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們織毛衣按賓語分是什麼
Ⅰ 含主語,賓語的句子
似乎還要有謂語吧,給你幾個
媽媽擦桌子。
媽媽是主語,擦拭謂語,桌子是賓語。
他釣魚。
他是主語,釣是謂語,魚是賓語。
小紅澆花。
小紅是主語,澆是謂語,花是賓語。
小明做作業。
小明是主語,做事謂語,作業是賓語。
我看書。
我是主語,看是謂語,書是賓語。
聰聰踢足球。
聰聰是主語,踢是謂語,足球是賓語。
爸爸看電視。
爸爸是主語,看是謂語,電視是賓語。
媽媽織毛衣。
媽媽是主語,織是謂語,毛衣是賓語。
老師教育學生。
老師是主語,教育是謂語,學生是賓語。
老師表揚我。
老師是主語,表揚是謂語,我是賓語。
Ⅱ 怎樣學織毛衣
首先就是買毛線,我建議不要買得太好的毛線,但也不要買得太差,太差的毛線質量不能達到,又沒含羊毛,手感也不好,穿上就不會暖和。太好的由於我們是初次學做,做不好就被我們浪費了,所以對於學織毛衣的人來說,最好還是等到自己學會了再考慮去織自己中意的了!
其實是工具:織毛衣用的針。一般來說,剛學織毛衣時,織得都比較緊。這樣在買針子時,要選擇大一號的針子,這里一般在買毛線的時候,商家都會告訴你,要用幾號針子織,你就在他們說的號子上加一號就行。我自己平時織的比較緊,所以我織毛衣時,也會選擇大一號的針子。這樣織出來的毛衣手感和質感都比較好。我這種織的毛衣最好用五根針子,因為是織園筒的,全是平針,很方便。在這里我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織毛線時的松緊,來選擇。因為是新毛線,我建議大家織的時候織松點,這樣對織出來毛衣的手感比較好。如果自己織的時候覺得手比較緊時,要選擇大一號的針子來織;相反,如果自己織得比較松的話就用小一號的針子來織。
在學織毛衣之前,得先學會幾種基本的針法,一是織毛衣的起針,二是松緊邊,是指袖子和領口還有下面的邊;三是再有是加針;四是收邊,收邊是指在織毛衣結束的時候要織的一種針法。這幾種針法在基礎針法里都有詳細的說明。
現在我們開始學織毛衣,先想好,是織什麼領子,這里我想說是高領還是低領,我建議織低領,因為小孩子不太喜歡穿太高的領子。首先我們要起針,起96針,這里的96針是這樣計算的,8針是有四個徑路,每條徑路二針,就是八針;前胸和後背是各30針,肩或袖是14針。建議第一次織這種毛衣的人,或對自己起邊沒有信心的人,可以請別人替你起好邊,記住要起單羅紋邊,高度大約一至二厘米就行了,小孩子不願意穿太高領子的衣服,因為太高了領子就會纏脖子。織完後呢,再織一圈平針,再開始分針,要記住,在分好一項的針數後,要加一針。
第一行,1、先用平針織一針後就加一針,(就是衣服的斜徑);
2、再織30針後加一針,織二針後,再加一針,(這里30針是前胸的針數,二針是斜徑的針數,二針過後就是袖子了);
3、之後再織14針,加一針後,織二針,再加一針,(這里14針是右袖子的針數,二針仍然是斜徑針數);
4、織30針後加一針,織二針後,再加一針,(這里30針是後背的針數,二針是斜徑的針數,二針過後就是袖子了);
5、之後再織14針,加一針,織一針,全部一圈就織完了。(這里14針是左袖子的針數,織的一針仍然是斜徑針數,因為在1里先織了一針,所以這里只要織一針就行了)
註:這里的第4項織法是毛衣的前胸和後背是一樣高的,如果想織前面和後面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後片織得高些,請用下面的方法:再織完第4項後,再織二針,就將毛衣反過來,織反針,織回過後面的針數,再織過徑後,織二針後(不包括加的針)再反過來織,反過來,是指將毛衣整體反過來,織平針。如此反復,織到袖子全部織完一圈為止。
第二行,全是平針織。
第三行,就是在徑的前面加一針,徑的後面加一針,一圈下來共加八針。
第四行,全織平針。
後面以此類推。一直織完大約二兩毛線。就可以分袖子了。
前胸和後背的織法,如果想織得不同,這是根據人身體的不同來決定的,因為人的後背是高一些,如果織成一樣不是不能穿,只是穿上後,後背頂上有些空。也許我講得不太好,這也很難讓人明白。
具體的織法:在這里,我建議大家開始學織毛衣時用五根針編織,那樣好分清楚前胸、袖子、後背等在分的時候,最好把徑也分在一根針子上,也就是說,前胸包括第一徑路一針加上前胸的針數再加上一針徑,後面以此類推。第一行,在4條徑的兩邊各加一針;先織下針,首先要織完前胸那塊32針,再織完一隻袖子的針數16針,接著織完後背的針數32針,再織最後一個袖子的前二針,不包括徑的針數在內,如果要加上的話那就要在最後的袖子上織四針,第一針是徑路,第二針是加一針、第三、四針是袖子真正的真數。把毛衣反過來,織反針,往回織(為什麼要織反針,將毛衣反過不了,在正面看時,都是平針)。往回織時,第一針挑起來,織完三針後就是袖子那塊織完了;接著將後背那塊也織完,後背的織數是32針,再織那一個袖子的4針;再將毛衣反過來,就是開始織平針,遇到有徑的地方還是要加針,也是如此,第一針挑起,織二針後,加一針,再織徑一針,換另一根針子的針數了,先織完一針後,加一針,再織30針,再加一針,再織徑路針,這就是後背的針數了,再往前織一針(徑路),加一針,織五針後,又將毛衣翻過來織,織反針,如此類推,直到織到平針時,將最後邊那個袖子的針數全部織完為止。以後就可以全部織平針了,也就是第三行開始。
