝英台心裡很羨慕,於是她去央求祝員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學。」
祝員外一聽這話,十分生氣:「人家男子讀書求功名,你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你好好聽著:你在家裡做針線,學習三從四德的道理——出門讀書這件事,以後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話不能違抗,祝英台只好走上閣樓,站在窗前觀望,花園里花紅柳綠,一對蝴蝶在花叢中翩躚飛舞,飛著飛著,飛到圍牆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樣,有一雙翅膀就好了。」
當天夜晚,祝英台給父親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裝,把自己扮成書生模樣,把丫環銀心扮作書僮。趁花匠睡熟,祝英台打開後花園的小門,帶著銀心,偷偷出了祝家莊,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離開家出遠門,祝英台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鳥鳥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橋亭,天下起大雨,祝英台招呼銀心說:「咱倆到這草橋亭歇一會兒,等雨停了再趕路。」
亭子里有位書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書生身旁有個書僮,他見到銀心,熱情地上前拉她的手:「這位小哥,我挑擔子,你也挑擔子,一路辛苦了,過來我身邊坐!」
銀心見陌生男子拉自己,連忙後退,轉頭喚祝英台:「小姐——」
眼見就要露餡,祝英台急中生智:「小姐好端端在家裡,你喚她做什麼?」
沒等銀心回答,祝英台轉過頭對那位書生說:「這位兄台見笑了,我家中有個九妹,見我出門讀書,也要到杭州城求學,無耐爹爹頑固,死活不讓她出來,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書生說:「世間不許女子讀書,這實在不公平。其實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養,讓女兒讀書明理,也是天經地義。」
祝英台聽了這話,心想,我本以為天下男子一個樣,難得他為女子抱不平,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書生深深作了一揖:「賢兄的見解正與我相同。我叫祝英台,要去杭州城萬松書院讀書,不知賢兄尊姓大名,要去哪裡?」
「在下樑山伯,正巧也要去萬松書院。」
祝英台拍手笑起來:「哈哈,梁公子,我倆走在同一條路上,遇上同一場雨,來到這同一個草橋亭,又要去同一座萬松書院求學,這不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么?」
「正是,正是!我母親常說,『有緣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無兄無弟,無姐無妹,今日與祝公子有緣,不如插柳為香,結拜為兄弟。」
兩個人折下亭邊的柳枝,插在地上當作香燭。梁山伯十七歲,祝英台叫他「梁兄」,祝英台十六歲,梁山伯喚他「祝弟」。兩人相對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約定從此同生同死,要像親兄弟一樣互助互愛。
雨停了,主僕四人結伴同行,有說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幾天,來到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建在山腳下,山上有萬棵松樹,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讀,萬松書院夏日荷花飄香,冬天松樹常青,兩人在一起讀書寫字,談詩論文,感情漸漸深厚。祝英台傷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親自煲葯,照顧她直到她完全康復。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台一針一線為他縫補。
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年光陰。
有一日,祝英台收到一封家書,信中說:「英台,你離家求學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鳥語花香也不歡喜。如今父母親憂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台速歸,回家來安慰父母心懷。」
祝英台離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捨不得離開梁山伯。她找到師母,告訴師母說:「師母,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其實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兒身。」
沒想到,師母笑起來:「這個,我早就看出來了。」
「我爹爹寫信催我歸去,我不能再留在這里了。這三年來,我與梁山伯同窗共讀,感情深厚,希望師母成全,為我們做媒。」
