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男裝長衫怎麼穿
Ⅰ 明制立領斜襟長衫怎麼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
Ⅱ 長衫套馬褂,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
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如此穿搭知性與儒雅一覽無余
民國是我國歷史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雖然僅歷時38年時間但卻最復雜、最動盪。作為「以舊替新」的突出代表,民國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國民生活,幾乎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1912年—1949年民國存續期間,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參與到了這場變化之中。政治體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識、服飾理念等,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
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革新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伴隨著戰爭、革命、政治、社會體制的巨變。
可以說生活在民國期間的老百姓,深切體會到了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的變化。在這一系列變化之中比沖擊力最強的就是服飾文化變革,從「上衣下裳」的傳統服飾形制,直接過渡到了充滿創新與現代元素的服飾理念。
僅在短短的幾十年滄桑巨變中,就結束了傳統服飾歷時千年的「衣冠制度」。並且完成了由古典到現代、由中式向西式的「華麗轉身」。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民國雖然僅有38年歷史,但是卻集中完成了以舊替新、西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但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民國時期,男女服飾文化雖然都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形制變化。但是相比較於女性服飾文化來說,男性服飾在變革方式、外觀、形態等方面,卻存在著內涵、文化以及風格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簡而言之民國時期男性服飾在順應時代變化的過程中,同時也產生了獨具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而這種服飾文化的突出表現就是,雖然對西方男式服裝元素有所借鑒,但卻保留了極具中國意蘊的服飾元素,「長衫馬褂」就是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民國男裝標配。
民國男神的標志性服飾「長衫馬褂」
民國男性服飾從外觀和搭配上來看既有完全西化的西服套裝,同時也有保留了傳統韻味的長衫馬褂。對於很多曾有過留學經歷或上過大學的男性來說,他們的服飾搭配多以西裝、領結、領帶、皮鞋為主,當然再搭配一個西式禮帽看起來就會更加洋氣。
事實上民國時期男性服飾文化變革,其實主要體現出了審美取向、思維意識方面的變化。當然,也彰顯出了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方面的時代特色。
筆者認為民國男性服飾的文化特色從大方面來講,其實也是時代變革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長衫馬褂」、禮帽、皮鞋既體現出了中式服飾的內涵,同時也點綴出了西式服飾元素。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民國男性的服飾搭配,既有對傳統服飾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有貼近西方思想與人文理念的過渡 。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歷史事件中,不難看出「改服易制」不僅需要極大的決心,同時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一個突出代表。
民國是在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同時又受到了西方現代思想的巨大沖擊,這其實才是當時「改服易制」的根本原因。
1.民國男神標配服飾長衫馬褂
長衫、馬褂、禮帽、皮鞋是民國時期男性服飾的標配。除了禮帽與皮鞋是舶來品之外,長衫與馬褂的服飾歷史卻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長衫是清朝時期男性常服,但事實上這種形制的男性服飾在明朝時期,其實就已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服飾了。
(1)長衫乃明朝「道袍」
據史料記載長衫又稱長褂或中式長衫等,這種類型的男式服裝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且是明朝士大夫群體的家居服飾,外形有一點類似於「道袍」形制。但是顏色以及配飾方面卻更加靈活,尤其是在制衣材料和理念上也遵循了多變的原則。
明朝時期的長衫或者說「道袍」,外形肥大、剪裁隨意穿起來十分飄逸灑脫,交領設計也給人一種凝聚了千年歷史的古風色彩。
但是民國時期的長衫卻一改肥大印象,在設計上主要依照個人身形量體裁衣,並且遵循肩背立體、腰線隨體的制衣風格。
(2)民國長衫服飾形制
