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鶴配什麼領帶
①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句詩什麼意思
全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李翱的詩作《贈葯山高僧惟儼二首》。
全詩表達的意思直譯是:把身體修煉得像仙鶴般輕靈,千年長松下相伴著兩卷佛經。我來問道大師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指示我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背後蘊含的深刻哲理是:惟儼禪師身體清瘦,精神矍鑠,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風。千年長松下相伴著兩卷佛經還帶著書套,並未展開。因為禪師曾對人說自己拿著佛經的時候,不是為了閱讀,而是用它來遮遮眼睛擋擋光線而巳,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備的神情風致。禪師之所以對來訪者顯示「無余說」的機鋒,是不想用言語來談禪,而是用行動讓來訪者感悟。如果你是雲,就以雲的立場,在天空逍遙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場,在瓶中安逸自在。一個人不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時此刻,而不要徒勞無益地思考這個夢想那個夢想,否則既得不到所企想的東西,又失去了此時此地的歡樂。

【出處】
《贈葯山高僧惟儼二首》——李翱
【原文】
其一
其二
練得身形如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譯文】
其一
其二
把身體修煉得像仙鶴般輕靈,千年長松下相伴著兩卷佛經。
我來問道大師什幺也沒有說,只是指示我雲在青天水在瓶。
選擇清幽的地方修行愜意怡情,終年無俗事用不著送往和迎來。
有時徑直就登上了孤峰的峰項,在月下長嘯撥開了遮目的烏雲。
【關鍵詞註解】
詩題
惟儼(751—834):俗姓韓,絳州(今山西新絳一帶)人,七歲出家,為石頭希遷禪師法嗣,住澧州(今湖南澧縣)葯山,謚號弘道大師。[3]
其一
鶴形:鶴的形態,形容人似仙鶴一般清瘦俊逸,風度不凡。
其二
送、迎:指送往迎來一類塵俗的應酬之事。
【創作背景】
李翱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時,葯山惟儼禪師駐錫的葯山道場,正是他的治下。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記載,李翱早就景仰葯山禪師的嘉聲,以太守之尊屢請不至,於是就屈駕親自拜山。哪知到了葯山,唯儼禪師執經在手誦讀,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訴惟儼禪師說,太守大人來看他了,但惟儼禪師還是不顧。李翱性急,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而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意謂:相信耳朵的虛聞還是相信眼睛的實見呢?這句極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當他問「如何是道」時,惟儼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么?」李翱茫然不懂,惟儼禪師才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該詩其一贈惟儼禪師。
李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惟儼禪師說:「貧道這里無此閑傢具。」李翱不明其旨,禪師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李翱便再題該詩其二贈惟儼禪師。
【作品鑒賞】
其一
其二
「煉得身形似鶴形」。是從外貌的脫俗來贊嘆惟儼禪師內心的修養。鶴給人的感覺是高潔與飄逸,這句話說惟儼禪師身體清瘦,精神矍鑠,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風,看上去令人神清氣爽,與一般和尚的體型大為不同。
「千株松下兩函經」。「千株松」說明葯山環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靜,是參禪悟道的好所在。鶴最喜歡巢在松樹上,松下的禪師也自然令人聯想到仙鶴。「兩函經」,是說佛經還沒有打開,還盛在書套里。因為葯山禪師曾對人說自己拿著佛經的時候,不是為了閱讀,而是「只圖經遮眼」,只不過是用它來遮遮眼睛擋擋光線而巳。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備的神情風致。這句詩透露出禪師熟悉經典又不屑於以研讀經典自詡,對自己的悟性充滿了自信。
「我來問道無餘說」。惟儼禪師很久沒有升堂說法,弟子們都很希望聽到他的教誨。他就命人打鍾,剛剛召集起眾人後,就一言不發地退堂了。弟子們問其緣故,他說:「講經文有講經文的經師,講戒律有講戒律的律師,我是禪師,而禪又怎麼可以講呢?」可見惟儼之所以對來訪者顯示「無余說」的機鋒,是不想用言語來談禪。然而「無余說」又並不等同於壓根兒就不說,因為學人還在一旁等著他的指點。
「雲在青天水在瓶」。這便是禪師所指示、李翱所體悟到的「道」。雲在青天,從風變滅,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靜安詳,清光可鑒。如果你是雲,就以雲的立場,在天空逍遙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場,在瓶中安逸自在。一個人不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時此刻,而不要徒勞無益地思考這個夢想那個,否則既得不到所企想的東西,又失去了此時此地的歡樂。雲就只是天上的雲,瀟灑自在;水就只是瓶中的水,恬靜安詳。把握現境,活在當下,才是禪的精髓所在。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野情」,指迥離世俗的情趣,為全詩奠定了「野」的基調。這種「野」並非桀驁不馴的狂野,而是指率性自如的品格。禪師幽居山林,世人罕至,整年沒有迎來送往的塵世應酬,心境便始終處於一種無拘無束的空靈而自由的狀態。為了使這野情得到充分的體驗,就得選取一個幽僻的居處環境,這也就是上詩所說的「干株松下」。在這里,世俗之人罕至,禪者可以完全不受世事的紛擾。整年沒有迎來送往的塵世的交結應酬,心境便始終處於一種無拘無束的空靈而自由的狀態。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禪宗多以「孤峰」喻聖境。「有時」,偶爾;「直上」,徑上,寫的是禪師的率性任運。禪師的一切行為都是自由意趣的抒發。上到了峻拔孤立的峰頂聖境,他所見到的也只有他自己,孤迥迥地挺立於天地之間,自己遂和孤峰合而為一。月亮沖出雲層,瀉下萬頃光輝,他的身心一片澄明,他被這月光所溶化,自己也彷彿變成了月亮。所以月亮沖出雲層,也就是自己在撥開雲霧。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佛家記李習之問道葯山惟儼禪師,按習之文集有《去佛齋文》,衛道之意,不畔韓公。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唐李文公翱,人亦謂其能文不能詩。其全集詩止七首,無一上乘語。惟《贈葯師僧》雲:「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稍有清脫之氣。
【作者簡介】
李翱(772—836),唐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習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一說趙郡人。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卒謚文。哲學上受佛教影響頗深。所著《復性書》,糅合儒、佛兩家思想,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之法,消滅邪惡之「情」,以達到「復性」而成為「聖人」。曾從韓愈學古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曾闡釋韓愈關於「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所著《來南錄》,為傳世很早的日記體文章,文風平易。有《李文公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