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唐代男裝深受什麼文化影響

唐代男裝深受什麼文化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9-23 03:12:30

❶ 「女著男裝」之風開始於何時為何在唐朝一度風靡

《禮記》中明確規定女子是不能穿男裝的,所謂「男女不通衣裳」。古人的傳統觀念是很強烈的,男女服裝嚴格分科,不能摻雜,不可以逾越。

根據史料來看,女著男裝的鼻祖怕非夏桀寵妃妹喜莫屬了。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末喜冠男子之冠」,很明顯,妹喜有接觸男子服飾的現象,她戴的是男子的帽子,當然,那個遙遠的年代,還沒有形成「禮」的概念。


唐代女性著男裝,充分說明她們無論是在生活或是在政治方面,都已經取得了同男性共同主持事務的權利,這與唐代社會風氣開放是分不開的,而唐代的風氣,一定程度上受粗獷的胡風影響,加上一個開拓進取的唐王朝上層建築,使得唐人更加自信,在女性審美上也趨於建康美的「豐腴」,所以女性們喜歡馬球這種運動量巨大的運動,自然是需要著男裝了。

❷ 論唐代服飾文化的特點與成因

唐代漢族服飾豐富而華麗, 特別是對外來衣冠服飾的廣為吸收, 使得唐代漢族服飾呈現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唐代經濟的發達, 激發了多樣的社會思潮, 加之唐人積極對外交流以及統治者並蓄古今、博採中外的寬大胸懷, 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飾文化特點。唐代漢族服飾以本土文化為核心的多民族性,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傳統與民間並用的手法, 值得現代中國時裝設計師借鑒。

眾所周知, 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 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個時代。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亂狀態, 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唐代經濟的繁榮, 文化的豐富和藝術的燦爛, 寫就了中國古代封建文化最輝煌奪目的篇章。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時期, 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國古代服裝史上, 唐代漢族服飾也呈現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這種多民族性是漢族人民與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和相互借鑒的結果, 同時也呈現出其發展演變的多方面成因及特點。

一、經濟富庶和強大國力的背景依託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從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上看是相當富足而強大的, 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少數幾個文明昌盛的大帝國。唐代有絲綢之路的繁榮商貿做後盾, 其封建經濟也達到了前朝無法企及的發達程度。一方面, 在國內傳統經濟的發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親國戚, 下至販夫走卒, 對於新興的城市經濟表現出相當的接納和認同。商貿業、服務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 對外貿易發達, 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 一派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商業的繁榮, 尤其是手工業中絲織業和棉紡織業的高度發達, 印染技術的發展, 都為唐代服飾文化的繁榮在客觀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帶來了服飾的奢華、開放與多民族性, 這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高峰。難怪現代經濟學家愛將女人衣裙的長短與開放程度同經濟的繁榮或低迷聯系在一起, 從豐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婦女服飾華麗, 儀態豐美, 妝飾奇異紛繁, 形制開放且融合了異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婦女三種典型服飾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豐,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東鄰起樣裙腰闊, 剩蹙黃金線幾條」 等詩句為證。

婦女衣裙的顏色也絢麗多彩, 「金縷鴛鴦滿絳裙」、「眉黛奪得萱草色, 紅裙妒殺石榴花」, 「藕絲衫子柳花裙」、 「折腰多舞鬱金裙」 等詩句表現出紫、紅、綠、黃婦女衣裙的爭奇斗艷。

不僅如此, 其服飾開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現了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紅帛, 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 即是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 行即裙裾掃落梅」 的「以露為美的開放的社會審美風尚」的生動塑造。另外, 流行於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區的短襦式樣, 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響。這種窄袖緊身的短孺不僅有利於做事, 還能表現女子婀娜的體型, 因此備受年輕女子的喜愛。而與襦裙服相搭配的婦女外出時常佩戴的冪縭, 本是胡羌民族實用性的服飾, 因西北多風沙, 故用此來遮蔽風沙侵襲, 但傳到內地, 與儒家經典《禮•內側》的「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的封建意識相結合, 轉變成防範路人窺視婦人面容為主的功用。顯然, 這種奢華、開放、多民族性的服飾風范是同國力的強大, 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的。如果說, 在戰亂頻繁的時代, 人們無暇顧及服飾的式樣變化, 那麼唐代在物質豐富、生活富足以及強大國力的背景依託下, 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和精力來注重服飾的精緻和變化, 中國服飾的對外交流走入了一個新天地。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沖淡, 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款式, 在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進行傳播和發展, 呈現出空前燦爛的景象。

二、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的催生結果

服飾流行的社會基礎除取決於社會高度文明之外, 還會受到社會思潮的直接影響。因為服飾是社會氣候的晴雨表, 「是時代風貌的鏡子, 服飾的變遷直接反映出流行於那個時代的文藝思潮和當時人們的處世哲學」。

