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迪雷斯男裝質量怎麼樣
『壹』 關於航空航天的知識
航空航天基本知識
我們知道,人類的家園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蓋著一層大氣,如果沒有水和大氣以及適宜的溫度和環境,生物是很難生存的。
通常,在人們的眼中,「天」很高,要想沖出厚厚的大氣層,進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難。其實,與地球相比,大氣層是很稀薄的。
人們知道,地球的直徑大約為12700千米,而大氣層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把大氣層看成是蘋果的皮,可這層「蘋果皮」本身卻是變化多端的。
比如最貼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叫作對流層,其高度從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約11000米止,其頂界是隨緯度、季節等情況而變化的,在赤道地區為17000米,在中緯度地區(如北京、天津地區)為11000米,在地球兩極地區則為7000-8000米。
對流層的主要特點是,空氣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稱為變溫層,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約下降6.5℃。與此同時,氣壓也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圍內,包含了大氣總量的一半,而整個對流層,大約佔了全部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
由於幾乎所有的水蒸氣都集中在這一層大氣內,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這里也是風雲變幻最為劇烈的一層。從大約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氣溫度基本不變,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稱為同溫層(實際情況是:在25000米以下,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溫層頂,氣溫約升至-43至-33℃)。同溫層的氣溫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該層大氣離地球表面較遠,受地面溫度的影響較小,並且其頂部存在著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的輻射熱等。
同溫層所包含的空氣質量大約占整個大氣的四分之一弱。在這一層大氣內,沒有上下對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風,所以又叫作平流層。另外,該層大氣幾乎不存在水蒸氣,基本上沒有雲、霧、雨、雹等氣象變化的現象,這對飛行器的平穩飛行是非常有利的。不過,由於空氣密度很小,飛機在這一高度層上又不適宜機動飛行。
人類的航空活動差不多都集中在對流層和同溫層內。為了保證飛機和發動機的工作效率,飛機飛行的高度一般不超過30千米的界限。
從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圍,被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空氣的特點是:以 45千米為界,溫度先升後降。由於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氣溫先由同溫層頂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從45千米起,隨著高度的升高,氣溫又開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間層的空氣已經很稀薄了,其空氣質量約只佔整個大氣層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萬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氣的密度僅為地面的一千萬分之八。由於空氣非常稀薄,並且氣體開始呈現電離現象,因此,人們一般把飛行高度達到80—100千米的飛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氣飛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國試飛員約瑟夫·沃爾克駕駛X-15A火箭飛機飛出了 7297千米/小時的驚人速度,創造了有人駕駛飛機速度的世界紀錄。而且,他還曾多次飛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為美國第一個「駕駛飛機的宇航員」。按照美國航空航天局規定:飛行高度超過80千米的飛行員即可稱為宇航員.
在中間層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圍,稱作電離層。其特點是:含有大量的帶正電或負電的離子,空氣具有導電性。並且,其溫度隨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時,氣溫可達400℃。所以,這里又被人們叫作「暖層」。
在電離層頂端之外,便是大氣的最外層——「散逸層」了。由於地球引力的減弱,氣體分子和等離子體與地球已若即若離。
電離層和散逸層的空氣密度極低,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已很小,因此,人類大部分的航天活動都是在它們之內(或之外)進行的。
航空與航天的區別:
航空與航天是人們經常接觸的兩個技術名詞,兩者雖然僅一字之差,卻被稱為兩大技術門類,這是為什麼呢?
