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毛衣分類 » 什麼叫半坡毛衣

什麼叫半坡毛衣

發布時間: 2022-08-18 19:11:01

『壹』 古人的餐具是什麼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簋(念「軌」音)、簠(念「府」音)、豆、簞等。簋,形狀很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有的簋還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後,古人就把飯從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開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來盛糧食的,簠大多有蓋。最開始有說圓的叫簋,方的叫簠,後來漸漸不那麼嚴格區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禮儀時,簠簋兩個字還常常連在一起組成特定的詞語,表示祭器。

有一個成語叫「簠簋不飾」,「不飾」,就是不整齊。字面上的意思說祭祀的時候過於輕慢,禮數不敬;引申的含義是批評為官者不清正不廉潔。可見,自古以來,貪污腐敗就被認為是有傷家族臉面的事情。

豆,有點像現在的高腳盤,盤上有柄。後來,豆演變成一種量器,古代四升為一豆,就是從它的食具功能來的。

簞(念「單」),多是竹製或葦制的,用於盛飯。從材質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較大戶人家的青銅制的簋簠,簞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人們大都耳熟能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清貧的生活;當然,更該記住的是他樂在其中的心態。

(1)什麼叫半坡毛衣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於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品種齊全。餐具的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後世所見的各種餐具,絕大多數在這一時期都已出現,並且各種餐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且成套餐具還講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細。由於餐具品種增多,定型和功用趨於完備,杯、盤、碗、盞、盅、勺、匙、盂等,不僅種類眾多,大小有別,而且各司其職,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確區分。

三是輕巧精緻。受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影響,餐具的體量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開始往適宜、適用方向發展,現在則更進一步,往輕巧精緻的方向發展,更加趨於實用,同時因工藝技術的進步,餐具也製作得更為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筷子

『貳』 漢字的來歷是什麼

探秘中國漢字

100多年前,一撮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這就是已經發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漢字。與漢字並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聖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中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漢字傳承了數千年,從古代漢字到現代漢字,在不斷的演變中也實現著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對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漢字,就要知道漢字的始意,也就必須找到識別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現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關系。有人說「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本。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今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有沒有出氣。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發出的多麼高深的哲學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種正常舒服的狀態,這也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他人無法模仿替代。「自從」、「自由」、「自己」、「自然」的來歷及與「自」相關的字。

破解漢字對重讀漢文經典的意義,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於王勃這聯詩我們都通曉:「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字「存」的全部,再讀此聯詩,其意境就和原來不同。「存」現在發現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構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見幼小總生愛憐之心,所以「存」本義是「牽掛、相念、思戀、恤問」等意思。再看這聯詩,「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詩的意境有天壤之別。正因為相互思念,雙方可洞穿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距離,心神相通,「若比鄰」。

從上面例證可以看出,重識漢字,能使經典重讀出「新」意。其實是原有的舊意,只是因為我們對漢字識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識別漢字,離不開分析研究漢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說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盡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這個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為基礎的,所以說,人們要概括漢字,基本上都說是象形字。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剛才我說的這個字,自己的「自」它像個什麼,有人會說了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有人說了可能指的眉毛,那麼如果是個目又帶一個撇,這個字形和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字義,自然、自己、自由、自從它有什麼關系?到底它有什麼關系,實際上作為漢朝的一個文字學家許慎,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漢字學家,他也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因為就是這個字形它離我們老祖宗所創造的最早的字形怎麼樣呢,有變異了、有改觀了。那麼,如果我們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麼樣呢,去找古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知道,甲骨文挖掘出來了,在河南殷墟。

