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62毛衣怎麼織
『壹』 給身高一米六腰圍二尺二的男孩子織插肩袖毛衣,毛線是四股開絲米,從上往下織,領子起多少,分針比例是多
如果用10針的話:領子起144針,袖子24針,後片42針,其餘為前片。先從後片開始織,每邊帶4針,到了前片帶2針。織到前片時,前後片針數應該一樣多。
『貳』 織毛衣起針身高1米65,體重120斤,,腰圍是2尺3,10號棒針,毛線中粗
起300-320針差不多了,主要還是看你織的松緊密度。你可以按以下方法親自試織一下,再正式織。
先按照想織的密度,試織一小片,比如說你現在的線10號針織,織20針10行,然後用尺子量一下小片的寬度為8.5cm,相當於1針的寬度是0.32cm。
現在得到1針的寬度了,再量一下想織的衣服的尺寸比如是88cm,用88cm除以1針的寬度0.32cm,得到的針數為275針,然後加10-15針的余頭,最終的起針數285~290針。
『叄』 1米6的身高毛衣織多長分針
這個沒有規定,要根據孩子的胖瘦,還有你用的針和線的粗細定。你可以給孩子量好尺寸,然後用你的針和線織幾針試試。量一量你這幾針是多少尺寸,用總尺寸除以這幾針的尺寸及就可以啦
『肆』 身高165體重114毛衣織多少針
細線300,粗線160。
根據每個成人的身高尺寸不同,毛衣的起針數也不一樣,毛衣起針數不但和胸圍有很大的關系,而且和你用線的粗細也有很大的關系,大概9到10針是一寸,量的尺碼准確才能織出合適的毛衣。
具體的方法是將人的身高分為高、中、矮三個類型:高(1.75米以上)男套衫,身寬為97厘米(2.9尺),身長為77厘米(2.3尺),高(1.70米以上)女套衫,身寬為90厘米(2.7尺),身長為70厘米(2.1尺),中(1.65-1.75米)男套衫,身為90厘米(2.7尺),身長為70厘米(2.1尺),中(1.60-1.70米)女套衫,身為80厘米(2.4尺),身長為63厘米(1.9尺),矮(1.65米以下)男套衫,身寬為83厘米(2.5尺),身長為65厘米(1.95尺),矮(1.60米以下)女套衫,身寬為73厘米(2.2尺),身長為60厘米(1.8尺)。開衫的身寬是套衫的身寬加7厘米左右(2寸),身長要加3.3厘米左右(1寸),外套的身寬是套衫的身寬加13.3厘米左右(4寸),衣長則根據個人愛好或款式,可長可短。根據年齡不同老年人可適當加放寬度。
『伍』 十八歲的女孩身高1米6體重100織毛衣該起多少針
一般手工編織的毛線,應該起220--230針左右,織到一尺二寸左右收針,上面再織6.5--7寸左右就可以了...
『陸』 如何織特小毛衣的步驟圖解
1.量體 (衣長,袖長,胸圍,腰圍,腰節長,臀圍)
衣長:立正站好,雙臂下垂,手指並攏分別放在兩側褲縫上,皮尺從右肩領根垂直向下量,根據需要款式來確定長度。
袖長:右肩端垂直向下量至虎口(拇指與食指分叉處)。
胸圍:保持呼吸均勻,皮尺在胸部最豐滿處平量一周(可以輕松的將右手的四根手指插進),可適當加放0.5寸。特別提醒:凈胸圍超過三尺的MM,要加放1.5~2寸。
腰圍:作為織毛衣的參考尺寸,量時在腰部最細處平量一周。
腰節長:它是修身毛衣非常重要的一個尺寸,一般身高在1.60米以下的MM的參考尺寸是1.05~1.1尺,身高1.60~1.70米參考尺寸為1.15~1.3尺。
臀圍:織長款需要作參考的尺寸
2.確定編織款式與花樣
3.打片樣
平針片樣:9#以下棒針起針34針,9#以上的粗棒針起針24針,量的時候從第三針開始量到倒數第三針,片樣高度要求超過兩寸。
花樣片樣:以選中花樣的針數為單位來打片樣,例如:一個花樣是16針,片樣起針應該是16*3+4。
4.計算起頭的針數以及各部位需要加減的針數
比方說片樣顯示30針=2.8寸,這就表明300針=28寸,75針=7寸,每寸大約是11針,若所胸圍是26寸,那麼所需針數是300-22=278,有時候為了湊夠花樣所需針數,我們要靈活掌握起針數。
『柒』 160身高,,,毛衣平針怎麼織~~媽媽好久沒只毛衣。。突然不會織了,應該起多少針啊
要看毛線的粗細和人的胖瘦等因素決定。你可以先起10針織1寸長,用尺子量一下尺寸,然後根據你要的毛衣寬度,計算出應起的針數。
『捌』 1,62高的老人織多長的毛衣
人得臂展相當於人得身高。。你一米62.臂展差不多也1.62.而毛衣的袖子是半米的。兩個袖子加起來是2米。。大得太離譜了。。
『玖』 身高1,62,體重140斤織毛衣要起多少針
具體起多少針跟毛線粗細,花型,個人織的松緊程度都有關系,所以問是問不到的,自己起50針或更多點,想好的花型織幾寸長,按照這個以此類推,比如一般女生胸圍織三尺,你這五十針有幾寸,一算就出來了,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略少點
『拾』 織一件女士毛衣1米66要多少毛線
粗線1.9斤,中粗線1.5斤,細線0.9斤,一般就夠了。購買時不注意保留線上的小標簽,一旦不夠,可以再去補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