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飄帶男裝什麼時候流行的

飄帶男裝什麼時候流行的

發布時間: 2022-11-03 13:39:15

① 古代男女的服飾有什麼講究么

1、漢服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交領右衽為基本特徵。
2、唐裝
唐裝(亦屬於漢服)唐代的漢服,多特指對襟上衣、齊胸襦裙加上披帛的女子裝束。男子裝束則多為圓領袍衫。 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宋代的褙子。 P.S. 現代因APEC興起的「唐裝」是以清朝馬褂為原型的時裝,與漢服及唐朝沒有任何關系。
3、清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但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4、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5、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於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之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在衣冠制度上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儉,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婢妾被綺觳;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隋統一全國,重行厘走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期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續資治通鑒》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可見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184o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綉等傳統手工藝漸漸地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於縫紉精緻、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於本世紀2O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沿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治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按說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禦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復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裝發揮它的功能,達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他們幾乎是穿著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因此制服服色強烈地影響一般的流行服色。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產主了這段看似變化不大,事實上又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服裝史。古代的服裝,依穿著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叄類,每類又可分幾種,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就讓我們看看中國之服裝史吧……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發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翟紋十二章紋,?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②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裝特點

中國古代服裝資料

漢族民族服飾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彼伏此起。長期的抵制斗爭與滿清已統一全國的形勢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及:仕宦 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一、漢族民族服飾的式樣
男裝的式樣:
1)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1)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衛創┑模ɑ蛘咚凳淺鯰諏雲嫘睦恚��⒉皇嗆鶴宕�趁褡宸�巍K蚊魘逼諍鶴甯九�泊┕�恍┍鸕氖窖���跋觳⒉還恪?
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要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不過在細枝末節上還有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漢族服飾的風格
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飽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 抱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 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 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 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 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 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三 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易服?
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異族之手,而是因漢人從骨子裡看不起周邊蠻夷民族,認為他們野蠻愚昧沒文化,接受他們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毫無文明可言,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委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十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象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四、日本和服
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進入最重大的時期,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製豪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將和服又稱為吳服,在許多教授和服編織的學校里,都要講述和服來源於中國隋唐文化的歷史知識。

五、高麗服飾
韓國宮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與漢族服飾相似,但是裙子比較寬松、而且蓬蓬的。

漢族基本民族服飾(西周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男服)
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女服)
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男裝)(圖片取自《大漢天子》)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左1圖為穿襦裙的侍者(內蒙古包頭孟家梁漢墓出土的陶俑)。左2圖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鄲彭家寨出土的彩繪陶俑)。左3圖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圖為頭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慶出土漢代陶俑)。左5圖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雜技藝人(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拓片)。右圖為穿袍服的侍者(陝西西安出土陶俑)。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女裝)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族民族服飾:漢代直裾(女服,區別於曲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族民族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男服)
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漢族民族服飾:南北朝服飾(女服一種)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男裝)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女服)
這是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漢族民族服飾:五代時期服飾五代服飾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本圖為穿襦裙的晚唐婦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顧閎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南唐後主李煜統治時期,曾想擢用中書侍郎韓熙載為相,但聽說韓熙載不聞政事,縱情聲色,經常聚集聲伎密友於家中夜宴。於是派當時的畫院畫師顧閎中窺視和默記賓客夜宴時的情景,然後繪成圖稿呈給李煜。這幅畫稿,就是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所繪的人物服飾及生活器具都比較真實,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情況。圖中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系束,餘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1)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2)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圓領式樣,相比唐朝宋朝男服這種式樣的袖口變的寬大。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女裝2)
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這種就是對襟式樣。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1)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圓領式樣。(明朝皇帝服飾)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2)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常服與便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變而來,特點為低領、對襟、寬袖,領、袖花邊較少或不用,衣長及足。左圖為盛妝、穿禮服的貴婦(明崇禎年間刻本《燕子箋》插圖)。中圖為穿背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月亭記》插圖)。右圖為穿襦裙的婦女(明萬曆年間刻本《荊釵記》插圖)。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

明代將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③ 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過程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④ 唐代服裝習俗(請正確解釋,有史料依據)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最為繁盛和開放的朝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唐朝婦女身上體現著唐朝文化的開放性與兼容性,具有獨特的魅力。唐朝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其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復甦與彰顯。本文旨在就唐朝婦女女性意識上體現出來的「本原
性」、「自主性」、「進取性」、「開放性」四個方面,論述唐朝婦女女性意識的特色。

關鍵詞:唐朝 婦女 女性意識 復甦 彰顯

女性意識,實際上就是有關於女性的觀念,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中國歷代的婦女意識,是植根於中國歷史土壤的產物,是中國宗法社會、封建專制制度和小農意識的產物,它集中體現為男尊女卑的輕視婦女的價值觀和束縛婦女的道德禮教觀,這些觀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國的男男女女的頭腦之中,習以為常,根深蒂固。然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少有的"開放性"社會,它所創造的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開放的國度之一,唐朝婦女也因此別具風采,而為世所矚目。

在魏晉南北朝經歷了胡、漢文化持久、反復的沖突之後,多元性的文化終於在唐朝得以最為充分的釋放。唐朝婦女女性意識的變化與唐朝社會政治、經濟諸方面密切相關:唐太宗令寡婦再嫁,突破了正統婦女貞節觀的限制,挖掘了婦女在人類自身繁衍、發展生產等方面的社會價值和意義,使其本原性得以充分的復甦。武則天當皇帝,沖擊了正統的男尊女卑觀念,婦女的自然天性和社會能力得到在整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釋放,唐朝婦女自身能力上的進取性,有了空前的高漲,從而其女性意識得以大幅度的彰顯。唐玄宗一方面限制婦女干政,以鞏固皇位,穩定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又給婦女在婚姻、社交等社會生活方面的自由,這種相對開放自由的婦女觀顯示了唐朝盛世統治者的自信開放、務實進取的性格。唐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唐朝婦女在其思想觀念上有了極大的寬松感,在其日常生活上就顯現其不同於以往朝代婦女的行為特徵。

