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扭秧歌穿的男裝塗什麼顏色

扭秧歌穿的男裝塗什麼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9-04 17:18:15

『壹』 十家牌的秧歌特色

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
秧歌
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貳』 關於秧歌的介紹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拓展資料: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秧歌」的起源,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於抗洪斗爭。

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後,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 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並流行於我國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陝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

『叄』 秧歌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一、秧歌的起源:

1、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

2、「秧歌」起源於抗洪斗爭。

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後,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

二、意義:

傳承價值

秧歌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娛性的,自娛娛人,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各地均出現過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間秧歌藝人,很多民間藝人對新中國舞蹈事業的建設發揮過重要作用。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環境隨之發生變化的今天,能夠掌握傳統秧歌技藝和純正舞蹈風格的民間藝人已寥若晨星,保護和傳承工作亟待進行。

(3)扭秧歌穿的男裝塗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秧歌是中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

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肆』 扭秧歌起源於什麼時候

在北宋至和年間,黃河河水經常泛濫,河南東部地區因地處黃河古道,那裡的人們無法安居,生活困難。

後來,皇帝派開封府尹包拯來這里放糧救災,包拯到了之後,開倉放糧,解決了這里的飢荒,而且他親力親為,勤勤懇懇治理水災,終於取得了成效,第二年這里的稻穀便大豐收了。

一日,包拯正在幫百姓們收割稻穀,他看到大豐收的情景,不禁喜出望外。包拯一手持著割稻穀的鐮刀,另一手甩起脖子上圍著的汗巾,情不自禁地舞了起來。因為包拯舞得興高采烈,很是盡興,百姓們便學著他的樣子一同舞了起來。後來沒多久,包拯便被調回了都城汴梁。當地人們為了紀念他治

水的功勞,此後逢年過節,人們便跳這種舞蹈以示感激之情。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趣事。其實秧歌是我國漢族的一種舞蹈。秧歌最早產生於唐宋時期,最初可能是以「姎哥偎郎」為主要角色的一種西域歌舞有關,它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的時間是在宋代。

秧歌是我國古代村莊中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人們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很多人認為,秧歌起源於古代單純的歌舞戲。歌舞戲在唐代開始出現後,它與需要藉助文字和語言的滑稽戲便分道揚鑣了。唐代的歌舞戲受西域文化的影響更大,滑稽戲則較多保持了本土的特徵。其實,自從唐代「百戲」分出「歌舞戲」和「滑稽戲」兩種,「滑稽戲」最終形成元雜劇,導致昆劇、徽劇、京劇等戲曲的形成。

不過大多數認為,唐代形成的「歌舞戲」,其中一部分走向民間,最終形成了今天千姿百態的「秧歌」。唐代形成了「歌舞戲」與「滑稽戲」的分野,那是因為受外來的西域文化的影響。西域的概念較大,不局限在嘉峪關、蔥嶺之間,而應包括整個印度和中亞地區。

隨著唐代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來自西域的歌舞傳入我國。這種歌舞不需要藉助文字和語言,只需要藉助音樂和節奏。唐代的歌舞戲一部分演變成宮廷舞蹈,另一部分則流入民間,與我國傳統的民間舞蹈結合後,形成各地不同形式的「秧歌」。但是,在不同的「秧歌」里,有一些特徵是共同的,例如扭秧歌的人有時徒手,有時手裡拿一個小道具。這與西域舞蹈很相似。

再如,唐宋時期的舞蹈大都有絲管鍾磬伴奏,但是,秧歌幾乎沒有絲竹伴奏,甚至不需要音樂,經常只需要鑼鼓即可,這個特徵與西域舞蹈也很相似。

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既有整齊劃一,又有個人發揮;既有含蓄中庸,又有個性張揚。自由與規矩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不分場地,簡便易行,動作自然,既能表達情感,又能鍛煉身體。也許這就是秧歌在老百姓中廣受歡迎的原因。

秧歌它在向東部傳播時遇上了漢族的元宵社火,於是東、西文化開始結合,便產生了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化妝表演形式。由於「姎哥」、「羊哥」、「揚高」等不易理解,於是便借用了南方荊楚地區種稻插秧的秧字,最終形成了秧歌的名字。

其實,關於秧歌的起源,可以分成兩個問題:舞蹈形式的起源和名稱的起源。從這一民間舞蹈形式來說,秧歌的起源很早。

但是,從名稱來說,「秧歌」這一稱呼的起源並不很遠。由於人們經常將兩者混淆,致使對於「秧歌起源」這樣的話題,容易造成「公婆各說自家理」的現象。

「秧歌」這一名稱從字面上說,這的確非常容易讓人望文生義,以為它與插秧、秧田等水田勞動有關。不過,這種望文生義並非全錯,「秧歌」這一名稱正式形成,的確與稻秧有關。

作為我國古代政治經濟中心的北方河洛地區,這里原先是很少種植水稻的,自唐宋時期以後,水稻才開始較多地引入到北方地區,這樣才有了秧歌這個名詞。

『伍』 秧歌有什麼特點

扭秧歌
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
秧歌
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陸』 扭秧歌的衣服為什麼只有紅色和綠色

紅裙子在綠光的照射下,我們看著裙子是綠色的 是 因為.紅裙子只反射紅色的光,其餘顏色的光都被吸收.綠光被吸收,所以我們看見好像是黑色的裙子.這種光除了照在 白色,綠色的物體上 之外,其他的都顯黑色.因為 白色物體反

『柒』 我國民俗文化(如秧歌、鑼鼓、舞龍、春聯、剪紙等)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介紹一種。

染色剪紙以蔚縣剪紙為代表。用的顏料是品紅,品綠等等。一般用白酒泡開,然後點染。
民間藝人在創作時一般很少考慮什麼美學原理,而是憑著經驗,以及獨有的直覺,「怎樣好看就怎樣染」。
所以像其他民間美術作品一樣,民間剪紙作品的色彩以鮮艷、明快,簡中求繁為特徵。同類色,鄰近色的搭配比較少見。整體色彩要求協調。即注意各種顏色的比例。不宜出現過大的單色塊面。
有些地方的剪紙,尤其是現代剪紙,嘗試將各種色塊分別套入黑色或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如此可以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在現代剪紙中,也嘗試素雅簡潔的配色。

[祭灶] [掃塵] [吃灶糖]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洗 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小除夕] [過趕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
[放爆竹][祭祖][給壓歲錢]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拜年][開門炮仗]
[占歲][貼畫雞][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祭財神][財神的傳說]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祭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娘在這日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這日還有不行刑的風俗。

[穀日][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石頭生日][賀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舊時民間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元宵節][送孩兒燈][迎紫姑]
[走百病][偷菜節][巴烏節]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東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捌』 秧歌有什麼特點

秧歌特點:
1、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重要。

2、現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隊為主要形態,舞隊人數少則十數人,多時達上百人扭秧歌,既有集體舞,也有雙人舞、三人舞等多種表演形式,根據角色的需要手持相應的手絹、傘、棒、鼓、錢鞭等道具,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渾,有的柔美俏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0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7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90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5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74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7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15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51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6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