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領帶用法 » 外國人剪領帶說明什麼

外國人剪領帶說明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09 07:13:16

『壹』 婦女狂歡日的德國女人狂歡節

婦女狂歡日
10月10日至15日,是德國萊茵地區的「婦女狂歡節」。在此期間,婦女「大自由」。男人們不得查探婦女活動的內容,違者會被抓問罪。10月17日,是非洲馬拉維共和國的婦女節,這一天有全國性慶典,男人在當天要對妻子呵護有加,侍侯周到。
德國狂歡節主要是在天主教地區,即德國西南部的巴伐利亞、萊茵地區、西法倫地區等地流行。狂歡節名義上是從11月11日11點11分開始,至來年的玫瑰星期一(約在一月或二月,每年不同)結束。但人們不可能每天都狂歡,最熱鬧的街頭狂歡節,是從每年玫瑰星期一前的一個星期四,也就是「女人狂歡節」開始。
「女人狂歡節」的德文是Weiberfastnacht,本來應該翻譯成「女人齋戒夜」。然而,因為天主教的齋戒習俗是一天三餐照吃不誤,偶爾有人少吃多飲。加上這一天歡樂的氣氛,人們更喜歡用「女人狂歡節」和「脂肪星期四」來稱呼這個節日。乃至以訛傳訛,這一天被稱為「骯臟的星期四」——據說,齋戒之前,人們要把肚子盡量填飽,因此吃得更豐盛.
德國統一的歷史不長,各地的風俗差異也很大。因此,「女人狂歡節」在德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最熱鬧的是杜塞爾多夫、科隆和麥茨這三個城市。每逢狂歡節放假的也只有這幾個州。而在東德和北德,人們對此不屑一顧。
這是個婦女肆意妄為的節日。平素莊重文雅的德國婦女,此刻卻猶如火山噴發一樣盡情宣洩著自己的感情。她們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上演奪權的喜劇。剪領帶則是這天的保留節目。在那天,德國姑娘們提著大剪刀在街上巡查,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看著哪個男人不順眼就是喀嚓一聲。本地人熟知這一習俗,這一天都身著便裝,稀里糊塗吃虧的多為外國人,尤其是科隆一帶的機場到處都掛著剪斷的領帶。有不少男人樂意挨剪,甚至故意買一些破的甚至紙做的領帶上街去領一領與芳齡少女調情的滋味。
狂歡節期間還上演各種各樣的戲劇、音樂表演和化妝舞會,尤其在科隆、杜塞爾多夫、慕尼黑、美茵茨等城市更是熱鬧。

『貳』 涉外禮儀的七個原則

1、維護國家利益

在參與涉外交往活動時,應時刻意識到在外國人眼裡,自己是國家、民族、單位組織的代表,做到不卑不亢。自己的言行應當端莊得體,堂堂正正。

在外國人面前,既不應該表現得畏懼自卑、低三下四,也不應該表現得自大狂傲、放肆囂張。應表現得既謹慎又不拘謹,既主動又不盲動,既注意慎獨自律又不是手足無措、無所事事。

2、基本要求:儀表

講究儀表與衣帽整潔,面、手、衣履要潔凈。男子的頭發、胡須不宜過長,應修剪整齊。指甲要經常修剪,一般與指尖等長,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潔,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著要整潔筆挺,不能有褶皺,鈕扣均應整齊,褲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場合整理。襯衣一般為白色硬領,袖與下擺不露出外套,並放入褲內。要按交際場所或交際需要著裝。禮服、領帶或領花應結好,佩戴端正,並備潔凈手絹與梳子。皮鞋應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摳鼻、掏耳、剪指甲、搔癢等不雅的小動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懶腰、打噴嚏、擦鼻涕、咳嗽,打噴嚏時應用手帕、餐巾紙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大聲響。

3、行為舉止

舉止大方得體,態度和藹端莊,精神飽滿自然,言行檢點。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規,任何失禮或不合禮儀的言行者會被視為有失體面。

4、說話語氣

說話客氣,注意身份。說話時神情衿持和藹,面帶微笑。隨便與人攀談是失禮行為,萍水相逢,應在有人介紹後方可交談。

5、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攪、影響別人,尊重別人。不隨意指責別人或給別人造成麻煩或不便。發表議論與指責別人會被認為缺乏教養。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教堂等公共場所都應保持安靜。在隆重的場合,如舉行儀式、聽講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肅靜。

6、守約遵時

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貌。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准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

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盡早通知主人,並以適當方式表示歉意。與人約會不能失約,不能超時。失約和超時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承諾別人的事情不能遺忘,必須講「信用」,按時做好。

7、信守約定

當前,在國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將尊重對方,即將對交往對象的重視、恭敬、友好作為涉外禮儀的核心。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要算數,許諾一定要兌現。

『叄』 領帶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的人哦嘿嘿!為什麼要打領帶呢!代表什麼呢!