一、本原性

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婦女不僅居於較自由的地位,而且居於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女性有著驚人的創造力,她們是征服自然的英雄,是創世造人之母,是創造發明的神靈,社會生活的主宰。人們不僅奉現實中的女性為尊崇膜拜的對象,還把這種崇拜轉移到對自然物的崇拜上,又從自然崇拜反過來映照對女性的崇拜。母系社會中的女性的種種權力,如生育撫養人種的權利,組織氏族生活和生產的權利等都是自然的賦予,而無法律意義上的人為特權,婦女只不過是在履行了自然而然賦予的權利義務之後而取得了全社會人員的尊崇,這種女性意識其實是懵懂而自然的,人與人,男與女之間便也是天然的平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四版序言中曾經說過,「女系的這種獨特的意義,在父系的身份已經確定或至少已被承認的個體婚制時代還保存了很久。」⑴女性的這種自由意識一直延續到父系社會到來,五帝時代還盛行著雜婚習俗,如殷商的先祖契的降生是他的聖母簡狄吞食了神鳥大卵,周的先祖後稷只有母親姜嫄而不知其父是何人……這些都是母系社會女性中心意識的神話再造。

五帝時代是社會生活和兩性關系發生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和農業從狩獵和採集業中分化出來,女子在傳統行業中所佔的優勢地位逐步讓位於擅長放牧和種植的男子,在氏族組織中的作用,男子也占據了支配的地位,世襲也逐漸過渡到以男系為准,於是父權制代替了母權制,「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⑵父系社會,活躍在社會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已有男性取代了女性,女性的作用受到貶抑,失去了其崇高的社會地位,人們也由對自然和生殖的崇拜轉而崇拜起「天」與「力」。所謂「天」便是男性統治者——「帝」的象徵,與女性有關的泛自然神都歸服於「帝」的統治支配。而「力」則是權利的象徵,力氣的代表。韓非子說過「上古爭於氣力」。誰強悍有勇力,誰就能保存自己並能征服其它部落,從而也使得本氏族或部落成員懾服。由於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已經形成,伴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父系繼嗣的問題突出起來。恩格斯說:「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即以私有制對原始的自然長成的公有制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成。丈夫在家庭中居於統治地位,以及生育只是他自己的並且應繼承他的財產的子女——這就是希臘人坦率宣布的個體婚制的唯一目的」⑶於是,在這種家庭和私有制發展的大形勢下,個體婚制的傳子制的啟始,使得中國婦女的地位也隨之開始了新的一頁。女性意識被男權思想無限期的壓制,其被奴役的歷史也便開始了。

唐朝是經濟空前繁榮、思想空前活躍、婦女空前解放的時代,但是要看到的是,這種婦女的空前解放,實際上便是一種女性意識上的本原性的體現。隋唐時期的漢族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唐文化體現出來的便是一種無所畏懼、無所顧忌的兼容並包的大氣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風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於是,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女性自然有許多別於中國封建社會其他朝代的女性之處。胡漢相融合的最大表現就是作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將一股豪強俠爽之氣注入作為農業民族的漢文化系統內,唐人不僅氣質上「大有胡氣」,而且立法頗富「胡風」。唐代婦女在這種「胡風」文化的氛圍中,在禮法薄弱的「胡人」社會,豪爽剛健,絕不類南朝嬌羞柔媚和兩漢的溫貞嫻雅。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擁有一定的法定繼承權,女性可以單獨為戶主,具有較為獨立的經濟地位,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發揮著作用等等。唐朝婦女也頗為「妒悍」。《西漢雜俎》中記載:「大歷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吃醋」之說的典故便源自唐代。所謂「婦強夫弱,內剛外柔」、「怕婦也是大好」,竟成為唐人筆記小說中津津樂道的「題目」。唐朝婦女審美觀也因胡風浸染而由魏晉時期的崇尚纖瘦變為崇尚健碩豐腴。唐朝一些藝術作品中展示的婦女騎馬擊毬的情景,一反漢文化以陰柔為婦女典則的傳統,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潑、勇健、無拘無束的性格。所以,唐朝女性便在中國傳統女性中,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或者換句話說,唐朝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本原性復甦。這便是唐朝女性文化的一大特點。而這種本原性的復甦。並不同於現當代婦女女性意識上的解放,而是一種女性意識壓抑了若干年之後的釋放,是「胡文化」「胡風」的釋放和表現。所以,唐朝婦女在本原上的復甦性表現更多地體現為性意識上的復甦,以及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兩性自由交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時代,婚姻思想開放,貞節觀念淡漠。唐公主改嫁者達數十人,高陽、襄陽、太平、安樂、永嘉諸公主還養有男寵。《唐律》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使唐人對離婚態度較為開通,有的離異書上還有祝福之語:「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士……一別兩寬,各生歡喜。」⑷唐代女子的貞操觀念完全不像宋代以後要求那麼嚴酷,社會上對這方面的要求相當寬松,從宮廷到民間,人們性生活的自由度相當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正處於封建社會鼎盛時代的唐朝,封建禮教遠沒有發展到後來那麼嚴酷的地步。作為統治者禁錮人和人性的工具的封建禮教,本來是隨著統治階級的需要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統治者總是越到末世,才越感到有把人們的頭腦、身體、七情六慾都管起來的必要,於是禮教也就愈加嚴格、周密而強化。從先秦到唐代,雖然在各代都不斷有人出來倡揚女教,但統治階級對這方面的束縛需要還不那麼急切。尤其是唐代,由於高度繁榮昌盛,統治者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在性以及其它方面的控制更為寬松。第二,唐代有一段相當長的太平盛世,生產力發展較快,人口增加較多,整個社會比較富裕。在人們衣食豐足、生活穩定的情況下,必然會較多地追求生活中的享受與快樂,包括性的歡樂,這是人們固有的需求層次的遞升與變化。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如果我們把「淫慾」理解為愛情(禁慾主義者總是把人們正常的愛情與性的需要斥之為「淫慾」),那麼,這句話是個真理。飽暖是人的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一般說來,當這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人們較少地去追求愛情、性、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生活富裕了才會更強烈地去追求其它。第三,唐代是一個漢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時代。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的少數民族的血統,他們曾長期與北方少數民族混居生活,又發跡於鮮卑族建立的北魏,而後直接傳承鮮卑族為主的北朝政權,所以在文化習俗上沿襲了北朝傳統,「胡化」很深,唐統一天下後,就將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帶到中原。宋朝的朱熹曾攻擊唐朝「閨門不肅」,「禮教不興」,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⑸這也是實際情況。同時,唐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及國際交流空前頻繁,氣魄宏大的唐朝對所謂「蠻夷之邦」的文物風習是來者不拒,兼收並蓄。許多少數民族的婚姻關系還比較原始,女性地位較高,性生活比較自由,這些文化習俗對唐代社會的影響十分強烈,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力地沖擊了中原漢族的禮教觀念。

