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草褲子怎麼樣
㈠ 民族服飾特點
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阿圖什吐馬克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賽爾皮切吐瑪克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歐熱吐瑪克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開木切特吐瑪克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庫拉克恰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
(1)烏拉草褲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都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都是民族的特色。
㈡ 烏拉草有假的嗎如何辨別呢
烏拉草(學名:Carex meyeriana),又稱 靰鞡草,是莎草科薹草屬植物,主要生長於中國東北長白山脈以及 外興安嶺以南(包括 庫頁島)。烏拉草具有除味祛味、通經活絡、消除疲勞、改善血液微循環、 提高免疫力的主要作用。烏拉草與人參、貂皮並稱為 東北三寶。
1形態特徵
烏拉草,根狀莖短,形成踏頭。稈緊密叢生,高20-50厘米,寬1-1.5毫米,纖細,三棱形,堅硬,基部葉鞘無葉片,棕褐色,有光澤,微細裂或為纖維狀。葉短於或近等長於稈,剛毛狀,向內對折,質硬,邊緣粗糙。苞片最下部的剛毛狀,無鞘,上部的鱗片狀。小穗2-3個,接近,頂生1個雄性,圓柱形,長1.5-2厘米;側生小穗雌性,球形或卵形,長0.5-1.2厘米,寬約5毫米,花密生;雄花鱗片黑褐色或淡褐色,頂端鈍;雌花鱗片卵狀橢圓形,頂端鈍,長約2.8-3.5毫米,深紫黑色或紅褐色,背面中部色淡,具不明顯的3條脈,邊緣為狹的白色膜質。果囊等長或稍長於鱗片,卵形或橢圓形,扁三棱形,長2.5-3毫米,淡灰綠色,密被乳頭狀突起,具5-6條脈,基部稍呈圓形,具短柄,頂端急縮成柱狀短喙,喙口全緣。小堅果緊包於果囊中,倒卵狀橢圓形,扁三棱形,褐色,長1.5-2毫米,具短柄,頂端圓形;花柱基部不膨大,柱頭3個;花果期6-7月。
2地理分布
生於沼澤,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和中國的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四川等潮濕地域。
3生長環境
生於森林地區沼澤或中國 三江平原 草甸沼澤中,而且在海拔3460米的高度仍可生長。
4主要價值
烏拉草其葉細長柔軟,纖維堅韌,不易折斷,可以做為草鞋、草褥、人造棉、纖維板、草編工藝品、造紙等的良好材料,還可以取暖,可以用來填充在靰鞡鞋中。
烏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中國東北山區的老百姓十分喜愛它。表面看,烏拉草樣子很普通,莖葉細長,綠色,一簇簇叢生,花穗綠褐色。但是,數百年來,這種普通的小草,與長白山區的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成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們便到山上去割烏拉草,曬干存放,冬天時絮到鞋裡,避免腳生出凍瘡。
中國東北地區冬季氣溫較低,一般的棉鞋難以禦寒。舊時 關東人用皮革縫制、內絮捶軟的烏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貧民心愛的「草履」。烏拉又寫作「靰鞡」、「兀剌」,其名稱來自滿語對皮靴稱謂的音譯,是一種 東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將原植物莖葉錘打後放入氈靴中,透氣防潮,能禦寒,昔稱「關東三寶」之一。烏拉草在使用之前,還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軟以後不傷腳。 東北地區野生的草,形狀類似烏拉草的很多,但惟有烏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
烏拉草自身無菌根,對真菌和細菌有極強的抑製作用。長期貼身使用可治療腳氣。
烏拉草具有極好的吸腐性,吸收潮氣,自動調節與保持濕潤程度,使其冬暖夏涼,使用當天見效。
烏拉草長期保持綠色永駐,氣味芬芳持久,祛除任何異味。