Ⅲ 如何判斷句子里哪些是主語,謂語,賓語
組成句子的各個部分叫句子成分。英語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表語,賓語,賓語補足語,定語,狀語等。
順序一般是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而表語,定語,狀語的位置要根據情況而定。
1、主語
主語表示句子主要說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詞,代詞,數詞,不定式等充當。
2、謂語
謂語說明主語的動作,狀態或特徵。
3、賓語
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跟在及物動詞之後,能作賓語的有名詞,代詞,數詞,動詞不定式等。
媽媽擦桌子。
媽媽是主語,擦拭謂語,桌子是賓語。
他釣魚。
他是主語,釣是謂語,魚是賓語。
小紅澆花。
小紅是主語,澆是謂語,花是賓語。
小明做作業。
小明是主語,做事謂語,作業是賓語。
我看書。
我是主語,看是謂語,書是賓語。
聰聰踢足球。
聰聰是主語,踢是謂語,足球是賓語。
爸爸看電視。
爸爸是主語,看是謂語,電視是賓語。
媽媽織毛衣。
媽媽是主語,織是謂語,毛衣是賓語。
老師教育學生。
老師是主語,教育是謂語,學生是賓語。
老師表揚我。
老師是主語,表揚是謂語,我是賓語。
……
Ⅳ 語文句子含有,主語 謂語 賓語 名詞的句子,並標出來,十句,謝謝
媽媽擦桌子。
媽媽是主語,擦拭謂語,桌子是賓語。
他釣魚。
他是主語,釣是謂語,魚是賓語。
小紅澆花。
小紅是主語,澆是謂語,花是賓語。
小明做作業。
小明是主語,做事謂語,作業是賓語。
我看書。
我是主語,看是謂語,書是賓語。
聰聰踢足球。
聰聰是主語,踢是謂語,足球是賓語。
爸爸看電視。
爸爸是主語,看是謂語,電視是賓語。
媽媽織毛衣。
媽媽是主語,織是謂語,毛衣是賓語。
老師教育學生。
老師是主語,教育是謂語,學生是賓語。
老師表揚我。
老師是主語,表揚是謂語,我是賓語。
……
Ⅳ 語文劃分主謂賓
語文主謂賓的劃分練習
劃分句子成分 一、什麼是句子 句子是由詞或片語構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並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根據用途和語氣,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根據結構可分為單句和復句。 二、句子成分說明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例如: (1)中國人民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例如: (1)滿天烏雲頓時消散了。 (2)樹葉黃了。 (3)小王今年十六歲。 (4)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麼書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例如: (1)什麼叫信息? (2)門口圍著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穀,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 間、 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於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麼濃,濃得〈好像要流下來似的〉。 7、獨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原推測、估計、注釋、補充、感嘆、摹擬語氣等。例如: (1)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2)十分明顯,不大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四個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3)啊,多麼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 (4)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短語,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復指成分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指同一事物,作同一個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書。