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領帶方式什麼時候開始的
1. 普洱茶的歷史
普洱茶(pǔ ěr chá) 在普洱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用優良品種雲南大葉種的鮮葉製成,其外形條索粗壯肥大,普洱熟茶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味兒,有「減肥茶」「美容茶」之聲譽。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普洱茶具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解酒等功效;.普洱茶是所有茶葉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種茶葉,茶多酚經研究具有養顏、增加皮膚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線,是皮膚的有效保護劑。茶多酚因含大量親水性基團,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皮膚的水份含量。茶多酚還可以使皮膚增白,消除皮膚色斑。 普洱產地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次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生於海拔1200~1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其中雲南有樹齡達1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海南隨著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采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歷史淵源 茶馬古道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茶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 江萊茶道從普洱過江城,進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西藏和歐洲等地。 旱季茶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 勐臘茶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寮國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棟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緬甸景棟。 現在,雲南省內還保留著很多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譬如著名的麗江古城七一街,臨滄的魯史鎮、 寧洱縣境內的孔雀坪等。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並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歷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銅茶香】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生地,全國、全世界各種各樣茶葉的根源都在雲南的普洱茶產區。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根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稱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稱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原逐漸認識普洱茶的時期,並且在國家社會經濟貿易中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達第一個鼎盛時期,《滇海虞衡志》稱:「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普洱茶開始成為皇室貢茶,成為國禮賜給外國使者;末代皇帝溥儀說皇宮里「夏喝龍井,冬飲普洱」;……清代學者阮福記載說: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師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價格最高時期,學者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說「普洱茶……性溫味厚,產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洱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韙之——也就是說:當時的普洱茶好茶價格是銀子(或金子)的兩倍!民國至抗戰之間,普洱茶又得到一定發展,很多這個時期的老字型大小茶還有遺存,我們現在喝起來口感氣韻非常好,但因價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現代寂寥】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雲南整個茶業蕭條;但解放後很長時期,雲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並未繼承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茶園而取代種植無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餅茶的傳統工藝中斷近半個世紀;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雲南開始了普洱熟茶的生產。 