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寶拉褲子不敢和媽媽說怎麼辦
⑴ 幼兒園寶寶拉褲子了怎麼解決
許多小孩子都很喜歡憋大便,因此老是拉屎在褲子里。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後,家長千萬不要責罵孩子,應當告訴孩子如果想大便應當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家長應當及時和老師溝通,在書包里給孩子多帶一條褲子,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許多家長發現,即使寶寶已經學會脫褲子上廁所了,還會老把大便拉在褲子里。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後,家長就會感覺到特別尷尬。有的家長還會打罵孩子,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小孩老是拉屎在褲子里該怎麼辦。
小孩老是拉屎在褲子里的原因
許多寶寶在學會脫褲子上廁所以後都會出現老是拉屎在褲子里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老師和家長也經常會看到有的寶寶神情特別緊張,臉發紅,腿夾緊,滿頭大汗,一動不動地呆著。老師和家長一問才知道寶寶原因是在憋大便。家長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以後發現寶寶的身體特別健康,沒有任何問題。於是感覺特別疑惑。小孩子憋大便其實是在反復體驗尿道括約肌的收縮過程,從而學會控制大便。這樣就很容易大便在褲子里。出現這種情況以後,家長千萬不要粗暴的打斷孩子,應當正確的進行引導。
小孩老是拉屎在褲子里該怎麼辦
1、小孩拉屎在褲子里以後,家長應當平靜地幫寶寶把褲子換下來,並且平和地告訴寶寶這並不是什麼問題,然後給寶寶換上一條干凈的褲子。
2、小孩拉屎在褲子里以後,家長千萬不要嘲笑寶寶,也不要把這件事情作為一家人的談資,這樣會導致寶寶排便的時候出現緊張情緒。
3、如果小孩老是拉屎在褲子里的話,家長應該積極和老師溝通,在孩子上學的時候多帶一條褲子。
如果小孩老是拉屎在褲子里的話,家長應當耐心的引導孩子,告訴寶寶不要憋大便。想大便應當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應當多給孩子帶一條褲子。孩子拉褲子以後,家長不要責罵和嘲笑孩子,否則可能導致寶寶排便障礙。
⑵ 寶寶上幼兒園拉屎在褲子上怎麼辦啊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無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腦神經對肛門括約肌的控制逐漸加強,寶貝會通過大小便體驗到掌握自己身體的快樂,這對於處於構建自我敏感期的兒童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體驗。對於能夠憋著大便或小便所體驗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樂,遠遠勝於去衛生間上廁所的成就感。所以,這個階段的寶貝,很有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或拉褲子。
然而,並非所有的家長都能夠認知到這個階段的兒童特點,並且能做到接納寶貝的行為,和自然地引導。同樣,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對兒童這樣的特點也不一定完全能認知和接納。那麼,這個正常的生理問題,就可能會轉化為心理問題。當寶貝感到自己這樣的需求不被接納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好,價值感低,可是生命內在的體驗需求又使得TA必須經歷這樣的階段。那麼,TA內心可能會向兩個方向發展:1.大人要求我不許拉褲子,但我自己真的很難控制,於是糾結,不知道該聽哪個聲音。這樣的寶貝會經常有情緒,比如哭泣。2.放棄內在需求,聽大人的聲音,經常要求上廁所,即便上不出來,也總要去廁所,唯恐再拉褲子。這樣的寶貝不一定會有太多情緒了,因為他們已經做了決定,要放棄自己的需求。
而如果這個現象又恰好發生在剛剛入園的階段,對於入園適應狀態並不順暢的寶貝又會抓住這根「稻草」,下意識地增加拉褲子的頻率,以便得到見到媽媽的機會,或者甚至有離開幼兒園回到家裡的機會。
解決辦法:
1.入園適應階段,每天拿出一段時間什麼也不做,跟寶貝一起玩,傾聽她的情緒,讓她有機會表達她的思念、焦慮或者恐懼,也表達她在幼兒園的快樂、新奇和新鮮,給寶貝創造出一個可以自由流淌情緒的渠道。
2.嘗試與幼兒園老師積極溝通寶貝拉褲子的問題,爭取得到老師的認同。當今時代,對兒童教育深刻理解的幼兒園也越來越多,能夠充分接納兒童的老師也越來越多。如果能夠家園達成一致,對寶貝而言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老師確實對寶貝如廁能力有較高要求,與其您和寶貝都煎熬,不如考慮先在家待一段時間,等寶貝的如廁問題解決了再入園。
專家觀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能夠憋著大便或小便所體驗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樂,遠遠勝於去衛生間上廁所的成就感,所以很有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或拉褲子。
⑶ 3歲寶貝總是拉屎在褲子里,不叫大人,怎麼辦
大人要多和寶寶溝通,告訴寶寶這樣做不對,或者在寶寶作對時相應的給些鼓勵和獎勵。大人也要觀察寶寶排便時間,定時讓寶寶排便。多訓練就好了
⑷ 3歲寶寶有尿不說怎麼辦
