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壽衣時多出一個褲子是什麼
㈠ 壽衣是什麼意思
壽衣
裝殮死者的衣服,是指為去世人員准備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
中國的習俗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
壽衣
。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男式
壽衣
死人穿的
壽衣
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夭壽者,亦即不到五十多歲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女式旗袍
老人死了為什麼要穿那麼多的衣服呢?這因為,過去人死了總是先裝在棺材裡,而棺材往往要在家裡停放一些時候。大體死者年歲愈大的停放時間愈久。有的因為墳地未選擇好,一時無法安葬,一直放在家裡停幾年的都有。這就必然出現一個問題,棺材裡面的屍體久了會腐爛,會流
出液體來,並還可能透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滲漏,除了在棺材裡面放上
草木灰
、
草紙
一類吸水的東西,還要多穿衣服,亦為了能吸水分。人的內臟在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後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後人相襲成俗,一直沿用下來。
如今所謂
壽衣
,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
壽衣
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㈡ 壽衣有什麼講究么
是的,壽衣都得是系帶的;另外還有:1、所有壽衣褲必須是棉或絲類的;2、得有貼身單襯衫褲、夾襖、棉衣褲、棉衣褲的罩衫;3、腳上的鞋、襪也必須是棉的。
㈢ 壽衣的講究是什麼
1、壽衣面料的選擇
桑蠶絲是最貴重的面料,但緞子在老講里有斷子的諧音,一般不採用。化纖材質在火化時會燃成液體,影響骨灰的質量,也會造成環境污染,盡量不要採用。
綢子有子孫後代稠密、家丁興旺,所以在高檔面料里是最佳的面料。棉是過去老百姓最為推崇的一種面料,因棉舒適、溫暖、環保,來自自然、回歸自然,所以受到現代人的推崇而成為時尚。
高檔人造絲是化工製造的植物纖維提取物,經化學反應將分子鏈打散,再通過小分子組合大分子進行合成。燃燒時是棉的味道,又有近似於緞子的光華亮麗,所以是緞子的很好的替代面料。
普通人造絲是由一半人造絲一半化纖絲組成的,手感好,看上去也很漂亮,裡面填充物是棉花,里襯是棉布,彌補了面料含化纖的不足,價格也便宜,同樣是經濟實惠的產品。
2、壽衣的搭配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
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3、壽衣的講究
棉質最好,絲質最貴重。不論春夏秋冬,都要穿棉,也就是把一年四季的衣服穿全。
穿單不穿雙,壽衣一般為單數,按照上下身相加的總數還有講究:三領二腰,古語講五嶽為尊;「四領三腰」,古語講「七級浮屠」(浮屠就是寶塔);五領四腰,古語講「九五至尊」。
鋪金蓋銀,被褥一般是鋪金蓋銀,褥里是紅色。象徵著老人鋪金蓋銀,後輩紅紅火火。有些地方的風俗是把蓋單剪下一條,由兒女保存。因為鋪的褥子是地,蓋的被子是天。所以剪下一條蓋單的意思就是給兒女留下一片天,為兒女遮風擋雨,保佑後輩平安吉祥。
不用扣子、緞子,壽衣上一般不用扣子、緞子,因其有扣住子孫、斷子絕孫的諧音。
長衣長褲,壽衣只穿長衣服,不能穿短衣短褲,意在不能讓遺體遭受風吹日曬雨淋。
壽鞋,鞋為棉製,底上有蓮花,因蓮台是佛的座位,代表著腳蹬蓮台,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墊背錢,七枚銅錢擺成北斗七星的形狀,意思是七星引路,魂歸北斗,後輩發財。
不空手,可以手持金銀元寶、金銀戒指、手絹等物,老人走後不能空著手。
絆腳繩,過去講為防止詐屍用,將雙腳綁上,入殮後解開。現在則是為了防止運輸路途顛簸,影響老人儀容。
蓋臉布,蓋臉布又稱「幎目」、「面衣」。清朝入關後,漢人改穿滿服,剃頭留辮子。江山移主,無臉見先人。故臉上蓋布。現代沿襲此風俗,意在與世長辭,一來逝者面容未化妝前,臉色烏青,並不好看,二來是衛生的需要。
不穿皮鞋,壽衣的材料不能用皮、毛,鞋也不能穿皮鞋。老話講是沾了皮毛,轉世有可能成動物。
