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祖祭拜時都是女扮男裝
① 媽祖是如何被選上的
不是選的,一般是子承父業或是經過培訓出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就是到一定年齡後,突然「悟出真理「然後去專門培訓的地方學習。
乩童其實是一種職業,是原始宗教巫術儀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類似西方宗教所稱的「靈媒」。正規的道教與佛教都不承認屬於本教內儀式,道教和佛教雖承認有乩童這回事,但不允許教內弟子們搞這些東西。
一般童乩的來源有三:
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選,並施予個人各種症狀,使其擔任乩童;
二是老童乩的傳承,年老的童乩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適人選繼承衣缽;
三是後天的個人自行起童,受現場情境影響而起童,成為童乩。
媽祖
通俗來講,媽祖一般是對女性祖先的尊稱,當地人會建立一個廟宇來祭拜媽祖表達敬意。當然,也有人說媽祖不是神話,老百姓心中的歷史人物原型。不管如何,她是歷代海員、商客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
在福建、台灣、廣東潮汕、天津等中國沿海地區,媽祖深受群眾愛戴。媽祖,原名林默,是莆田宋都巡檢林願之女,生而靈異,能預言禍福,善治病救人。成年後漂泊海上,不知所終,民間傳說媽祖身著朱衣,於海上顯靈,救人於危難。
自宋代到清代,媽祖歷受封建皇家敕封,為沿海百姓供奉。
② 為什麼台灣人喜歡拜媽祖
台灣媽祖信仰盛行自清代,從原本只是移民原鄉信仰,隨著清代發展的推波助瀾,在台灣漸漸形成為全島信仰風潮。但媽祖之所以成為台灣民間重要信仰,更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媽祖的「慈母意象」。
苗栗通霄白沙屯媽祖2016年3月21日凌晨起駕,展開11天10夜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行程,逾萬名信徒簇
從台灣媽祖的稱謂、造型及民間傳說的神跡觀之,媽祖早已由海神信仰轉化為母親之神。因具有母親的特質、慈母的形象,信徒會將對母親的依賴感投射到媽祖身上,使媽祖成為「母親之神」,而普受百姓愛戴。
媽祖的母親意象,並非宗教的「創世主」、「造物主」概念。她並無創造宇宙萬物、宰御萬物的傳說,而是以「慈母的形象」,守護百姓、庇佑信徒。
母親之神是許多宗教都有的,諸如: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度母、道教的王母娘娘、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都有「母親」的形象,這些母親之神也都是各宗教的重要信仰。無論任何族群、地域、宗教,慈祥的母親之神都是信徒心靈依賴的對象。媽祖即是民間信仰中,代表母親意象的神?,是台灣人原始心靈的母親象徵。
從媽祖稱號看人神關系
無論歷朝對媽祖封號為何,民間經常不以官方正式封號,如「天妃」、「天後」等來稱呼她,而更常以家人般的稱謂,比如昵稱「娘媽」、「媽祖」、「媽祖婆」、「婆仔」、「聖母」、「姑婆祖」等,意圖讓人神關系從神靈與凡人的對應,轉化為「親情倫理」關系,民眾顯然未將媽祖視為高高在上的「天後」,而是將媽祖當作家人般親密。
「媽祖」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稱呼,將兩字分拆來看,即意指媽媽、祖母、祖先。在清趙翼《陔於叢考》里有段極有趣的記錄:「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恐稽時刻。媽祖雲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顯然,稱「媽祖」不僅是基於一種親近性,在遇到危急事情,呼叫媽祖與呼請天妃的救助效果截然不同。
台灣媽祖的母親造型
普遍對媽祖的認識,皆依明末昭乘和尚《天妃顯聖錄》之說法,《天妃顯聖錄》言明媽祖生於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並於987年(宋雍熙4年)飛升,由此推斷媽祖升化時,年約28歲。
媽祖未婚且在28歲、農歷9月9日時,由玉帝來迎接飛升,這是民間普遍的傳說,因此中國大陸所塑造的媽祖金身都是年輕姑娘的造型,多為年輕貌美瓜子臉,且體型纖瘦、身材高挑,是20多歲未婚女子造型。
在台灣,縱使各媽祖廟均有差異,大致上都是以雍容華貴的中年婦女形象呈現,媽祖早就隨土著化漢人的重新想像、重新發展一套信仰系統。
台灣媽祖造型,大多為體態豐腴、身材矮小,年齡目看多像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面部慈祥、和藹,雙眼微闔,呈仔細聆聽狀,就像慈母正在傾聽兒女述苦;體型微胖代表福相、穩重,帶給信眾安全感、信賴感。中年婦女與母親的年紀相仿,身材矮小則符合一般台灣人體型。
台灣媽祖廟之金身,除了鎮殿媽之外,鮮少為巨大雄偉的神像,因為媽祖並非高高在上、偉大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而是如同家中母親般親切、慈祥,因此台灣人是根據媽媽的形象塑造媽祖,媽祖的造型就是母親的造型,媽祖所象徵的就是母親的意象。
台灣媽祖的母親職務
媽祖原屬海神信仰,目前台灣媽祖已不僅是航海守護神。從台灣各地媽祖的神跡觀之,移民初期,媽祖有助戰、平亂、除瘟疫、病蟲害、降雨、治病、救災等多重功能,現今媽祖又兼具婚姻、生育、護幼等母性職務,媽祖已由海上救難神轉化成溫柔、慈愛的母親之神。
信徒每逢私密之心事,常會尋求媽祖作主,諸如交友、戀愛、婚姻之事,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會轉向媽祖求助。
