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希度男裝什麼檔次
❶ 印度民族大起義什麼時候開始
印度民族起義一般指1857年到1858年發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對英國統治的民族起義。這次起義終結了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體制,使得印度置於英國直接統治之下,故此常被視為印度的第一次獨立戰爭。
起因
從1850年開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推行西化過程,如建設鐵路,宣傳基督教,設立司法系統。這些舉措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發展,但在強行推行的過程中激化了和印度原住民的矛盾,使原住民產生對東印度公司的不信任感。東印度公司為了鞏固殖民地,保證貿易和利潤,建立了僱傭軍制度,僱用兵稱為西帕衣團(印地語:shipahi),軍官則由在英國東印公司專門設立的一所學校接受訓練後的英國人擔任。到1857年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三個英國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隊,一共維持的軍隊已經超越英國的正規軍,包括二十萬西帕衣兵,而英國士兵只有四萬人。
東印度公司徵收各種階層的印度人,而不是按照傳統用所羅門和剎帝利擔任戰士,另外東印度公司給予西帕衣兵的待遇相當不公平,工資很低,並且他們參加遠征時(往阿富汗或緬甸等國家),必須自己支付旅途費和行李運費。特別是1856年前往緬甸的遠征,按照印度傳統,如果前往緬甸會導致喪失種姓和被逐出所在群落。這使得很多雇傭兵非常不滿。而遠征結束後,東印度公司開始取消僱用兵的原有的一些特權,減少他們的薪水,並規定職務升級不能超過中士。英國士兵住在舒適的房子,印度士兵卻只能住簡陋的帳篷。
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是關於子彈潤滑油的傳言。1857年初開始在雇傭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用豬油或牛脂做潤滑油塗在來福槍的子彈上。當時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必須用牙齒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深怕用嘴接觸不純凈動物的脂肪,因而拒絕使用這些子彈。東印度公司宣稱,這種說法是謠言,並且已經換了新的用臘作潤滑劑的子彈。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懷疑潤滑油不幹凈。
3月,第34團的一名士兵 Mangal Pande 攻擊他的英國中士,傷害了一名軍士長並開槍自盡。作為公共的懲罰,東印公司決定取消這個兵團,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滿。
[編輯本段]起義爆發
1857年5月9日第3輕騎兵團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子彈被判處10年苦役。5月10日處於Meerut的孟加拉部隊第11輕騎兵團和20輕騎兵團發動叛亂,釋放第三騎兵團士兵,並攻擊歐洲人居住區,把所有能找到的歐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殺光了,把房子燒毀了。在Meerut的英國士兵有2083人並有12門野戰炮,印度士兵有2500餘人,也許是由於當地的英國軍官覺得可以控制局勢,於是沒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國守軍,而對反抗者的行動反應又慢,使得起義軍隊前往德里前進。
5月11日起義軍隊到達德里,當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運動,攻擊紅堡,殺掉5名英國人並要求居住在當地的莫卧兒帝國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復位,他勉強同意成為叛亂的首領。西帕衣團繼續屠殺城裡的英國人和基督教徒。
支持與反對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許多印度人加入抗英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希望恢復莫卧兒帝國或者馬拉特帝國。印東公司在1853年佔領了 Jhansi地區,叛亂爆發以後,該地區的女王 Lakshmî Bâî 發動暴力反抗。 許多伊斯蘭教徒因為宗教原因參加反抗運動。
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持這次起義。旁遮普的錫克教徒對莫卧兒帝國恨之入骨,他們和英國人站在同一條戰線。在Oudh地區,遜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葉派的莫卧兒復位。南部地區的印度人當時並沒有受到東印度公司的管轄,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沒有大的起義活動。
印東公司重新佔領德里
英國人反映遲鈍,沒有馬上反擊。最後,兩個兵團從Meerut和Simla出發,進攻德里,一路上殺了無數的印度人。與此同時,一些英國部隊離開印度的土地,被調動去俄羅斯參加克里米亞戰爭。
