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分類 » 客家男裝什麼意思

客家男裝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11-20 01:25:21

Ⅰ 客家人是什麼意思

客家人,又稱客家民系,是中國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這一稱謂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

客家人是歷史上由於戰亂、飢荒等原因,中原漢民族逐漸南下,其中一部分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畲族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上和經濟文化上的交融,最終形成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他們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獨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態。因此客家文化概括地說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樂、客家童謠、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客家人,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Ⅱ 客家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數女人夏天戴的「涼帽」(涼笠)和秋冬時期戴的「冬頭帕」。
客家衣著最突出的特點是「質朴元華」。古代方誌多有記載。如康熙三十年《程鄉縣志》講,程鄉縣(今梅縣)城鄉婦女的穿戴風俗是「頭不纏錦,足不裹吊」。至乾隆年間,「中上人家,婦女紡織縫紉,粗衣薄妝,以貞淑相尚。至村鄉婦女區,槌警短裳,任田園諸務,采山負檐,未免鄙野」。換言之,「粗衣薄妝」、「槌暑短裳」穿戴上的特點,甚至簡朴到「鄙野」的程度,足見當時服飾的樸素。一個民族或民系是否講究穿戴,從婦女身上反映尤為明顯。客家婦女以勤勞、儉朴、吃苦耐勞著稱於世,不崇尚時髦,朴實無華,對衣服十分愛惜,平日穿打補丁的衣服,新衣服除過年或走親戚偶爾穿一兩回外,總捨不得穿。「在家唔怕舊,出屋唔怕新」,這些俗語很能說明穿戴觀。
客家人的簡朴是與整潔連為一體的。客家人常用服飾因城鄉貧富而有不同,鄉村居民大都穿著樸素,但求耐穿、舒適、大方,而城裡人穿著較講究,注意時尚和整潔,一般都講求身份和環境。舊時有句俗諺「不怕衫爛,最怕人爛。」衣服雖破,只要補得好,洗得干凈,穿得整齊,就不會被人見笑。客家人重面子,極為注意正式場合的穿戴。如梅縣人有謂「鍋里無米煮,出門衣官樣」。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均須穿上整齊清潔的衣衫,以免被人瞧不起。康熙年間《程鄉縣志》卷一《風俗》稱「齊民無事不衣冠」。黃遵憲在同治年間所作《送女弟》,也說客家婦女「盛妝始脂粉,常飾惟荼巾」,是符合客俗實際的寫照。客家人對於破舊衣服不會隨便拋棄,有句俗話說:「爛衫爛褲不要丟,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襠褲(約6寸寬)的褲頭,多用質地較差的白布接成,駁接部分被上衣遮住,無傷大雅。有的婦女的嫁衣,一輩子都捨不得穿,壓在箱底櫃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為死後的殘衣。
客家人做衫褲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紗、薴麻,自己紡織的,俗稱「家機布」。這種布布面寬為一魯班尺(相當於12市尺),以三丈為一匹(約43. 2市尺) ,故當地稱為「三丈白」。一般來說,面寬一尺、長三丈就足夠通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規。織布首先要有「線」,最初的線也是自紡的。不過這種「紡線」很粗,織成的布很粗糙。後來有了機線,稱之為「洋紗」,墟鎮上亦有了專門的洋紗店,他們把洋紗貸出給村婦織成布,然後以布換紗,投入再生產,這種行為叫做「回布」。當時梅州城鄉很多婦女都會織布,興寧縣尤為普及。這種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藍、青藍等顏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澤多偏黑,偏深藍、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紡織的布。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傳統的衫為「大襟衫」,褲為寬大的「大襠褲」。衣著款式偏寬偏長,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紐扣,女裝則在襟邊加一兩條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袖寬長,其中袖口寬1尺左右。而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管(俗稱「褲腳」)寬1.8尺至2尺。穿時一般用「褲頭帶」(紗布帶)扎緊,或將褲頭交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
舊時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加穿一條較短的褲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內衣,俗稱「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的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禦寒衣服稱「棉襖」或無袖的「棉背褡」。
「大襟衫」,在胸前不開口不設紐扣,表面不設口袋。其開口從頸部開始向右斜開直至右肋下並沿邊而設紐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襠褲又叫「斗頭褲」(或「交頭褲」)。由於氣候關系,冬天穿棉褲的極少。一般人家不論男女,一件棉襖往往要穿一輩子。一般情況下,梅州城鄉人民穿衣服大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哥新,二哥舊,三哥著的爛衫袖」。前者的意思是說,一套衣服大體要穿9年才換新的,後者的意思是說,小孩子穿衣,大哥穿過的衣服傳給二哥三哥繼續穿。
當然,貧富人家的衣著有所不同。在衣料上,少數富家多穿絞羅綢緞。在衫褲式樣上,除大襟衫大襠褲開胸褂外,還有穿灑衣、馬褂。所謂「灑衣」,實為下擺延長至膝以下的大襟長衫。所謂「馬褂」,實為無袖的開胸衫。馬褂與灑衣往往同時穿著,即穿上灑衣後再穿馬褂,稱之為「馬褂套灑衣」,又俗稱為「長衫套馬褂」。如果再戴上一頂「瓜督帽」,便是鄉紳的穿戴了。富家的太太小姐也穿長衫,但其長衫不叫「灑衣」,而稱「旗袍」。
一般婦女穿大襟衫交(交叉)頭褲要配頭帕。頭帕多為黑方形,配有環扣,一端扣於腦後發髻上,一端扣於頦下。頭帕夏可遮陽,冬可為頭面護暖。另有一種叫圍帕,多為做家務勞動時穿。長的圍帕稱為吊裙,端頂用帶掛於頸部或與面衣的頸扣相扣緊,胸前用帶扎於腰部。短帕稱為圍裙,僅系於胸前腰部。