【近年高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重視有強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勢從南洋港台傳至廣東,回及雲南,再迅速影響全國,於是乎,跟風投機者甚眾,假冒偽劣品時出;魚龍混雜,亂雲飛度;三五年間,暴熱暴寒。值得慶幸的是,此期間傳統的普洱茶傳統工藝得到恢復,人們對普洱茶價值的認知、品質的的認知正在趨於理性。 雲南省標准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概念區分生茶 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日光乾燥、蒸壓成型等工藝製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外形色澤墨綠、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葉底肥厚黃綠。 加工步驟: 雲南大葉種茶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干—蒸壓—乾燥: 採摘:手工採摘一芽兩葉為上。 萎凋:攤涼於無直射陽光通風乾燥處三十水分,置於竹編竹篾上方。時間視鮮葉含水量及當時氣溫濕度。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一部分水分,炒制後利於揉捻成形。 揉捻:有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於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 普洱茶製作 葉成條。 曬干: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曬青易於保留茶葉的本質原味。 蒸壓:把曬乾的茶葉用蒸汽蒸濕,放在不同模具里壓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葉中果膠溢出表皮,利於壓製成型和有別於散茶的獨特香味。 乾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儲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熟茶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渥堆工藝,經後發酵(人為加水提溫促進細菌繁殖,加速茶葉熟化去除生茶苦澀以達到入口淳化湯色紅濃之獨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品質特徵為: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紅褐均勻。 加工步驟: 生茶毛茶—濕水—反復翻堆—出堆—解塊—乾燥—分級—蒸壓(類似生茶蒸制過程)——乾燥攤涼。 渥堆發酵:將濕水後的茶葉按一定厚度堆積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濕熱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風味、品質。 編輯本段普洱分類依製法分類 生茶:採摘後以自然方式發酵,茶性較刺激,放多年後茶性會轉溫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製法。 熟茶:以科學方法人為發酵使茶性溫和,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以1973年後為分界點。 生茶所沖泡出來的水是青綠色,熟茶沖泡出來才是金紅色 依存放方式分類 干倉普洱:指存放於通風、乾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10~20年為佳。 濕倉普洱:通常放置於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速度。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干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霉變,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 依外型分類 滿清帝王七子餅茶 貢級野生喬木古樹茶 生餅 1、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克,就是老的計量單位:七兩,每七個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孫的含義,故名七子餅。 2、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克、250克,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克~5克。 3、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於運送。 4、金瓜貢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5、千兩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條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條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兩茶 6、散茶: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為散茶,分為用整張茶葉製成的索條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製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編輯本段等級區分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檔分等級。高檔次茶如:金瓜貢茶、宮廷、禮茶、特級;中檔次茶如:一級、三級磚茶,沱茶、一級到五級散茶;低等級是六到十級的散茶。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采,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採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采一芽、二葉一芽的采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采二葉一芽。