您稍加註意即可發現,航空技術主要是研製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及吸氣發動機,航天技術主要是研製無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運載火箭和導彈武器,最能集中體現兩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從航空器與航天器的重大區別上即可看出兩個技術領域的顯著差異。
第一,飛行環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氣層中飛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現代飛機最大飛行高度也就是距離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後飛機上升高度提高,它也離不開稠密大氣層。而航天器沖出稠密大氣層後,要在近於真空的宇宙空間以類似自然天體的運動規律飛行,其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對在運行中的航天器來講,還要研究太空飛行環境。
第二,動力裝置不同。航空器都應用吸氣發動機提供推力,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作氧化劑,本身只攜帶燃燒劑。而航天器其發射和運行都應用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既帶燃燒劑又帶氧化劑。吸氣發動機離開空氣就無法工作,而火箭發動機離開空氣則阻力減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氣發動機包括燃燒劑箱在內都可隨飛機多次使用,而發射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雖然太空梭的固體助推器經過回收可以重復使用20次,其軌道器液體火箭發動機可以重復使用50次,但與航空器使用的吸氣發動機比較起來,使用次數仍然是很少的。吸氣發動機所用的燃燒劑僅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發動機所用的推進劑卻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液體的,也有固體的,還有固液型的。
第三,飛行速度不同。現代飛機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軍用飛機。至於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機,都是以亞音速飛行的。而航天器為了不致墜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運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運行時都處於失重狀態,若長期載人會使人產生失重生理效應,並影響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員與飛機駕駛員比較起來,其選拔和訓練要嚴格得多。一般人買票即可坐飛機,而花重金到太空遨遊的人還必須通過專門培訓。
第四,工作時限不同。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最大航程計約2萬千米,最長飛行時間不超過一晝夜。其活動范圍和工作時間都很有限,主要用於軍事和交通運輸。雖然通用輕型飛機應用廣泛,但每次活動范圍相對更小。而航天器在軌道上可持續工作非常長時間,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聯盟TM號載人飛船,可與空間站對接後在太空運行數月之久。再如太空梭,能在軌道上飛行7-30天,約1.5小時即可圍繞地球飛行一周。載人航天器運行時間最長的當屬和平號空間站,它在太空飛行了整整15個年頭。至於無人航天器,如各種應用衛星,一般都在繞地軌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測器,如先驅者10號,已在太空飛行了32年,正在飛出太陽系向銀河系遨遊。航空器的優點是能多次重復使用,而航天器除太空梭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載人宇宙飛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飛機的升空是從起飛線開始滑跑到離開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為止的運動過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時只要經過下滑和著陸即可。只有個別飛機如英國的「鷂」型戰斗機採用發動機噴口轉向的方式使飛機能夠垂直起落,但機身並未豎起,仍處於水平位置。而至今為止的航天器發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發射,頂部裝著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都是垂直騰空的。在完成發射過程中,運載火箭要按程序掉頭轉向和逐級脫離,最終將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運行。有的航天器發射,中間還要經過多次變軌,情況更為復雜。太空梭雖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發射升空的。至於返回式航天器,其回歸地面必須經歷離軌、過渡、再入和著陸四個階段,遠比飛機降落困難。航空器的起飛、飛行和降落與航天器的發射、運行和返回,雖然都離不開地面中心的指揮,但兩者的地面設施和保障系統及其工作性能與內容也是大有區別的。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國人就開始製作木鳥並試驗原始飛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輕型飛機在法國誕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行者」1號飛機,在人類航空史上首次實現了自主操縱飛行.這次試飛成功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事件,人類航空史從此進入新的紀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國著名試飛員查爾斯·耶格爾駕駛X—1飛機實現了突破音障飛行