英國人走了近兩個月的路程後,在德里附近的Badl-ke-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戰,並逼他們撤退德里。在這座大城市裡,反抗者很容易得到援軍和糧食,英國軍隊為數不多,無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乾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又稱印度僱傭軍兵變、土兵起義。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王公的不滿。1849年英國吞並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雇傭兵的特權,使印度雇傭兵十分氣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就在 廣大城鄉進行各種形式的反英宣傳。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領導機構——由10人組成的行政院。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雇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編輯本段]章西女王葩依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3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❷ 女英雄的故事 急急急 要短的
章西女王葩依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眾,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3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❸ 卡希度拉桿箱怎麼樣
質量好。卡希度桿箱是採用abs加pc材質,質量非常的好,是有曲面防刮設計,可以防水抗壓耐磨,堅固防撞合金包角,使得箱體更加堅固耐用,使用壽命更長。
❹ 章西女王真的漂亮,是個偉人
章西女王葩依
www.qfxl.com, 2003-2-11 新世紀家園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里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聞
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
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
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
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
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
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
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
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
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
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
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
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
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
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
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
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
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
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
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
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
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
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
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
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
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
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
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
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
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
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
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
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
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
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
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
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
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
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
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
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
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
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
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
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
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
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
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
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2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
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
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❺ 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的女英雄是誰
西女王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里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2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❻ 章西女王在哪場戰役中死的
1858年6月18日,在瓜廖爾的城郊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
章西女王(Rani of Jhansi)又譯詹西女王、佔西女王,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爾繼續戰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3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章西女王(1835與出嫁年份差7年,若按14歲出嫁,應是1828年~1858年6月18日),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印度民族英雄。 自幼學習騎術、射擊,聰穎,勇敢。1842年嫁給章西王,為王後。1853年丈夫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份登基。1854年,英國殖民當局以「絕嗣喪權」為由兼並佔西王國。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6月4日在佔西發動起義。1858年3~4月指揮起義軍保衛佔西。她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失敗後退往加爾比,與唐底亞·托比率領的起義軍會合。6月1日奪取瓜廖爾後,整頓軍隊,部署城防,負責防守東門。6月17~18日指揮抗擊英軍進攻,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到犧牲。
❼ 章西女王為什麼被英軍稱最危險的人物
章西女王(Rani of Jhansi),又譯佔西女王,名阿克希米·葩依,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美貌、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爾繼續戰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9歲(一說22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章西女王的人物生平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德里,勒克瑙,章西等大城市為中心的起義據點。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德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英軍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英軍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英軍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英軍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英軍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英軍,但英軍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英軍重重包圍之中。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英軍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英軍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英軍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英軍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英軍。英軍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3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❽ 關於玻利瓦爾或章西女王的故事