我們回到剛才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麼最早的字形是什麼樣子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們說它是象形字,按照現在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好像是眉毛,實際上我們知道了古字形以後再看這個,根本不搭界。我估計有點生活經歷,觀察敏銳的人會發現,它實際上像的是什麼,像的是人的鼻子,我們看,自己的「自」它為什麼用鼻子來象形,這有什麼道理,實際上我們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很多的思想在這里頭,比如說,我們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麼呢,是氣,而鼻子是什麼呢,是呼吸的器官,實際上呼吸器官還包括肺、還包括氣管,但是在外在顯示出來的是鼻子。我們現在有人看電影、看電視還知道,當這個人生死不明的時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沒有氣息,於是乎,我們可以推想,當古人用鼻子來象徵自己的時候,我們看,直到今天還有人誰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麼他不過象徵的就是說我有氣,我是活著的,我是有生命狀態的。可見,就是甲骨文的發掘,就是古文字的發掘,確實為我們今人跟古人怎麼樣,搭了一個橋,使我們能夠走向古人的內心,去探秘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麼。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是「打」,打人的「打」,目前發現,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現在的楷書差不多,一個手一個丁,一個手加一個丁它組合起來,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今天關於「打」,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是26種意思,《漢語大字典》是29種意思,有一個語言學家叫陳原,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為什麼神奇呢這個「打」,我們看,當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給他一拳,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們說打他,可是,我們還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關系太好了,這也是打。還有,我們現在出門,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這么來的,舉手幹嘛呢,打的,我們也沒去打這個汽車,為什麼叫打的,再有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現在一般人不玩這個了,但是,過去女同志這個都是自己織,當時不叫織毛衣,叫什麼「打毛衣」。我們拿起電話叫打電話,再有我們回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去買醬油、買醋、買酒叫「打酒」,等等這些意思它跟這個字形有什麼關系呢,一個手一個丁,所以陳原說了這么一句話「漢字神奇,就打這么一個字形包含那麼多的意思,但是裡面卻不見得統一。」那麼我們要研究古人他造這個字,他到底憑什麼,而且他憑什麼又能引申出這么多意思來,當然我們可以說,漢字這個字形造出來以後,就像一個載重汽車,它隨著往我們這兒越來越靠近,它載的重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在剛剛造出來的時候,它已經要承載著一些貨物,也就是信息,這個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麼為了解「打」這個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來我對這字也沒太看重,只是我有一個朋友在人民大學教書,他當時是給外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國人,講漢語,他說這些外國朋友想不明白這「打」,而且想不明白為什麼這一個字形能有那麼多很沖突的意思,說讓我講講,這我才對它進行了研究,那麼我研究漢字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還原,這個字形它是兩個部件構成一個手一個丁,還原到最遠古的時候,我們想像我們的先人拿這個象徵什麼,當然,這得有一定的狀態,那麼進入狀態以後,我想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先人是拿著一個東西把一個釘子,當然過去的釘子,也不一定是金屬的,有可能木製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進去一個物體里頭,比如說樹木、比如說土,那麼這樣的話,剛才說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夠通過這個動作還原出來,我們可以看,我們按現在的動作來看,假如你拿個錘子打這個釘子,第一個動作是什麼,是舉,第二個是揮,第三個是擊,第四個是進入。那麼我們想想一個打字不過是人四個動作,給它概括出來了這樣的字形,如果你不還原你不知道有這四個動作,當然得分解出來了,你怎麼可能知道這個「打」能分解這么多的意思呢。那麼現在我們看吧,剛才我們說「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為這四個動作,打毛衣是指什麼呢,進入;打酒、打醋,現在是液壓的,當然現在連液壓都不用是桶裝的,進入了;和誰打成一片,是進入;最開始打電話是跟打電報過來,打電報等於手要敲擊,也就是說我們解了這個漢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義我們怎麼樣呢,也就明白了,那29種意思,或者說《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26種意思都有根據了。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字是而且的「而」,這個而且的「而」,我們知道,現在至少有四種語義,但有兩種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麼呢,是遞進,比如說,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麼呢?「學而時習之」,那麼這個「而」它是起一個遞進的作用,第二個是轉折,那麼這個遞進和轉折當然在現代漢語里頭它不是實詞,是指虛詞,但這個虛詞這個語義怎麼來的呢,跟這個字形也有關系,那麼也是經過前人的考證,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字形,完了再跟許慎說文解字對照覺得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而」。這是什麼象形呢,是人的鬍子的象形,我們看是不是挺像的,當然這個字形有很多種。我們看一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漢字有一個「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麼過去古代男人是要留鬍子的,而且這個字裡面它體現出了一種對女性的不尊重,用鬍子挑逗女性,叫耍。還有一個字一個而這邊是一個寸,也有的是個立刀,為什麼呢,因為過去中國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特別大,就把你鬍子給剃了,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這個「而」和遞進和轉折它有什麼關系呢?為這個字我也想了好長時間,怎麼也想不明白,當然你可以簡單地比附,鬍子軟,好轉折,那麼遞進呢?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就不硬想了,把這個放一放,去看別的書,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說文廣義》里頭發現他解這個「而」,這段記錄太珍貴了,因為除了他記錄別的地方我沒有發現,也就是說,我們先人除了管人的鬍子叫「而」,也管魚的鰭叫「而」。魚,我們知道有腹鰭、有背鰭,有胸鰭有尾鰭,像小翅膀似的,這個確實特別像鬍子,那麼我們先人也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辭書沒有這個解釋了,那麼現在我們就能想明白了,當魚要奮進的時候要怎麼樣呢,使勁撥剌一下它的鰭,當魚拐彎的時候怎麼樣呢,尾鰭撥剌一下,這樣「而」的轉折和遞進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來是跟魚的鰭是有關系的。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音樂的「樂」,那麼這個字形它和我們今天聽的音樂有什麼關系,這個字還有個讀音,叫什麼呢,叫樂,它和我們今天的快樂又有什麼關系,我們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這個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個象形字,像的是什麼呢?像的是個樂器,有的說是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有說是木架子上崩的絲弦,這都無所謂,但肯定一點它像的是什麼,像的是樂器,那麼現在我就明白了,那麼原來這個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它就是什麼呢?樂器的象形,那麼它這出了聲叫什麼呢?叫樂,它出了聲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快樂,怎麼樣,這一個字形它包含著三個意思,全有了,當你不知道字形光看這個,想不明白。

