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領帶用法 » 為什麼阿拉伯一定要系領帶

為什麼阿拉伯一定要系領帶

發布時間: 2022-08-19 13:20:02

⑴ 穿西裝為什麼要打領帶領帶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領帶的由來說法真的很多~
一.領帶(tie)是英國婦女發明的。那時,英國人吃東西只懂得吃豬肉(pork)和羊肉(mutton),吃的時候既不像中國人用(chopsticks),又不像西方其他國家的人用(knife and fork), 而是用手(hand)抓,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一啃就把鬍子弄臟了,他們就用袖子(sleeves)去擦,這就給婦女帶來了麻煩,經常要為男人洗衣服。為了對付男人這種不愛干凈的行為,婦女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一塊布,讓他們擦嘴就用這塊布去擦。可是男人幾不得,還是改不了用袖子(sleeves)擦嘴得習慣。於是,婦女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男人袖口前邊釘上幾個小石塊。久而久之,衣領下面掛布塊,兩只袖口前面釘石塊,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了。

後來,英國發展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衣食住行都很講究,在給男人整理衣服時,婦女們捨不得將已形成傳統習慣的兩件「寶物」扔掉。於是,她們煞費苦心地想出了一個新招兒,將掛在衣領下的那塊布改成系在脖子上的領帶(tie);將在袖口上釘石塊改成了釘紐扣(button),又從前邊移到後邊。這樣一改,就成了人人喜歡的裝飾品,並逐漸成為世界流行的式樣。

二.從前,西方有一位商人,要去某地洽談一筆生意.這筆生意對他至關重要,如果談不成功,他就沒法活了,所以,他在出門時,特意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了一根布帶,准備在絕望時上吊自盡.辛好這趟生意做的很順利.商人成功了,也就沒有自殺.
"布帶事件"傳出去後,人們紛紛效仿起來.在關鍵場合,有許多人愛把一根布帶套在脖子上,一方面是為了在絕望中方便的死去,另一方面是為了增強自己必勝的信心.
久而久之,"布帶"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領帶.

領帶起源與演變

領帶是上裝領部的服飾件,系在襯衫領子上並在胸前打結,廣義上包括領結。它通常與西裝搭配使用,是人們(特別是男士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飾品。

領帶常能體現出佩戴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它的產生受地理氣候、生活習俗及審美情趣的影響,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映,同時它作為物質與文化的產物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處於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⑵ 為什麼沙烏地阿拉伯人頭上都要包塊頭巾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披頭巾,不戴頭箍,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⑶ 為什麼伊朗的領導人不系領帶

