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男裝叫什麼
❶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制度是怎樣的
中國歷代服飾大觀(魏晉南北朝)時間:2008-10-22 13:06:11 來源: 作者: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中國古代服飾總是與當時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水平、文化禮儀及道德規范等社會因素密切相聯。它的發展、演變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服飾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服飾的發展、演變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豐富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內涵。中國素享「衣冠王國」之美譽,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嬗替的標志之一。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上古商周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遼金元
明
清
近代
* 魏晉服飾(圖)
* 魏晉婦女假髻(圖)
* 魏晉武士鎧甲(圖)
* 魏晉籠冠大袖衫(圖)
* 魏晉貴婦衣裙(圖)
* 魏晉貴族男子服飾(圖)
* 魏晉皇帝便服(圖)
* 魏晉官吏服飾(圖)
* 魏晉士大夫服飾(圖)
* 北朝官吏便服(圖)
* 魏晉婦女發式(圖)
* 魏晉雜裾垂髾服(圖)
* 魏晉婦女衫裙(圖)
* 魏晉新疆織紋錦履(圖)
* 魏晉信使服飾(圖)
* 魏晉採桑婦女服飾(圖)
* 魏晉百姓服飾(圖)
* 南北朝百姓服飾(圖)
* 南北朝褲褶(圖)
* 南北朝明光鎧(圖)
* 魏晉兩襠鎧(圖)
* 魏晉鎧甲及戎服(圖)
* 南北朝鎧甲(圖)
魏晉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 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右圖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鄧縣出土彩色畫像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❷ 古代男子服飾名稱
古代男子服飾名稱統稱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軍人和百姓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穿著的服裝,意為平常時候穿著的軍服。其主要特點是莊重、威武,能反映民族傳統習慣和精神,適合日常穿著。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2)魏晉男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常服有如下幾種:
1、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2、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3、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4、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5、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6、直裰: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❸ 魏晉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 數 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閆立本歷代帝王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北朝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 數 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顧愷之列女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雜裾垂髾女服展示圖(根據傳世帛畫及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本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圖及穿對襟子衫花紋長裙的婦女(北朝陶俑)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本圖為織紋錦履(新疆民風出土實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時期的百姓服飾--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戴小冠穿寬袖襦裙的樂人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本圖為褲褶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戴籠冠及小冠穿褲褶的北朝侍從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此圖為穿褲褶的男子
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兩襠鎧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磚刻陶俑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戴兜鍪穿兩襠鎧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在日本京都博物館)
魏晉南北朝服飾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❹ 關於魏晉男裝漢服
1.未知
2.古代兩種皆有,據場合、情況而定;漢服復興運動中及地的普及,但一般最長不過腳踝
3.禮制上不可以,但現代這些講究並不嚴格
4.大氅用毛呢料、織錦緞、麻料都可以
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服飾之一