自唐建立以來, 高祖、太宗以儒學為主, 高宗薄於儒術而歸心於佛道, 武皇以佛教治國, 玄宗時則道教大熾等, 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並立的文化新格局, 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儒家的桎梏, 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唐代的文明包容了許多前朝不敢想、後代不敢為的活躍思想和社會氛圍。正如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所說: 唐人「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 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 打破框框, 突破傳統正是當時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 沉浸在「個人、民族、階級、國家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和社會氛圍」之中。

魯迅則認為唐人的創新「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而英國學者韋爾斯在比較歐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異時說: 「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中, 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 兼收並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特有的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造就了唐代充實而又光輝的文化繁榮時代。在中國封建社會記載中, 唐代成為我國歷朝人性最解放的時期之一,整個社會的氣氛和思潮也寬鬆了許多, 為唐代漢族服飾藝術的多民族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 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唐代這種思想環境上的寬松局面, 使人們在思想上無禁區, 創作上無約束, 眼界放開, 自由馳騁, 從而促進了服飾藝術上的百花齊放, 促使漢民族對異域民族服飾流派和風格廣為借鑒, 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服飾文化氣象。「大文化背景決定服飾社會效應的去向和水準, 然後自然而然地貫穿到人們的著裝意識和著裝行為中, 從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成為服飾社會性的內因」。唐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活躍、打破傳統、世風開放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為背景, 才有了「慢束羅裙半露胸」、「綺羅纖縷見肌膚」 的大膽服飾, 有了不受世俗束縛、體現女權的女著男裝, 有了突破傳統、百花齊放的民族風熱潮———胡服的盛行, 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時世妝」, 這些別出心裁的裝扮既源自「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 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 打破框框, 突破傳統」追求新奇、崇尚異樣的心理,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響作用

唐代國力繁盛、思想活躍開放, 同時更加註重對外交往。長安是唐代的首都, 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 匯集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 曾經有300 多個。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物質文化的交流, 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物質方面如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等的輸出, 冶鐵、絲織技術的西傳以及西域各國毛皮、瓜果等優良品種, 還有香葯、玻璃等的傳入。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在唐代也相當活躍, 特別是國外宗教和藝術的傳入, 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 可以充分體現出來。有考古資料證明: 在新疆地區有羅馬、波斯藝術東傳的遺跡, 如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聯珠對鳥、聯珠對獸等織錦, 不僅受到波斯織法的影響, 圖案風格也與波斯薩珊王朝相似, 流露出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跡, 這也促使唐代漢族服飾朝多民族性方向發展。

廣泛的對外交往促進了民族融合。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過程也是服飾文化多民族性發展的過程。「異族同胞的親密往來, 無疑促進了服飾的更新與發展」, 異族風情的服飾, 影響了唐代漢族服飾的形象。唐代漢族服飾文化多民族性的特點詮釋了和平時期各民族之間服飾文化的廣泛交流, 對外來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廣為吸收使得唐代漢族服飾更具時代特色。

服飾藝術離開了對內對外的傳播和交流, 恐怕很難有所發展和創新, 其藝術化、審美化的進步也就無法實現。一般而言, 服飾藝術的交流大多從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間展開。初唐到盛唐間, 絲綢之路上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紇等與中原交往頻繁, 使得「絲綢之路」引進來的不只是「胡商」會集, 而且也帶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樂」、「胡舞」 ⋯⋯是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當時胡風之盛, 從詩中的描述可見其一斑。

元稹在《法曲》中描述: 「自從胡騎起煙塵, 毛毳腥 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 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 五十年來竟紛泊。」 唐人在學習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成分在內的一種裝束的同時, 服飾觀念也達到了中國古代最為解放的程度, 使唐代漢族婦女耳目一新。

一股狂風般的胡服熱席捲中原, 飾品也頗具異族色彩, 其影響已滲透於漢族服飾之中。服飾在民族交往中所處的地位醒目且又深蘊。所起到的傳播作用及由此而造成的立體效應與物化結果, 正可以說明這一點。服飾藝術的內外交流可以說是促進其發展的一種動力。唐代漢族服飾正是基於此因, 在原有式樣的基礎上, 融合了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民族的服飾文化, 頗具大膽創新, 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性色彩。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與文化交流, 漢族服飾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響而有所改變, 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服飾和穿著方式。例如, 圓領袍衫是隋唐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服飾。從大量唐代遺存畫跡來看, 圓領袍衫明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與胡服相配的蹀躞帶也是鮮卑裝的特色之一。再如, 唐前期受到高昌、回紇文化的影響, 婦女多帶尖錐形「渾脫帽」, 穿翻領小袖長袍, 領袖間用錦綉緣飾,鈿鏤帶, 下著條紋毛織物小口 , 腳穿軟錦透空靴。從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宮女的裝扮即可見一斑。而西安、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女俑, 多用面魘裝飾法, 通常是胭脂點染, 也有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粘貼而成。到中唐以後, 這種「胡服」風降溫, 女子裝束受到吐蕃影響較大, 重點在於頭部發式和面部化妝, 如蠻鬟椎髻, 八字低顰,赭黃塗臉, 烏膏注唇的「囚裝」、「啼裝」、「淚裝」等皆屬此類, 衣著方面因尚寬博反而體現不出鮮明的胡服特徵, 但同樣在不斷吸收他民族的精華。

