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諾爾男裝在福鼎哪裡
『壹』 立陶宛 到底有多大
立陶宛(Lithuania)代碼LT
概況:立陶宛共和國位於波羅的海沿岸,與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和俄羅斯相毗鄰。面積6 5 3 0 0 平方千米。國境線總長為1846公里,其中陸上邊界1747公里,海岸線長99公里 。 1 3 世紀立陶宛民族形成。1 9 4 0 年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 9 9 1 年9 月6 日獨立。1 9 9 1 年9 月1 4 日與我國建交,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
國 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黃、綠、紅三色。
國 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上一位身著銀裝的騎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駿馬上,右手揮一把銀劍,左手持藍地鑲金黃色雙十字的盾牌。
居民 :居民主要是立陶宛人,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信奉天主教,東正教。
自然環境 :西、中部地勢平坦,間有丘陵。主要河流為尼亞穆納斯河。東部湖泊眾多。屬海洋性氣候,但大部分地區較乾燥。泥炭和建築材料為主要資源。
經濟概況:工農業較發達。農產品主要為長纖維亞麻、馬鈴薯、穀物和豆類。乳肉兼用畜牧業是農業中專業化部門,主要飼養牛和豬。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7 0 % 。
重要城市:首都維爾紐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
與我國建交日:1 9 9 1 年9 月1 4 日。
貨幣:里特( 目前使用代用券和「瓦戈諾爾基」)
名勝:特拉凱湖泊群,聖安娜教堂
世界遺產:維爾紐斯歷史中心,庫爾蘭沙嘴
【國家人口】 346.27萬(2003年1月),人口密度53人/平方公里。立陶宛族佔83.45%,波蘭族佔6.7%,俄羅斯族佔6.3%。此外還有白俄羅斯(1.2%)、烏克蘭(0.7%)、猶太(0.1%)等民族。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多數居民懂俄語。主要信奉天主教,教徒270多萬人。此外還有東正教、猶太教、新教等
【國家首都】 維爾紐斯(VILNIUS),面積287平方公里,人口55.3萬(2002年12月)。1月平均氣溫-4℃,7月平均氣溫20℃。
【重要節日】 國家重建日(國慶日):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國家成立立陶宛共和國);恢復獨立日: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發表恢復獨立宣言);7月6日:國家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國王明陶卡斯加冕)。
【簡 況】
[編輯本段]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與拉脫維亞接壤,東與白俄羅斯毗連,西南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相鄰,西瀕波羅的海。國界線總長1846公里,其中陸地邊界長1747公里,海上邊界長99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氣候。1月平均氣溫-5℃,7月平均氣溫17℃。
公元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85年後立陶宛和波蘭曾三次聯合。1795年後立陶宛逐步被沙俄兼並。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被德國佔領。十月革命後,立大部分領土上曾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秘約,立被劃入蘇聯勢力范圍,旋即被蘇聯佔領。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44年蘇聯軍隊進入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立獨立。9月17日立加入聯合國。
『貳』 戈林在1893年~1918年有哪些經歷
赫爾曼·戈林於1893年1月12日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羅森海姆的一座溫泉別墅里,他的父親海因里希·厄恩斯特·戈林博士時年64歲,是位海外殖民地總督。母親范妮·蒂芬布魯恩是老戈林的第二任妻子,比丈夫小20歲。
戈林自童年以來就形成了癖愛奢華和排場的特性。他童年的那些日子是在默特恩多夫宮殿和菲爾登斯泰因城堡中度過的。這些都是他那有著一半猶太人血統的富有的教父里特爾·馮·愛潑斯坦的財產。愛潑斯坦接納了戈林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們到自己的家中——並非出於無私的幫助,而是因為赫爾曼·戈林的母親是他的情人。
少年時代的戈林聰明英俊,還不具有殘暴冷酷無情的秉性,但是終歸母親高明,她說:」戈林不成為一個傳人,便會成為一個罪犯。」
戈林雖然調皮搗蛋,但是學業成績一直優異,在學校里,他如魚得水。
1910年,他以優良的成績升入號稱」德國西點軍校」的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在這里,他心甘情願地接受著極其嚴格的普魯士軍訓。第二年他通過了系列考試,並取得軍訓課最高分。1912年3月,戈林應征入伍,繼續在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進修,並在第二年12月通過了軍官考核。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戈林作為排長被派往前線。在納尼、埃普諾爾和弗里雷的戰斗中,榮獲二級鐵十字勛章。不久染病退出戰場,療養於弗賴堡。在這里,他結識了正在接受飛行訓練的陸軍中尉布魯諾·勒歇澤,並燃起了對飛機這種新式裝備的興趣。在他的強烈要求下,病癒後被派到達姆施塔特接受偵察飛行訓練。
從1915年2月起,戈林和勒歇澤一直同飛一架飛機。
3月,在法國裝甲炮群威脅的科特德塔上空,兩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偵察飛行,為德軍的進攻提供了重要情報。為此,德皇親自召見了他們,並授予他們一級鐵十字勛章。
6月,他們駕駛著沒有任何武裝的阿爾巴特羅斯偵察機,設法迫降了一架法國轟炸機,這一壯舉使他們兩人聲名鵲起。
1915年10月,戈林首次完成了作戰飛行,並在11月第一次擊落了一架法爾芒飛機。
1916年3月,戈林駕駛著一架300馬力的C499號大型戰斗機,同法國的3架大型飛機展開激戰,擊落了其中一架。
1916年11月,戈林在空戰中挨了英機的一顆機關槍子彈,在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地把負傷的飛機開回自己的防區,此後療養了3個月。傷愈歸隊後,戈林已成為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之一。
戈林在空戰中勇猛果敢,膽大心細,經常孤軍奮戰,每次都能奇跡般地勝利返回。有一次,英機打掉了他的方向舵,他卻安然返回防區。事後,他得意洋洋地說:」我不知怎麼回事,沒有方向舵,我照樣飛得很好。」
到1918年6月,戈林擊落的敵機累計已達21架。與此同時,戰績輝煌的戈林又極為走運,獲得了被視為德國空軍軍魂和象徵的里希特霍芬中隊的指揮權。然而,還沒有等他充分品嘗權力的滋味,德國軍隊便節節敗退。
11月,基爾港水兵起義,國內陷入了一片混亂。11日,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德國戰敗了。
德意志第三帝國元帥戈林
『叄』 戈諾爾是名牌嗎
戈諾爾是國際名牌。
戈諾爾簡介:
戈 諾 爾,誕 生 於1995 年的 春 天,品 牌 創 始 人:黃 福 昆。2005 年 進 入 中 國,並 在 中 國 大 陸 注 冊 了「戈 諾 爾」品 牌。