玻利瓦爾 (一)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ivar)是南美洲北部地區民族獨立戰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也是整個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最為傑出的領袖。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功勛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光榮稱號。
1783年7月24日,玻利瓦爾出生於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城的一個大地主、大資本家家中。在他的家裡,除擁有大片種植園和1000多名奴隸之外,還有金礦、糖廠、房產以及呢絨商店等。與其他地主資本家一樣,他的家庭既是壓制人者,又是被壓制者。對奴隸,他們壓榨、剝削、奴役,憑借他們的金錢過著剝削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又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歧視、壓制。所以,這些土生地主資本家迫切希望推翻殖民統治,掙脫殖民枷鎖。
1799—1806年,玻利瓦爾先後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留學,吸收了進步的革命思想,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影響了他以後的生活道路。1806年,玻利瓦爾回到祖國,立刻投身於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去。1810—1812年,委內瑞拉第一共和國成立,玻利瓦爾因積極革命而成為領導人之一。第一共和國失敗後,他重新組織力量,繼續斗爭。1813年,他率領革命軍解放了加拉加斯等地區,打敗了殖民軍,建立了委內瑞拉第二共和國。他號召人民起來戰斗,「向可恨的奴役者宣布一場決死戰!」正是在這時,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稱號。不久之後,第二共和國又失敗了。玻利瓦爾不得不流亡於牙買加、海地等國家。
當玻利瓦爾來到海地的時候,此時的海地已經掙脫荷蘭殖民者的統治而獨立了,所以他請求海地總統佩蒂翁支持他的革命斗爭。他的願望滿足了,佩蒂翁非常支持推翻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活動,當即答應送給玻利瓦爾7艘船和大批武器彈葯,玻利瓦爾非常感謝,表示要像海地那樣,趕走殖民者。
經過兩個月的准備,1816年3月,玻利瓦爾率領一支200多人的愛國部隊,乘風破浪,來到委內瑞拉北海岸的奧里諾科省登陸。這次登陸,玻利瓦爾吸收了前兩次共和國失敗的教訓。他要率領戰友們徹底趕走殖民者,他對戰友說:「我們不僅要解放委內瑞拉,還要解放新格蘭納達(現在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等被西班牙人奴役幾百年的地區。我相信,只要南美大陸上的人民團結起來,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經過准備,他們決定先襲擊加拉加斯,然後佔領它,再進軍內地。但是,加拉加斯是軍事要地,有西班牙軍隊重兵把守,經過激戰,玻利瓦爾的部隊傷亡慘重,不得不立即撤退,這次襲擊又失敗了。
之後,玻利瓦爾認真總結經驗,宣布了廢除奴隸制的法令,號召全體黑人起來為爭取自由而斗爭。這樣,就贏得了大量黑人的支持。同時,他還決定,沒收西班牙王宮和反動派的財產,許諾分給革命軍戰士土地,取消印第安人的人頭稅並保證分土地給他們等。這些措施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擁護,大大加強了革命斗爭的實力。軍事上,玻利瓦爾也採取了更為有效的戰略戰術原則,他們不再去攻擊大城市、與敵人硬拼,而是把部隊引入了奧里諾科河流城的東部地區,對戰斗非常有利。
1818年10月,位於奧里諾科河下游的安哥拉徒城熱鬧非凡,委內瑞拉第三共和國成立了。此時的玻利瓦爾激動異常,現在的革命愛國軍隊已今非昔比,黑人、農民、手工業者、城市小資產階級都極力擁護並積極參與了抗擊殖民軍的斗爭,草原牧民也組成抗敵隊伍,與他們一道共同戰斗,力量大大加強了。
玻利瓦爾信心更強、鬥志更堅,他決心率領各階層人民堅決推翻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的獨立與自主。早在歐洲留學時,他就立下誓言:「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縛我的祖國的枷鎖,我的心將不安寧。我的手將不倦地打擊敵人!」此時此刻,他彷彿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了。
1819年5月,玻利瓦爾率領2000名革命軍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來到了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他們的目的是突襲新格蘭納達地區的西班牙人並佔領這個地區。安第斯山橫卧在委內瑞拉和新格蘭納達之間,由委內瑞拉到新格蘭納達的通道早已被西班牙軍隊佔領,玻利瓦爾只好率軍走在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之中。戰士們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頑強地走著,有時他們不得不手抓野藤、腳登險石,一個個輪流而過,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革命軍由平原初到山地,因空氣稀薄,呼吸困難,不少人走到懸崖峭壁時,頭暈目眩,甚至有人一頭栽落萬丈深淵,為了社會的獨立、人民的富強,貢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