分級時,級別高的芽多,級別低的葉多梗多。 加工工藝 普洱茶 傳統製作工藝:採茶、殺青(生曬、鍋炒)、揉捻(手工揉團)、曬干、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乾燥(曬干、陰干)。 現代製作工藝(人工熟化):採茶、殺青(鍋炒、滾筒)、揉捻(機器加工)、乾燥(烘乾)、增濕渥堆(灑水、茶菌)、晾乾、篩選分類、蒸壓制型、最終乾燥(烘乾)。 普洱熟茶才具葯理作用,生茶沒有,老生茶(生普)可以有。所以品藏普洱應以品老茶、喝熟茶、存生茶為准則。懂制茶、懂陳化的人,都了解生茶的陳化是要避免三個製程高溫:殺青、毛茶乾燥、緊壓茶乾燥。以下就談談生普製作工藝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好生普 = 炒鍋適度殺青 + 毛茶自然太陽曬干 + 成品室內自然通風陰干 壞生普 = 滾筒殺青 + 烘青機毛茶乾燥 + 烘房高溫成品乾燥 滇青與滇綠: 雲南普洱茶的原料-曬青毛茶,也就是滇青,與雲南烘青綠茶最主要的製程差異是在殺青溫度與乾燥方式為日曬或烘乾,也就是溫度與時間掌控。當然,滇青特殊的「太陽味」是無可取代的特色。 1,殺青:傳統「滇青」普洱茶製作過程是茶葉從雲南大葉種茶樹上採摘下來,先經過短暫的風干或日光萎凋,然後進行炒制殺青。現代「滇青」普洱茶炒青鍋溫度在180度上下,全程六分鍾左右。殺青之後葉片顏色由鮮綠轉成深綠或墨綠。現代「滇綠」普洱茶製作過程,是將鮮葉放入滾筒或鍋炒進行殺青。 2,揉捻:傳統工藝是通過手工揉捻,現代是通過機械揉捻,傳統揉捻出來的普洱茶湯純凈,機械揉捻導致顆粒粗大,茶湯往往顯得渾濁。 3,乾燥:傳統的滇青通常在上午10點左右完成採摘、殺青、揉捻等工序,到10點開始把毛料均攤在竹席上晾曬到下午4點左右,在此期間還要翻動一兩次。滇綠的乾燥通常使用烘乾機,溫度在100-130度左右。 4,蒸壓制型:通過蒸壓機械使茶料緊壓成餅型、沱型、磚型等。 5,最終乾燥:滇青蒸壓後自然陰干2-3天,或者正反日曬2小時後再陰干1天,自然存放一個月出廠。滇綠蒸壓後進烘乾房,通過45度熱風烘乾後立即出廠。
記得採納啊
2. 生普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生普工藝開始的記錄如下: 最早記錄始於唐代。1382年、1664年都有記載。
普洱生茶是指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以自然的方式陳放,不經過人工「發酵」、「渥堆」處理,但經過加工整理、修飾形狀的各種雲南茶葉(餅茶、磚茶、沱茶、龍珠)的統稱。
普洱生於海拔1200~1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
產地
普洱主要產於雲南,由北向南分別是保山市、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生於海拔1200~1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
其中雲南有樹齡達1800多年的「茶樹王」,為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隨著雲南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采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3. 普洱茶熟茶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普洱茶熟茶是1973年出現的。
熟茶是經過渥堆發酵使茶性趨向溫和,普洱茶(熟茶)的茶質溫和,茶水絲滑柔順、醇厚,適合日常飲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普洱茶(熟茶)的香氣會變得越來越柔和和豐富。普洱茶(熟茶)以1973年為分界點,1973年之前沒有熟茶。
(3)普洱茶領帶方式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普洱茶熟茶的發展
普洱茶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徵,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
普洱茶採用「渥堆」發酵技術,1973年始重新進行嘗試,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在昆明茶廠正式試製成功,從此揭開了普洱茶生產的新篇章。人工發酵技術研製的原因是為了解決普洱茶自然後發酵時間過長(往往十幾數十年)的問題,所以人工模仿自然發酵的過程以達快速陳化普洱茶的目的。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的大規模生產奠定了基礎。
4. 本人剛剛接觸普洱茶看見有紅絲帶,蘭絲帶,棕絲帶等等,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絲帶這是普洱熱中商家宣傳中出現的包裝手法。
紅絲帶的價格和茶質時比較高的,在購買時一般會纏上紅絲帶用來裝飾。高檔青餅甲級餅茶,為首批啟用嘜號的產品,就是包裝上了紅絲帶,也是好茶的象徵。
而蘭絲帶,棕絲帶也是效仿的一種包裝手法,配方決定了茶青固定的拼配方式,一般很經典的茶會會綁上紅絲帶,因此在購買時可以根據這個絲帶包裝進行選購。
(4)普洱茶領帶方式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在雲南的年齡比較大的古茶樹,一般都會生長在遠離人群的深山老林中,這些老茶林離茶葉初制廠,茶農家裡都比較遠,而且都沒有公路需要步行走幾個小時的路程。
有一些茶葉採回來殺青的時候,茶葉揉捻的沒有處理到位,茶葉中還留了一些水份,因為還殘留有水分沒有干就直接拿去曬干,經過高溫曝曬之後茶葉就會產生紅梗以及約葉的情況。
除此之外手工茶葉在殺青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點點不均勻的時候,晾乾的時候有些被壓著受熱,熱氣散不開把茶葉憋紅了,這也是變紅的原因。
5. 普洱茶相關
普洱茶常識 1、什麼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雲南特有的地理標志產品,是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產,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大類型。