魏晉南北朝服飾 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右圖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鄧縣出土彩色畫像磚)。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二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左圖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劉伶畫)。中圖是梳丫髻、穿寬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圖為裹巾子、穿寬衫的士人。(江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磚印壁畫)
魏晉婦女假髻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 「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三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男子服飾主要為胯褶及兩襠等。左圖穿雜裾垂髯服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屏風)。右圖為戴小冠、穿裲襠的男子(河北景縣出陶俑)。
魏晉武士鎧甲
魏晉南北朝服飾 由於戰爭頻繁,魏晉時期的武士胄甲,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比較典型的有筒袖鎧、兩襠鎧及明光鎧等。筒袖鎧一般都用魚鱗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前後連屬,肩裝筒袖。頭戴兜鍪,頂上多飾有長纓,兩側都有護耳。兩襠鎧服制與兩襠衫比較接近,材料以金屬為主,也有獸皮製作的。據記載當時武衛服制,有「平巾幘,紫衫,大口褲,金裝兩襠甲」、「 平巾幘,絳衫」、「大口褲褶,銀裝兩襠甲」。穿兩襠鎧,除頭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褲褶,少有例外。明光鎧是一種在胸背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腰束革帶,下穿大口縛褲。這種鎧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廣泛,並逐漸取代了兩襠鎧的形制。左圖為戴兜鍪、穿筩袖鎧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晉陶俑)。右圖為穿明光鎧的武士(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編輯本段]魏晉服飾之四
魏晉南北朝服飾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洛神賦》而作的長幅卷軸畫。洛神為洛水之神。相傳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賦中藉以表達他失戀後的悲哀、苦悶和彷徨的感情。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男子的服裝更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另外,圖中侍者多戴籠冠,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魏晉籠冠大袖衫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貴婦衣裙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貴族男子服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皇帝便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官吏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服飾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魏晉士大夫服飾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魏晉士大夫服飾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魏晉士大夫服飾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 「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魏晉婦女發式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
魏晉婦女發式之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魏晉婦女發式之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魏晉婦女發式之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顧愷之《女史箴圖》,彩色絹本,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繪。全卷共九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部分,畫面為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理發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發式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魏晉以後,再度流行,成為廣大婦女的主要發型。在顧愷之的另一幅圖卷《列女圖》里也有描繪。(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魏晉雜裾垂髾服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魏晉雜裾垂髾服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魏晉婦女衫裙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新疆織紋錦履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
魏晉婦女衫裙之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魏晉信使服飾
魏晉時期的百姓服飾 近年在甘肅嘉峪關東北的戈壁灘上,發現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磚上繪有彩畫,共有六百餘幅。磚畫的內容幾乎都是現實生活的各種場景,包括採桑、耕田、狩獵、畜牧、屯墾、庖廚、宴飲等等,其中描繪勞動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農民的袍服、獵戶的氈帽、信使的巾幘、牧民的綁腿、婦女的圍裳等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❻ 古代的服裝花樣百出,每個朝代的服飾叫什麼名字