公司在廣州成立了品牌研發生產基地,分別在溫州自立營銷中心和研發部 公司現在在中國大陸設立了200多家形象統一管理規范的品牌專賣店。戈 諾 爾」 是 一 家 台 灣 休 閑 男 裝 的 開 創 性 品 牌 。 是 唯 一 一 家 專 注 專 業 於 男 褲 研 發 設 計 的 男 裝 企 業 。
『肆』 戈林元帥在一戰中的履歷是什麼
1910年,戈林以優良的成績升入號稱「德國西點軍校」的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在這里,他心甘情願地接受著極其嚴格的普魯士軍訓。第二年他通過了系列考試,並取得軍訓課最高分。1912年3月,戈林應征入伍,繼續在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進修,並在第二年12月通過了軍官考核。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戈林作為排長被派往前線。在納尼、埃普諾爾和弗里雷的戰斗中,榮獲二級鐵十字勛章。不久染病退出戰場,療養於弗賴堡。在這里,他結識了正在接受飛行訓練的陸軍中尉布魯諾·勒歇澤,並燃起了對飛機這種新式裝備的興趣。在他的強烈要求下,病癒後被派到達姆施塔特接受偵察飛行訓練。
從1915年2月起,戈林和勒歇澤一直同飛一架飛機。
3月,在法國裝甲炮群威脅的科特德塔上空,兩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偵察飛行,為德軍的進攻提供了重要情報。為此,德皇親自召見了他們,並授予他們一級鐵十字勛章。
6月,他們駕駛著沒有任何武裝的阿爾巴特羅斯偵察機,設法迫降了一架法國轟炸機,這一壯舉使他們兩人聲名鵲起。
1915年10月,戈林首次完成了作戰飛行,並在11月第一次擊落了一架法爾芒飛機。
1916年3月,戈林駕駛著一架300馬力的C499號大型戰斗機,同法國的3架大型飛機展開激戰,擊落了其中一架。
1916年11月,戈林在空戰中挨了英機的一顆機關槍子彈,在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千方百計地把負傷的飛機開回自己的防區,此後療養了3個月。傷愈歸隊後,戈林已成為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之一。
戈林在空戰中勇猛果敢,膽大心細,經常孤軍奮戰,每次都能奇跡般地勝利返回。有一次,英機打掉了他的方向舵,他卻安然返回防區。事後,他得意洋洋地說:「我不知怎麼回事,沒有方向舵,我照樣飛得很好。」
到1918年6月,戈林擊落的敵機累計已達21架。與此同時,戰績輝煌的戈林又極為走運,獲得了被視為德國空軍軍魂和象徵的里希特霍芬中隊的指揮權。然而,還沒有等他充分品嘗權力的滋味,德國軍隊便節節敗退。
11月,基爾港水兵起義,國內陷入了一片混亂。11日,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德國戰敗了。這對剛被譽為天之驕子的空中英雄——戈林是何等的打擊!他將往何處去?
每想至此,戈林便不由得心潮起伏,黯然神傷。
『伍』 等待戈多讀後感500字
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讀《等待戈多》有感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著這句話,直到嘴唇乾裂,腳已經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余溫。午後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著,眯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獃獃的坐著。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著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著,直到天黑離去。口中卻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葯!現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過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徵,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於遙遠。可為何我們還是等待著,等待被解救,等待著希望。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美好。那裡種著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溫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直等一直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於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直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直到最後,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知道當初自己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直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說,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於是,習慣了等待。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著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著,等待著所愛者的歸來。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己終於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著,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後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著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於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著溫暖與光明的火焰。其實,我是很不了解的。為什麼寧願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說,人對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對自己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動等待,人是否會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積極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快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戶,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曾經,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
『陸』 想知道: 溫州市 北白象鎮附近哪有戈諾爾大樓
有在塘上工業園內,旁邊有人民電器,長城電器。
『柒』 請問哪些人獲得諾爾貝獎
樓主字打錯了,是諾貝爾獎,不是諾爾貝獎
我給你找了20世紀50~60年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1950年12月10日第50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拉爾夫·約翰遜·本奇(Ralph Johnson Bunche 1904-1971) 美國 參加調解阿以戰爭,主持簽定停戰協定
化學獎 阿爾德(Kurt Alder 1902-1958) 德國 發現並發展了雙稀合成法
