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褲子搭配 » 褲子傣族語如何說

褲子傣族語如何說

發布時間: 2022-07-04 23:42:33

① 傣族的風俗、語言、節日、服飾等的詳細介紹

傣族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

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食牛皮的風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3月祭龍樹時,

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因分布而分別被稱為傣語、泰語、寮國語等,屬漢藏語系侗台語族(壯侗語族)台語支。

(1)褲子傣族語如何說擴展閱讀

傣族的來源

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為「南下說」,該說法認為傣族源於川北陝南地區、阿爾泰山地區等中國北方或更遠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驅逐下不斷南下,在遷徙的過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雲南,並建立起了南詔王國,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後,傣族被迫繼續南遷至雲南南部及東南亞一帶,

該觀點由於研究的深入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放棄。其他還有起源於印度尼西亞群島、兩廣雲貴地區等說法。隨著對傣族民族文獻研究的深入,遷徙說得到了越來越多證據的支撐,如《本勐傣泐西雙邦》、《西賀勐龍》、《巴沙坦》等,

這些文獻顯示傣族居住區的土著主要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為後來遷徙進入的。一些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出發,

提出了傣族先民曾與壯族先民在同一個地域生活的觀點,認為傣族是從廣西地區遷出的,但鄭曉雲認為由於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語言的原因有很多,這一研究方法並不能說明傣族的起源。

② 傣族的語言翻譯

5646546

③ 傣族句慣

傣族習慣、習俗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聖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後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服飾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飾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飾很有文化價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傣族的天文歷法
西雙版納傣族常用的算術叫「維薩算」,受漢族的影響較多,也有其它民族的影響。傣文算術書中的乘法口訣,有從漢族口訣翻譯的,也有其它民族的;使用時要用本民族語言。傣族算術沒有加、減、乘、除符號;計算方法是從左至右,邊計算,邊將已計算過的數碼擦掉,最後剩下得數。善於計算又懂得歷法的人,能用這種方法准確地推算出閏年、閏月和日月蝕。�
傣族把歷法叫「祖臘薩哈」或「薩哈拉乍」,有很多記載和研究歷法的書籍。常見的歷法書有兩種:一種是推算節令時間的,其中列有很多表格,把很多年歷書的主要內容都排列在上面;另一種是年歷。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的元年。傣歷以六月為歲首,至第二年六月為一周年,由於閏年和閏月,年節在六月的哪一天不固定,有時也可能延至七月。傣歷年節要過三天或四天,第一天為除夕,是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最後一天,第三天或第四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其餘的一天或兩天既不屬舊的一年,也不屬新的一年。傣歷有閏年,也有閏月,平年十二個月,單數月為大月,每月三十天;雙數月為小月,每月二十九天,一年共三百五十四天。每隔三至六年閏年一次,固定在八月,這年八月為三十天。閏月是兩年或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固定閏九月,是三十天,這一年又稱雙九月。傣歷的一月稱登景,二月稱登甘。傣歷是按月亮的圓缺周期為一個月的。因此,每個月的日序和漢族農歷的日序基本一致。傣歷還把每個月的上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上一日,月上二日……;把下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下一日、月下二日……。十五日月亮圓稱登柄,月末一日稱登達。傣族一月為四周,每周有七天或八天的計日法。傣歷和農歷一樣,用干支紀年和紀日;不過傣族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對象和漢族不完全相同,如「子」不以表鼠而代表大象,「辰」不代表龍,而代表蛟或大蛇。�
傣族根據當地氣溫特點,把一年分為三個季節,傣歷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實際上一年明顯地只分旱季和雨季。德宏、耿馬、新平、元江等地,主要使用漢族的農歷。

④ 傣語日常用語1000句

傣語日常用語1000句?常用傣語 漢語對照

多哩—漂亮

少多哩—漂亮的姑娘

冒多哩—漂亮的小夥子

波濤—外公(老頭子、老爺子) 依布—爺爺

咪濤—老太太(外婆)

依雅—奶奶

岩龍(艾龍)——大哥(哥哥) 農宰—弟弟

農英—妹妹

比英—姐姐

比宰—哥哥

比喃—大姐

艾冒—小夥子(德宏傣族叫卜冒) 依少—小姑娘(德宏傣族叫卜少) 咪—母親

波—父親

咪竜(LONG)—大媽(伯母) 波竜—大爹(伯伯)