2、什麼叫普洱(生)茶?什麼叫普洱(熟)茶?普洱茶按是否經過渥堆發酵的工藝,可分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未經人工渥堆發酵,直接壓製成餅、磚、沱等形式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進行存放——這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普洱茶。 普洱(熟)茶是指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採取1970年代研究成功的人工渥堆技術,通過控制茶葉堆子的發酵溫度、發酵濕度和發酵時間,加速普洱茶的發酵過程和品質轉變,再行以散茶或壓製成磚、餅、沱等形式存放 當年或年份較短的普洱(生)茶,湯色黃亮。隨著時間的推移,茶餅色澤逐漸顯暗直至深褐色(俗稱「豬肝色」),其湯色也逐漸趨近紅濃,滋味趨近醇厚,陳香日顯。但這一自然陳化過程需歷時十餘年甚至更長時間,相當於「慢熟」。於是,在包括勐海茶廠在內的現代茶人的努力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研究成功了人工渥堆發酵技術,在幾十天時間內通過調控溫度和濕度等因子,加快茶葉內含物質轉化過程,相當於「快熟」。通過人工渥堆發酵而成的熟茶雖然沒有經過多年自然陳化的普洱(生)茶獨有的香味和口感,但其湯色和對人體具獨特保健功效的物質已基本形成。所以,籠統地講,我們不妨將熟茶渥堆過程看作是一個加速陳化過程。當年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在內質和口感上差異較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如10年或15年後,兩者的內質和口感會朝一個方向趨近。
普洱茶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普洱(Puer)為古地名,源於當地哈尼族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普洱即水灣寨的意思。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萬曆年間定名為普洱茶,極盛於清朝。普洱茶產制歷史悠久,是雲南傳統名茶,也是中國名茶。其歷史可上溯至漢末三國時期,人們稱茶為「武侯遺種」。其貿易始於唐、聞名於宋,極盛於清。普洱茶在唐代已成為重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數民族「不可一日無茶」;清代入貢朝廷,聲名鵲起,成為國茶名品。 1940年,勐海茶廠正式成立並開始生產,創造了近代普洱茶產業的輝煌。1973年,人工後發酵工藝在勐海茶廠實驗、推廣並獲巨大成功,從而揭開了普洱茶產業的新篇章。進入21世紀以來,普洱茶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和獨特品飲價值日益被當代消費者所認識和接受,其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在此階段,勐海茶廠的業界龍頭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2007年11月,大益茶業集團競標中國中央電視台黃金檔廣告時段並獲得成功,開創了中國茶葉企業品牌運作的先河,「茶有益,茶有大益」帶著大益人同時也是廣大中國茶人內心的真切告白自2008年1月1日起響徹神州大地,極大地推動了普洱茶乃至中國茶葉的發展。
什麼普洱茶常常被稱作「七子餅茶」呢? 在普洱茶的發展歷史中,普洱茶從「團茶」到「圓茶」,再到「七子餅茶」,它們的歷史是一脈相承。普洱茶能走向世界,起始於東南亞、海外的圓茶銷售與推廣,勐海的底蘊與歷史淵源,成就了普洱茶從「團茶」到「圓茶」,再到「七子餅茶」的輝煌。 「圓茶」當年銷售東南亞、粵港澳,在華人手中流傳,得了「僑銷圓茶」的別號。圓茶時代,造就了許多名牌,「紅印」、「藍印」、「綠印」等等。 從圓茶到七子餅茶的過渡,源於1960-1970的那個年代,這個階段完成了「七子餅茶」輝煌的基礎,七餅一提的包裝形式逐漸流行。在傳統民族文化中,「七」是一個吉祥的數字,象徵著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圓圓滿滿。「七子餅茶」暢銷於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被視為「合家團圓」的象徵。
普洱茶和其它茶類相比,主要區別在哪裡?普洱茶和綠茶、烏龍茶以及紅茶等茶類的主要區別在於兩點: 第一點、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作為原料。這包含兩方面含意:首先,雲南大葉種茶葉與福建、浙江等產區的中小葉種茶葉因茶樹品種的不同,茶葉內質存在區別,目前國家對普洱茶的定義規定只有雲南大葉種茶葉才能用來製作普洱茶;其次,用來製作普洱茶的茶葉鮮葉,必須經曬青工序進行乾燥製作毛茶,而不能採用烘青工藝來進行乾燥製作毛茶。採用烘青工藝製作出來的毛茶,只能用來生產通常被稱作「滇綠」的雲南綠茶。從原料角度看,大葉種和曬青茶是普洱茶的必要條件,而這兩點使得普洱茶與其它茶在原料方面就形成了差異點。 第二點、普洱茶是一種經過獨特發酵方式而成的茶。我們通常所說的六大茶類,其分類標准就是是否發酵及發酵程度或方式的不同。比如,綠茶不經發酵過程,紅茶是經過全發酵過程,而烏龍茶的發酵程度則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通稱「半發酵」。普洱茶則是經過獨特後發酵方式而成的茶。尤其是對於陳年普洱茶來說,長時間的後發酵過程造就了它們的獨特陳香。普洱茶的品質形成機理,使得其內含物與其它茶類形成差異。