每年大甲媽祖?境進香過程中,都有許多民眾爭相向「報馬仔」索求「紅絲線」,綁在手腕用以祈求姻緣。紅絲線的概念源自月下老人的故事,卻因媽祖信仰的普遍,使媽祖也須兼管戀愛婚姻,為報馬仔的紅絲線加持。
有婚配,當然也就有生育之事。台灣民間執掌生育之神原為註生娘娘、臨水夫人,但因媽祖同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無論求子、懷孕、生產都會向媽祖祈求。
白沙屯媽祖進香途中,常見婦女捧鮮花跪在路上,與媽祖交換神轎上的花束,稱之「換花」,據傳可祈求生男、生女,「花」在台灣民俗概念中,象徵「胎兒」。女信徒藉由「換花」向白沙屯媽祖祈求生子或生女,亦成為媽祖的新職務。
生子以後為怕小孩難養,通常會認神明為義父母,為祈求兒女平安長大,透過認契方式,強化孩子與神明的關系,以求得到神明特別照顧。媽祖的慈母意象,使許多民眾讓子女認媽祖為「干媽」,建立信仰上的親子關系,每年在媽祖誕辰前夕,媽祖的契子、義女,都要回到廟里「換?」,以更新神力並確認關系。
台灣許多媽祖廟都有由契子、義女們所組織的「契子會」、「義女會」,為媽祖提供服務,義務擔任清潔、烹飪、接待等工作,他們都以媽祖的兒女自居,而不稱志工、義工,代表他們與媽祖的特殊關系。
時代演進,媽祖信仰在移墾初期的護航、助戰、救災、除瘟、治病、求雨等功能都已淡化,這些職務已由人間的軍隊、消防局、醫院、氣象局所取代,不再由媽祖主導,反而信徒個人的家事、心事、工作等私事,都會向媽祖祈求,因為媽祖代表母親,會關心子女的一切,媽祖正如家庭主婦般,時時關注張羅子女的生活。
③ 天後聖母的潮汕的媽祖文化
閩南與潮汕兩地血緣相親同源同俗,在民間信仰等有著很多相近以至相同之處,尤其是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更為突出。可以說是一樣的媽祖,一樣的海洋情懷!潮汕地區眾多的媽祖宮廟,與歷史上福建移民入潮有直接關系,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體現。潮汕地區媽祖也被稱為天後聖母,媽祖廟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較多分布在澄海、饒平和汕頭市區等地。 閩南與潮汕地區民俗習慣相似,以兩地民眾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表現得尤為突出。潮汕的樟林古港作為潮汕地區古時對外貿易、海外移民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自從福建湄洲迎進媽祖後,就徹頭徹尾地浸透了「潮味」。特別是樟林港姓林的族人和「她」攀了親,一直說「她」是「膠己人」,並親昵地稱她為「姑母」。當地還規定族裡誰家娶新媳婦,第二天一早新娘一定要捧一盤大桔,一盆清水到廟里,替「姑母」洗臉梳妝,孝敬「姑母」。
潮汕游媽祖 每逢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生」,各地的「營媽祖」活動均十分隆重(營,即游的意思)。這一天,各鄉村挑選數批青年作為抬媽祖轎的「轎夫」。「轎夫」都是些健壯有力者,而且挑選多是結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者或剛剛結婚的男青年。「營媽祖」時,先到媽祖廟請了神像,安放在轎里之後,由馬頭鑼鳴鑼開道,接著是一抬大香爐,隨後才是媽祖大轎,然後是諸路神仙,再後是扮成各種故事的人物和錦標、錦旗等。沿街沿巷的群眾圍觀如潮,家庭中主婦必設香案於路邊祭拜,而且各家各戶點燃長長的鞭炮以示歡迎,等媽祖鑾駕經過時,祭拜者便取三根燃著的香,插在隊伍前面的爐里。圍觀的人,假如是結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而又輪不到抬轎的,必爭擠到前邊去摸一摸神像或轎頂,摸得著的話,則象徵今年必生貴子。游完媽祖後將神像送回廟時,要看哪一台轎的神跑得快,快者新年更吉祥如意。
④ 媽祖祭奠主要表現形式有哪幾種
自宋代之後,媽祖祭奠的主要表現形式可分為廟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種:
廟祭,是指在媽祖廟范圍內舉行祭典儀式,其特點是規范、嚴謹。據考,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致祭媽祖達300多次,都是採取廟祭形式。清康熙五十三年(1718年),皇帝頒旨規定媽祖作為女聖,歸列三聖之一,編入國家祀典,春秋諭祭,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同享最高法定禮節---三跪九叩、三擊獻醴。
郊祭,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設立祭壇,對媽祖女神進行遙祭的形式。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特點是肅穆、庄嚴。我國郊祭媽祖最早當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臨安郊祭後敕封媽祖為靈惠夫人。
海祭,是指在海邊奠祭媽祖。從各地現存的海祭儀式中,可以看到:面對浩浩波濤,祈福旗幡與日同升,海螺長號,頌祭文、奏祭樂、進舞芭、獻祭果、灑祭酒、敬鮮花、放海生,同時進行各種民俗展示。這種純粹的民間祭禮一般在海邊漁村流傳,具有地域的獨特性、廣泛的群眾性、愉悅的觀賞性。
舟祭,是指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在出海時、歸航時或遇大風大浪危急關頭對媽祖女神進行全祭拜的一種形式。
家祭,是指媽祖信眾在家中設媽祖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媽祖誕辰與升天紀念日進行焚香進供膜拜的一種方式。
