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女扮男裝稱為什麼角色
❶ 京劇角色
樓主,這是應付學校的作業嗎?可是這題目出得太外行了,反串的意思跟男扮女裝、女扮男裝毫不相干。唱戲大致分生、旦、凈、丑這幾個行當,你應該知道吧。一名演員從小到大專攻一門行當,對其它的行當自然就不太擅長,讓這個人臨時演一演其它行當,這叫反串。比如唱老生的臨時唱一下丑角,就叫反串。越劇極少有男演員,生行大多是女扮男裝,扮演男子是這些女演員的本行,不是反串。
題目有錯,你只管去說,誰要是不信,讓他們去請教聽京劇的、聽越劇的、聽隨便哪種劇的都行
一樓你可別誤人子弟呀,梅尚程荀,只有荀是花旦,其他三位是青衣為主,另外,還有男的演老旦。你怎麼能說「男扮女 叫男花旦」呢
❷ 京劇人物的詳細分類
1、生
戲曲行當名。生的名目最初見於宋代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相當於北雜劇的「正末」行當。歷代戲曲界均沿用此名目,將劇中「凈」、「丑」行以為的男性角色統歸於生行,生行便成為戲曲表演行當中的主要類型之一。
根據角色的年來、性格、表演特徵、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至可分為「唱功老生」、「末」、「外」、「長靠武生」、「小生」、「武小生」、「翎子生」、「窮生」等。
2、旦
戲曲行當名。旦之名始於宋雜劇,即宋雜劇中的「裝旦」。在元代雜劇中,旦行又分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兩個並重的主要行當,正旦扮演劇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後,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當。
根據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表演特徵。可分為「正旦」(即「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3、凈
凈亦名「花臉」。戲曲行當名。凈之名源於宋金北雜劇中的「副凈」。原來扮演亦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的喜劇角色,後世漸專工扮演性格粗獷、性情豪放、形象高達的男性角色。
在舞台上,以寬宏厚實的聲腔,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刻畫粗獷、豪邁的人物形象。講究工架大,勾大花臉的臉譜。
4、丑
戲曲行當名。從宋元雜劇到現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一行當。因為在鼻樑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塊,然後勾畫臉譜,所以俗稱「小花臉」以區別於「大花臉」。又同凈行中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故又俗稱「三花臉」、在舞台上,專門扮演行動滑稽、語言幽默。
相貌丑而不怪,很風趣的男性角色。有時也扮演性格奸詐。內心險惡、吝嗇卑鄙的任務。要求語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做功、念白。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醜行又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

(2)戲曲女扮男裝稱為什麼角色擴展閱讀
京劇服飾成型於清代,其服裝規格樣式是以明代(1368—1644)服飾為基礎,吸收了歷代服飾的典型元素,以適合表演為原則,加以綜合和美化而成,而清裝戲則專有符合清制的戲服。
服裝大體上分為蟒(也稱蟒袍,帝、王、將、相或後、妃、貴婦、女將在正式場合所穿)、靠(也稱鎧甲,男女武將的戎裝)、褶(也稱褶子,戲衣中最常用,大領,大襟,大袖,衣長及足,文武貴賤男女老幼均可穿用)、帔(也稱披風,長領,對襟,大袖,左右胯下開衩。
男女角色均可用)、衣(泛指其餘多種戲服)五大類。如穿黃色長袍上綉蟒蛇圖案、戴王帽的就是皇帝,穿寶藍色或青色長衣、頭戴黑方巾的就是儒生,從著裝上很易於辨認劇中人的身份。
北京故宮藏有抄本《穿戴提綱》兩大冊,記錄了上千出戲,某戲某角色的詳細穿戴都有說明,是很詳盡的檔案性質的備忘錄。
❸ 戲曲里哪一種劇是女扮男裝的
越劇中的男性人物一般都是由女的扮演
❹ 戲曲的四大行當是按什麼分類的
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際,開始創立,而到清初以後才算得是成熟。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醜。另外,有的行當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個行當的聲樂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妝服飾等各種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規則,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獨特的形式。行當的劃分是嚴格的,生旦凈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范。但從演員掌握和運用行當的角色說,又是靈活的,可以專上一行,也可以兼及其他。
生:生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除凈、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稱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比如說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雲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處。音色運用上有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用之。動作造型的基調是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摺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唱、念、做諸功並重。如崑曲《柳蔭記》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崑曲特有的行當,又分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白羅衫》中的徐繼祖。
窮生,即扮演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綵樓記》中的呂蒙正、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諸功並重。如《群英會》中的周瑜、《連環記》中的呂布。