普洱茶主要產區在哪裡?著名的普洱茶歷史上原產於雲南瀾滄江流域的西雙版納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集散於普洱一帶。而西雙版納,則被專家學者考證為普洱茶的原產地,公認為最重要的優質普洱茶原料產地:名聞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全部位於西雙版納;現代六大茶山,五座位於西雙版納。"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分別是指那幾座山?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是指攸樂、倚邦、革登、蠻磚、蠻枝、漫撒。普洱茶新六大茶山是布朗、巴達、南糯、南嶠(勐海)、勐宋和景邁。 清末、民國時期,隨著勐海茶區的逐漸興旺,茶葉產制中心從(瀾滄江)江北古六大茶山轉移到以勐海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勐海茶區由此成為了近代普洱茶的核心產地。 古六大茶山全部位於西雙版納,而新六大茶山則幾乎全部集中在勐海縣(即便是目前從行政區劃上不屬於勐海縣的景邁,也是緊鄰勐海縣),這充分說明了勐海縣在當代普洱茶產業中的重要地位。現代普洱茶的起源和中心在哪裡? 現代普洱茶的起源和中心在西雙版納的勐海。 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原產地,清代古六大茶山的輝煌說明了西雙版納的瀾滄江北岸地區是當時傳統普洱茶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以1940年具備當時國內領先的機械制茶技術的勐海茶廠的建立為標志,現代普洱茶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了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勐海茶廠的機械化制茶,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當地茶業的發展,並使得當地逐漸成為現代普洱茶的中心。而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普洱茶人工後發酵陳化技術在勐海茶廠的成功應用,則是現代普洱茶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目前存世的經典陳年老茶,幾乎全部產自勐海茶廠,這是勐海作為現代普洱茶中心的又一力證。 可以這么說,勐海地區的所出產的最優質普洱茶原料、獨特的地理與氣候環境以及長期以來屹立在普洱茶產業制高點的勐海茶廠這三者共同造就了勐海地區作為現代普洱茶起源和中心的地位。 因為勐海,因為勐海茶廠,於是有了現代普洱茶。勐海地區對於普洱茶而言,就正如因盛產頂級紅酒的而被稱為世界紅酒之都的波爾多地區在紅酒中的地位一樣。而勐海茶廠及其所生產的大益產品,就像茅台酒廠與其所生產的茅台酒一樣。
有人說,普洱茶「越陳越香」。是這樣嗎?這只是一種通俗和較為簡化的說法,「越陳越香」中的這個「香」,實際上是指普洱茶品質向更好的方向轉化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推移,普洱茶會發生兩大類變化,一是茶葉本身物質之間的化學變化,二是附著在普洱茶上的微生物利用茶葉作為基質進行發酵產生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和香味物質。在這一點上,普洱茶的發酵與白酒和葡萄酒等產品的發酵機理很相似。實際上,這種說法背後有一個隱含的假設,那就是必須是在合適的儲藏條件下,普洱茶才能「越陳越香」。如果儲藏環境不合適,或者儲藏方法不當,那就可能未必是「越陳越香」。同時,這個「越陳越香」,只是在一定的時間階段內的越陳越香。每一種普洱茶,都有一個最佳的陳化期,在這個時間內,在合適的儲存條件下,普洱茶的品飲品質會與時俱進。但當茶葉的品質在經歷一定時間達到一個峰值狀態後,其品飲品質反而會隨時光的流逝而被緩慢損耗。例如,上世紀70年代故宮倉庫仍存留部分清代年間作為貢品的團茶,經過茶葉評審專家們泡飲鑒定,該百年的陳茶只有暗紅色的湯色,滋味非常淡泊。這是由於年份太久,茶葉 「陳化」得太過分,其飲用價值已被弱化,此時其價值主要只是體現在歷史和文化方面了。從這個角度看,簡單或者盲目以年份長短來論普洱茶品質的高下,未必合適。普洱茶品質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款品質優良的普洱茶品,需要專業的制茶人在各方面的用心。 所以,常說的「越陳越香」,是在一定時間內的越陳越香,是建立在優質茶菁基礎上的越陳越香,是依託科學生產手段的越陳越香,是滿足合理貯藏環境的越陳越香。沒有優質的茶菁、科學的生產工藝和合理的貯藏,即使是時光再久,也不可能讓劣質普洱茶脫胎換骨。
關於「大益」牌普洱茶
1、大益茶業集團在產品生產上主要採取什麼策略? 大益茶業集團通過細分市場,針對不同目標市場推出適銷產品。對於終端消費市場,大益集團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推出品質保障、價廉物美的大益產品;對於高端市場,大益集團推出「大益皇茶會」系列茶品,以專供會員購買及收藏。
2、大益牌普洱茶產品採取什麼樣的命名規則? 大益普洱茶產品命名採取傳統命名——嘜號命名和現代茶葉命名(根據茶葉的品質特徵、產地、季節、產品希望表達的內容等命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命名。如0562、0622等是採用嘜號命名法命名,金色韻象、味最釅等是根據產品的品質特徵命名。
3、普洱茶的嘜號是什麼意思? 「嘜」為英語「mark」音譯。「嘜號」亦稱「嘜頭」,是廣東方言音譯而來,原意是「商標」、「牌子」。在茶葉貿易中特指用數字或數字輔以文字表示的茶葉名稱。普洱茶的「嘜號」,即以數字方式表示普洱茶的名稱。; m' [# P& ]8 f+ ? 1976年,當時的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基於出口需要規范了普洱茶嘜號。餅茶用4位數,前兩位為該款茶的最早開始生產的年份,第三位為此產品第幾號配方,第4位為茶廠編號(昆明茶廠為1,勐海茶廠為2,下關茶廠為3,普洱茶廠為4)。如7542、7562、7572等是勐海茶廠產品的編號。
4、 大益普洱茶的品質特徵有哪些? 大益普洱茶熟茶的總體品質特點可簡單歸納為:陳香顯著、湯色紅濃、滋味醇厚,口感爽滑、回甘綿長、經久耐泡等。大益普洱茶生茶的總體品質特點可簡單歸納為:香氣純正、湯色橙黃、滋味濃厚、回甘生津快、經久耐泡等。
5、大益普洱茶的獨特之處源自哪些方面呢? 簡單地講,大益普洱茶的特點源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廣泛佔有優質原料。勐海茶廠地處中國雲南西雙版納,該地區屬於世界茶樹原產地,同時也是普洱茶原產地。連綿群山之中,雲蒸霧繞之間,千年古茶樹、成片古茶園與現代良種茶葉基地共同構成了勐海優質茶葉原料資源,同時也是勐海茶廠優質原料的重要保障。 第二、擁有建立在規模化生產基礎上的獨特拼配技術。勐海茶廠是現代普洱茶最早生產企業,在多年規模化生產基礎上掌握了基於篩分和拼配所形成的獨特工藝,造就了產品的鮮明個性及品質的穩定。第三、擁有成熟的普洱熟茶發酵技術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勐海茶廠作為普洱茶人工後發酵陳化技術的研製者之一以及該技術的最早應用者,長期以其先進制茶技術與工藝引領著普洱茶產業發展。獨特的工藝技術,加上勐海地區特別適合普洱茶發酵的溫度、濕度等地理條件以及勐海茶廠獨特的水質和微生物小區系,造就了勐海茶廠產品的獨特口感,形成了深受業界和消費者推崇的「勐海味」。在這一點上,與「離開了茅台鎮,即便延用茅台酒的釀制工藝也生產不出茅台酒」的道理是一樣的。
