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那會褲子多少錢
① 春節的變化
變化中的春節30年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過年」不再感覺狂喜,因為現在基本上天天都「過年」,天天都有好東西吃、好衣服穿……30年的滄桑變化,使春節成為衡量生活水平變化的顯著標志,也見證了中國30年走過的風風雨雨,更讓人們看到了國家的強大和生活的富足。
過年—— 只為吃頓大餐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便開始為「過年」而忙碌著,大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年貨」,小孩子們更是掰著手指算計著還有幾天「過年」。那時候,「過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惟一標志,只有在這時才可以吃頓餃子、吃頓肉、吃幾斤凍柿子和凍梨,大人們更是將積攢下來的錢給孩子們買套新衣服,可謂「奢侈」了一回。
在那個年代,「過年」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就是在飲食上有一定改善,精神生活還處在匱乏之中。對此,已經36歲的張亮對記者說:「那時候,我們吃完年夜飯就提著自己用罐頭瓶做的燈籠與鄰居家的孩子們東串西串,大人們則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由於沒有電視,感覺『守歲』是件很累的事,而家裡也很少有人能聽到『新年』的那聲鍾響。曾記得1983年的那個春節,我與小朋友們瘋玩之後,便回到家裡,爸爸則去鄰居徐叔家打撲克,媽媽則坐在燈下打著毛衣,她既在等爸爸回來,也在為我們全家『守歲』,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采訪中,很多人都對小時候過年的情景記憶猶新,董華說:「從放寒假的那天起,我就開始盼著過年,一天一天掰著手指算,叫嚷著讓媽媽給買新衣服、紅頭繩,彷彿一年中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過年的那幾天。那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也多,只有過年時才可以吃頓豐盛的晚餐,爸媽可以為我們多買幾個蘋果,而我們也總是津津有味地吃著,那種香甜的感覺直到現在還回味無窮……」
改革開放之初的那些年,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所以家家戶戶對「過年」有著特殊的期待,他們將一年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都用在「過年」購置年貨上,但那時的年貨市場產品非常單一,根本沒有新鮮的魚肉蛋和蔬菜,服裝的品類也只是幾種,曾記得1984年春節時買的一條褲子價格竟是8.14元,卻也是媽媽月工資的1/4。
春節晚會——萬眾矚目的「年夜飯」
到了1989年時,一些彩色電視開始走進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與春節聯歡晚會共同「守歲」。在記者的印象中,鄰居家的趙哥於那年春節之前頻繁來家裡,他非常喜歡媽媽新買的那台雙卡收錄機,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擺弄著家裡的收錄機,他說:「我買了幾本空白磁帶,為的就是將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一些好聽歌曲錄下來,便於以後收聽。」那時候,春節晚會上的原聲歌曲磁帶很少,也就是那個春節,家裡的每個人第一次感受到收錄機的奇妙所在。
自此,「春節」的氛圍變得越來越濃,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經的老三樣——魚、肉、蛋,而完全被蝦、蟹等海鮮占據著,家家戶戶吃著豐盛的年夜飯,然後看著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不知從何時開始,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守歲」的一種習慣,也成為老百姓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在節目的歡聲笑語中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年」的溫馨。
伴隨新年鍾聲的響起,家裡的拜年電話此起彼伏,而這也成為社會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采訪中,28歲的高佳告訴記者,「我家是在1992年裝的電話,那年春節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我通過電話的方式給老師、同學、朋友及親戚拜了年,既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又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你們或許想像不到,當我們把電話打到老師家,問他『新年好』時,我們彼此那種興奮的心情簡直溢於言表,也恰好是通過這次的『交流』我與老師間的感情越來越好。」
這時候,節日市場異常活躍,新鮮蔬菜層出不鮮,一些南方來的水果在春節期間也可以買到。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於「年」不再充滿渴望,平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根本不用等到過年再去買。在哈爾濱某外企工作的牛艷說:「1995年的那年春節,是我在外地上學回家過的第一個春節,家裡的年貨備得非常齊全,而我卻總覺得『年』味不足,媽媽笑著告訴我,是現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對於春節的要求也高了,尤其春節家裡購置的年貨平常也可以吃到,所以沒有太多的期待。」
想要奔向新世紀的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過「春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在無意之中讓「年」的味道缺少了一點純朴的味道……
新派過年法—— 找個酒店過大年