武小生,年輕的小將。如京劇《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岳家莊》中的岳雲,《九龍山》中的楊再興。
武生,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將。如京劇《挑滑車》中的高寵、《長坂坡》中的趙雲等都屬長*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打翻滾的勇猛熾烈見長。如京劇《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都屬短打武生。
旦:旦是戲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類。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諸功兼備但重點在唱功上。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與正旦相對照。造型要求嫵媚清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秀麗靈巧。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姣、《少華山》中的殷碧蓮、《梵王宮》中的耶律含嫣等。
貼旦,南戲和北雜劇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示性格特徵。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崑山腔兼扮兒童和門子。漢劇、粵劇都有貼旦,是花旦的異稱。
閨門旦,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清代崑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統劇種《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劇種《二度梅》中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但分屬小旦和貼旦,不另行。京劇的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為主,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後吸收崑曲有大家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分刀馬旦和武旦兩類。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孫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崑曲《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漢、粵、湘等劇種稱老旦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常常濃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刁凶惡的人物,如《鐵弓緣》中的茶婆、《朱痕記》中的嬸娘。川劇稱為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如《迎賢店》中的店婆、《御河橋》中的宜母等。
凈:凈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臉上勾勒臉譜,音色宏亮,表現性格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都是花臉扮裝。
凈是表現正面人物的,但有時也表現反面人物。如《千金記》中的項羽、《宵光劍》中的鐵勒奴是正面人物,而《鳴鳳記》中的嚴嵩、《精忠記》中的秦檜、《紅梅記》中的賈似道都是*詐、兇殘的人物。按扮演的人物,花臉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類。
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在京劇里稱銅錘或黑頭,因包拯勾黑臉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是朝廷重臣,如《草橋關》中的姚期、《御果園》中的尉遲恭、《將相如》中的廉頗等。
二花臉,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京劇里又稱架子花臉,漢、粵、湘劇稱為雜。一般扮演的都是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盜御馬》中的竇爾墩、《取洛陽》的馬武等。京劇中的曹操為架子花臉。川劇、湘劇有草鞋一類,如《蘆花盪》中的張飛、《水淹七軍》的龐德,因穿草鞋而得名。
武花臉,是二花臉的一支,以武功為主。京劇中稱武二花。武花臉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撲摔兩大類。
油花臉,俗稱毛凈,也屬二花臉。崑曲中《天下樂·嫁妹》的鍾馗即是油花臉的代表性形象。多用墊臉、假臂等塑形打扮,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體粗獷而多姿。
丑:丑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喜劇角色,俗稱小花臉。用白粉在鼻樑眼窩勾畫臉譜。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如果是表現人物時則用韻白。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昆、川、漢劇等歷史悠久的劇種在表演程式上要求比較嚴格,民間小戲則比較靈活自由。這種表演一般可以表現幽默機智的正面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敗壞或品質上有嚴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分為文丑、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有袍帶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
袍帶丑,是因穿蟒袍、腰圍玉帶而得名。扮演帝王將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劇人物,如《湘江會》中的齊宣王、《九錫宮》中的程咬金。「官衣丑」多扮一般文官中的喜劇人物,如《贈綈袍》中的須賈等。
方巾丑,是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丑、謀士或書吏中的喜劇人物,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褶子丑,是川劇醜行的一支,常扮演花花公子、紈絝子弟,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蕉帕記·鬧釵》中的胡璉;高甲戲稱公子丑,京劇有鞋皮丑,如《野豬林》中的高衙內、《鐵弓緣》的石文。