同時還將交領改造成了看起來更加整潔的小圓領,長度基本上都在腳踝部以上小腿中下側。大襟採用右衽的方式相對來說立體感更強,同時下擺處單側或雙側開衩。相比較於明朝士大夫的「道袍」來說衣身更為緊致,袖口多以窄袖為主不用馬蹄袖。
袖長一般都會遵照馬褂袖的長短齊平,穿在身上之後不僅更加合體而且更能體現男性身材魅力。當然長衫的長度也可以長至足跟,但對於個人比較矮小的人群來說,這種長度的長衫其實並不合適。所以只有身材高大的人群穿長衫才會更加挺拔俊美。
(3)長衫為民國時期的常禮服
民國時期的長衫既可以作為常服,同時也可以在正式場合作為禮服,筆者認為如果從本質上去分析可以發現,長衫其實就是長袍的一個分支。長袍有棉、夾之分簡而言之就是單者為長衫雙層為襖。也就是說春夏秋三季穿長衫,較為寒冷的冬季則穿棉袍。
長衫除了借鑒了明朝的「道袍」形制之外,其實遵循看清朝服制理念加以改進。在清朝時期長衫是清會官民常服,尤其是清朝後期長衫還被男性群體當做常禮服。 尤其是到了民國時期長衫在男性群體中更為流行,無論是官商、文人還是政客,基本上都以一襲長衫作為日常著裝。
(4)民國男性常服「長衫」的寓意
長衫既遵循了明代漢族男性服飾樣式與文化內涵,同時也借鑒了滿族服裝的文化特性。這種極具民族魅力的男式服裝既非常注重,服裝面料本身的外觀效果又特別依賴平面性的裝飾表現。如果從文化內涵去分析則暗合「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長衫作為一種最能代表民國男性服飾特徵的服裝,在男性服飾的表層文化映襯之下,其實還隱含著更加深層次的文化規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長衫以服裝為媒介,其實最想體現的是文化的統一與融合性。
漢族、滿族、西方文化三者融會貫通之後,民國男性的標志性服飾長衫馬褂就此被載入史冊。可以說長衫馬褂所體現出的文化特色,其實並不單純是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而是一種推陳出新、中西結合之後的文化彰顯。
筆者認為民國男服長衫馬褂不僅繼承了,古老的傳統衣冠制度和中國服飾文化的深刻寓意。同時,也表現出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雖然長衫屬於明朝士大夫常服,而馬褂則是清朝時期的日常便服,但是長衫設計與剪裁中的修身、立體理念,卻是完完全全的西方服飾文化理念。
民國男性常服「長衫」的文化內涵
1.「長衫」的思想與文化碰撞
長衫作為民國時期眾多男性的標配服飾,並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出現在民國裁縫鋪中。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的社會非常混亂,清朝的遺老遺少、西化的留洋學子,以及各個國家的僑民都匯聚在當時社會中。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大家有幸穿越至民國,就會發現大街上腳步匆忙的行人,彷彿是不同時代、地域、文化的大雜燴。
既有身著清朝便服留戀故國的清朝遺民;同時也有身著西裝頭戴禮帽的時尚先鋒;還有黃頭發藍眼睛白皮膚的「老外」。
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扎眼的卻是,身著一襲長衫、馬褂、頭戴禮帽、腳穿皮鞋,手中拄著一根「文明棍」的民國男神們。這些人基本都有較好的家世和較高的學識,言談舉止中既可以之乎者也還能冒出幾句洋文。
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去分析身著長衫馬褂的民國男子,不難發現他們的內心中既有對過去的留戀,同時也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渴望。大家印象中的眾多民國文學家,其實都是一身長衫馬褂的男神形象。
2.「長衫」服飾文化內涵
如果從文化內涵角度去分析「長衫」,其實這種服飾就是多種文化融合之後的變體。而在各種文化相互融合過程中既有排斥也有妥協,從長衫的外形來看就是一種中式男裝。但是其剪裁理念與設計思維卻充滿了西方味道。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長衫作為民國期間,中國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飾,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可謂風靡全國。並且與中山裝、西裝兩個強勁的對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服飾文化態勢。而這種態勢的根本原因就是多種思想與文化相互雜糅。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存在了幾百年的滿清王朝,雖然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之後土崩瓦解。但是其形成的獨特文化底蘊與習俗精神,其實根本不可能像政體一樣瞬間垮台。所以民國時期的很多思想其實依然有清朝的影子。
雖然民國時期產生了很多新思想,再加上不斷輸入西方文化意識,導致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出現了新舊思想融合的現象。但是很多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老百姓,或者說對清朝依然心懷留戀的民眾,其實依然無法接受西裝或其他「洋裝」。
所以在民國老百姓的心目中中式服裝,依然是他們的日常家居服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洋裝」,所以融合了中西服飾文化以及經過改良的長衫,就變成了普通民眾最青睞的服裝樣式。即使是在政商以及文化圈長衫也依然備受青睞。
筆者認為長衫馬褂不僅體現出了,思想、文化、習俗的交鋒與相融,同時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男性服裝,在點綴了西方服飾元素之後,反而更能體現出獨具東方魅力的形體美。同時,也可以映襯出民國時期男性的儒雅與知性。
結 語