每一個朝代他們的漢服都是有不同的叫法的,我先來講講秦漢制吧,秦漢制的漢服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樣子的類型就是類似於水桶的樣子,那個衣服從肩部開始到腳它就是一個直筒的樣子,而曲裾袍和直裾袍的區別就是。曲裾袍是在我們腿的前面是有斜橫著的紋路的,所以說叫曲裾袍,而直裾袍的話前面是直下來並沒有斜橫著的紋路的所以說叫直裾袍。
而且那麼穿也特別顯腿長哦,我們現在普遍效仿的漢服基本上都是儒群,並沒有太多人去效仿袍這類的裙子,因為這類的裙子確實是看上去凸顯不出我們的美,
❼ 魏晉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軍戎服裝
【摘 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戰爭和民族大遷徙的影響,服飾產生了巨大變化,男裝追求彰顯個性的褒衣博帶服飾的魏晉風度,女性服裝呈現奢靡異常的風貌,整個時興胡漢交融的新樣式。
魏晉南北朝;服飾;褒衣博帶;胡漢交融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唐宋,服飾受戰爭和民族大遷徙的影響,整體風格與前朝後代大相徑庭。魏晉南北朝服飾一改秦漢的端莊穩重之風,也與唐代開放艷麗,雍容華貴的服飾風格不同。在動盪的社會背景下,魏晉南北朝服飾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男裝追求褒衣博帶的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是最富個性審美意識的朝代,文人雅士紛紛毀棄禮法,行為放曠,執著於追求人的自我精神和特立獨行的人格,重神理而遺形骸,表現在穿著上往往是蔑視禮教,不拘禮法,率性自然,甚至袒胸露臍。同時清談玄學在士人之間成為一種時尚,強調返璞歸真,一任自然。對人的評價不僅僅限於道德品質,而紛紛轉向對人的外貌服飾,精神氣質的評價,他們以服飾的外在風貌表現出高妙的內在人格,從而達到內外完美的統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即著名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服裝與儒學禁錮下的秦漢袍服不同,變得越來越寬松,「褒衣博帶」成為是魏晉時期的普遍服裝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不僅喜歡穿著此裝,還以蔑視朝廷、不入仕途為瀟灑超脫之舉。表現在裝束上,則是袒胸露臂,披發跣足,以示不拘禮法。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政治動盪、經濟衰退,文人慾實現政治理想又怯於宦海沉浮,為尋求自我超脫和精神釋放,故採取寬衣大袖、袒胸露臂的著裝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帶」的服裝樣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漢經學崩潰,個性解放,玄學盛行。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人們講究風度氣韻,「翩若驚鴻,矯若游龍」,服裝輕薄飄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裝承襲秦漢遺風,在傳統服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吸收借鑒了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創造了奢靡異常的女裝風貌。服飾整體風格分為窄瘦與寬博兩種傾向,或為上儉下豐的窄瘦式,或為褒衣博帶的寬博式。雜裾垂髾是魏晉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女裝款式,這種服裝是傳統深衣的變制。魏晉時期,傳統的深衣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並有所創新。深衣的創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下擺,人們將下擺裁成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因形似旌旗而得名「垂髾」。垂髾周圍點綴飄帶,作為裝飾。因為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帶動下擺的尖角隨風飄起,如燕子輕舞,煞是迷人,所以又有「華帶飛髾」的美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的襦裙裝在承襲秦漢服制的基礎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衣逐漸變短,衣身變得細瘦,緊貼身體;分斜襟和對襟兩種領形,開始袒露小部分頸部和胸部;衣袖變得又細又窄,但在小臂部突然變寬;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裝飾不同色彩的緣邊;腰間系一圍裳或抱腰,外束絲帶。下裝裙子也在有限的范圍內極力創新,大展魅力,與魏晉女性柔美的形象相得益彰。有的裙子下擺加長,拖曳在地;有的裙子裙腰升高,裙幅增加,還增加許多褶襇,整個裙子造型呈上細下寬的喇叭形,這種上儉下豐的樣式增加了視覺高度,給人瘦瘦長長之美感。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襦裙裝形象,史書中有許多描述,如《晉書·五行志》記述:「五帝泰始初,衣服上儉下豐,著衣者皆厭腰。」南梁庾肩吾《南苑還看人》詩雲:「細腰宜窄衣,長釵巧挾鬢。」另外,這種上儉下豐的服裝樣式,從這個時期的陶俑、壁畫上也可以看到。
三、胡漢服飾的融匯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漢族居民仍長期保留著自己的衣冠習俗,但隨著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胡服的式樣也逐漸潛入漢族傳統衣裝中,從而形成了新的服裝風貌。
北方的少數民族不像漢族那樣將頭發束成發髻,他們或者將頭發編成辮子,或者披散頭發,或者將部分頭發剪掉。因此,他們根本就不使用冠、簪等用品,也就沒有漢族最為重視的冠冕制度。他們習慣於在頭上戴各種帽子,根據記錄北朝史實的《鄴中記》、《北史》等文獻記載,當時有「金縷合歡帽」、「突騎帽」、「面帽」等多種帽式。