唐代社會的性自由度較大,主要表現在婚前性行為較多,婚外性行為較多,離婚和再嫁比較普遍這三個方面。從史書和當時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唐代民間婦女自由戀愛、自由結合的事是比較常見的。「娼家越水邊,搖艇入江煙,既覓同心侶,復采同心蓮。」「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頭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這些詩歌都寫出了勞動婦女自由的愛情生活。她們長年在外勞動,與男性交往較多,禮教觀念淡薄,感情自然純朴奔放,所以自由戀愛的事較多。至於一些中上層的女子,這類事也不少,而且社會並不過分譴責。例如,大歷中才女晁采與鄰生文茂時常以詩通情,並乘機歡合,晁母得知,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於是為他們完婚。女子與情人私奔之事也時有發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與進士王玄宴相戀,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唐代的許多傳奇小說都描寫了這一類男女追求愛情、自由結合的故事。後世廣為流傳的《西廂記》出自唐代的《鶯鶯傳》,鶯鶯和張生私通,實際上這個故事的結局也並不像後世所改成的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是鶯鶯另嫁,張生另娶,後來兩人還有詩賦往來。從《鶯鶯傳》中還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此並不以為怪,只是說張生太忍情了些,而且作為佳話韻事傳頌不已。由此可見,唐人對子女婚前貞操並不十分計較,失身而又另嫁也視為常事。遍覽唐人傳奇、筆記,閨閣少女或女仙、女鬼「自薦枕席」的事俯拾皆是,這正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封建禮教對於女子離婚與再嫁是作了許多嚴酷限制的,社會對離婚與再嫁的態度也反映出社會的開明程度、婚姻自由度和性自由度。唐朝仍是封建社會、男權社會,在婚姻問題(結婚與離婚問題)上仍舊是以男子為中心。唐律中也有「七出」和「三不去」的規定,盡管有一定限制,但男子出妻還是很容易的,出妻的事很多。例如,嚴灌夫妻慎氏因十餘年無子被休棄。李回秀的母親出身微賤,其妻喝斥奴婢,母親聽了不高興,李就休棄了妻子。唐代的特點是在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休妻現象的同時,女子主動提出離異或棄夫而去的事也時有發生。例如唐太宗時劉寂妻夏侯氏因父親失明,便自請離婚,奉養老父。秀才楊志堅嗜學而家貧,妻子不耐貧苦,去官府要求離婚改嫁。楊志堅以詩送之曰:「平生志業在琴詩,頭上如今有二絲。漁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遲。荊釵任意撩新鬢,鸞鏡從此畫別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當時州官顏真卿處理此案,把這個女人批判了一通,雲:楊志堅素為儒學,遍覽《九經》,篇詠之間,風騷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離心。王歡之廩既虛,豈遵黃卷;朱叟之妻必去,寧見錦衣。污辱鄉間,敗傷風俗,若無褒貶,僥幸甚多。最後,雖然判決離婚,任其改嫁,但責杖刑二十;同時對楊志堅「贈布絹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隨軍」。據說,由於顏真卿這一判,風俗大正,此地再無棄夫之人。唐末還有一位李將軍之女,由於戰亂離散,不得不嫁給一名小將為妻。後來她找到了親屬,便對丈夫說:「喪亂之中,女弱不能自濟,幸蒙提挈,以至如此。失身之事,非不幸也。人各有偶,難為偕老,請自此辭。」全不把「貞節」、失身當一回事。女子離婚或喪夫後再嫁,也是唐代的普遍風氣,不受社會輿論譴責。據《新唐書·公主傳》載,整個唐代,公主再嫁的達二十多人:計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肅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三人。這說明當時的朝廷對此是不以為怪的。此風不僅存在於朝廷帝王之家,而且存在於官僚、貴族以至於平民之家。即使是門第顯赫的仕宦之家也不忌諱娶再醮之女。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婦薛氏。嚴挺之的妻子離婚後嫁給刺史王琰,後來王犯罪,嚴還救了他。韋濟之妻李氏夫死以後,主動投奔王縉,王納為妻室。就是一代大儒韓愈,女兒先嫁其門人李漢,離婚後又嫁樊仲懿,可見讀書人家也不禁止女兒再嫁。