茶衣丑,是京劇醜行的一支,因常穿茶衣腰包而得名。人物多是普通勞動人民,如《醉打山門》、《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問樵鬧府》中的樵夫等。
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詼諧的老人,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棒打薄情郎》的金松。
武丑,俗稱開口跳。講究念白的吐字清晰、語調流利、動作敏捷、著重翻跳跌撲的武功,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劉利華、《擋馬》的焦光普、《連環套·盜鉤》中的朱光祖等。
戲曲表演有嚴格的分行,生、旦、凈、丑各個行當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劇目的某一人物應由哪個行當的演員扮演,皆有相應的規定。通常把扮演演員本人所屬行當中的戲劇人物叫「本工」,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老生演員的本工,扮演《挑滑車》中的高寵是長*武生演員的本工。各行腳色都有自己的本工戲。不屬於本工范圍,但必須兼扮的,叫做「應工」,如兒童和門子由貼旦演員兼扮。同一劇目的同一人物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扮演的,叫「兩門炮」。比如,有些角色可由花旦扮亦可由丑角扮等。此外,扮演同演員所屬行當的表演特點距離較遠的戲劇人物時,稱「反串」,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在女扮男裝後,即為反串小生和武生。有些演員技藝全面,崑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一般人稱「文武昆亂不擋」
❺ 戲曲中的「生、旦、凈、丑」「唱、念、做、打」分別指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馬旦 老旦 青衣 凈:花臉 末:年紀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來源 古印度梵劇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種:1)男主角,梵語譯音為拏耶伽。2)女主角,梵語譯音為拏依伽。3)醜行類男配角,梵語譯音為毗都娑伽,此類角色往往扮成婆羅門人的樣子,多為主人之幫閑,專以俗語打諢插科。4)家僮類男配角,梵語譯音為毗答。5)侍女類女配角,梵語譯音為都陀。無獨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樓集》中論及我國宋金雜劇院本的角色時就明確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凈……一曰副末……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裝孤……雜劇則有旦,末。旦本女人為之,名妝旦色;末本男子為之,名末尼。」元陶宗儀在《輟耕錄》中將宋金雜劇院本中的這五種角色及表演稱為「五花爨弄」。雖然我們現在還難有充足的史料論斷古印度梵劇中的五種角色與宋金雜劇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轍,但是,古印度梵劇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與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凈(丑)、末等角色在行當特徵及表演職能等方面幾乎一致。而且,中國古典戲曲中的末、旦這兩種角色稱謂的來源和古印度戲劇相關聯的某些姊妹藝術形式有著勿庸置疑的難解之緣。 旦,作為一種表演者的稱謂始見於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所述的「奇蟲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來歷。妲,從女旁,表明其性別特徵。古時,「妲」亦或為「犭旦 」。如明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在詮釋「引戲」時就說:「引戲,院本中狚也。」那麼,作為我國宋金雜劇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戲」與「狚」(或妲)之間有何淵源關系呢?對於「引戲」的來源,先賢王國維在《古劇腳色考》中指出:「然則戲頭、引戲,實為古舞之舞頭、引舞。」可見「引戲」由「引舞」而來,古之「引舞」,與現在領舞類似,是舞場上起指揮、導引作用的演員。稽查梵文則不難發現,梵文中有許多與舞蹈相關聯的詞語的主音部分與漢語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漢語拼音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漢譯音即為「旦多婆」。由此推測,在梵語傳入中國後,當時的人們可能就是用梵語舞蹈一詞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譯音「旦」來稱謂宋金雜劇院本中「引戲」這一角色為「旦」。因為「引戲」與「引舞」頗具相同的表演職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張庚、郭漢城先生亦曾指出:「至於『正旦』一色,則來源於院本中的引戲兼妝旦色。」 與此類似,宋元雜劇院本中的男角色稱為「末」(或「末泥」),也與梵語有緣。對此,黃天驥先生通過詳實的考證指出:「末,其實就是戲頭」,「和引戲與引舞的關系一樣,『戲頭』也是唐末宮廷歌舞中舞頭的遺響」。可見,末(或末泥)由最初的「戲頭」發展而來。與「引舞」的表演職能相仿,「戲頭」在宋金雜劇的演出中也起著指揮、引導的作用。但「戲頭」的具體職能不是領舞,而是歌唱或喊口號,即用歌曲或誦詞來引導。所以,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且謂雜劇中以末泥為長……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所謂「主張」,就是現在所言之主持。對末(或末泥)的這種表演職能,黃天驥先生亦曾指出:「在宋雜劇演出時,末要先出場『提掇』,這大概等於『主張』,並且要念白,打諢,最重要的是歌唱……唱是末所要諳熟的技藝。」末的表演以唱或誦為主,而梵語中與唱誦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詞ma的漢譯音恰好是「末」。與「旦」的稱謂來歷一樣,在梵語傳入我國後,人們可能就是根據梵語中「喊叫」一詞ma的漢譯音「末」來稱謂宋金雜劇中以唱誦為主要表演職能的男演員為「末」。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劇中老生作用較小的中年男子。傳統昆劇演出整部傳奇之首出,照例皆為副末念誦詞曲開場。
❻ 京劇里男扮女裝的角色叫什麼
旦,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
1、正旦
原為北雜劇行當名,泛指旦中正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