終於翻過了安第斯山,戰士們歡呼雀躍,精神抖擻,准備以更加堅強的力量去打擊殖民軍。在新格蘭納達的一片高原谷地上,他們突然發現了敵人,玻利瓦爾立刻組織戰士們向敵人發動突襲。隨著「沖啊!」的呼喊聲,革命軍戰士如猛虎下山,沖向敵人。
面對從天而降的革命軍,西班牙軍隊驚慌失措,匆忙拿起武器應戰。但還未等他們轉過身,就被革命軍一槍打死了。不少還未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的西班牙人轉眼之間成了革命軍的俘虜,其中有不少軍事指揮官。
這次襲擊大獲全勝,玻利瓦爾乘勝追擊,立刻向波哥大進軍。波哥大的西班牙守軍頑強抵抗,雙方展開了艱苦的鏖戰。最後,玻利瓦爾終於取得勝利,佔領了波哥大,解放了哥倫比亞地區。
接著,玻利瓦爾率軍回師委內瑞拉,以強大的攻勢橫掃委內瑞拉全境,西班牙軍望風而潰,不堪一擊。玻利瓦爾把軍隊開進首都加拉加斯,隨即解放了全國。
委內瑞拉解放後,革命軍南下厄瓜多,與西班牙軍隊進行了英勇奮戰,又大敗殖民軍,革命軍佔領了首府基多城,厄瓜多宣布解放。
至此,南美洲西北部地區獲得了解放。玻利瓦爾看到,應該建立更為牢固的革命陣地,組成堅強的抗敵部隊,所以1819年12月,新格蘭納達、委內瑞拉、厄瓜多共同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被選為總統和最高統帥。不久,革命軍又多次出兵,掃清了委內瑞拉和厄瓜多境內的殖民軍殘余勢力,南美洲北部地區得到徹底解放。大哥倫比亞共和國成立以後,玻利瓦爾仍然致力於抗擊殖民軍的革命事業。為解放秘魯,他率軍與西班牙軍隊進行了浴血奮戰。秘魯當時是西班牙勢力最為頑固的地區,所以玻利瓦爾經過艱苦的戰斗,以巨大的代價才取得了勝利。所以當秘魯東部(又叫上秘魯)被玻利瓦爾解放以後,就改名為玻利維亞,目的是紀念這個國家的解放者。
玻利瓦爾一生參加過大小472次戰役,為南美洲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勛,也為世界人民抗擊殖民侵略樹立了榜樣。
但是,玻利瓦爾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革命時提出的不少口號、諾言都沒有實現,如雖宣布廢除奴隸制,但實際上仍然存在,農民也未得到土地,甚至戰士也長期拿不到軍餉。而且,玻利瓦爾忽視了革命軍的團結,在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候,他就把南美洲另一位傑出的革命領袖聖馬丁排擠出革命陣營,使革命受到重大損失。所以,玻利瓦爾漸漸失去了群眾基礎。
1830年5月,玻利瓦爾辭去大共和國總統職務,同年12月17日,因病死去。
章西女王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里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3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❾ 保卡希一斤放多少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微信公號12月18日消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年度會議於12月14-19日在網上舉行,本屆會議審議通過了3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2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在委員會主席、牙買加文化、性別、娛樂和體育部長格蘭治(Olivia Grange)主持之下,委員會成員還將3個項目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並決定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撥款99239美元,用於保護納米比亞的「艾克桑/嘎納/歐班希/卡希顧祖傳音樂知識和技藝」。
今年芬蘭、馬爾他、巴拉圭和新加坡首次有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名錄中共有來自131個國家的遺產項目。
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在今年創出新高,達到14個。這印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強人類團結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能力。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項目(按審議通過順序排列):
哥倫比亞——與普圖馬約和納里尼奧的帕斯托莫帕-莫帕清漆有關的傳統知識和技術
與普圖馬約和納里尼奧的帕斯托莫帕-莫帕(mopa-mopa)清漆有關的傳統知識和技術涉及3個傳統行業:採伐、木工和清漆裝飾。它的採伐工作需要對森林步道、攀樹和精緻採伐等技術有廣泛的了解,以避免損壞植物。這種做法對於群體身份的認同和自營職業至關重要。然而,它受到了包括發展和全球化等各種因素,以及採伐場難以進入、家庭作坊運作條件不穩定等事實的威脅。
埃及——上埃及手織品薩伊德
上埃及手織品薩伊德(Sa'eed)的製作是一個工藝精巧的復雜過程,包括從准備織布機到穿線、編織,再到最終成品等一系列的步驟和技術。雖然古老的基本技術原則一直沿襲至今,但工廠用料逐漸從昂貴的絹絲轉向棉紗,寬幅織機也取代了小型窄幅織機。盡管這項傳統實踐是群體認同和自豪感的源泉之一,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威脅,導致對它的重視和傳承不夠。