1969年7月20日22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邁出一小步成為全體地球人類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世界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為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上著陸
1971年4月9日
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個空間站。兩年後,美國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5年後,美國的「海盜」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太空梭---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蘇聯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服役已經超期8年,至今仍在運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類空間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簽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國際空間站
我國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
回式科學試驗衛星,並於3天後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這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國外衛星,使我國在世界航天商業發射服務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順利升空,並正常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在空間技術領域進行的全面國際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並於2003年10月16日圓滿回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國與歐洲空間局聯合研製並發射了「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科學衛星,「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由國務院批准立項。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發射.
『貳』 符拉迪斯沃克在俄語里是什麼意思
題主想問的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語里是什麼意思。征服東方。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叫海參崴,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州的首府,也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最大城市。在俄語里是征服東方意思。
『叄』 電影《鋼琴家》裡面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為德國軍官演奏的那個曲子叫什麼名字
鋼琴曲的名字就是 Gloomy Sunday 。 《布達佩斯之戀》 電影叫 《鋼琴家》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
『肆』 星際之門:亞特拉迪斯這個美劇講的什麼
片名是星際之門:亞特蘭蒂斯,(英文Stargate Atlantis,簡稱SGA)是作為Stargate SG-1的一個衍生劇集開始的。
曾經,一個高度發達的先進種族Ancient以地球為基地,幾百萬年前,不知什麼原因,他們離開地球去了某地,在南極只留下一個前哨站。在Jack O'Neill將軍用前哨站的一種Ancient武器消滅前來攻擊地區的Goa'uld人的艦隊之後,各國合作建立了南極聯盟,為研究前哨站里的Ancient科技、促進國際合作與和平而共同努力。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了Ancient離開地球後所去的地方——飛馬座星系。於是,為了發掘被埋沒的歷史、探索未知的世界,各國組建了亞特蘭蒂斯探險團隊,通過星際之門到達了幾百萬年前從地球飛走的亞特蘭蒂斯城。
但不幸的是,地球人的到來驚醒了一群統治飛馬座星系的怪物——Wraith,他們技術先進、體格健壯,性情粗野殘暴,不講信義,而且以人類為牲畜,吸人生命。一萬年前他們打敗了Ancient並迫使其逃回地球,而探險隊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Wraith是Ancient試驗的產物!為了對抗強大的Wraith,亞特蘭蒂斯的小分隊不得不探索飛馬座星系諸星球,與飛馬的原住民聯系,試圖找到抵禦Wraith的方法,經歷了一次次險象環生的旅程。
『伍』 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核電事故 分別是什麼事故 什麼事件發生的
一、切爾諾貝爾核電事故
曾經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站,在1986年4月26日發生泄漏,切爾諾貝爾4號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當中,發生失火,引起爆炸,核電產生的放射物,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的一百倍。8噸多的輻射物質泄漏,塵埃隨風漂浮,給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帶來了極大的污染。