㈢ 中國的民族服飾有哪些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十分惹人喜愛!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大披巾,喜歡在綉花帽上插羽毛等。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傈僳族: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彩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東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㈣ 三寶烏拉草熱能褲有那麼暖和嗎
是的。
烏拉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暖,我們知道東北的冬天很冷,能保暖的東西自然很受歡迎。這樣來看東北三寶「人參、皮毛、烏拉草」三者中的三者有保暖的作用。
毛皮的溫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普通人穿不起毛皮,只有富人才能穿毛皮。和烏拉草不同,烏拉草屬於雜草,到處都要,要直接割到地里,所以對人友好的烏拉草自然更受普通人的歡迎。
(4)烏拉草褲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烏拉草有溫暖的作用,過去東北人每年秋天都會割掉烏拉草,然後曬干到冬天備用。由於東北地區嚴冬肆虐,當地人習慣用皮革縫製鞋子,然後用棍子在裡面敲打說話柔和的烏拉草(Ulagrass),這樣鞋子不僅溫暖透氣,而且不會被烏拉草割破。
正是因為烏拉草的獨特用途,烏拉草在滿語中的意思就是皮靴的意思。它也顯示了東北地區對烏拉草的熱愛。
雖然烏拉草是很常見的雜草,但烏拉草富含植物纖維,使得烏拉草具有很強的柔韌性,並具有很強的保暖效果。
正是因為烏桕草的這些特性,所以烏桕草不僅可以作為保暖的材料使用,還可以製作一種中等准備的用品,如床墊、草鞋、草帽等。,除了烏桕草也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外,烏桕草在提取纖維時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㈤ 烏拉草床墊怎麼樣有哪些優勢
大家不知道對烏拉草有沒有研究呢,這是一種葯效十足的植物葯草,它有著非常神奇的葯效,它的用途非常地廣泛既可以當作葯物,也可以加工成床墊,叫烏拉草床墊,該床墊的製作過程極為復雜,工序非常地繁瑣,所以它的價格比一般的床墊價格要貴出好幾倍,那麼大家對拉草床墊有沒有了解呢?知不知道它的價格有哪些優勢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介紹一番吧!

烏拉草床墊怎麼樣?有哪些優點?
烏拉草床墊採用天然材料製作,環保健康,富含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經過處理的烏拉草還帶有一種清香,能凈化空氣,驅趕蟲子,而且保暖效果極佳,冬暖夏涼,打造自然舒適的睡眠環境,提升睡眠質量,烏拉草床墊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人體疲勞,讓人恢復元氣,具有不錯的保健效果,雖然現在還沒有廣為人知,但市場潛力很大,相信以後購買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烏拉草床墊有哪些功效
1.抗菌防蟎:烏拉草具有極強的抗真菌、蟎蟲寄生功能,對人體健康起到非常好的協助.
2.富含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烏拉草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人體需要的鋅、鐵、鈣等元素,臨時使用產品有益人體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睡眠健腦醒目…
3調節作用:烏拉草內部分子結構獨特,具有冬暖夏涼,是比較舒適的床墊之一。
4.凈化空氣:烏拉草可以保持自身營養成分不流失而且清香怡人,使用產品的同時還可以嗅到大自然的芬芳,達到凈化室內空氣的奇妙功效。
5.綠色環保:烏拉草系我國東北高寒地區特有植物,全部出自無人區濕地,不可人工種植,故為天然綠色保健品。原料採集、脫水烘乾、運輸貯存等環節上嚴格遵守烏拉草習性,確保營養不流失。
6.不生蟲:烏拉草屬於生蓄根植物,幾乎沒有果實,典型的低糖植物,不產生蟲害,遠遠優其他種類產品。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7.堅韌耐用:耐用方面不只使墊芯烏拉草的純度達到100%可以保用30年。
烏拉草床墊的價格