通過上述五種祭祀形式的比較,可以發現,廟祭最為規范,郊祭最為庄嚴,海祭最有特色,舟祭最為普遍,家祭最為平常。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媽祖的風土人情,可以去中華媽祖網看看~~
⑤ 媽祖信仰——福澤一方的海上守護神
對於媽祖,之前的印象里一直認為這種文化基本上流行於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比如最盛行的福建,廣東,浙江東部,海南以及東南亞等鄰國地區。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到遼寧省丹東東港市(原來叫大東溝)大孤山鎮的孤山廟遊玩時,發現並了解到甚至在我國遙遠的東北遼寧沿海地區,當地的漁民在 歷史 上直到今天也有著如此深厚的媽祖崇拜情結。好奇之餘,略事梳理,中華傳統文化下的沿海地區的民間崇拜和信仰,媽祖—— 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媽祖文化 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媽祖文化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 歷史 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台定台,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湄洲媽祖祖廟也入選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文物點。
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甚。
由於獨特的 歷史 發展條件和傳播范圍,媽祖信仰不僅具有神緣文化的特質,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徵。在海外,不少華人集聚地,因為對媽祖文化的認同,而把天後宮作為社群活動的組織核心和主要場所 ……
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居民的心目中,媽祖是至高無上的護海女神。在福建、台灣各地,到處都有媽祖的祭祀廟,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
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媽祖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林姓是福建莆田的望族。媽祖的父親林惟,母親王氏,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菩薩慈祥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王氏將近分娩時,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盪,久久不散。又聽得四處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民間傳說媽祖生前精通法術與醫術,普救眾生,尤其保護漁民,死後仍顯靈救難。於是受過她救命之恩的人,便造了一座小廟紀念她。
此後,據說行船的人在海上遇到狂濤洶涌之時,只要大呼「媽祖救命」,海面就會風平浪靜。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脛而走,於是媽祖的聖跡很快傳遍了東南沿海。老百姓感激她、崇敬她,歷代統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從夫人封到妃,再封到天後,最後封到天上聖母,使對媽祖的崇拜愈加發展。但在民間仍然俗稱她為「媽祖」。
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崇拜的影響越來越大,以福建為中心,北至寧波、上海、南京、煙台、天津、秦皇島、丹東,南到廣州、澳門、香港、台灣,甚至內地的江西、安徽、貴州等地,都可見到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在台灣省,信仰媽祖和崇拜媽祖的活動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台灣2100萬人口中,有近1/3的人信仰和崇拜媽祖,全台灣的媽祖廟有近千座之多。 有近千座之多。
在東南沿海及港、澳、台等地,媽祖廟(亦稱「天後宮」)同樣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逢年過節,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都要焚香祭拜,使得大小媽祖廟內人頭攢動、香火鼎盛。人們在祭拜之中,誠心祈求天上聖母的庇佑,使家人幸福平安。特別是到了農歷三月廿三媽祖的誕辰,各地還要舉行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慶典活動,成為一年一度的宗教活動高潮。
由於媽祖崇拜,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媽祖文化和媽祖習俗。媽祖習俗包括媽祖舞、媽祖燈籠、媽祖節後禁捕殺、龍舟掛彩、九重米稞、婦女褲子半截紅、婦女船帆式發髻、偷媽祖鞋等,而其中數偷媽祖鞋習俗最為神奇有趣。
此外民間還認為,凡是已婚未育的婦女,若想生育,可到媽祖廟偷媽祖腳上的一隻鞋,就能懷孕。偷時先要擲篙杯,若為一陰一陽,表明媽祖同意偷,否則不能偷。偷後三個月如懷孕,應到廟中拜謝。孩子生下滿月,應去還願,並做一雙新鞋為媽祖穿上。據說偷媽祖鞋求子十分靈驗,所以在婦女的心目中,媽祖的地位更是至高無上。這樣一來,媽祖不再僅僅是漁民和行船者及其他各階層人士的守護神,而且還擔當起生育神的職責,由此可見民間大眾對她的期望和崇拜之高。