四、統治階級對異族服飾文化包容態度的體現

在古代和近代服飾流行中, 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流向就是皇族、貴族為流行源, 向下進行逸散。因為, 「服裝總是從高文化集團向低文化集團傳播, 而且, 集團實力的優劣比文化高低對服飾的傳播往往更具有影響性」,這就是在服飾文化傳播中的優勢支配規律。皇族和貴族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豐厚的物力和人力資源, 他們有能力去為服飾的新穎而絞盡腦汁。服飾文化集團實力優勢對唐代漢族服飾文化的多民族性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身處其中的宮廷和上層社會婦女即貴族女性, 作為時代潮流的引領者, 掀起了一場兼容並蓄、廣采博收的服飾美學革命,從而達到服飾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唐人因經濟富足, 有能力消費奢靡和奇異的服飾, 而絲綢之路商貿活動帶來的外來服飾消費品, 也總是最先成為唐代高門大戶所追求的東西。當帝王皇族帶頭, 豪紳闊戶紛紛效仿, 則庶民百姓就會將其作為服飾理想, 去努力追求。元稹描述了唐人千方百計對包括服飾在內的許多外來物品搜奇獵異的情形: 「求珠駕滄海, 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鷹。炎州布火烷, 蜀地錦織成。越婢脂肉滑, 奚童眉眼明。」而唐代統治階級因胡漢相混的血統而帶來的開明, 使得中華民族的眼界格外開闊, 氣度格外恢宏。李淵的「胡越一家, 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 朕獨愛之如一」。這種氣魄、襟懷, 無疑有利於敞開大門吸收外來服飾文化。我國唐代漢族服飾的多民族性更多的是從少數民族向漢族的傳播。游牧民族活躍、奮發進取的精神, 與中原漢民族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相結合, 迸發出勃勃生機, 使得唐代漢族服飾在整體上有一種明朗、高亢、熱烈、奔放的時代氣質。

恰恰由於唐代國力強大, 中國官僚階層系統的運作機制日漸完備, 思想開放, 無所畏懼地引進和吸收各國文化, 表現出唐代統治階級的博大胸懷和自信心。正是胡族習俗、異國文明、宗教文化與唐代本土傳統相互交流影響, 造就了唐統治者兼容並包、平等開放的社會心理, 使人民自我認同感加強, 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唐統治者這種吸納百川、對外開放的積極心態, 成功地促進了民族之間親近融洽的文化氛圍, 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 因而「渾脫帽」、「時世妝」等得以流行, 將唐代漢族的多民族服飾藝術體現得華麗而豐富, 引發了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

五、結 語

唐代漢族服飾的多民族性從某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 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風尚和審美心理。唐代由於經濟的發達, 寬松的社會環境, 積極的對外交流以及並蓄古今、博採中外的寬大胸懷, 創造了繁榮富麗、博大自由的服飾文化, 其服飾文化不僅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並為我所用, 而且有不少服飾對外民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而成為世界服裝史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強調的是, 唐代漢族服飾在汲取外來文化之時, 始終沒有放棄、否定、懷疑固有的文化, 相反, 本土文化始終是唐代文化的基礎與核心, 能動的選擇與改造外來文化的精英, 創造出具有多民族風格的開放性服飾文化。唐人這種一手伸向傳統, 一手伸向民間的作法, 於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 值得現代中國時裝設計師去深思。

❸ 漫裹常州透額羅,大唐盛世下為什麼女著男裝的現象盛行

大唐盛世開創了繁華的經濟和先進的文明文化,它不僅有強大的國力,而且唐朝的服飾文化也十分的先進和開明。中國從古代到現在就十分的重視衣著打扮,因為服飾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因為唐朝的文化開放、包容性廣,而且服飾受胡風的影響以及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漸漸的提高,經常拋頭露面所以在唐朝女著男裝的現象十分的普遍。

