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領帶是什麼
Ⅰ 領帶有什麼用啊
領帶主要是為了和西裝做搭配,它通常與西服搭配使用,是人們(特別是男士們)結婚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飾品。
同類型的圖案不要相配,格子的西裝不要配格子的襯衣和格子的領帶。如果你穿了件暗格子的西裝,配素色或條紋、花紋的襯衣和領帶就很漂亮。格子的襯衣配斜紋的領帶,直紋的襯衣配方格圖案的領帶,雖然都是直線條,但卻有紋路方向的變化,不會單調呆板。
暗格圖案的襯衣配花紋的領帶。暗格在這里能當作素色處理,印花或花型圖案的領帶最好配素色的襯衣。
每位男士應該至少有一件白色或淺藍色的領部扣扣襯衫。在領帶方面,至少有一條純藏藍色或葡萄酒紅色的領帶供白天使用,還應該有一條絲織提花領帶或純黑色領帶以備在參加正式晚宴時代替領花使用。
(1)漢服領帶是什麼擴展閱讀:
青年人應選用花型活潑、色彩強烈的領帶,以增加使用者的青春活力;對於年齡較大的人,則應選用莊重大方的花型;而女式宜選用素色的領帶。
同時,在注意襯衫領帶搭配同時,還應注意襯衫領帶配色的協調性,以增加優雅脫俗、風韻倍增的良好效果。
銀灰色、乳白西服應搭配紅領帶瀟灑更搶眼;紅色、紫色西服配乳白領帶典雅華貴;深藍、墨綠西服配黃色、玫瑰色領帶展露深沉含蓄氣質;褐色、深綠西服配天藍色領帶展露出飄逸氣質。
Ⅱ 近年漢服文化備受推崇,漢服算是正裝嗎
從文化性上來講,漢服應該算是我國的傳統服飾,自從步入現代社會之後,傳統服飾逐漸被西方文明簡潔便利的著裝所替代,所以現在我國的正裝主要以簡潔、現代的服飾為主,漢服只能算是一種潮流趨勢,還沒有被國家列為正裝。
可能有人說旗袍就是我們的傳統服飾,但旗袍的設計已經越來越靠向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了,況且旗袍是近代才演流行起來的服裝,除了領口有一些古典元素之外,整個設計理念是屬於中西方結合的,嚴格來說旗袍並不具備傳統的服飾的特點。
希望漢服能成為我們的正裝服飾。
Ⅲ 漢服主要有哪幾部分組成
漢服主要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四部分組成。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3)漢服領帶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Ⅳ 漢服七禮,八禮是指什麼
巴黎最主要指的是他的這個領帶,以及他的這個衣領。
Ⅳ 西方國家有領帶,中國古代也有領帶,它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你去看一下《水滸傳》電視劇,你會發現上朝的宋朝大臣,脖子上套了一個白色的圓圈布條,還連著一個方形布條放在胸前,不明真相的人認為這玩意太礙事,一點不好看,如果打架的話,很容易被人揪住暴打。
大家可別小瞧了方心曲領,古代老百姓巴不得想天天戴它,因為它代表了權力。
Ⅵ 漢服和西裝的區別
漢服基本的形制有交領右衽、中縫、繩系等,基本款是分為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齊胸襦裙、襖裙等為上衣下裳制,曲裾、直裾等為深衣制。我們也可以根據朝代來劃分款式,如唐制漢服或者宋制漢服。總之,漢服款式多種多樣,適合各種氣質的人穿。當然有的人會質疑穿上漢服怎麼勞作?其實古代勞動人民是身著裋褐這種款式的漢服辛勤勞作的,而人們印象中的那種寬袖大衣是漢服中的禮服,一般是重大場合穿的,如祭祀。所以我們一般不會穿著禮物去下田上山,所以大家的擔心是多餘的。
西裝是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且衣長在臀圍線以下源自西方的上衣稱作「西服」。
Ⅶ 日常穿漢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現在似乎慢慢的我們生活中能看到很多漢服元素,或者身邊也有很多人穿,那麼穿漢服有什麼注意的地方嗎?
3、穿幾件?