⑥ 媽祖民俗儀式為什麼盛行
媽祖是兩岸民眾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相傳,公元960年,中國農歷三月二十三,一位女孩誕生在湄洲島上一戶林姓人家。女孩出生後直到滿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給她取名叫做林默。
默娘從小聰慧好學,16歲起就行善濟困、扶危救難,多次救助海上遇險的船隻和患病的鄉親。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默娘在一次救助海難時捐軀。湄洲島上的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們心中的這位女神,在島上修建了一座廟宇。這座廟宇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也就是今天的湄洲媽祖祖廟。
在大陸,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媽祖信仰也被帶到世界各地,根據統計,現在全球的媽祖信眾達到兩億之多,媽祖廟則超過四千座,分布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和地區。這其中,台灣的媽祖信仰更為普遍和悠久。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是目前全台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宮廟。信眾們把這里的媽祖看做是福建湄洲媽祖的替身,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生紀念日前後,會有數萬人聚集這里。
永福媽祖祭祀活動來源歷史久遠,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活動除了傳統的祭祀外,還有「迎龍爺」、舞竹馬、舞龍、「迎紅頭豬」、唱漢劇、薌劇、南音等一系例民間文藝活動,近年來還緊跟形勢,把民俗活動與計生國策、迎奧運宣傳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靚麗的有濃厚氛圍的農村風景線。
⑦ 媽祖為什麼成了全球2億人朝拜的女神
網路TA說特邀作者:世界華人周刊
華哥說
從一位普通女性晉升為女神,乃至於全球海外華人的精神支柱,她見證了身後這塊土地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朗博
探究東西文化,洞察差異化的世界
全文2396字,讀完大約4分鍾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
這句話絲毫不誇張,今天全世界有一億多媽祖信徒。
台灣和新加坡70%的人信仰媽祖,除此之外,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華人也信仰媽祖。
媽祖是我國國家祭典的三大神明之一,另外兩個是黃帝、孔子。
湄洲島媽祖廟的祭祀大典
那麼,媽祖到底是誰?歷史上倒真有其人,不過生前僅僅是個普通人。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畔一個小漁村,一戶姓林的官宦人家降生了一個女嬰,因出生則不哭不鬧,故取名為默,當地人也稱之為林默娘。
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八歲入塾讀書,能過目成誦。
長大後,她矢志不嫁,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防疫消災。她熱心助人,為鄉親排難解紛,行善濟世。
電視劇《媽祖》劇照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險船隻時,林默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年僅28歲。
當地人為了紀念她,為她建祠堂。但當時,其傳說僅局限在莆田民間地區,影響力並不大。
但是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她在死後的100多年裡,一直默默無聞。但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以後,她一下就出名了。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林默被封為崇福夫人,這是官方對媽祖最早的褒封。
從這以後,經過南宋、元、明和清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先後敕封了36次,林默地位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封號最長達64個字,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民間傳說中的林默娘羽化升仙
到了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媽祖的地位與孔子、關羽一樣,被列入國家祀典,地方官員親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她成了萬眾敬仰的「海上女神」。
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女性社會地位降到谷底,除了女媧、王母這些上古形成的女神,人們信仰的保護神幾乎全是男性,唯獨媽祖例外。
那麼,一個普通姑娘怎麼就一步步成了億萬人信仰的女神?其背後的推動力又是什麼呢?