因為唐朝的文化的開放、經濟發展,唐朝服飾受胡風的影響及女性在社會的地位提升等因素形成了女著男裝的現象流行。這是唐朝社會發展的進步,也是古代男女平等的初步體現,但是隨著武則天的逝世,上層貴族怕引起女性掌權的事情發生,女著男裝的現象就被逐漸的禁止了。

❹ 唐朝文化受西域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是服飾上。唐朝人特別崇尚突厥和東伊朗人的服飾風格。男女出行愛好穿胡服,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如此。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就是一位效仿突厥人服飾的急先鋒,他一生最大的願望竟然是去草原上生活,作一名真正的突厥人。在唐中宗之時,貴族婦人和宮女之中特別盛行外民族的服裝,中亞粟特人的男裝,一種翻領對襟的袍服,被改造為唐代婦女的時髦服裝。唐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其文化絢爛奪目,兼收並蓄,不僅僅影響了周邊地區,同時也受各地文化的影響。唐朝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響。其中服飾和飲食這兩方面所受的影響最為明顯。
其次是飲食。出於對突厥人飲食習慣的模仿,有些顯貴的人家在帳篷前的狼頭纛下,親手將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成片大嚼大吃,其中典型代表也包括太子李承乾。當然這種現象並不是十分普遍,在飲食方面具有普遍性的影響是胡食的傳入。在唐代,胡食的種類主要有胡餅、燒餅。胡餅即芝麻餅,中間夾有肉餡;燒餅就是油煎麵餅。在唐代,賣胡餅的店鋪十分普遍。流行於穆斯林國家的抓飯,在唐朝也非常盛行,這種抓飯是用稻米拌以酥油,加上肉或魚蝦、蔬果等佐料的食品。

❺ 簡約而不簡單,唐朝的男子是怎麼樣戴帽穿衣的

唐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期,強盛的國力,發達的經濟,使其成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外向型王朝。

唐文化本身有著開放包容的氣質,所以,唐代的男裝既繼承了傳統漢服的靈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風等異國風情,最終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

結語:唐朝以前,中國傳統服飾以寬袍大袖為主要特徵,但由於唐人對胡服的崇尚,使得唐代服飾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特別是男裝,視覺上更加簡約,功能上更加實用。但從以上幾個部分的介紹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相對於現代服飾來說,唐代男裝實在是簡約而不簡單。

❻ 唐代服裝史最燦爛,闡述原因

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唐代服裝,從特定角度體現了唐代這種繁榮、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當時最盛行的文學樣式——唐詩,對此作了充分的詮釋。白居易《繚綾》詩「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飾的繁榮。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
唐代服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堅實基礎的紡織業到了唐代有了長足進步,繅絲、印染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服裝材質品種多,產量和質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裝中最奪目的要數女裝。唐代女性講求配套著裝,每一套都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整體形象。人們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依據所處的社會背景,將服飾藝術之美發揮到了極致。因而,每一種搭配都個性鮮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蘊。

唐女配套裝可歸結為三種,襦裙裝,打破儒家禮儀規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裝,以及受西域文化影響而引進的胡服。

襦裙裝

傳統的襦裙裝,上為短襦、長衫,下為裙,這也許算不上新穎,但唐女將它穿出了新樣。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那時的短襦或長衫,在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將其開成袒領,這是在前朝未曾出現過的創新之舉。最初還主要為宮廷嬪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貴婦的垂青,這說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開放的。

儒家經典明確規定要用衣服將身體裹得很嚴,婦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這樣領子低到能見到雙乳上側露出乳溝的款式,在禮法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是空前絕後的。唐代仕女畫家張萱(生卒年不詳)、周昉(生卒年不詳)慣畫宮中艷麗豐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美人著踝肩長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輕掩雙乳。由於畫家手法寫實,既如實地描摹出唐代細膩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繪出女子那柔潤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代崇尚豐滿、濃艷之美,賞花喜歡賞牡丹,人則講究男無肩女無頸,馬也要頭小頸粗臀部大。在唐代繪畫中我們不難看到,唐女為了顯示自己豐滿,特意將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還嫌不夠,於是就出現了將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這樣就看不見女子的腰身,只見一個圓滾滾的外形。

對於唐裙的描繪,詩人幾乎想盡了絕妙的詩句,除了款式之外,還有不少提及裙色。從詩中可以看到,當年的裙色相當豐富,而且官方的束縛少,因而可以盡人所好。僅色彩就有深紅、杏黃、深紫、月青、草綠、鬱金等,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杜甫、白居易詩中都有關於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記述石榴裙流行盛況,說石榴花開的時候滿是濃重艷麗的石榴紅,千家萬戶買石榴花給家中的女子染紅裙。可以想像有多麼壯觀。鬱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這種植物不同於原產小亞細亞的鬱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狀莖及紡錘狀塊根的汁液能夠染布、而且散發著香氣。