領帶起源與演變 領帶是上裝領部的服飾件,系在襯衫領子上並在胸前打結,廣義上包括領結。它通常與西裝搭配使用,是人們(特別是男士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服飾品。 領帶常能體現出佩戴者的年齡、職業、氣質、文化修養和經濟能力等等,它同其服飾一樣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徵。它的產生受地理氣候、生活習俗及審美情趣的影響,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映,同時它作為物質與文化的產物順應著歷史的潮流,在求新求美中,處於不斷的演變發展之中。 領帶的起源 最早的領帶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難以考證的問題。因為記載領帶的史料很少,考察領帶的直接佐證也很少,而關於領帶起源的傳說很多,各人說法不盡相同。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說法。 領帶保護說: 認為領帶最早起源於日耳曼,日耳曼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里,茹毛飲血,披著獸皮取暖禦寒,為了不讓獸皮掉下來,他們用草繩扎在脖子上,綁住獸皮。這樣一來,風也不能從頸間吹進去,既保暖又防風,後來他們脖子上的草繩被古代西方人發現,逐步完善成了領帶。另有人認為領帶起源於海邊的漁民,漁民到海里打魚,因海上風大而冷,漁民就在脖子上繫上一根帶子,防風保暖,漸漸地帶子成了一種裝飾。保護人體以適應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是領帶產生的一個客觀因素,這種草繩、帶子便是最原始的領帶了。 領帶功用說: 認為領帶起源是因為人們生活的需要,具有某種用途的,這里有兩種傳說。 一種認為領帶起源於英國男子衣領下的專供男子擦嘴的布。工業革命前,英國也是個落後的國家,吃肉用手抓,然後大塊大塊地捧到嘴邊去啃,成年男子又流行絡腮鬍子,大塊肉一啃就把鬍子弄油膩了,男人們就用袖子去擦。為了對付男人這種不愛干凈的行為,婦女們 在男人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專供他們擦嘴,久而久之,衣領下面的這塊布,就成了英國男式上衣傳統的附屬物。工業革命後,英國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對衣食住行都很講究,掛在衣領下的布演化成了領帶。 另一傳說認為領帶是羅馬帝國時代,軍隊為了防寒、防塵等實用目的而使用。軍隊去前線打仗,妻子為丈夫、朋友為朋友把類似絲巾的方巾掛在他們的脖子上,在戰爭中用來包紮、止血。到後來,為了區分士兵、連隊,採用了不同花色和顏色的領巾,進而演變發展到今日, 成為職業服裝的必需品。 領帶裝飾說認為領帶起源是人類美的情感的表現。17世紀中葉,法國軍隊中一支克羅埃西亞騎兵凱旋迴到巴黎。他們身著威武的制服,脖領上系著一條圍巾,顏色各種各樣,非常好看,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風。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絝子弟看了,倍感興趣,競相仿效,也在自己的衣領上繫上一條圍巾。第二天,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系了一條白色圍巾,還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國王見了大加贊賞,當眾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並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 領帶的演變 166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檢閱克羅埃西亞僱傭軍,僱傭軍官兵的衣領上系著的布帶;就是史料記載的最早領帶。領帶的歷史由此開始了;從此,服飾文化史上就盛開著一朵經久不衰且摧璨耀目的奇葩。 說領帶離不開談西裝,可以說領帶和西裝是一對孿生兄弟。領帶的產生和發展同十七世紀歐洲的男子服裝的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十七世紀的歐洲男子穿緊身衣,戴耳環,穿花皺領襯衫,絲絨,高高捲起的發型上面戴一頂小帽,敬禮時用一個有流蘇的小棒把它舉起。襯衫當作內衣穿在里邊,衣領裝飾相當華麗,高高的領子加了一圈花邊,衣領上綉上了美麗的荷葉邊,衣領打折迭成花環狀,這些領子露在外面,從外衣就可看到。襯衫外是一件背心,然後披上短外套,下身著長統襪和緊身馬褲。這種追求華麗、講究奢侈的服裝在當時貴族中最時髦;它帶有女性風格的嬌艷和柔弱,是「洛可可」風格的典型男服。著這種服裝的男人「與女人的差異僅僅是沒有紡車」,當時人們曾作過種種努力去改造男人服裝,結果卻是徒勞的。 直到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了宮廷貴族生活的終結,男人放棄了華麗服裝,改換成簡單樸素的裝束。那時流行類似燕尾服式樣的帝國式服裝:上衣高腰節,裙擺自然下垂,大領口加燈籠袖,胸部以下略有裝束,華麗的襯衫領子沒有了,代之以襞領,襞領前系黑絲 領帶或系領結。領帶呈領巾狀,用白麻、棉布、絲綢等製作,在脖子上圍兩圈,在領前交叉一下,然後垂下來,也有打成蝴蝶結狀。