納米比亞——艾克桑/嘎納/歐班希/卡希顧祖傳音樂知識和技藝
艾克桑/嘎納/歐班希/卡希顧(Aixan/Gana/Ob#ANS TSI //Khasigu)祖傳音樂知識和技藝是一種納馬人特有的傳統音樂。納馬傳統音樂包括傳統樂器演奏。獨特的音色、質感和節奏,伴有和諧韻律的主旋律是其特色。這種音樂常與「納馬步」(Nama-stap)舞蹈相得益彰。在過去,這一音樂是凝聚社區和村莊的紐帶,但是現在它面臨著許多威脅,僅有少數年長者仍在發揚該項傳統並擁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活力嚴重不夠的活態遺產。名錄希望與遺產相關社群合作,動員國際合作和援助以加強這些文化習俗的傳承。截至目前,該名錄收錄在冊67個項目。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增項目(按審議通過順序排列):
韓國——韓國燃燈會
燃燈會是遍及整個韓國的風俗。在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臨近之日,街道上會懸掛各色燈籠,拎著手工燈籠的民眾聚集起來參加慶祝遊行。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從沐浴小佛像的神聖儀式開始,隨後是公眾遊行,再之後參加者會聚集在一起參加娛樂活動和集體游戲。該節日在促進社會融合中起著關鍵作用,歡慶的氛圍能暫時消除社會界限。
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傳統薩杜編織
傳統薩杜(Al Sa)編織是指貝都因婦女製作的傳統紡織品,阿拉伯語「薩杜」指橫向編織。它是使用天然纖維在地織機上製成的經面平紋織物,所得布料編織緊密、經久耐用,其圖案常體現沙漠環境。薩杜製作工藝的主要傳承者是年長的貝都因婦女,她們在技能傳授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今,薩杜作為功能性物品的作用下降,變成了深厚傳統和文化的載體。
塞爾維亞——茲拉庫薩陶器製作,茲拉庫薩村的手工陶輪制陶
該遺產製造用於熟食加工的無釉容器。茲拉庫薩(Zlakusa)陶器廣泛用於塞爾維亞各地的家庭和餐館,器皿原料為陶土和方解石,陶輪僅由手工操作,成品上多裝飾有幾何圖案。據稱用茲拉庫薩陶器烹制的某些菜餚具有獨特風味。這類陶器與茲拉庫薩村及其周圍地區密切相關,體現了這里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系。
新加坡——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多元文化城市背景下的社區餐飲習俗
小販文化見於新加坡的各個角落。小販們為小販中心食客准備各種食物。這些中心充當著「社區餐廳」,讓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享就餐體驗。中心還開展棋牌、街頭表演、自助繪畫等活動。小販中心從街頭飲食攤販演變而來,已成為新加坡多元文化城市國家的標志。小販們一般售賣經過多年改良的特色食品,並將其食譜、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年輕的家庭成員或學徒。
西班牙——葡萄酒奔馬節
葡萄酒奔馬節(Los Caballos del Vino)是一種馬文化,每年5月1-3日在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 (Caravaca de la Cruz)舉行,包含一系列的活動。首先,馬匹會披上華麗的綉花斗篷,並通過各種遊行予以展示。從山頂到城堡的賽馬是最令人期待的時刻,最優秀的騎手和最精美的斗篷將獲得獎品。葡萄種植和馬匹養殖是該地區經濟、歷史和文化的固有組成部分,這一節日展示了友誼以及人與馬之間的關系等傳統價值。
瑞士、法國——鍾表機械和藝術機械技藝
鍾表機械和藝術機械技藝被用於製作計量、計時、藝術自動機、機械機器人、雕塑和動畫繪畫、音樂盒和鳴鳥等物件,這些技術用品和藝術品均具有產生運動或發出聲音的機械裝置。在發揮經濟功能的同時,這些技能也影響了相關地區的建築、城市景觀和日常社會現實。這些地區的手工藝十分活躍。
突尼西亞——克肯納群島的夏爾非亞捕魚法
克肯納群島的夏爾非亞(Charfia)捕魚法是一種傳統的被動捕魚技術,該技術利用當地的水文條件、海床輪廓以及海陸自然資源。夏爾非亞是一種固定的漁獲裝置,通常僅在秋分和六月之間運行,以給海洋生物休養生息的時間。每年的裝置重建是社區性活動。夏爾非亞捕魚法需要對水下地形和海流有廣泛的了解,是這里的島民使用的主要捕魚技術,因而成為該群島所有島民的認同元素。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傳統阿夫拉賈灌溉體系及與其建設、維護和公平配水有關的口述傳統、知識和技藝
阿夫拉賈(Al Aflaj)灌溉體系是一個從地下水源到盆地的長距離輸水系統。水依靠逐級梯度落差流動,而地下隧道則減少了蒸發。阿夫拉賈還包括一個地面渠道網路,用於向當地農場分配水。幾個世紀以來,阿夫拉賈灌溉體系一直在提供飲用水和農場灌溉用水,彰顯了沙漠缺水環境下的社區創造力。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賽駱駝,與駱駝有關的社會習俗和節慶遺產
賽駱駝是一種在相關社群中很受歡迎的習俗。參賽駱駝根據品種、原產地和年齡選出,接受特殊飼養和訓練後方參加比賽。比賽在特殊設計的場地上進行,每輪通常有15-20頭駱駝參加。與其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觀察、模仿和口頭傳承獲得。賽駱駝在貝都因社會中的重要性與駱駝在沙漠環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關。
尚比亞——布迪馬舞蹈
布迪馬(Budima)舞蹈是韋族(Wee)人一年四季在各種儀式場合進行的武士舞蹈,男子、女性和兒童都會參與其中。男性扮演善戰的武士,他們用長矛模擬戰爭,而其他人則吹奏一組以羚羊角製成的單音笛/號和高喊。女人們戴著珠串和腳鈴邊歌邊舞,充滿活力。布迪馬舞蹈是凝聚韋族人的一種方式,他們為民族的舞蹈深感自豪。