很多良田受到了污染,因為核電站泄漏帶來的後遺症,致使烏克蘭250萬人身患各種疾病。其中有47.3萬名的兒童。這場災難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至少是100年,輻射物質將持續10萬年。核電站的泄漏給千前蘇聯帶來的損失高達100億美元。
二、三英里島核事故
這是美國最為嚴重的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凌晨,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東南的三英里核電站的2號反應堆,發生一次放射物質泄漏事件,導致周圍80公里受到核污染。事故原因,起因一台水泵跳閘導致蒸汽發生器二次側給水中斷。
三、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2011年4月3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反應堆建築殼出現裂縫,是造成大量放射物質泄漏的主要原因。當時的事故處理人員,用水泥將這條20厘米的裂縫封死後,放射污染物質,還是泄漏而出。原因是水泥被源源不斷的污水給沖走了。裂縫當中排出的污水,是安全標準的四倍,開始的時候核電的工作人員還希望用類似的膠水的物質,把裂縫的地方粘起來。可是封存失敗,致使7噸放射廢水泄漏,有兩名員工受到核電污水的噴淋。
事故發生後,東電表示會對此次核泄漏事件全部負責。其實早在1978年福島核電就發生一樣的安全事故,但是到2007年才公之於眾。事故發生後,處於核電周圍的20公里人員全部撤離,很多放射物質流入太平洋,導致某些魚類變異,身上留有放射物質。
(5)拉迪雷斯男裝質量怎麼樣擴展閱讀:
核輻射對人的影響:
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γ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
人暴露在核輻射的環境下,幾個小時內就會出現惡心嘔吐,然後出現腹瀉頭疼等發燒的症狀。也有可能出現無症狀期,但是過幾周後就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症狀。在輻射量越大的情況下,這些症狀可能出現的更早,一半健康的成年人是無法承受4戈雷的輻射劑量。人在放射治療時使用的輻射量大概是1-7戈雷。但是高度可控制的,而且是作用在一塊很小的區域當中。
輻射最危險的是致癌,射線導致細胞不會變成新的細胞,只會源源不斷的產生癌細胞。有些輻射也並不是產生癌變,但是會更改基因,導致遺傳下一代,造成新生嬰兒的急性或者得嚴重的先天性疾病。
『陸』 天王星的環境是什麼樣的適合人類生存嗎
781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用一台15厘米口徑的自動反射望遠鏡觀察天空。他仔細地觀察每顆恆星,尋找不尋常的物體。三月的黃昏,他發現了一個不同於其他星星的小夜盤。先是他認為那就是一顆隕星,但別的科學家卻很高興獲知他造就了一顆新的行星。
有些人宣揚赫歇爾的名稱。科學家赫拉迪奧斯(英語中的天王星,也是古希臘文化之王赫拉迪奧斯,也是古希臘文化之王赫拉迪奧斯)取名,但卻沒有協助她們。天王星的勻速轉動和轉動是太陽系行星的第七顆關鍵行星,間距太陽光29億千米。該行星每84年繞太陽光一圈,其路軌是一個大橢圓形。與太陽的距離是木星的二倍,與地球上的間距是木星的19倍。大約17鍾頭便會旋轉。其轉動軸有一個獨特的傾斜角,在平面圖(赤道面)和傳動軸以及路軌中間,其路軌為98度。就是,它基本上是在後面跑。革命期內,北極圈有一半時間與太陽光間隔,南極洲的另一半時間則與太陽光相對性。
從內到外,天王星的結構由核(岩層)、地核(水、氨和甲烷「冰」)、大氣(氫、氦、甲烷)和表層大氣構成。大風大浪和雲在濃煙層下邊的不一樣層面地域造成。這兩個特點不可以從光源見到,但能夠在紅外線股票波段檢測到。紅外感應探測器也可以區別高低溫試驗區和粉層,隨後用假面標識這種地區,供大家探尋。我們可以見到,在天王星的一個端點上存有著雲彩,而且造成了一個不顯著的雷電狀雲。天王星看起來是深藍色的,由於大氣層頂層的甲烷會接受紅、橙二種光源,促使不一樣化學物質顆粒間的高清藍光透射。他們與太陽和甲烷一起造成一種光化學污染。在8000公里的大氣中,天王星的外表溫度大概是-220℃。它是一片由水、甲烷和二氧化氮組成的奇特深海。科學研究工作人員不可以明確深海中是不是帶有液態或固態冰,可是她們覺得天王星的關鍵是一塊和地球上一樣大的岩層核。天王星環
『柒』 什麼是閹伶歌手條件
閹伶歌手最早出現在16世紀,當時由於女性無法參加唱詩班也不被允許登上舞台,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首先引入了閹伶歌手,他們挑選出那些嗓音洪亮的清澈男童,在進入青春期前通過殘忍的閹割手術來改變他們發育後的聲音,因為體內的性激素發生變化,他們的聲道會變窄,有利於音域的擴張,加上巨大的肺活量和聲理體積,使他們擁有了超過了常人3倍的非凡嗓音,閹人歌手也在講究音質和技巧的美聲唱法年代風靡一時,那時大多數歌劇院的演唱者都是閹伶歌手。簡介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對閹人歌手的存在的更有利的證據是它為窮人的孩子提供了一條活路。在那不勒斯王國中,密探被派遣前往義大利各處,帶回有潛力的孩子,再在基地中訓練他們。盡管剝削重重,但對於這些被閹割過的孩子而言,確實前景美好。雖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會最終得到一副驚艷的嗓音(其中不少人只會靠在不知名的小鎮中演唱彌撒換取微薄酬金度日),但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在其他境況中難以企及的完善教育。
17、18世紀閹伶歌手的盛行,大大發展了各種歌唱技巧,因之在聲樂史上被稱為「美聲歌唱的黃金時期」。可以說,美聲唱法的始祖正是這些閹人歌手,正是他們塑造了今天歌劇的輝煌!歷史上最著名的閹人歌手有塞涅西諾、卡法雷利、法瑞內利。1994年的金球獎最佳外語片《Farinelli Castrato》(中譯名《絕代妖姬》)描述的正是法里內利的生平故事。