唐中葉時一位公主的百鳥裙,更是中國織綉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鳥羽毛織成,白天看是一色,燈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現出百鳥的形態,可謂巧奪天工。女子襦裙裝並不只是上衣下裳,還有其它款式用以補充或裝飾,如半臂,就是一種短袖衫。現代人都是在夏天穿著,可是唐女穿時,常套在長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與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長度在坎肩和長袖的中間,所以稱半臂。穿起來娉娉婷婷,體態美妙怡人。

唐女愛披一件帔子,或是兩只胳膊上搭著披帛。這兩種裝飾物的樣子,區別在於帔子闊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從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傳說有一次宮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一陣風起,將楊貴妃的帔子吹到賀懷智的襆頭(一種黑綢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來看,帔子或許是很輕盈的,當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織帔子禦寒的可能性。披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飄帶」,長長的,一般較窄,從身後向前,搭在小臂上,兩端自然下垂,後人畫仙女和古裝仕女,怎麼也忘不了這種美妙的披帛。

與襦裙裝相配合的足服,有鳳頭高翹式錦履,也有麻線編織的鞋或蒲草鞋,軟軟的,但很精緻、很輕巧。除了繪畫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形象資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實物。

唐女著襦裙裝時,頭上一般不戴帽子,當然也有花冠等是屬於裝飾性的,出門時則戴一圈垂紗的帷帽。這種帷帽從唐初開始流行,至盛唐時,女人們連帷帽也不屑於戴了,乾脆露髻騎馬出行。發髻上插滿了金釵玉飾、鮮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今天,還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種精緻的金銀首飾和絹花的實物。

整套男裝

《虢國夫人游春圖》

與花枝招展的襦裙裝相比,將整套男服穿在身上則別有一番情致。唐代典型男服是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腰間系帶,腳蹬烏皮六合靴。這身裝扮使男子穿著干練、瀟灑又不失儒雅,女子穿又別有一種洗盡鉛華卻添帥氣、俏皮的風度。盡管儒家經典中早就規定:「男女不通衣裳」。《舊唐書• 輿服志》和《中華古今注》中記載,唐代女子穿男裝,包括皮靴、袍衫、馬鞭、帽子,不論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還是出門,都這樣裝扮。由此可見,唐代社會開放,對女性的束縛很少。

《唐書•輿服志》曾說:「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新唐書•車服志》也說:「中宗後……宮人從駕皆胡冒(帽)乘馬,海內效之,至露髻馳騁,而帷帽亦廢,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尚是受外來影響所致。《洛陽伽藍記》五講於闐國「其俗婦人袴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文獻通考•四裔考》九講占城風俗「婦人亦腦後攝髻,無笄梳,其服與拜揖與男子同。」

這種女穿男裝的裝束,在唐永泰公主石槨線畫、唐韋泂墓石槨線畫、唐李賢墓壁畫、唐張萱《揮扇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敦煌莫高窟晚唐17號窟〔即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藏經洞的洞窟,高僧身後左壁所繪持杖供養女子身上,也都有具體的形象。

胡服

唐代貴族仕女衣著偏好胡裝,身穿緊腰胡裝是時尚的打扮。"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文物考古出土的穿著胡服的唐人俑與戴著襆頭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隨葬品中,胡俑多達50餘件。這些胡俑的出土,說明了西域文化影響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對漢族人民的服飾、樂舞等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唐代對異族的政策較為開放,人們「慕胡俗、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進胡食、好胡樂、喜胡舞、迷胡戲、胡風流行朝野,彌漫天下。

開元、天寶年間,女子大多上著窄袖衫,下著長裙,肩披中帛,腰系長帶,腳穿高頭鞋履。《舊唐書•輿服志》雲:「開元末,太常樂尚胡曲,貴人饌御,盡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載:「中國衣冠,自北朝以來,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靴。」唐詩中劉言史《觀舞胡騰》「細疊胡衫雙袖小」,李賀《秦宮詞》「秀襟小袖調鸚鵡」,白居易《柘枝詞》「香衫袖窄裁」,都是對當時風氣的描述。

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

胡服

唐代的舞蹈服裝

舞蹈服裝是生活服裝的升華,同時又是生活服裝的審美先導。漢代舞女打扮一般為高髻大袖,《後漢書•馬廖傳》記載著一段當時長安的諺語:「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見城市舞蹈服裝對社會的巨大影響。

中國舞蹈有兩種不同的功能,一種是從屬於政治禮儀性質的舞蹈,它是中國原始舞蹈的延續,一開始就與原始巫術相結合而帶有神話的色彩。後來與階級社會的政治倫理觀念相結合,成為統治階級禮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另一種較多的屬於娛樂性質,其低級形式就是民間的各種舞蹈;高級形式則屬於上層社會精神文化的享受。