2、花旦
與正旦相對照,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並常帶喜劇色彩。
3、貼旦
簡稱貼,有時簡寫成占。南戲和北雜劇皆有此名,為旦中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
4、閨門旦
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一類,是表現青春少女閨怨戀情的劇目,劇中的少女當為閨門旦的最初形態。
5、武旦
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分和技術特點,又分刀馬旦和武旦兩種類型。
6、老旦
扮演老年婦女。
7、彩旦
一作丑旦、丑婆子,秦腔里也稱之為媒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故常由醜行兼扮。

(6)戲曲女扮男裝稱為什麼角色擴展閱讀
旦角名人
一、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二、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邢台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三、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旦
❼ 四個行當:生、旦、凈、丑是怎麼樣劃分的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行當的劃分由來已久,大約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人雜劇時代,就劃分出來很多行當。
當時,這些行當的名詞 叫作腳色,大致分成末、旦、凈三大類。末又分為正末、外末、沖末,旦又分為正旦、外旦、搽旦,凈又分為凈與副凈。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當時這些行當(腳色)的劃分還不如現在的科學、細密,各種行當的涵意和表現形態,也和現在舞台上的行當,有很大的區別。
等到明末清初,崑曲盛行的時候,行當的劃分就日益細密精確,已經劃分為12種腳色(行當),被稱為江湖十二腳色:老生、正生(相當於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當於閨門旦)、貼旦、老旦、大面(相當於凈)、二面(相當於副凈)、三面(相當於丑)、雜。這些腳色在藝術上都有獨特的創造。
不過對於京劇劃分行當影響最大的,應該說是漢劇。漢劇共分為10種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
這十種行當所扮演角色的內容,大概是這樣:
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劇里邊的生行;
凈與京劇里的凈是一樣的,指的是花臉;
旦就是京劇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
貼,是貼旦的簡稱,京劇在早期劃分行當,也包括貼旦在內,指的是比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稱二旦,例如現在京劇《紅娘》里扮演鶯鶯小姐的,就是貼旦。
夫,扮演車夫、轎夫、馬童、衙役一類角色。總的說來,漢劇的這十種行當,劃分得比較細致,為京劇劃分行當,打下了基礎。
京劇後來劃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型,似乎比較簡化精練,但每個大類之中,又包含若干小類,所以實際上是把這十種行當都包括在內了。不僅包括在內,而且更為細密嚴謹。唯一不同的是漢劇雖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當和元雜劇一樣,還是末,而不是生。發展到京劇,生行就成為主要行當了。
❽ 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謝謝
京劇主要是有四個行當:生、旦、凈、丑。
生行流派:葉、姜、劉、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張、楊、陳、筱、小李、大李、龔。
凈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醜行流派:蕭、葉、劉、馬。。。
中國戲曲劇種 。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 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 ),是中國最大的劇種。
形成 清初,京師梨園的崑腔與京腔(又稱高腔,源出弋陽腔)並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進京,以《滾樓》一劇名動京師,京腔大為減色,竟「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乾隆五十五年(1790)揚州的三慶徽班進京,逐漸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獨擅梨園,因此京劇的前身即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原來的徽劇以唱二簧調為主,兼唱崑腔、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待到道光年間漢調進京,於是形成徽、漢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融合,皮簧戲由此而得名。
皮簧戲的興起,為劇壇帶來了新氣象,首先是原來以旦腳為主的戲班,一變而為生腳掌班,程長庚、張二奎、餘三勝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場所增多,宮廷、劇場演出頻繁,由於晚清慈禧太後的偏愛,宮中民籍教習近百人,幾乎網羅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專門培養演員的科班出現,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員,譚鑫培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對皮簧戲進行了全面大膽的革新 ,使之面貌一新。譚鑫培不僅豐富唱腔,而且改笛子為胡琴 ,統一伴奏樂器。他能文能武,長於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備於一身,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武昆亂不擋」的演員。譚鑫培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統一了當時舞台上所使用的字音,把原來的皮簧戲中京音、吳音、徽音、湖廣音混雜局面,改革為以湖廣音夾京音讀中州韻的方法,成為後來京劇字音的標准。從這個意義上說,譚鑫培正是京劇的創始者之一。