化學獎 狄爾斯(Otto Paul Hermann Diels 1876-1954) 德國 發現並發展了雙稀合成法
生理學或醫學獎 萊希斯坦(Tadeus Reichstein 1897-1996) 瑞士 研究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生理學或醫學獎 肯德爾(Edward Calvin Kendall 1886-1972) 美國 研究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生理學或醫學獎 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 1896-1965) 美國 發現可的松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文學獎 羅素(Ear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 英國 「捍衛人道主義理想」的作品
物理學獎 鮑威爾(Cecil Frank Powell 1903-1969) 英國 研究原子核攝影技術、發現介子
1951年12月10日第51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列翁。茹奧 (Léon Jouhaux 1879-1954) 法國 積極參加反戰斗爭和工人運動
化學獎 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 1912-1999) 美國 發現超軸元素鎿
化學獎 麥克米倫(Edwin Mattison McMillan 1907-1991) 美國 發現超軸元素鎿
生理學或醫學獎 蒂勒(Max Theiler 1899-1972) 南非 黃熱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
文學獎 拉格爾克維斯特(P?r Fabian Lagerkvist 1891-1974) 瑞典 小說《劊子手》、詩《在信仰的地位上》
物理學獎 沃爾頓(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1903-1995) 愛爾蘭 加速粒子使原子核嬗變
物理學獎 科克勞夫特(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 1897-1967) 英國 加速粒子使原子核嬗變
1952年12月10日第52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阿爾貝·施韋澤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法國 在為非洲人民服務中表現出自我犧牲的精神
化學獎 辛格(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 Synge 1914-1994) 英國 發明分紅色譜法
化學獎 馬丁(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1910-2002) 英國 發明分紅色譜法
生理學或醫學獎 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 1888-1973) 美國 發現鏈黴素
文學獎 莫里亞克(Fran?ois Mauriac 1885-1970) 法國 小說《給麻瘋病人的親吻》
物理學獎 珀賽爾(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1997) 美國 建立核子感應理論,創立核子磁力測量法
物理學獎 布洛赫(Felix Bloch 1905-1983) 美國 建立核子感應理論,創立核子磁力測量法
1953年12月10日第53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1880-1959) 美國 戰後對歐洲經濟和為促進國際和平所作的貢獻與努力
化學獎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德國 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
生理學或醫學獎 克雷布斯(Hans Adolf Krebs 1900-1981) 英國 闡明合成尿素的鳥氨酸循環和三羧循環
生理學或醫學獎 李普曼(Fritz Albert Lipmann 1899-1986) 美國 發現輔酶A及其中間代謝作用
文學獎 丘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965) 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物理學獎 塞爾尼克(Frits (Frederik) Zernike 1888-1966) 荷蘭 發明相位差顯微鏡
1954年12月10日第54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UNHCR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1951-) 國際組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為難民提供國際保護
化學獎 鮑林(Linus Carl Pauling 1901-1994) 美國 研究化學鍵的性質和復雜分子結構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羅賓斯(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 1916-2003) 美國 培養小兒麻痹病毒
生理學或醫學獎 韋勒(Thomas Huckle Weller 1915- ) 美國 培養小兒麻痹病毒
生理學或醫學獎 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 1897-1985) 美國 培養小兒麻痹病毒
文學獎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 美國 小說《戰地鍾聲》、《永別了,武器》
物理學獎 博特(Walther Bothe 1891-1957) 德國 發明符合計數法
物理學獎 玻恩(Max Born 1882-1970) 德國 對粒子波函數的統計解釋
1955年12月10日第55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未頒獎
化學獎 迪維格諾德(Vincent Vigneaud 1901-1978) 美國 第一次合成多肽激素
生理學或醫學獎 西奧雷爾(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 1903-1982) 瑞典 發現氧化酶的性質和作用
文學獎 拉克斯內斯(Halldór Kiljan Laxness 1902-1998) 冰島 寫了恢復冰島古代史詩的藝術作品
物理學獎 庫什(Polykarp Kusch 1911-1993) 美國 精密測量出電子磁矩
物理學獎 蘭姆(Willis Eugene Lamb 1913- ) 美國 研究氫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
1956年12月10日第58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未頒獎
化學獎 謝苗諾夫(Nikolay Nikolaevich Semenov 1896-1986) 蘇聯 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和鏈式反應
化學獎 欣謝爾伍德(Sir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 1897-1967) 英國 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和鏈式反應
生理學或醫學獎 庫南德(André Frédéric Cournand 1895-1988) 美國 發明心導管插入術和循環的變化
生理學或醫學獎 理查茲(Dickinson Woodruff Richards 1895-1973) 美國 發明心導管插入術和循環的變化
生理學或醫學獎 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 1904-1979) 德國 發明心導管插入術和循環的變化
