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百色男裝穿什麼民族服裝

百色男裝穿什麼民族服裝

發布時間: 2022-09-03 20:59:37

『壹』 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1、民居特色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南北兩大方言大致以鬱江和右江為分界線,延伸到雲南省文山州的廣南、硯山一帶。

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2/3,劃分為8個土語區,即邕北土語、右江土語、桂邊土語、柳江土語、桂北土語、紅水河土語、邱北土語、連山土語;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1/3,劃分為5個土語區,即邕南土語、左江土語、德靖土語、硯廣土語和文麻土語。

壯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根據1989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辦公室出版的《古壯字字典》(初稿)統計,共有10700多個字,其中定為正體字的有4918個。

壯族並沒有統一的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魏晉以後,隨著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信仰多神的「宗教」,並出現了半職業性神職人員——師公。

2、服飾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

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3、風俗習慣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

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愛吃胡蘿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4、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1)百色男裝穿什麼民族服裝擴展閱讀

壯族的飲食: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稻,則以玉米為主食。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貳』 一個民族的資料,裡面有聚居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

壯族(舊稱僮族,壯文:Bouxcuengh),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秦以來,壯族先人歷代分別稱為西甌、駱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 廣西龍脊的壯族山寨
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開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禾、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處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干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扣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著的。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出「沙啦吵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後來改戴禮帽。到了現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奇特的頭飾 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現在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松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綉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背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綉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綉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身刺綉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忌筷子跌落地上,認為不吉利。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綉球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綉球最早的記錄可見於寧明花山壁畫 , 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 , 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 , 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綉球稱作飛砣 ( 駝 ) 的原因。 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這舞蹈流傳至今。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戲劇。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一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於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於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採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龍州縣新發掘出的天琴彈撥樂器。 一、歌圩 歌圩盛行於壯族地區。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春季多於春節後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於中秋節後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夥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 歌圩。 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二、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三、銅鼓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四、壯錦 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致,結實耐用。壯錦的生產,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代已有記載。到了清代,壯錦生產已遍及壯族地區,成為壯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場的暢銷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壯錦得到新的發展,花紋圖案不斷創新,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如壁掛、檯布、坐墊、沙發布、窗簾等。現在廣西靖西、賓陽等地生產的壯錦,暢銷國內外。 五、壯拳 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如明代桂西壯人,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群眾習武,群眾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閑時節,壯鄉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叄』 廣西壯族被漢化的清況

我就是一個壯族的,而且生在邊境壯族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我覺得對於任何民族,被漢化是不可避免的。對於你的問題我雖然不能全能概括,但至少我可以說一下我的感受。
壯族漢化的情況是越發達的地區越嚴重,貧困地區因為接受高等知識的人不多或者說那裡祖輩是純壯族的情況還很多,老一輩壯族人的生活習慣、作風起居等會保留下很多濃厚的壯族民族氣息。首先體現在穿著上,山區老一輩的壯族人還穿著自己扎染的黑藍麻布,至少我所在的黑衣壯族地區,我奶奶和外婆就穿的是傳統的壯族麻布,頭上還包著頭巾。
但是說實話,就算被漢化了的年輕一輩,還是自然而然地保留了壯族的某些傳統,特別是現在政府大力推廣民族文化,「三月三」仍然為壯族人做重視,春節必吃「白斬雞」,必做大粽子····
民族的東西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消除和淘汰的,我們壯族雖然不像藏族、回族、彝族這些民族一樣特色鮮明及保留下來的民族痕跡多,但是至少說到壯族,我們依然會想起廣西,想起「三月三」,廣西作為一個大省,能作為「壯族少數民族自治區」,可見壯族雖然被漢族漢化了不少,但仍然有它的特點和生命力的。

『肆』 百色右江區哪裡可以租跳民族舞用的衣服呢

雖然你沒給分,都是百色的,就給你回復吧,在東旦小區裡面有服裝出租,民族歌舞團也有,愛心街就是那個臭橋那裡,撞球室上面那裡也有服裝出租,在綠色動力網吧旁邊那個小路進去那也有,你問一下旁邊的居民都知道在哪裡

『伍』 壯族的生活習慣、節日、穿著

1、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2、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3、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4、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5、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

『陸』 壯族服裝特點

1、男子一般著黑色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

2、女戴黑頭巾,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

(6)百色男裝穿什麼民族服裝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柒』 請問我們國家壯族的發飾,服裝,語言有什麼特色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服飾是人類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復合表徵,即外表特徵與心理審美的結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是各民族創造智慧的結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風貌。

壯族服飾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指服裝,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褲、裙、帽、圍巾、手套、腰帶、鞋、襪、綁腿等;一是指裝飾(修飾),包括發型、首飾、眼鏡、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兩大部分組合成壯族服飾,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衣是一個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屬於物質的硬體性文化,同時又屬於精神的軟體性文化。它反映了壯族經濟發展水平,形象展現壯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內涵,如民情風俗、哲學思想、審美意念、道德倫理、社交禮儀、宗教信仰等。壯族服飾文化形態,包含經濟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風格特徵。

壯族服飾,與古越人、西甌、駱越人、僚人有關。現在的民族學專家只能從一些文字的史料來回顧壯族先民服飾產生與發展、衍化的歷史。資料表明:桂林甑皮岩發掘的新石器遺物中,有若干件骨錐,專家們推斷:那是嶺南壯族先民用來縫制獸皮或牽引纖維原始蔽體物的工具,說明古壯人早就有遮體的原生態服飾。以後到漢、三國、隋唐、宋、明清至近現代,壯族服飾隨著經濟發展而進化。

