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鴛鴦褲子有什麼禁忌
A. 鴛鴦服穿什麼褲子好看
我覺得你可以選擇黑色的直筒褲,視覺上給人一點沖擊,或者黑色喇叭褲,黑色的哈倫褲,比較忠告的建議就是盡量不要選擇黑色的緊身褲,因為我覺得鴛鴦不肯定是oversize那種,如果配一個緊身褲的話,就會顯得特別突兀,以上就是我給你的建議,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穿搭風格,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喜好來決定是否要聽取我的建議
B. 穿鴛鴦鞋的人正常嗎 為什麼穿鴛鴦鞋會被說
現代來說,是正常的,以前只是迷信說法
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只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於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關系復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裡,兩只鞋必須一模一樣,兩只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C. 古代鴛鴦褲是什麼意思
這種兩條褲腿顏色不一樣的鴛鴦褲.
D. 鴛鴦鞋是死人鞋嗎
鴛鴦鞋是死人鞋。鴛鴦鞋是兩種顏色的鞋子,又稱為鴛鴦鞋和陰陽鞋,在中國古代鴛鴦鞋是不吉利的,所以古往今來,鞋子是同色的。但是近兩年,從aj開始興起了鴛鴦鞋,各大品牌也相繼推出鴛鴦鞋,鴛鴦鞋作為時尚流行的鞋子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很少有人在乎它的寓意,只要自己喜歡就好。
鴛鴦鞋的概括
鴛鴦鞋在以前是指地位低下的商人穿的鞋,因為在西晉商人們只能一腳穿白色的鞋一腳穿黑色的鞋這也是鴛鴦鞋的由來如今鴛鴦鞋也是指款式一樣,顏色不一樣的鞋子是非常流行的街頭穿法,回頭率高到無法想像,腳穿鴛鴦鞋即使上半身穿簡單的黑白裝也能穿出時尚感而且穿款式一樣顏色不一樣的鞋子會給人非常有錢的感覺哦。
鴛鴦鞋本身就比較扎眼,所以小編建議大家搭配鴛鴦鞋盡量選擇單色調的褲子,比如黑色、灰色、卡其色和墨綠色的工裝褲,時尚簡約,簡直是街頭潮男必備搭配。鴛鴦鞋也可以搭配亮色系和拼色的五分褲或七分褲。
但是這種搭配非常考驗搭配功底,搭配好了經驗全場,搭配不好會顯土,而且不能突出鴛鴦鞋的特點還有些穿搭博主,會拿鴛鴦鞋搭配西裝褲、休閑褲等偏正式一些的褲子,也非常好看復古又時尚。
E. 誰知道風俗習慣的俗語
【安徽石台民間風俗習慣】
一、生活習俗
衣著衣服:清末時期,農民著手工縫制便服,多以粗布(土布)作衣料。單衣:男子穿偏襟或對襟短褂,大腰闊襠褲,衣色以白、藍為主。婦女穿偏襟褂,稍長,以躬身不露腰為度,褲子款式與男褲同。棉衣:一般人家穿棉襖、棉褲,男女棉衣款式與男女單衣同,以藍、黑色為主。成年男子冬天多用布大帶子束腰(長五尺許),穿長衫、長袍者,好將右襟提起,納在左腰部大帶子內,便於行走和勞動。男女有用帶子束褲腳的習慣(俗稱扎腿),少年兒童多穿土紡、土染、土織的花條、方格布衣服。
教書先生、醫生、商人等多穿長衫,冬穿長袍,不用布大帶束腰。士紳及富豪人家,多以綢緞作衣料,男子著長衫,春秋季節外套馬褂,冬穿長袍,外套坎肩,亦不用大帶子束腰。
幼兒穿開襠褲,多戴綉有花草、動物的紅布兜兜。嬌愛的幼兒常穿兩條腿顏色不同的褲子(俗稱鴛鴦褲)。冬天,幼兒多穿貓蹄棉褲(褲腿稍長,褲腳張上棉襪底)。嬰兒穿土褲(用布做成嚴襠短褲,穿後,用布帶束腿,裝入適量沙土)。
民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沒有多大改變。在城鎮有少數人穿中山裝和西服。少數學校學生穿校服,中學生穿軍服,小學生穿童子軍服。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生活得到改善,穿細布(俗稱洋布)衣服的人漸多,中老年人仍穿舊式便服,機關幹部、工人、醫生、教師、學生及青少年,流行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等。衣色以藍、白、灰、黑為主。穿長衫、長袍的漸少。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少年中曾一度興起綠色服裝熱。1978年後,人們的服裝款式、衣料、衣色均有較大變化,城鄉無多大差異。人們盛穿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西服、運動服、拉練衫、茄克衫等。青年人時興西服,青少年女子夏季盛行褲裙(農村不多),冬天穿長短毛呢大衣,羽絨服、皮茄克的增多,農村仍有少數老年人穿舊式便服。衣料多以化纖布,混紡布為主,毛呢次之,穿棉布衣的已少見。衣色日趨多樣化,有紅、黃、蘭、白、黑、灰、綠及各色條格、方格、花布等。