二、自主性

唐朝婦女女性意識上的自主性,表現為其女性地位的尊嚴的提高。盛唐時期,有登基制誥、號令天下的女皇帝,有設立幕府、干政決獄的女顯貴,有揮翰作詩的女才子,也有擅長絲竹管弦、輕歌曼舞、色藝皆佳的女藝人……她們都得以拋頭露面於社會。尤其當時詩壇巨擘、文章魁首、各界名流與青樓女子的密切交往,他們對於才藝出眾的女子,不但悅其色,慕其才,而且還知其心,敬其人,做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像歌妓兼詩人的薛濤、魚玄機、劉采春,女道士李冶等才女,周圍有一批崇拜者,他們是社會名流,詩人文士。像元縝、白居易、劉禹錫與女詩人薛濤,元縝與劉采春,陸羽、劉長卿與李冶都是聲色相求、情好志篤、詩詞酬唱的詩旅摯友,決不像宮體詩作者把女性當物化審美和色情對象來描寫,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思想上的共鳴。像元縝驚服薛濤的詩才、辯才,引為知己,贈詩稱贊薛濤:「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皆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⑹對薛濤的姿色、辯才、文采給予極高贊譽。另一詩人胡曾寫詩稱贊薛濤:「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樹下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⑺又如出家的道士、詩人李冶,為超脫不群的文士陸羽、僧人皎然、詩人劉長卿、朱放等器重,李冶與他們的交往也非常坦誠,感情真摯動人,交遊之厚,與陳規陋俗、封建禮法格格不入。這種坦誠公開的男女社交在中國封建社會並不多見。唐代傑出女子以自己的才情贏得了正直文士騷客的尊重敬慕,這在中國女性生活史和婦女觀念上都是值得注目和值得研究的,這種情況,不但前代絕無,而且影響深遠,開啟了後代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意識。唐代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不是偶然的,是盛唐經濟生活、文化精神的一種反映。開放的社會,繁榮的氣象,博大包容的胸懷表現在文化思想上必定是兼容並蓄,允許所謂各種「異端」存在的,表現在女性意識上也必然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的,不但以體現正統儒家的倫理價值、恪守道德禮教的、封閉內室的賢妻良母為唯一的女性模式,那種能給社會帶來美感、樂趣的社會型女性如歌妓、舞女也是受到肯定的。她們當中的佼佼者,自然更受到同氣相求的文士的尊崇。唐朝婦女們常常拋頭露面外出,甚至男女同席共飲、談笑唱和,而無所顧忌。唐朝皇室貴族中便男女無別,唐中宗韋皇後和權臣武三思同坐御床玩雙陸,中宗還在一旁為他們點籌。邊帥安祿山在後宮與楊貴妃一起吃飯、打鬧,常常通宵不出。宮中的女官們時常「出入內外,往來宮掖」,⑻結交朝臣外官。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與族兄楊國忠甚至並轡走馬入朝。至於尋常百姓人家就更沒有什麼約束了。「君家在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⑼這首唐詩便描寫了一位船家女子與陌生人大大方方打招呼、攀談的情景。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敘述了一位商人婦在丈夫外出時夜半與一群陌生男子在船上聚會交談並彈奏琵琶的事情。宋朝人洪邁曾感嘆道:「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飢也。」⑽唐朝婦女在社交上面體現的這種自主性,一掃六朝充斥著的鉛華脂粉,體現出富麗堂皇、多姿多彩的美。

三、進取性

馬克思曾經高度評價了婦女的歷史作用,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歷史的經驗證明,婦女地位的提高,對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之交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沿著迂迴曲折的道路前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而尤以第二次最為興旺。所謂最為興旺的第二次,便是以唐朝作為代表的。

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車水馬龍,繁華似錦。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先後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出一派昇平景象,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而且社會風氣也日益開放。此時的女性,也由於在日益開放的社會風氣中的熏陶,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在此,亦出現了中國的第一個封建女皇帝——武則天,而武則天的出現,又從另一個角度,像是一針興奮劑,更加促使了唐朝女性積極參加社會各項活動,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即女性意識上的進取性,繼而完成唐朝婦女女性意識極大的彰顯。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其他坐過皇帝寶座的小女皇也有,但現在一般的觀點都把武則天作為唯一的女皇來看待,因為她是憑借自己的實力登上皇帝寶座的,不是別人的傀儡。武則天自立為皇後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後,由太後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後掌實權。690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她掌理朝政的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開元盛世」打下基礎。武則天當政期間,唐朝女性較以前更多地參與到政治經濟的國家生活中來,使得壓抑了許久的女性意識,得以一定程度的蘇醒。

在傳統社會中的男性統治者看來,女屬陰,男為陽,但在唐代,婦女參政議政的現象屢見不鮮,自武則天當政以來,這種婦女參政議政的現象更為突出。如上官婉兒的一生曲折動盪,並投靠多種政治勢力,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其作為傑出的唐朝女性的代表,在參政議政等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她獨特的女性魅力和其不朽的才華,這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陰影下,其女性意識的強烈表現。也從另一個層面上,代表了唐朝女性開闊的思維方式,以及積極的思想意識。社會地位是一個反映人們在社會關系中差別性的社會學概念,具體是指人們在社會等級關系中所處的位置,並通過人們在社會上所盡義務、擁有的權力,以及受到的待遇等表現出來。唐代女性之所以勇於沖出封建禮教的禁錮,與其在當時文化教育較普及的社會氛圍中亦能習文讀書、接受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唐朝婦女學習詩文更加蔚成風氣,僅《全唐詩》中收錄的女作者就有100餘人,唐人筆下的美好女性幾乎無人不能吟誦詩章,揮毫成詩。唐太宗長孫皇後喜愛讀書,可以著述。徐賢妃4歲隨父讀書,能誦《論語》、《毛詩》,8歲就能寫文章。武則天文史兼通,故此才能替皇帝批閱奏章、代行朝政,從此登上權利的台階。《女論語》作者宋若昭五姐妹自幼隨父讀書,她們都不願意嫁人,立志要以學揚名,唐德宗時將她們召入宮中,稱為「學士」。許多著名文士的妻子都是丈夫的閨中詩文之友,詩人元稹的前妻韋氏、繼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張氏,進士孟昌期之妻孫氏、殷保晦之妻封詢都是才女,有的還常代丈夫作詩應酬或書寫文卷。出身士人或平民家庭的著名才女、詩妓薛濤與女道士李冶、魚玄機都是自由讀書習詩。魚玄機在觀看新科進士題名時曾吟出「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⑾的詩句,表達了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和不能與男子同登金榜、一展雄才的遺憾。