褲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其基本款式為上穿短身、細袖、左衽之袍,下身穿窄口褲,腰間束革帶。《急就篇》顏師古注「褶」字曰:「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褶作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與漢族傳統服飾的寬袍大袖有所不同,其典型特點即是短身、左衽,衣袖相對較窄。在長期的民族大融合中,漢族人接受了褶並做了一些創新,把原本細窄的衣袖改為寬松肥大的袖子,衣襟也改為右衽。因此,今天我們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出土的考古資料中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服裝結構: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還有相當多的對襟;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寬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緊窄的,也有寬博的;上衣的下擺有整齊劃一的,也有正前方兩個衣角錯開呈燕尾狀的,等等。這些衣衽忽左忽右、袖子、衣身忽肥忽瘦、忽長忽短的服飾現象,表明了在當時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服飾的互滲、交流現象。
褲褶的下裝是合襠褲,這種褲裝最初是很合身的,細細的,行動起來相當利落,適合騎馬賓士和從事勞動。傳到中原以後,尤其是當某些文官大臣也穿著褲褶上朝時,引起了保守派的質疑,認為這樣兩條細褲管立在朝堂不合體統,與古來禮服的上衣下裳樣式實在是相去甚遠。因此,有人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將褲管加肥,這樣立於朝堂宛如裙裳,待抬腿走路時,仍是便利的褲子。可是,褲管太肥大,有礙軍陣急事。於是,便將褲管輕輕提起然後用三尺長的錦帶系在膝下將褲管縛住,於是又派生了一種新式服裝——縛褲。晉南北朝時期,漢族上層社會男女也都穿褲褶,腳踏長靿靴或短靿靴。這種形式,反過來又影響了北方的服裝樣式。
裲襠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起初是由軍戎服中的裲襠甲演變而來。這種衣服不用衣袖,只有兩片衣襟,《釋名·釋衣服》稱:「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裲襠可保身軀溫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動方便。裲襠有單、夾、皮、棉等區別,為男女都用的服式。既可著於衣內,也可著於衣外,《玉台新詠·吳歌》:「新衫綉裲襠,連置羅裙里。」描寫的是婦女在裡面穿裲襠;《晉書·輿服志》:「元康末,婦人衣裲襠,加於交領之上。」描寫的是把裲襠穿在交領衣衫之外。 這種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褲褶、裲襠等服裝都是從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異族文化,由於它們具有功能的優越性而為漢族人民所吸收,從而使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更加豐富。
❽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及紋樣有何特點及發展特徵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唐宋,服飾受戰爭和民族大遷徙的影響,整體風格與前朝後代大相徑庭。魏晉南北朝服飾一改秦漢的端莊穩重之風,也與唐代開放艷麗,雍容華貴的服飾風格不同。在動盪的社會背景下,魏晉南北朝服飾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男裝追求褒衣博帶的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是最富個性審美意識的朝代,文人雅士紛紛毀棄禮法,行為放曠,執著於追求人的自我精神和特立獨行的人格,重神理而遺形骸,表現在穿著上往往是蔑視禮教,不拘禮法,率性自然,甚至袒胸露臍。同時清談玄學在士人之間成為一種時尚,強調返璞歸真,一任自然。對人的評價不僅僅限於道德品質,而紛紛轉向對人的外貌服飾,精神氣質的評價,他們以服飾的外在風貌表現出高妙的內在人格,從而達到內外完美的統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即著名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服裝與儒學禁錮下的秦漢袍服不同,變得越來越寬松,「褒衣博帶」成為是魏晉時期的普遍服裝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不僅喜歡穿著此裝,還以蔑視朝廷、不入仕途為瀟灑超脫之舉。表現在裝束上,則是袒胸露臂,披發跣足,以示不拘禮法。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政治動盪、經濟衰退,文人慾實現政治理想又怯於宦海沉浮,為尋求自我超脫和精神釋放,故採取寬衣大袖、袒胸露臂的著裝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帶」的服裝樣式。
二、女裝呈現奢靡異常的風貌
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漢經學崩潰,個性解放,玄學盛行。「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人們講究風度氣韻,「翩若驚鴻,矯若游龍」,服裝輕薄飄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裝承襲秦漢遺風,在傳統服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吸收借鑒了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創造了奢靡異常的女裝風貌。服飾整體風格分為窄瘦與寬博兩種傾向,或為上儉下豐的窄瘦式,或為褒衣博帶的寬博式。雜裾垂髾是魏晉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女裝款式,這種服裝是傳統深衣的變制。魏晉時期,傳統的深衣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並有所創新。深衣的創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下擺,人們將下擺裁成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因形似旌旗而得名「垂髾」。垂髾周圍點綴飄帶,作為裝飾。因為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帶動下擺的尖角隨風飄起,如燕子輕舞,煞是迷人,所以又有「華帶飛髾」的美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的襦裙裝在承襲秦漢服制的基礎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衣逐漸變短,衣身變得細瘦,緊貼身體;分斜襟和對襟兩種領形,開始袒露小部分頸部和胸部;衣袖變得又細又窄,但在小臂部突然變寬;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裝飾不同色彩的緣邊;腰間系一圍裳或抱腰,外束絲帶。下裝裙子也在有限的范圍內極力創新,大展魅力,與魏晉女性柔美的形象相得益彰。有的裙子下擺加長,拖曳在地;有的裙子裙腰升高,裙幅增加,還增加許多褶襇,整個裙子造型呈上細下寬的喇叭形,這種上儉下豐的樣式增加了視覺高度,給人瘦瘦長長之美感。