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已經成為。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3)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麗的戰斗——松骨峰戰斗。 狀——修飾全句的]+(定)主+[狀]謂<動補>+(定)賓+<賓補>。 [每當有外地人來],(好客的)天津人[總是][眉飛色舞地]談<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麼地道> 區分參考: 其一,細推敲兩種概念,從回答問題入手。 賓語是動詞中心語的支配對象,補語是對動詞、形容詞中心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份,根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知道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之間是被涉及與涉及的關系,回答的是「誰」或「什麼」一類的問題;而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邊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形容詞之間是補充和被補充,說明和被說明的關系,回答的「怎麼樣」的問題。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輸〉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對象,回答「什麼」的問題,所以是賓語:例(2)中「輸」是補充說明「打」的結果,回答的是「怎麼樣」的問題,所以是補語。 從概念和回答不同問題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是區分賓語和補語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詞性類別判定,細辨認數量結構。 用分辨詞性的辦法進行對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賓語作為動詞所涉及的對象,經常用名詞、代詞或其他名詞性短語來充當;而補語則經常用形容詞、動詞、介詞結構或其他動詞、形容詞性的詞語來充當。例如: (1)他看書。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麼? (4)他看得〈很認真〉。 (5)他去新華書店。 (6)他來〈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別以名詞、代詞和名詞短語來充當賓語,而(2)(4)(6)句則以動詞、形容詞或介詞結構充當補語。 數量結構在句子中既可以充當賓語,也可以充當補語,這時我們就要從詞的意義上去區分。 例如:他寫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類的東西,是以定語代替中心詞,故而是賓語;而後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數,是補充說明「唱」這個動詞的,故而是補語。 又如:他浪費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兩個句子都出現了「三天」這個「數詞+時間名詞」的結構,「三天」後面顯然都省去了「時間」這個中心詞。 這時我們要看謂語動詞能否跟省略去的「時間」一詞進行搭配。能搭配成為動賓結構的,說明動詞後面的是賓語;如果不能,則是補語。在前一句中「浪費」可與中心詞「時間」構成動賓關系,所以「三天時間」的「三天」是定語代替中心詞充當賓語。在後一句中,「休息」雖然可與「時間」搭配,但構成了偏正關系,而不是動賓關系,不合句意,故而這里的「三天」是表示時段的補語。 再如:他買了二米,線長〈二米〉。 前者「二米」是「買」的對象,自然是賓語。後者「二米」是補充說明形容詞「長」的,形容詞具有不帶賓語的特點,故而這「二米」只能是補語。此外,非動作動詞「有、等於、變成」等後面所帶的數量結構都是這些詞所涉及的對象,所以不是補語,而是賓語。 例如:我有十個;一個變成了二個;三個加三個等於六個。這些句子中的數量結構都是賓語。 其三,用「得」、「這」二字檢驗,從「順序」「結構」分析。 我們知道,結構助詞「得」是補語的標志。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這花香得〈很〉; 他說得〈怎麼樣〉?