除音樂以外,閹人歌手甚至引發過歷史軼事,17世紀,迷戀閹伶歌手的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為了從波蘭國王那裡借歌手為其表演還停止了與波蘭的戰爭.直到1870年,義大利宣布其為不合法後,閹伶歌手的盛行才退出了歷史舞台。1902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頒布命令永久禁止閹伶歌手在教堂演唱。在這之後,最後一位閹伶歌手Alessandro Moreschi,他於1922年離開人世。
編輯本段歷史
18世紀末,閹人歌唱家在歌劇中起著主要的、而且往往是決定性的作用。義大利人甚至把音樂家看作是閹人的同義詞。
德國一位學者寫道:「年輕的閹人歌手嗓音清脆、動聽、無與倫比,任何女性都不可能具有如此清脆、有力而又甜美的歌喉。」
18世紀英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查爾斯·帕尼曾這樣描述1734年法里內利在倫敦演唱時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調處理得非常精細,樂音一點一點地逐漸增強,慢慢升到高音,爾後以同樣方式緩緩減弱,下滑至低音,令人驚奇不已。歌聲一停,立時掌聲四起,持續五分鍾之久。掌聲平息後,他繼續唱下去,唱得非常輕快,悅耳動聽。其節奏之輕快,使那時的小提琴很難跟上。」
就連對閹伶一向持有偏見的法國著名劇作家伏爾泰也承認:「他們(指閹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勝一籌。"
歌聲雖然美妙,但是畢竟是違反現代的道德觀念的,18世紀後閹人歌手消失了。
從17世紀初葉歌劇興起,到18世紀末,閹人歌唱家在歌劇中起著主要的、而且往往是決定性的作用。義大利人甚至把音樂家看作是閹人的同義詞。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至少有兩位閹伶--法里內利和帕切羅蒂,是迄今最偉大的歌唱家之一。
遠在義大利歌劇興起以前,男子就因種種緣故接受閹割,他們中間只有少數是出於正當的醫療需要。歷史上,閹人是很多國家後宮內的待從。幾百年來,閹割也被用作一種懲罰手段。在古埃及,閹割往往作為對通姦的刑罰,俘虜也有時象懲罰奸人一樣被割去睾丸。
然而,只是為了音樂目的--造就男性女高音和女低音而對男童實施閹割,卻十分令人吃驚。這個傳統所培育的音樂藝術到19世紀初葉,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閹伶的聲樂藝術及其美聲唱法,包括各種裝飾樂句,如瑟音、連音、震音、顫音和華彩段等等,都進入了羅西尼、貝利尼和多尼扎蒂創作的歌劇中。著名閹伶歌手Farinelli(法瑞內利) (1705.1.24-1782.7.15)
提到Farinelli(法瑞內利),恐怕還有許多人不了解。他就是三百多年前義大利著名的閹伶歌手。據說,他演唱的歌曲難度極高,一些復雜技巧,諸如十度音程的跳進等,除了他以外,幾乎無人敢於問津。那個時代的美聲唱法教育大師曼奇尼曾經驚呼:「在我們的時代,沒有任何人能夠與他相比。」觀眾對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天上有一個上帝,地上有一個法拉內利!」法拉內利不僅以其爐火純青的歌聲成為無可爭議的歐洲一流歌唱家,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和謙虛的品性,得到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的賞識在宮廷供職,其間,還兼管宮廷的外交事務和公共事務,並獲得了西班牙最高騎士爵位。聲名之高,獲譽之隆,後來者不敢望其項背。
如今的我們當然無緣親耳聽到他美妙的聲音。但我們卻能從一部電影中獲得一些關於他的信息。這部電影就是《Farinelli》,中文譯名《絕代妖姬》。這部電影是由義大利、比利時、法國合拍的,曾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凱撒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他的歌唱,在人間的確是沒有的,因為那聲音,是運用了現代先進電腦技術把幾個不同聲部的男聲、女聲和童聲混合製作而出的,而那位三百多年前聲名卓著的義大利歌唱家法拉內利的歌聲,已經永遠地塵封在歷史的記憶里了。
不得不說一句的是,到了現代,有假聲男高音出現的作品並不多,而且假聲男高音演唱者必須具備先天條件,加上日後苦練才能有所建樹,所以假聲男高音演唱家是屈指可數的稀世珍寶。盡管全球的假聲男高音和次女高音們已經用盡全力嘗試那些高難度的詠嘆調,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礙。對假聲男高音而言,聲樂技術是最大的障礙。被譽為「新生的法里內利」的Angelo Manzotti是最強的假聲男高音之一。對比他和薇薇卡演唱的「Riccardo Broschi: Son qual nave」,我們可以發現他在演唱這首難度最大的詠嘆調的時候遇到了困難。而且他簡化了一些特別困難的花腔片斷,還在演唱中因為技術緣故出現了不少錯誤。對次女高音而言,阻止她們超越閹人歌手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關於肺活量的問題。法里內利(Farinelli)被證實有能力在一口氣之內在一個音符上保持超過一分鍾或者唱出250個音符(當今公認的最好的次女高音-巴托莉,在一個音符上一口氣只能保持不到30秒。第二個問題有關音域。跟假聲男高音相比, 次女高音有更好的聲樂技巧,但是她們不能達到男低音的音域。舉例來說,有時閹人歌手詠嘆調中的花腔片斷可以低到G3。Manzotti(唯一留有錄音的閹伶)的錄音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在他的錄音中,音域超過了三個八度。當然Farinelli正是他們永遠無法逾越的障礙。
這里介紹的就是模仿閹伶歌手的唱腔和風格的歌曲。與此相似的,我們最早接觸的就是《第五元素》裡面的插曲。《第五元素》對閹人歌手一定的再現,電腦不一定能對消失百年的音樂完全的模擬,但是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歌聲的美妙!在男高音聲型中,除了常規的男高音之外,還有閹人歌手(Castrato)、假聲男高音(Falsetto Tenor)和高男高音(Countertenor)之分。世人對這3種特殊男高音的唱法在概念上、認識上、辨別上存有很大爭議。其實,這3種聲型的男高音是有所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現以CD音響為據,評說一二。
