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的男裝有什麼
❶ 朝鮮族的服飾是什麼
朝鮮族的傳統服飾是韓服。
韓服有著直線和曲線相結合的線條美,在色彩搭配上講究陰陽五行,天地人和。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小孩子的韓服一般採用7種顏色,為的是讓小孩憧憬絢麗的生活和防止鬼神的接近,無病長壽。
男士傳統韓服由冠帽(黑笠)、哲高里(男士上衣)、背子(穿在上衣外邊的坎肩)、馬褂子(穿在哲高里外面的防寒服)、巴吉(褲子)、都魯瑪吉(外出時穿在短衣和褲子外面的外套)和足衣(襪子)組成。
女士傳統韓服由哲高里(女士上衣)、領子(由動襟和領邊組成)、高琳(前衣襟上縫有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用作上衣扣,也有裝飾作用)、契瑪(裙子)、紋樣、和綉花鞋組成。
根據生活風俗和用途分類,韓服可以分為婚禮服、節日服、花甲服、周歲服等。
在春節的早上,子女要穿節日服給父母拜年,小孩子們穿七色彩緞短衣,父母則穿平常韓服;在花甲宴上,男性穿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禮服;小孩一周歲的儀式上,小孩要穿周歲服;在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要穿華麗的婚禮服。
傳統韓服穿戴復雜、繁瑣,因此傳統韓服一般在特殊的場合穿著。韓國人平時穿著改良的簡易生活韓服。
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
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戴烏紗帽或戴代表道學的程子冠),白丁則只能扎頭巾與戴草笠,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內人)、官婢(如巴只、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稱為唐只的粗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分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❷ 朝鮮族衣服啥樣
朝鮮族一向喜歡穿素白衣服,故有 "白衣民族"之稱。對白色的偏愛,典型地反映了朝鮮族酷愛潔凈的特點。最初遷入境的墾民多以線麻自織的麻布為衣料,質地粗糙,夏季涼爽,但冬不保暖。以後隨著織布工藝技巧的不斷改進,麻布越織越好,不僅紋細且少有斑點,顏色亦經漂洗由黃變白。在相當長的時期,麻布、土布一直是朝鮮族傳統服裝的主要面料。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膝蓋)。
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紐扣。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襖袖呈圓弧形肥大,左右衣襟以兩根長長的結帶在右胸前打一個蝴蝶結,長長的飄帶給人以飄逸的美感。襖的領口、袖口多以不同顏色的布條鑲邊。年輕婦女和少女在襖(則羔利)袖口和衣襟上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擺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接。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在喜慶的節日和娛樂場合也喜歡穿這種衣服。)
朝鮮族的鞋,有個演變的過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婦女多穿白色或天藍色船形膠鞋,現在則普遍穿布鞋和皮鞋。
朝鮮族婦子的缺衣幼裙,是朝鮮族衣飾西最具傳統的服裝,這也是朝鮮族婦男服裝的一小特點。缺衣在朝鮮語外叫"則高弊",是朝鮮族最愛好的上衣,以曲線形成肩、袖、袖尾,以直線形成領條領子,高晃取袖籠呈弧形,斜領、有扣、用布帶挨結,在袖心、衣襟、腋停鑲有顏色嬌艷的綢緞邊,只遮蔽到胸部,顏色以黃、紅、粉紅等淺顏色替賓,母性穿伏回灑脫、漂亮、慷慨;長裙,朝鮮語也叫作"契瑪",是朝鮮族母子的重要衣飾,腰間有長皺褶,寬緊飄勞。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造而成,顏色嬌艷,總替纏裙、筒裙、幼裙、短裙、圍裙,民族文化。年青男子戰長父多恨穿負口式的帶褶筒裙,裙消功膝蓋的短裙,即於逸靜。外嫩年婦男多穿纏裙、幼裙,夏地在上衣里添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已經縫分的裙料,由裙腰、裙搖、裙帶組敗。上狹上嚴,裙消及手面,裙晃較寬,裙上端有很多粗褶,穿時纏腰一圈前解結在左腰一側,穿這種裙子時,外面必需減穿葷紅色的襯裙。
❸ 朝鮮族服飾有什麼特色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
(1)男女服裝迥然不同,男人為上襖下褲,女人為上襦下裙。男裝的特點是上襖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褲襠和褲腿都較肥大,這同朝鮮族在室內席地而坐的風俗有關,也同他們耕種水田,需要經常卷褲腿相關。褲腳繫上絲帶。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女裝的特點是襦短裙長。上襦的長度剛能遮住乳房,長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和少女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2)男女上襖都是斜襟,無紐扣,以飄帶打結。女襖飄帶的顏色比上襖本色更深更艷。
(3)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稱。20世紀20年代末,一些朝鮮族開始穿中山服或西裝。六七十年代以後,傳統服飾逐漸被現代服飾所取代;女裝卻在各種節日、喜慶之日及休假日穿,到處都能看到。
❹ 朝鮮服飾的傳統男裝
朝鮮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其褲襠、褲腿肥大。由於朝鮮族傳統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統,人們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墊子或席子上,穿這種褲子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松,褲腿系有絲帶,外出時可以防寒保暖。
❺ 朝鮮服飾的服裝特點
傳統童裝
朝鮮兒童服裝主要是七綵衣,是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朝鮮族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或出於審美心理,或出於避邪的目的,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活潑可愛。
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傳統女裝
朝鮮民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製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婚後則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可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
朝鮮婦女的短衣長裙,是朝鮮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
短衣在朝鮮語中叫"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以直線構成肩、袖、袖頭,以曲線構成領條領子,下擺與袖籠呈弧形,斜領、無扣、用布帶打結,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只遮蓋到胸部。
顏色以黃、白、粉紅等淺顏色為主,女性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腰間有長皺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