Ⅲ 客家人什麼意思

客家人,或稱嶺東人、客家民系,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族群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客家人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廣西東南部以及福建南部、江西南部。 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北方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南越族、閩越族、畲族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Ⅳ 客家是什麼意思

客家的意思就是:祖籍異地,遷來本地多年的居民,就像過去來此作客,因為客久家安,所以叫客家(人)。

Ⅳ "客家"是什麼意思

中國的客家人和以色列的猶太人一樣,是當今世界專家學者研究熱門的兩種人。然而,依據什麼來界定客家人呢?至今卻沒有達到共識。
其一之說法,凡是講客家話(新民語)的人,都是客家人。這是以語言來劃分的。

其二之說法,凡是在客家人聚居地生活的人,都是客家人。這是按地域論來劃分的。

其三之說法,凡是先祖從中原(包括陝甘晉豫之河洛地區)南遷而來的漢人,都是客家人。這是依據根源論來劃分的。

其四之說法,凡是有客家血統之後裔,都是客家人。這是依據血統論來劃分的。

其五之說法,凡是移民流動變遷啟籍而來的客人,都是客家人。此為各種方誌記載"主客"之依據。這是按客民遷徙論來劃分的。

其六之說法,凡是有客家風俗習慣的都是客家人。這是按風俗習慣論來劃分的。風俗習慣包括婚喪嫁娶儀俗、歲時節目風俗、文化、藝術、服飾、建築等。

其七之說法,凡是具有客家精神意識的客人,都是客家人,這是按精神意識論來劃分的。其精神意識包括儒家文化、思想、感情、宗教、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愛國愛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勤儉持家等等。

其八之說法,凡是認同自已屬於客家的,就是客家人。這是依據認同意識來劃分的。

我認為客家人不是頂指單一民族的遷移者(也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遷移者)總體稱為客家人,因其去的不是祖居地居住所以叫做客家人,(不是常有客死他鄉一說嗎!)