伊朗男人多穿西裝,不扎領帶,認為領帶是西方文化的標志。

⑷ 沙烏地阿拉伯文化風俗.接待應注意什麼

沙特風俗
接人待物

1.除非是關系很密切的朋友,一般不要詢問個人的私事,包括他或她家庭的事,更不要打聽他妻子或她丈夫做什麼事。

2.在公共社交場合,不要談論不愉快的話題。

3.要首先對年長者表示敬意和提供服務,不論其社會地位如何。

4.到朋友和他人家裡作客時,即便不喝,也要接受主人奉上的第一杯咖啡,以示對主人好客的答謝。

5.不要接受三杯以上的咖啡(阿拉伯咖啡),除非傳統上已經比較普遍和關系很密切的朋友。

6.輕輕地搖晃咖啡杯或茶杯,或用手掌蓋住杯子,以示不再需要什麼了。主人來取杯子時,要用右手遞還。

7.對待朋友或其他人的邀請,要以很自然的態度拒絕一、二次,再以和善優雅地表情接受。

8.如果可能,對友人或其他人的書面邀請,要以同種語言予以回復,表示邀請收到了。

9.收到一位沙特友人的邀請並接受了以後,要准時赴約。

10.當邀請男女沙特人參加一個社會活動儀式時,不要考慮應邀男女客人的問題,因為在沙特男女客人總是分隔而處的。

11.當准備邀請多人(一個以上)參加私人聚會時,應設法使每位客人感到氣氛融和,和其他到訪者相處融洽、自然。

12.當和傳統的沙特家庭相處,一塊吃飯時,應盡量做到入鄉隨俗,以沙特人的傳統習慣-盤腿而坐進行之。

13.當共用一個盤子里的飯食時,手指不要觸及嘴唇或舌頭。

14.接受其他沙特客人遞奉的食品時,要記住互相遞送。且只能用右手的頭三個指頭,千萬不要用左手。

15.吃完後,盤子里要剩一點沒有吃、觸動的飯食。

16.當看到主人拿出熏香或吃完了以後,要盡快離去。

服飾

1.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要求沙特男士取掉頭巾、頭飾。

2.除了其家人之外,不要指望沙特婦女在其他男人面前揭開她的面紗。

3.公眾場合穿著服飾要得體。

4.沙特人忌用左手向別人遞送任何東西。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遞送任何東西都要用右手,也沒必要用雙手。

社會俗成習慣

1.申請簽證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

2.要始終攜帶身份證件。

3.在沙特王國旅行,要有去其它城市的旅行信件或證明(此點已取消)。

4.應下功夫學點阿拉伯語,至少應該學點基本的客套用語。彼此交往中有親近感。

5.不要把腳底掌暴露在沙特人面前,也不要習慣性地提及有關鞋的話題。

6.不要用手召喚或用手指指人。

7.和沙特客人握手時,如客人握著你的手,不要主動過早地抽回手。

8.要爭取和平地解決問題,讓沙特人不失體面地從尷尬的境況下找出自我解脫的辦法。

9.不要為了獲得某件事的滿意結果而力促對方,強人所難,使關系緊張起來。

10.不要對一個沙特人的財產或某件物品表示太多的贊美,以免讓人感到你有索取之嫌,而使人難決。

11.在沙特,男女授受不親,非常嚴格。除非是自家人,男人不要送禮物給另一個男人的妻子。

12.在沙特,不允許婦女單獨上街、逛商店,進飯館、瀏覽博物館等。必須在其丈夫、姊妹陪同或二人以上同行。有專為婦女開設的商店、銀行,工、職人員均為女性,只准婦女進入。有的博物館分男人或家庭(帶婦女)參觀日,不能同日參觀。飯館則一般要分設男人和家庭餐飲間。

13.在沙特,婦女在公眾場合要穿黒袍子,蒙面紗,常駐和短暫停留的外來婦女亦莫能外。

14.給沙特人送商務禮物時,要慎重,不要被曲解,以免授人行賄之嫌。

15.在向王室人員致辭時,要使用尊貴的殿下/王子或公主殿下的稱謂,即便他們講話時沒有提及他自己的頭銜稱謂。

16.沙特不允許在公眾場合、景點或對某些建築拍照,若要進行拍攝時,要千萬警惕,以免被曲解拍照動機,引起麻煩。

17.沙特禁忌在公眾場合拍照。未經本人許可,不能對人拍照,尤其是沙特的婦女。否則,宗教警察將予阻止,並把交卷抽出暴光或引致別的麻煩。

18.在沙特,不允許婦女開車。
泰國風俗
國人的待人接物,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朋友相見,雙手合十、互致問候。晚輩向長輩行禮時,雙手合十舉過前額,長輩也要合十回禮。年紀大或地位高的人還禮時,雙手不必高過前胸。行合十禮時。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尊重程度越高。泰國人也行跪拜禮,但要在特定場合,平民、貴官在拜見國王和國王近親的時候行跪拜禮。國王拜見高僧的時候要下跪。兒子出家為僧,父母也跪拜在地。把東西扔給別人是不禮貌行為。從坐著的人們面前走過時,要略微躬身,表示禮貌。

泰國人非常重視頭部,認為頭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觸摸泰國人的頭部,認為是極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頭,認為小孩一定會生病;睡覺忌諱頭朝西,因為日落西方象徵死亡。忌諱用紅筆簽名,因為人死後是用紅筆把姓氏寫在棺材上。腳被認為是低下的,忌把腳伸到別人跟前,也不能把東西踢給別人,不然都是失禮。忌諱用腳踢門,否則會受到人們指責。就坐時,最忌諱翹腿。把鞋底對著別人,被認為是把別人踩在腳底下,是一種侮辱性的舉止;婦女就坐時,雙腿要靠攏,否則會被認為沒有教養。當著泰國人的面,不要踩門檻,他們認為門檻下住著神靈。在泰國,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親的戒律,所以男女不能過於親近。喜歡紅色、黃色,忌諱褐色。