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與古斯米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的知識、技術和實踐
與古斯米生產和消費有關的知識、技能和實踐包含了有關群體生產古斯米的方法、加工條件和工具,及其衍生的人工製品和消費的情況。古斯米的准備過程涉及一系列的操作,需要使用專用工具,且具有一定的儀式性。在不同地區、季節和場合,古斯米會搭配不同蔬菜和肉類食用。這道菜象徵著團結、好客和共享美食等社會和文化理念。
阿根廷——恰馬梅
恰馬梅(Chamamé)是一種常見於阿根廷科連特斯省的文化表達形式,其主要元素包括一種 「親密擁抱」舞蹈、「musiqueada」 音樂社交活動以及名為「sapukay」的吟嘯(一種伴隨著身體律動來傳達情感的別具特色的吟唱)。相關歌唱形式源於宗教歌曲。恰馬梅最初是用瓜拉尼語演唱的,但現在以西班牙語和瓜拉尼語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傳播。恰馬梅音樂和舞蹈常出現在社區和家庭聚會、宗教慶祝活動和其他節慶活動中。
亞塞拜然——傳統石榴節慶典及文化
石榴節(Nar Bayrami)是每年10月/ 11月在亞塞拜然蓋奧克恰伊地區舉辦的年度節日慶典,意在慶祝石榴豐收及其數百年的食用歷史和象徵意義。石榴文化涵蓋了有關石榴生產的程序、知識、傳統和技能。它不僅用於各種美食的烹飪,還常見於手工藝品、裝飾藝術品、神話、故事等創意文化之中。該節日通過弘揚石榴的實用和象徵意義彰顯當地自然和文化。
亞塞拜然、伊朗、土耳其、烏茲別克——細密畫藝術
細密畫這種藝術形式主要涉及在書籍、地毯、紡織品、陶瓷以及其他媒介上設計和創作微型繪畫,繪畫顏料通常由金、銀和各種有機染料製成。細密畫最初主要用於書本插圖,經過後期演變,如今在建築領域和公共空間裝飾中也有其身影。這種傳統工藝一般通過師徒關系傳承,它同時還是社會、文化身份認同的組成部分。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庫普雷斯的割草比賽傳統
每年7月在特定草地上舉行的年度割草比賽是庫普雷斯市最重要的社交活動。比賽內容為使用大鐮刀人工割草。緣於高地區的海報高度,在這里割草需要足夠的力量和特殊的技巧,比賽結果根據用時、用工和割草量來評判。比賽以往僅限18歲及以上的男性參加。這一傳統在家族內部父子相傳。
中國——太極拳
太極拳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該遺產項目注重意念修煉與呼吸調整,通過習練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目的。該遺產項目起源於17世紀中葉中國中部的河南省,現已廣泛普及至全國其他地區。受道家、儒家思想和中醫理論的影響,太極拳已發展出多個流派。
中國、馬來西亞——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是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簡稱「王爺」)的民間信俗。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而,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該遺產項目體現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系。
捷克——聖誕樹裝飾玻璃珠的手工吹制
「聖誕樹裝飾玻璃珠的手工吹制技術」製作出經過手工鍍銀、著色和裝飾的珠子。作為北波西米亞克爾科諾謝山和伊澤拉山區的重要文化元素,該傳統技藝通過家族世代相傳。庫哈維(Kulhavý)家庭作坊在該技藝的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在經濟轉型中倖存下來的唯一小型作坊。在關於傳奇高山統治者克拉科諾什(Krakonoš)的民間故事中,經常出現此類聖誕節裝飾品的製作。
芬蘭——芬蘭桑拿文化
桑拿文化是多數芬蘭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上,桑拿屋被視為神聖的地方,又被稱為 「自然教堂」。人們不僅在桑拿屋裡洗滌身體,還在這里凈化心靈並享受內心的寧靜。桑拿文化包含多樣的形式和方法,但並無高下之分。相關傳統在家庭中傳承,它可以在私人住所或公共場所進行。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號手音樂藝術,一種與歌唱、氣息控制、顫音、場地及氛圍共鳴有關的樂器技巧
該遺產內容為圓號的演奏技術和技巧。圓號演奏是一種激發音樂創造力的表演藝術,經常出現在各種節日場合。號手們擁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社會大融合是當下圓號演奏的特點之一。圓號樂庫自17世紀以來持續豐富,擁有廣泛且生動的曲目,對這些常見曲目的演繹也讓樂手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歸屬感和傳承感。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班頓
班頓是一種押韻的馬來詩歌。它是東南亞沿海地區最廣為流傳的一種口頭文化形式。許多詩句主要抒發對情侶、家庭、社區和自然世界的愛。班頓提供了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間接的溝通方式。由於詩句中包含了宗教和文化價值,所以它也是道德教育的載體。在婚慶、儀式和正式典禮上,人們會把班頓融入歌唱和書寫當中。
伊朗、亞美尼亞——聖達太修道院朝聖之旅
每年一度、為期三天的聖達太修道院(St Thaddeus Apostle Monastery,位於伊朗西北部)朝聖之旅旨在向聖達太(St Thaddeus,基督的使徒之一)和聖桑圖卡德(St Santukhd,第一位基督教女殉道士)兩位聖人致敬。該朝聖之旅是伊朗裔亞美尼亞人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信徒們一項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活動。紀念儀式包括特殊的禮拜儀式、遊行、祈禱和齋戒,活動高潮為聖彌撒。活動期間還會安排亞美尼亞傳統民間表演,朝聖者會享用亞美尼亞菜餚。