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褶筒裙,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於勞動。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穿時纏腰一圈後系結在右腰一側,穿這種裙子時,裡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傳統男裝
朝鮮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
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其褲襠、褲腿肥大。由於朝鮮族傳統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統,人們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墊子或席子上,穿這種褲子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松,褲腿系有絲帶,外出時可以防寒保暖。
佩飾
朝鮮服裝有佩飾才顯得完美。如精美的綉花發帶、綉花荷包、流蘇,腳穿淺色船形鞋等。傳統朝鮮服裝的領結下常掛一個流蘇,流蘇上的裝飾為一塊玉雕或一柄小銀劍,其上有一環圈,下面則垂著長長的絲線流蘇,與服裝相呼應,形成整體美感。
朝鮮人民具有愛好和平而又生機勃勃的品格,民族文化深沉而又活躍、傷感而又樂觀。尤其是在節假日和老人壽誕之時穿上朝鮮傳統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共同歡慶,這已成為朝鮮民族標志性的“風景線”。
船形鞋是朝鮮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製成,柔軟舒適。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為白色、天藍色、綠色。
此外朝鮮服飾中還有一種七彩上衣,用七彩緞做成,象徵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會和喜慶活動時穿戴。朝鮮早期穿木屐、革屐,後來出現草鞋、麻鞋、膠鞋,現在普遍穿膠鞋或皮鞋。
❻ 朝鮮族服飾的介紹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族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1朝鮮族女裝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色彩十分鮮艷。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1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❼ 朝鮮服裝的文化元素
朝鮮服裝的文化元素有頭飾、斜襟、無紐扣。
朝鮮族傳統服飾以象徵純潔、善良、高尚、神聖的白色為主,呈現出素凈淡雅的風格,朝鮮族因此而有「白衣民族」之稱。20世紀初,隨著現代經濟的滲透,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朝鮮族聚居地區,受此影響,朝鮮族服飾的顏色也變得多樣起來。
朝鮮族傳統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男女服飾迥然不同,男人穿褲,女人穿裙。男裝的褲襠和褲腿都較寬,褲腳系布帶,便於盤腿席坐;婦女所穿的短襖長度及胸,長裙則長及腳跟。
朝鮮族服飾以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要原料,製作時採用平面裁剪法,穿著時顯得簡潔明快、富於變化,完美地體現了服飾的直線美和曲線美。服飾的色彩搭配遵循陰陽五行原理,利用服裝的色彩和衣料的材質演繹不同風格,使比色搭配和近似色搭配相得益彰。
朝鮮族傳統服飾是朝鮮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保留了朝鮮族民間服飾的顯著特點。此外,它還繼承了隋唐時期中原服飾的許多特點,在服飾史研究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❽ 少數民族的男裝有些什麼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2.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
3.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
4.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5.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❾ 朝鮮族服飾和韓服有什麼區別
朝鮮服和韓服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同。
朝鮮服和韓服本來就是一個民族,只是在二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為了自身的勢力而瓜分了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為分界線,從此就出現了朝鮮和韓國,他們本來是一個國家的。
朝鮮族穿戴的傳統服裝是保留傳統特色的服飾,韓國人穿戴的韓服是加入現代特色的改良型傳統服飾。所以一種是傳統特色,另一種是兼具現代特色。
朝鮮族服飾特點:
1、男人為上襖下褲,女人為上襦下裙。男裝的特點是上襖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褲襠和褲腿都較肥大,這同朝鮮族在室內席地而坐的風俗有關,也同他們耕種水田,需要經常卷褲腿相關。
褲腳繫上絲帶。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女裝的特點是襦短裙長。上襦的長度剛能遮住乳房,長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和少女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2、男女上襖都是斜襟,無紐扣,以飄帶打結。女襖飄帶的顏色比上襖本色更深更艷。
3、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稱。20世紀20年代末,一些朝鮮族開始穿中山服或西裝。六七十年代以後,傳統服飾逐漸被現代服飾所取代;女裝卻在各種節日、喜慶之日及休假日穿,到處都能看到。
❿ 56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分別是什麼樣的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服飾文化。由於每個民族的
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文化。
按民族名稱拼音順序排列:
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於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
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
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
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
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
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
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
衫,戴瓜皮帽。
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朝鮮族
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
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背褂」(坎肩)和燈籠
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
加短小。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綵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