四、開放性

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唐前期(高祖——唐玄宗)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後,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與此同時,人的個性得以相對自由發展,生活在這個時期的廣大女性紛紛從封建禮教的束縛下解脫出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例如: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膽追求個性美,著裝服色的選擇將官方規定棄置一旁,甚至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等;施面妝也是「濃妝艷抹」。唐朝婦女的日常服裝,上身著衫,下身穿裙。衣裙上有瑰麗的花紋,裙子以紅色最為流行。富家女子常常用精美的絲織品做衣料,衣服柔薄而精巧。從總體上看,唐代服裝造型雍容華貴,配飾富麗堂皇;質料唐以絲、麻為主,以紅、紫、黃為等鮮艷的暖色調為主要色調。唐朝婦女上身常著圓領的長衫,肩上披帔,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下身穿裙,裙腰高,線條優美,顯得身材頎長、秀美,反映相對穩定的一面。唐朝以漢族為主,漢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文明且講究,逐漸形成了飄逸的塔形衣冠。因居住在溫暖濕潤地區,絲織技術高超,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以輕盈精薄著稱。如吐魯番出土的輕容紗比馬王堆出土的素紗更精巧。唐代的貴婦大都「縑羅不著愛輕容」。而且,在唐朝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唐朝女性喜歡穿男性服裝。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著胡服;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男裝較為方便;唐代婦女的自我表現意識較強,男裝可以體現女性身體各部位的曲線。尚武和開放,無疑是女扮男裝流行的大背景,突出女性人體美,則可能是個別婦女的意識,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開放和體現人體美,也可以通過其他裝飾表現出來。但北齊、北周、隋朝也同樣有胡族血統,有尚武精神,有開放的社會,卻還沒有見到婦女大量穿男裝的現象,足見唐朝女性在其意識上的開放性。唐朝前期宮廷和上層社會活動中,不像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而這些女性的社會形象,往往是以男裝的模樣出現的。兩個極具影響力的女性武則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裝的事例,必然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影響。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但是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服裝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足見服裝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整體精神面貌,而唐朝女性在服裝穿著上的富貴、典雅、誇張、華麗以及匠心的獨特,都體現出唐朝婦女在其意識上的開放性和積極性的一面。

習俗,也叫風俗習慣,它是長期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習俗雖然不是以行政命令或國家強制性手段對社會各成員的思想、行為進行約束,但在法制還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國古代社會,習俗文化在維護社會安定、維持封建統治等方面,往往發揮著法律所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唐朝婦女社會地位似乎也有所提高,唐貴族婦女多有參政習慣,即使一般女性,外出經商者有之,詣闕進詩者有之,與男子自由交往者有之,出外游樂聚觀者有之,受到的限制較其他朝代為少。一般認為,這與大唐國力強盛所引發的自信心和李唐皇室身上具有的推崇婦女的鮮卑遺風有關。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開放,不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飲酒。女人豐滿是當時公認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種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別欣賞楊玉環醉韻殘妝之美,常常戲稱貴妃醉態為「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相當有開創性的朝代,不僅武功鼎盛、宗教自由、文化豐富,更難得的是「女權高漲」,因為李淵是從邊疆入主中原,所以曾經廣泛接觸四方少數民族,於是自然形成一種塞外民族開放豪邁、不拘小節的作風。男性如此,女性也是這樣,所以才有「唐朝豪放女」的美譽。這種崇尚自己的作風,也影響了女性美容化妝的風格,當時,女性化妝時,還喜歡在臉上塗上兩塊紅紅的姻脂,是那時非常流行的化妝法,叫做「酒暈妝」。

唐朝是妝飾極盛的時代,從保存至今的美術、雕塑作品以及詩文的描述中可見一斑,唐代仕女圖、敦煌壁畫中的婦女服飾鮮明、新奇、精巧,開放的社會在服飾上也是不論古今中外兼收並蓄的。但從發髻樣式和華美的種類來說,各不下十幾種,點唇的樣式也名目繁多。唐初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寫到當時貴族婦女的妝飾之盛:「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鴨黃粉白車上出,含嬌含態情非一。」寫娼家婦女「娼家日暮紫羅裙,情歌一囀口氛氳……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兩種婦女,社會地位一貴一賤,然而在服飾美容上同時起到引導社會新潮流的作用。唐朝婦女對於「胡妝」的偏愛也是很有特色的