閹人歌手,在今人看來似乎是荒謬之事,簡直不可思議。不過,在17、18世紀,閹人歌手風靡了整個歐洲,獨霸樂壇250年。閹人歌手雖然殘酷不人道,在聲樂發展史上卻是Bel Canto的先驅。
當時,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說話也不許歌唱,教堂唱詩班就以男童(Boy Soprano)代替女聲,但男童遇有變聲期問題,歌唱年齡有限,後又以假聲歌手來代替。但假聲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協調。為了適應演唱復雜的對位技巧的聖詠作品,加上歌劇的興起,閹人歌手就應運而生了。
閹人歌手一般在男童時期(7歲至12歲)就施行閹割手術,只除掉睾丸。成年後,既有男子的體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著童聲時期的聲帶和喉頭。經過嚴格聲樂訓練的閹人歌手,音域具有女聲的高度,而氣息則有男聲的強度,兼有女子般純凈、輕柔、精巧的聲音和男子深厚的能量,肺活量與橫膈膜支持力驚人,一個音能保持延續一分鍾,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
由於閹人歌手的音質柔韌而有光彩,給人以美感,當時的歌劇院聘用了大量的閹人歌手,倍受寵愛。閹人歌手生活奢侈,雖已閹割不育,但仍有性生活(如影片《法里內利——閹人歌手》所見)。在聲樂史上著名的閹人歌手有:塞內西諾(F.B.Senesino,1680-1759)、貝納奇(A.Bernacchi,1685-1756)、卡雷斯蒂尼(G.Carestini,1705-1760)、法里內利(C.Farinelli,1705-1782)、卡法雷利(G.Caffarelli,1710-1783)、瓜達尼(G.Guadagni,1725-1792)、帕齊埃洛蒂(G.Pacchierotti,1740-1821)、馬凱西(L.Marchesi,1754-1829)、克雷森蒂尼(G.Crescentini,1762-1846)等。在閹人歌手的傳說中,最廣泛最流傳的法里內利在西班牙宮廷中,每天為國王菲立普五世唱4首相同的歌,連續10年之久,這4首歌是哈塞(J.A.Hesse)歌劇《阿塔塞爾塞》(Artasaserse)中的《太陽暗淡無光》、《甜蜜的擁抱》,阿里奧斯蒂(A,Ariosti)的《我們的痛苦已幸運地過去》和賈科梅利(G.Giacomelli)的《那夜鶯》。
18世末閹人歌手開始衰落,到了19世紀初聲樂技術發展,男聲Close唱法出現,閹人歌手逐漸被淘汰,後繼無人。歌劇中最後一位閹人歌手是維魯蒂(G.B.Vellutti,1781-1861);教堂中最後一位閹人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而惟一留下一款CD唱片的是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發行的《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奇——最後的閹人歌手》(OPAL 9823)。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閹人歌手演唱錄音,是世人研究閹人歌手歌唱藝術的珍貴音響資料。
莫雷斯奇1858年生於義大利羅馬蒙泰孔帕特里奧(Montecompatrio),1871年師從管風琴家、作曲家卡波契(G.Capocci),1883年(25歲)加入羅馬西斯廷教堂合唱團,擔任獨唱,唱了不少彌撒曲和神劇,如貝多芬的《基督在橄欖山》等。1898年轉任合唱指揮,1913年退休,他在西斯廷教堂合唱團近30年。莫雷斯奇逝世於1922年,終年64歲。
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後的1902-1904年,莫雷斯奇聯同西斯廷教堂合唱團灌錄了17款唱片,即CD的17首作品,有普拉泰西(Pratesi)的《釘在十字架上》,托斯蒂的《理想佳人》、《祈願》,梅露齊(Meluzzi)的《聖體頌》,莫扎特的《聖體頌》,羅西尼的《釘在十字架上》,萊巴赫(Leibach)的《主耶丁釩禿眨排檔摹妒ツ桿獺,卡波契的《我們贊美你》等。這些早期的錄音,製作原始,質量低劣,「針音」很大,音響殘舊。不過認真細聽,仍可辨出閹人歌手的嗓音特質及其演唱特點。所聽CD,莫雷斯奇的聲音確如史料所述的閹人歌手那樣純凈明亮,高聲區的聲音顯得更為纖柔輕盈,低中聲區的聲音似乎加了胸聲(Chaest Voice)的因素,聲音頗為雄厚,少了些女聲的音色,過渡音(Passaggio)不是那麼自然,聲區不是那麼統一,音色突變,痕跡鮮明,沒有什麼驚人的歌唱技巧。其實,莫雷斯奇錄音時已過盛年,也不算是優秀的閹人歌手,他的傳世錄音不足以代表閹人歌手的絕藝。不過,這款世上僅存的閹人歌手的錄音,可供世人了解閹人歌手演唱的真貌,仍不失為史料中的遺寶。
電影絕代妖姬
電影《絕代妖姬》講述了法國一個閹人歌手的傳奇故事,片中真是展現了閹人歌手有如天籟一般令人難忘的完美的嗓音!比女高音還要女高音!
這部電影有好幾種譯名——《絕代妖姬》、《絕代艷姬》、《歌聲魅影》、《魔聲魅影》,《法拉內利》。法拉內利不似《御法度》里那個嫵媚陰柔內心惡毒的迦納,也不似《霸王別姬》中艷麗無匹人戲不分的程蝶衣。有著俊俏容顏的法拉內利,其實骨子裡仍然是個純粹的男性,與「妖姬」、「艷姬」半點也扯不上關系。而他擁有的輝煌與成就,絲毫不能減輕心底的痛楚與扭曲。每一次亮出那把魅惑的歌喉,不過是又一次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殘缺,將心中初愈的傷口再次撕開而已。
編輯本段現代人的模仿
世界上最後一個閹伶歌手是Alessandro Moreschi,死於1922年,也是閹伶歌手中唯一一位有作品流傳下來的。在這之後,就沒有真正的閹伶歌手了,但是現代人通過各種方法來模擬閹伶歌手的聲音。電影《第五元素》里通過電腦技術對閹伶歌手有一定的再現,電腦不一定能對消失百年的音樂完全的模擬,但是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歌聲的美妙!