說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為信物,拜託師母轉交給梁山伯。
祝英台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門,兩人依依難舍,走呀走,走過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鳳凰山,祝英台說:「鳳凰山上鳳求凰,梁兄你是鳳來我的凰。」
「賢弟,夫妻才能配鳳凰,我們倆是好兄弟,你這個比喻不恰當。」
走呀走,走過一片垂楊柳,前面有個清水塘,祝英台說:「水裡鴛鴦成雙對,梁兄你是鴛來我是鴦。」
「賢弟,夫妻才能配鴛鴦,我們倆是好兄弟,賢弟你的比喻不恰當。」
走呀走,走過一座獨木橋,祝英台說:「我倆走到木橋上,好比牛郎織女渡鵲橋。」
「賢弟,牛郎織女是夫妻,我是兄來你是弟,賢弟你的比喻不恰當。」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隻呆頭鵝!」走到分別的長亭,祝英台停下腳步,嘆息說,「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沒有鍾情的女子?」
「因為家境貧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頭說道,「我母親一直為這件事操心。」
「這樣正好。梁兄,我來給你作個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許配給你。九妹是英台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樣,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聽很高興:「如果人品相貌與賢弟一樣,九妹定然是聰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窮,祝家富,我怕貧富懸殊,難成婚配。」
「梁兄不要擔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貧愛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台約好,七夕到祝家莊求親。約了相見的日期,兩個人依依惜別,祝英台回家去,梁山伯回到萬松書院。
一回到書院,師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給他:「祝英台臨走前把這塊玉佩交給我,央求我為你們倆做媒。」
梁山伯滿心歡喜:「多謝師母,剛才與英台賢弟離別前,他把祝家九妹許配於我,讓我七夕節到祝家莊求親。」
師母笑了:「山伯,你真是個書獃子,難道你沒有看出來,英台是扮成男妝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剛才在長亭送別,祝英台又說鳳凰,又說鴛鴦,又說牛郎織女,恍然大悟:「哦,來如此!原來如此,原來祝英台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台!」
師母說:「既然你倆人訂了婚姻,就應該盡早去求親。山伯,你下山尋英台去吧!」
梁山伯謝過師母,拜別師友,回到家中,稟明母親,便去祝家莊求親。
再說祝英台,她回到家中,父親從病榻坐起身:「英台,父親催你回家,一來因為你爹娘身體有病;二來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紀——我為你訂了一門好親事,只等你回來就成親。這三年,你讀書明理,出嫁後再不得任性胡為。」
聽了這話,祝英台頓時感覺晴天霹靂:「爹爹,你,你把女兒許配何人?」
「我為你選擇的好夫君,是馬太守的好兒郎馬文才。」
「爹爹,你把這門親事退了吧!」
「什麼?馬太守家有錢有勢,難道還配不上你?」
「爹爹,這三年來,英台與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經請師母做媒,定了終身。我不能再與別的男子結為夫婦。」
祝員外一聽,「啪」一聲拍爛了書桌:「我容你出外讀書,你竟與外頭男子私定終身,你與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絕不能退婚。從今日起,你乖乖在閨中待嫁,再不得出門半步。」
祝員外十分憤怒,他把祝英台關在家裡,讓人日夜看守,再不許她出門了。
到了七夕節,梁山伯來到祝家莊,可是祝員外對他說:「英台其實是我家女兒,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親,你們兩人不便相見!」
梁山伯急了:「我與英台同窗共讀,三年來親如兄弟,分別後我才得知英台是女兒身,師母為我倆做媒,囑咐我早日來祝家莊,向祝伯父提親。」
祝員外告訴他:「我已將女兒許配馬家了,英台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尋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門外,又抬頭去看祝家的樓台,卻看見英台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閣樓上,流著淚望著他。