民國時期男性標配服飾長衫馬褂,不僅體現出了社會變革時期的服飾文化創新,同時也彰顯出了中國古代衣冠制度的延續與發展。如果說旗袍是中國近代服飾文化歷史的巔峰,那麼民國男子長衫服飾文化就是現代男性服飾的先導與啟蒙。
筆者認為民國長衫服飾文化對於解讀,其實也可以作為當今中國男裝文化的重要依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現代社會中的男裝雖然也大都以西方理念為主,但是近年來興起的中國風服飾也大有返古趨勢。
【參考文獻】
姚歲歲《民國長衫結構與工藝研究》
王凱《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
薛雁《論民國時期女性旗袍與長衫之差異》
江玲君《長衫、旗袍、中山裝 ———試論中國國服的勘定》
Ⅲ 民國穿大褂的講究
民國穿大褂的講究:
長衫,為立領、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袍」在清代僅用於稱呼有馬蹄袖端的服飾),至民國時期作為禮服所用者概稱為「袍」。
禮服之袍統用藍色面料,紋飾均為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綉圖案(非禮服所用者,仍沿用清代「長衫」「大褂」等稱呼,顏色不限)。
馬褂,立領、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統用黑色面料,織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綉圖案。
「長袍(長衫)馬褂」在清代是最為常見的男性便裝。入民國後,普通人在日常一般生活中馬褂使用逐漸減少,若在袍外罩馬褂則是非常隆重的穿法,而藍色長袍搭配上黑色馬褂就是禮服了。
這個穿大褂的袖子應該怎麼挽也不知道,必然很多說法,很多講究,如果閑袖子太長,他早都設計成短的了,並且長袖給人的感覺都是很莊重。
全部挽袖口漏白的是干這勤業行兒的,比如說這跑堂兒的伙計,半挽的圖個吉利稱之為龍抬頭, 大褂的設計本身就是寬松,大氣.袖子長和整體設計風格很匹配。 疊大褂講究也多,講究孔雀里、馬蹄袖、對襟磨縫,一鋪三疊,穿出來要露出領口袖口三白,疊出來要如同方磚一塊,板板正正,面料也有講究。
Ⅳ 民國男性裝扮是什麼樣的
民國初年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製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並齊。在下擺左右兩側開衩。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左1圖為戴瓜皮帽、穿馬褂、長衫的清末男子。左2圖為戴瓜皮帽、穿馬褂、長衫的民初男子。
Ⅳ 民國時期的男人穿什麼衣服
民國時期的男人們基本都是穿中山裝,西裝,馬褂等。民國時期,外國人是思想,觀念,習慣大大的流入到了中國,民國時期,正是舊社會與新社會的交接,人們拋棄了舊的思想觀念,從而在服飾穿著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女人們再也不用裹小腳了,也喜歡穿旗袍跟學生裝。而男人們,則越多的人喜歡穿中山裝。
手杖、禮帽、遮陽帽這些搭配飾物,很多人用在搭配袍褂,民國時期的人們對穿衣都是很講究的,正式因為他們不斷的前進,所以才會有了我們如今的時尚。從民國時期的女性到男性,他們一直走在潮流的最前端,為什麼的時尚打下了完美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會有我們的今天。
Ⅵ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6)民國男裝長衫怎麼穿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Ⅶ 長衫怎麼穿好看
有那麼一種女性,她們打扮得很體面,喜歡穿著各種高級典雅的真絲旗袍,優美含蓄,端莊得體,一襲旗袍把她們的身段勾勒得曼妙多姿。可惜的是,旗袍長度不合適、發型風格不一致、穿著場合也有所欠缺,這樣一來,旗袍的美好風味都被破壞了。旗袍怎麼穿才好看?前凸後翹超有料,每一種姿態都很美艷!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講一講如何穿「對」旗袍的問題。
1、場合合適
作為一名優雅的女性,首先要分得清穿著旗袍的場合是否合適,穿對了場合的旗袍才算是一襲得體的旗袍。若是日常生活穿,可以選擇一些短款旗袍了。年紀長或出席隆重場合,搭配長一點的旗袍更好一些,長旗袍的端莊得體味道是很明顯的。比如迪麗熱巴在參加黃河大合唱的時候,場合隆重,氣氛端莊嚴肅,因此,迪麗熱巴小姐姐選擇身著一襲黑色長旗袍優雅端莊。緞面布料典雅高級,蔚藍色刺綉精緻華美,長至腳踝的旗袍格外的大氣優雅,很適合在重要場合著裝。
2、遵循「花配素」原則
一般來說旗袍分為素旗袍和花旗袍,這兩種旗袍各有各的美,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旗袍都應該遵循「花配素」的原則,一味地追求花團錦簇和素凈淡雅都不是很好的選擇。比如張予曦在參加英國女王馬球賽時身著的一襲明黃色印花旗袍就是個很好的範例,旗袍的明黃色淡雅清秀,配上旗袍上的明艷印花襯托的張予曦格外的別致出挑,展示出張予曦東方古典美人的氣韻,倩影綽綽,驚艷了時光!
3、首飾搭配要出彩
沒有女人不喜歡閃耀的首飾的,但是當首飾遇上旗袍的時候,還是要遵循搭配原則的,如何在風格一致的基礎上讓首飾出彩也是一門學問。趙麗穎的民國旗袍扮相也是很好看的,一襲淡白色旗袍素雅唯美,旗袍上隱隱約約的淡淡刺綉精緻優雅,旗袍本是簡約的一種款式,但是趙麗穎在立領斜襟相連處選擇了一件銀質首飾,熠熠生輝的盤扣和小巧精緻的銀耳飾相互應,點綴的趙麗穎整個人格外的高貴得體。
4、發型搭配風格相符
雖然現在各種混搭風和改良風盛行,但是想要把旗袍穿得出眾但不違和的話,在發型搭配上還是要下功夫的。要是想要不踩雷不出錯的話,和旗袍氣質最符合的還是優雅精緻的民國盤發,但是對於日常穿旗袍來說,自己打造出一款精緻優雅的民國盤發還是稍微有些難度的,而且這種發型也不是很日常。
所以,不妨試一試低調優雅的盤發,低扎盤發氣質非凡,而且自己打理起來也不會有難度。比如戚薇這種優雅的發髻,在臉頰兩側留出幾縷碎發,配上一襲白底水墨畫旗袍,整個人都顯得優雅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