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配什麼顏色褲子
① 「黃馬褂」是一種什麼衣服
文史研究筆記·黃馬褂 2003-12-2 23:29:19
清朝官員的制服有禮服(也稱作「朝服」、「補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行服是行軍和旅行的服裝,主要為騎馬時所穿,一般附有「行袍」和「行褂」:行袍同長袍一樣,但是大襟右下角比左面和後面剪斷一尺,所以又叫「缺襟袍」;行褂穿在袍的外面,長只到股,袖只到肘——衣短是為了騎馬方便,短袖是為了射箭方便,所以又叫「馬褂」,滿洲話叫「額倫代」(「額倫代」是短袖馬褂,長袖馬褂叫做「倭拉波」),有一個時期還曾叫作「得勝褂」。
在清代,皇帝出門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後戴孔雀翎,還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嚴令不許佩刀)。根據史料記載,這些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
他們所穿的這種「行褂」就被稱作「黃馬褂」,清代典制里有時也稱「黃褶」。例如《清會典》、蔣良騏的《東華錄》和高士奇的《扈從東巡日錄》里就都曾記做「黃褶」。
這里要說明的是,「明黃」就是「淡黃」,是當時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隻能用「杏黃色」(也即「紅黃色」)。「明黃」在這里是最名貴的,除皇帝外,只有甘心為皇帝服務的人才特允許服飾明黃色。因此一般說來,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另外,有清的統治者也利用普通民眾的這種崇尚心理,拿「黃馬褂」作為賞賜仆從的獎品,表示承認他們為親近心服,藉以收買、麻醉、愚弄、利用。於是,這就逐漸產生了「賞穿黃馬褂」。
「賞穿黃馬褂」與前面所講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黃馬褂不同,前者是由於職務關系而穿的,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黃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做「職任馬褂」,滿洲話為「禿山褂子」。而「賞穿黃馬褂」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莊重或典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賞穿黃馬褂」又有兩種。其中一種時打獵校射時所賜,例如大家在電影里看到的「金鏢黃三太」即屬此例。在清代咸豐以前,即公元1861年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處,現名「圍場縣」)打獵20天,進行「行圍」。這時,在打獵時射得鹿的,或打獵完畢遇到獻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給黃馬褂」或其他獎品。
這種行圍時所得的黃馬褂,一般只允許在行圍時穿,平時不能穿。違者,將以覬覦皇權罪論處。
另外,在打獵期間往往要比賽射箭,進行「校射」。扈從的漢、滿官吏要求全部參加,射中5箭的(漢官規定射中3箭即可)要予分別獎賞。這時就要看官階高低,官階較高的,一般都可能得到御賜黃馬褂。另外據《清史列傳》記載,得賞賜次數已多的人,這時也可得到御賜黃馬褂。
上述的兩種均屬於「行圍褂子」,還有一種才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這種御賜黃馬褂主要用以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可以穿。但一般說來,這種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較少看到,慈禧執掌政權後則為數甚夥。依蔣良騏《東華錄》里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的方式還沒有提到黃馬褂。因此,這種黃馬褂應該是咸豐以後才開始盛行的。