義大利、法國——玻璃珠藝術
玻璃珠藝術需要精通相關知識,並熟練掌握玻璃與火的使用。該藝術運用特定的傳統工具和流程,生產出的珠子類型多樣,例如義大利的流光珠和蔗形珠,或法國的空心珠(使用芯軸製作或向空心管吹氣而成)。用玻璃珠製成的禮物常用於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活動和社交場合。這種實踐一方面加強了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手工業者和工藝品製作的靈巧性。
日本——與日本木構建築的保護和傳承有關的傳統技藝、技術和知識
該遺產包括左官抹灰技術、日本扁柏樹皮的收割、漆畫以及榻榻米墊的生產等一系列傳統技能、技術和知識。木材自古以來就被用於房屋建造,工匠大師培訓學徒作為接班人。如今,相關知識和傳統技能主要依靠保護協會傳承。傳統木結構的修復工作需要合作,有利於提升社會凝聚力以及增強社區文化身份認同。
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傳統的智力和戰略游戲:播棋
播棋是一種傳統的智力和戰略游戲,一般在專用或臨時的棋盤上(例如地面挖出的小洞)進行。該游戲有多種衍生形式,棋子可以是石子、小木球、堅果或種子,這些棋子被擺放在各個小洞中,集得最多棋子的一方獲勝。這種游戲還與木雕、石雕和珠寶製作等傳統手工藝有一定關系。該游戲有助於提高游戲者的認知、動作和社交技能,以非正式和正式教學的形式傳承。
馬拉維、辛巴威——製作和演奏拇指琴的藝術
在馬拉維和辛巴威,製作和演奏傳統拇指琴姆比拉/桑西(Mbira / Sansi)的藝術在相關社會群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拇指琴由一塊木板和固定在上面的金屬簧片組成,有些還會安裝在葫蘆或木製共鳴箱上。這種樂器的流暢樂音神秘、寧靜且迷人。它演奏的音樂通常為周期循環性旋律,伴唱的歌曲會傳達重要信息,比如譴責不良行為。因此拇指琴是一種譴責暴力及其他社會弊病的「武器」。
馬爾他——伊阿弗提亞,馬爾他扁平酵母麵包的烹飪藝術和文化
伊阿弗提亞(Il-Ftira)麵包是馬爾他群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麵包皮厚,內部質地輕盈,帶有不規則的大孔。常見食用方法為對半切開之後夾上地中海風味的食材,如橄欖油、西紅柿、續隨子和橄欖,以及其它季節性食材。將伊阿弗提亞作為零食或開胃菜的飲食文化能促進馬爾他人的身份認同。熟練的麵包師須以手工為麵包塑形。學徒在麵包房學習和實踐,同時還有各種其它類型的培訓項目。
巴拉圭——葯草文化中的涼馬黛茶習俗和傳統知識,巴拉圭瓜拉尼傳統飲料
涼馬黛茶(Terere)是一種傳統飲品,製作方法為於水壺或保溫瓶中用冷水沖泡在研缽中碾碎的葯草(Pohã Ñana),飲用時倒入放有馬黛茶葉(yerba mate)的玻璃杯中,再用特製吸管啜飲。涼馬黛茶製作是一種按照一系列預先設定的規則而進行的親密儀式。每種葯草都對健康有益,並包含著世代相傳的智慧。這種實踐不僅增強了社會凝聚力,且有助於提高人們對瓜拉尼豐富的文化和植物遺產的認識。
波蘭、白俄羅斯——樹林養蜂文化
樹林養蜂文化涉及與森林地區的樹木蜂房或原木蜂房中繁育野生蜜蜂的有關知識、技能、做法、儀式和信仰。樹林養蜂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照養蜜蜂,盡可能減少對其自然生命周期的干擾。這種文化催生了多種社會實踐,以及烹飪和醫學傳統。相關傳承主要在樹林養蜂家庭內部和兄弟之間進行。這一遺產不僅可以培養一種團體歸屬感,還能提高對環境責任的共同認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致力於提高社群傳統和知識技藝的能見度,現已收錄492個項目。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新增項目:
法國——馬提尼克島多槳帆艇,建造與航行實踐遺產保護典範
馬提尼克島多槳帆艇(yole)的船體根據當地海岸的特殊環境打造,已使用幾個世紀,反映了傳統船隻在該地區歷史上的重要性。在多槳帆艇面臨消失的威脅時,人們自發開展了對它的保護運動,並逐年壯大。保護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保留當地造船者的專業知識,傳播帆艇專業技能,加強青年艇手與當地社區之間的聯系以及建立一個聯合會來組織重大活動。
德國、奧地利、法國、挪威、瑞士——歐洲大教堂作坊的手工藝技術和慣常習俗、技藝、傳承、知識發展以及創新
大教堂作坊(Bauhüttenwesen)誕生於中世紀的歐洲大教堂建築工地上。在德國,大教堂作坊既指建造和修復建築物的作坊行會網路組織,也指作坊本身。現在的作坊與歷史上一樣,是相關行業密切合作的平台,形成了跨越國界的超區域網路。面對這類技術技能日益稀缺的現實,大教堂作坊已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傳統技術和專門知識的機構。
希臘——多聲部大篷車,研究、保護和推廣伊庇魯斯的多聲部唱法
多聲部大篷車(Polyphonic Caravan)是一項旨在研究、保護和推廣伊庇魯斯多聲部唱法的長期項目。這種歌曲由一隊歌手共同演唱,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990年代中期,一群年輕人成立了非政府組織「阿比羅斯(Apiros,多聲部大篷車)」,以解決伊庇魯斯居民流失對該傳統造成的威脅。他們的主要目標仍然是提高對該實踐的認識,以文字加以記載,並在傳承者之間搭建橋梁,將他們凝聚在一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有助於分享成功的保護經驗,是將活態文化實踐和知識有效傳播給子孫後代的典範。截至目前,該名錄已收錄25項優秀實踐。
(原題為《教科文組織新批准3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古斯米等跨國遺產將加強人類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