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代褲子
㈠ 褲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古人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㈡ 春秋戰國時期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那時候沒褲子,所以有婦女在側就要注意不要高抬腿,一不小心就露寶了。西漢王莽攻擊其他人的時候就用到:「對莽母上車」這一條,意思就是對著自己的母親上車,是對自己母親的不尊敬。
㈢ 唐朝的褲子叫什麼
古代人們只是把褲子作為內衣來穿。當時的褲子與今天的大不相同,都是開襠褲,有的褲子只是穿在小腿上的套筒,叫作脛衣。趙武靈王改革服飾後,有襠的褲子被引進到中原,人們這才有了可以外穿的褲子。
㈣ 褲子在古代被稱為什麼
褲」字古代寫作絝、袴。《說文》:「絝,脛衣也。」《釋名》:「袴,跨也。兩股(大腿)各跨別也。」
㈤ 褲子的發展歷史
褲子起源於游牧民族,只有褲腿,用於保暖,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褲子
西方人的褲子就是從游牧民族那裡借鑒而來。13世紀時,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一種寬松的襯褲就被發明出來,它有褲襠,從腰部向下及至膝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寬松的褲子變成了緊身的外褲。為了方便男性上廁所,通常會在襠部做一個用扣子固定的開口。英國的亨利八世,在這片開口上加墊子,後來變成一股風潮,男性們把這墊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裡」的尺寸,這股熱潮一直到16世紀才退去。
相對於西方人,古代中國人對褲子接受的較早。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交往過程中,中原人開始嘗試穿褲子,不過當時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從腳踝到膝蓋。就是「脛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漢之際,脛衣長至大腿,但仍沒有褲襠,為了便於便溺。褲子最出只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有褲襠的長褲才為漢族百姓接受。唐朝時盛行「胡服」,褲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褲子變成可貼身的「膝褲」,便於行動,又保暖。
東西方褲子的共同處:
無論東西方,古代褲子的演變都說明,服飾發展是以簡潔、實用、健康為最終價值取向的,並在此基礎上,再向美觀的角度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褲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適占首位。
在褲子家族中,牛仔褲不能不提。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因為結實、耐磨而大受歡迎。從此,牛仔褲成為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最佳注腳,風行,美國、歐洲。上世紀70年代,褲子文化已成為全球性的集體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變,由傳統的直腳款式,變化出闊腳褲、喇叭褲等形態,由喇叭褲演變至80年代的蘿卜褲。
到了90年代,寬松的褲子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人們對於褲子的詮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點是將時尚與健康結合到一起。偏愛裙子的女性紛紛選擇褲子(展示腿部的優美曲線,擁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長、貼體的褲子會顯得高挑,長腿的女孩穿上寬松、飄逸的褲子顯得氣質高雅。褲子成為個性化的標志。)
如今,褲子的設計,在時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面料也開始考慮透氣性。總之,不管褲子樣式怎麼變,健康、舒適是不變的潮流。
㈥ 在古代人們穿的褲子稱為什麼
蔽膝,古代中原地區一種男女皆用的服飾。屬於古代/下/體/之衣,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是古代遮羞物的遺制,蔽膝與佩玉在先秦時都是別尊卑等級的標志。江淮之間謂之棉,自關東西謂之蔽膝。
㈦ 古代人民男生穿的褲子是什麼
類似綁腿的兩個套腿,兩個管在外面長衣裡面,在外面看不見。
㈧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但是到了冬天,如果古代人依舊只穿裙袍,他們又是依靠什麼來禦寒的呢?當冬日的寒流來襲之時,當代人都有棉衣、羽絨服來取暖,古代百姓到底是依靠什麼衣物來禦寒呢?

不過用狐裘、貂皮動物皮毛所製成的這些褲子,可謂是千金難求,也只有貴族富人穿的起。很多時候窮苦人家穿的都是用粗麻製成的褲子,保暖性確實很差。
到了唐宋年間,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人們開始將棉花填充到褲子中進行保暖,其實這就是棉褲的雛形。其實現代人所穿的衣物,是古人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古代並不是沒有褲子,只是各個時期叫法不同罷了。
㈨ 汗褂褲的意思是什麼
和汗衫配套的褲子。
其實並沒有什麼汗褂褲的說法,可以理解為和汗衫配套的褲子。
汗褂,指舊式大襟有袖的汗衫。
汗衫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已普遍穿著汗衫。但那時候稱作為「中衣」和「中單」,也被叫做「無褲衣」。褲,即袖子,「無褲衣」就是沒有袖子的衣服。夏、商時期的汗衫有棉、夾、單多種。
古代的褲子
我國古代的褲子有兩大類,一種叫做「褌」,另一種叫「袴」或「絝」。
褌是古代的內褲,有襠,分兩種:一種很短小酷似當代的三角內褲,在古代稱作「犢鼻褌」;一種略寬大一些,酷似當代的沙灘褲,有兩條明顯的褲管,褲長齊膝。
至漢代又出現了一種稱作「窮袴」的褲子,是一種加長加寬的褌。褌屬褻衣的體系,通常除了農夫、僕役或軍人為了行動方便,少有人會直接把褌暴露於外。
袴是古代的外穿褲,早期袴尤指開襠的外穿褲,後期與加長款的褌界限逐漸模糊。古代的開襠褲很少單獨穿著,通常習慣加於有襠的褌之外組合穿著。
袴的作用是保暖,保暖用途的袴一般會比較厚實,有的會夾絮甚至使用毛皮縫制。傳統的袴採用平面剪裁製成,因而不能很好的貼合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