這就要從福建的歷史發展說起了。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
因為大都山地,多出蛇蟲,所以福建簡稱為「閩」,「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
這樣的地形當然不適合農耕文化的發展,所以,唐代以前福建人煙稀少,社會發展極其緩慢。
福建地形
雖然秦漢時期,福建已經納入中國版圖,但還是不開化的荒蠻之地。到了三國時期,福建的中原移民逐漸增多,東吳這才設置建安郡,福建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城鎮——晉安(今之福州)。
經過三國魏晉,北方地區戰亂不斷,漢族人口銳減,至南北朝時期,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地區的漢人只能南遷。當時中原的八大家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進入福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福建因此得以開發。
公元733年,唐玄宗設福建經略使,始出現「福建」之名。
唐朝末期,天下大亂,河南光州的王潮、王審知、王審?兄弟發動起義,南下入閩,這就是著名的「三王開閩」。
王潮、王審知、王審?像
三王治閩41年,廣施德政,發展經濟,福建才真正地發展起來。因為缺少耕地,他們非常重視海外貿易,為以後的福建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三王治閩」到北宋這段期間,福建地方經濟處於漁獵文明向農業文明、商業文明過渡時期。畢竟,在漁獵採集為主民間,女性還是居於主導地位,林默之所以能以女性身份「封」神,正反映出當時福建民間地區仍然具有「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這與中原地區的「女媧」神話形成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
所以,林默雖然是女性,卻能成為當地人信仰的神。
那麼,為什麼之後各朝代官方要推廣媽祖文化呢?這就要提及福建的輝煌歷史了。
北宋滅亡後,南宋建立。
南宋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商業的稅收頭一次超過了農業,海外貿易空前活躍,成為南宋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
比起廣州,福建唐宋相對安定,沒有戰亂的威脅和破壞。
經歷了唐末和南宋末兩次大移民,中原地區的人民來到福建,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加上福建山多林密,出產優質的木材,當時南宋福建的造船業盛極一時,尤其泉州造的海船之大、技術之先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古代造船場景
陸地的「絲綢之路」被金朝和蒙古切斷,泉州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超過廣州,成為當時海洋貿易的中心。
當然,南宋朝廷非常重視福建的開發和鞏固,當然就要通過提高林默的影響力,來增強閩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時的媽祖文化不僅只是地方的女神了,她與宋代的道教文化相結合,納入到官方的神仙系譜中,成為護航女神。
《聖母助水圖》
宋元兩代,泉州港對外交通四通八達,舉世矚目,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啟錨地,是當時公認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也因此成為一個開放的國際化都市。
當時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通商貿易,福建沿海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絲綢畫《刺桐古港》
福建,尤其泉州是當時亞洲海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由此,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瓷器、絲綢、中草葯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特產如珍珠、象牙、香料,尤其是農作物占城稻、棉花、胡蘿卜等相繼傳入中國。
可以說,此時的海上絲綢之路輻射的意義遠遠超過貿易的范圍,它把中國與世界連在一起,是一條溝通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對話之路。
所以代表中國海洋文化的媽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元代時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媽祖信仰傳播的高峰。
到了明朝,媽祖更是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媽祖聖跡圖——托夢護舟》
明朝是我國海上外交頻繁的時期,鄭和航隊在30餘年間7次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航隊的船員絕大多數是福州人。
鄭和航隊每次在海上遇險時,總會向媽祖祈求庇護。每到一處碼頭,必先建廟祭拜媽祖。船隊到哪裡,媽祖文化就傳播到哪裡。
鄭和航隊祭拜媽祖圖
明代,福建的漁業、手工業、造船業高度發展,從而刺激商業的發展,福建民間商人已經開始走向世界。
明朝中期,為了防止日本倭寇,明朝實行了禁海政策,福建經濟受到了很大影響。