文學獎 希梅內斯(Juan Ramón Jiménez 1881-1958) 西班牙 長詩《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
物理學獎 布拉頓(Walter Houser Brattain 1902-1987) 美國 研究半導體、發明晶體管
物理學獎 巴丁(John Bardeen 1908-1991) 美國 研究半導體、發明晶體管
物理學獎 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 1910-1989) 美國 研究半導體、發明晶體管
1957年12月10日第57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菜斯特·波爾茲·皮爾遜(Lester Bowles Pearson 1897-1972) 加拿大 在英、法、以色列軍隊全部撤出埃及領土起了調解人的作用
化學獎 托德(Lord Alexander Robertus Todd 1907-1997) 英國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
生理學或醫學獎 博韋(Daniel Bovet 1907-1992) 義大利 發明抗過敏反應特效葯
文學獎 加繆(Albert Camus 1913-1960) 法國 小說《陌生人》、《鼠疫》
物理學獎 李政道(Tsung-Dao Lee 1926- ) 美籍華裔 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恆原理
物理學獎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 ) 美籍華裔 發現在弱對稱下宇稱不守恆原理
1958年12月10日第58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喬治·亨利·皮爾(Georges Henri Pire 1910-1969) 比利時 在許多地方組織難民救濟機構
化學獎 桑格(Frederick Sanger 1918- ) 英國 確定胰島素分子結構
生理學或醫學獎 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 1925- ) 美國 因有關細菌的基因重組和遺傳物質結構方面的發現
生理學或醫學獎 塔特姆(Edward Lawrie Tatum 1909-1975) 美國 對化學過程的遺傳調節的研究
生理學或醫學獎 比德爾(George Wells Beadle 1903-1989) 美國 對化學過程的遺傳調節的研究
文學獎 帕斯捷爾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1890-1960) 蘇聯 小說《日瓦戈醫生》 帕斯捷爾克拒絕領獎
物理學獎 塔姆(Igor Yevgenyevich Tamm 1895-1971) 蘇聯 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
物理學獎 弗蘭克(Il′ja Mikhailovich Frank 1908-1990) 蘇聯 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
物理學獎 切倫科夫(Pavel Alekseyevich Cherenkov 1904-1990) 蘇聯 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
1959年12月10日第59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菲利普·約翰·諾埃爾·貝克(Philip John Noel-Baker 1889-1982) 英國 對國際和平事業做出貢獻
化學獎 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1890-1967) 捷克斯洛伐克 發現並發展極譜分析法,開創極譜學
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 1918- ) 美國 人工合成核酸,並發現其生理作用
生理學或醫學獎 奧喬亞(Severo Ochoa 1905-1993) 美國 人工合成核酸,並發現其生理作用
文學獎 誇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 1901-1968) 義大利 詩《水與土》、《日復一日》等
物理學獎 張伯倫(Owen Chamberlain 1920- ) 美國 確證反質子的存在
物理學獎 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 1905-1989) 美國 確證反質子的存在
1960年12月10日第60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艾伯持·約翰·盧圖利(Albert John Lutuli 1898-1967) 南非 持久進行反種族主義的正義斗爭
化學獎 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1908-1980) 美國 創立放射性碳測定法
生理學或醫學獎 彼得·梅達瓦(Peter Medawar 1915-1987) 英國(阿拉伯裔) 發現並證實動物抗體的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生理學或醫學獎 伯內特(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1899-1985) 澳大利亞 發現並證實動物抗體的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文學獎 佩斯(Saint-John Perse 1887-1975) 法國 詩歌《幻想的形式》反映了當代場景
物理學獎 格拉雷(Donald Arthur Glaser 1926- ) 美國 發明氣泡室
1961年12月10日第61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哈烏舍爾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ld 1905-1961) 瑞典 努力解決國際爭端,促進國際和平
化學獎 卡爾文(Melvin Calvin 1911-1997) 美國 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化學過程
生理學或醫學獎 貝凱西(Georg von Békésy 1899-1972) 美國 研究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文學獎 安德利奇(Ivo Andric 1892-1975) 南斯拉夫 歷史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
物理學獎 穆斯堡爾(Rudolf Ludwig M?ssbauer 1929- ) 德國 發現穆斯堡爾效應
物理學獎 霍夫斯塔特(Robert Hofstadter)(1915-1990) 美國 確定原子核的形狀與大小
1962年12月10日第62屆諾貝爾獎頒發 和平獎 鮑林(Linus Carl Pauling 1901-1994) 美國 聯合美國及其它49個國家的科學家呼籲停止核武器試驗
化學獎 佩魯茨(Max Ferdinand Perutz 1914-2002) 英國 研究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化學獎 肯德魯(John Cowdery Kendrew 1917-1997) 英國 研究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生理學或醫學獎 沃森(James Dewey Watson 1928- ) 美國 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
生理學或醫學獎 威爾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1916-2004) 英國 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