那麼現在,我估計大家會有一個問題,你這么做是什麼目的呢?你這么琢磨漢字是什麼目的呢?當然可以說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為我對漢字始終有一種神秘感,好奇,但光這個夠不夠,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滿足自己對漢字的這種神秘感,遠遠不能構成我對漢字研究的動力,這里頭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昆侖,真正的文化昆侖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是我們國家文化最燦爛的時代。

有人可能又問了,很多人老人,我們的先人,早把這些字給註解了,你按照他的註解去讀古書不就完了嗎,但根據我的研究,我發現,往往一個著作,一個詞語,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怎麼樣呢,還是對立著的,那你說你聽誰的,那我這個時候,就乾脆誰的都不聽,我聽古人的,我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麼想的,比如說,我剛才說了孔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句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我們先看第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早知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是做學生的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經常復習功課是很快樂的,所以我覺得孔子這句話特別地平常,因為我同時也研究老子,我覺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懸,孔子這句話太平常了。那麼當我對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後,我再重新看這段話,我發現過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說,我們先找一個字「學而時習之」的「習」字,特別簡單,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體字特別像,這個「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麼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鷹的小孩,也就是小鷹在幹嘛呢,在學飛,每天在學飛,那麼也就是說,他所引申出的第一個意思,不是復習功課是做事、是實踐,那麼現在我們再看孔子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我們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學了我接受了,剛才我們說了,這個「而」是遞進的意思,更要什麼呢,習之,更要去做,它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恰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你只有學了你去做你才是快樂的。