在這種御賜黃馬褂上市以前,清朝統治著籠絡武人的工具,不外「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這些做法雖使授受者倍感榮耀,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感。因此這種黃馬褂一出台,頓被認為是無上的光榮、聖潔之物。
依《清史列傳》記載,鎮壓太平軍起義的將領,幾乎很少有沒得過黃馬褂的。但這其中很少有較低官階的人得到。因為即使到這時,「黃馬褂」終究要與「御前侍衛」的其他條件,類如品級、花翎等結合,從來不是孤立的獎品,不可能在不具備其他條件時單獨率先獲得。
綜上兩類三種黃馬褂因為功用不同,所以清統治者在形式上稍稍加以區別:職任和行圍的褂子用黑色紐絆,賞賜武功的褂子用黃色紐絆(和所賜馬褂同樣顏色)。兩相對比,可見統治者的深意所在。
② 清朝的「黃馬褂」有什麼特權,什麼人能穿黃馬褂
眾所周知,在古代時候黃色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可以說是天子專用的顏色,而黃色的龍袍是從隋唐時期才開始成為皇帝的服裝,到了唐高祖的時候便正式成為皇帝專用顏色,普通百姓都不允許穿黃色的衣服,直到清朝時期在皇帝身邊服務的人得到特許可以使用明黃色,這就產生了我們熟悉的黃馬褂,而黃馬褂是清朝時期皇帝身邊的隨從以及功勛高而得到御賜之人才能穿的服飾,並且黃馬褂擁有比肩天子的權利以及可以當作免死金牌的特權。
最後,作為官服的黃馬褂並沒有什麼特權,但是作為賜服的黃馬褂卻有很大的特權,並且不能隨意破壞,否則嚴重之時落到滿門抄斬的下場。
③ 古人的穿著是什麼
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發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當時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為禮帽、便帽和風帽。所謂禮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緞或布製成,也有用皮子製成的。老北京的便帽,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這種帽子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因為它有天地四方的「-統一」的意思而盛行於京城。風帽有棉、皮兩種,用呢子或緞子製成的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護脖頸以御風寒。
清朝男子的服裝以長袍、馬褂為主。長袍的特點是,長過膝、領為圓,帶大襟,有扣襻,袖適中,擺開衩。按規定:皇室宗族的長袍前、後、左、右開四衩,官吏的長袍開兩衩。開衩的長袍,袖口要裝飾箭袖,形似馬蹄,故名「馬蹄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普通百姓穿的長袍下擺不得開衩,俗稱「一裹圓」,袖口為散口狀。馬褂是一種對襟、圓領、有開禊帶扣襻兒的外罩衣,馬褂多以綢緞織物為材料,也有用獸皮製作的。馬褂顏色有藍、紫、灰、黃多種,以-為貴,俗稱「黃馬褂」。一般平民不準穿,皇帝、巡行扈從大臣們可穿明-馬褂。清代中晚期,賞穿黃馬褂的勛臣相當多。
清朝的漢族婦女服裝一般有披風、襖、裙等。披風即外套,作用與男人馬褂相似。披風內依次為大襖與貼身小襖,下裝為遮足長裙。滿族婦女的便裝一般為長袍。有些講究裝飾的婦女,往往在長袍的衣襟、領口、袖邊處鑲上絛子花邊,作為美的點綴。
穿靴子也是滿族的習俗。滿族未入關前,常以皮子為面,然後絮進「兀刺草」,因此這種靴子被稱為「皮兀刺」。入關以後則以布或緞為面制靴,同時也不再絮兀刺草了。當時,作為京城的主要居民的漢人,仍然是以穿鞋為主。總的來說,京城男子穿便服時以穿鞋為主,若穿官服則要以穿靴為主了。漢族婦女有纏足的習慣,著弓鞋(尖足鞋)。滿族婦女不纏足,多穿裝有木底的綉鞋,俗稱「高底鞋」、「花盆鞋」。
清末時,北京百姓還曾不分男女流行穿褲子。褲子分滿襠和套褲兩種。滿檔褲用綢或布製作的都有。女褲在褲腿邊上往往還綉著各種花紋,男褲多為素的。至於套褲,是一種無褲腰褲襠、只有兩只褲腿的褲子,穿著時用帶系在腰間。
-時期,北京婦女一般穿戴為上衣下裙。青年婦女多喜歡穿瘦身秀長的衫襖,衣領挺高,下穿黑長裙。後來,滿族婦女穿的長袍推陳出新,逐漸成為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旗袍。-成立後,政府曾發布「剪發通令」,而且還制定了「服制條例」,條例中規定了男子和女子禮服式樣。但這些並沒有貫徹實行,對普通百姓的穿著打扮影響不大。.