口鈴,老講是嘴裡不能空。或者是轉世時不要忘了多說好話。
提前准備壽衣。早年間,在老人六十歲時就把壽衣布料准備好,七十歲時由女兒做好,每當過壽時,都要穿一穿。壽衣的寓意實際是很吉祥的,尤其是在得病時准備壽衣,甚至能為老人沖喜,幫助老人延年益壽。只是近些年,人為的偏見將壽衣跟死亡劃上了等號,這是有悖於傳統習俗的。
4、壽衣包含的物件
壽衣: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袍、短襖、馬夾等,並有內衣、罩衣之分。
壽帽: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鴨舌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常戴絨帽,有「老夫人」相,也有用長方形綉花布代替,俗稱「首帕」。
壽鞋、壽襪: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壽襪一般為棉布襪。
壽枕:壽枕以紙、布做成,一般填充秸稈。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公雞、雙龍抱珠,腳枕為蓮花、雙龍抱珠。
壽被(壽單):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於最外層,以布、緞作為面料,有單子和被子兩種,蓋於屍身之上,與棺蓋隔離。多為青色、黃色、白色。
褥子:墊於屍身之下,黃色、青色褥子使用居多。
壽裙:有綉花、粘花之分,圖案多為鳳凰、鮮花。
其他:蓋臉布,蓋在逝者臉上;口鈴,含在嘴裡,或做開館鑰匙;腰帶,綁腿帶子,元寶戒指,墊背錢。
㈣ 壽衣的褲腰縫可有講究
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經歷的過程,中國人注重生也注重死,生前的各種事情要注意,身後的各種事情也要注意,對於身後的衣服,也自然是有各種講究,這種衣服稱為壽衣,代表著健康長壽,這種衣服一般都是有老人在世的時候自己去購。老人都知道買這種衣服其中需要注意和忌諱的地方。
可有一些老人因為其他的突發變故,並沒有時間自己去准備好身後所穿的壽衣,壽衣並不是一件小事,作為老人的親屬如果在身後所穿的壽衣上面出了問題,那麼會被別人戳著脊樑骨,就算按照皇帝的禮儀進行風光大葬,別人依然會在背後說相關相關親屬不孝順,應那麼關於這壽衣又有哪些需要注意和忌諱的地方呢?
一、材質上面選棉
在身後所穿的壽衣上面,首先就需要注重材質的問題,材質一定要選擇棉質,棉和「綿」是同音字,這代表著深厚的子孫福澤綿長,兒孫子嗣綿延不斷。中國人是講究香火傳遞的,只有子子孫孫一直綿延,才表示家族的興旺,才表示不被後人所遺忘,
不能用綢和緞,綢緞和仇斷同音,如果要是穿了這種材質的壽衣以後會仇敵不斷,同時也會斷子斷孫,這和罵別人斷子絕孫沒什麼兩樣。
不能用皮製,皮質的東西穿上之後會表示亡者死了之後會變成動物,會受到千刀萬剮,遭受到各種折磨,無法轉世投胎為人。
其實這些都是迷信的,之所以選擇用棉質關鍵還是因為棉質的材料不容易斷,將亡者從床上移到棺木過程中,需要提著亡者褲腳和是衣角,這樣子的移動至少會有二次三次情況出現,而棉的質地很好,在移動亡者身體的時候才會不會出現斷裂的事情,才不會讓家屬更加傷心。
二、壽衣不用扣子
按照傳統喪葬白事的禁忌,扣子中有「子」字,扣子扣子扣下孩子和孫子,亡者穿上這種衣服對後世子孫不吉利,所以亡者壽衣的固定都應當沒有任何的扣子,應當要用布系好,當然也有許多壽衣本身就是用的中國傳統的祥雲扣
當然,凡事也有例外,如果亡者喜歡穿生前帶扣子的衣服,那在火化下葬前用剪刀將亡者壽衣上的扣子剪掉就好。
其實之所以用不用扣子的衣服,是因為有些扣子並不是太牢,很容易造成脫落,從而露出亡者的身體。對於亡者不太尊敬。
三、只要單數不要雙數
中國古話常說,禍不單行,福不雙至。所以一般都不要用雙數,而是要選擇單數,例如三、五、七、九,一般喪葬白事購置物品多是以單數為主,雙數是絕對的禁忌。
四、顏色上面用紅色
衣服的里子的顏色要用紅色表示子孫以後日子會過得紅紅火火,不能夠用青黃兩色,這代表子孫以後會是青黃不接。
每一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俗,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完全相反的,因此不能夠生搬硬套,要結合當地的傳統習慣。
㈤ 做壽衣有什麼講究或是說道嗎
中國的習慣,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壽衣。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書上說,清初剔發易服後,漢人羞見祖宗於九泉之下,所以在臉上蒙一塊白布,後來形成了這個風俗.