烏拉草床墊都是自然縫制加工而成的,製作工藝較為復雜,因此烏拉草床墊價格也不低,一般的大概在一千五百元至三千元之間,材質和製造工藝好一點的價格能達到四千以上(價格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烏拉草床墊的介紹,總的來說該類型的床墊是很不錯的,因為它有著神奇的葯效,長期睡這樣的床墊,對大家的身體要很大的幫助,雖然它的價格比一般的床墊要貴上好幾倍,但是從它的功效去考慮的話它就沒那麼多貴了,所以如果大家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話可以選擇購買烏拉草床墊,當然也有不法的銷售商假冒該品牌的床墊,所以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了。
㈥ 滿族服飾與滿族居住環境有什麼關系
1. 「白山黑水」的地貌形態帶來了便於騎射的服飾特徵
滿族和它的先人長期在我國東北地區活動,這一地區主要有三種各異的地理環境類型:大興安嶺西部的草原地理環境;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及北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山水交錯地理環境;大興安嶺以東、長白山脈以西貫穿南北的平原地理環境。這種平原、山地、丘陵、河流兼有的地理地貌,使得滿族同平原地區的以種植為主的農業民族、草原地區的以放牧為主的游牧民族及江海地區的以捕魚為生的漁業民族大不相同,它是一個以狩獵為主,同時也從事農耕和畜牧業的山林民族。在山水之中,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採集花果為生,騎射自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長年累月的縱馬揚鞭,馳騁在東北的崇山峻嶺之中,所以服飾也明顯帶有適應在東北特殊環境中騎射生活的需要。乾隆在講滿族服飾時說:「我朝冠朝制度,法守攸關,尤與騎射舊俗為便」。一句話即道出了滿族人在服飾上的突出特點。
在裝束上,滿族男女多穿「馬蹄袖」的袍褂, 這就是常說的滿族旗袍。其裁剪簡單明快,圓領、捻襟(大襟)、左衽、束腰、四面開禊、窄袖(有的帶箭袖)。左衽的樣式,應該和狩獵這種獨特的生產活動有關。騎馬射箭時,左手執弓,右手搭箭,當發現准確的目標,以最快的速度發箭才能保證獵獲的成功率。服裝左衽可以避免對右手發箭的阻礙。窄窄的袖子,也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被稱馬蹄袖,它有在騎射時放下來保護手背手腕的功能。身著長袍即旗袍,長袍一般腰間有束帶,既可以抵禦寒風直接灌入又可以將干糧和其它的生活用品放入懷中,給出門行獵帶來便利。袍子四面開叉到膝蓋,這可以防止騎馬時裹住雙腳,同時便於上下,非常適合狩獵。在長袍外面一般套一個齊腰的短褂稱為馬褂,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到腰部,袖子部位比較短,裡面長袍的袖子因此可以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就是所謂的大小袖。短衣短袖的形制使得活動更加便捷,適合騎射。滿族男子下身也有的穿褲子,長腰寬襠,褲腰高並且寬,需要在腰間抿個大折系褲帶上,褲腳也同樣抿折扎腳帶。冬季往往穿的是一種套褲,樣式奇特,只有褲筒卻沒有褲襠,兩個褲腳單獨的分開,因為這樣便於騎馬,所以被一直沿襲下來。
滿族的飾物也很多與狩獵生活有關。滿族人出門,「腰帶必系小刀、石子袋、火連袋、手帕等物」。這些東西都是出外打獵必需帶的物品,每次男子出去狩獵,往往需要幾日甚至幾十日才能回來,當他們在遠離住所的森林中獵到野味時,就用火鐮點起熊熊的篝火,把野味放在火上進行烘烤,烤熟後大家用各自必帶的小刀割肉食用。此外滿族人還習慣攜帶煙袋,荷包等。荷包,最初是食袋,裝入易帶食物在打獵時充飢,在後來逐步演變成佩帶的飾品,其內可以裝煙草,香料等。
2. 寒冷的氣候特徵決定了服飾的禦寒性
東北林區及沿江兩岸處於高緯度地區,長期氣候寒冷氣溫偏低,為了抵禦嚴寒,度過漫長的冬季,服飾的防寒保暖性是必須的。
滿族的對寒冷的防禦措施從頭部就開始了。滿族人特別喜歡戴帽子,有暖帽、涼帽、便帽、坤秋帽等。《燕京歲時記·換季》雲:「每至三月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大約在二十日前後居多,換戴涼帽時婦女皆換玉簪。換戴暖帽時婦女皆換金簪。」[4]其中的暖帽,就是冬季滿族人經常佩戴的帽子,圓圓的形狀,帽檐向上翻起,帽頂特意用紅縵作為裝飾,帽子大多用皮料製作,也有用呢子、緞、布製成的,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保護頭部,抵禦嚴寒。滿族婦女在天氣稍冷的時節,其額間常用遮眉勒,套在額頭上掩蓋到雙耳,餘下來的兩帶於髻下,一方面作為美的裝飾,一方面還有禦寒的功效。八旗貴族婦女用的遮眉勒,更為奢侈華麗,常常會在其上點綴珠寶,做成花卉或「吉祥如意」、「福」、「壽」等吉祥的文字。平民百姓婦女戴的,大多用黑絨製作而成,有的加綴一些珠翠或者綉一些花緞。滿族婦女服飾的另一大亮點在她們的圍巾,圍巾即系在脖頸上的絲帶,寬約2寸長約3尺,從脖子後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到衣服捻襟的裡面。這不僅美觀大方還可以有保暖之效。