為了謀求生路,大量閩人向海外移民。
在整個明朝期間,福建成為僑鄉,媽祖信仰隨著福建人的腳步,傳播至日本和南洋。
如今的媽祖文化節
清代,因為私商貿易和移民熱潮,在海外生活定居的閩人越來越多,媽祖不僅是海運保護神,也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支柱,代表著中華文化、華夏觀念的教化。
福建漳州媽祖"過海"民俗,已延續300多年
媽祖從一個早逝的民間小女,日漸成為億萬民眾信仰的天仙,其實正是中華民族從內陸走向海洋、走向開放的過程。
與其說,護佑著出海人,不如說,媽祖守望著每個揚帆遠行的中國人。
⑧ 福建莆田有獨特的媽祖文化,為何說媽祖本身就是以為平凡女子
在我國的福建莆田,家裡以打魚為生的家庭多數都供奉著一個叫媽祖的女神仙,這個媽祖的原型就是一個平凡的女孩,這個女孩叫林默,這個女孩雖然為女兒身,但其實她非常了不起,是古代中國的第一個海上搜救員,林默從小深識水性,所以她自己很小就開始在海上救人,但不幸的是,在林默的二十八歲時候,因為海上救人,她不幸遇難,這個年輕女孩的性命就這樣停在了28歲,那一代的漁民因此而非常敬仰林默,她不知救了多少人,所以為了紀念林默,人們才將其神話化,叫做媽祖。
在那一場災禍中倖免於難的官員便開始將媽祖文化作為信仰,並建議當時的君主在那裡修建廟宇為其供奉香火,自此宋朝的每一代君王都開始在沿海地區大肆的修建媽祖廟,媽祖文化得以弘揚。媽祖文化象徵著善良、互助,她給人帶來的都是非常積極正面的印象。
⑨ 歷史上沿海地區崇信的「天妃媽祖」,實際身世是如何的呢
天妃媽祖,又稱天後,實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
她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是個海島。林默的生卒年,據一些史書的記載,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種說法,卒年也有四種。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歲,所謂「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輩可追溯到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個林牧,有九個兒子,據說都做了刺使,人稱「九牧林氏」(刺使又稱「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孫女。林默的父親林願,做過兵馬使(也有說做都巡檢), 林默在家最小,是個「老閨女」。為什麼叫「默」呢?據說,她出生後一個多月,從來沒有啼哭過,因此父親給她取名「林默」。
正像別的許多由人成「仙」的神明一樣,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後人披上了神異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一番。《莆田縣志》說,林默出生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三教搜神大全》說,林默母「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產,「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總之,林默的出生伴隨著無比的吉祥。
林默的成長大概林默天生是個當「神」的材料。剛剛1周歲,尚在襁褓中,見諸神像,即「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觀音經》,11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小林默似乎與神佛有不解之緣。林默長大後,即「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以病告』輒愈」。看來,林默還是個年輕女巫之類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則是對海事有著不同凡響的「靈感」。
一次,林願與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辦事。林默與母親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腳亂動。母親趕忙推醒她,問女兒是否做了惡夢。林默睜開眼睛道:「不好,爸爸他們的船遇上了風暴。」母親大驚失色。林默埋怨母親道:「我兩手各拉一條船,兩腳又掛上了兩只,嘴裡還叼著一隻,本來沒事了,可您一喊,我嘴一張,叼著的那隻船給刮跑了。」說完哭了起來:「我大哥性命難保了。」
幾天後,父兄弟們回來,哭訴海上遭遇風暴事,大哥的船已沉沒海中;並說風作之時,見一女子牽五條桅索而行,渡波濤若平地。全家這才明白,林默當時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傳越神,林默名聲大震。
林姑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乘般渡海,雲游島嶼間。憑著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顆菩薩心,在海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被人們呼為神女、龍女。她的海上救難行善事跡,在莆田地區廣泛流傳。
升化成神在一千年前的一個暴雨天林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險船民,因風浪太大,林默不幸被台風捲去……