生理學或醫學獎 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2004) 英國 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
文學獎 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 美國 小說《憤怒的葡萄》
物理學獎 蘭道(Lev Davidovich Landau 1908-1968) 蘇聯 研究物質凝聚和超流超導現象
這里還有華人的獲獎人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現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1986年獲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 中國人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 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國籍,2000年獲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60歲。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與馬丁·沙爾菲、下村修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的博伊爾和史密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捌』 義大利一列區間火車脫軌有傷亡嗎
5月1日據援引歐聯通訊社報道,當地時間4月30日,義大利熱那亞省布里戈諾爾(Brignole)市附近發生一起區間列車脫軌事故。事故造成了列車司機受重傷,部分乘客不同程度受輕傷。
據報道,事故發生在當天上午8時45分左右,一列從熱那亞開往泰勒爾巴市廣場(Piazza Terralba)的區間列車,當火車行至布里戈諾爾市時突然脫軌,車頭直接撞到了鐵道旁的水泥隔離墩,列車嚴重受損。
據悉,進入2018年以來,義大利已經發生多次列車脫軌事故。1月25日,義大利北部米蘭城郊一列火車脫軌,事故曾造成3人死亡,超過百人受傷。
4月27日下午,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區庫內奧附近再次發生列車脫軌,事故造成了多名乘客受輕傷,導致從薩沃納至都靈的部分列車被迫中斷。
『玖』 立陶宛是什麼意思
歐洲國家——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為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中文名稱:立陶宛共和國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簡稱:立陶宛
所屬洲:歐洲
首都:維爾紐斯
主要城市:考納斯,克萊佩達
國慶日:1918年2月16日
國歌:《國歌(立陶宛)》
國家代碼:LTU
官方語言:立陶宛語
貨幣:歐元
時區:UTC+2(夏時制:UTC+3)
政治體制: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總統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總理阿爾吉爾達斯·布特凱維丘斯
人口數量:2,958,200(2013年)
人口密度:51.1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立陶宛族
主要宗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65,300平方公里
『拾』 立陶宛國的介紹
概況:立陶宛共和國位於波羅的海沿岸,與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和俄羅斯相毗鄰。面積6 5 3 0 0 平方千米。國境線總長為1846公里,其中陸上邊界1747公里,海岸線長99公里 。 1 3 世紀立陶宛民族形成。1 9 4 0 年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 9 9 1 年9 月6 日獨立。1 9 9 1 年9 月1 4 日與我國建交,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
國 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黃、綠、紅三色。
國 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上一位身著銀裝的騎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駿馬上,右手揮一把銀劍,左手持藍地鑲金黃色雙十字的盾牌。
居民 :居民主要是立陶宛人,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信奉天主教,東正教。
自然環境 :西、中部地勢平坦,間有丘陵。主要河流為尼亞穆納斯河。東部湖泊眾多。屬海洋性氣候,但大部分地區較乾燥。泥炭和建築材料為主要資源。
經濟概況:工農業較發達。農產品主要為長纖維亞麻、馬鈴薯、穀物和豆類。乳肉兼用畜牧業是農業中專業化部門,主要飼養牛和豬。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7 0 % 。
重要城市:首都維爾紐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
與我國建交日:1 9 9 1 年9 月1 4 日。
貨幣:里特( 目前使用代用券和「瓦戈諾爾基」)
名勝:特拉凱湖泊群,聖安娜教堂
世界遺產:維爾紐斯歷史中心,庫爾蘭沙嘴
【國家人口】 346.27萬(2003年1月),人口密度53人/平方公里。立陶宛族佔83.45%,波蘭族佔6.7%,俄羅斯族佔6.3%。此外還有白俄羅斯(1.2%)、烏克蘭(0.7%)、猶太(0.1%)等民族。官方語言為立陶宛語,多數居民懂俄語。主要信奉天主教,教徒270多萬人。此外還有東正教、猶太教、新教等
【國家首都】 維爾紐斯(VILNIUS),面積287平方公里,人口55.3萬(2002年12月)。1月平均氣溫-4℃,7月平均氣溫20℃。
【重要節日】 國家重建日(國慶日):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國家成立立陶宛共和國);恢復獨立日: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發表恢復獨立宣言);7月6日:國家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國王明陶卡斯加冕)。
【簡 況】
[編輯本段]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北與拉脫維亞接壤,東與白俄羅斯毗連,西南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相鄰,西瀕波羅的海。國界線總長1846公里,其中陸地邊界長1747公里,海上邊界長99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氣候。1月平均氣溫-5℃,7月平均氣溫17℃。
公元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85年後立陶宛和波蘭曾三次聯合。1795年後立陶宛逐步被沙俄兼並。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被德國佔領。十月革命後,立大部分領土上曾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39年8月,蘇聯和德國簽訂秘約,立被劃入蘇聯勢力范圍,旋即被蘇聯佔領。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44年蘇聯軍隊進入立陶宛,並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0年3月 11日,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立獨立。9月17日立加入聯合國。
【政 治】
[編輯本段]