⑤ 中國每個朝代服飾的發展歷程

服飾簡史
簡介
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制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里」(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服飾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古代的服裝,依穿著場合,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
夏商周時期:
商周服飾
周朝的服飾: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侈,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著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縟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統治時間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人類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亞當和夏娃赤身裸體地生活在伊甸園里,沒有清規戒律束縛,活得挺自在。可後來受了蛇的引誘,就吃了果子,就開始有了七情六慾,就開始有了羞恥之心,就羞愧愧地把無花果葉子連綴成衣,聊以遮羞,大約人類的始祖的衣服凝聚的是人的一種羞愧的情緒,還沒有遮風擋雨抗禦寒冷的功用,也或許伊甸園中壓根就沒有寒冷。 可大自然畢竟有嚴冬與酷暑。所以說後來大約又加入了自然的因素,人們便開始用衣服來一層層地包裹自己,並且越來越厚,越來越嚴實。內衣之外要有外衣,外衣之外還要加罩衫,並且是從頭到腳,頭上加了各式的帽子和頭巾,而腳上穿了鞋還不算,還要套上一種叫作襪的東西。到了印度則更甚,婦女們裹了頭巾還不夠,還要在臉上蒙上一層朦朧的面紗。分析起來,這其中除去了禦寒的用途與民俗的原因外,大約還有一些道德觀念在作怪。因為答爾丟夫給我們作了一個極好的例子,桃麗娜因穿得不夠嚴實,脖子下露出了一點白的肌膚,答爾丟夫便內心慌亂,趕緊掏出手帕,吩咐桃麗娜擋擋前胸,從而維持一個正人君子的清白的眼睛。幸而答爾丟夫死的早,因為衣服發展到後來出現了比基尼,出現了超短裙,並且在料子與做工上勇敢地向「薄露透」發展下去,衣服甩掉了一些實用屬性進入審美的領域,時裝業成了熱門,而時裝模特也盡情地在舞台上一展風采,答爾丟夫先生即使陽壽不盡,見了這東西大約也要氣得吐血身亡,或者為了維護自我的「貞潔」而索性搞瞎自己的眼睛。 擁有漫長封建社會的中國也不甘於落後,雖偶有村夫野老如農夫樵夫之類或許會赤了膊,《三國演義》中就記載了一個叫許褚的人赤了膊去大戰馬超,那是基本合法的。可女子就不行,有三從四德壓著,衣著上就得密封自己。若出了嫁則更甚,動輒就要犯「七出」之條,就要吃休回娘家之苦了。可是通過衣服這渠道對女性包裝歸包裝,衛道者氣勢洶洶歸洶洶,包裝不住的倒是永恆的人性。相反,過度的包裝倒似乎可以扭曲人性。如一雙赤著的腳,不論男女,不論老少,現代人看了似乎沒有絲毫的感覺,不就是一雙腳嘛。可中國滿清之女性則要用布纏緊纏嚴,以致纏小纏殘,成三寸,穿綉鞋,藏於裙裾之中。因為層層隱蔽,所以也就神秘,因神秘也就令男子心顫而想探個究竟。慶幸的是,人畢竟是萬物之靈長,人類逐漸地解決了自身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翻過歷史沉重的策頁,衣服終於發展到了今天。 倘追溯到成衣之前,衣服原本也沒有什麼兩樣,都是一卷卷的布呆頭呆腦地擠在布店的櫃台上。可經了裁縫的那雙巧手,簡單的事情就復雜化了,因為便有了阿Q的氈帽,孔乙己的長衫;也有了三仙姑綉了邊的夾衣與老楊同志二斤半重的鞋子。有了衣的不同,便也有了人的不同。因為大多數的人就演過或正演著以衣取人的鬧劇,譬如現代婚姻上的一見鍾情,雖是詩人所極力歌頌的,這卻反映了一部分人看問題只限於表面的一種淺見。衣服少、暴露,人的的思維方式就認為必淫盪,見了留長發著奇裝異服的男人就認為必是無賴。因為這未免鄙陋,不曾聽說美院里是找些最淫盪的人做人體模特。所以倒需要我們記住的話便是:「衣服就是衣服。」 至於穿衣的目的,或有避寒、遮羞、審美、標志等的爭議。其實這種爭議也大可不必,因為穿衣的目的是絕不可用唯一的功用來限定而是要因人而異的,譬如一個不名一文的乞丐穿衣是大約很難顧及到審美因素,而一個面對著如山的衣服卻嘆息沒衣可穿的貴婦人大約也不用去考慮避寒的因素吧。揮金如土的主兒多了,衣店便也投其好,把衣的價碼由一位數兩位數很快升值到四位,甚至五位。為了博得「我可比你闊多了」的面子就不惜花了重金去買,而往往穿在身上後讓人的感覺並不一定很美。人之麗質自天生出如同美的芙蓉是自清水出,衣服充其量是個點綴如紅花之與綠葉。難道說如果我們家有了萬貫就去搞一套足以顯示闊氣的金縷玉衣?豈不知顯示來顯示去卻把自己顯示到老古董的出土文物堆里去了。至於衣服的功用在於遮羞,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羞是源自於知善惡果的一種人類所共存的原始情緒,是人存羞存。然羞在何處似乎又出了些差異,被人撞見裸身的女子,馬來女人要擋肚臍,某些非洲女人要擋臀,阿拉伯女人要擋頭與發,中國女人要擋腳與腿,而埃及女人擋的是臉。如果埃及女人手頭沒有別的遮蓋物,寧可撩起裙袍裸了下體也不能讓人看到她的臉。由此而言,習慣與風俗給穿衣得體與否進行了內涵不同的定義。穿衣服不是人類恥於裸體的結果,而是穿衣服產生了這種羞恥感。 秦漢服飾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服飾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五代:
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 皇帝服飾
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宋代服飾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服飾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明: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 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代袞服
明代服飾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系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褘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
清朝是中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公元1644年,原居中國東北的滿族進入關內,佔領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從服飾發展的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的變革最大,服飾的形制也最為龐雜繁縟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發令,軍民人等限旬日盡行剃發,並俱依滿洲服飾,不許用漢制衣冠,以此作為歸順與否的標志。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清朝服飾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服飾搭配中還有眾多的技巧。
編輯本段服飾的分類
(1)按性別、年齡分類。
①年齡。有嬰兒服、兒童服、成人服,或少年服、青年服、中 年服、老年服。 ②性別。有男子服、女子服、男女通用服。
(2)按著裝方式分類。
①體形型。按照體形分別包裝的著裝類型,基本上是上下分 開的兩部分。如中國男女絕大部分的穿著型式。 ②佩戴型。把天然的或人工的裝飾品固定在身體的某一部分。 這類型多見於原始時期或現代民族的服飾形態。 ③系扎型。把繩、線、帶等材料系扎於人體的一部,特別是 系扎於腰部、頸部、腕部、腳部等。 ④掛覆型。用布類披掛於身上的形式,如披肩、斗篷、坎肩 等。 ⑤纏裹型。用長方形或半圓形的布把軀幹部纏裹起來的形式。 如印度婦女用的紗麗等。 ⑥垂曳型。上下連在一起的全身衣,長長地垂下的形式,如 婚禮服等。 ⑦貫頭型。即貫頭式、套頭式、鑽頭式。這種類型在長方形 或橢圓形的布中央挖個洞的貫頭衣,如現代人的套頭衫等。