隨著社會對外經濟文化交往的增多,舞蹈藝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後漢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說明西域舞蹈已伴隨絲綢之路的暢通而流入中原,為中國上層社會所贊揚。南梁簡文帝《小垂手》詩:「舞女出西秦,躊影舞陽春,且復小垂手,廣袖拂紅塵,折腰應兩袖,頓足轉雙巾,……」說明南北朝時南方舞蹈也以接近西陲的河西舞女為尚。

唐代舞樂空前繁盛,據《唐六典》和《文獻通考》等書記載,唐代舞蹈就達數十種之多。唐太宗時宏文館直學士謝復所寫的《觀舞賦》,描述舞女「曳絹裙兮拖瑤佩,簪羽釵兮珥明璫,弦無差袖,聲必應足,香散飛巾,光流轉玉。」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十分注重歌舞聲容音樂與服裝的綜合效果。

唐代各種舞蹈,多有定式的舞衣,如,《七德舞》披甲執戟。《九功舞》戴進德冠(進德冠是形式介於進賢冠與通天冠之間的一種非常華貴的冠式)、紫褲襦。《上元舞》衣畫雲五色衣。《大定舞》披五彩文甲、持槊。《聖壽舞》金銅冠、五色畫衣。《光聖舞》烏冠,五彩畫衣。《宴樂舞》緋綾為袍,絲布為衣。《長壽舞》衣冠皆畫。《萬歲舞》緋大袖,並畫鸚鴿、冠作鳥像。《龍池舞》服五色紗雲衣,芙蓉冠、無憂履。《獅子舞》二人持繩秉拂、服飾作昆侖狀。《景雲舞》花錦為袍,五綾(五枚斜紋地組織的綾)為袴,綠雲冠。

《傾杯舞》樂工淡黃衫、文玉帶。《文舞》服委貌冠,玄絲布大袖,白練領褾、白紗中單,絳領青絲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武舞》服弁平巾帽,金支緋絲布大袖,緋絲布裲襠(裲襠是一種套穿於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金飾白練蓋襠,錦騰蛇(騰蛇以錦為表,長八尺,中實以綿,像蛇形)起梁帶,豹文大口布袴,烏布靴。《坐舞》舞童五人衣綉衣,各執金蓮花。《八佾舞》著畫績,文衣長大,武衣短小。《霓裳舞》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上面這些舞蹈大體屬於傳統禮儀場面的中國式舞蹈。另外一類屬於西域傳入的流行舞蹈,所穿舞蹈服裝也帶有強烈的異族風貌。如廣為唐代詩人吟誦謳歌的《柘枝舞》和《胡旋舞》、《胡騰舞》均是。白居易《柘枝妓》「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又《柘枝詞》「綉帽珠稠綴,香衫袖窄裁。」張祜《周員外席上視柘枝》「金絲蹙霧紅衫薄,銀蔓垂花紫帶長。」又《觀楊瑗柘枝》「卷檐虛帽帶交垂,紫羅衫宛蹲身處,紅錦靴柔踏節時。」又《觀杭州柘枝》「紅罨畫衫纏腕出,碧排方胯背腰來,旁收拍拍金鈴擺,卻踏聲聲錦袎摧。」又《李家柘枝》:「紅鉛拂臉細腰人,金綉羅衫軟著身。」又《感王將軍柘枝妓歿》「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紅色或紫色刺綉或手繪的窄袖羅衫,珠玉刺綉卷檐虛帽,紅錦靴,裝飾飄帶,是柘枝舞的基本服裝。

《胡旋舞》和《胡騰舞》以配合弦鼓節拍作旋轉舞蹈為特色,有時站在一個小圓毬上轉蓬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毬上。舞蹈服裝也是尖頂番帽,小袖胡衫、寶帶、錦靴。

唐代舞蹈服裝的設計,追求新奇,思考是很細致的。《教坊記》記載《聖壽樂》的服裝,衣襟上都綉著一個大團花,再在這件綉衣的外面籠上一件與綉衣顏色相同的短短的縵衫。舞者出現時,觀眾看見她們穿的只是一種單色的衣服。舞到第二疊時,「舞者相聚到場中,當即從領上抽去籠衫,各入懷中。觀眾忽見眾女文綉炳煥,莫不驚異。」服裝設計者把服裝與舞蹈進程結合起來考慮時空效果,使觀眾獲得幻覺一般的新鮮感受,這種設計構思是非常出色的。