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為結構助詞而作為獨立詞素出現時,我們就不能混為一談。如: 他懂得這事。 你值得學習。 這些句子中「得」字與其它詞素結合而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詞,故而不是補語的標志,它後面的成份是賓語。 用代詞「這」可以判定「個」字的賓語和補語。「個」字是最常見的量詞,通常用在名詞前頭。例如: (1)吃個西瓜。 (2)吃個〈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對象,是賓語,且可以在「個」字前面加「這」字;第(2)句中「痛快」是補充說明「吃」的,不可能在「個」字前邊加「這」字。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個」字前邊能加「這」字的是賓語,否則即為補語。 一般說,動詞後邊同時有賓語或補語時,是補在前、賓在後,所以賓語和補語在動詞後的位置有時也可以做為判定依據。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織〈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況卻恰恰相反,是賓在前、補在後。例: (1)他每天上山〈兩趟〉。 當補語是量詞結構時,這種順序較為常見。例: (2)你拿杯水〈來〉吧!他撕〈下〉一張紙〈來〉。 這兩個句子中前者補語是趨向動詞,置於賓語之後;後者補語是合成趨向動詞,兩個部份分別置於賓語前頭和後頭。有些介詞結構也可以放置在賓語之後作補語,如:這件事〈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語可以通過分析結構的方法來對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鏡。這兩個句子中都有帶「下」字的片語,前一句「下」與「大堤」構成動賓關系,做「跑」的補語,補充說明跑的結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後一句的「下」與「摘」搭配成詞,做謂語,「眼鏡」做「摘下」一詞的賓語「眼鏡」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這兩個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據結構分析,它在句子中充當的成份顯然不同。 總之,雖然賓語和補語有難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對待,多做對比、總結,經過反復訓練,總還是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的。 三、句子成分的名稱及符號 名稱: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符號:主語 = 謂語 - 賓語 ~ 定語 ( ) 狀語 [ ] 補語 <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語、謂語、賓語。 補充成分是:定 語、狀語、補語。 ②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之間可用‖劃開。 句子成分劃分口訣 (一)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主幹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在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二)看全句、抓中心,縮句先找主謂賓。主幹原句有歧義,恰當帶上狀補定。 謂語前有狀形容,定語修飾主和賓。「的」「地」「得」要分清,定狀補、它標明。 劃分句子的口訣: (1)句子成分要劃對, (2)縱觀全局找主謂。 (3)主前定狀謂後補, (4)謂前只有狀地位。 (5)「的」定「地」狀「得」後補, (6)賓語只受謂支配。 四、(1)劃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語、謂語、賓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 謂語:是陳述主語,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賓語: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 句子一般有兩種情況:寫人、寫物(寫事、寫物)。分析句子時,首先判斷是「寫人」還是「寫物」。 ①寫人 格式:「誰」 + 「干 什麼」 (主語) (謂語)( 賓語) 例: 楊亞 ‖ 寫 字 主 謂 賓 注意:處理復雜的單句時,要抓主幹。 例:一中的楊亞║在課桌上寫著毛筆字。 主 謂 賓 ②寫物 格式:「什麼事」或「什麼物」+「怎麼樣」 ( 主 語 ) (謂語、賓語) 例: 貓 ‖捉 魚 主 謂 賓 例:一隻小貓‖在盆邊捉了一條大魚 主 謂 賓 注意:「是」為典型的動詞,一般是「謂語」。 例如: 他 ‖ 是學生 主 謂 賓 (2)劃分句子成分,還要抓住枝幹(定語、狀語、補語) 定語:在句子中起著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語的作用。 狀語:修飾、限制謂語中心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補語:對謂語中心語起補充說明作用,一般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 例: 畫眉 唱 歌 這是一個把主語中心語、謂語中心語、賓語中心語單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兩只美麗的畫眉高興地唱一首歌。」 ①(兩只美麗的)畫眉 「兩只美麗」是 「畫眉」——主語中心語的修飾部分,叫「定語」。 ②[高興]地唱 謂語中心語「唱」前邊的修飾、限製成分——「高興」為「狀語」。 ③(一首)歌 賓語中心語「歌」前的修飾、限制部分——「一首」為「定語」。 ④.歌唱得<好> 修飾、限制謂語中心語「唱」,並放在它後面的部分——「好」為「補語」。 示例及練習部分 1、魯班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建築工匠。 答案:(魯班)主語(是)謂語(我國古代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建築)定語(工匠)賓語。 2、那個時候的社會生產力還十分落後。 答案:(那個時候的)(社會)定語(生產力)主語(還)(十分)狀語(落後)謂語。 3、魯班接受了一項大的建築工程任務。 答案:(魯班)主語(接受)謂語(了)狀語(一項大的建築工程)定語(任務)賓語。 4、魯班從中得到啟發。 答案:(魯班)主語(從中)狀語(得到)謂語(啟發)賓語。 5、蔡倫出生在一個貧苦的鐵匠家裡。 答案:(蔡倫)主語(出生)謂語(在一個貧苦的鐵匠家裡)補語。
Ⅵ 媽媽織了一件毛衣中的毛衣是什麼賓語
我們經常會看到媽媽是不止辛苦的,給我們織毛衣。真是媽媽的一針一線,讓我們穿上毛衣之後是倍感溫暖,也會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媽媽對我們的愛。
Ⅶ 王芬教我們織毛衣按賓語來分是什麼句
主謂賓,
1.主語是一個句子中所要表達,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敘述的主體。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和主語從句等來承擔。
2.謂語是「說,表達」等動作,也是主語的動作,或者對主語的狀態闡述的詞,很多語法書強調了它的位置和擔當詞。
3.賓語有幾種意思,但是大體的本意就是說賓語在句子中是被主語,通過謂語的動作或者表述來受到一種行為或者表達。
Ⅷ 十個帶有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子(標出來)
主語謂語賓語的句子如下:
1、媽媽擦桌子。
媽媽是主語,擦拭謂語,桌子是賓語。
2、他釣魚。
他是主語,釣是謂語,魚是賓語。
3、小紅澆花。
小紅是主語,澆是謂語,花是賓語。
4、小明做作業。
小明是主語亥范忿既莜煥馮唯輔瀝,做事謂語,作業是賓語。
5、我看書。
我是主語,看是謂語,書是賓語。
具體解釋:
主語主語是句子的被陳述部分。大多數實詞和片語(介賓片語除外)都可以充當主語。其中,名詞性詞語作主語最常見。
謂詞性詞語也可以作主語但是不常見,而且還受到限制,用謂詞性詞語作主語的句子,其謂語一般是判斷、評價、描寫性質的。
主語的意義類型比較復雜,可以分為:施事主語、受事主語、系事主語、與事主語、工具主語、處所主語、范圍主語、關系主語、目的主語、原因主語、描寫主語等。
Ⅸ 打毛衣是什麼賓語
受事賓語。
受事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支配、關涉的人或事物。打毛衣是動作的結果所以是受事賓語。
根據動語和賓語之間的復雜的語義關系,可以將賓語粗略分成三種,受事賓語、施事賓語、當事賓語(中性賓語)。
Ⅹ 從上往下織毛衣如何分袖子,圖中的毛衣是如何分的袖子呢,能說得詳細些嗎我是新手
將總針數除以3,例如共300針,前、後分別是100針,兩個袖子為100針,然後再用100/=針,就是一個袖子針,全部分好後,在織兩個袖子時要注意加針和減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