三、胡漢服飾的融匯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漢族居民仍長期保留著自己的衣冠習俗,但隨著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胡服的式樣也逐漸潛入漢族傳統衣裝中,從而形成了新的服裝風貌。
北方的少數民族不像漢族那樣將頭發束成發髻,他們或者將頭發編成辮子,或者披散頭發,或者將部分頭發剪掉。因此,他們根本就不使用冠、簪等用品,也就沒有漢族最為重視的冠冕制度。他們習慣於在頭上戴各種帽子,根據記錄北朝史實的《鄴中記》、《北史》等文獻記載,當時有「金縷合歡帽」、「突騎帽」、「面帽」等多種帽式。
褲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其基本款式為上穿短身、細袖、左衽之袍,下身穿窄口褲,腰間束革帶。《急就篇》顏師古注「褶」字曰:「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褶作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與漢族傳統服飾的寬袍大袖有所不同,其典型特點即是短身、左衽,衣袖相對較窄。在長期的民族大融合中,漢族人接受了褶並做了一些創新,把原本細窄的衣袖改為寬松肥大的袖子,衣襟也改為右衽。因此,今天我們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出土的考古資料中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服裝結構: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還有相當多的對襟;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寬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緊窄的,也有寬博的;上衣的下擺有整齊劃一的,也有正前方兩個衣角錯開呈燕尾狀的,等等。這些衣衽忽左忽右、袖子、衣身忽肥忽瘦、忽長忽短的服飾現象,表明了在當時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服飾的互滲、交流現象。
褲褶的下裝是合襠褲,這種褲裝最初是很合身的,細細的,行動起來相當利落,適合騎馬賓士和從事勞動。傳到中原以後,尤其是當某些文官大臣也穿著褲褶上朝時,引起了保守派的質疑,認為這樣兩條細褲管立在朝堂不合體統,與古來禮服的上衣下裳樣式實在是相去甚遠。因此,有人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將褲管加肥,這樣立於朝堂宛如裙裳,待抬腿走路時,仍是便利的褲子。可是,褲管太肥大,有礙軍陣急事。於是,便將褲管輕輕提起然後用三尺長的錦帶系在膝下將褲管縛住,於是又派生了一種新式服裝——縛褲。晉南北朝時期,漢族上層社會男女也都穿褲褶,腳踏長靿靴或短靿靴。這種形式,反過來又影響了北方的服裝樣式。
裲襠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起初是由軍戎服中的裲襠甲演變而來。這種衣服不用衣袖,只有兩片衣襟,《釋名·釋衣服》稱:「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裲襠可保身軀溫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動方便。裲襠有單、夾、皮、棉等區別,為男女都用的服式。既可著於衣內,也可著於衣外,《玉台新詠·吳歌》:「新衫綉裲襠,連置羅裙里。」描寫的是婦女在裡面穿裲襠;《晉書·輿服志》:「元康末,婦人衣裲襠,加於交領之上。」描寫的是把裲襠穿在交領衣衫之外。 這種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褲褶、裲襠等服裝都是從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異族文化,由於它們具有功能的優越性而為漢族人民所吸收,從而使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更加豐富。
南北朝時期隨著胡服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據各地出土南北朝時期的紡織品實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紋樣來看,大凡東漢式的傳統紋樣,此時畫工和工藝技巧都已不及東漢精美,意味著東漢式動物雲氣紋已經衰退過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文錦、斑文錦、鳳凰錦、朱雀錦、韜文錦、核桃文錦(見陸劌《鄴中記》)、雲昆錦、列堞錦、雜珠錦、篆文錦、列明錦(見王子年《拾遺記》)、如意虎頭連壁錦(見《太平御覽》卷八一五)、絳地交龍錦、紺地句文錦(見《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聯珠孔雀羅(見《北齊書·祖珽傳》)等。從這些錦名可知有一部分紋樣是承襲了東漢的傳統的,有一部分則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如聯珠孔雀羅就是。
❾ 請問魏晉時期的男裝下裝是裙還是褲
褲子。這兩幅畫的名字不知道了,從第一幅看比較明顯,最右邊那個人明顯是褲子(兩條褲腿,分叉)。從歷史角度來看,趙武靈王有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說在魏晉南北朝之前了,所以這時候的人應該穿的是褲子了。
❿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特點可以概括為:緊身、圓領、開叉。其中:
一、男服服飾
1、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2、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3、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4、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魏晉南北朝以絳朝服為主。
5、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二、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
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10)魏晉男裝叫什麼擴展閱讀
典型形象
1、男子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
2、女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發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發髻形勢高大,發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