6、勐海茶廠產品如此豐富,哪個產品最好呢? 勐海茶廠各個品種的產品均有自己獨特風格,它們是針對消費者不同口感需求而設計開發的,不論你是喜歡生茶,還是喜歡熟茶;不論你是喜歡輕發酵的產品,還是喜歡適度發酵的產品,總有至少一款適合你。
7、大益普洱茶同一品種不同批次的產品品質有差異嗎? 大益普洱茶同一品種不同批次的產品品質都是一致的。大益普洱茶每個批次的產品都是嚴格按照所研究和開發的獨特配方加工生產而成,所以相同品種不同批次的產品只是生產時間的安排上不同,其用料配方及加工工藝都是一樣的,產品品質穩定性能得到很好保障。
8、你能簡單介紹一下大益普洱7542和7572嗎?7542是勐海茶廠出產量最大的青餅,以肥壯茶青為里,幼嫩芽葉灑面,拼配得當。麵茶色澤烏潤顯芽毫、心茶肥壯,該茶品香氣純正持久,有花果香,滋味濃厚回甘好,湯色黃亮,葉底勻齊,存放後的變化較為豐富,被市場譽為「評判普洱生茶(青餅)品質的標准產品」。 7572是勐海茶廠的大宗熟餅茶,從70年代中期生產至今,採用金毫細茶撒面,青壯茶青為里茶,發酵適度,茶品色澤褐紅,滋味醇厚,湯色紅亮,綜合品質高,為大眾所推崇,被市場譽為「評判普洱熟茶(普餅)品質的標准產品」. 9、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大益近年推出的「V」字系列產品呢? 「V」字系列產品是指V93、V2和V4等產品。「V」字系列產品是在總結勐海茶廠過去經典產品的原料、工藝、製成、品質特徵、風味需求,以及文化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普洱茶新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研發的系列產品。「V」字系列產品不僅保留了傳統經典產品的風格,又進行了新的創新。 V93沱茶——V93普洱沱茶產品,2005年初始創設計,是總結93年以來勐海茶廠經典沱茶產品配方而研發的新產品。 V2餅茶——本產品源於經典92方茶,又充分考慮餅茶的特點,精心研發的獨特配方茶。 V4餅茶——秉承7542理念配方,以肥壯茶青為里,幼嫩芽葉灑面,經優化拼配和經典的製造工藝加工而成
10、聽說大益目前推出了「皇茶會」系列產品,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呢? 大益「皇茶會」是專門針對頂級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機構,採用會員制營銷模式,不針對非會員銷售。皇茶會目前在北京設有頂級茶文化會所,該會所地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圓明園的交匯處,面積達2400平米,內設19間以北宋宣和年間北苑貢茶名稱命名的頂級貴賓茶室,中西合璧的獨特裝飾風格,高雅莊重,凸顯皇家品茗體驗,讓來賓感受品茗的尊貴。 皇茶會系列產品是勐海茶廠以其數十年制茶之功力,集其所有原料之珍藏,傾心打造的大益最高級別茶品,也是普洱茶中不可多得的至味珍藏。 目前皇茶會推出的4款專供會員的特製普洱茶——「皇茶一號」和「太和」生、熟各一款,皆為頂級普洱生、熟茶珍品。其中「皇茶一號」熟茶選料考究、配方獨特,全部選用布朗山特級原料,經傳統發酵工藝發酵,發酵成熟度適中。餅型圓潤豐滿,芽葉通體金毫,條索緊細舒展。湯色紅濃明亮,滋味濃醇爽滑,陳香高而持久;「太和」茶餅外型圓潤優美,條索緊結,嫩芽肥壯凸顯金毫。發酵成熟度適中,湯色褐紅明亮,滋味醇厚爽滑,香氣馥郁持久,回味明顯。「皇茶一號」及「太和」的生茶均採用勐海多年珍藏喬木茶原料壓制,頗具收藏價值。
11、「紫天」餅是指的哪個產品? 香港南天公司於1985年向勐海茶廠定製8592的產品,在其產品外包都蓋著紫色的「天」字圓印章,所以業內稱其為「紫天餅」。
12、「八八青」是指哪個產品? 系指在1988年—1991年這個階段生產的7542餅茶。 13、「九二方茶」是指哪個產品?勐海茶廠出產的方茶當中,一小部分的包裝盒上貼有卷標,上面註明了製造日期批號、保質期、勐海茶廠的廠址、電話、電掛等資料,其中的製造日期批號,則用手工蓋印的方式蓋上了生產日期。在這些有貼卷標的茶品中,1991年11月—1993年1月這段期間生產的茶品相對來講數量更大,現在在市場上還有一小部分產品在流通,市場的認知度比較大,因而市面上有了「九二方茶」的通稱。
14、為什麼有些產品叫「紫大益」,有些產品叫「紅大益」? 勐海茶廠在1989年成功注冊「大益」商標,隨後生產的大益牌餅茶里都埋有大益牌內飛,包裝紙也開始帶有大益標識。早期常見的包裝紙有紅色和玫瑰紫兩種顏色,所以有些產品叫紅大益,有些產品叫紫大益。 15、勐海茶廠是如何保證所收購毛茶的質量的?第一、勐海在收購方面主要採取采供部門初驗評級,儲運部門復驗評級和質量管理部門抽驗評級相結合的形式。即采供部門對客戶送來的小樣和大樣進行第一次驗收評級,儲運部門在入庫前進行第二次驗收評級,質量管理部門對庫存茶葉進行不定期抽查檢驗評級。在第一次驗收評級和第二次驗收評級出現差異時則由質量管理部門進行仲裁。 第二、勐海茶廠在質量控制上的總體策略為:上段工序為下段工序服務,下段工序檢驗上段工序質量,下段工序可以拒收上段工序的不合格品。如果使用毛茶原料的部門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毛茶原料不符合質量要求,可拒絕使用
16、勐海茶廠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嗎?勐海茶廠自有產權的原料基地分別處於勐海布朗山鄉和巴達鄉,總共20894畝。 巴達基地坐落於西雙版納州府景洪西南110公里,比鄰1700齡野生茶樹王——巴達大茶樹。該場平均海拔皆在1700以上,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季節終日雲霧繚繞,所產之茶皆具高山品質,「色、香、味」均屬上乘,是「大益」普洱系列產品獨特原料的主要產地之一。布朗山茶場建於勐海最大的用材林場——布朗山林場內,西鄰著名旅遊景區打洛。茶園周圍數十公里均為材林以及闊葉林區,屬典型的生態茶園。場內林茶交錯,溪流競語,可與桃源相媲美。現有豐產茶園萬余畝,所產之茶毫多體壯且無污染,是「大益」普洱茶品質的強力保證。 除了上述兩個自有產權的原料基地外,遍布各茶區的緊密合作型基地以及密布各鄉鎮和村寨茶葉粗製所和收購站,也是勐海茶廠優質原料來源的重要保證。! 17、請簡單介紹一下大益普洱茶產品防偽特點是什麼?「大益」作為全國茶葉著名品牌,為了加強自我的品牌保護,於2006年1月1日正式啟用了國家高度專控的前沿印鈔技術,作為勐海茶廠的產品專用防偽技術。其防偽要點為:第一、防偽金屬線為連續全埋開窗(即人民幣防偽技術),在造紙時就埋入了,與分段的燙金線是不同的;第二、所有的防偽金屬線上有激光微縮文字「大益」兩字;C、微縮字母「DAYI」在特定位置通過放大鏡亦清晰可見。 2007年6月1日起,勐海茶廠啟用了升級版的防偽內飛和標簽。