進入21世紀後,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節日市場中的「年貨」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新鮮水果、蔬菜都可以在市場中買到,甚至在年關將近時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尤其各大酒店「年夜飯」的預定呈現火爆的場面。采訪中,37歲的某酒店總經理李麗莉告訴記者,「2008年春節年夜飯中,我們從臘月初八就開始接收預定,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訂滿,甚至出現很多家庭都訂不到酒店的情形。現在,很多家庭都不在家吃『年夜飯』,而是去酒店度一年中最後一天,因為大家覺得忙碌了一年要好好的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平時工作太累太苦,此時要好好地盡情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尤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在家共度春節,而是選擇去外面的酒店感受不一樣的氣氛。」
伴隨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工作壓力隨之加大,而很多家庭選擇在春節的短暫假期中去外地旅遊度假,成為一種新的「過年」方式,也是現在都市人過年的新追求。哈爾濱世紀旅行社的總經理董濤說:「每年春節,來此參團旅遊的家庭越來越多,他們都是借春節假期的機會,帶著父母去海南三亞等地遊玩,除了盡一盡兒女的孝心,也是想讓自己從勞累的工作中脫離出來。而從大年三十開始,我們的工作就異常繁忙,已經有連續五個除夕沒有在家過了,而那些三亞團、港澳團則是我們每年春節最火的線路。」
曾經有人說,現在的春節是「年」味越來越淡,因為往昔的那種傳統沒有了,但新興的「過年」方式卻讓其具有獨特的韻味。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也在不斷地騰飛,這一點可以從「春節」的不斷變化中感受到中國的強大,中國的富庶……
② 改革開放以前1塊錢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膠東改革前,32元的月工資,豬肉每市斤價:0.75元,工資是肉價的42.7倍,今天工資是1500---4000元,豬肉價:7.5---10元,工資是肉價的314倍。也就是說,改革前一月可買42.7斤肉,現在可買314斤。其它就更不用比了。314/42.7=7.4倍,也即是說,以前1元=現在的0.135元,你可以抽幾樣商品比較。
③ 從消費角度看1984年1000元人民幣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1982年。物價水平很低。許多商品需要憑證。工資水平也不高。那時的電子產品比較貴。從消費角度比較看你買什麼東西。如果從日常生活用品。大概估算。那時1000塊錢。我覺得相當於現在的。4萬塊錢。
拓展資料:
一、那時候的人名幣最大的面值只有10元。那個時候的國內工人的工資約在50元/月左右,屬於當時的高收入人群。也就是說1000元滿足於兩戶工人家庭一年的開銷。
如果按現在一戶工人家庭一年的基礎開銷——衣,吃,用等,每戶每家3000元/月(只能買基本的物品),兩年就是72000元。也就是說相當於翻了72倍。
1985年是改革開放的第7個年頭,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經濟也才剛剛起步,相比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的國家,我國還處於「一窮二白」的貧困時期。而那時的中國老百姓也普遍都是「窮人」,因為當時的工資水平還很低,據了解,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在20-35元左右,稍微好一點的工作諸如銀行員工和中學教師的月工資也不過50元左右,如果那時每月都有100元工資那就非常的了不起了。當然的工資很低,一個家庭的存款自然也非常的有限,如果想靠工資賺到1000元,按月工資50元來計算也需要20個月的時間,想要攢到1000元就更困難了。所以,現在看來那時候的「萬元戶」是多麼的有含金量。
二、物價水平
很多人判斷過去的錢到底有多值錢通常會有物價水平來判斷,那麼我們首先就通過1985年的物價水平和2020年物價水平來分析一下。
1、麵粉價格:1985年麵粉價格約為0.25元左右一斤,那麼1000元在當時可以買下2000斤麵粉,而現在的麵粉平均價格約為1.7元一斤,如果現在想買到2000斤麵粉,則需要約3400元。如果單純考慮麵粉價格,很多人會覺得差距為什麼這么小?其實糧食屬於民生工程,國家管控不會出現暴漲暴跌的情況,所以差別不是很大。那1985年的1000元相比於現在的3400元,只增值了3.4倍。
2、豬肉價格:1985年的豬肉價格大概1.75元左右一斤,1000元可以買約571斤豬肉,按照目前豬肉價格23.5元左右一斤來計算,買571斤豬肉需要約13464元。也就是說按照豬肉價格計算,1985年的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13464元,增值了13.4倍。
3、冰棍價格:1985年的冰棍價格大概0.03元一根,1000元可以買33333根冰棍,按照目前冰棍價格1元一根來計算,需要33333元。也就是說按照冰棍價格計算,1985年的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33333元,增值了33.3倍。
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衣食住行的變化
1、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開放前人民的衣服沒有過多的色彩和樣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個季節。
改革開放後人們不僅對服裝的質量、花色進行挑選,還要追求品牌和時尚,體現個性與修養,服裝業也由此演變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時尚產業。「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裝業也成了如今最為多姿多彩的產業。
現在,人們在選擇服裝時,更加強調「綠色環保」和「保健功能」,國內近九成的消費者更喜歡購買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面料的服裝。
2、食:從吃飽吃好到營養風味。