三歲的寶寶在行為語言能力上還不是很完善,加上在教育上的欠缺就會導致孩子在大小便的時候不說,造成尿褲子拉褲子的情況,讓父母很是惱火,這個時候方式方法很重要,接下來了解一下三歲大小便不說怎麼辦?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從一次兩次開始慢慢的教孩子,讓孩子養成自主大小便的習慣,在有大小便的時候告知父母的意識。可以把尿盆擺在地上,讓孩子養成習慣有尿了自己就去尿,這是一個慢慢培養的過程,不要心急。
孩子大小便不說尿到褲子里盡量也不要採取打罵的行為,要耐心的跟孩子溝通,三歲的孩子還是可以聽懂父母的話,可以跟孩子溝通,教給孩子怎樣做,日積月累就會讓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了。逐漸調整尿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有意識,但是還是要以教育為主。
孩子三歲不說大小便也不算個例,更不要怪孩子,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父母的教育與引導的缺失,沒有給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又怎麼能怪孩子呢。慢慢通過細心的示範與教育,加上年齡的增長就沒事了。
⑸ 寶寶兩歲多了,就是不願說自己要拉屎拉尿,老拉到褲子里,怎麼辦
通常寶寶會尿褲子,都由於以下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寶寶整體發育比較遲緩。每個寶寶的發育過程都是個別性的,不能生搬硬套別的同齡寶寶的生長軌跡,你應該做的是,多一點理解,多一點耐心去等待寶寶以自己的速度發育到適當的階段。
2、進行排便訓練比較困難。有的寶寶確實非常抗拒排便訓練,但是要知道把尿的最佳訓練期並非越早越好。一般來說,訓練宜在寶寶兩歲到兩歲半之間進行。因為在此之前,寶寶不理解來自膀胱的刺激的含義。每個寶寶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根本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最佳時機。只有在寶寶樂意並主動配合成人時,訓練才能有好效果。
3、一些先天性的原因。比如先天性肛門肌肉調節無力和先天性尿床症等。假如你發現寶寶從一開始就難以控制自己大小便的情況下,就非常有必要帶著自己的寶寶去找這方面的專家進行咨詢,找出其中的原因,積極地進行治療。
4、本來會控制大小便的寶寶,突然出現把自己的大小便拉到褲子裡面的情況,通常因為某些心理上的原因。導致寶寶暫時性地出現這樣的「退步」現象,特別是當這些寶寶對某些事情感到極度不安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只有從根本上消除使寶寶感到心理不安的各種因素,才能使寶寶的以上症狀得以根治。
⑹ 小孩子容易拉褲子里,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對於媽媽們來說,看到寶寶一天天進步,一天天獨立,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但是往往還沒得意多久,寶寶就會做出一些讓你無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拉褲子。
4、 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減輕心理壓力
孩子們追求安全感,因此會依賴父母,一旦進入新環境中,會恐懼不安,比如剛上幼兒園,對新環境和新朋友不熟悉,便會產生焦慮心理,父母一定要積極和老師溝通,幫助孩子盡快融入到集體當中,消除心理問題,對肛欲期的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
肛欲期的寶寶是脆弱的,需要家長更用心的呵護和鼓勵,因此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恆心,一步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尷尬階段。
⑺ 寶寶兩歲四個月,到現在為止大小便不知道告訴家長,該如何引導
寶寶的行為習慣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一步一步建立的,從嬰兒時期有需求如何反映,到慢慢幼兒時期學會與父母用表情用動作交流以至於會說話之後用語言和父母溝通。告訴家長,自己需要上廁所等等,這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有時候父母認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根本不知所謂。寶寶到兩歲四個月,還不太會告訴家長,自己要上廁所。那麼,父母就要開始有針對性地引導了。
無論培養孩子哪方面的習慣,都要有耐心。寶寶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父母進行很多的理解,很多的示範。假以時日一定會得到滿意的效果。
⑻ 寶寶上幼兒園尿褲子總是不敢給老師說
這幾位媽媽的留言給了我們一個提醒:在入園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
沒錯,尿褲子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不說」。
孩子尿褲子不敢告訴老師,說明在孩子的意識里,他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會讓他感到難堪,或者他害怕被批評。
家長焦慮的同時,還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孩子平時尿褲子的時候,你是怎樣處理的。