⑥ 唐朝與清朝,從服飾變化看中國歷史變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
2、胡服;
3、女著男裝。
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清朝服飾特點
滿族雖然形成於17世紀初,但她的先世卻可以從金代、明代的女真人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長期居住在我國東北邊疆的一支古老民族,他們以狩獵為生,是滿族的先人。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女真人習俗是「好白衣,留顱後發,辮發垂肩,系以色絲,婦人盤髻」,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狩獵時,常以「樺皮為弓,吹呦呦之聲,呼麋鹿而射之」。所以每當白雪皚皚的冬季來臨之際,他們都以「皮毛為衣,非入室不撤」。

二、 滿族的穿衣打扮

1、滿族的發式。滿族發式與漢族有很大區別。漢族留全發,滿族則按照其本民族習慣,男子「半剃半留,辮發垂肩,系以色絲」。滿族婦女編發髻,已婚女子的發式和名稱很多,如辮發盤頂的「大盤頭」;形成兩角的「架子頭」;頭頂梳成左右橫寬一尺,高約八寸的「兩把頭」,也稱「如意頭」,這是滿族婦女最典型的發式。
2、滿族有穿皮衣的習慣。滿族為騎射民族,擅長狩獵,所以不分貧賤,皆用毛皮為衣。富者秋冬以「貂、青鼠、狐或羔羊皮」,貧者用「牛馬豬羊犬或麋皮為褲為衫」。1644年滿族入關後,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的提高,在滿洲貴族階層里,穿皮衣之風更是有增無減。
3、滿族有穿箭袖、箭衣的習慣。箭袖一般稱為馬蹄袖,滿語稱「哇哈」,是滿族袍褂中很有特點的一種衣袖。箭衣,是一種帶有馬蹄袖的外衣,以前是狩獵、打仗的服裝,尤其適應冬季騎射。馬蹄袖覆蓋在手背上,無論是挽韁馳騁,還是盤弓搭箭都可以保護手背不致凍壞。
4、滿族人喜歡穿「旗袍」和「缺襟袍」。旗袍意為「旗女之袍」。早期在東北地區時,是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的衣服,可以做成單、夾、皮、棉等各種樣式。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另外,還有一種顯示民族特點的衣袍叫做「缺襟袍」,袍子的右前襟缺一尺左右,可以用紐扣連在里襟上,是為了騎馬方便。
5、滿族人喜歡佩飾。在滿族的習俗里很講究戴佩飾,其中荷包、香囊等是最常見的飾物。荷包滿語稱「法都」,滿族掛「法都」的歷史由來已久。至於民間對荷包的用途也很多,除平常掛戴之外,如母親大壽、孩子滿月,過禮、迎親等事,甚至青年男女定情也都離不開荷包作禮品和信物。

三、 清代民間服飾

「鑲滾彩綉」是清代民間服飾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婦女服裝中表現的更為突出。「鑲滾綉彩」是指在服飾上不僅講究鑲嵌各種彩牙兒和花絛,而且還加上刺綉,就是農村婦女的頭巾、圍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種彩色絲線刺綉一些花邊圖案。
1、袍、褂。清代滿族人經常穿的馬褂是清代比較盛行的一種外褂。它用料節省,製作和穿著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原因。清代袍褂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狀,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顯得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褒衣博帶式的衣冠,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2、帽子。清代百姓喜歡戴帽子。大致分為: 暖帽、涼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所謂暖帽,是冬季所戴,圓形,帽檐為上翻形,帽頂有紅縵作為裝飾。涼帽,無檐,形狀頗像東北農村醬缸上的缸蓋「醬斗篷」。便帽,俗稱「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種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縫合而成,帽頂要綴上一個絲絨結成的「大疙瘩」,俗稱「算盤結」。為了區別帽子的前後,還要在帽邊的正中間釘上一個明顯的標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寶石來裝飾。坤秋帽是一種婦女所戴的帽子,式樣與男子的暖帽相似,也為皮檐上仰。帽頂多用紅色、藍色、紫色緞子作面,頂上有蓋花,多用刺綉或金銀為裝飾。
3、坎肩。南方稱馬甲,因它穿起來方便、護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歡,而且還往往把它套在長袍外面穿著,無形中起到一種裝飾作用。按衣襟造型分三種: 大襟、琵琶襟、一字襟。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圖魯坎肩,」滿語意為勇士穿的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褲子。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光緒後期的裙裝又出現了在裙子上加飄帶,尖角處綴以金、銀、銅鈴,行動起來,叮當作響。清代女裙以紅色為貴,喜慶時節多穿紅裙,這種服色偏好影響至今。
5、靴、鞋。清代男子普遍穿靴子,這也是騎射民族生活的一種反映。滿人入關以後,由於氣候暖和,經濟狀況好轉,人們便不再穿笨拙的皮兀勒,而用布料制靴了。按清朝規定,只有入朝的官員才允許穿方頭靴。所以民間男子一律穿尖頭靴,貧富之間樣式相同,僅用料不同。
清代婦女講究穿高跟木底鞋,尤其在滿族貴族婦女中更為普遍。這也是清代最有特點的一種鞋,後來稱為「旗鞋」。其樣式是將高跟安放在鞋的中央,一般有三寸多高,木頭跟,用白布包裹,不著地的部分大多用刺綉或串珠等方法加以裝飾。根據木底的形狀分「花盆底」和「馬蹄底」兩種。

⑦ 從什麼時候西裝外套,馬甲,襯衣,褲子成為男裝的主流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部分地區開始流行這種所謂的紳士裝扮,大概是受到英國人的影響

⑧ 中國傳統服飾的歷代演變

1、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這個時期的服飾變遷為歷史過渡時期。其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

2、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前唐,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還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

3、遼金元時期服飾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有漢人的禮服制度又有本民族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襇,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

4、明清時期服飾變化

明朝的服飾在唐朝服飾的基礎上結合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元素,而生成了自己朝代服飾風格。因為明朝的政治思想達到了中國歷代前所未有的保守,明朝服飾風格也變得束縛閉塞。