這在法朗士小說《領帶》中可見:「他的暗綠色上裝的領子豎得很高,他穿著一件南京紫花布背心,黑綢子寬領帶在他的頸子上繞了三圈。」據說詩人拜倫對領帶給法很講究,等到他結好滿意的樣式時,棄置一旁的領帶己堆積如山了。那時女性也結領帶,有位安公主喜歡組合黑色緞帶和蕾絲制的領帶,打出典雅而別致的領結。 1850年左右,西服作為運動服被採用。到1870年左右,人們都開始穿西服了,領帶成為時尚,一種與西裝搭配而不可缺少的裝飾物。根據一些服飾專家的分析,領帶正好象胸衣、裙子一樣展現了人們的性別特徵,象徵著二種富有理性的責任感,體現了一個嚴肅守法的精神世界,而這恰恰是當時男性們所刻意追求的。這時領帶形狀為帶狀,通常斜裁,內夾襯布,長寬時有變化,顏色以黑色為主。據說第一個領帶給是1868年英國發明的。19世紀末溫莎公爵所打出的領帶給風靡一時,是19世紀末藝術家的象徵,那時領帶形狀結法基本影響到現 在。 19世紀末,領帶傳入美國。美國人發明了細繩領帶(或稱牛仔領帶),黑色的細繩領帶是19世紀美國西部、南部紳士的典型配飾。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以滑動金屬環固定的細繩領帶,稱保羅領帶。 現在領帶基本沿襲19世紀末的條狀款式,45°角斜向裁剪,內夾襯布、里子綢,長寬有一定的標准,色彩圖案多種多樣。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發展,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領帶也越來越講究藝術和精細,從款式、色彩上趨向更完美、更美麗。 第三節 領帶在中國的普及 領帶在中國古代文獻有記載,《宋史·五行志》里有「北海縣蠶自織成絹,成領帶」。這里「領帶」是指古代衣領上的飾邊,而不是現在的領帶。從領帶傳播的歷史來看,領帶最早傳人中國的時間與西服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一致的。 西服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當時的人,特別是有點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誰要是第一個穿上西服,那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據說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公子風流倜儻,狂傲不羈,當時人稱為嚴公子。他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法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就說:「你這身打扮不方便,還不如穿西裝哪!」嚴公子聽後,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當然,免不了招來非議,但他勇氣十足。 光緒(1875一1908)中葉以後,出洋留學者日多,西服首先在這些人中間盛行,回國後繼續穿著。在一些通商口岸,年輕人竟皆穿西服,以誇耀鄉里,頑固黨人見之大憤,惡見著服外國之裝,加以譏誚。著西裝者反唇相譏:「吾改西裝,固外國之服矣。公試臨鏡自照,亦古之深衣否?蓋亦滿州衣冠耳。滿州在明亦在外國。是公與吾固皆服外國之服也,又奚擇焉。」頑固黨人被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文化,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1941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規定了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以男子青褂藍袍,女子上衣下裙為常禮服。這個制度,後來未能在民間實行。1919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十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的熱潮。 建國以來,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打倒「四人幫」後,改革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重新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擁進中國大陸,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外國人可以穿的,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穿?於是,一股「西服熱」席捲中華大地。從「十年浩劫」中解放出來的中國人對西服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服打領帶成為一種時尚。隨著80年代初的「西服熱」的興起,領帶,也在中國普及和流行。嵊州的領帶服飾行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而方興未艾。 參考資料: http://www.blog.e.cn/user2/54848/archives/2005/360087.shtml

