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中山裝男裝用什麼布料

中山裝男裝用什麼布料

發布時間: 2022-10-02 00:54:52

Ⅰ 做中山裝需要什麼布料

布中山裝用棉布。。。

Ⅱ 中山裝的穿著要主要哪幾個細節

中山裝是我國的特有的民族服裝,也是我國男士專有的傳統禮服,它和西裝一樣,在任何場合,都會顯示出男士的莊重和大方。在穿著中山裝的時候,一般要注意下面幾個細節:

(1)正規的中山裝,前門襟有五粒扣子,帶風紀扣的封閉式領口,上下左右共有四個貼袋,袋蓋外翻並有蓋扣。如果不符合這一原則,則視為不正規。

(2)穿著中山裝的時候,和西裝的要求一樣,一定要保持其干凈、整潔,熨燙平整。衣領里,也可露出稍許白襯衫領。

(3)中山裝一般都比較貼身,所以在衣兜里不要裝東西,內衣也不要穿得太厚,否則就顯得臃腫。

(4)中山裝和西裝不一樣,無論什麼社交場合,都要將五粒扣子全部繫上。另外,領鉤也要系好。

(5)對於中山裝的布料,一般都以深色為宜,同時還要注意選用皮鞋相搭配,如一套毛料的中山裝配上一雙黑色的皮鞋,就足夠顯示出其沉穩的感覺。

Ⅲ 做服裝用的內襯一般是什麼料子

很多料子都可以做服裝的內襯。
1、做服裝內襯的料子很多,按照檔次有許多選擇。
2、一件服裝分為服裝的面料和輔料,而輔料又包含很多,服裝襯料就是其中之一襯料是指用於服裝某些部位的,起襯托、完善服裝塑型或輔助服裝加工的材料,如領襯、胸襯、腰頭襯等。服裝襯料種類繁多,按使用的部位、襯布用料、襯的底布類型、襯料與面料的結合方式可以分為若干類。主要品種有:棉襯布、麻布、毛鬃襯、馬尾襯、樹脂襯、粘合襯等。
3、棉布襯又稱軟襯。採用中低支平紋本白棉布,不加漿劑處理,手感柔軟。用於掛面、褲腰或與其他襯搭配使用,以適宜服裝各部位用襯軟硬和厚薄變化的要求。
4、麻襯是以麻纖維為原料的平紋組織織物,具有良好的硬挺度與彈性,是高檔服裝用襯。市場上大多數麻襯實際上是純棉粗布浸入適量樹脂膠汁處理後製成的,是西裝、大衣、中山裝的主要用襯。
5、將麻棉混紡平布浸入適量的膠汁,表面呈微黃色,規格有薄、中、厚三種。特點是質地硬挺滑爽,柔軟適中,富有彈性,但縮水率較大,應預縮水。
6、毛鬃襯即毛襯,也稱黑炭襯,多為深灰與雜色。一般為氂牛毛、羊毛、人發混紡或交織而成的平紋組織織物。洗襯硬挺而富有彈性,造型性能好,多用作中高檔服裝的襯布,如中厚型面料的西裝、大意的駁頭襯、胸珍等。
7、馬尾襯是由馬尾與羊毛交織而成的平紋織物,表面為馬尾的棕褐色與本白色相交錯,密度較為稀疏。馬尾襯彈性極好,不折皺,挺括、濕熱狀態下可歸拔出設計所需形狀,常做為高檔服裝的胸襯。
8、樹脂襯是用純棉布或滌棉布經過樹脂膠浸漬處理加工製成的襯布,大多經過漂白。此襯硬挺度高,彈性好,縮水率小,耐水洗,尺寸穩定,不易變形,多用於中山裝、襯衫的領襯。
9、粘合襯也叫熱熔襯,是在基礎布上塗上熱熔膠製成的。按底布類型分,機織粘合襯、針織粘合襯、無紡襯等。粘合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服裝輔料,它是在梭織、針織或無紡基布上均勻的撒上粘合劑膠粒或粉末通過加熱後與服裝相應的部位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一定的造型效果。

Ⅳ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4)中山裝男裝用什麼布料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Ⅳ 中山裝的由來

中山裝(Zhongshan suit)