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 皮簧與同出一 源的安徽皮簧 聲腔不同 ,更為悅耳動聽,為把兩者區別,遂稱京班為京調。辛亥革命之後,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稱京皮簧為京戲(一度稱為平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後流傳到北京。
行當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分、職業)外 ,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科為音樂、劇裝、容妝、盔箱、劇通、交通、經勵;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生行中有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 、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凈行中有正凈 (重唱功 ,稱銅錘 、黑頭)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醜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榮衣丑,並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 藝上各具特色 。京劇的行當 齊全為全國各劇種之冠。因此,在舞台上百花爭妍,五彩繽紛,這也是京劇藝術趨於成熟完備的重要標志。
京劇音樂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 。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 ,節奏緊湊 ,唱腔流暢明快,適合於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於抒發沉鬱、悲憤的情懷。京劇的伴奏稱為場面,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以胡琴(又稱京胡)為主奏樂器,伴以彈撥弦樂、吹管樂器,拉、彈、吹兼有;武場以鼓板為主,小鑼、大鑼次之,合文場的胡琴、月琴、三弦,向稱「六場通透」。近年來各演出團體,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又增添了琵琶、中阮、揚琴及西方樂器中名目繁多的管弦樂器,使場面更加宏偉,對於渲染舞台氣氛,加強戲劇節奏和烘托表演、美化演唱,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
劇目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豐富劇目,不僅有屬於二簧系統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劇目 ,而且還包括崑腔、高腔、秦腔、羅羅腔、柳枝腔等聲腔劇目。這類傳統劇目,據粗略統計,不下200餘種 ,豐富多彩 ,琳琅滿目。其題材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摺子戲 、群戲 、本戲等 。如《宇宙鋒》 、《玉堂春》、《群英會》、《挑滑車》、《拾玉鐲》、《四進士》、《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數百年來,盛演不絕。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又新編、改編、移植了一大批劇目,如《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紅燈記》、《蘆盪火種》、《 智取威虎山 》、《 杜鵑山 》、《黛諾》等,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成就 京劇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 、臉譜等各個方面 ,經過幾輩優秀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執著探索、大膽革新創造,構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創造舞台藝術形象既豐富多采,又用法謹嚴,使之成為代表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京劇作為表演藝術的最大特色,在於虛實結合,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則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不以勇猛火爆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所有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藝術大花園里,不愧是一朵獨放異彩的奇葩。
隨著京劇藝術的日臻完美,一大批京劇藝術家脫穎而出,除譚鑫培、王瑤卿二位為京劇誕生作出了貢獻的代表人物外,老生行的余叔岩、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周信芳、高慶奎、李少春等;旦行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張君秋、言慧珠、關肅霜等;凈行的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裘盛戎、方榮翔、袁世海等;小生行的程繼先、俞振飛、葉盛蘭等;武生行的楊小樓、尚和玉、蓋叫天等;醜行的王長林、蕭長華、葉盛章等;老旦行的龔雲甫、李多奎等,都能獨樹一幟,對京劇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歷史作用。並以他們的藝術才華,使京劇舞台熠熠生輝。
在各種藝術中形成不同的學派是很自然的。諸如表現派、體驗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識流等。而京劇中的學派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所謂梅派,程派等等。這是因為京劇是以主演為中心的演員藝術,都是通過演員本人廣泛學習與繼
承前輩的表演技藝,結合本身的性格愛好、生理特徵和藝術修養在藝術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見解,並據此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劇目、方式和手段,經過頻繁的演出實踐,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從而在京劇舞台上形成以主要演員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潮流和學派。
