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衣的總增加值怎麼算
A. 統計增加值率怎麼算
增加值率=增加值/總產出*100%
在統計學中,用於計算增加值目前有三種計算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在這三種方法中計算增加值率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使用生產法來算。
生產法,顧名思義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計算公式: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增加值率越高,中間投入越少。

(1)毛衣的總增加值怎麼算擴展閱讀:
統計學方法
常見的數據統計方法有:表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以淘寶運營童裝店為例,為了方便統計每半個月的銷售額,現在用以上這四種統計方法來演示一下。
1.表格就是通過畫格子的方式來統計數據,在這里可以畫三行橫線,得到兩條細長的格子,再把這兩行均勻的分為15個上下格子。橫一為日期,橫二為銷售額,半個月下來都填進去就一目瞭然。
2.折線是通過畫點,把15天的銷售額都連成一條折線,通過上下起伏來看波動的數據。先畫一「L」形,橫線作日期,豎線作銷售額,銷售額可以自己寫一個數,一直往上數與數之間相差一樣。均勻的把橫豎線分為15份,每個日期對應多少銷售額,就在「L」的半框里,以對應的日期和銷售畫橫線和豎線,交叉的位置取一點。然後每天如此,再用直線連接這15個點,就能清楚的看到這半個月哪一天銷售最好,哪一天銷售墊底。
3.條形統計圖作出的是條狀的數據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一樣,畫「L」,橫為日期豎為銷售額。只不過這里不畫點點,畫倒立的長方形,然後通過高高低低的條形圖來分析半個月的銷售額。
4.扇形統計圖就是把一個圓形,平均分為15份,一個月下來把所有的日銷售額加起來,用當天的數據除以總數,乘以百分數。每一分里寫上日期和當天銷售額占總數的百分比,用這個百分數來統計半個月的數據。每個圖的做法都不一樣,但表達的意思都是同樣的,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數據統計。
B. 增加值率的計算
肯定不行的,不是一個答案。你還是得找到基數,用增加值/原值=增值率
C. 工業增加值怎麼計算請舉例說明一下
增加值是反應企業生產過程中產出超過這一過程中間投入的價值,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規定按收入法計算,增加值為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之和。參考公式為:增加值=全年應發工資總額+勞動保險費和待業保險費+當年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總額+營業利潤+補貼收入+本年應交稅金-儲備糧油差價-預算彌補虧損及補貼本年應補數-增值稅本年度應收出口退稅
D. 增加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增加值可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 生產法是先計算出各部門的總產出,然後從中扣除中間消耗再加應交增值稅求得增加值。 生產法計算公式: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收入法是先計算各部門增加值的構成項目,然後累加求得增加值。 收入法計算公式: 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總產值:指各類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以貨幣表現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成果。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成本通訊員:王月/昌圖縣經信局
E. 如何計算增加值率
第二產業的增加值率=1-34%=66%,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率=1-185/450=59%;第一二產業增加值率的平均值可以:(66%+59%)/2=62.5%,或者用(880*66%+(450-185))/(880+450)=63.59%
F. 怎麼計算毛衣的公式
上衣各部位編織尺寸計算:
1、底邊起針=(1/2胸圍-1厘米)×橫密+縫耗(針)
2、身長行數=(身長-底邊羅紋)×直密
3、正身長行數=(身長-底邊羅紋-掛肩)×直密
4、肩寬針數=肩寬×橫密縫耗(針)
5、掛肩總行數=掛肩長×直密
6、掛肩收針針數=(12胸圍針數-肩寬針數)÷2
7、掛肩收針方法:
平收3針~6針後,佘針一般每2行減1針,在7厘米~9厘米的高度內,將應收針數收完。
8、後領口針數=後領口寬×橫密+縫耗(針)
9、單肩針數=(肩寬針數-後領口寬針數)÷2
10、肩坡每行收針針數=單肩針數÷肩高行數
一、上衣前片
1、底邊起針=(1/2胸圍+1厘米)×橫密+縫耗(針)
2、身長行數,與後片「2」相同。
3、正身長行數,與後片「3」相同。
4、肩寬針數,與後片「4」相同。
5、掛肩總行數,與後片「5」相同。
6、掛肩收針針數,與後片「6」相同。
7、掛肩收針方法: 可比照後片,但前片比後片多出1厘米,收針要比後片多收次。可在平收時,
收掉這1厘米的針數。
二、袖片
編織袖片時,它的直密和橫密與原密度略有差別:
袖橫密=原密度×125% 袖直密=願密度×95%
1、袖口起針=袖寬×2×袖橫密+縫耗(針)
2、袖長行數=(袖長-袖口羅紋長)×袖直密+縫耗(針)
3、袖根針數=袖根寬×2×袖橫密+縫耗(針)
4、袖身每邊應加針數=(袖根針數-袖口針數)÷2
5、袖身行數=袖長行數-袖山行數
6、袖山行數=袖長高×袖直密×+縫耗(針)
7、袖山單側收針針數=(袖根針數- 袖山寬針數)÷2
三、領片
1、領片針數=(領深×2+後領寬+2厘米)×羅紋橫密