對於以前的人們來說,漢服不僅僅是外面這件袍子,帽子、鞋子都是漢服的一部分。
我覺得是配套的領帶、掛飾等,我認為也應當算入其中。
簡單點來說呢,必備的有首服(冠或釵簪)、足衣(布鞋、綉花鞋、靴、木屐……),腰間可墜玉。衣服部分,首先是褻衣、褻褲(相當於現在的內衣褲)、中衣、中褲、中裙(類似於襯衣),再外層就是袍子、襖子或者單衣。
溫馨提示:夏天穿漢服,即便是異常講究的禮服也是不熱的,現代服裝大多以盡可能多的裸露身體來散熱,但漢服則是用寬袍大袖來保證良好的【透氣性】,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再加上衣服本身很寬大,走起路來習習生風,這點類似於沙漠地區阿拉伯人喜歡穿長袍。
Ⅷ 領帶的來源是什麼有什麼用
「領帶」的前身是由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耳曼人發明的。他們為了取暖禦寒常披著獸皮,為了把獸皮固定住,不掉下來,他們就用草繩把它扎在脖子上。到了17世紀中葉,法國的一支羅地亞騎兵凱旋來到巴黎鬧市。
他們個個穿著威武的制服,脖子上還系著一條圍巾,顏色鮮艷,非常引人注目。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人看到後,十分感興趣,便紛紛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領上系一條圍巾,覺得這樣很瀟灑。
後來,有位大臣上朝,也系了一條白色的圍巾,並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國王見後,眼前一亮,對他大加贊賞,並立即宣布將領結定為高貴的標志,還下令以後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從此,系領帶和打領結的裝扮便流傳開來了。
領帶作用有:
1、領帶的作用是「打破單調和沉悶」,起到裝飾,凸顯個人風格的作用。
2、領帶的作用是「保暖」,因為男士多穿襯衣,但是襯衣的紐扣並不能保證風不往懷里鑽,領帶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起到保暖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男士都是在天冷的時候打領帶的原因。
Ⅸ 漢服常服和禮服有什麼區別
旗袍是近代中國的新產物 誕生時間不久遠 從一開始便受到女性的歡迎 其實 旗袍畢竟是迎合大多數現代人的審美觀點的 性感且苗條 可是 作為一種單純追求時尚 追求美的服飾 或者是滿族自己的服飾倒也罷了 最近這幾年卻頻頻代表中國特有的文化 以及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亮相於世界 在這里我就不得不想說上幾句了
旗袍 眾所周知 是滿族婦女服飾的改良 可現在很多人卻把它當成漢族的民族服飾甚至將其代表整個中華 這些主要是由於他們認為在各民族興旺或發展的歷代 像旗袍這樣的服裝自古就有或者產生過 第二種認為旗袍是漢民族服飾的觀點就是清時期的滿漢服飾的相融合的作品
在這里我想反駁一下 旗袍是滿族民族的服飾是無可厚非的 首先 中國古代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文化還是佔主流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 不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 也是個愛好和平不好戰的民族 由於生產節奏的需求以及氣候特徵的需要 產生了以寬衣大袖為主 緩慢休閑式的服飾特色 雖然有胡服騎射等那也僅僅限於軍隊 目的是為了便於打仗 貴族和廣大人民老百姓還是以寬大 舒適的裙襦為主 以符合民族習慣的生活節奏 因此 自古以來占國家主體的服飾還是漢族服飾 漢族服飾根深蒂固的文化潛在意識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我們之所以把傳統穿的東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 寬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記錄 如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 袖裡藏書藏物之類的典故 漢族服飾也是沒有像旗袍那樣的扣子的 據說扣子這個東西起源於西方 功效等同於當時的『領帶』 都是為了系住衣服的 古代漢族則不用扣子領帶而用裙子上的腰帶將衣服系住 因此便有了像「羅帶輕分 裙帶關系」這樣的詞彙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也將穿衣服叫「扎衣裳」 可見不是「系 扣 」而是用繩子或帶子扎綁 還有漢族服飾的領制從歷代來看幾乎都是呈」y」字形,一直沒有變化,這在其他民族服飾中是不多見的,而且都較寬松不像旗袍那樣的領子緊貼在脖子上 主要是由於滿族長期在較寒冷的地區居住 氣候的差異而形成的 因此 明以前歷史上像旗袍這樣的服飾並沒有佔主流
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滿漢融合的產物 不錯 旗袍確實經過很大的變革和改良 也容進很多漢族服飾元素在裡面 比如採用漢族的絲綢錦綉等華貴的面料 漢族的紋飾 刺綉技巧等等 但問題是旗袍的滿族服飾的本質沒有改變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 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別的 旗袍的兩旁開旗 立領 盤襟 盤扣都是滿族服飾的最重要特徵 說是有漢族的服飾特色 就跟裝潢的不能再中國的餐廳裡面賣的還是賣當勞一樣
其次 現在的中國除了服裝 主流文化上還是漢族文化 漢族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思想的民族 因此服飾里也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 比如受儒家 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 追求那種平和 不於世爭 寬厚仁愛塑造了漢服的寬大 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天人合一 飄逸灑脫也體現在漢服的樣式 感覺上 漢族女子更是深受禮教等道德的束縛與影響 以穿寬大隨和的裙子為主 不可能像最初的滿族婦女那樣穿旗袍是為了騎馬 因此 旗袍馬褂的樣式與中國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 也無法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