世界上還有極少一部分屬於「天生閹伶」,它是由自身荷爾矇混亂導致聲音變異,Ra Marian和Jorge Cano就是這一類型,他們都富有天賦來展示他們的嗓音,在不運用假聲的情況下發出女高音的聲音,演唱一些為閹伶歌手寫的作品。今年,英國倫敦還舉辦了一個有關閹伶歌手生活紀實的展覽。
俄羅斯當紅歌手Vitas擁有先天獨特的嗓音條件,再通過一定的聲樂訓練,他的「咽音」(海豚音)(咽音並不同於海豚音,前者可以靠訓練達到,後者是天生的)近似於曾經的閹伶歌手。但是,Vitas並不是閹伶歌手,他只是仿閹伶的唱法,上帝造就了這樣一副歌喉,不能不說對他是一種恩賜。
編輯本段著名的閹伶歌唱家巴爾達薩萊·菲利
(1610-1680年),義大利最著名的閹人歌手。他之所以成為閹人歌唱家並不是接受了閹割術,而是由於幼年遭遇的一場意外事故。這一不幸卻使他從此走上了聲樂藝術之路,直至成為享譽全歐的偉大歌唱家。菲利在11歲時就唱女高音,15歲時離開義大利前往波蘭,在華沙的王宮中為後來即位為王的拉迪斯拉斯王子服務,並長達30年。1655年,瑞典入侵波蘭,王室遷往西里西亞。菲利轉輾流亡到維也納,他得到奧國皇帝菲丁南德一世和列奧波爾德三世的賞識。65歲時,他隱退返回義大利。5年後死於家鄉佩盧吉亞。
菲利的聲音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擅長演唱華彩樂段。他的嗓音純凈敏捷,顫音明快多彩,被人稱為「前所未聞的絕技」;菲利的氣息驚人,擁有超出常人的肺活量,可以連續唱幾段長樂句而不用換氣,曾創下一口氣唱出長達50多秒鍾樂句的記錄;菲利的音準也極其出色,據說他能夠不用樂器伴奏,一口氣唱出兩組上下往復的顫音,並能准確地落在開始音上。菲利在波蘭、德國、英國等國家享有崇高的聲譽,但在他的故鄉義大利卻極少演唱。據傳1643年在義大利惟一的演出中,他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市民們在城外三里地為他組織了盛大的歡迎活動,人們在高呼他的名字時熱淚盈眶,並在他的馬車上撒滿了鮮花。
菲利作為17世紀最早的偉大歌唱家,他的歌唱特點對義大利正歌劇中詠嘆調的採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尼科林諾
(1673一?年),原名尼科洛·格拉馬爾第,義大利閹人歌唱家。兩度在英國演唱歌劇(1708-1712)、(1715-1717),曾在亨德爾的歌劇《雷納爾多》中飾演雷納爾多。1717年後回到義大利,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輪流演出。1730年,57歲的尼科林諾在威尼斯舉行了告別演出。尼科林諾是一位以表演著稱的歌唱家,他第一次把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藝術引入歌劇舞台。尼科林諾的舞台表演優雅細膩、准確適度、舉手投足間無一不在刻畫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表演的「帝王更威嚴、英雄更剛毅、情人更溫柔」,特別是在《赫達斯普斯》一劇中對獅子的一段表演極其出色,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歌壇佳話:在一長段詠嘆調中,先用藐視的聲調叫獅子過來,然後很動情地唱一段慢板,讓獅子撕開自己的胸膛,但不要觸動那顆深愛著別人的心。他一會兒對獅子虛張聲勢,一會兒又給它講一個愛情故事,既反映了他出眾的表演功力,也體現了對藝術創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他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優秀演員。
塞涅西諾
(?一1750年),原名弗朗西斯科·伯那迪,義大利男性女中音歌唱家。塞涅西諾是貝那奇的學生。1719年,他在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演唱時,被亨德爾發現,1720年應邀到由亨德爾領導的著名的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任歌劇演員,與亨德爾合作長達十幾年,建立了深厚感情,亨德爾創作的10多部歌劇均由他首唱。1733年,他因與亨德爾發生分歧,轉到波波拉的歌劇院工作。1735年退出歌壇後回到義大利,1739年在佛羅倫薩定居成為一位富翁。
塞涅西諾以演唱宣敘調著稱,他的音色較女中音偏低,音域不寬但音清澈有力、圓潤甜美,具有良好的音準和出色的顫音,歌唱風格單純細膩。一位曾在德累斯頓聽過他演唱的著名宮廷音樂家匡茨評論說:「他的演唱風度落落大方,發聲方法無與倫比。」他唱慢板時,從不過分使用裝飾音,但他唱主要的音符時,極力追求精緻完美。他把快速樂段唱得像火一樣熾烈,把重音的快速裝飾性句子用胸腔聲音清晰地吐出來,使人感到清新悅耳。」塞涅西諾在歐洲各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歌王」的美譽。
喬萬尼·卡萊斯蒂尼
(1705-1759年),義大利閹人歌唱家,是貝那奇的學生,也是博洛尼亞歌唱學派中最優秀的歌唱家。1721年開始在羅馬和義大利的其它城市演出,並獲得成功,1733年至1735年,在倫敦受聘於亨德爾的歌劇團,以後的20多年在威尼斯和歐洲各地演出,取得了重大成就。卡萊斯蒂尼開始演唱的是女高音(高音C),但後來卻變成了女低音,這可能與博洛尼亞學派的訓練方法或他的生理變化有關。