2、領片行數=領高×羅紋直密
四、其它
在做編織工藝時,有些規律性的尺寸關系及簡便計算方法可以借鑒:
1、一般成人袖寬比掛肩少3厘米~3.5厘米,童裝袖寬比掛肩少1.5厘米~2厘米。
2、一般男衫的袖口寬為21厘米~24厘米,女衫的袖口寬為17厘米~21厘米。
3、編織袖片時,若加針,宜先快後慢,若減針,則先慢後快。
4、成人的袖山高尺寸一般為12厘米~14厘米。
5、袖山收針行數接近於前、後片掛肩的收針行數。
6、為編織操作簡便,一般後領口可不予考慮。
7、後領口寬一般為肩寬的1/3。
測量身體尺寸和計算針數,以一位7歲男孩為例,測得的尺寸為:胸圍66厘米,背肩寬28厘米,衣長40厘米,袖長38厘米。
根據測量尺寸計算各部位尺寸針數。毛衣是一件合體毛衣,除胸圍增加了6厘米餘量,其眼余均是實測數。
要想達到相同的效果將胸圍增加6厘米即可(6厘米是最低限度的尺寸)。
各部位尺寸計算結果如下:
1、胸圍66厘米+6厘米=72厘米
2、領寬一般為胸寬的1/3(胸寬是胸圍的一半) 36厘米÷3=12厘米
3、肩寬(28厘米<背肩寬>-12厘米<領寬>)÷2=8厘米
4、袖籠收針尺寸(36厘米<胸寬>-28厘米<背肩寬>)÷2=4厘米,袖籠深一般為實測胸圍的1/4,66厘米÷4=16.5厘米(包括肩斜量2.5厘米),袖寬前後袖籠深相加(不包括肩斜) 14厘米+14厘米=28厘米,袖山高,袖寬的1/3~1/4 ,28厘米÷4=7厘米,前領深一般為領寬的1/2加1~1.5厘米,12厘米÷2+1~1.5厘米=7~>√≥厘米,尺寸計算好之後計算針數,可算出1厘米針數再與相應尺寸相乘。
例胸寬31厘米61針,1厘米針數為61÷31≈2針,那麼胸寬針數應為2針×36=72針,(6個花樣+1針)起針數為73針,其他部位針數可自行計算。因為花樣的原因,算出的針數不是整數.如果起針不是編織一個花樣所需的整數倍時,可以進行調整.即將剩餘的針數補齊到能編織一個花樣的針數,或者把多餘的針數減掉。但調整針數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增減2~3針,如果超過這個限度,衣身就會變窄或變寬。

(6)毛衣的總增加值怎麼算擴展閱讀:
基礎毛衫計算公式
一、前片公式:
1、胸寬=(胸寬尺寸+後折寬)x橫密/10
2、衣長=(衣長尺寸-下擺羅紋)x縱密/10
3、肩寬=(肩寬尺寸-肩寬修正值)x密/10
4、前掛肩轉數=後掛肩轉數=修正轉數
5、前掛收針數=(前胸寬針數-前肩寬針數)/2
6、領寬=後領寬尺寸+修正針數
7、領深=(領深規格+領深修正)x縱密/10
8、羅紋排針=胸寬針數-快放針數,轉數=長度x縱密/10
二、後片公式:
1、胸寬=(胸寬尺寸-後折寬)x橫密/10衣長同前
2、掛肩轉數=(掛肩尺寸+修正值)x縱密/10
3、後肩收針數=(後肩寬針數-後領口針數)/2
三、袖子公式:
1、袖長=(袖長尺寸-袖口羅紋長度)x縱密/10
2、插肩袖闊=(袖闊尺寸x2+修正值)x橫密/10
3、袖山頭=袖山頭尺寸x橫密/10
4、袖膊收針數=(袖闊針數-袖山頭針數)/2
5、袖口針數=2x袖口尺寸x橫密/1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庫-毛衣的公式
G. 宏觀經濟學計算題 大神解答一下 生產階段 產品價值 中間產品成本 增
假設超市賣出的雞蛋1塊錢一個,賣出10個,gdp就是1×10=10元
從農夫手裡收購的雞蛋是0.5元一個,GDP增加0.5元。
GDP即英文的縮寫,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當期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凈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拓展資料
產品價值是由產品的功能、特性、品質、品種與式樣等所產生的價值 。它是顧客需要的中心內容,也是顧客選購產品的首要因素,因而在一般情況下,它是決定顧客購買總價值大小的關鍵和主要因素。產品價值是由顧客需要決定的。在分析產品價值時,應注意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顧客對產品的需要有不同的需求,構成產品價值的要素以及各種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產品價值是由顧客需要來決定的,在分析產品價值時應注意: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顧客對產品的需要有不同的要求,構成產品價值的要素以及各種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產品長期短缺,人們把獲得產品看得比產品的特色更為重要,因而顧客購買產品時更看重產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等性能方面的質量,而對產品的花色、式樣、特色等卻較少考慮;
在市場商品日益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顧客往往更為重視產品的特色質量,如要求功能齊備、質量上乘、式樣新穎等。
在經濟發展的同一時期,不同類型的顧客對產品價值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在購買行為上顯示出極強的個性特點和明顯的需求差異性。因此,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認真分析不同經濟發展時期顧客需求的共同特點以及同一發展時期不同類型顧客需求的個性特徵,並據此進行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增強產品的適應性,從而為顧客創造更大的價值。
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
提高產品價值,既是用戶的要求也是企業的追求的目標。但是企業不能單純的追求提高功能,更不能片面的降低成本,而是在產品設計和產品改進設計中,運用提高價值的途徑,探索一切可以提高價值的方法,以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同時提高企業的技術經濟效益。
H. 增加值怎麼算呀
這是健身板塊不解決帳務問題!