習慣用顏色表示星期。如紅色是星期日,紫紅色為星期六,淡藍色為星期五,橙色是星期四,綠色為星期三,粉紅色是星期二,黃色是星期一。
日本風俗
日本人辦事顯得慢條斯理。對自己的感情常加以掩飾,不易流露,不喜歡傷感的對抗性的和針對性的言行、急躁的風格。所以,在與日本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沒有耐性的人,常常會鬧得不歡而散。

��「愛面子」是日本人的共性,它是一個人榮譽的記錄,又是自信的源泉,情面會強烈地影響日本人的一切,一句有傷面子的言語,一個有礙榮譽的動作,都會使事情陷入僵局,「面子」是日本人最重視的東西。因此,與日本人相處,應時時記住給對方面子。日本人講道義,重恩情,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永遠報答不了萬分之一的恩情」。知恩圖報,對他們而言是普通而又相當重要的事情。

��送禮,在日本更是習以為常,同事的榮升、結婚、生孩子、生日、過節等都會贈送禮物,這種禮儀既是歷史的遺風,又被賦予了時代新意。送禮之習,在商務交往往中同樣風行。給日本客人送一件禮物,即使是小小的紀念品,他都會銘記心中,因為它不但表明你的誠意,而且也表明彼此之間的交往已超出了商務的界限,說明你對他的友情,重視了他的面子,他就沒法忘記你的「恩情」。日本人不喜歡在禮品包裝上系蝴蝶結,用紅色的綵帶包紮禮品象徵身體健康。不要給日本人送有動物形象的禮品。

��接受日本人的邀請,也有一定的講究。例如應邀參加正式的宴會,則應鄭重其事,梳汝打扮,西裝革履。但如果是參加郊遊,或其他的文娛、體育活動,即使是首次見面,只要輕裝打紛,西裝革履。但如果是參加郊遊,或其他的文娛、體育活動,即使是首次見面,只要輕裝打扮,或者是適合的裝束,力求自然,就更能顯示出你的熱情大方,瀟灑自如。

------------
日本國家禮儀

服飾禮儀

日本人無論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著。在正式場合,男子和大多數中青年婦女都著西服。男子穿西服通常都系領帶。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裝,其特點是一般由一塊布料縫制而成。現在男子除一些特殊職業者外,在公共場所很少穿和服。日本婦女喜歡描眉,她們普遍愛畫略有彎度的細眉,認為這種最具現代女性的氣質。

儀態禮儀

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然而不僅高興時微笑,在處於窘迫發怒時,也會發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婦女在地板上就座時,總是坐在捲曲的腿上。不同的手勢有不同的含義: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其餘三個指頭向上伸開,表示錢;伸出小指頭,表示女人等。

相見禮儀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個字組成。前兩個字是家族的名字,後兩個字是自己的名字。一般情況下,日本人不喜歡作自我介紹。作為介紹人,通常要說出被介紹人與自己的關系,以及他的稱謂和所在單位名稱等。

隨聲附和和點頭稱是

據說日本人有一種習慣,談話時頻繁地隨聲附和、點頭稱是。「是」、「嗯,是嗎?」包括這種話語、以及點頭俯腰姿勢等,據調查觀察,日常談話里每幾秒鍾就發生一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一切並不全意味著「說得對」、「明白了」這種肯定含義,有些只不過是「啊,是嗎?」
「有那麼回事?」等,僅僅作為聽了對方的話之後所作出的一種反應而已。與有這種習慣的日本人接觸,要是認為「他在那時確實表示是肯定的」,那麼對該日本人來說卻是意料之外的事。反之,習慣於隨聲附和的日本人,對在談話中不表示任何反應的外國人,則感到不安,他們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這個人是否在聽我說呢?」