艾納—舅舅波熬—叔叔

比擺—嫂子

比黑—姐夫

沙哇剎里—表示歡迎(祝福、問候) 多召里(叔早利)—你好

軟里金彎—好吃好在(生活美滿) 金竜—吃飯

金南—喝水

毫軟—早餐

毫海—中餐

毫良—晚餐

暖拉—睡覺

仁哈夏叫黨來•嘛要鑼婆段•西雙版納——歡迎各位遊客到西雙版納來

書嘛—對不起

灣多召如里金灣—祝您吉祥如意 乘憨—再見

銀里—謝謝

活哦擋來嘎拜嘛鑼沙摸里—祝大家一路平安

西雙版納傣語 小教材

1.稱謂

1/16頁
你—【mâng】孟

我—【Gu】姑 【Gao】高 【Aǐ】艾 【Huǎi】懷

他—【Màn】曼【 Do dan】多丹

她—【Màn】 曼

它—【Màn】 曼

我們—【Hào】浩

你們—【Su】蘇【Su dan】蘇丹

它們 他們 她們—【Khao】蒿

父親 爸爸—【Bo】波

母親 媽媽—【Mie】 咩

哥哥—【Bi jài】 比在

弟弟—【Nîng jai】儂在

姐姐—【Bi yìng】比映

妹妹—【Nïng yìng】儂映

祖母—【Ie ya】依呀

外婆—【Mie tào】咩套

外公—【Bo tào】 波套

祖父—【Ie bú】依布

小姐—【Nàng sao】喃少

小妹—【Nîng sao】儂少

女士—【Yìng sao】映少

先生—【Lïng bo】龍波【Bo long】波龍

2/16頁
年輕人—【Gǜn nïm】棍弄

老師—【Kǜ suan】庫酸【A zan】阿占

小孩—【lùng úan】魯丸

兒子—【lùng jài】魯在

女兒—【lung yìng】魯映

同學—【Gǜa dàng nàng hân】國盪囊恨

室友—【 Gǜa dàng hîm hǔang】國盪紅慌

伯母—【Mie bǎ】咩耙【Ie mie】依咩

姑姑—【Ie nà】依娜

阿姨—【Ie a】依啊

嬸嬸—【A bài】啊拜

舅母—【Nà bài】娜拜

伯伯—【Bo lïng】波龍

叔叔—【Aǐ ao】艾凹

舅舅—【Aǐ nà】艾娜

姑父—【Ao kei】凹黑

老公—【Po】婆【Bo su】波蘇『用於夫妻之間的稱呼』

老婆—【Mìe】咩 【Mìe su】咩蘇『用於夫妻之間的稱呼』

表(哥弟姐妹)—【 Lïng bi Lïng Nïng】魯比魯弄

孫子—【Lan jài】蘭在

孫女—【Lan yìng】蘭映

侄子—【 Lan jài】蘭在

3/16頁
侄女—【 Lan yìng】蘭映

女婿—【Lïng kei】 魯黑

媳婦—【Lïng bài】魯拜

父母(家長)—【Bo mie】波咩【zào hân】召恨

男孩—【Aǐjài】艾在 【 Aǐ báo】艾帽

女孩- 【Ie sao】依少【 Yìng sao】映少【 Nàng sao】喃少

男朋友—【Máo】帽

女朋友—【Sao】少

傻瓜?笨蛋—【Aǐ bǎi】矮擺【 Aǐ gyao】矮孬 【Aǐ bǎi ho lïng】矮擺活龍

大力士—【Aǐ Hìang lïng】艾恆龍

哥哥?大哥—【Aǐ lïng】愛龍

親愛的—【Gǜn hàng】棍航

男子漢、大丈夫—【Aǐ gǜa jài】愛國仔

2?數字

1—【Neng】能

2—【Suang】雙

3—【Sam】三

4—【Xí】習

5—【Hǎ】哈

6—【Hîng】哄

7—【J en】節

8—【Bíe】別

4/16頁
9—【Gǎo】稿

10—【Xím】西

11—【Xím yíe】西一

12—【Xím suang】西雙

13—【Xím sam】西三

14—【Xím xí】西習

15—【Xím hǎ】西哈

16—【Xím hǒng】西哄

17—【Xím jen】西節

18—【Xím bíe】西別

19—【Xím gǎo】西稿

20—【Sào】紹

21—【Sào yíe】紹一

22—【Sào suang】紹雙

30—【Sam xím】三西

31—【Sam xím yíe】 三西一

32—【Sam xím suang】三西雙

33—【Sam xím sam】 三西三

40—【Xí xím】 習西

41—【Xí xím yíe】習西一

50—【Hǎ xím】哈西

60—【Hǒng xím】哄西

⑤ 如何寫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人口102. 5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後又相繼成立了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6月16日)、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16日)、雲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2日)、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