『肆』 外國人的禮儀是什麼啊

外國禮儀

到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均應預先約定、通知,並按時抵達。如無人迎候,進門先按鈴或敲門,經主人應允後方得進入。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後再次按鈴或敲門(但按鈴時間不要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則不得擅自進入。

因事急或事先並無約定,但又須前往時,則應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如萬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時間約見對方時,則應見到約見人後立即先致歉意,說「對不起,打攪了」,並說明打攪的原因。

經主人允許或應主人邀請,可進入室內。盡管有時洽談的事情所需時間很短,也應進入室內,不要站在門口進行談話。有時,主人未邀請進入室內,則可退到門外,在室外進行談話。

進入室內,如說話所需時間較短,則可不必坐下,事畢也不要逗留;如所需時間較長,則要在主人邀請之下方可入座。在預先並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談話的時間盡量不要過長。

應邀到外國人家裡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或同意的時間抵達,早到或遲到都是不禮貌的。如發生遲到的情況,應致歉意。進行拜訪,一般安排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西方習慣備有小吃和飲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接受的飲料應喝掉(但實在不習慣時,也不必勉強)。

不經主人的邀請或沒有獲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參觀主人的庭院和住房。在主人的帶領下可參觀住宅,但即使是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個人物品和室內的陳設。

對主人家中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應問候夫人(丈夫)和子女。有小孩在場,應主動與孩子握手、親抱表示喜歡。家中養有貓狗的,不應表示出害怕、討厭,不要去踢它轟它。

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告別,感謝主人的接待。
此外還有關於外國領導之間的見面應該注意的:

在西方國家首腦會晤的一些場合,往往會看到他們之間擁抱親臉的鏡頭。但是,他們並不是隨便跟誰都擁抱親臉,也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而是按習俗和禮儀來進行的。
英國式的禮節
英國首相布萊爾很少跟人擁抱,即使是在峰會上,他的舉止也相當矜持,通常是握握手而已。當時還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在對英國作最後一次訪問時,受到了布萊爾的最高禮遇:主人不僅握了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的手,還當眾拍了拍他的肩膀。
巴黎式的禮節
這種禮節絕不等同於法國的男女間的接吻。法國總統希拉克經常向貴賓展示巴黎式的禮節:兩次碰碰臉頰,與此同時象徵性地在對方耳朵邊巴嗒一下嘴。這是巴黎人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
東方式的禮節
日本首相同貴賓也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親臉,該國的傳統不主張這種感情的公然表露。他們只能用手掌稍稍扶著膝蓋鞠上一躬,以表盛情。但是,在普京訪問日本期間,日本首相森喜朗還是超出了常規。他親自趕到機場迎接普京,並把普京夫婦送到下榻的國賓館。這種熱情同熱烈的親臉等也相差無幾了。
有保留的禮節
卡斯特羅迎接普京時,普京恪守其慣常的矜持,只用力地握了握卡斯特羅伸過來的手,然後用左手去攙扶他,抑制住對方的沖動。
要對付阿拉法特可就難得多。他個子矮,說話聲音又細,跟他說話通常都得俯下身去,這樣臉頰就很容易碰著這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嘴唇。即使如此,普京還是想出了辦法:在俯下身去的時候,他把臉轉向左邊,同時兩手緊緊地抱住客人的肩部,結果兩人之間的距離正好相當於俄參與調停中東矛盾的立場。

外國禮儀禁忌

尼泊爾 尼泊爾的問候語是「那馬斯特(namaste)」,相應動作是雙手合十;進入尼泊爾寺廟、住宅之前要脫掉鞋子;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過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觸別人的食品或餐具;不要用腳去碰尼泊爾人的物品,這被認為是一種不嚴肅的冒犯行為;注重著裝,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著暴露;進入印度教寺廟前務必徵得同意,因為寺廟是不向非教徒開放的;皮毛物品嚴禁帶入寺廟范圍內;圍繞寺廟或佛塔行走應依順時針方向;照相(無論是為人還是物品)之前應經許可;男女之間的公開親昵行為是不被喜歡的。