我們由先秦來跳到初唐,初唐有個詩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詩在座的肯定知道,我只說兩句,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當官去,有這么一句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估計像我這種年齡的人對這些話會更熟悉,因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時候談我們中國跟阿爾巴尼亞的關系,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講這個,因為阿爾巴尼亞離我們很遙遠。這首詩,我們先解一個字,存,這個「存」字,這個海內存知己,在《唐詩百話》裡面,《唐詩的百話》的作者是施蜇存,有點歲數的人知道這個人,活了90多歲,他是鴛鴦蝴蝶派的作家之一,又是一個小說家,又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批評家,在華東師范大學教書,他《唐詩百話》裡面解這個海內存知己,說什麼呢,海內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鄰居這么一樣近,我為什麼取施蜇存的解釋呢,因為他的名字裡面有一個「存」字,但是這個老先生對「存」字卻沒有解透,這個存最早的字形這邊是個才,這是個子,才表示小樹苗,小花小草,剛剛長出來,子表示小孩,那麼當人看到了小樹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產生的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是愛戀的感覺,憐惜的感覺,那麼這個實際上才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著引申出什麼呢,由愛引申出思念,那麼我們再看這首詩,還是這一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這么近,正是這個思念才使得這個空間怎麼樣,一下縮短了,就像街坊一樣這么近。我們看看由於對這字解釋不同,一個是有,一個是思念,那麼這聯詩的語境怎麼樣呢,也是天壤之別。