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傣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葯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人們慶祝傣歷1367年潑水節

節慶、禮儀、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7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傣族的節日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蘆絲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餚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⑥ 怎樣用傣族語言說 謝謝大家

yam jai ha。

傣語屬東亞語系傣泰語族。傣語分為大泰方言(中國雲南西部及西南部、緬甸北部及西北部、印度東北部),蘭納方言(中國雲南南部、緬甸撣邦東北部、泰國北部、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暹羅方言(泰國中部及南部、寮國南部、柬埔寨西北部)等三大方言。這三大方言中又含有若干個地區方言,如泰弄方言中又含泰德、泰勒、泰阿洪等次方言,蘭納方言中又含泰泐、泰痕、泰阮等次方言。
傣語各大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區別較小,隨著地理距離的拉大,方言區別也拉大。
使用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使用人口約84萬。使用人口較多,分布較集中的方言有兩個:德宏方言主要分布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 雙江、 鎮康、滄源、 孟連、 瀾滄、西盟、景谷、景東、保山、騰沖、昌寧等縣;西雙版納方言分布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國外,主要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境內。 西雙版納方言有21個聲母,91個韻母;德宏方言有16個聲母;84個韻母。兩個方言各有6 個舒聲調、3個促聲調。韻母中都有單母音韻母9個:a、i、e、ε、u、o、婖、嚕、?#91;(а帶韻尾時分長短)。

⑦ 求傣族日常用語(問侯,祝福,誇人漂亮等等)

傣族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傣歷6月17日至19日之間,是傣族的潑水節,相當於漢族農歷清明節 前後,也是傣族的新年.

⑧ 傣族語言

傣族語言

傣語

Dai language

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使用人口約84萬。使用人口較多,分布較集中的方言有兩個:德宏方言主要分布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 雙江、 鎮康、滄源、 孟連、 瀾滄、西盟、景谷、景東、保山、騰沖、昌寧等縣;西雙版納方言分布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國外,主要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境內。傣族有拼音文字,但各地不盡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了一些改革。

語音 ①聲母較少,韻母較多。 ②西雙版納方言(以允景洪話為代表,下同)有21個聲母:p、ph、b、m、f、 v、 t、th、d、n、l、堭、s、j、k、kw、尣、xw、嬜、h、妱。德宏方言(以芒市話為代表,下同)只有16個聲母。西雙版納方言b在德宏方言並入m(有些土語並入v),d、n在德宏方言並入l(有些土語n和l仍對立),kw和xw在德宏方言分別並入k和x。③這兩個方言的聲母x和s都可以分別自由變讀作kh和堭h;在內地與漢族或其他民族雜居的地區,kh和x,堭h和s對立。④西雙版納方言有91個韻母,德宏方言有84個韻母。兩個方言都有a、i、e、ε、u、o、婖、ш、媅9個基本母音,а帶韻尾時分長短,所以實際上共有10個母音音位。但有些土語的單母音ε和婖已分別並入e和o。 ⑤兩個方言都有 -i、-u、-m、-n、-嬜、-p、-t、-k 8個韻尾。但是,西雙版納方言多一個-妱韻尾,德宏方言多一個-嚕韻尾。上述兩個方言以外,有些土語的輔音韻尾已不齊全,個別土語只剩下一兩個鼻音韻尾。⑥舒聲調一般有6個,促聲調3至4個。西雙版納方言里現聲母讀為p、t、k、妱、b、d、堭、j的陰平字,在德宏方言多數地方並入陽去;在德宏方言孟定話里,陰平字不分化,但陰上與陽去合並,所以舒聲調只有 5類。