6. 「普洱茶」的名稱起源於什麼
在唐朝,普洱市屬銀生節度,因此普洱茶當時叫作銀生茶;宋朝時,朝廷為了與少數民族交換戰馬,建立了以茶易馬的茶馬互市,為了運輸方便,普洱茶被製成緊團茶,銷往川藏地區。
元朝時,普洱茶被命名為普茶,是市場上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期,有記載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因此,普洱茶一名沿用至今。
(6)普洱茶領帶方式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普洱茶的好處
1、抗氧化:普洱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氧化還原電位較低,能提供質子與體內自由基反應,來清除體內過量自由基;此外,普洱茶還能增強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質過氧化產物等方面發揮其抗氧化的作用。
2、防輻射:飲茶可減輕電腦輻射對電腦族的危害。生普洱茶保健功效據廣東中山大學何國藩等用普洱茶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飲用普洱茶湯可以解除由鈷60輻射引起的傷害。
3、美容:普洱茶內含的皂甙和維生素P高於其他茶類,對化油膩、降血脂、減肥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在法國、西德、義大利、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普洱茶有著減肥茶、瘦身茶、美容茶、益壽茶、窈窕茶、刮油茶的美稱。
4、養胃護胃:普洱茶中的熟茶,在渥堆過程中,茶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含量減少,特別是酯型兒茶素損失殆盡;茶多酚氧化、降解等含量增加。由於這些內含物的變化,並且茶性溫和,在適宜的濃度下,對腸胃不產生刺激作用。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腸胃後,能形成保護膜附著於胃的表層。
7. 普洱茶正確的沖泡方式是什麼啊
普洱茶沖泡的最重要的就是開水,一定要剛燒開的水才能沖泡出普洱茶特有的味道。 一般來說,第一泡水倒干,第二泡壺中的水留一些,大約十分之一(這是在第二泡將香味沖出來的狀況,如果第三泡才能將香味沖出來,就在第三泡才開始在壺中留一點水,不要倒干)。如果真的夠老的潽洱,不需開蓋,嚴格說應該是不能開蓋;會有些許澀味、酸味等的潽洱。 精選茶葉商行普洱茶.唯信的話.前3142中721後061
在第二泡倒出並在壺中留點水之後,開蓋大約半分鍾到一分鍾再把蓋子蓋上;比較重的澀味、苦味、酸味等的潽洱,開蓋,壺口沒有蒸汽時,用手指壓壺身,若溫度不會太燙手指可以摸五秒以上,再將壺蓋蓋上。壺中留點水,主要讓沖泡出的東西溶解在水中;溫度要控制,因為這是主要的沖泡。停壺時間就是沖泡(浸泡、浸茶)的時間,所以,這段時間要控制好(如果將溫度設定的比較高就需要戰戰兢兢),茶湯才會顯現出該有的風味。所以,除非置茶量太多、溫度太高,否則不應立即沖下一泡。 一般的七子餅、茶磚,置茶量約為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即可。沱茶,少一點。散茶,很極端的,要自己試試看。如果一兩人喝,置茶量可以更少。
8. 普洱茶的歷史來源
1、歷史來源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縣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縣,隸屬思茅地區,位於雲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稱寧洱縣。
「普洱」為哈尼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意為「水灣寨」,帶有親切的「家園」的含義。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2000年之久。民間有「武候遺種」(武候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的說法,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極盛時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
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
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2、普洱茶主要產地: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
3、普洱茶流行原因: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8)普洱茶領帶方式什麼時候開始的擴展閱讀
普洱茶原料等級
茶葉採摘時,葉和芽同時采,一般從茶樹枝條的尖往下採摘到第三葉:一葉一芽的采一芽、二葉一芽的采一葉一芽、三葉一芽的采二葉一芽。
普洱的等級劃分,只有在鮮葉時有明確的用芽葉的含量來進行不同等級的分級標准,在曬青茶(生散茶),熟散茶的等級劃分時,用芽葉的含量這個維度已經不能成為嚴謹的分級標准了。
特級:一芽一葉佔70%以上,一芽二葉佔30%以下;
一級:一芽二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二級:一芽二葉、三葉佔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40%以下;