改革開放之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相當一部分人仍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特別是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家鄉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水腫」病人。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的充裕帶動了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農村呈現一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肉類、家禽、鮮蛋、水產品、植物油的消費量成倍增長,膳食營養結構大為改善。舊時的「高檔食品」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營養、風味、品種、療效成為人們繼吃飽吃好之後新的追求,飲食業在我國已經成為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3、住:從「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改革開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雜院,水泥房,家裡老老少少擠在一個屋子裡,傢具不齊全,沒有什麼功能。
改革開放後,個人已成為購房主力軍,喬遷之喜降臨到越來越多百姓頭上。我國住房消費的快速增長,預示著享受型消費時代的到來。
4、行:從汽車少見到排隊提車 。
改革開放前汽車還是稀有物品,只有家裡非常有錢的才能夠乘坐汽車出行。
改革開放後,隨著轎車進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變成了現實。推動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主要力量來源於家庭消費。近年來,各類新車型紛紛登場,家用轎車的價格則大幅下降,汽車個人消費力量已經形成。
(4)改革開放那會褲子多少錢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是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最快的時期,也是我國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條件變化最大的時期。可以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恰如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紅蕾、萬村新綠。
2、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發生變化有多大我說不好,但僅從我們身邊日常的衣、食、住、行的變化,就能體會和領略到改革開放大潮的滾滾濤聲。這些巨大的變化,用每個人身邊都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量事實前後對比,最有說服力。
3、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在人生道路上飽嘗了酸甜苦辣的中老年人感受更為深刻,他們高度贊揚改革開放的強國富民政策,從心底里發出共同的心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⑤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人穿的衣服幾乎是統一的兩種顏色,蘭色和灰色,人們因當時的經濟條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蘭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時買布還需要布票。
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俗話說: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什麼朝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飯桌子和菜籃子卻不一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種田自主,農戶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鎮柳關蘇區老家,目睹柳關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的城鄉居民,蜂湧而至,擠得水泄水通,買菜的男女,十分瀟灑,展現著盛世風彩。
農村的大集體生產走了幾十年,這條路線越走越穹,農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勞,年終決算,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戶超支,每個標工的勞動報酬,值不到一合煙錢,一年到頭,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鎮灘垸村有一位農民柳會勤捉了幾斤鱔魚、上街去賣、這事被村委會知道後,說他是搞小生產,是資本主義尾巴,挨了一次批鬥,住了三天學習班,賣鱔魚的錢交隊里充公了。想起當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農業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鍋」變成了「小灶」,「小灶」變得人心喜氣洋,張三精耕責任田,李四進城務工忙,王五開車跑運輸,陳六下海從經商,各顯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揚。
40多年前,農民在路上見到一張汽車,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車只有當地鄉政府的書記和鄉長,為了方便工作下鄉,才能有自行車安排。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5)改革開放那會褲子多少錢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⑥ 求笑話,最樂的給50
顧客:老闆,請問這條褲子多少錢?