據專家的專著論述: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黑地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說明當時就有了壯錦這種飾物。還有一種「峒布」,是麻織品及蠶絲品,說明遠在漢代,古壯民就種麻養蠶,為服飾提供原材料。三國時代的竹疏布,隋唐時代的蕉葛布、細白麻布、筒中布,均作為當時的貢品。元代始種棉花,織吉貝布。明清時期,壯錦飾品制織達到高峰,五顏六色。從專家專著中的回顧論述,可看出壯族服飾製品,從蕉纖維、麻纖維到棉花纖維的進化過程。服飾印染工藝,壯族藍靛染是有名的,直至當今,一些壯族村寨的婦女,仍以藍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縫制黑色的服裝。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壯人,崇左市龍州縣金龍一帶自稱「布代」的壯人,大新縣板價布儂婦女,她們穿著黑衣服裝在舞台上展示其亮麗,成為展示壯族服飾特點的亮點。布匹染成之後,過牛角膠,折疊打平,閃閃發亮。有的則用米漿來漿過,曬干打平。

壯族1500多萬人口,集居於廣西,分布於雲南文山及廣東連山等地。這么廣大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飾各有特點,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塊的壯族服飾,構成多元一體的壯族服飾。

壯族學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專著《壯族文化概論》中,將整個廣大的壯族聚居與分布地區的文化,劃分為九個文化區:紅水河中下游文化區,柳江、龍江文化區,桂西北文化區,桂粵文化區,邕南文化區,邕江、右江文化區,左江文化區,桂邊文化區和文山文化區,來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對壯族服飾文化的考察、發掘、收集、研究與展示,同樣可以用地理學觀念來進行。

另一種方法,以江河流域為劃分,來收集、發掘、整理、展示壯族服飾,如紅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鬱江流域等等。水文化與服飾文化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紅水河流域的東蘭、巴馬、鳳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風俗文化節,節日展示的服飾亦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

我個人多年的采風觀察發現,壯族服飾目前仍相對保留傳統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縣,壯族服飾特點較濃,以藍、黑兩色為主色。桂西北的巴馬縣壯族婦女服飾,其色彩以藍、白色為主色調,與那坡黑衣壯人服飾形成鮮明對比。那坡黑衣壯男女老少身上,很難找到白色或黃色、藍色。桂西南的龍州、金龍一帶布代男女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婦女穿衣、褲、外套黑色長裙,頭戴黑巾,穿黑布鞋,從頭到腳,均為黑色,加之人的膚色潔白純凈,形成黑白對比,相輔成統一的服飾美學整體。桂西南的大新縣板價村的布儂婦女服飾,亦別具特色:短衣、長褲裙,淺線花頭巾、花鞋;鑲金牙、戴銀手鐲等裝飾。

他們常在溪邊唱壯歡,在家門前曬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鮮明形象及精神風貌。桂東北的龍勝壯族服飾,亦頗有特色,婦女戴花頭巾,上衣是無領開胸衣,兩只扣子,寬大滾花褲,穿布鞋。其他地區也有特色,如雲南文山的壯族服飾,特點突出。

壯族服飾的顏色,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藍色,黑色是壯族服飾主色調。這種主色調,如今保留在那坡與龍州等地的壯人群體中,他們是自耕農服飾文化的活性形態。其他地域的壯人服飾,由於自耕農自足自給經濟形態的衰落,轉入現代的農耕技術與經濟形態,自種自紡自織自製的經濟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裝的顏色取捨方面,趨於當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紅色、白色、花色、黃色、青色、茶色等,這才出現所謂白衣壯、藍衣壯、花衣壯之稱。其實這是與經濟基礎形態緊密相關聯的。由於在變化,穿黑衣的壯人,就顯得特別奇特,引人注目,稱之為「黑衣壯」。壯族是統一的整體,服飾不同是由地域環境、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而產生、形成的現象。

我個人以為,縱觀整個壯民族的原生態審美,開始都從黑色主調審美觀出發,以後才產生異化。

要搜集、展示壯族的服飾特點及發展史,是需要作一番深入的考察與調研實踐過程,特別是當代多元化文化的互相撞擊形勢下,經濟及各種文化在互通、互動、互融,勢不可擋。壯族傳統的服飾文化特點能否保存、發展,變成一種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當代審美觀的完美結合,重要的一點:不能割斷傳統,不能否定民族的歷史創造,我們只能繼承、吸收、創新再發展,形成不遠離壯族母體文化、本土主體文化的新型服飾文化,展呈在新世紀民族之林的大舞台。

創新再創造,博物館提供了依據,即歷史、傳統,還要從民族的審美傳統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如今舞台上及禮儀場合出現的「餃子形」頭飾,是硬殼兩角尖尖翹上天,配有彩絲,這在勞動中,就失去了功能,只能作舞台裝飾品,過於誇大了,就脫離了壯家作為稻耕民族的審美與實際需要。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確。

壯族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若以性別分類,分男服飾、女服飾;以年齡分類,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飾;以身份分類,分村老、師公、么公、道公服飾;以禮儀分類,分平裝(勞動裝)與節日裝等。各類壯族服飾都是壯族服飾文化的構成因素,一定要保護、搶救、搜集、整理,為壯族服飾新的進步打下傳統基礎。在適應當今社會節奏的形勢下,壯族服飾應進入一個新的審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當代人的審美需要和實際功能。任何文化的創新,都要從民族的傳統、心理、審美、哲學等內涵出發,切忌主觀臆造。只有這樣的文化,這樣的服飾文化觀,才能讓悠久的壯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真正成為壯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鮮明表徵。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1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72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92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5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76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81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17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5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6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