④ 古代的「黃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權什麼人才能擁有
古代的「黃馬褂」其實並沒有多少特權,但是因為古代君王很少賞賜給臣民「黃馬褂」,所以物以稀為貴,擁有「黃馬褂」對於一般臣民來說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因此才會很多人羨慕可以得到君王賞賜的「黃馬褂」,一般君王只會賞賜那些立下重大軍功或是出使外交場合的官員。
當然還有時候,有些大臣要出席外交場合,這個時候君王也會賞賜「黃馬褂」,因為這些大臣代表的是君王,所以賞賜大臣們「黃馬褂」可以提高他們的地位,也是表明這些大臣身份特殊,讓外國們感到對於他們的重視。
⑤ 清朝黃馬褂分為三種,各有不同作用,區別在哪裡
在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中黃馬褂則有保護功臣之後的作用了,在《康熙微服私訪》和《武訓傳》等清朝題材影視劇中也有賞穿黃馬褂的記載。那麼清朝時候的黃馬褂到底是一種什麼功能服裝呢?
黃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種制服,當時官員的制服很多比如有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具體的樣式在著名的著作《清會典圖》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和記載。行服一般是行軍和旅行時候的服裝,主要是騎馬的時候穿。這種馬褂的特點是衣短、袖子也短,方便騎馬和射箭。
在《清史稿》中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武將就有不少得到這些獎賞。比如中興四傑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文官統領兵馬賞穿黃馬褂則是在乾隆十年才開了先例。
上述的黃馬褂在製作工藝上還是稍微有區別的,比如行圍打獵和職務的黃馬褂,一般紐扣是黑色的。武功黃馬褂則是黃色的紐扣,這種區別可以看出清朝統治者的用心很深。
中國古代帝王對於功臣的獎賞,跟國外喜歡頒布勛章紀念章不同,尤其是清朝的帝王。他們喜歡賞賜臣子的更多是衣服、布匹、黃金、酒等御制用品。皇帝死後還會把皇帝生前的遺物比如鼻煙壺、衣服、文房四寶、書籍等賞給臣子作為留念。有過功勞的臣子會頒布鐵劵、畫到凌煙閣上或者樹碑。這點還真的跟歐洲皇室區別不少,也算是中國歷代帝王的特色了。
⑥ 屬相2019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2019年生肖猴的幸運顏色是什麼
提起屬相2019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大家都知道,有人問2019年生肖猴的幸運顏色是什麼,另外,還有人想問2019年哪個生肖運氣好?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2019年12月8號黃歷穿什顏色衣服吉祥?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年生肖猴的幸運顏色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屬相2019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
1、屬相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年生肖猴的幸運顏色是什麼
只要每天開開心心的,積觀向上,穿什麼顏是幸運的,因為幸運總是光顧那些愛笑的人!
2、屬相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年哪個生肖運氣好?
底∶豬。
解析∶因為年是金豬年,是豬的本命年,在此祝所有屬豬的朋友∶新年紅紅火火!福旺!財旺!運氣旺!
3、屬相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年12月8號黃歷穿什顏色衣服吉祥?
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就好
你是出門看黃歷的人嗎?
年12月8號穿什麼顏色衣服都很吉祥,這一定會很美好很美好的。
2019年12月8號黃歷穿什顏色衣服吉祥?
大紅色,米白色,純黑,藍,咖啡色,卡其可以
都已經什麼年代了,
居然還這么,
那就穿黃馬褂吧,
這個有意義。
4、屬相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你認為本命年,應不應該穿紅色的衣服?