我們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時代,先秦時代有一個大哲學家也是一個大文學家,在座的肯定知道,莊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擱在一塊,說老莊哲學。《莊子》裡面在《養生主》有一個寓言,講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麼復雜,我不說了,我只說跟這個字有關的,叫「奏刀」,有印象嗎,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我們先有個印象,對莊子這段話。我們拋開莊子這段話,我們想這個字「奏」有什麼語義,最近電視裡面,播皇帝的戲比較多,常用的字,「奏摺」。好我們擺脫掉皇帝,我們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去看音樂會,音樂會有一個人在彈鋼琴,我們叫什麼呢?叫鋼琴獨奏,但最准確的動詞應該是什麼呢,應該是彈,為什麼不叫「鋼琴獨彈」呢?還有一個人拉小提琴,最准確的動詞應該叫拉,最准確的動詞應該是拉,應該叫什麼呢?「小提琴獨拉」,但如果在音樂會一個主持人這么報幕的話,底下會怎麼樣,笑場。小提琴獨奏,五個銅管樂器在一塊吹,准確的動詞叫什麼呢,「木管五重吹」,你要這么報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麼?木管五重奏,可見「奏」這個字不一般,人們寧可捨去跟它最准確的這些動詞,吹、拉、彈、唱,而用「奏」這個字,說明它裡面有東西,有什麼東西呢,我們先人創造的這個字形是這樣的,這是甲骨文,經過前一代人破譯,它表示的什麼呢,這是手的意思,兩個手,這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徵性的,頭上戴著飾,比如說孔雀毛什麼的,底下也帶著飾,比如說孔雀尾,在幹嘛呢?在唱歌跳舞,載歌載舞,如果大家熟悉中國歷史的話,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文物,青海出土一個陶盆,盆裡面有畫,畫裡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別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塊,載歌載舞,載歌載舞幹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豐收,也就是說,這個「奏」我們先人用這個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塊進行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時候還要朗誦,還要奏樂器。那我們知道了這個字形表達的是這個意思,我們再去理解,比如說,奏摺,就好理解了,因為奏這個行為方式是怎麼樣呢,是朝上的,當然,也有平視的,比如說,我們剛才說在音樂會,它這個「奏」字它體現了什麼呢?體現了台上的演出者,和台下我們欣賞者,構成了一個循環圈,這是欣賞音樂,欣賞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氛圍。我們現在回到莊子的《庖丁解牛》,莊子的《庖丁解牛》這「奏」很多人的解釋叫進刀或者到運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關於奏的語義其中一個意思就是什麼?就是進刀或運刀,而據的例子就是莊子的《庖丁解牛》,奏刀運刀的意思只有莊子用,後來的人全都沒有用過,什麼道理,是人們不知道這個字有什麼意思嗎,不是,我以為,是很多人對奏這個字在《莊子》這里的用法沒有理解透。這里頭就必須得還原,還原到「奏」最原始的意義,那麼現在我們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這個刀在怎麼樣呢,牛的筋骨之間的游動出現的聲音,而不是牛的叫聲,最後是怎麼樣,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後,文惠君說什麼呢,技藝太棒了,就今天的話「蓋了帽了」。那我們想一想,一個進刀,和一個奏刀,把這個解牛當做一個儀式,當做一個藝術品,當做一個藝術活動,我們來去解牛的話,它才能夠進入到一種審美狀態,實際上莊子拿它當寓言,不是真正的講宰牛的事,因為他的總標題叫什麼呢,《養生主》,是說人怎麼在人世間活下去,正好,如果你們說我這臆想的話,但是,莊子後面幾句話,為我做注了,他後面說的什麼呢?這個「莫不中音」,這個「音」不是音響的意思,是音樂的意思,一句話是「合於桑林之舞」,「桑林」是什麼?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曲的名字,後一句什麼呢,「乃中經首之會」,「經首」是什麼呢?也是中國古代的曲名和舞名,這兩合在一塊,我們看看莊子他用的這個奏什麼,既有前面又有後面的結果,結起來多麼的吻合。那麼也正是對這個「奏」字的解釋不同,使得我們能區別出一個是什麼呢,一個是屠夫,一個是審美大師。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是毅力的「毅」,這邊是最早的字形是個金文,孔子《論語》裡面有句話,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個「毅」怎麼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形,底下我們都知道這個字念豕,豕是什麼?是豬的意思,這個字形是我們今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麼東西?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具,這個刑具很細,很鋒利,又可以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臉上刺字,不是有這么一個刑嗎?叫「黥首」,就在你臉上刺字,辛就是這個刑具。那麼我們想一想,「毅」這個字,豬加上這個辛,我們先不看這半邊,它表示什麼呢?過去的豬,有兩種,一種是什麼,圈養的家豬,還有一種是什麼?野豬,也有叫豪豬,野豬怎麼樣呢?後脊樑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別鋒利,很尖、很硬,當然如果我們養家豬,尤其是像公的種豬的話,這個毛也很鋒利,能把人手給扎透了,那麼它表示什麼?什麼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沒有這個,它是指豬的毛,尤其是後脊樑的毛立起來了,豬在什麼情況下毛才立起來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順當的時候,不會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險,比如說遇到了比它更強大的野獸,或者說遇到了它的同類要爭奪一個異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麼呢?第一是自衛,第二是進攻。可見,這個「毅」我們這么看就能夠感到它的內涵了,內涵是什麼,是在困境當中振作起來,後來又加一個,這個是一回事,這個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趕這個豬,它指什麼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來逼迫這個豬,讓這個豬毛立起來,讓這個豬奮進,這是毅的本義。我們回頭再看看,孔子這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為一個士就是屬於高等的人了,你必須要有毅力,現在我們講毅力,你必須怎麼樣呢?要經常把自己放在什麼呢?困境當中,也可能你是順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困境當中,為什麼?因為任重而道遠,你沒有毅力你是堅持不下去的。

我們看,我剛才解了孔子,還有莊子,只是因為對這幾個字,解釋不同,注意,這個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現代人的註解不一樣,而是我要尋找我們先人他挖掘這個字、他創造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然後我們發現我們先人的著作,裡麵包含著那麼多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理解不到的,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我研究漢字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為了讀通我們的經典。