人們不願承認林默遇難而死,認為她已「升化」——變成了女神。有人編造說,林默升化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絳雲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揚州天妃宮碑記》)。後來還有人見她「常衣朱衣,飛翻海上」。於是莆田百姓修了個祠堂,紀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他率領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風暴,一下刮沉了七艘。路允迪驚恐萬分,趕堅閉目禱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說也怪,路允迪忽然覺得船一下平穩了,他睜眼一看,果然有位穿紅衣的神女站在船檣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獨船駛向高麗,完成了出使任務。徽宗聽說此事,親賜林默祠一塊題為「順濟」的匾額。
以後,神女的「靈應」越來越多。宋紹興年間,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駕風一掃而去",後屢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間,「歲屢旱災,隨禱(神)隨應」。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漁民,助剿海寇,還有捍禦水旱疫癘之災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響越來越廣,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區,逐漸擴展到從南到北,沿海一帶的極廣大區域。
神女的「靈跡」也得到從宋至清歷代帝王的褒獎 。帝王們在七八百年間對其冊封多達40次,封號累計竟有五六十字:如輔國護聖、護國庇民、靈惠助順、妙靈昭應、宏仁普濟、昭靈顯佑、廣濟明著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為夫人、為妃、為天妃、聖妃,直高升至天後。 祭禮也由民間祭祀而逐漸升為朝廷派大臣祀祭,並載入國家祀典。
如果說內陸人們信仰的女神是觀世音菩薩,那在沿海,人們信仰的女神則是媽祖娘娘了。並且從宋代到清代,國家傳統祭祀的三大對象就是黃帝、孔子和媽祖娘娘。
媽祖娘娘,原名林默娘,一般認為她是福建湄洲人。對於她的信仰,開始於北宋中後期,傳說她在生前就為漁民預測出海的禍福,並且醫術高超,常在船隻遇難的時候出海救人,挽救了無數漁民。當時史料記載,她「常衣朱衣,顯聖海上,若遭風難,呼神無不救應」。宋之後的歷代帝王都對其加封,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慢慢地林默娘由人變成了神,成為了萬人敬仰的神女媽祖娘娘。
據初步統計,海內外媽祖娘娘的信眾達 2.5億人之多,香港、台灣、澳門以及東部沿海江蘇、江浙、山東、天津等地的港口都有媽祖廟。澳門的葡萄牙文 Macau就是從「媽閣的發音來的,當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登陸的港口有一個媽祖閣,葡萄牙人問這里是哪兒,路人答媽閣,於是葡萄牙人以為說的是這個島的名字,就把澳門叫成了 Macau 。
每到媽祖娘娘農歷三月二十三誕辰時, 全世界的媽祖廟都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儀 式,而祭祀最隆重的地方莫過於媽祖的誕生 地湄洲島了。在這一天東南亞、南北美、日本 等海外善男信女,都會來湄洲島朝拜,這里 的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五千多座媽 祖廟的祖廟。這天湄洲島會舉行盛大的祭祀上香儀式,人們會在負責人帶領下對著媽祖神像行跪拜大禮,並且向媽祖敬獻祭品。戲班子還會上演再現媽祖生前事跡的媽祖戲,各種表演媽祖顯靈、送子、送葯放事的花車也會在會場一遍遍地巡遊,伴隨著舞龍舞獅隊和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祭祀的熱鬧程度甚至會超過春節。 此外,在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升天那日,人們也會舉行紀念活動,但因為是忌日,所以這日的祭拜禮品都是素食,媽祖廟也會從九月初六開始演媽祖戲,一直演到初九。
而除了廟里的祭祀活動,從宋代開始,東南沿海出港的各類船上都會供奉著媽祖像,在起航前、航行中、到港後都會焚香禱告媽祖娘娘,祈求一路平安。民間傳說鄭和下西洋時也舉行了拜媽祖儀式。有些地區除了媽祖出生和升天之日舉行紀念活動外,甚至每個月的初十五,都會在海邊或家中舉行祭拜儀式。
作為一個和藹可親的女神,媽祖娘娘尤其受到婦女的歡迎,每當婦女們遇到難題或要作重大決定時,則會用半月形木質聖杯,向媽祖祈禱,請求給予暗示。而為了保孩子平安,媽媽們也會到媽祖廟祈求小香袋,並在孩子的脖子上掛上媽祖的玉像,希望媽祖能像保佑海上航船一樣,保佑孩子平安。如果孩子父母外出了,甚至還可以將孩子託付給媽祖廟的相關人員照看。如此的媽祖娘娘,脫離了國家祭祀的宏大主題,變得親近平和起來。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將媽祖信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或許是由於媽祖的信眾廣泛,或許是由於媽祖信俗自國家至民間自成體系。 但媽祖娘娘如此深入大眾的原因,主要根源於媽祖娘娘身上所寄託的沿海百姓對海上航行平安歸來的期待,對人生事業、家庭平安順利的期待,以及對一個溫柔庇佑著民族的母親形象的期待 。
宋朝時候有個福建漁家女,叫林默娘,傳說她在父親出海打魚遇難後,在海上遊了幾天把父親屍體帶回來,後人為了紀念她給她建廟,並且屢顯神跡,後來歷代帝王也為她建廟祭祀,沿海人都認為她能夠保佑平安,於是就有了神化的媽祖。
