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子古語怎麼講
『壹』 古代男人穿的褲子叫什麼褲
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走了簡潔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看起來頗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於禮服,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別的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不失禮。
後來,「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現了褲子,中國男人才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
『貳』 褲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古人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叄』 在古語中,『裳』是指女子的裙嗎
裳 cháng
(1) (形聲。從衣,尚聲。本義:下衣)
(2) 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種,不是褲子
裳下飾也。——《左傳·昭公十二年》
黃裳元吉。——《易·坤》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詩·邶風·綠衣》
制芰荷 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楚辭·離騷》
整頓衣裳起斂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3) 又如:裳衣(裳與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4) 泛指衣服 [dress]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樂府詩集·木蘭詩》
(5) 又如:裳袂(衣袖);裳裙(衣襟)
裳 shang
——用於「衣裳」
『肆』 古漢語中有哪些詞是描述衣服的
1、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燕趙多佳人》漢無名氏
釋義:穿羅裳薄衣隨風飄逸拂動,儀態雍容端坐正錚錚地練習箏商之曲。
2、畫羅織扇總如雲,細草如泥簇蝶裙。——《竹枝詞》黃莘田
釋義:女子穿著漂亮衣服,,天氣炎熱、自然絲質團扇很多。
3、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詠薴蘿山 》李白
釋義:秀美的容色超過古今任何的女子,就連荷花都為她如玉的面容而羞愧。
4、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美女》曹植
釋義:身上的明珠閃閃發光,珊瑚和寶珠點綴其間。
5、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雜詩 》曹植
釋義:南國有個很漂亮的人,容貌像桃李板惹人喜愛。
6、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雜詩》曹植
釋義: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
7、絕代佳人難得,傾國, 花下見無期。 一雙愁黛遠山眉, 不忍更思惟。 ——《荷葉杯 》韋庄
釋義:絕代佳人難得,全國,花下被無期。
8、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麗人行之一 》杜甫
釋義:綾花綾羅衣裳映襯暮春風光,金絲綉的孔雀銀絲刺的麒麟。
9、續客下馬故客去,綠蟬秀黛重拂梳。 ——《夜來樂 》李賀
釋義:續客下馬所以客人離開,綠葉蟬秀眉重拂梳。
10、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聲愁碧霄。——《橫吹曲辭—長安道》韋應物
釋義:低丫環拉袖回春天的雪,聚眉一聲愁碧霄。
11、絛絲玲瓏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桃花冷落 》明無名氏
釋義:絛絲玲瓏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12、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化紅妝。 ——《妒花》唐寅
釋義:美女亮起出蘭房,折來對著鏡子打扮變紅。
13、但恨紅芳歇,凋傷感所思。 ——《感遇·之三十 》陳子昂
釋義:只恨紅芳歇,一些傷感的思念。
14、殘紅片片隨波浪,瓊臉麗人青步障。 風牽一袖低相向,應有錦鱗閑倚傍。 ——《漁家傲 》晏殊
釋義:殘紅片片隨波浪,瓊臉美女青步障。風牽一袖低相對,應該有錦鱗閑倚在旁邊。
15、綉屏深、麗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鵾弦。 花暖間關,冰凝幽咽,寶釵搖動墜金鈿。
未彈了、昭君遺怨,四坐已凄然。——《綠頭鴨 》晁補之
釋義:綉屏深、美人或出,因中雷雨發生鵾雞弦。花暖之間關,冰凝幽咽,寶釵搖動掉金鈿沒有彈了、昭君留下怨恨,四座已凄涼。
『伍』 古代的成年男女都穿開襠褲,那麼褲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生活在現代,我們早已實現了穿衣自由,你可以隨意露胳膊露背露腿,可無論怎樣“簡潔”,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內褲。內褲有多重要,誰穿誰知道~
不過在古代就不一樣了,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層層包裹,實際上下面可能空無一物。放到現在,那簡直就是裸奔!但在古代,這卻是普!遍!現!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子的面料和款式越來越多樣化。或許今天的你,已經難以想像當時不穿內褲的感受。但是在那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時代,華夏勞動人民依舊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歷了遮羞、禦寒、抗戰,用他們的智慧不斷完善,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文明。
也許在今天這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的一個小小的改變,也決定著未來子孫們大大幸福。這便是我們需要不斷去完善和提升自我最大的動力!
『陸』 關於古漢語中「裳」字的讀法
在教學杜甫的《聞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有「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一句,關於這里的「裳」字書上沒有注釋,我和我的同事們發生了爭執。許多老師都認為應該讀成shang,我個人卻認為應該讀cháng。
那麼,「裳」字到底應該怎樣讀?
我翻閱了許多資料才知到:「裳」字是多音字,讀音不同,其意義也不相同。讀音為shang時其義為衣裳,這也是常用的;「裳」字讀音為cháng時,其義為遮蔽下體的衣裙。雖然,作為這個意義現代漢語不常用,但古漢語中卻經常用到。古時「裳」為單音節名詞,其讀音有二:cháng
(1)
(形聲。)從衣,尚聲。本義: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種,不是褲子,裳下飾也。如《楚辭??離騷》
整頓衣裳起斂容。(2)泛指衣裳。如我們都熟知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中有一首曲子,叫《霓裳羽衣舞》。《樂府詩集??木蘭辭》中「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另見shang衣裳。
「裳」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里寫作「常」,說:「常,下裙也。從巾,尚聲。」後來,用來標明意義的形旁巾字被衣字取代,於是表示裙子的「常」就被寫作「裳」。裳一般穿在裙外,起裝飾作用。總之「裳」在讀cháng時,泛指下衣。
根據以上材料我認為「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句中的「裳」字意思應該是下衣,所以應讀成cháng
『柒』 在沒有發明內褲之前,古代女人下身穿什麼衣服呢
中華民族是最早進行服飾創新的民族,在古代中國人的服裝樣式是非常豐富多彩,我們在明清文物展上經常會看到女性服裝,其中女子上身多穿著肚兜。關於肚兜,歷史早有記載,從兩漢就有,可以看出肚兜是古代女子一種內衣。
既然在古代服裝中沒有內褲傳統,也就沒有所謂的內褲之說了。真正的內褲流行起來是近代西方文明興起後,服裝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內褲在清代開始傳入中國,慢慢地我們的服裝已經更加的傾向於西方化,這也是時代的發展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