兩個人一個在閣樓上,一個在牆跟下,只是相對望著流眼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梁山伯回到客棧,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他的心碎了,當晚感染了風寒,沒過幾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憐他,把他埋在路邊的荒郊,為他造了一座土墳。
祝英台出嫁那天,她穿上紅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轎上,心裡想:「如果像蝴蝶一樣,有一雙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變成兩只蝴蝶就好了。」
當花轎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台推開轎門,跳出轎子,她甩掉綉花鞋,赤腳朝墓前奔去。一時間,四下里風起雲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台跑到墳墓前,只聽見「轟隆」一聲巨響,墳墓裂開一道縫,祝英台從裂縫跳入墓中,墳墓馬上合攏了。
過了一會兒,雨過天青,天上出現一道彩虹,墳墓里飛出來一對蝴蝶。
兩只蝴蝶自由地飛,快活地飛,它們一會兒飛到花間,一會兒飛到湖上,無論飛到哪裡,它們總是在一起,形影不離。
這兩只蝴蝶,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篇2
《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這四個故事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如果說,梁祝婚姻被殘酷葬送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那麼它的「化蝶」結尾便富有積極意義。活著追求不到的東西,在死後繼續「追求」,終於得到。「化蝶」的結局,正是日益厚積的沖擊封建禮教的強烈社會心理的生動反映。梁祝故事的「化蝶」結局並不是首創的,也不是偶爾為之。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不難發現,傳統的悲劇多以大團圓結局。例如長篇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反映的'是一個封建家庭造成的悲劇。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忠於愛情,忠於誓約,最後以死抗爭。詩的結尾是這樣:「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這里鴛鴦似為兩人精魂所化,象徵兩人的愛情永久不渝,再也沒有什麼力量把他們拆散。
這樣的結局,也和梁祝故事中的「化蝶」一樣,反映人民爭取婚姻自由的勝利的信念。
那麼對「化蝶」這類團圓結局,我們今天怎麼看待呢?我們認為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它雖然不是盡善盡美的,但畢竟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按照中國傳統的審美心理,讀者或觀眾對作品總希望有個結局,並且是美滿的結局。出於善良的民族心理,總是對弱者和不幸者寄予極大的同情。民間流傳的故事往往從這種心理出發,給故事安排一個圓滿的結局。我們說「梁祝化蝶」,比翼雙飛,是百姓們的共同心理要求。往往因為有一個團圓結尾,人們才愛看愛聽,作品才有較強的吸引力。
團圓結尾還富有戰斗性——千百年來,這種結局鼓舞著人們頑強的抗爭,戰勝一切惡勢力。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篇3
古時候有一姑娘叫祝英台,她聰明又美麗,不但會綉花剪鳳,而且還喜歡讀書寫字,所以她就女扮男裝到學堂去讀書。
求學路上,偶遇同去求學的梁山伯,兩人談話投機,相見恨晚就結拜為兄弟。在學業上他們也相互切磋,共同進步,生活上相互關心愛護。一晃三年過去了,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信中說她的父親病了,她必須請假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與祝英台依依惜別。
雖然路上祝英台一再暗示自己是女兒身,可老實的他始終不明白。後來祝英台的父親要把她嫁到馬家,梁山伯知道後,鬱郁寡歡,不久病逝,他讓家人把他埋在祝英台出嫁的路上。祝英台出嫁那天,經過此地,放聲痛哭,痛不欲生。也許是她的一片痴情感動了天地,霎時電閃雷鳴,墳墓裂開了一條大縫,祝英台喊著梁山伯的名字跳進了墳里。
雨停後,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只見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繞著墳墓翩翩起舞。人們都說,這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化成的蝴蝶。
;D. 梁山伯與祝英台主要內容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台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綉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台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E. 《梁山伯和祝英台》主要內容30字怎麼寫