滿族服飾的材質樣式,也與寒冷的氣候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獵獲的獸皮一般是滿族及其先世做衣服的原料,加工成保暖防水的服飾。《大金國志》卷三十九記載:「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禦寒,所以不論貧富皆服之。」《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地冬極寒,多衣皮,雖得一鼠,亦褫皮藏之,皆以厚皮為衣,非入室不撤。」《建州聞見錄》載建州女真「冬寒皆服毛裘」帽子也「以皮為之」。如1618年10月東方虎爾哈部有百戶來降,賜給為首的納喀達八大人,「豹皮銀邊、掛蟒面的皮襖,長的皮端罩,貂皮暖帽等」。
靰鞡這個具有滿族特色的鞋也是防寒的佳品。在東北寒冷的冬季,滿族人及其先世多在冰天雪地里狩獵,剛開始用打來的獵物皮裹足來保護雙腳,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鞋,即靰鞡。「護臘(靰鞡),革履也。絮毛子草於中,可禦寒。」靰鞡以豬、牛的毛皮為原料,鞋底與鞋面同用一整塊皮,「屈曲成之,不加緣飾,覆及足背」,穿著時鞋中在放入靰鞡草(又名烏拉草),這種草細如線柔如棉,把它墊在鞋裡,可以防潮保暖不至於凍壞雙腳。所以「烏拉草」也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
3. 經濟作物的種植影響了服飾面料
元朝以前中國的主要以絲、麻、葛類來作為服飾的面料,元明以後棉花得以大量種植和使用,明代時棉花已經在北方黃河流域大片的種植,成為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乾隆時李拔的《種棉說》道:「予嘗北至幽燕,南抵楚粵,東游江淮,西極秦隴,足跡所經,無不衣棉之人,無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種棉一畦,歲獲百斤,無憂號寒。市肆所鬻,每斤不愈百錢,得之甚易。婦子熙熙,如登春台,有油然也」。棉花的種植使得棉布市場很為繁榮,普通百姓生活拮據,沒有過多的銀兩買絲綢紗絹,而棉布價格便宜,實用耐穿,成為清朝普通滿族人制衣的主材料。
蠶桑生產在清代也有了較大發展,一些地區的農民以種桑養蠶作為主要的生產活動。光緒《海鹽縣志》卷八記載:「(海鹽)牆隙田傍悉樹桑。桑葉千斤,謂之本分。蠶多葉少,謂之空頭,俟蠶長,必買葉飼之,輕斤飛棹,四齣遠買。雖百里外,一晝夜必達,遲則葉蒸而爛,不堪喂蠶矣。」至於種桑的地方,「公桑地得葉盛者畝蠶十餘筐,次四五筐,最下亦兩三筐。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可當一畝之息。夫婦並作,桑盡入畝,給公贍私外,歲余半資。且葚可為酒,條可以薪,蠶糞水可豕而肥,田旁收菜茄瓜之利,是桑入畝當農田百畝之入」。種桑養蠶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大大刺激了農民的積極性。滿族統治的清朝時期,絲織業得到空前發展。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報告,「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已絲貨為重,每年販賣湖絲並綢緞等貨至二十萬余斤至三十二三萬斤不等……其貨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賣與各行商,轉售外夷。」從外商販賣絲織品的數目可看出當時絲綢產量之多。那時滿族達官貴人以穿綾羅綢緞來顯示自身的地位。清皇朝每年會耗用大量綾羅綢緞,據檔案記載, 康熙元年,杭州織造局造辦過上用袍緞、宮綢、綾、羅、紗等共1840匹, 還造辦官用妝花緞、片金、抹絨、花宮綢、閃緞等2290布匹,兩項合計4130匹。[14]雍正《大清會典》載「在京, 有內織染局在外, 江寧、蘇州、杭州有織造局。歲織內用緞匹, 並祭祀制帛、誥敕等件, 各有定式」。
㈦ 內蒙古人的衣服是什麼樣的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7)烏拉草褲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盪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