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
達干爾族
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
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於騎馬,袍前後兩面開
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
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
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
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
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
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
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
東鄉族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回族相近,婦女一般穿藏青色
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
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臨地區。侗族服飾分為南北兩種類型。生活在北部地區的侗族
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上著無領衣,銀珠大扣,下著褲。南部的男子多穿對襟衣,
裹綁腿, 頭纏亮布;女子上著緊身衣,下著百褶裙,或上著短衣,下著長褲,盛裝時著雞
毛裙。
侗族婦女喜愛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
獨龍族
獨龍族世代聚居於雲南的獨龍河兩岸。獨龍族喜歡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既有古樸的山林風
韻,又有現代時裝魅力。獨龍族男女均喜歡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婦女頭披大花
毛巾。
俄羅斯族
我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的移民和蘇聯歸國華僑的後裔,其服飾較多地保留著俄羅斯人的傳
統特色。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皮帽。婦女上穿粗布襯衣,外
罩一件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著長裙.
鄂倫春族
鄂倫春人世世代代游獵於大小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創造了適合森林游獵的狍皮服飾文
化。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有皮袍、皮褲、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
前後開衩的長袍,婦女也穿長袍,但女袍比男袍長,不是前後開衩,而是兩側開衩。春秋和
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襖和皮褲。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世居於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廣闊地區,由於各地生存環境的差異,各地鄂溫克人有著
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鄂溫克人對服飾的製作和穿著比較講究,無論男女衣服,其衣邊、衣
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等鑲邊裝飾。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帶,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行為;婦女平
時可以不束腰帶,但勞動時也要束上。鄂溫克人喜愛藍色的衣服。
鄂溫克族的皮靴上飾有精美的圖案。
高山族
高山族生活在中國的台灣、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飾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男子上穿短
衣,束腰裙。婦女上著短衣,下穿長裙或短褲。
仡佬族:
仡佬族多數居住在貴州西部,主要從事農業。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短衣、長褲
婦女穿大襟短衣、長褲,青年婦女喜穿褶裙,襯衣外套坎肩,頭頂一方塊頭巾,額頂用一綢
帶束住。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
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
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男子穿套頭式襯衣,喜歡
在襯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帶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襖,下穿皮褲。婦女著名色連衣裙,
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則罩棉衣。
哈薩克人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種類、式樣很多。
漢族
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裝式樣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
赫哲族
赫哲族世居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豐富野生動物資源造就
了赫哲人獨特的漁獵文化,其眾多的魚皮服飾構成了鮮明的民族色。
赫哲族人將魚皮熟制後,用來縫制上衣、套褲、革兀 革拉(一種鞋)、 腰帶等,上衣較長,
式樣類似旗袍,主要是婦女穿用。
赫哲族婦女的魚皮服裝
赫哲族婦女比較注重發型和首飾,喜歡戴金、銀、銅、玉的耳環和手鐲等。
回族
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幾乎三分之二的縣。回族衣飾
簡單,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長衫,或低領對襟襯衫;中年人穿對襟白襯衫,外套黑色
坎肩,著白褲子;婦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參加宗教儀式外,大都穿與漢族相同的服
裝。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圓帽,稱禮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頭。婦女一般戴
白色圓撮口帽,或戴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有別,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綠
色。 在服飾的顏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視白色為潔凈之色。
由於回族分布廣泛,受當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在服飾上表現出不同特點。
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的基諾山一帶。基諾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對襟衣,下著及膝寬腿
褲,裹綁腿,喜用長布包頭,戴耳環
婦女穿圓領無扣、鑲七色紋飾的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盤三角形刺綉胸兜,下穿前開合短
裙,頭戴披風式尖頂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