語法 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①語序是: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動詞謂語後。如西雙版納方言:to55xa13(我)tεm13(寫)to55(字)tai14(傣)「我寫傣文」。②定語位於中心語後。如西雙版納方言:m婖(鍋)t婖嬜41(銅)「銅鍋」,ho41(黃牛)hau41(咱們) 「咱們的黃牛」, nam11(水)s婖嬜55(二)va∶n35(碗)「兩碗水」。 ③副詞作狀語時, 其位置有前有後,否定副詞總是在前。如西雙版納方言:bau35(不)va∶n55(甜)「不甜」, bau35(不) het33(做)「不做」。 程度副詞和時間副詞的位置前後都有。 如di55(好)ti55(很)「很好」, k婖i33(慢) pai55(去)「慢走」,su55tsau13(你)pai55(去)妱婖n55(先)d婖(吧)「你先去吧!」xau55(他們)p婖da∶i55(已經)p婖k33(回)ma44(來)h媅n13(了)「他們已經回來了。」④語助詞很豐富。如a33(嗎)、a41(呀)、a婖(吧)、n媅41(啊)、ja35(哩)、lε13(了)等。它們一般位於句末,表示句子的語氣。

詞彙 ①大多數是單音節詞和雙音節的合成詞,多音節的單純詞很少,3個音節以上的詞大都是借詞。②合成詞的結構方式主要有(以西雙版納方言為例):聯合式,na13(臉)ta55(眼睛)「面子」;修飾式,如nam11(水)ta55(眼睛)「眼淚」;支配式,如m婖n55(墊)ho55(頭)「枕頭」;主謂式,如na13(臉)nai33(溶化)「微笑」;附加式,如ta∶嬜41kin55(吃)「食物」。③大多數動詞和形容詞後邊可以附加一定的音節表示動作的短促、迅速或減弱,或使形容詞的意義更加明確、生動、細致。如德宏方言:suk53「洗」——suk53sa:k53「隨便洗洗」 ,ph媅k11「白」——ph媅k11sa∶k11la∶k11「白皚皚」。④四音格結構很豐富。如德宏方言:ku35(各)h媅n55(家)ku35(各)je55(谷倉)「家家戶戶」,lam53(水)ja嚕11(大)h媅55(船)su嬜35(高)「水漲船高」。⑤有相當多的漢語借詞。早期的漢語借詞大多是單音節的,如德宏方言:va∶n11「碗」,tse31「紙」。現代漢語借詞大多數是多音節的,如 koη33sa∶嬜55「工廠」,s媅11xui11tsu55ji11「社會主義」。 ⑥在外語借詞中,西雙版納方言和德宏方言,特別是前者,由於受小乘佛教經書的影響,從巴利語、梵語借進了許多語詞。如妱a妱55xa妱55la妱33「字母」,tham41「經典,法」。這是不信奉小乘佛教的傣語方言和同語族的其他語言所沒有的。⑦兩種方言之間基本詞彙的差別,邊疆與內地不大相同。分布於邊疆地帶、 人口比較多、 居住比較集中的方言、土語,它們之間的詞彙差別較小,同源詞佔65~75%;雜居於內地,使用人口較少的,其詞彙與邊疆地帶的方言差別較大,同源詞佔50~60%。

--------------------------------------------------------------------------------

傣語
Dai language
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西南和南部的一些縣。使用人口約84萬(1982)。此外還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和越南。使用西雙版納方言和德宏方言的人口較多。西雙版納方言有21個聲母,91個韻母;德宏方言有16個聲母;84個韻母。兩個方言各有6 個舒聲調、3個促聲調。韻母中都有單母音韻母9個:a、i、e、ε、u、o、婖、嚕、媅(а帶韻尾時分長短)。西雙版納方言帶-i、-u、-m、-n、-嬜、-p、-t、-k、-妱韻尾的韻母有82個,德宏方言沒有帶-妱韻尾的韻母,但有-嚕韻尾。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句子的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名詞的修飾語在中心詞之後,副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時,其位置有前有後,因副詞而異。語氣助詞很豐富,一般位於句末。單音節詞和雙音節的合成詞佔大多數,多音節的單純詞較少。四字格結構的詞很豐富。有相當多的漢語借詞。早期的漢語借詞大多是單音節詞,現代漢語借詞大多是多音節詞。在外語借詞中,西雙版納方言由於受小乘佛教經書的影響,從巴利語借進了許多語詞,這是同語族中其他語言所沒有的。

⑨ 傣族語你好等問候語怎麼說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076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3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75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2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44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44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38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1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34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