2000 年立陶宛經歷了地方政權和議會換屆選舉。3月舉行地方選舉,選出了全國60個市、區級行政機關的新一屆領導人。10月舉行了四年一度的議會換屆選舉。社會民主黨和勞動民主黨競選聯盟得票最多,原執政的保守黨遭到慘敗。但是,由於自由者聯盟和新聯盟兩個新黨在總統支持下在大選剛結束即迅速結盟並聯合其它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從而最終掌握了政權,迫使社民黨和勞民黨聯盟成為議會中最大的反對黨。新聯盟主席帕烏勞烏斯卡斯任議長,自由者聯盟主席羅蘭達斯·帕克薩斯當選第11屆政府總理,政府各部長、副部長職位亦由兩黨分攤。現政府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內政外交政策,對內實行經濟自由化,允諾反腐敗,提高教育和保健撥款,減稅、促進經濟發展,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發展措施,外交上仍以加盟入約、睦鄰關系以及經濟外交為主要方向。繼續推進同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正式開始了加入歐盟的談判,並於2000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積極謀求和促進同北約的交流和合作,並把入約的時間表定為2002年。
2001年6月,由於聯合執政的自由者聯盟和新聯盟在政見上的分歧激化,導致政府垮台。7月,社民黨和新聯盟組成聯合政府,社民黨主席布拉藻斯卡斯出任總理。新政府基本上延續前屆政府的施政方針,對內繼續推行市場經濟和私有化改革和減稅政策,並允諾實行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對外政策以「加盟入約」為核心。
2002年,立政局保持穩定,總統、議會和政府關系基本協調。政府對內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和私有化進程,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注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失業、醫療、養老等問題。對外堅持以加入北約和歐盟、睦鄰周邊為政策核心,取得重要進展。11月和12月,立先後獲得加入北約和歐盟的邀請,可望於 2004年5月成為正式成員。
2002年12月22日舉行首輪總統選舉,時任總統阿達姆庫斯和自民黨主席帕克薩斯在十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進入第二輪角逐。在2003年1月5日進行的第二輪選舉中,帕克薩斯以54.15%的得票率勝出,成為立獨立後第三任總統,並於2月26日正式就職。2002年12月22日,立同時舉行地方自治委員會(地方議會)選舉。25個政黨和20個政治聯盟的10138名候選人爭奪60個市、區自治委員會中的1560個席位,社民黨、保守黨、農民黨與新民主黨聯盟、自由者聯盟和新聯盟得票分別列前五位。
【憲 法】
[編輯本段]
1992 年10月25日經全民公決通過,11月2日生效,後多次修訂。現行憲法共15章、154條。規定立陶宛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公民權力一律平等。立為議會制國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批准或否決總統提名的總理人選;任命和解除國家領導人的職務;有權彈劾總統,但需經3/5以上議員支持。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最多任兩屆。凡年齡在40歲以上且近3年在立連續居住的立公民可競選總統。如總統病故、辭職、被彈劾或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務等情況,其職責由議長代為行使。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就重大外交問題做出決策,經議會同意任命和撤換總理,根據總理推薦任命和撤換部長。
【議 會】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實行一院制,共有141個席位,任期四年。議員由25歲以上在立定居的立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其中71名由全國71個選區選出,另外70 名由政黨產生,獲得5%以上選票的政黨進入議會,並根據各黨所獲選票按比例分配議員名額。現議會於2000年10月選舉產生,社會民主黨佔51席,新聯盟 25席,自由者聯盟23席,自由民主黨11席,祖國聯盟(保守黨)9席,農民黨和新民主黨聯盟7席,中間派聯盟、波蘭人選舉運動和基督教民主黨人議會黨團 8席,其它較小黨派和獨立候選人組成混合議會黨團7席。議長阿爾圖拉斯·帕烏勞烏斯卡斯(ARTURAS PAULAUSKAS),2000年10月19日當選。帕為新聯盟主席。
【政 府】
[編輯本段]
現政府為立獨立後第十二屆政府,2001年7月成立,共設13個部。總理阿爾吉爾達斯-米科拉斯·布拉藻斯卡斯(ALGIRDAS-MYKOLAS BRAZAUSKAS),外交部長安塔納斯·瓦利奧尼斯(ANTANAS VALIONIS),經濟部長彼得拉斯·切斯納(PETRAS CESNA),社會保障和勞動部長維利亞·布林凱維丘婕(VILIJA BLINKEVICIUTE),農業部長葉若尼馬斯·克拉烏捷利斯(JERONIMAS KRAUJELIS),環境部長阿魯納斯·昆德羅塔斯(ARUNAS KUNDROTAS),財政部長達莉婭· 格利芭烏斯凱捷(DALIA GRYBAUSKAITE),司法部長維陶塔斯·馬爾凱維丘斯(VYTAUTAS MARKEVICIUS),國防部長利納斯·林凱維丘斯(LINAS LINKEVICIUS),文化部長羅瑪·多維德涅涅(ROMA DOVYDENIENE),教育和科學部長阿爾吉爾達斯·蒙凱維丘斯(ALGIRDAS MONKEVICIUS),內務部長約扎斯·貝爾納托尼斯(JOZAS BERNATONIS),交通部長吉格曼塔斯·巴爾齊季斯(ZIGMANTAS BALCYTIS), 衛生部長康斯坦丁納斯·羅姆阿爾達斯·多布羅沃爾斯基斯(KONSTANTINAS ROMUALDAS DOBROVOLSKIS) 【2003年3月起為約扎斯·奧列卡斯(JUOZAS OLEKAS)】。
【主要網址】 http://www.lrvk.lt/(政府);http://www.urm.lt/ (外交部)。
【行政區劃】 分為10個縣(county)。共設有60個實行地方自治的市級行政單位,其中9個大城市(city)、43個區(district)和8個小城市(municipality)。主要城市有維爾紐斯、考納斯、克萊佩達、希奧利艾等。
【司法機構】 憲法法院院長埃基迪尤斯·庫里斯(EGIDIJUS KURIS),2002年3月16日就職,任期至2008年3月。最高法院院長維陶塔斯·格雷丘斯(VYTAUTAS GREICIUS),1999年7月8日就任,任期9年。總檢察長安塔納斯·克利馬維丘斯(ANTANAS KLIMAVICIUS),2000年12月13日就任,任期7年。
【政 黨】 共有4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注冊登記,主要政黨有:
(1)立陶宛社會民主黨(LITHUAN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執政黨。1896年創建,1989年8月12日重建,1990年1月17日注冊,2001年1月27日與立陶宛勞動民主黨 (LITHUANIAN DEMOCRATIC LABOR PARTY)合並。現有黨員12000餘人。主席阿爾吉爾達斯-米科拉斯·布拉藻斯卡斯。原勞民黨主席契斯洛瓦斯·尤爾舍納斯(CESLOVAS JURSENAS)和原社民黨主席維佳尼斯·安德留凱季斯(VYTENIS ANDRIUKAITIS)任副主席。在議會中佔51席。
(2)新聯盟(THE NEW UNION):又名社會自由黨(SOCIAL LIBERALS),執政黨。1998年4月25日成立,現有黨員4500餘人。主席阿爾圖拉斯·帕烏勞烏斯卡斯。在議會中佔25席。
(3)立陶宛自由者聯盟(LITHUANIAN LIBERAL UNION):1990年11月24日成立。主席埃烏格紐斯·根特維拉斯(EUGENIUS GENTVILAS)。現有成員2000餘人。在議會中佔23席。
(4)立陶宛自由民主黨(LITHUANIAN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2002年3月9日由立陶宛自由者聯盟分裂而成。主席羅蘭達斯·帕克薩斯。在議會中佔11席。