《梁山伯和祝英台》主要內容30字:祝英台女扮男裝與同窗梁山伯在書院共讀三載,畢業後傾心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最後兩個人雙雙化作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台》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史籍記載
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來看,此「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
因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於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學著作不可能對明朝發生的事情有記載,由此可見,所謂「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民間傳言是錯誤的。
F. 梁山伯是同性戀,還是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
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學院學子,而祝英台進入萬松書院之前誰都不知道她是女兒身的,除了家眷和書童,即便是梁山伯他也是後知後覺的。兩人的結局都是一個情字所造,並不能斷定他是同性戀。
當年梁山伯趕往杭州求學,路過草橋相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兩人相談甚歡,情趣相投於是就義結金蘭,拜把子稱兄道弟了。最後一期去萬松書院求學,也成了同創的好友。
這個時候梁山伯對祝英台只是友情的關系,並沒有後其他的想法,何況他根本不知道她是個女的。而祝英台不一樣,女伴男裝本來就新鮮,和梁山伯結拜也是慎重更是新鮮,同時也是對梁山伯的人品的認可,為後續故事埋下了伏筆。
友情質變於身份的泄漏在萬松書院於梁山伯同窗多年,朝夕相處,梁山伯習慣了一聲「祝兄」,而祝英台也習慣了一聲「梁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友情就變得深厚了,不管是受罰還是逃課,或者逛街兩人都是如影隨形的。
而同窗的馬文才更是看在眼裡,也是嫉妒的。電視劇中的演繹和小說的優點出入,但最後是在祝英台的母親道破之下才發現是女兒身份的。而電視劇中並不是,祝英台不肯和大家一起洗澡,讓眾人覺得奇怪,而後來祝英台也告訴了梁山伯他的身份,梁山伯也是單純的開心。
而常年的相伴,祝英台已經不是想兄弟一樣對待梁山伯了,因為梁山伯比較遲鈍,單純為人老實。可祝英台不是,她是女子對感情敏感,對自己的心更是清楚。就在這段時間里,祝英台對梁山伯的感情發生了質變。友情變成了喜歡變成了愛。
雙方的父母在他們畢業之前就積極催促他們歸來,而馬文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之後,就提親了,最後祝英台的父母就把她許配給了馬文才。這時候祝英台是不願意的,電視劇中有個過渡是兩人相愛了,這也是梁山伯後來才發現,相伴日久的祝英台是女兒身之後,並沒有什麼不同,是單純的開心,而後續的相處不一樣了,積累的感情在後續國產中慢慢的質變,這是梁山伯的變化,他是後知後覺遲鈍的。
而當祝英台表白了之後,梁山伯已經明確了對方的心意和自己的內心,可是為時已晚,祝英台被許配給馬文才之後,梁山伯當了縣官之後,悶悶不樂,最後日思夜想而鬱郁而終。這個消息被祝英台知道了,就在祝英台赴嫁馬文才的路上,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祝英台痛苦,感動天地。
最後梁山伯的墳墓被雷電劈開了,祝英台條了下去,結果墳墓里飛出來了2隻蝴蝶,翩翩起舞,成雙成對的。故事就此結束了。因此梁山伯並不是同性戀,而是如同一對男女好朋友原先是友情,但是後來相處久了變成了愛情,這在現實中經常有。這只是一個感情發生質變的過程,並不能說明他是同性戀,而他也是後來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
關注,影娛廳,一起討論更多精彩。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感情,是有變化不斷遞進的純潔的 情感 !
剛開始,祝英台的溫柔秀氣,才華洋溢的書生意氣,在其他同學中間,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這就吸引了具有同樣特質的梁山伯。這種惺惺相惜的 情感 應該是友誼,可以歸為知己!
後來,無意中得知祝英台是女子,才開始心生愛慕,這時候才轉為男女之情的!
人世間的所有美好的 情感 都值得贊美!
過去沒同性戀這一說法,而年輕男子偶有龍陽之好也被 社會 所寬容。
事實上過去很多書生身邊眉清目秀的書童,都是這些書生的孌童。但這種行為只能算一種業余愛好,在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強大的傳統文化作用下,這些書生只是有同性-行為,卻沒有「戀」,該結婚娶妻的時候誰也沒拉下過,而且之前的同性的事兒也就翻了片兒,基本不再提了。
除了書童,從魏晉時起,對男人的審美觀也脫離了陽剛,和女性審美有重疊之處,大家看《軍師聯盟》里的何駙馬,不就是號稱比女人還美嗎?