世界上大約再沒有哪個民族因為穿自己的民族服裝而被大批屠戮的——除了中國人之外。准確地說,是中國的漢人,因為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而被大批殺戮。當年他們是抗爭了的,抗爭的結果是:活人不許穿,死人可以穿。於是在大約三百六十年前,漢族人死去之後,才可以脫下別族的長袍馬褂,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並在臉上蒙一塊白布,表示無顏見地下的列祖列宗。這一習俗,延續了三百多年,三百多年來,漢服只能作為「壽衣」短暫地留存在華夏大地,然後永遠地隨死去的人一道,埋入黃土隴中——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神州不復漢衣冠。
剃了三百年頭、留了三百年辮子、穿了三百年旗袍馬褂的中國人,有很多已經淡忘了這種與旗袍馬褂不同的「壽衣」的由來,他們只知道,這個「右衽、交領、博帶、廣袖」的衣服,叫「壽衣」,是和死人聯系在一起的一種衣服。 男從女不從
生從死不從
幼從長不從
........
滿清就是這樣屠殺我們先人 又用這樣卑鄙的手段使以後的漢人自己主動丟棄自己東西
所以現在有人說漢服是壽衣 是戲服 穿著馬褂笑話穿漢服的說是復古
"專家"們還樂此不疲
「壽衣上街」~~~
先祖們要蒙上白布愧見祖宗,可憐這些知道了漢服消亡史而仍是漠然麻木的子孫們,一片白布如何遮羞……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壽衣七件都是什麼
是衾、壽衣、壽帽、壽鞋、壽襪、壽枕、壽被。
1、衾:裹屍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綉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
2、壽衣: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並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3、壽帽: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禮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別是我國南方的老年婦女,常戴蚌殼式絨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適合中青年女性。
4、壽鞋: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
5、壽襪一般為棉布襪。
6、壽枕:以紙、布做成。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雲彩,腳枕為兩朵蓮花,諺曰:"腳踩蓮花上西天"。
7、壽被: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於最外層,以布、緞作為面料,上綉星、月、龍、鳳等圖案。
(6)縫壽衣時多出一個褲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現代壽衣
滿族入關後,於順治元年(1644年)厲行「改冠易服」法令,有些鄉間百姓,因不知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被剝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為幸。
因為清朝初年的剃發易服,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被迫改穿滿族服飾(即現代唐裝馬褂),久而久之滿族唐裝馬褂也逐步擴展到生活各個方面,成為現代壽衣的標准形式。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㈦ 做壽衣有什麼講究
壽衣,俗稱「老衣裳」。人亡後,兒女為其穿壽衣,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壽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衣褲的件數,忌雙喜單。博山居民為死者做壽衣一般須要「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褲。無論何時亡故,都要以棉衣為主。 壽衣選擇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壽衣知識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在慶陽,老人一般過了六十歲以後,兒子要及早想法為父母做壽衣。