(5)祖國聯盟(立陶宛保守黨)[HOMELAND UNION(LITHUANIAN CONSERVATIVES)]:1993年5月1日成立。現有黨員14000餘人。主席維陶塔斯·蘭茨貝爾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在議會中佔9席。
(6)農民黨和新民主黨聯盟(FARMERS" AND THE NEW DEMOCRACY PARTIES):2000年10月成立。現有成員3000餘人。主席卡濟米拉·普隆斯克涅(KAZIMIERA PRUNSKIENE)。在議會中佔7席。
(7)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人黨(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2001年5月12日由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和立陶宛基督教民主聯盟(LITHUANIAN UNION OF CHRISTIAN DEMOCRATS)合並成立。現有成員10000餘人。主席卡季斯·博比利斯(KAZYS BOBELIS)。在議會中佔3席。
(8)立陶宛中間派聯盟(CENTRE UNION OF LITHUANIA):1993年6月5日成立,同年10月27日注冊。現有黨員2300餘人,主席羅穆阿爾達斯·奧佐拉斯(ROMUALDAS OZOLAS)。在議會中佔3席。
(9)立陶宛波蘭人選舉運動(LITHUANIAN POLES" ELECTORAL ACTION):1994年10月29日成立,1995年3月8日注冊。現有黨員約1000人。主席楊·謝克維奇(JAN SIENKIEWICZ)。在議會中佔2席。
(10)立陶宛政治犯和流放者聯盟(LITHUANIAN UNION OF POLITICAL PRISONERS AND DEPORTEES):1991年作為政治組織正式注冊,1994年7月16日成為政黨,8月19日注冊。現有黨員60000人。主席巴利斯·伽雅烏斯卡斯(BALYS GAJAUSKAS)。
其他政黨有:立陶宛民族黨「青年立陶宛」(LITHUANIAN NATIONAL PARTY "YOUNG LITHUANIA")、立陶宛民族聯盟(NATIONAL UNION OF LITHUANIA)、立陶宛綠黨(LITHUANIAN GREEN PARTY)、獨立黨(INDEPENDENCE PARTY)、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立陶宛社會黨(LITHUANIAN SOCIALIST PARTY)、立陶宛自由聯盟(LITHUANIAN FREEDOM LEAGUE)、立陶宛俄羅斯人聯盟(UNION OF RUSSIANS OF LITHUANIA)、立陶宛改革黨(LITHUANIAN REFORM PARTY)、立陶宛人民黨(LITHUANIAN PEOPLE"S PARTY)、立陶宛生活邏輯黨(LITHUANIAN PARTY OF LIFE"S LOGIC)及政治性組織立陶宛少數民族聯盟(LITHUANIAN ALLIANCE OF ETHNIC MINORITIES)等。
【重要人物】羅蘭達斯·帕克薩斯:總統。1956年6月10日生於立北部城市特爾希艾。1979年畢業於維爾紐斯民用工程學院工業及民用工程專業。1984年畢業於列寧格勒民航學院。1979-1985年任蘇聯空軍分隊飛行教練。1997年3月當選維爾紐斯市議員,同年4月10日當選維爾紐斯市長。1999年6-10 月任立總理。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任總統顧問。2000年4-9月再次出任維爾紐斯市長。2000年10月當選立議員,同時辭去維爾紐斯市長職務,同年10月27日再次出任立總理。2001年6月20日辭職。立獨立後,曾為保守黨理事會成員,1999年10月退出保守黨,同年12月加入自由者聯盟,並任主席。2001年12月退出自由者聯盟,組建立陶宛自由民主黨,出任主席。2003年1月5日當選總統,2月26日宣誓就職。已婚,妻子萊瑪為經濟學家,有一子一女。愛好網球和特技飛行。講立語、俄語、波蘭語,懂英語。
阿爾圖拉斯·帕烏勞烏斯卡斯:議長。1953年8月23日生於維爾紐斯。1976年畢業於維爾紐斯大學法律系。1979年任凱什亞多利斯區副檢察長。 1982年任瓦蓮那區檢察長。1987年任立副總檢察長。1990-1995年任立獨立後首任總檢察長。1995-1997年,任立副總檢察長。1998 年組建新聯盟並任主席。2000年10月19日當選議長。已婚,有一子一女。喜愛滑雪、閱讀。講立語、俄語,略懂英語。
阿爾吉爾達斯-米科拉斯·布拉藻斯卡斯:總理。1932年9月22日生於立羅基什基市。經濟學博士。1951-1956年就讀於考納斯工學院水利工程建築專業。1956-1957年任考納斯水電站工程管理處總工程師;1958-1962年任能源建設托拉斯管理處處長;1962-1965年任立國民經濟委員會建材工業管理局局長;1965年任建材工業部部長;1967年任立計委第一副主席;1977-1988年任立共中央書記,負責經濟事務;1988年任立共中央第一書記。1990年3月任立副總理。1989年其領導的立共同蘇聯共產黨分離,宣布獨立。1990年初立共改名為立陶宛勞動民主黨,12月布當選勞民黨主席。1992年當選議會主席,代行總統職權。1993年2月14日當選立首任總統。1998年2月期滿。2001年1月,立勞動民主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並組成社會民主黨,當選該黨主席。2001年7月任立第12屆政府總理。1993年11月布以總統身份正式訪華。已婚。愛好航海和狩獵。講立語和俄語。
【經 濟】
[編輯本段]
立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較發達,糖、奶、肉製品出口有一定優勢。現已基本完成市場經濟轉軌,非國有企業產值佔GDP的73%。2002年,宏觀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金融、稅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進程不斷深入,市場供求改善,外資流入增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GDP增幅為5.9%。但支柱產業不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政府對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投入有限,失業率居高不下。
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511.82億立特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2年):14780立特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2年):6.7%
貨幣名稱:立特(LITAS),輔幣為立分(CENTAS)。
1立特=100立分
匯率:1美元=3.25立特(2002年12月)。
通貨膨脹率(2002年):0.3%
失業率(2002年):11.3%。
【資 源】 森林和水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97.8萬公頃,覆蓋率為30.3%。有722條河流,4000多個湖泊。此外還有泥炭、礦物建築材料等。
【工 業】 2002年工業產值266.52億立特,同比增長7.5%,佔GDP的52.56%。主要工業部門為采礦和採石業、加工和製造業以及能源,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例分別為1.7%、86.2%、12.1%。采礦和加工製造業產值222.93億立特,增長7.7%,電力、天然氣、供水業產值40.63億立特,增長6%。工業從業人口佔全部人口的17.9%。
據立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1、2002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開采泥炭(萬噸) 24.55 26.32 51.25
開採石英砂(萬立方米) 4.07 5.70 4.37
化肥(萬噸) 91.44 87.85 115.04
造紙(噸) 12264 14732 10436