老闆:180元,廣州正宗貨,要不要?
顧客:我先看看……
老闆:別看了,東西是好東西,給你優惠點170元。
顧客:這也叫優惠啊?
老闆:呵呵,好吧就140元,這回可以了吧。
顧客:哈哈哈哈,我笑!
老闆:你笑什麼,難道嫌貴?
顧客:不,何止是貴,簡直就是用水泵抽我的血!
老闆:哪裡有那麼誇張,看你是本地人就120元吧。
顧客:……
老闆:你不會還嫌貴吧,我最多隻掙你幾塊錢。
顧客:不,我沒有說貴,這條褲子值這個價錢。
老闆:你真有陽光,快買吧。
顧客:褲子是好褲子,只是我口袋裡的票子有限啊。
老闆:那你口袋裡有多少錢啊?
顧客:90元。
老闆:天啊,你開玩笑,賠死我了,再添10元。
顧客:沒的添,我很想給你120元,可無能為力。
老闆:好吧,交個朋友,你給90元拉倒。
顧客:我不會給你90元的,我還要留10元的車費。
老闆:車費?這和你買褲子有什麼關系?
顧客:當然,我來自很遠很遠的地方,我必須坐長途汽車回去,車費10元。
老闆:你騙人!
顧客,我從十八歲以後再也沒有騙過人,相信我。你看我的臉,多麼的真誠啊。
老闆:雖然我看不出來你的真誠,但我認賠了,算你80元好了。
顧客:等等,我還要補充一點,我還沒有吃早飯,我很餓。
老闆:你!!天啊,你太過分了,你在耍花招。
顧客:相信我,我很真誠。如果再不吃飯的話,我會昏倒在你面前。
老闆:我真是倒霉,遇到你這樣的滑頭。可你的確過分,一會要坐車,一會又要吃早飯。是不是你一會還要說你口渴,想喝飲料呢?
顧客:你太小瞧我了。相信我,我沒有要求了。
老闆:相信你?最後一次?
顧客:是的,相信我。
老闆:好吧,痛快些,70元。
顧客:我這就給你錢。
老闆:快些。
顧客:等等,這里的顏色好象有點不對勁啊。
老闆:不,不是,這是磨沙顏色,故意弄成這個樣子的,這叫流行。
顧客:是嗎,怎麼看起來象舊褲子,怪怪的。
老闆:什麼?你侮辱我人沒有關系,請你不要侮辱我的褲子。這是真東西。
顧客:……
老闆:好吧,我給你看我的進貨單……你瞧,進貨日期是上個禮拜,進貨單位是廣州某某服裝廠,這怎麼能是舊褲子呢?
顧客:哦,對不起我誤會了,不過……天啊,進貨價:20元每件。
老闆:哦,不對,不對。這是沒有上稅前的價錢,繳稅後每條成本價是40元。
顧客:你在撒謊,你以為我是傻瓜嗎,這是增值稅發票,是繳稅後的價格。這條褲子只值20元,可你……
老闆:嘿嘿……做生意嗎,你要知道我每天的門面房租金上百呢,不賺錢我吃什麼?
顧客: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心太黑!