所以在哪個時代,祝英台女扮男裝,而大家又以為她是男人,有點嚶嚶女態,大家也不覺得奇怪,相反還會覺得他有味道呢。
所以梁山伯那時對祝英台是有感覺的,只是男男之間只能有同性,而沒有戀,所以梁山伯在得知祝英台是個女人後還是很開心的,因為這樣就可以一直在一起了。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 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 歷史 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 歷史 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首先我們聽聽有關梁祝的故事。自古至今,關於梁祝的傳說,可謂流傳廣而久遠,遍及國內外眾多地區,其內容也大致相同。而諸城的梁祝傳說卻別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實、美麗、親近、悲壯而獨具特色。傳說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
其一,在位於諸城市北部的相州鎮梁山屯村,村民聲稱,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傳說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親也曾辦過塾堂,不幸積勞成疾,三十幾歲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為命,日子逐漸敗落下來。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兒,自幼體弱多病,家中生活僅靠母親雇短工經營幾畝薄地為生。待山伯長到十六歲時,母親怕誤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儉用,攢些積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遠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讀書,因塾師曾是梁山伯父親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處處受到師父的關照,學績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遺跡至今尚存,大門石墩及書房寢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這里,梁山伯結識了女扮男裝前來讀書的祝英台,兩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稱,感情篤深。一晃三年過去,直至學業完成下山之時,山伯也未察覺出英台的真實身份,並執意要送一送祝賢弟。兩人邊走邊聊,暢敘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諸城市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上,才被英台勸住,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石橋子鎮北的小石橋至今猶在,是一座不大的懸砌拱橋,石橋面上磨蹭光滑,仍相當結實,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這小石橋上,英檯面對相處三年的梁兄,愛戀之情再難自製,於是提出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許配山伯,並叮囑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親。見山伯應允後,兩人才依依惜別。
當山伯再回山拜別師父時,才從師母那裡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趕忙前往祝家提親。誰料,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給了馬文才。當梁山伯知道祝員外已將英台強行許配馬文才後,連英台也不曾見一面即被逐出門外,回家後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終日咳嗽,湯水不進,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結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時,囑咐母親說:「我死後不要到別處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因他知道,馬文才家就在當今安丘市官莊鎮的馬家莊子村,英台出嫁必經此地,死後也想再見英台一面。說完後山伯一命歸天,年僅十九歲。梁母果然依照兒子的囑咐,將山伯遠葬到現今石橋子鎮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諸城市石橋子鎮西的祝家樓村,村人亦稱,祝英台就是該村祝員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樓村的四角上,四樓對應,祝員外即家居東北樓。當時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紅兒,只因祝員外膝下無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請求,於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裝去小梁山求學。