唐代舞蹈服裝形式眾多,在唐代洞窟壁畫、雕塑、陶俑和繪畫中保存著豐富的形象資料。

❼ 唐朝服裝體現大唐盛世的鼎盛繁華,為何會出現男裝女穿現象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它以強盛的國力、先進的文化著稱於世。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著服飾的,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認為服飾是一種文化和政治的象徵。

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而且形制不一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身份,中國儒家更是把服飾當作"禮"的一部分,認為衣冠無小事,必須遵從禮法。

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自己最鮮明的特點,每個朝代的服飾也非常的不同,這受到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唐朝女性以胖為美,這種齊胸襦裙顯得很寬大,不管身材的胖瘦,都能展示出女性的靈動之美。

還有一種在唐代婦女中比較流行的服飾就是大袖衫,這種長衫比起齊胸襦裙來說就顯得非常寬大,它通常是唐朝女性出席重大禮儀活動時穿的一種禮服。這種寬大的衫裙最能反映出唐朝的開放和包容。

唐朝的女性的社會地位非常高,女性可以在社會上經常拋頭露面,所以唐朝還有女著男裝的風氣,這是在封建社會比較罕見的。

《舊唐書》記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悲尊內外斯一貫唉。"就說明當時唐朝女子穿著男裝的事情。唐朝的太平公主就是非常喜歡穿男裝。

《新唐書》記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官,何此如此裝束?"

武則天當了皇帝後,女性的地位就更高了,女著男裝的風氣就更盛了,當時在武則天退位後,為了防止女性再做出不符合禮法的現象,於是禁止女性穿男裝。

唐代的服飾是中國各朝代服飾中最為開放的,在唐以後中國封建王朝的服飾逐漸保守,束縛性強。

而唐朝的服飾就像唐朝的經濟政治一樣開放包容,比如唐代的服飾大多寬大,甚至女性的服飾可以裸露局部,寬松的衣服可以讓人的身體更加舒展,行動更加便捷。

對於女子服飾的裸露問題,後來有許多人提出了批評,認為唐朝禮法不嚴,風氣不好,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只有歌女和上層貴族才可以穿半裸裙裝,平民百姓的子女是不能穿的。

唐朝的服飾還吸收了許多外來服飾的特點。由於唐朝的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非常頻繁,所以唐朝的服飾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尤其是胡人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由於善於騎射,其大多服飾都窄袖,所以唐朝男子所穿的窄袖圓領袍在一定程度上受外來民族的影響,而且胡服在唐長安地區一度流行。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領袖窄小。"當時胡舞在唐朝非常受歡迎,同時也使得胡服在中原地區非常受歡迎。

唐朝服飾上的圖案也改變了以前單一的、固定的樣式,開始出現活潑、精巧的圖案了,用比較寫實的花、鳥、魚、蟲做圖案,而且圖案形狀還吸收了波斯、西域風格的幾何圖形。

圖案紋飾的設計表現出雍容華貴的特點。在唐以前的服飾圖案都是按照儒家的天命觀來設計的,比如都市一些祥瑞的紋飾,而缺乏世俗氣息。

所以唐代一改以前在圖案上嚴謹的設計風格,使得服飾圖案活潑、輕快。

結語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最為頻繁的朝代,在當時國都長安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使節,舞女,同時他們將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帶到了中國,促進了彼此的交流和融合。

唐朝放棄了對少數民族的偏見也就是常說的華夷之別,使得唐朝的服飾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在將服飾上升到禮法的儒家社會里,這樣是非常難得的。

唐朝的服飾總體上體現了一種雍容華貴之美,這也反映了唐朝社會生產力非常發展,而且唐朝是開放的文化政策,所以在服飾上也吸收了外族文化的特點。

唐朝服飾的變革的非常大的,也只有在物質相當的富足的社會中才能出現服飾的更新和發展,所以唐朝被稱為"衣冠上國"。

❽ 大唐時期為何「女著男裝」之風盛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列子·天瑞》中載: "男女之別,男尊女卑。"這是因為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生產部門占據重要地位,而女子則在生產與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這使得人們不再像母系社會那樣崇拜和尊敬女性,也使得婦女在社會生產中的價值得到輕視,地位變得低下。

同時,父系社會的統治者制定了大量道德禮教觀念來束縛女子的思維,以起到維護自身利益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視,女性話題也受到人們關注,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回溯五千年中華文明,女性意識也曾得到過很好的展現。

唐朝,從開國皇帝李淵到亡國皇帝李柷,橫跨 290 多年,縱然沉浮不斷,但依然是當時最為興盛的國家,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鼎盛時期[2].女性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也就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女著男裝"現象。

文化繁榮必然能夠包容多樣的宗教思想。唐代,道教受到了極大禮遇,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崇拜女性、崇尚自然為內涵的道教一直居於儒家至上,使得儒家禮教至上的觀念沒有像漢代那樣紮根在人們的腦海中。