屬鼠人在年的整體運勢表現非常一般,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和彌補的話,很有可能會讓你的境地更加糟糕。同時,因為這一年的整體運勢不是很好,屬鼠的人很有可能怒火攻心,整個人經常沉浸在悲觀和消極的情緒裡面,一定要改變這種習慣,平時有什麼活動的話,多出去參加參加,可以幫助緩解你的心情,讓你整個人的狀態得以恢復。在工作的時候也一定要拋開個人情緒,千萬不要把自己個人的事情帶到工作上去,否則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工作。建議屬鼠人年初奉請一個[易明居盧秘護歲錦盒]擺放於家中或床頭櫃上,寓意這一整年都平安健康,祈福助運。
很多人為了化解本命年這一年的運勢,會選擇向一些外在事物求助,比如說佩戴上吉祥物,或者流傳廣泛的本命年穿紅色。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本命年裡買上一兩件紅色的衣服或者飾品。但是,是不是每個人在本命年這一年裡、是否每個人在每一次本命年裡,都適合穿色呢?紅色是否帶來的一定是好運呢?
眾所周知,五行分為金、木、水、火、土,從五行的角度上來看,紅色是屬於火的顏色,代表著熱烈奔放。而屬鼠的人在五行當中又屬於水,俗話說得好,水火不相容。因此,在年這個本命年裡,屬鼠人如果強行穿上紅色的衣服的話,很有可能會讓本來就不是很好的運勢更加雪上加霜。建議屬鼠人在年這個本命年裡,盡量穿跟自己的屬相五行相的顏色。除了紅色,屬鼠的人在年還忌諱什麼顏色呢?
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我們可以推出,屬鼠的人在年還應該盡量少穿一些、咖啡色或者褐色的衣服。因為在五行當中,土克水,因此建議不要穿土的顏色,泥土的顏色包括,褐色,茶色等。這些顏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顏色,如果不小心穿了這樣的顏色,很有可能讓你在本命年裡運勢更差。如果比較重視的,建議連一些小飾品和小背包都不要選擇土色,這樣的顏色非常不適合屬鼠人的氣質,還會讓本命年的運勢不好。不過倒是可以隨身使用一串[易明居三合賜瑞手繩]作為本命年吉祥飾物,低調有氣場,還能旺本命年人緣及財運。
既然不適合穿紅色衣服和土色衣服,那麼屬鼠人在年適合穿什麼樣的顏色呢?
因為五行屬水,建議可以多穿一些白色衣服,因為白色也代表著清涼,屬於水的顏色。同時在五行當中金又能生水,因此在生活當中也可以多穿上一些金色或者杏色的衣服,都能夠為屬鼠人帶來好運。這些顏是與生肖鼠五行相合的顏色,不僅能夠為他們帶來好運,還能夠讓個人氣質更加襯托出來。因為每個人的氣質都跟自己的五行有一定關系,選擇合適的衣服和搭配,才能更加凸顯個人風格。
如果本來是一個心靜如水的人,整天穿些大紅大紫的顏色,不僅會讓這個人顯得俗氣,還會給人一種不搭配的感覺,就像是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而如果選對了顏色,則會讓你的個人氣質更加凸顯,整個人魅力更強更加自信。
除了在穿搭上要注意顏色之外,也要多關注家中擺件的顏色和搭配的配飾的顏色。建議屬鼠人年可以在家裡擺放上一些白色和金色的擺件,或者佩戴一些白色、金色的飾物。比如說,在這一年裡多佩戴些鑽石的戒指或者白金的手鏈、黃金的耳環等,這些飾物不僅能夠襯托你的氣質,讓你整個人看上去更加高貴富裕;同時也能夠提升你的運勢,讓你在本命年裡過得更加安穩閑適。也可以在家擺放一個[易明居極上金多寶擺件]來旺本命年財位風水,可讓財氣順暢,為今業財運源不斷的助力。
要想安穩的度過本命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並不只是關注衣服顏色,或者不佩戴某些顏色的飾物就行了,需要各個小細節都關注到,這樣才能夠過得安安穩穩。
以上就是與年生肖猴的幸運顏色是什麼相關內容,是關於2019年生肖猴的幸運顏色是什麼的分享。看完屬相2019年穿什麼色的衣服好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⑦ 誰知道關於清朝官服的披領
一、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雨時有雨冠等。每種冠制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 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皇子、親王、鎮國公等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依品級遞減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龍、熏貂、紫貂,依不同時間戴用。帽上亦綴紅色帽纓,帽頂是滿花金座,上銜一顆大珍珠。夏天的涼帽仍用玉草或藤竹絲編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帽頂同於冬天的吉服冠。常服冠的不同處是帽為紅絨結頂,俗稱算盤結,不加梁,其餘同於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其餘如常服冠。夏天以織藤竹絲為帽,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前面綴有一顆珍珠。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
「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①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極為貴重,唯有功勛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灣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襲不變。而施琅卻上疏辭卻侯爵,懇請依內大臣之例賜戴花翎。經部議,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翎先例。最後,還是由康熙帝特別降旨賜戴。以世襲侯爵換取一翎,足見當時花翎之貴重。而「頂戴花翎」也就成為清代官員顯赫的標志。到清中葉以後,花翎逐漸貶值。道光、咸豐後,國家財政匱乏,為開辟財源,公開賣官鬻爵,只要捐者肯於出錢,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級的官銜,穿著相當的官服,榮耀門庭,欺壓地方。