I. 增加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標准答案 :一、增加值或增值,其英文原文為「Added value」,日文為「付加價值」,是西方在經濟核算中普遍採用的一個術語,它比總產值或銷售額更為確切地反映經濟效益。按西方經濟理論,增加值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增加的價值。企業或部門的總產值或銷售額減去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原材料、半成品、燃料和電力以及勞務等的費用即為增加值,它包括要素成本和稅金。
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工業企業建立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並促進工業企業會計和統計核算的協調。
二、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在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中,工業總產出是直接用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代替的。這一指標的計算價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一律與新稅制的規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但是,增值稅是企業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的一部分,屬於增加值范疇,為了確保工業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將本期應交增值稅計入工業增加值中。由此按生產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公式應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現價、新規定)-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①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
包括本期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②工業中間投入
1〕工業中間投入的定義
工業中間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用於工業生產活動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服務費用包括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工業、農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的服務費用和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保險、金融、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務費用。
2〕工業中間投入的確定須遵循的原則:
一是必須是從外部購入的,並已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以及自製品的價值;
二是必須是本期投入生產,並一次性消耗的產品和服務價值,不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價值;
三是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口徑必須與工業總產值的計算口徑相一致,即計入工業中間投入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必須是已經計入了工業總產值中的價值。
3〕工業中間投入的分類
工業中間投入按企業支付的對象可分為中間物質投入和中間勞務投入兩部分。
a.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外購的各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和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用,包括外購的並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向外單位支付的運輸費、郵電費、加工費、修理費、倉儲費等。
b.中間勞務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各種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構成非物質生產部門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廣告費、保險費、職工教育費、差旅費等。
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具體內容,分為直接材料廠、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類。
a.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用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資料可直接取自會計產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業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設置成本核算科目,則可從會計「生產成本」科目的供方發生額中,將屬於直接材料消耗的項目匯總取得。
b.製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可從會計「製造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製造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出中間投入價值。
c.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物料消耗、遞延費用攤銷、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可從會計「管理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管理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效益工資(指工效掛勾企業按規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資)、職工福利費、勞動保險費、財產保險費、待業保險費、折舊費、稅金(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礦產資源補償費以及上交給國家和地方的各種規定費用的辦法倒算取得。
d.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運輸費、包裝費、辦公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可從會計「產品銷售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產品銷售費用合計」減去屬於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減利收入)。可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計算。
4〕工業中間投入的具體計算方法
a.正演算法:即將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中屬於中間消耗的部分分別相加(中間物質消耗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
b.倒演算法:即分別用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合計減去該三項費用中屬於增加值的項目,如工資、福利費等,倒算出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業中間投入總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用倒演算法計算比較簡便易行。
③本期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進項稅額-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
1)銷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貨物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收取的增值稅額。
2)出口退稅:反映企業適用零稅率的貨物,向海關辦理報關出口手續後,憑出口報關單等有關憑證,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收到退回的稅款。
3)進項稅額轉出數:反映企業購進貨物、在製品產成品等發生非正常損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按規定必須轉出的進項稅額。
4)進項稅額: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購入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而支付的、准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額。
5)減免稅額:反映企業在報告期按國家規定直接減免的增值稅。
6)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反映企業報告期內按國家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貨物的進項稅額抵減內銷產品的應納稅額。
7)年初(末)未抵扣數:是指當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時,才會出現未抵扣數,年初(末)未抵扣數必須小於等於零。
上述增值稅計算公式中的項目均可以從會計的「應上交應彌補款項表」中的有關項目取得。
小規模納稅企業,不分列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其本期應交增值稅直接以銷售額乘以徵收稅率(6%)計算。
有出口退稅的企業,如果出口退稅出現跨年度的情況在計算出口退稅時,應加以調整,按本年應得出口退稅計算,調整後應交增值稅的計算公式為:
本年應交增值稅=本年銷項稅額×(現價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數-本年進項稅額×(原材料消費總值/原材料購進總值-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年初未抵扣數-年末未抵扣數當企業的應交增值稅出現負數時,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作為「0」處理。
J. 統計中的增加值如何計算
增加值就是附加值。工業增加值就是工業總產出減出中間投入。工業總產出就是產值,中間投入,就是外購原材料,外購動力,銷售費用,經營費用,管理費用,以及利息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