卡萊斯蒂尼具有良好的歌唱技巧,他靈活地運用胸腔,把高難度的華彩樂句演唱極清晰而動聽。在演唱亨德爾歌劇《阿麗安娜在克利特》中的詠嘆調《堅固的橡樹》時,有意降低了一個音,出色地完成了最長和最難的裝飾音樂句。根據他的優勢,亨德爾特地更改了樂譜,加寫了低音和顫音。卡萊斯蒂尼的演唱想像力豐富、創造性強,充滿活力,熱情奔放,是當時最具藝術造詣的歌唱家。
卡法雷利
(1737-1783),原名加耶塔塔·馬喬蘭諾,義大利最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他是波波拉的高徒。21歲時在羅馬首次登台演唱就引起強烈反響,隨後他的聲名傳遍了義大利全國,無論在威尼斯還是在那不勒斯他的演唱都處於領先地位。1730年後,是他歌唱的高峰期,他在西班牙、法國、英國和奧地利的演出中都有超人的表現,在當時被認為無人可以逾越。卡法雷利的歌唱生涯長達40多年,直到他在60多歲感到力不從心時,才退出舞台。卡法瑞利最初是唱女高音的,後來改唱男角。他最擅長慢板和悲劇性的歌曲,但演唱華麗風格的歌曲同樣極為出色,他演唱的半音節華彩樂句技巧無與倫比。卡法雷利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歌唱家之一,他在羅西尼的歌劇《塞爾維亞的理發師》中表現猶為出色,人們贊美「卡法瑞利唱得歌曲如同來自天堂」。
遺憾的是,卡法雷利雖然有精美的歌喉,卻缺乏高尚的人格。在演出中,他恃才傲物,不肯和其它演員合作,在別人演唱時,他不是粗暴地用手勢指揮,或諷刺地幫腔,就是放肆地和包廂里的人高聲說話,甚至用下流的動作羞辱女演員。這不僅引起了觀眾不滿的噓聲,而且還為此坐過牢。卡法雷利在國外演出時也經常惹是生非,僅僅為了藝術上的不同看法,竟多次和對方進行生死相向的決斗。還有一次他與羅馬某貴婦約會時差點被其震怒的丈夫抓住,不得已在一個廢棄的貯水池裡躲了整整一夜,受涼後大病一場。當然,即使如此他也沒吃虧。後來,那位貴婦還雇了一群保鏢使他免遭丈夫派遣的刺客暗算。最終,卡法雷利放棄戀情逃往威尼斯。他膽大妄為公開侮辱法國皇帝,以至被驅逐出境。
盡管卡法雷利劣跡甚多,但由於他的歌唱成就,人們也就一次次地原諒了他。晚年後的卡法雷利,性情變得較為溫和,待人也較為友善。此時,他已非常富有,投巨資購買土地,並建起了多處豪宅。
法里內利
(1705-1782)曾在那不勒斯師從著名教師尼科拉·波爾波拉,後在波爾波拉的幾部歌劇中擔任角色。15歲時,法瑞內利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表現出了特殊的歌唱才能。17歲時,在羅馬演唱波波拉創作的一首著名的用小號助奏的詠嘆調,在這首歌曲中,人聲和號聲此起彼伏,一爭高低。當小號精疲力竭後,法里內利卻從容不迫地繼續演唱了一曲帶顫音的快速華彩樂段,使小號為之折服,觀眾為之震驚。此後,這首詠嘆調成為法里內利的保留曲目,並使他名聲大噪。
在以後的近20年內,法里內利的歌技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成為歐洲一流歌唱家。他唱的歌曲難度極高,例如詠嘆調《戰士在武裝的陣地》一曲,除法里內利外,幾乎無人於問津。1734年,他的歌唱水平達到巔峰狀態。一位英國婦女在法里內利的倫敦首演式上激動得大叫:「你就是神啊!法里內利!」他輝煌的演唱生涯持續了15年之久。
法里內利素有音色純凈、聲音優美且靈活自如的美譽。當時的音樂界權威人士匡茨評論說:「他的音準極好,顫音很美,肺活量很大,喉嚨非常靈活,因此能准確而從容地用快速唱遠音程,唱間斷的或其它類型的樂句都沒有任何困難」。美聲唱法的教育大師曼奇尼驚呼:「太完美、太富有感染力了!在整個聲區范圍內,他的聲音都極其寬大洪亮,充實豐富。在我們的時代,我們沒有聽到有任何人能夠與他相比」。觀眾對他更是崇拜地五體投地,瘋狂地高呼:「天上有一個上帝,地上有一個法瑞內利!」
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1737年,32歲的法里內利應伊麗莎白王後之邀,告別舞台,
前往西班牙菲利普五世的宮廷供職。他一去10年。為患有怪癖的國王唱歌解憂,耗費了極其寶貴的光陰。
當時的菲利普五世似乎陷人了嚴重的沮喪狀態,而且情況越來越糟:他整天無精打采,蓬頭垢面,披著睡袍在屋子裡轉圈。皇後伊麗莎白讓法里內利單獨唱歌給國王聽。這一招還真的有用,菲利普慢慢恢復了生氣,開始梳洗著裝,起居也正常了。
法里內利的演唱成了皇家晚間固定的節目。按伯尼所說,他這10年間每晚都唱同樣的4首詠嘆調。
菲利普王朝於1746年結束,費迪南德六世繼位,法里內利繼續為他服務,1750年,法瑞內利獲西班牙最高騎士爵位。1759年,因與新國王查爾斯三世意見相左,離開宮廷,開始了漫長的退休生活,在博洛尼亞終其一生。
法里內利不僅在歌唱藝術上無人企及,他的歌喉和影響超過了以前任何一位歌唱家,而且還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謙虛的品性,這和卡法雷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他是那個年代裡最傑出、最偉大的閹人歌唱家。法里內利和卡法雷利,標志著以閹人歌唱家為主宰的正歌劇美聲唱法進入了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