婉轉的表達方法

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確的意見,他們也避免「我是這樣想的」、「我的意見是這樣的」等直接的表達方法,而採用「恐怕這樣吧?」「我想這么考慮,你看如何呢?」這種婉轉的措詞,明顯地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是適當而有禮貌的。在語言表達上明確地表明,給對方留有考慮和判斷的餘地,顯示出在聽取對方反應後,再表示自己的主張的一種姿態。

寒暄致意

日本人經常相互寒暄致意。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寢,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場合里,定型的寒暄語非常豐富。不過,互相寒暄致意,僅僅局限於在某些意義上視為朋友的人。例如對在公園散步時遇到的不相識的人,或者交通車輛中同座的人,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是互不說話的。因為在這種場合,對方是互不相乾的局外人。

餐飲禮儀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以大米為主食,他們愛吃魚。一般不吃肥肉和豬內臟,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鴨子。不論在家中或餐館內,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即可。日本有一種富有參禪味道,用於陶冶情趣的民族習俗--茶道,雖然不少現代日本青年對此已不感興趣,但作為一種傳統藝術仍受到社會的重視。

⑸ 為什麼伊朗人穿西裝不打領帶

不是伊朗人穿西裝不打領帶,而是內嘉德不打領帶。內嘉德不打領帶是因為他是一個平民總統,他執行的是親民路線,據說他上下班都是自己開車,至今沒有扳道總統府,還在他當德黑蘭市長的破房子里。要不,他的支持率怎麼那麼高!

⑹ 為什麼要系領帶,有什麼用嗎不會是裝飾吧

領帶當然是裝飾品了,只不過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效果罷了

⑺ 男士為什麼要系領帶,是從何時開始的

領帶就象一種符號,顯示了正式、深穩與社會地會,一般用於裝飾,與西裝來搭配,通常用於正式場合。

穿正規西服時,再系一條漂亮的領帶,既美觀大方,又給人以典雅莊重之感,然而,象徵著文明的領帶,卻是從不文明中演變而來的。

傳說領帶是英國婦女的發明,它經歷了漫長而有趣的發展過程,英國原來是一處長期落後的國家,在中世紀,英國人以豬、牛、羊肉為主食,而且進食時不用刀叉或筷子,而是用手抓起一大塊捧在嘴邊啃。由於那時尚無刮鬍子的工具,成年男子都蓄著亂蓬蓬的大鬍子,進食時,弄臟了鬍子就用衣袖去擦抹。婦女們經常要為男人洗這種沾滿油垢的衣服。在不生其煩之後,她們想出了一個對策,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一塊布,可隨時用來揩嘴,同時在袖口上釘幾塊小石塊,每當男人們再按老習慣用衣袖擦嘴時,就會被石塊劃傷。日久天長,英國的男人們改掉了以往不文明的行為,而掛在衣領下的布和綴在袖口的小石塊自然也就成為英國男式上衣的傳統的附屬物。後來,就演化為受人歡迎的裝飾品——系在脖子上的領帶和綴在袖口的鈕扣,並逐漸成為世界流行的式樣。

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因受到羅馬軍裝穿著形式的影響,皇家的Croat聯軍漸漸流行蕾絲滾邊的服裝,並在領口處以簡單的系結作為裝飾。這便是法文Cravate,就是源自Croat這個字。

漸漸地,原本的領結形成為一種較小的高領圈取代,上面並綴有皺褶。當時時髦的流行打法,即在領圈的底部繫上長形黑色緞帶。後來,領帶開始變寬,這種款式流行了近一個世紀1930年,領帶的形式漸漸具有今天的模樣。
1949年,依照當時規定,沒有打領帶的紳士無法進入正式場合,慢慢地領帶成為社會地位的特殊符號,並因此開始風行。

⑻ 為什麼要打領帶打了有什麼意義

美觀大方,又給人以典雅莊重之感,象徵著文明。

19世紀末,領帶傳入美國。美國人發明了細繩領帶(或稱牛仔領帶),黑色的細繩領帶是19世紀美國西部、南部紳士的典型配飾。

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以滑動金屬環固定的細繩領帶,稱保羅領帶。領帶基本沿襲19世紀末的條狀款式,45°角斜向裁剪,內夾襯布、里子綢,長寬有一定的標准,色彩圖案多種多樣。