壽衣包括帽子、衣褲、鞋襪等,衣褲至少要做夠三套,套數均要單數,忌雙數。做壽衣一般要在古歷閏年做,因古歷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俗稱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年人增壽。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線織的布。古時,從被褥鞋帽到內衣、外衣、袍子、鞋襪,均要女子親手做。新時代,一般人家除過做外衣,內衣和鞋帽等都從商店購買,大衣取代了袍子。 舊時做壽衣,有許多講究。外衣里子用紅布做,子孫後輩會紅火。帽子上邊綴紅頂子,亦象徵後輩兒孫紅火。男人壽衣外面多為杏黃色,女人外衣多為青藍、古銅色為主。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紐扣,只用小條布帶。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會帶來兒子,後繼有人。
㈧ 一套壽衣都包括哪些東西
口鈴那叫含口錢,「含口錢」,又稱「含口」還有「飯含」,指的是於人臨死之前給死者口中含物的習俗。
通常情況下,比較全的壽衣套餐,主要內容如下:
一、壽衣: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袍、短襖、馬夾等,並有內衣、罩衣之分。
㈨ 村裡老人說「死後得穿壽衣」,這有什麼講究嗎
這個特別有講究,壽衣傳承幾千年,中間演變過很多次,但是核心的東西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壽衣是專門給死人穿的,一般都是在死之前准備,傳統裡面,壽衣購買或者製作的年份一般是閏年,因為時間長,寓意著延年益壽越活越長久的意思,只是現在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壽衣的組成一般分為帽子,上衣,褲子或者裙子,還有鞋子組成,壽衣的製作材料一般是兩種,一種是麻布,一種是棉布,製作壽衣是堅決不用動物皮毛或者綢緞的,古人的喪葬文化裡面是,死了靈魂投胎,如果身上披著動物皮毛的壽衣,就會被投胎到六道裡面的畜生道,變成動物去,所以對動物皮毛壽衣忌諱。
在這裡面壽衣跟這些布料的作用很明顯,因為古時候人死後就需要停屍,停屍原因有,一是看是否假死復活,第二就是等待遠方親人回來奔喪,第三就是等待找到一個合適的下葬地,第四就是等待一個合適的下葬時間,因為不是什麼地方都能下葬也不是什麼時間都可以下葬。
壽衣的作用就在這里了,停屍的時候屍體會腐爛,古人的基本上防腐技術就是吸水防潮,壽衣穿在身上,吸收屍脫出來的水分,這樣可以讓屍體能保存的時間更長一些,上半身的水分比較多,所以穿的件數也是比較多,之所以用棉布的壽衣,因為棉布吸水性強,在沒有棉布之前使用的是麻布。
㈩ 壽衣有哪七件
壽衣七件衣服分別是,五件短衫,兩件長衫,短的穿裡面,長的穿外面,短衫的第三件是白色的,女裝壽衣數量要單數,共7件或11件。
壽衣一般是,七件衣服,三條褲子,衣服有五件短衫,兩件長衫,短的穿裡面,長的穿外面,短衫的第三件是白色的,其餘的衫褲都是黑色的,七件衣服先由逝者的子女在身上一件件的穿著理好,再一並脫下穿與逝者身上,女子月經期不可碰觸壽衣壽被,穿與逝者身上後一件件為逝者理好並系好繩扣,系好衣服並停放後由長子拿一支焚香在每件壽衣的一邊衣角上燒一個洞。
壽鞋不能有鞋帶子,壽襪用純棉襪,壽衣袖子要長至完全蓋著手,據稱有藏富之意遺體收殮時以左手執手巾,右手執紙扇或檀香扇,寓意透心涼,無牽無掛有家人把紅利市裝滿冥紙,置於亡者手中,俗稱執手利市,代表預備冥府上路費用男裝壽衣最少有6件,女裝壽衣數量要單數,共7件或11件,先人平常喜歡之衣服,可選擇兩至三套陪葬。
(10)縫壽衣時多出一個褲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為健康長壽之意。在慶陽,老人一般過了60歲以後,兒子要及早想法為父母做壽衣。壽衣包括帽子、衣褲、鞋襪等,衣褲至少要做夠三套,套數均要單數,忌雙數。
做壽衣一般要在古歷閏年做,因古歷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俗稱閏年做壽衣,可以為老年人增壽。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線織的布。古時,從被褥鞋帽到內衣、外衣、袍子、鞋襪,均要女子親手做。新時代,一般人家除過做外衣,內衣和鞋帽等都從壽衣店購買,大衣取代了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