參考資料: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叄』 全國各地過年都有些什麼習俗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
有的地區,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狗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去照燎,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跡。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著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對象。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後,圍觀的姑娘彈著口弦琴,小夥子彈著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選美」開始後,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著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里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背著許多禮物,臉上帶著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財神的爆竹喚醒了黎明。街坊鄰里、朋友、同事,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恭祝新年好。春節是人們增進感情,鞏固友誼的好時機,人們互相拜年,寓情於樂,回顧過去,憧憬未來,情濃意濃。
街頭巷尾,一隊隊拜年的瑞獅邊舞邊行,十分活躍,許多孩子尾隨獅子隊去看獅子拜年的熱鬧。當獅子隊走到一家商店門前,主人便點響鞭炮迎接,獅子在門前向主人行拜大禮,領隊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獅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禮、領隊致的吉祥辭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會生意興隆。這時,獅子在鞭炮聲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氣,舞出一身雄風。它那喜氣洋洋的大腦袋、寬闊的額頭、神氣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紅色的長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態,逗人喜愛。只見獅子剛健而勇猛,出洞、過橋,在抬頭亂雲飛渡,低頭"萬丈深淵"的橋上奮起神威。此時驚獅鼓點如疾風驟雨,驚險而精彩的獅子表演驚心動魄。然後是上下山、飲水吃青、踏星走樁、上雲梯,九天攬月等,獅頭、獅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時,疊羅漢采青,獅子採得青後點頭向觀眾作揖。然後理毛、理項,頗有趣味。鼓聲嘎然而止,獅子從九天廣寒直落,驚得全場嘩然,待定睛看時,獅子卻穩穩地落在眾羅漢的手中,正在回頭望月。這一絕技於無聲處攝人心魄,贏得了滿場掌聲。
獅子拜年是桂林人喜愛的傳統項目,因此每到春節前夕,獅子隊都將獅子裝扮一新,苦練獅子舞的傳統套路。春節一到,獅子抖擻精神舞上街頭,到預先約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獅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闖、凜、吼、踏、躥等表演得生氣勃勃。耍獅的大頭和尚、大頭娃娃一步三扭,逗獅的猴子猴勁十足,獅於隊的鑼鼓聲,給桂林增添了喜氣,帶來融融春意。
桂林的獅子拜年還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種形式。有些獅子隊的獅子,能夠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條板凳疊起的高山,並能在上面運動自如,逗趣逗樂!舞罷,獅子還從從容容地緣凳而下,神態依然那麼自然。當然,吃地青的獅子與采高青的獅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籌。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還放上一盆水,獅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後也要漱口,這些極富動物情趣而又擬人的動作,令人忍俊不止。
獅子拜年,在臨桂的一些鄉間,還伴以祝福吉祥的獅子歌:獅子頭上三點黃,今日拜上貴廳堂,恭喜主家生貴子,五湖四海把名揚。獅子頭上三點青,今日拜上貴阿庭,恭喜主家福氣好,又添財來又添丁。獅子尾巴一個球,來到你家拜豬牛,恭喜主家豬快大,有吃有穿總不愁。獅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氣,有福六畜得興旺,有鵝有鴨又有狗。
獅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年年春節為鄉鄰祝福助興,使人們歡樂不已。
不知不覺到了元宵節,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雖沒有火樹銀花的盛景,卻是萬家燈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起就有龍燈出遊。龍燈走街過巷,連游三個晚上,所到之處,家家燃放鞭炮,焚香點燭,祈求龍燈帶來吉祥如意。龍燈出遊時還有各種笙蕭鼓樂,高蹺、牌燈、鑼鼓棚等一起湧上街頭,形成一支浩浩盪盪的龍燈遊行隊伍,景況十分壯觀。節日的夜晚,萬家燈火徹夜長明,它和飛舞的龍燈一道把桂林城點綴成一座不夜城。
現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著燃燈的習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遠望萬家燈火,令人心曠神恰。閃爍的燈光匯成一條燈的河,猶如天上銀河落幾間。那燈光或寧靜、或流動,閃躍在高大的建築物上,開放在綠葉叢中,使桂林的夜空燦爛輝煌。此時家家的廳堂、房間,所有的燈都閃閃發亮,闔家坐在燈下吃著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絲絲、香噴噴的傳統食品,使家家戶戶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燈",這是桂林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除夕的火盆紅紅火火,而這十五的燈呢,想必也與"火"緊密相關,同樣是對新年寄予一種希望吧。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503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606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469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513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434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436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5327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93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426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