佩戴注意事項:

一定要系著干凈平整的領帶,否則會有失體面。因此不要長期使用同一條領帶,以免領帶結部分發黑、磨損,影響美觀。領帶因其成分不同,洗滌方法也各不相同, 水洗法:混紡領帶或合成纖維領帶可用水洗法。

領帶用後不要隨意丟放,可將領帶攔腰垂掛於衣架上以保持平挺。領帶不要折疊,以免出現褶皺,影響美觀。

⑼ 為什麼要打領帶,有什麼來歷嗎

因為領帶常能體現出佩帶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它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

領帶的來歷

領帶始於羅馬帝國時代。那時,士兵們脖子上戴著一種類似圍巾和領帶的東西。直到1668年,領帶在法國才開始變為今天這種樣式,並發展成男子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那時候的領帶在脖子上要繞兩圈,兩端隨便地耷拉著。而領帶下面還有三或四個花結的波形絛帶。

1692年,在比利時的斯騰哥爾克的城郊,英軍偷襲了法國兵營。慌亂之中,法軍軍官無暇按照禮節系扎領帶,只是順手往脖子上一繞。最後結果,法軍擊潰了英軍。於是貴族時裝中又增加了斯騰哥爾克式領帶。

進入18世紀後,領帶交了厄運,取而代之的是白洋紗「脖套」(它折三下,兩端傳過系在後面的假發上的黑花結)。但從1750年起,這種男子服裝的裝飾就被淘汰了。這時「浪漫」式領帶出現了:這是一種方形白洋紗,它先對角折,然後再折幾下在胸前打結。領帶的系法十分講究,被譽為真正的藝術。

1795年到1799年在法國又興起了新的領帶浪潮。人們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領帶,甚至在盥洗時也系著馬德拉斯布領帶。領結比以前系得更緊了。

19世紀的領帶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後來出現了「硬胸」式領帶,是用大頭針別著的。它由各種料子製成,如綢緞、天鵝絨等。黑色的和五顏六色的領帶都時興起來了。到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結花結領帶。第二帝國時代(1852—1870年)素有領帶的發明時代之稱。本世紀20年代出現了領帶夾子,30年代出現了編結領帶;但最主要的變化是領帶的大眾化,它已成為各種年齡、各行各業的男子服裝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⑽ 地理問題:為什麼阿拉伯人總是喜歡穿白色的長袍,纏白色的頭巾

一、沙烏地阿拉伯人選擇長袍(阿拉伯長袍)作為主要服飾,就是為了適應終年少雨燥熱的沙漠環境。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

二、處於亞熱帶沙漠氣候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為了創造服裝內舒適的小氣候,製作長袍的布料會選擇那些吸濕性和散發性都較好的織物,如麻織物、絲綢、棉織物等。長袍的色彩大多選用清淡顏色,一般以白色、淡藍、淺綠色為主,以盡量減少吸收熱量。在款式設計上,都從有利於內外空氣對流的角度來考慮,長袍的領和袖開口部分都相對大一些,並以穿著寬松、內外換氣良好為前提。穿著這樣寬松的長袍,在活動時能起到鼓風的作用,加速了空氣對流,休憩時則起到「煙囪」的作用,促進長袍內的換氣。
阿拉伯長袍的特點是寬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風吹到袍內,能迅速躥遍上下,起著一種「煙囪效應」,將身體散發出的濕氣一掃而去。與此同時,由於人體皮膚都被寬大的長袍遮住,阻擋了日光對體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滿長袍的空氣又起到良好的隔熱作用,因而使人感到涼爽、舒適。
三、阿拉伯人的包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有些阿拉伯國家,如半島上的葉門和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男人們頭上纏一條白色的長頭巾,不戴頭箍。他們的頭巾除起帽子的作用外,還有其它用途:睡覺時做鋪蓋,禮拜時當墊子,洗臉時做毛巾,買東西時當包袱,刮風時蒙在臉上擋風沙。
阿曼男子只披頭巾,不戴頭箍,頭巾的顏色有等級之分,多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員用紅、藍、黃三色為基調的特製頭巾,其他人們禁用。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12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4075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280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3285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253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251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330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080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2390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