5、民國時期至近現代

直到鴉片戰爭後,世界強行打開中國大門,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後,中國人的服飾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末時期在中國境內隨處可見西洋服裝和長袍馬褂並存現象。自辛亥革命後,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是中西結合的最有力的時代產物。

(8)飄帶男裝什麼時候流行的擴展閱讀: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⑨ 隋唐五代時期有什麼樣的服飾習俗

五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人們的審美觀趨於朴實和理性,逐漸將大唐的恢宏絢麗淡為疏朗簡雅的風尚。封建帝制統治下的社會,若國家富足安寧,統治者政治開明,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的審美自然開放、多樣、多變、例如整個唐代社會喜愛張揚和炫耀,其絲綢配色注重色彩的強烈對比,織物色彩熱烈奔放。一切社會動盪分裂,統治者治國無方,朝廷腐朽沒落,例如晚唐至五代時期,百姓人人自危,人們的審美便不再大氣奔放,轉而內斂保守。
《韓熙載夜宴圖》,該作品真實地再現了五代十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款式、面料質地以及當時流行風尚。宴會主人韓熙載休息時頭戴名叫「韓君輕格」的高頂四方烏紗帽,身穿對襟白色長衫,衣領敞開,袒胸露腹,腳上穿著白布襪子與圓頭蒲鞋。欣賞歌舞時,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領長袍,男賓們大多穿著與唐代官服式樣基本相同的標准官服,圓領襕衫,頭戴黑色短翅襆頭,腰束革帶,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較高的穿紅袍,其他人都穿綠袍,侍女們還穿著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裝,就是男式缺胯圓領長袍。
五代女服
晚唐,五代雖然盛世末期,卻不再崇尚奢侈華麗,轉而變得現實和崇尚功能,襦裙腰身的下移,相比高束胸腰線,便於穿著與行動,男子襆頭變得硬挺,更加的理性。
晚唐和五代以後的著裝不再以繁多而美,反而更加追求朴實簡潔。五代女子襦裙變窄,帔帛變變狹長,體現了這一時期審美的特點。
晚唐、五代服飾不再追求濃重和艷麗,轉而追求一種淡雅。這主要體現在五代女子服飾色彩以及發式裝飾的變化上。
女子的服飾與唐代婦女圓潤豐碩的造型截然不同,她們的服裝整體顯得修長細巧,上身為貼身、窄袖的交領短衫或直領短衫,下身穿寬松的長裙,裙裾拖在身後有幾尺長,長裙的上端一直繫到胸部,胸前還束有綉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絲帶束緊,長出來的絲帶像兩條飄帶一樣垂於身前。這一時期的婦女仍然流行披綉花帔帛,只是帔帛長且窄的多,顯得富於變化而飄逸靈動。
五代服飾與唐代服飾不同的是,「帔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依據人物比例,推知這是帔帛的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隋唐時期帔帛的長度約為2米,而到了五代增至三四米。絛帶較唐代也變得細長,約長到膝下方30厘米。另外,女性襦裙腰線的位置降低,襦裙系束的位置比唐代降低,是其服裝的顯著變化。
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帔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南唐的女裙也自有特點。韓熙載任中書侍郎時,日夜宴飲,回到家中憑借記憶繪成《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五代時期姬伎歌女夜宴的場面。我們從中可以感受當時女性的服飾特點,他們的發式具有唐宋之間的轉變形式,其裙束得比唐代的低一些,裙帶較長,帔帛比唐代的窄長。
《韓熙載夜宴圖》中,女子襦裙已經落到腰間,帔帛越發窄長,人物形象上也多帶秀潤嫵媚之氣。對比唐代的《搗練圖》,可以看到當時女子裙腰位置上至胸部以上,從背後圖觀察甚至接近腋下位置。
有些奇怪的事物反而發展為時尚,而趣味也隨之變化。例如婦女纏足,可能源起於五代,五代時,南唐皇帝李後主有個宮女用帛纏足,足形彎如月牙兒形。她在六尺高的金蓮花上輕盈起舞,受到了李後主的寵愛。此後,纏足之風愈加強烈,殘害中國婦女達千年之久。「金蓮」便成了婦女小腳的代名詞。但大多從事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常常是不裹足的。
五代男服
幾十年的割據預示著國家的統一,政權的頻繁使服飾文化底蘊更為厚實。五代自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歷經50餘載,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也有不同,即襆頭巾子變化明顯。幕府燕閑錄中說到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鮮,或翹上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偽孟蜀始以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長丈余,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唐宋二代襆頭樣式不同,中間經歷了五代時期的轉型樣式。後唐李存勖即位後,尚方進御巾裹,有聖逍遙、安樂巾、珠龍便巾、清涼、寶山、交龍、太守、六合、舍人、二儀等數十種。南唐韓熙載在江南造青紗帽,人稱「韓君輕格」。這種巾式,與唐宋都不相同,比宋代東坡巾要高,頂為尖形。
五代男性首服特點見下圖,《中國古代服飾》總結:「五代十國時間較短,服飾大體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變化。」《韓熙載夜宴圖》中男子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著襆頭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似於當時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有彈性,也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
襆頭是唐代男女之中盛行的冠帽形制,也是五代較普遍的冠帽形制。由起初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漸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腳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最早的襆頭其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腳於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做裝飾,這就是襆頭的初期形態。後來發展成為軟裹唐巾,形制為後垂兩個巾角,自然飄動,也有稱「軟腳襆頭」。後來兩腳漸漸縮短,將兩腳反曲朝上插入腦後結內,多見於中唐。自中唐之後,兩腳形制卻不同,或圓或闊,如同硬翅,微微上翹,中間有絲弦,具有一定的彈性。被稱為硬腳襆頭。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唐末,襆頭已經超出了巾帕的范圍,成了固定的帽子。五代時襆頭巾子變化明顯,翹腳襆頭廣泛流行,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96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013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64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11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33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334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26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904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21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