Ⅵ 客家是什麼意思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客家人,這是一個充滿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的苦難的代名詞,客家人遷徙過程充滿血淚和辛酸;客家人,這又是一個富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輝的代名詞,客家人歷經磨難,創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榮和輝煌值得客家人引以為自豪。
當客家先民輾轉奔波,最後找到閩、粵、贛交界地區這片大本營時,被周邊的其他民系視為「客人」,即「外來人」。「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客家人,不單被稱為「客」,而且也自稱為「客」,表現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達。正是有這種大度和豁達的精神素質,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鄉即故鄉」,才能把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土著居民融合進來,最後「反客為主」,形成獨特而優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成員。學習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客家後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有助於客家後代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稱謂的由來
什麼是客家民系
在過去千百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客家先民 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遷移,再遷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徵,而且當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來的時候,客家民系依然輾轉遷徙,為尋找理想家園而腳步不停。正是背負中原文明的大遷徙,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優秀的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民系呢?所謂客家民系,就是漢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支,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
客家民系形成的標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

客家人的大本營
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大本營地區交通阻塞,滿 三角地帶 目丘陵、山脈,是東南丘陵的集中地。這里武夷山脈和南嶺山脈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與東南沿海相隔離的天然屏障。正是在這天然屏障的心臟里,孕育出養育東南大地人民的贛江、汀江和梅江三條大江。在這三條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兩岸,小盆地星羅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遷移,終於找到了較為理想的落腳地。這里一個個小盆地,經過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開發、建設,形成了一連串車水馬龍的集鎮和炊煙裊裊的村莊。
客家稱謂的由來
客家民系在贛、閩、粵三角地帶的形成,使赤縣東南一隅光華炫目,生機盎然。充滿神奇奧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營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里有一群血脈里奔流著炎黃熱血的人,在辛勤播種、耕耘著華夏文明,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麼,客家的稱謂怎麼來的呢?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於「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總體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這是一首在客家地區流傳很久的歌謠。這首歌謠反映了客家人遠離故土、遠走他鄉的歷史際遇,表現了客家人隨遇而安、心胸寬廣的精神面貌。「人稟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鄉即故鄉」的氣概,表現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謂」的豪邁氣概。如果沒有這種豪邁氣概,客家人怎麼可能會因被稱或自稱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這個響亮的名字,讓客家子孫後代為之驕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和光大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怽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凶,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轉徒粵閩,從宋末、居安業定,駐足梅州,復明播、繼清遷,群分邊郡,瓜瓞(di哱plain)綿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為家就是家。」(黃火興:《長聯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總第1期)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聖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於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並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徵的一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於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徵。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一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聖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於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發端於洛陽。張衡在洛陽製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於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贛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歐陽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隨著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經歷了元明清的戰亂,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劉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應州形成粵東客家大本營之一,成為文化之鄉,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黃遵憲、丘逢甲等。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里;她發達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一棵屹立於東方聖土的參天大樹!這是一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浸染「鄉土情結」的客家文化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麼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鬆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朴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採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你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你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你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為什麼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你的心裡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的新枝,在這鬱郁蔥蔥的新枝上,已經掛滿了色彩斑斕的果實。

Ⅶ 客家是什麼意思

客家指的是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歷史開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經過千年演化,最遲在南宋已逐漸形成一支具有獨特方言、風俗習慣及文化形態的漢族民系。

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嶺南)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客家語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圍龍屋制度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巔峰代表。客家學是當今世界的一門顯學。

(7)客家男裝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客家」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清朝)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亦稱惠潮來民)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

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者一輩都自稱福廣人、嶺東人或者循州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當地縣名為名。

「客家」一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 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不清楚這個稱謂。

Ⅷ 客家服裝主要是藍.黑.白.其有何意義

客家服飾——對客家人勤勞、朴實生活的詮釋

客家服飾沒有少數民族服飾那樣斑斕多姿、絢麗多彩,而是以樸素、簡潔見長。客家服飾顏色喜素,以黑、藍、白為主色調,深色、素凈的暗色給人素雅嚴肅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穩內斂的性格,耐臟的特色也較適應農耕生活。客家服飾主要由內衣、上衣(大襟衫)、褲子(大褲襠)、鞋襪等幾部分組成,客家婦女的服飾還有擋風遮日的冬頭帕、用以蔽胸腹的圍裙。男裝是正面開縫,用布作紐扣,女衫比男衫稍長,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腋,沿側縫直至下擺。其內衣多為白色,其外裝均為藍色、黑色,但冬頭帕和圍裙又是由紅、綠、藍、白、黑幾種顏色的線交織成條狀彩紋的,為沉暗的客家服飾添上了亮眼的一筆。