三級:一芽二葉三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四級:一芽三葉、四葉佔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30%以下;
五級:一芽三葉、四葉佔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葉佔50%以下。
9. 普洱茶的沖泡方法
沖泡普洱茶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項:
投茶量:沖泡普洱茶時,投茶量的大小與飲茶習慣、沖泡方法、茶葉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富於變化。就雲南人的飲茶習慣而言,採用留根悶泡法時,沖泡品質正常的茶葉,投茶量與水的質量比一般1:40或1:45。如果採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適當增加,通過控制沖泡節奏的快慢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變化。例如熟茶、陳茶可適當增加,生茶、新茶適當減少等等。
沖泡普洱茶:普洱茶沖泡需先沖一次熱水,稱為「洗茶」。「洗茶」概念出現於明代,《茶譜》(明朝)載「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塵垢、冷氣,烹之則美。」對於普洱茶,「洗茶」這一過程必不可少。因為大多數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數年後飲用的。「洗茶」時注意掌握節奏,杜絕多次「洗茶」或高溫長時間「洗茶」,減少茶味流失。普洱茶沖泡宜選腹大的壺,因為普洱茶的濃度高,用腹大的壺可避免茶湯過濃,材質宜選陶壺、紫砂壺。而第二次以後濃淡的選擇就可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普洱茶也可冷飲。
泡茶水溫: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溫有利於發散香味,有利於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溫也容易沖出苦澀味,容易燙傷一部分高檔茶。水溫的高低因茶而異。例如,用料較粗的餅磚茶、緊茶和陳茶等適宜沸水沖泡;用料較嫩的高檔芽茶(如較新的宮廷普洱)、高檔青餅適宜適當降溫沖泡。避免高溫將細嫩茶燙熟成為「菜茶」。在沖泡部分高檔新青茶時,除直接降溫外,還可通過不加壺蓋或沸水高沖來降低水溫,避免因茶葉燙熟而產生「水悶氣」。
沖泡時間:沖泡時間長短的控制,目的是為了讓茶葉的香氣、滋味展現充分准確。由於雲南普洱茶的製作工藝和原料選擇的特殊性,決定了沖泡的方式方法和沖泡時間的長短。陳茶、粗茶沖泡時間長,新茶、細嫩茶沖泡時間短;手工揉捻茶沖泡時間長,機械揉捻茶沖泡時間短;緊壓茶沖泡時間長,散茶沖泡時間短。
拓展資料:
普洱茶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清飲指不加任何輔料來沖泡,多見於漢族;混飲是指於在茶中添加輔料,多見於香港、台灣,如香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參等養生食料。
品飲普洱茶必須趁熱聞香,舉杯鼻前,此時即可感受陳味芳香如泉涌般撲鼻而來,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蘭清菊之下。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飲入口,始能得其真韻,雖茶湯入口略感苦澀,但待茶湯於喉舌間略作停留時,即可感受茶湯穿透牙縫、沁滲齒齦,並由舌根產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時滿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氣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韻」。
10. 穿西裝為什麼要打領帶領帶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與西式軍服配套的飾物。領帶最早起源於軍隊士兵脖頸上系著的細布條。在 17世紀的法國巴黎街頭,出現了一支來自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的士兵身著整齊的制服,脖子上系著一根細布條,巴黎市民看到覺得十分新鮮,一些愛趕時耄的貴族子弟便模仿起來,也在自己的衣領處繫上一根布條,作為飾物。這就是領帶的最早雛形。大約到了 18世紀,系領帶在西方國家的許多人中間已較普遍,人們在人際交往的正式場合或出席比較莊重的活動時,一般都要穿西裝、系領帶。系領帶到底有什麼實用價值?評論家們歷來觀點不同,著名的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貝索阿把領帶比作「絞索繩」,認為它毫無實用價值。但是它在世界上相沿三百多年而至今不衰,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原因是什麼呢?心理學家研究的結果認為,領帶是象徵男性的一種服飾,女性可以通過發式、高跟鞋、裙子、緊身衣褲來表現其特性的美,領帶或許就是男性用來表現其特性美的一種方式了。也有的人認為,領帶具有表現社會內容的意義,繫上領帶的人,會給人一種嚴肅守法、富有理想、責任感強的印象。 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將領帶列入裝備,作為夏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從 1988年改著「八七」式軍服開始的。男軍官系藏青色領帶,女軍官系玫瑰紅色領帶,後來士兵亦增配領帶,為草綠色。領帶分為若干個型號,按每個人的身高發放,適宜的尺寸是領帶尖不要遮住褲腰,穿背心時,領帶尖不要露出背心。領帶除著夏常服應佩帶以外,還可用於著軍襯衣時與肩章一起佩帶。美軍的領帶只在男軍人的范圍內佩帶,黑色活結式領帶是統一發放物,穿綠色長袖襯衣時必須佩帶這種領帶,穿短袖襯衣時也可以佩帶。黑色蝴蝶領結是個人選購用品,用以在夜晚穿著陸軍藍色或白色軍裝時佩帶,並可與藍色宴會服和白色宴會服配用。白色蝴蝶領結也是個人購買的物品,用於在穿著藍色晚禮服和白色晚禮服時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