英台上山以後,一直隱瞞真實身份,兩年過去竟無人察覺,直到第三年臨近學業將止,才被師父窺出些端倪,他見英台方便時與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師母便暗中留意,果然發現了英台的女兒身。師父思忖良久後說:「反正也快終業了,還是不張揚為好,傳出去會壞了人家的名聲。」於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後,方知父親已為自己許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來提親被父親拒絕,便終日以淚洗面,再聞山伯已殉情而死,葬於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並在嫁妝一事上百般糾纏,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轎時又提出必須在里丈河北岸落轎一次,以祭拜梁兄亡靈,否則絕不上轎,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場戲來。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樓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認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樓人。多少年來,凡是表現《梁祝》內容的戲劇、電影、鼓詞等,一概不準進村演出,也不許祝姓村人到外村聽看,並延續著一個梁祝不通婚的風俗。據另姓村人介紹,祝家認為,本族出了祝英台這樣一位女子,沒有家教,有辱門風,故不得宣揚。這樣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證實了祝英台確是祝家樓人。
其三,在諸城市北石橋子鎮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條通往安丘市官莊鎮馬家莊子村的舊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於土丘之上,封土之上雙頂並立,墓周雜草叢生,墓體青草覆蓋,立於墓上,南望渠河,北覽安丘,東西兩道行人,盡收眼底,這就是梁祝冢。據里丈村人講,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傳說有兩種,一說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風和日麗,花轎剛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風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轎,前去祭拜梁兄亡靈,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絕,聲淚俱下,歷數梁兄情意後,撞碑而死,家人遂將英台合葬於此。一說是當時確有墳墓裂開之事,英台鑽入,遂翩翩飛出兩只蝴蝶,把個馬文才急得繞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兒蒺藜。細觀墓周,確有層層蒺藜草纏繞。
可以稍微分析下各類版本的傳說都未曾體現出梁山伯的取向問題,雖然梁山伯沒看出英台是女郎,在藝術創作范圍內,但這很正常。那個年代,女孩兒都不出門,更不會上杭州讀書,即使略有疑慮,梁山伯也不會做超過時代認知的反應。
梁山伯以為英台是男生的時候,是大哥哥照顧弟弟的情意,等他發現英台是姑娘後,他的 情感 其實是非常有層次感逼真的。
本來兩個就意氣相投,有共同語言,得知祝英台是女兒身,變心心相惜,情同意合了。
對一個人有好感其實無關乎男女,梁祝之間開始只是同學之誼。因為品行相投所以關系密切。梁山伯是知道祝英台是女人之後才開始追求的,所以梁山伯和同性戀扯不上關系。如果梁祝牽扯到同性問題可能會成為批判對象而不是傳頌對象。
梁山伯開始只是以同學的身份,兩人皆談得來的關系去跟祝英台交往,一次不經意中才知道她原來是女的,後來才寫了書信給她,表達愛意!
G. 祝英台讓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封建的制度拆散了無數的痴情兒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用至死不渝的信念,告訴我們,愛需要彼此堅定,真愛可以沖破一切,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阻擋真愛,人生若這樣轟轟烈烈的愛過一次,死亡,又有什麼可怕的呢,終身相守,至死不渝是一種幸福,但生不同衾,死同穴,又何嘗不是幸福呢
古時候,有一個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聰明又美麗,不但會綉花剪鳳,還喜歡寫字讀書。她長到十五六歲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學館里去讀書。
可是,那時候是不讓女孩子外出讀書的,怎麼辦呢?英台和丫環商量出一個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樣去求學。於是祝英台打扮成一個公子模樣,丫環打扮成書童,倆人互相看了看,還挺像的,不禁高興地笑起來。