清代小說《紅樓夢》寫秦可卿死後,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hóng洪〕門監生」,寫在靈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職銜的龍禁尉,使葬禮風光了許多(《紅樓夢》第十三回)。清初極為難得的翎枝,此時也明碼標價出售。開始是廣東洋商(專營對外貿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朝廷無可嘉獎,遂賞戴花翎。以後,海疆軍興,捐翎之風更盛,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5000兩。以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數目很少,捐者遂多。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時,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7000兩,藍翎4000兩。此時的頂戴花翎其實已變了味道。但其象徵榮譽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鴻章因辦洋務有功,慈禧賞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代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清統治者是以騎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維持統治,鞏固政權,就要不忘這一根本。反映在服飾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為戒。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諸王、貝勒:「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嗣後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製,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清史稿·輿服志》)作為載入史冊的清代官服定製,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無大的變動。這是一套極為詳備、具體的規章,不許僭越違制,只准「依制著裝」。上自皇帝、後妃,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得按品級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綉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綉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四、黃馬褂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代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於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於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隻,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五、貴婦冠服
婦女服飾中的最高等級是皇後、皇太後,親王、郡王福晉(滿語「妻子」,譯為「夫人」),貝勒及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貴婦,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婦的冠服。它與男服大體類似,只是冠飾略有不同。 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種。皇太後、皇後朝冠,極其富麗。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各貫一顆東珠,以金鳳相承接,冠周綴七隻金鳳,各飾九個東珠,一個貓睛石,21顆珍珠。後飾一隻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顆。中間一個金銜青金石結,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二條明黃色條帶,末端綴寶石。皇後以下的皇族婦女及命婦的冠飾,依次遞減。嬪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緞為帶。皇子福晉以下將金鳳改為金孔雀,也以數目多少及不同質量的珠寶區分等級。冠飾還有金約、耳環之類的飾物。金約是用來約發的,戴在冠下,這也是清代貴族婦女特有的冠飾。金約是一個鏤金圓箍,上面裝飾雲紋,並鑲有東珠、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耳飾,按清制規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原來滿族婦女的傳統習俗是一耳戴三鉗,與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不同。就是說,滿族婦女小時即需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戴三隻耳環,一個小小的耳垂負擔三隻耳環,其苦可知。而皇後耳飾的重負,無異於一種刑罰。但滿族統治者卻樂此不疲,一再強調,不許更改。乾隆皇帝特為此事下過詔渝:「旗婦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類鈔》)。以至到民國時期,滿洲婦女中仍有沿此陋習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襖、衫、褲等。長袍,又稱旗袍,原是滿族衣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清兵入關後,全國軍民在必須「剃發易服」的命令下,漢族也迅速改變了原來寬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這種長袍。旗袍於是成為全國統一的服式,成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它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褉。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也在演變,尤其是婦女的旗袍,變化較多。總的趨勢是更加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到民國時期,這種長袍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與長袍配套穿著的是馬褂,罩於長袍之外,原是騎馬時常穿的一種外褂,因便於騎馬,故稱「馬褂」。其式為圓領,有開衩,有扣襻,長僅及腰。