水泥(萬噸) 56.95 55.81 59.92
電視機(萬台) 20.62 16.83 34.71
顯像管(萬個) 276.2 306.8 342.7
亞麻纖維(噸) 4095 6597 3660
套裝(萬套) 54.05 48.14 36.20
布匹(億平方米) 1.086 1.039 9240
發電量(億千瓦/小時) 113.84 146.89 176.725
輸送管道天然氣(億立方米) 10.065 8.646 6.135
【農 業】 2002年立農業產值35.5億立特,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其中穀物增長9%,糖類增長17%,油菜增長63%,馬鈴薯增長45%,肉類增長8%,蛋增長6%,牛奶增長1%。共有6.75萬個農場,耕地面積230.13萬公頃。全國3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業從業人口占總從業人口的17%。
據立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1、2002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分別為(千噸):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谷 物 2730.7 2397.5 2602.0
馬鈴薯 1791.6 1054.4 1531.3
蔬 菜 329.4 322.0 261.0
甜 菜 881.6 894.1 1029.8
亞 麻 7.2 4.0 7.8
油菜籽 81.0 64.8 105.6
凈 肉 264 208 224
牛 奶 1725 1730 1752
雞蛋(億個) 6.92 7.42 7.90
【服 務 業】 共有批發商11389家,零售商42886家,各類餐飲業實體4998家。從業人員及占從業人口的17%。
2002年零售業銷售額154.6億立特,同比增長12.4%;餐飲業產值為3.268億立特,增長18.7%。
【旅 游 業】 2002年共接待外國遊客399.94萬人次,同比下降4.7%。外國遊客人數和比例為:俄羅斯117.28萬(29.3%),拉脫維亞114.60萬(28.7%),白俄羅斯64.68萬(16.2%),波蘭30.49萬(7.6%),愛沙尼亞23.19萬(5.8%),德國11.78萬(2.9%),其它國家37.92萬。立陶宛人出境者約358.39萬人次,同比減少5.7%。主要旅遊景點:維爾紐斯老城、特拉蓋城堡、百浪港、尼達、希奧利艾十字架山、杜魯斯基寧蓋等。
【交通運輸】 交通體系完備,鐵路網與歐洲及前蘇聯各共和國連成一體,並擁有發達的公路網。運輸以公路、鐵路為主。
鐵路:總長1997.2公里。2002年鐵路貨運量3678.82萬噸,同比增長26.1%;其中國內貨運量652.5萬噸,同比增長2.9%,國際貨運量3026.32萬噸,同比增長32.5%。
公路:總長21316公里。干線公路1724公里,國家級公路4864公里,地區級公路14728公里。其中瀝青路面11980公里,水泥路面86公里,砂礫路面9227公里,塊石路面23公里。2002年公共交通運送乘客1.65665億人次,增長0.8%。
水運:2002年海運總量2582.14萬噸,同比增長15.5%;其中裝貨量2125.27萬噸,同比增長17.2%,卸貨量456.87萬噸,同比增長8.3%。內河貨運量51.50萬噸,同比下降5.2%。水路客運量為289.02萬人次,同比增加118.4%。克萊佩達是立唯一海港。年吞吐能力:7000多艘船隻,70000多名旅客,貨物轉運量2000多萬噸。
空運:2002年航空公司空運旅客37.63萬人次,同比增長3.6%,共計5.244億人/公里,增長8.4%。運輸貨物、行李、郵件量為3350.9 噸,同比增長1.5%。機場進港35.06萬人次,同比增長8.8%;出港35.10萬人次,同比增長6.9%;中轉1.60萬人次,同比下降6.3%。飛機起降26013次,其中國際航線23541次。國際機場有:維爾紐斯機場、考納斯機場、百浪港機場。
【財政金融】 截止2002年底,黃金外匯儲備80.13億立特,同比增長20%。國家債務總額131.63億立特(佔GDP26.3%),其中外債91.78億立特,內債39.85億立特。
2000-2002年國家財政狀況(億立特)
財政收入 財政支出 平 衡
2000年 57.813 58.422 -0.609
2001年 63.447 69.748 -6.301
2002年 104.74 110.64 -5.9
共有10餘家銀行,主要銀行及資產情況如下:
1、維爾紐斯銀行(Vilniaus Bank),資產60.48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41.62億立特,貸款額27.44億立特。
2、漢莎-立陶宛儲蓄銀行(Hansa-LTB),資產39.59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33.60億立特,貸款額12.06億立特。
3、立陶宛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Lithuania),資產17.92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11.79億立特,貸款額9.58億立特。
4、斯諾拉斯銀行("Snoras" Bank),資產9.01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6.86億立特,貸款額5.48億立特。
【對外貿易】 據立海關統計,2002年出口額為202.798億立特,增長10.6%,進口282.201億立特,增長11%,逆差79.403億立特。主要出口商品是礦產品和紡織品,主要進口商品是礦產品和機電產品。
2000-2002年進出口貿易(億立特)
2000 2001 2002
出口額 152.375 183.328 202.798
進口額 218.260 254.132 282.201
差 額 -65.885 -70.804 -79.403
2002年對歐盟國家出口98.154億立特,占出口總額的48.4%,同比增長12.0%;對獨聯體國家出口38.937億立特,占出口總額 19.2%,同比增長7.7%。從歐盟國家進口126.990億立特,占進口總額45%,同比增長13.6%,;從獨聯體國家進口73.937億立特,占進口總額26.2%,同比減少0.9%。
2002年主要出口夥伴國及所佔比例分別為:英國13.5%,俄羅斯12.1%,德國10.3%,拉脫維亞9.6%,波蘭6.2%。主要進口夥伴國及所佔比例為:俄羅斯21.4%,德國17.2%,義大利4.9%,波蘭4.8%。
【外國資本】截止2002年底,立獲外國直接投資累計131.82億立特,同比增長23.7%,其中2002年外來直接投資額23億立特,人均獲外國投資總額3808 立特。主要投資領域為:加工製造業29.3%,金融20.1%,貿易17.3%,郵政及其它服務業務13.9%。主要投資國家為:丹麥17.2%,瑞典 15.3%,愛沙尼亞11.7%,德國9.6%,美國8.7%。
【外國援助】 2000年上半年,立共得到各種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1.326億立特,同比增長61.6%,其中1.03億是以物資形式提供的。這些援助15.9%來自立本國企業和個人,其餘84.1%來自世界35個國家,主要為:美國6000萬立特,德國2200萬立特,法國790萬立特,丹麥450萬立特,挪威190 萬立特,波蘭158萬立特。
【人民生活】 2002年,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人均工資1118.7立特。最低月收入標准430立特,最低月生活標准290立特,平均養老金321立特。社會保險基金收入44.87億立特,支出43.83億立特。
2002年1-9月,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425立特,月人均支出422立特,其中城市居民月人均收入473.6立特,月人均支出467立特,農村居民月人均收入348.3立特,月人均開支357.5立特。居民收入的35.26%用於購買食品和飲料,7.78%用於煙酒,6.89%用於服裝和鞋,14.68%用於水、電、煤氣,5.13%用於房屋裝飾保養,4.88%用於保健,7.18%用於交通,5.12%用於通訊,4.34%用於休閑和文化活動,1.19%用於教育,3.92%用於賓館住宿和餐廳就餐,3.64%用於購買其它商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