京劇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並蓄,融合一身,而不是簡單地繼承某一流派創始人或傳人的藝術衣缽。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並在頻繁的實踐中得到觀眾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過評選、大賽和某位專家的批准。三是必須建立以主演為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例如四大須生的余、言、高、馬,都是在繼承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長期的演出中逐漸成了簡約明快的余派,委婉俏麗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瀟灑飄逸的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孫怡雲、王瑤卿等前輩藝術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本身條件發展成莊重深邃的梅派,矯健流暢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質朴的荀派。三大名凈的金、郝、侯則是在學習何桂山、黃潤甫、金秀山等前輩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銅錘、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為特點的郝派架子花臉和以表現人物精氣神為特徵的侯派架子花臉。
❾ 小旦,小生,老生,刀馬旦分別屬於什麼人物角色
「生、旦、凈、丑」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凈、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謬雲也。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凈曰凈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再說「旦」。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說「凈」。元人柯丹丘認為「凈」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凈。」「凈」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靠的。
說到「丑」,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丑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丑的。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元之際,開始創立,而到清初以後才算得是成熟。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醜。另外,有的行當重唱,有的重念,有的重做,有的重打,各個行當的聲樂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妝服飾等各種造型手段,都有一套不同程式和規則,具有鮮明的造型表現力和獨特的形式。行當的劃分是嚴格的,生旦凈丑,一行有一行的程式規范。但從演員掌握和運用行當的角色說,又是靈活的,可以專上一行,也可以兼及其他。
生
生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除凈、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稱為生行。按其扮演的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比如說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雲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在不同的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處。音色運用上有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用之。動作造型的基調是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摺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唱、念、做諸功並重。如崑曲《柳蔭記》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崑曲特有的行當,又分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白羅衫》中的徐繼祖。
窮生,即扮演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綵樓記》中的呂蒙正、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諸功並重。如《群英會》中的周瑜、《連環記》中的呂布。
武小生,年輕的小將。如京劇《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岳家莊》中的岳雲,《九龍山》中的楊再興。
武生,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武生扎大*、穿厚底靴,扮演大將。如京劇《挑滑車》中的高寵、《長坂坡》中的趙雲等都屬長*武生。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打翻滾的勇猛熾烈見長。如京劇《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都屬短打武生。
旦
旦是戲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七類。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剛烈、舉止端莊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諸功兼備但重點在唱功上。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宇宙鋒》中的趙艷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潑明快或潑辣放盪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與正旦相對照。造型要求嫵媚清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秀麗靈巧。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姣、《少華山》中的殷碧蓮、《梵王宮》中的耶律含嫣等。
貼旦,南戲和北雜劇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為旦之外再貼一旦,不表示性格特徵。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瑤琴、《翡翠園》的趙翠兒。崑山腔兼扮兒童和門子。漢劇、粵劇都有貼旦,是花旦的異稱。