馬褂亦有單、夾、皮、棉之分。滿族進關之初,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馬褂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其中一種叫得勝褂,對襟方袖,最初僅用於行裝,自從傅恆①征討大小金川回京後,喜愛它的便捷,平時經常穿著,隨即風行一時。翻毛皮馬褂,是達官貴人們的服裝。坎肩,或叫馬甲、背心,清代很時興。坎肩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有的還套在長袍外面起裝飾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講究,式樣變化也多。「巴圖魯」坎肩,比較特殊。「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其式樣如南方的「一字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紐扣。當時在京師八旗子弟中甚為流行。後來在它兩邊的袴襤〔lán蘭〕處加上袖子,稱作「鷹膀」。
《紅樓夢》中寫賈寶玉與眾姐妹相約到蘆雪庭觀雪景,寶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襖,罩一件海龍小鷹膀褂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騎馬時常穿這種「鷹膀褂子」以顯威風。坎肩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人們喜著的衣服。長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所穿的開兩衩。另有一種冬季穿的不開衩的長袍稱「一裹圓」,是市民百姓的服裝,官紳人家也常以它作為日常便服。 清代服裝的顏色,比較豐富,民間除不準使用黃色、香色(介於黃、綠之間的顏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們的喜好和社會的時尚,各時期不同。清初,流行藍色,人們取其清淡、明快,於是天藍、寶藍等色受到人們喜愛,甚至影響到皇宮內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們愛其「紅火」,於是圍繞紅色的大紅、真紅、棗紅、粉紅等又成為男女老少服裝首選的顏色;乾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絳色,人們爭相仿效,稱為「福色」。「福」既代表絳色,又蘊含福氣,人們願借「福」色衣獲得幸福,故絳色又風靡一時;至嘉慶(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絳色的深暗而追求鮮亮潔凈的淺灰、亮灰、銀灰等色彩。
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暖帽用於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捲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後,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的。貴族富紳多用珍珠、翡翠、貓兒眼等名貴珠玉寶石,一般人就用銀片、料器之類。八旗子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迭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的氈帽,也沿襲前代式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菩薩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著便服時穿鞋,著公服時穿靴。靴多用黑緞製作,尖頭。清制規定,只有官員著朝服才許用方頭靴。
七、女服
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 滿族婦女的長袍,圓領、大襟,袖口平大,長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貴族婦女的長袍,多用團龍、團蟒的紋飾,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絛或彩牙兒。滿族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在袖裡的下半截,彩綉以各種與袖面絕不相同顏色的花紋,將它挽出來,以顯示另種風致和美觀。領與袍分離,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領的高低也在不斷變化。民國以後,已經沒有不帶領的袍、褂了。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一旗袍了。
八、清代滿族女服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後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較寬,中間細圓,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鑿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底」。