埃及 通常在埃及人面前盡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噴嚏,如果實在控制不住,應轉臉捂嘴,並說聲「對不起」。埃及人討厭打哈欠,認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個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說:「請真主寬恕。」而打噴嚏認為不一定是壞事,一個人如果在眾人前打噴嚏,則說:「我作證:一切非主,惟有真主。」而旁邊的人說:「真主憐愛你」。他接著說:「真主寬恕我和大家。」

巴西 巴西的風俗習慣與歐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時較拘禮,有時又十分隨和。初見面時,人們以握手為禮,然而親戚朋友彼此問候,也習慣擁抱、親頰。不僅如此,就是對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可以擁抱、親頰。「社交」禮儀的親頰,是在兩頰各親一下。男女彼此親頰問候,女人與女人也習慣如此,然而在大多數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興這一套,而習慣握手,同時用左手在對方肩上拍一拍。比較親近的男士彼此習慣擁抱,在對方背上重重拍打。不過,由於社會地位有高低,究竟誰該親誰,其中有微妙的區別。

『伍』 在哪國的婚禮中,新郎的領帶會被一位新郎的朋友剪斷

好像西方國家都會吧,我記得看小說中好像有一些提到,像暮光之城4好像有說過。

『陸』 飛行員的入行儀式為什麼要「剪領帶」

剪領帶——是世界飛行界傳統的入行儀式。
這個傳統始於麥道飛機公司,他們的飛行員在獲得駕駛特殊飛機的證書時,都要剪下一截兒領帶作為紀念。
另外,波音公司在每一次飛機交付儀式時也是採用的慣例。

『柒』 外國人的禮儀習俗

1、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2、歐美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認識。打招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跟你有進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種生活禮儀形式。

3、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4、受中世紀騎士之風的影響,西方國家至今在社會活動及社交場合仍奉行「女士優先」的原則,給婦女各種特權,以表示對女性的尊重。誰不遵守這一成規,誰就被認作失禮。

5、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

6、復活節是西方國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節日。染色的雞蛋是復活節的標志,古代春陽節,人們互贈染色的的蛋以表示互相祝福。

7、母親節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每逢母親節,做兒女的會送給自己的母親節日賀卡、鮮花以及母親們喜歡的精美禮物等。

8、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捌』 為什麼外國人認為打著領帶和小朋友嬉鬧玩耍是不合適的

親,在外國人的眼裡,打著領帶是莊重和紳士的象徵。
既然要莊重,既然要表現紳士,那麼,和小朋友嬉鬧玩耍是不太合適的,應該換成休閑或者運動的裝束。
祝你好運~

『玖』 內賈德為什麼從不打領帶

常有國內的朋友問起:伊朗總統內賈德在出席聯合國大會等非常正式的場合時,為什麼穿了正裝卻不打領帶?伊朗人無論士農工商,幾乎人人都穿西服,卻為啥從不打領帶?

內賈德總統剛上台時,他的著裝就成為外國人熱議的話題。有人說他不懂禮儀,身為領導人,穿著卻如此不妥;有人說他如此穿著,傳遞出了一個信號——親民、平易近人。

朋友們的這些疑問讓我想起了2007年4月的一天,15名被伊朗軍隊扣押的英國水兵在德黑蘭總統府前向媒體揮手告別時,我注意到,除了女兵特尼,其餘14名男兵均著正裝,但都沒有打領帶。原來,水兵們穿的西服是伊朗配發的,因為領帶在伊朗屬於被禁物品,所以並未配發,水兵們也就統統沒有領帶可系。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穿正裝要系領帶或領結這一世界通行的著裝規范便被禁止,因為領帶和領結被視為「墮落的西方文明的象徵」,會對伊朗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著裝習慣產生「不良影響」。接下來的幾年,伊朗民兵組織經常組織「反領帶行動」,帶著剪刀上街巡邏,見到系領帶者,不由分說,一刀剪下。

近30年過去了,領帶在伊朗保守人士眼裡,仍然是「可憎的」。在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網站上仍然可以看到這樣的語句:「領帶是『非伊斯蘭的』。系領帶有助於傳播西方文化。」

鑒於系領帶在伊朗是「很政治化」的事,因此,幾乎所有伊朗人,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員,包括總統在內,穿西服時一律不打領帶。

有一點需要說明。盡管領帶在伊朗被禁,但來伊朗訪問的外國人不必受此限制,伊朗人對外國人打領帶通常也不會有什麼意見,因為他們明白,來者打領帶是出於對他人的尊重。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3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3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18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1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994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0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27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84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791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