閨門旦,扮演少女。北雜劇有「閨怨雜劇」。清代崑山腔中,閨門旦從旦行中分化出來。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統劇種《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皮簧系統劇種《二度梅》中的陳杏元等,都屬閨門旦,但分屬小旦和貼旦,不另行。京劇的閨門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為主,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後吸收崑曲有大家閨秀的類型,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分刀馬旦和武旦兩類。刀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孫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如京劇《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崑曲《荊釵記》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漢、粵、湘等劇種稱老旦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常常濃妝艷抹,行為乖張,多扮滑稽風趣或*刁凶惡的人物,如《鐵弓緣》中的茶婆、《朱痕記》中的嬸娘。川劇稱為搖旦,以幽默詼諧見長,有獨特風格,如《迎賢店》中的店婆、《御河橋》中的宜母等。
凈
凈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俗稱花臉。臉上勾勒臉譜,音色宏亮,表現性格豪邁或粗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張飛都是花臉扮裝。
凈是表現正面人物的,但有時也表現反面人物。如《千金記》中的項羽、《宵光劍》中的鐵勒奴是正面人物,而《鳴鳳記》中的嚴嵩、《精忠記》中的秦檜、《紅梅記》中的賈似道都是*詐、兇殘的人物。按扮演的人物,花臉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兩類。
大花臉,以唱功為主,在京劇里稱銅錘或黑頭,因包拯勾黑臉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是朝廷重臣,如《草橋關》中的姚期、《御果園》中的尉遲恭、《將相如》中的廉頗等。
二花臉,以做功為主,重身段工架,京劇里又稱架子花臉,漢、粵、湘劇稱為雜。一般扮演的都是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盜御馬》中的竇爾墩、《取洛陽》的馬武等。京劇中的曹操為架子花臉。川劇、湘劇有草鞋一類,如《蘆花盪》中的張飛、《水淹七軍》的龐德,因穿草鞋而得名。
武花臉,是二花臉的一支,以武功為主。京劇中稱武二花。武花臉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撲摔兩大類。
油花臉,俗稱毛凈,也屬二花臉。崑曲中《天下樂·嫁妹》的鍾馗即是油花臉的代表性形象。多用墊臉、假臂等塑形打扮,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體粗獷而多姿。
丑
丑是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喜劇角色,俗稱小花臉。用白粉在鼻樑眼窩勾畫臉譜。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如果是表現人物時則用韻白。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昆、川、漢劇等歷史悠久的劇種在表演程式上要求比較嚴格,民間小戲則比較靈活自由。這種表演一般可以表現幽默機智的正面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敗壞或品質上有嚴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分為文丑、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有袍帶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
袍帶丑,是因穿蟒袍、腰圍玉帶而得名。扮演帝王將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劇人物,如《湘江會》中的齊宣王、《九錫宮》中的程咬金。「官衣丑」多扮一般文官中的喜劇人物,如《贈綈袍》中的須賈等。
方巾丑,是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丑、謀士或書吏中的喜劇人物,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褶子丑,是川劇醜行的一支,常扮演花花公子、紈絝子弟,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蕉帕記·鬧釵》中的胡璉;高甲戲稱公子丑,京劇有鞋皮丑,如《野豬林》中的高衙內、《鐵弓緣》的石文。
茶衣丑,是京劇醜行的一支,因常穿茶衣腰包而得名。人物多是普通勞動人民,如《醉打山門》、《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問樵鬧府》中的樵夫等。
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詼諧的老人,如《蘇三起解》的崇公道、《棒打薄情郎》的金松。
武丑,俗稱開口跳。講究念白的吐字清晰、語調流利、動作敏捷、著重翻跳跌撲的武功,扮演機警幽默、武藝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劉利華、《擋馬》的焦光普、《連環套·盜鉤》中的朱光祖等。
戲曲表演有嚴格的分行,生、旦、凈、丑各個行當在表演上都各具特色,某一劇目的某一人物應由哪個行當的演員扮演,皆有相應的規定。通常把扮演演員本人所屬行當中的戲劇人物叫「本工」,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老生演員的本工,扮演《挑滑車》中的高寵是長*武生演員的本工。各行腳色都有自己的本工戲。不屬於本工范圍,但必須兼扮的,叫做「應工」,如兒童和門子由貼旦演員兼扮。同一劇目的同一人物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扮演的,叫「兩門炮」。比如,有些角色可由花旦扮亦可由丑角扮等。此外,扮演同演員所屬行當的表演特點距離較遠的戲劇人物時,稱「反串」,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在女扮男裝後,即為反串小生和武生。有些演員技藝全面,崑曲、亂彈、文戲和武戲中的許多人物皆能扮演,一般人稱「文武昆亂不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