媽祖信仰不只是在中國沿海,這個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找到媽祖信仰,可以說媽祖是中國民間傳播最為廣泛的神明信仰。
在古代出海航行,因為造船技術不先進,也沒天氣預報,所以出海其實是很危險的,所以當時的漁民常把安慰寄託於神明信仰的保護,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祖父林孚福建總管,媽祖出生一直到滿月都不會哭,父母取名林默娘,她終身未嫁,一直行善救人,精通醫術,幫村民逢凶化吉。
林默娘生在大海邊,懂天文,習水性,她所在的海域有很多暗礁,很多遇難的船舶常得到她的幫助,也就有傳言她能預知吉凶,海事,然而公元987年,年僅28歲的林默娘就早早去世了。鄉人為了感激曾經受到林默娘的幫助,於是就在湄洲島上建廟宇紀念她,這就是著名的湄洲媽祖廟。
後來 媽祖的傳到統治者耳中,從宋朝起,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斷加封,擴建媽祖廟,媽祖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媽祖信仰也由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
文|王宇丹
媽祖,又稱天後、靈女等,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民眾心中共同的海上保護神,人們對媽祖的信仰起始於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歷史 。從傳世記載中可見,媽祖並非一個完全「捏造」出來的神明,而是由一實際的 歷史 人物演變而來,但由於史料的缺乏,媽祖的身世一直是謎團,民間或學界有關於媽祖身世的眾多說法。
雖說宋代就已存在媽祖信仰,但事實上,宋元的史籍側重於記載媽祖的神能,有關媽祖生平身世的資料寥寥無幾。南宋的廖鵬飛寫有《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一文,是迄今所見有關媽祖身世及其信仰起源的最早記載。文中寫道:媽祖,即林氏,湄洲島人,以巫祝為職業,能預知人間禍福,林氏死後,眾人為她在湄洲島上立了廟。但媽祖的名字、生卒年代、生平事跡,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時至明清,人們的想像力變得更為豐富。明萬曆三十年吳還初編《天妃娘媽傳》、明末佚名編纂《天妃顯聖錄》以及乾隆年間林清標《敕封天後志》等等都有關媽祖生平的記載。這些文字記載的造神之意毫不掩飾,其很大程度上地整合了當時流傳於民間的神話故事。各個版本的說法使得媽祖的原始形象逐漸清晰。
關於媽祖的出生時間,年份記載上沒能統一,但是將「三月二十三」作為媽祖的誕辰卻是非常一致的。媽祖的「投胎」方式也有各種說法,或是觀音賜給其母一丸,或是其母做夢受孕。另外,媽祖是莆田人,姓林,名默,之所以名為默,是因為她從出生到滿月都不曾啼哭一聲。林默幼時聰慧,有天賦的靈性,生前多次助人渡過風險,終身未嫁,28歲時為救海難而死。以上便是廣為流傳的媽祖生平。
近來有學者以宋代出土物墓誌為契機,結合文獻資料,對媽祖的名字進行新的探討,認為媽祖的原名為「新梅」。除了分析墓誌外,該學者還談及:三月二十三這個時間,正是青梅上市的時節;且莆田梅林廣泛分布,有濃厚的「梅」文化特色,取名「新梅」有合理之處。只是在民間長期的口耳相傳過程中,由於口音等原因,「新梅」之名逐漸失真,且以訛傳訛,成了史料記載中的「林默」。這一說法的出現,表明關於媽祖的研究和 探索 仍在繼續。
參考文獻:
蘇亞紅:《「媽祖」形象和名稱演變的 歷史 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唐宏傑:《海神媽祖真實名字新說》,《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年第12期。
說起 媽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湄洲人,享年27歲。走的是 功德成聖 路子——民間這里神祗很多,除了女媧娘娘,還有山東泰山的 送子娘娘 、 上古傳承的 「先蠶娘娘」嫘祖 等,在全中國 也很出名,祭拜廣泛!
媽祖信仰平平,始於北宋中後期,傳說她生前為漁民預測出海的禍福,醫術也高超。海上福禍相依,船隻遇難時常顯靈渡海救人。史載,她「常衣朱衣,顯聖海上,若遭風難,呼神無不救應。」
林默娘從宋代「夫人」,歷朝不斷加封,到「妃」,再到「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由人變成了神,成為了沿海漁民敬仰的媽祖娘娘。不能不說趕上了好時候!
其一,唐宋道教地位很高,尤其趙官家宋真宗趙恆十分崇道;宋徽宗趙佶更以「道君」自居, 歷史 卻開個玩笑,亡國俘虜於金人。南宋小王朝,也緣於賈似道國師,慘烈悲壯亡於蒙古。「崖山之後無華夏」,日本漢學家激憤評語(有批判說「包藏禍心」)。
其二,至關主要的是:隋煬帝鑿通京杭大運河,帝國經濟中興不可逆轉的難移。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大唐中央王朝更是憑借揚州、泉州等 海上絲綢之路 貿易紅利,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
兩宋不用說了!從北宋到南宋,痛失半壁江山,幾乎全靠海外貿易支持。明清閉關鎖國,但 海外朝貢貿易 卻始終興盛不衰。漁民、世商、海寇,若是「偷渡」南洋的話,攫取眼紅暴利,生死一趟難料,那麼媽祖香火,想不興旺都難?
結論 : 媽祖信仰 可能從東漢隋唐就已隱隱流傳。正好北宋出了個林默娘,能掐會算,醫術高超,心地善良,救難漁民—— 北宋末宋徽宗時期發生了祅教/明教 方臘起義 。不知道,這個 林默娘 是否同教兄弟姊妹, 朱衣聖火使,佈道光明神? 須知道【 朱衣紫貴 】,唯有品級的官老爺及夫人們,才擁有資格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