同時,統治者的包容讓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得以發揚,這就沖擊了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道教和佛教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自然地呈現出自由化、多元化的趨向,從而出現了"禮教鬆弛"、"閨門不肅"的社會風氣。生活在這一風氣下的女性受到了一定影響,尋求個性解放和人身自由。在服裝上大膽改造,便出現了"女著男裝"現象。接受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唐代女子審美意識發生改變。

唐朝初期,女子流行穿著褥群裝,這種褥群裝凸顯了女性的性感和優雅,也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求,其中以楊貴妃最為人稱贊。方干曾有《贈美人》詩贊道"粉胸半掩疑暗雪".足可見當時思想之開放,此種等等,"女著男裝"也變得不再另類。

當外來少數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因素影響大唐之後,人們開始接觸到新鮮事物,對於美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審美取向開始發生改變,單純女性表現的著裝已經不能滿足她們的需求,便把目光轉向別處,這時穿著男裝的新鮮感和反叛傳統禮教觀念的思想萌芽都使得人們的審美取向轉換為了男裝,大量的女子開始嘗試男裝,甚至當做日常著裝來對待,這更促成了"女著男裝"現象。

四、結語

總而言之,"女著男裝"現象只是唐代盛世中極其微小的一個部分,唐代是一個社會風氣開放,民族文化多元化,宗教理念先進,政治經濟發展平穩的時期,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使得女性思想得以萌芽,也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在當時男權社會中對於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女性原本就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唐代女性敢於挑戰世俗傳統,敢於打破封建禮教,不斷創新與進步。今天的社會,"女著男裝"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尚能如此,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❾ 唐朝受少數民族,外來文化影響的服飾有哪些

隨著李唐政權的建立和邊疆諸國的臣服,唐朝迅速成為東方一個強大的帝國。它不斷擁有最廣闊的疆域,更出現了最繁榮的經濟和最發達的文化,。「四夷臣服」的局面,使得外來文化迅速滲透到唐朝社會的各個方面,就連服飾也深受周邊少數民族的感染,因此唐裝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最有特色的服飾之一,無論從衣、下裙,還是冠戴、發式、面飾等,都體現出某種程度的「異化」,這充分反映了外來文化對唐代服飾的影響。
一、流行穿胡服體現的外來文化的因素
唐朝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呈現了民族成分的大混雜和大融合,有不少地區是各民族雜居。天寶年間,分布於今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的回紇族(為今維吾爾族和裕固族先民)受唐冊封,同中原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來唐經商的商人常達千人,他們帶來了各地的土特產品、生活習慣,特別是帶來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據《資治通鑒》載:「回紇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無得效華人。先是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人偽服漢人服而雜居者又倍之……或衣華服,誘取妻妾,故禁之。」
當時在長安、洛陽街頭,穿胡服成了一種時髦,特別是青年男女倘不穿一、兩件胡服,似乎就顯得「土氣『。史稱趙公子孫無忌用烏羊毛自製渾脫氈帽,特別精神,天下效之,名為」趙公渾脫』。另據《新唐書.常山王承乾傳》載,常山王李承乾被唐太宗立為皇太子,居東宮時,「使戶奴數十百人習音聲,剪綵為舞衣,鼓聲通晝夜不絕。」②可見當時穿胡服成為了一種時尚。
考古資料發現,在西安韋洞墓,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佣、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胡服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二、唐代服飾的改進體現的外來文化的因素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主動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王朝,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高峰,其最大特色是開放性和開拓性,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唐裝添進了濃烈的胡服色彩,既是對漢裝模式的進一步開掘,又表現為對既成規范和界限的打亂和否定,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格局,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最有特色的服飾之一,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至今。
初唐的中書令馬周善於在漢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各種外來服飾的長處,為我所用,設計了一批唐代服飾。據《新唐書.車服志》載:太宗時,「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
文,三代之知有深衣,請加讕、袖,為士人上服。』」
唐初時,胡服為人所尚,多著短衣褲摺,或窄袖袍衫,甚至將它列為百官、士人的常服。馬周覺得這種服飾不合「三代之制」,因而提出恢復深衣制,但又靠慮要合時尚,對上衣下裳連屬的深衣作了改良,在保留胡服窄袖、圓領的同時,又進行了修改,成為一種新的服裝。
天寶初女服流行襟袖窄小,不少詩人都描寫過這種女服的形制。如李賀詩曰:「秀襟小袖調鸚鵡,紫綉麻緞踏哮虎。」
白居易詩曰:「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在唐代繪畫中也留下了這類女服的形象。如閻立本的《步輦圖》、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等墓室壁畫中的宮女、侍女,都是穿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服裝。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4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0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2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19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14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1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352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988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0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