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的造型特徵

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鈕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鈕扣,後背整塊無縫。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如依據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而確定上衣前身設4個口袋,依據國民黨區別於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而確定前門襟為5粒鈕扣,又依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確定袖口還必須有3粒扣子等。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的做工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中山裝的色彩

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Ⅵ 中山裝—著裝搭配

90後玩另類的絕對是少數,如果你以偏概全,那麼相比之下你才算另類。
另類的意思是和別人都不同,有著比較明顯的反差,90後是全球年輕人的年齡統稱,是一個時代的年齡統稱,和另類沒有聯系。
我分析得足夠完美全面了。
簡單大方的話搭配個高幫馬丁靴或者三葉草的高幫板鞋+個水洗牛仔褲或者深色其它顏色休閑褲即可。

這一點都不另類,也很簡單大方明了。

再解釋一下,少部分玩另類的心理,部分含有90後,但沒有絕對的聯系。

殺馬特里頭發一部分抓成超級賽亞人那樣的那部分誇張得讓人覺得是外星人的就是非主流了,要圖片的話再問。

非主流是另類到讓大眾無法接受的意思,這個詞只有中國大陸人才說,而且廣泛用詞不當,正確來說形容外表時和殺馬特劃等號,而殺馬特也是非主流這個詞的代表和鼻祖家族,更是這個詞的來源原因之主要部分。非主流是一種完全變質的時尚、潮流。本來是很小眾的詞彙,很多人誤解這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一些論壇借著這個詞的火熱,而把和非主流無關的圖片、音樂、網名等等不非主流的東西用詞不當地冠上非主流這個形容詞。請採納或追問。

Ⅶ 中山裝是什麼

中山裝 - 服裝簡介 中山裝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由於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稱中山裝為「毛式中山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人民大多穿中山裝。中山裝上衣兜里插支鋼筆,代表有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裝和時裝開始流行,中山裝逐步被人拋棄。 中山裝 - 形成發展 中山裝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 - 造型特徵 中山裝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中山裝 - 材質做工 中山裝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中山裝 - 興衰始末 中山裝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當時的革命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也正因為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便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於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志性的服裝,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穿著中山裝,國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個世紀的自信。然而,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其實源於一個被神化了的領袖。當有一天神化的面紗被揭開後,中國人的信仰便開始處於一種真空狀態。改革開放後,打開的國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華,也看到了30年被禁錮的悲哀。在中國的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服裝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裝卻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禮服的歷史舞台。偶爾,傳媒上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身影,有某位美籍華人穿著中山裝參加國際性頒獎典禮,等等消息。從這些有關中山裝報道的鳳毛麟角中,大家感受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山裝最後的一點執著與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其實早已有中山裝深深的烙印。中山裝作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應該找到重新傳承的文化血脈。當中華民族解開歷史迷霧所製造的民族自悲情結,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視角來看待曾在中國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裝時,就會發現中山裝離人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復興精神、它其實是喚醒集體文化記憶的最切實而有效的方式。 中山裝 - 做工色彩 中山裝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中山裝 - 服裝由來 中山裝中山裝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出現,關於中山裝的誕生,目前主流的說法有以下兩種:第一種說法認為,中山裝是孫中山授意曾經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過隆生洋服店的黃隆生先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的特點,在與孫中山進行了多次探討修改後,於1923年正式定型,並命名為中山裝。
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這便是第二種說法:1919年,孫文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 中山裝 - 思想內涵
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文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Ⅷ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Ⅸ 我想做一套中山裝,質量要好一點的,我選什麼面料好呢

你確定是想做中山裝而不是學生裝嗎?
如果是中山裝,你想作為什麼類型的衣服穿呢?作為禮服、正裝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駝絲錦、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光澤柔和,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要是作為便服用穿的話,可用棉布、卡其以及混紡毛織物等。
中山裝最早是由軍裝改的變裝,要求做出來的衣服很板式,所以製作中山裝絕對不可以用輕柔的絲和綢緞這樣的面料。

Ⅹ 中山裝和唐裝的區別

唐裝,是根據清代對襟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帶有傳統元素的現代服飾。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1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07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0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170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39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391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32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964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27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