老闆:嘿嘿,30元行不?我的好兄弟,讓我賺點。
顧客:錢是小意思。只是你的行為讓我氣憤。你深深傷害了一個消費者的心靈。
老闆:有那麼嚴重?
顧客:難道你認為欺騙行為不嚴重嗎?再發展下去,可就是詐騙,就是犯罪!
老闆:媽呀,好誇張啊。這樣,你消消火,我25元賣給你,就賺五元。
顧客:什麼?25就是二百五的意思,你瞧不起我?
老闆:沒有沒有,就24吧。
顧客:有一個4,就是「死」的意思,不吉利,我很迷信的。
老闆:天,23沒有毛病吧?
顧客:好吧,成交
⑦ 改革開放前一塊錢相當於多少錢
250-300元左右
從貨幣購買力方面進行對比,1980年豬肉的大概價格為0.8元人民幣,今天豬肉的價格是20元左右,翻了大概25倍左右,以豬肉為代表的基本生存資料的物價水平上漲幅度大約在2500%—3000%這個區間,從貨幣購買力來說,八十年代的100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2500——3000元左右。從國民收入來說,根據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工作報告的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1980年國民收入大約在80—150元之間,國民收入大致翻了330倍
⑧ 改革開放時800元等於現在多少錢
1.1978年前,中國工人平均工資約45元一個月,工人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員平均約40元一個月;農村勞動力人均月收入約15元。
2.就業很困難,企業基本實行接班制度,退休一人,增員一人,一般是子女接班,其他沒有就業的人就要麼下鄉,要麼在家做家務了。
3.小學到高中不免費,但學費很低,書藉也非常便宜,課程少,學生負擔很輕,教學質量在1966年前都很好,1966到1978年教學質量都不那麼好。大學在1966年前,實行非常正規嚴格的全國高考,錄取率非常低,約占高中畢業生的3%左右,1967到1970年全國大學停止招生,1971年實行推薦工農兵讀大學的制度,有合格單位推薦的,不論原文化多少都可以直接進入大學學習。1978年,恢復高考。新中國建國以來大學一直實行免費制度。
4.住宿方面城市住宿非常緊張,主要靠單位自建宿舍解決職工住房問題,但當時建築成本非常低,土地都是免費國撥,每平方米30到100元造價。農村住房主要是自建,土地是免費的。
5.出行不方便,交通不發達,1966年前,流動人口非常少,雖然車少,但很少人乘坐,交通服務硬體不好,服務非常好,上了火車就像到了家一樣,非常溫暖祥和。
6.所有的物資都非常奇缺,生產資料由各地政府設立的物資局管理收購和分配,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生活用品也非常缺,大件點的東西都要憑票供應。
7.食物方面,非常匱乏,主食定量分配,憑票供應。
改革開放以後
收入大大增加了,現在工人的平均工資達到3000元,工人以外的其他勞動者平均收入達到5000元,農村人均收入達到1800元,多了一個公務員階層,他們的平均收入應該在8000元左右,多了一個私人企業主階層,他們是平均收入應該在20000元左右。
就業看似困難,其實不困難,很多企業招人都非常困難,很多工作沒有人去做,很多人沒有工作,這就是現實,這不能說是就業困難,最多隻能說是結構性就業困難,如果大學生能夠放低身段,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呢?
現在小學到初中免費,但免費之後雜費負擔,仍然高於過去收費時期對於家長的經濟壓力,高中,大學都收費,且收費越來越高,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教育質量,學生體質每況愈下,弄虛作假類見報端,過去的大學生是人才,大學文憑是金牌!對於急需真人才的企業,都不知相信誰了,文憑貶值已成不爭事實。
住宿方面,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房價高,但也是購買力造成的!人們的收入高了,才可能出現高房價,現在的住宿條件較過去好了100倍以上。
出行方面,好了多少倍也不知道怎麼計算了,真是好了,凡是了解過去的人都會對現在的交通出行滿意的。
所有的物資供應都非常豐富,特別是食品。
⑨ 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的變化
衣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