祝英台的父親正在廳堂里喝茶,忽然看見一個書童領著一位公子進來向他行禮,他慌忙起身答禮讓坐,還請問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連父親也瞞過了,別提多高興了。她於是卸裝露出真相,使父親大為驚訝,嗔怪女兒調皮沒有規矩。祝英台趁機向父親說了要外出求學的想法。父親說:「自古以來哪有女子外出求學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許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堅決要去,父親拗不過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樣子十分英俊瀟灑,丫環扮作書童挑著書箱,離開家求學去了。她們走了一程,覺著熱了,就來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這時,路上走來一個書生和一個書童,也到亭子來歇腳。他們互相問候,祝英台才知道這位書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學館求學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談得十分投機,兩人在亭子里就結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兩歲,於是祝英台稱梁山伯為兄,梁山伯稱祝英台為弟,隨後高高興興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來到學館,拜見了老師。老師見到這兩位聰明英俊的少年來求學,很是高興。
老師把他倆安排在同一張課桌上學習。梁山伯對祝英台像對自己的親弟弟一樣,十分關心愛護。兩個人從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個房間,祝英台為了不讓梁山伯發現她是女的,就把兩個書箱隔在倆人的床位中間,書箱上還放上滿滿一盆水,她告訴梁山伯睡覺時要老實,要是亂滾亂動,把盆里的水弄灑了,她可要告訴老師重重地罰他。所以梁山伯總是規規矩矩,從不亂動,一直沒有發現祝英台是個女孩子。
可是祝英台女扮男裝的事,早被細心的師娘看出來了。師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說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師娘保守秘密,師娘答應了,並對這個聰明的女孩子更加細心關照了。祝英台有什麼難處和心事,也都來對師娘講。
時間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說她的父親病了,要她趕緊回去。祝英台向老師請了假,又來找師娘。說她和梁山伯同學三年,梁山伯為人誠懇熱情,學習勤奮,她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他。她把一個玉扇墜兒交給師娘,托師娘做媒,等她走後,為她向梁山伯提親。
祝英台將啟程回家的時候,梁山伯一定要親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隨,總是不願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愛情,又不便直說,只好打著許多比方來啟發梁山伯。
他們看到河裡有一對鵝,祝英台就唱道:
「前面來到一條河,
河裡游著一對鵝,
公鵝就在前面游,
母鵝後面叫哥哥。」
老實厚道的梁山伯沒有聽懂她的意思,繼續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幾首比喻男女愛情的歌,梁山伯還是沒有明白。祝英台開玩笑說:「你真是一隻呆頭鵝!」
祝英台又指著池塘里的一對鴛鴦唱道:
「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英台若是紅妝女,梁兄啊,你願不願意『配鴛鴦』?」
梁山伯嘆了一口氣說:「可惜你不是女紅妝啊!」
祝英台見梁山伯還是不明白,便說:「我家有個九妹,我和她是雙胞胎,長得和我一模一樣,我願做媒,讓九妹和你結為夫妻,你願意嗎?」梁山伯本來很愛祝英台的才貌,一聽說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樣,就高興地答應了。
他們相送了十八里,來到江邊,才戀戀不舍地分手了。臨別的時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約定在七月七日到祝家相親。梁山伯遠遠望著江對岸祝英台的身影越來越遠,漸漸地看不見了。
祝英台回到家裡,父親的病早就好了,他讓祝英台換成女孩子的裝束,不讓她再外出讀書了。這時恰巧有一家姓馬的大財主來求親,父親就把祝英台許配給馬家的兒子。祝英台堅決不答應這門親事,她對父親說她已愛上了梁山伯,並且託了師娘做媒。可是父親反對說:「從來兒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的,女孩子自己在外面找男人,像什麼話?」硬要祝英台嫁給馬家。
自從那天梁山伯送別祝英台後,回到學館,他繼續用心讀書,竟把七月七日去祝家提親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直到師娘拿著玉扇墜兒來,說明祝英台托她提親的事,梁山伯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她說的九妹就是祝英台自己啊!梁山伯立刻向老師請了假,趕到祝家去和祝英台會面。
梁山伯來到英台家裡,看見祝英台完全恢復了女子打扮,顯得更加美麗可愛。他說出師娘為他們提親的事,哪知祝英台一聽這話就大哭起來,她說:「梁兄啊,你為什麼這么晚才來呀?我父親已經硬逼把我許配給馬家了!」梁山伯一聽,又是吃驚,又是難過,心都碎了。倆人就抱頭痛哭起來,他們互相發誓,無論誰也不能破壞他們之間深厚的愛情,兩個人要永遠在一起。他們的哭聲被祝英台的父親聽見了,祝員外怒氣沖沖地跑上樓來,把梁山伯趕出家門,將祝英台嚴加看管起來。
梁山伯回到家裡,傷心極了,他想念祝英台,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就病倒了,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死了。臨死之前,他告訴家裡的人,他死後要把他埋在從祝家通往馬家去的路邊。
馬家迎親的日子到了,花轎抬到祝家門口,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可是祝英台卻哭哭啼啼,怎麼也不願意上轎。在她父親的命令之下,許多人推推拉拉,硬把祝英台推進轎子抬走了。