可能很多家長嘴上會習慣性地抱怨「你怎麼又尿褲子了」「尿褲子羞不羞啊」……
作為父母,孩子跟我們是最熟悉的,我們這樣說孩子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但是,這些話會讓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非常丟人的行為。
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面對不那麼熟悉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他會覺得尿了褲子很難為情。他不敢說出來,甚至會躲起來不讓老師和小朋友發覺自己尿了褲子。
孩子的這種「羞於啟齒」,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有體會。比如挖鼻屎這件事,我們在家裡、在家人面前時,想挖就挖,毫無顧忌。但如果在公共場合,正當自己偷偷挖鼻屎爽到飛起時,被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或者同事遇到,那真的會尷尬到爆!
所以當我們面對尿了褲子的孩子時,千萬不要給他過大的心理壓力。
第一,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有外人在場,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
然後可以跟孩子說:「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也沒有過多的責備。
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幫助他們說出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松。
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沒關系,大家小時候都尿過褲子」,但對於那些把尿褲子當成特別嚴重的事的孩子,「沒關系」可能並不會讓他們感受到情緒被充分認同。
最後,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褲子,並且告訴孩子,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他的——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到,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
⑼ 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膽小不敢告訴老師怎麼辦
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孩子上學了也會有很多的麻煩需要處理,譬如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與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等等。其中有件事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就是孩子上課尿褲子。
5歲寶寶課堂尿褲子,自己說不出來原因,有苦難言
小楓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上課,他忽然想小便,但又不敢和老師說,於是一直忍著。忍了十幾分鍾,實在忍不住,於是直接在課堂上尿了褲子。老師發現後,幫他清洗了褲子,並叫來了他的媽媽。
父母在業余時間一定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他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建立強烈的安全感,平常的時候多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有什麼想法和需求,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有二胎的家庭,對於大寶也不要忽視,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盡量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不要厚此薄彼,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感,導致其產生膽小自卑的情緒。
做法四:制度不外乎人情,家長做好制度和人情的平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規則,其中的家庭成員也應該遵循。不過很多規則大人適用,孩子未必適用,這就需要情與理的調整。
著名教育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家要講情也要講理,對於一些不合適孩子的規則,家長要適當調整,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了解家庭的一些規則對孩子哪方面造成了不便,適當的地方放寬一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嚴格中不乏慈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對於一些好的但是又暫時不適合孩子的規則,可以等孩子大一點給孩子講明遵循的原因,再讓孩子去執行,這樣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