現在旗袍也並不是純滿族的東西 而是滿族服飾與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 因此 露出大腿 穿著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運用西方的剪裁方式顯得性感苗條與晚禮服無甚差別 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 民族服裝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並不是成天的與時俱進 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點 否則的話 西方人回去欣賞本國MM的晚禮服西裝好了 還用的著成天看你的『國粹』? 也許在他們眼裡看來 以著如此性感大方服飾的民族怎麼會是傳說中的含蓄 典雅的東方/中國女性? 再加上短袖/無袖 露著大腿 幾乎半赤的民族服裝 會不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以前居住在類似非洲或熱帶地區的雨林里?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禮記》中那個記載服飾類型繁多 以莊重為主的民族會和眼前的這個民族是同一個民族
也許有人會說我守舊 管他這么多隻要是美的服飾不就可以了嗎?但一個民族的服飾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 一個民族整體的素質 不管這個文化好也巴歹也罷 它畢竟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純粹的東西 是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縮影
其實 漢民族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 但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才能顯的其胸襟廣闊 拿來主義也要吸收好的 吸收伊優點 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中國人覺得它輕巧美觀逐漸的就發展成了扇畫 中國人主動西方科技是為了使自己壯大 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要優生劣汰的 不可否認在歷史上漢族文明是燦爛先進的 有利於統一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 因此少數民族自身學習漢族很多習俗文化 同樣 漢族也有其不足之處 同樣也應該學習有些民族的熱情奔放 坦誠 好客等品質 先進的方面融合其不先進的方面 只有這樣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同樣漢服相比於旗袍 更具有文化底蘊 更能展示中國古老的文明 也更能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與面貌
現在旗袍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是什麼?不是人們不知道旗袍來自於滿裝 而是民族性格有了根本的改變 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同化 我們已經不再認為飄逸優雅為美 而是越暴露越美 我們的審美觀已經有可根本的改變 說白了 我們已經被西方所同化 漢文化中華文化復興絕不是僅僅漢服一件事 它需要連帶支撐起太多的東西 只有等中國強大了 民族意識有了 文化才能復興 我們才能真正做回我們自己 做回中國人來 而且 更重要的是受西方審美的影響 或者是 潛意識里透著西方就是性感大方的代表 這還是一種文化觀念 並且更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文化霸權侵略 現在國人已經迷失了自己 其實他們會發現 漢服也不遜色
.旗袍 一個沒有文化內涵 它的暴露恰恰說明了那僅僅是赤露的文化 只有精神赤露的民族才會去當做珍寶.
民族文化心理的偏差
旗袍不僅和漢族傳統文化向悖 連國服都算不上 試問那一個國家把*女審美意向去當作正統文化稀罕?說白了還是現代人們理解的偏差 他們未必沒有什麼民族精神 否則也不會這么渴望民族服裝的出現 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 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重視才導致人們對傳統理解的不到位 乃至偏差
說道*女裝 誰都不會喜歡 但旗袍的問題只能說明他們認識不到那是*女裝或者就是認為古代中國文化就是那樣的 因為 他們沒有參照物 與現代更輕浮的服裝相比較之下 他們只能認為旗袍相對來說還算是比較保守含蓄的了 所以 看到有人總在說旗袍含蓄 旗袍最能表現中國女性美雲雲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能看到或者發現更含蓄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
再有就是明知傳統而故為的 這就是民族精神的偏差 和服比漢服更麻煩但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這就是對歷史文化態度的問題 所以 抓問題要抓根源 走流行道路商業化只是圖一時之快 治標而不治本 對文化的學習認識上不去 現代化漢服也只能是陣流行風 人們也只是外在披著層表皮 精神上還是沒有衣服穿
觀世界各國 把如此膚淺沒有文化根基的服飾當作傳統來珍惜的也只有文化意識處於扭曲混亂時代的中國!
滿服與漢服的基本區別
滿服與漢服區別最大的就是衣領的部分與穿著方式 清代服裝無論一筒到底的宮裝 還是民間女子略帶有漢式風格的滿服 還是後來的旗袍 他們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改良變化的 既衣領都是大襟 就是立領+圓襟+右衽的新式樣 呈橫S形 衣服主要是通過掛系方式穿上的 滿服有基本兩大樣式 既大襟與對襟 還有一種就是比較正宗滿服的琵琶襟 這幾種區別漢服的就是都有麻線扣暴露在外面
而漢服和滿服一樣 無論怎麼改變 也是圍繞一個不變的中心展開的 既交領 衣服主要是通過圍合方式穿上的
而漢服與滿服的基本區分也在此 他們二者最本質的地方式有區別的
所以 旗袍還是滿服的改良Ⅹ 漢服裙子怎麼穿
漢服的佩戴方法: 1。中義和秀都中義的穿衣方法(秀如尚如也是一樣) : 穿衣服,先系左邊兩條腰帶,然後系右邊兩條。先打領帶,然後在裙子下面打領帶: 其實,和上衣一樣,還要先系左邊的腰帶,然後把裙子圍起來,在腰帶外面打領帶。(盡管有些衣服似乎沒有內部的蕾絲花邊。)第一步結束後,我開始穿上火車的外衣。穿上一件扭曲的外套,比如上腹部,先系左邊的腰帶,然後把裙子繞在腰上,繫上末端的腰帶,再繫上背心。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