鞋面多為緞制,綉有花樣,鞋底塗白粉,富貴人家婦女還在鞋跟周圍鑲嵌寶石。這種鞋底極為堅固,往往鞋已破毀,而底仍可再用。新婦及年輕婦女穿著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歲時開始用高底。清代後期,著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為清宮中的禮服。 漢族婦女的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褂,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有的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遺風,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以後隨時代推移,裙式也不斷發展,創制不少新式裙樣,如一種「彈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淺色綢緞上用彈墨工藝印出黑色小花,色調素雅,很受婦女喜愛。以後也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還有一種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裙隨人體行動,折閃有致,異常美觀。
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時興的「魚鱗百褶裙」,是對傳統百褶裙的發展,即在裙子折襇之間用絲線交叉串聯,裙在展開時猶如魚鱗一般,新穎多彩。裙、衫的長短搭配也時有變化。清初時仍沿襲明嘉靖以來的遺風,上衣較長,裙子露出較短,不遮雙足;晚清以後,衣與裙漸短,衣長至胯,裙在腳面以上;辛亥革命後,變化更大,尤其知識婦女多著圓翹小襖,配以長褶裙,顏色協調,顯得端莊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後期,南方又流行過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蓬,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九、梳妝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較多,孩童時期,與男孩相差無幾。《紅樓夢》描述賈母八旬大壽時的排場,「邢夫人王夫人帶領尤氏鳳姐並族中幾個媳婦,兩溜雁翅,站在賈母身後侍立,……台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頭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垂手侍候」(《紅樓夢》第七十一回)。這未留頭的小丫頭就是男裝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後,方才蓄發挽小抓髻於額前,或梳一條辮子垂於腦後。已婚婦女多綰髻,有綰至頭頂的大盤頭,額前起鬅〔péng朋〕的鬅頭,還有架子頭。「兩把頭」是滿族婦女的典型發式。這種發式,使脖頸挺直,不得隨意扭動,以此顯得端莊穩重。梳這種發髻者多為上層婦女。一般滿族婦女多梳如意頭,即在頭頂左右橫梳兩個平髻,似如意橫於腦後。勞動婦女,只簡單地將頭發綰至頂心盤髻了事。以後受漢髻影響,有的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 清末,這種發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樓,名「大拉翅」。 漢族婦女的發髻首飾,清初大體沿用明代式樣,以後變化逐漸增多。清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將頭發分為兩把,俗稱「叉子頭」。又有的在腦後垂下一綹頭發,修成兩個尖角,名「燕尾式」。後來還流行過圓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樣。此外,還有許多假髻,什幺蝴蝶、羅漢、雙飛燕、八面觀音等等。清末,又有蘇州厥、巴巴頭、連環髻、麻花等式樣。年輕女孩多梳蚌珠頭,或左右空心如兩翅樣的發式,或只梳辮垂於腦後。以後梳辮漸漸普及,成為中青年婦女的主要發式。頭飾,北方婦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製作覆於額上的。《紅樓夢》中寫劉姥姥見到「那鳳姐家常帶(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紅樓夢》第六回),就是這種打扮。江南一帶還時興戴勒子,上綴珠翠,或綉花朵,套於額上掩及耳間。髻上飾物還有簪,用金、銀、珠玉、翡翠等製作,有的做成鳳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搖。還有的做成各種花形,行走時輕微搖動,華麗而動人。
⑧ 黃毛線配什麼顏色的馬褂好看
黃色毛線配藍色馬甲好看,可以襯托出藍色的干凈,黃色的安靜。
或是配紫色、白色、咖啡色、黑色都很協調。
⑨ 清朝的黃馬褂其實分為兩種,這兩種是如何劃分的呢
清朝的黃馬褂種類總共有四種而不是兩種,根據穿戴黃馬褂的人可以分為“行職褂子”“行圍褂子”“武功褂子”“特使褂子”四種。其中最接近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是“武功褂子”,最早時期的黃馬褂確實是有比較高的含金量的,但是到了清朝後期之後“三眼花翎”都不值錢了,就更不用說黃馬褂了。
不過很多人都在意的是黃馬褂到底有沒有“保命”的能力,其實是沒有的,雖然有了黃馬褂之後可以提到人的身份地位,但是一旦犯了大錯皇帝下了殺心之後就算是有一百個黃馬褂也不能改變被砍頭的結局。
⑩ 中國古代服裝的清裝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飾制度,由於滿族貴族的「剃發易服」、「十從十不從」、「「剃頭令」」等強制手段,造成了漢服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強制式的變革,是漢服傳統服制的唯一一次變更式的發展,是歷史上唯一一次明顯的突變。
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 是突變的滿族服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同樣極大,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馬褂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旗袍是中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經漢人由滿族旗裝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滿族旗袍的基礎上,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