花轎抬到半路上,忽然來了一陣大風,吹得抬轎人走不動了。這時丫環告訴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墳墓。祝英台不顧別人的阻攔,走出轎來,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
祝英台來到梁山伯的墓前,放聲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撲到墳上。霎時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墳墓忽然裂開一條大縫,祝英台喊著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進墳里去了。
一會兒,雨停了,雲開了,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只見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上飛起來,繞著墳頭翩翩起舞。人們都說,這對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變的。至今人們還把這種黑花紋、翠綠斑點、尾翼上有兩根長長飄帶的大蛺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呢。
H. 如果梁山伯也是女扮男裝,那會是什麼樣子
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人盡皆知,當時如果梁山伯也是女伴男裝,估計就不會有這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而是一段驚嚇了,說不定兩個人還會變成好姐妹呢。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不過這個時候的祝英台已經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兒子馬文山。而梁山伯只是一個空有一腔文採的窮小子,所以知道這個消息一下子就一病不起。梁山伯病逝的那天是祝英台出嫁的時候,當祝英台得知他去世了,並沒有和父母再繼續爭斗,在花轎去馬家的路上天氣就突然大變,一下子飛沙走石沒辦法前進半分,祝英台就走出花轎,脫下自己的嫁衣,露出來的是自己白色的衣服,來到了梁山伯的墳前。
墳墓突然就裂開了,祝英台跳進了墳墓之後就合上了,後來飛出了兩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於是就被後人傳出這兩只蝴蝶是他們二人所變,這段故事被人們流傳至今。
當時梁山伯如果也是一個女孩子,在她們各自回家以後突然知道雙方都是女扮男裝,這個時候更多的是友情和內心的激動,兩個人一定會成為好朋友,好閨蜜吧。
I. 梁祝徇情化彩蝶什麼意思
「梁祝徇情化彩蝶」意思是: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
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故事裡的主人翁:
梁山伯:梁山伯是《梁祝》傳說中的男主角,歷史上考證確有其人,梁山伯曾出任過地方官,歷代史書可以尋找到相關記載和資料。傳說梁知祝為女人後,提娶不成而終,祝感其摯情,過墓而入,合而為一。是為傳說大概,今人多有考證。梁山伯是浙江寧波府鄞縣的縣官,一輩子兩袖清風,清正廉潔,沒有孩子,到了中年的時候,他的結發妻子去世,後來他也因為疾病而死去。
祝英台:英台,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豐惠鎮)祝家莊人。東晉時期女性歷史人物。
祖籍山西太原,自幼隨習詩文,美麗聰穎,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遭到祝員外拒絕。祝英台求學心切,便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次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祝父思女,催歸甚急,祝英台只得倉促回鄉,被迫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
J. 紅樓夢中愛「女扮男裝」的女孩都是誰她們扮的如何
古代因為對女孩子有很多的束縛,不能去外邊上學堂,也不能出門去玩,所以女孩子不免偶爾就會有伴做男子的想法,因為這樣就會少了很多的麻煩。古代有祝英台女扮男裝去讀書,也會花木蘭替父從軍,還有女駙馬等,這樣故事不是傳說,在《紅樓夢》中亦曾上演過。
《紅樓夢》中愛「女扮男裝」的女孩子還不少,小時候黛玉和王熙鳳被當作男孩教養打仗,在生活里穿過湘雲和芳官穿過男裝,寶釵和探春都有男兒一般的志向。莫說女子不如男,釵裙一二可持家。
第一,黛玉和王熙鳳自小假充男兒教養黛玉和王熙鳳是從小就假作男兒教養長大的女孩,她們的行事自有一種男子的爽朗和霸氣。

探春是天生的管理人才,探春在眾姊妹中一直都非常出色。她帶著大家起了詩社,她參與管家還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大觀園生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她提出來的,探春管家有禮有節,不會仗勢欺人,也不會讓人矇混過關,這是她第一次管家,可是卻已經體現出來很多的能力和成熟。
探春束縛於小姐的身份,正如她所言,如果她是一個男子,她早就離開賈府自己闖盪一番事業去了,而不是在家裡待著,為後院里雞毛蒜皮的小事煩心。
總的來說,賈府的里的六個女孩子,她們的身上都有「女扮男裝」的感覺,因為她們的性格、脾氣和行事作風都有不輸男兒的灑脫和爽朗。如果她們都是男孩子,恐怕就會有很大的成就了。不過,作為女兒身的她們,也是人中龍鳳,巾幗不讓須眉。
作者:十一,歡迎關註:小說紅樓,一起找尋紅樓夢中有趣的人和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