客家服飾以實用為原則。以勤勞聞名的客家婦女大多在外幹活,她們頭戴的冬頭帕設計得非常科學、實用。冬頭帕扎在頭上冬天可保暖,夏天換種扎法,即將冬頭帕的尾部疊起來,折出立體的帽檐,又可遮日防曬。客家婦女的上衣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於腰線上,便於婦女哺乳,幹活時又可將前身折短塞於腰帶。寬大並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帶,還可用以放置隨身物品或錢幣,隨身而不累贅。冬天的襪子長至膝蓋,有點像現在時髦的靴襪,非常保暖。圍裙可防臟,冬天還可把手裹著取暖。可見,客家服飾的每一處設計均體現實用性,真正折射了客家人勤勞、質朴的生活風貌。
客家婦女藍衫服飾的審美意義

許多民族在追求霓裳華服中迭宕起伏,惟有客家藍衫以其沉穩內斂的民族性任歷史的風吹雨打而不倒,這雖與生活艱辛、居住地遠離中央政權統治、過著與外界隔離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系, 但主要還體現了下面幾方面審美特點:
1. 簡潔樸素美。從款式、色彩方面體現了出來。藍衫服飾不像其它少數民族服飾那樣斑斕多姿,絢麗多彩,而以樸素、簡潔見長。客家藍衫服飾顏色多以深藍為主色調,因為深色、素凈的暗色給人素雅嚴肅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穩內斂的性格,同時,耐臟的顏色也較適應農耕生活。
2. 實用經濟美。從衣服的功能上,體現了實用、經濟的原則。藍衫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於腰線上,便於婦女哺乳,幹活時又可將前身折短塞於腰帶。寬大並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帶,還可用以放置隨身物品或錢幣,隨身而不累贅。可見,藍衫服飾的每一處設計均體現了實用性,真正折射了客家婦女勤勞、質朴的生活風貌。
3. 自然和諧美。客家人頑強的生存能力,首先表現在與大自然的契合,對新的自然環境的適應以至和諧。藍衫服飾材料多採用棉質天然材料,染色用自然原料提取,無污染,綠色環保,這點也與客家人善於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徵相吻合。
4. 懷舊精神美:從客家服飾身上,除看到客家人淳樸的精神之美外,更重要的是體現其內在的美。他們更重視對祖先所培育出來的質朴無華的傳統精神的繼承。盡管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客家人已改變了過去那種形制單一的衣飾,但不慕虛榮、崇尚勤儉的客家精神和審美情趣,卻存在於客家人的意識之中。保留藍衫服飾風格能時時提醒他們不忘歷史,同時也是對祖輩們緬懷和敬仰的一種體現。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從客家婦女藍衫服飾款式特點、文化差異、審美特點等方面可以看到,藍衫服飾實是根植於客家這一特殊的民系之中,它不僅反映了客家人的服飾審美觀念,而且對現代人們的思想和審美價值取向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例如,現代服飾追求簡潔、大方的設計理念,往往是受藍衫服飾審美魅力的影響。今天我們研究它的意義,就是要挖掘客家服飾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把客家服飾文化帶向更為廣闊的發展舞台。同時,藉助民間藝術將客家服飾進一步開發和美化,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

Ⅸ 客家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客家

客家是一種別人對這個群體的稱呼,漸漸變成這個群體的自稱。再後來學者研究的時候,將這個稱呼用來指這個族群,不再是當初那個小群體。歡迎了解客家人的歷史。詳情可以參考:網路客家http://ke..com/link?url=J9Os5x_2qBbSqD-q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935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4985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618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08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31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311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23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88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19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