至今,嬰兒穿土褲漸廢。幼兒戴紅布肚兜、穿鴛鴦褲、貓蹄棉褲之習仍存。
帽清朝及民國時期,農民男子一般戴線織猴頭帽(又叫抹虎帽)、氈帽墊子,熱天戴草帽(麥桔或蘆葦編制)、斗笠。婦女冬天多用土紡、土染、土織的麻花頭巾包頭,老年婦女多戴兩塊瓦的頭勒子。清代,富人士儒之家男子盛行六塊瓦頂上有紅疙瘩的瓜皮帽(也叫帽墊子),民國時期多戴氈制禮帽。
建國後,男子流行制服帽,戴氈帽墊子及猴頭帽的漸少,冬天多戴海軍式栽絨帽(俗稱火車頭帽)。女子多用方巾、圍巾包頭,其花色依年齡不同各異。1978年後,男子流行鴨舌帽,冬天中老年婦女逐漸興起毛線編織帽。
發型清代前男子蓄滿發。清軍入關後,改為頭周圍剃發頂部蓄長發,扎一發辮垂於背後。辛亥革命後,男子蓄發扎辮子的漸少,多數剃光頭,少數富家公子留短發頭(俗稱洋頭)。民國時期及以前,女子蓄滿發,未婚女子扎一發辮垂於背後,婚後的女子在腦後挽發髻(俗稱挽纂)。民國時期,始有女學生留剪發頭(俗稱半截毛子,發長至頸部)。
建國後,男子盛行短發頭,僅有老年人剃光頭。女子盛行剪發頭,亦有少數年輕女子蓄長發,扎雙辮。老年婦女多數仍挽發髻。1978年後,不少男女青年講究發型美,留燙發頭。
鞋舊社會,女性多纏足,穿尖頭布鞋,以藍、黑色為主。富家年輕女子穿綉花鞋,老年婦女穿套鞋(穿一雙軟底小鞋,再套穿一雙鞋)。男子穿園口布鞋,以藍、黑色為主。農民一般買不起膠鞋,雨天多穿油鞋。冬天人們穿棉鞋,或穿用蘆纓、麻編製成的「毛窩子」,男子多穿高木底毛窩子,既防雨雪又保暖,但比較笨重。
建國後,男女鞋的款式、色調變化較大,由手工制布鞋,漸次普及機制布鞋、球鞋、膠底布鞋、翻毛皮鞋、擦油皮鞋、塑料底布鞋、塑料涼鞋、塑料托鞋、皮涼鞋、旅遊鞋、皮棉鞋、雨膠鞋、防雨靴等,款式新穎,五光十色,應有盡有。1978年後,中青年男子盛行中跟鞋,青年女子流行高跟鞋。至今,仍有不少人冬天穿高木底毛窩子。
襪民國初期及其以前,人們多穿手工縫制的布襪,男子多白色,女子多藍、黑色,而後,逐漸穿棉線襪(俗稱洋襪),襪底磨破後,張上布底布幫繼續穿。70年代後期,棉線襪漸少,多穿各種化纖襪。
飯食本縣人以麵食為主。建國前,農民收麥時吃麥面,收秋糧時吃高梁、大豆、小米、玉米等雜糧面,並雜以紅芋、糠菜,除逢年過節、接待來客外,平時很少吃麥面,富有人家全年吃麥面的也很少。建國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富裕起來,基本上全年吃麥面,很少有人吃雜糧。
飯食多種多樣,饃有饅頭、花捲、窩頭、鍋餅、厚饃(又叫炕饃)、烙饃、糖包、菜包、油餅等。本縣人習慣吃發面饃,尤喜吃烙饃,其製法先將和好的面(死面)擀成園形(直徑尺余)薄如厚紙的饃坯,後放在熱鏊子上烙熟而成,過去常在面內摻入芝麻,製成烙饃,再炕焦,給小孩作點心吃。飯類有稀飯、咸湯、面條、水餃、米飯等,通常以稀飯、面條、咸湯等為主。本地人習慣吃白面條,即不放油、鹽、菜的面條。
菜餚肉類以豬、羊、牛、雞、鴨、鵝、魚等肉為主,回民忌食豬肉。蛋類有雞、鴨、鵝蛋等,雞蛋多用來炒菜、燒湯,鴨、鵝蛋多是腌制鹹蛋。建國前,農民平時很少吃肉、蛋,有的過年過節也吃不上。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年均食肉蛋量漸增,1978年後,農民逐漸富裕起來,對肉蛋需求量進一步增大,市場供應充足,購銷兩旺。蔬菜類,春季有小白菜、菠菜、蒜苗等,夏季有黃瓜、茄子、韭菜、芹菜、青辣椒、西紅柿、豆角等。秋季有蘿卜、冬瓜、南瓜、筍瓜、土豆、花菜、藕等,冬季有白菜、蘿卜等。四季常吃的菜有蔥、蒜、辣椒、豆芽、豆腐等。1978年後,本縣興起用塑料棚培育蔬菜,人們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芹菜、辣椒、黃瓜、包菜、菠菜等新鮮蔬菜。自古以來,本縣居民家庭有腌制蘿卜干、大頭菜,臘菜、豆醬、西瓜醬、豆腐乳等的傳統。
本縣人吃飯一日三餐,一般早餐是稀飯(冬季多是紅薯稀飯)、饃、鹹菜;午餐是饃、炒(燒)菜、湯;晚餐是面條,或稀飯、饃,或咸湯、饃,配以炒菜或鹹菜,晚餐本地俗稱喝湯。飯菜口味稍咸、辣。
居住自古至今,本縣人喜以座北朝南的堂屋(也叫北屋)為主房,多是三間,一明二暗,中間作客室,東西間為卧室,長輩居住。東、西、南屋為配房,晚輩居住,或作倉房,廚房和牲畜房。建國前,勞動人民蓋不起屋,多數是幾代同住一屋。
過去群眾住房大都是土牆草頂,只有少數富戶住磚瓦房。建國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結構逐漸變化,20世紀60年代,一般為土牆瓦頂。1978年後,多是磚牆瓦頂帶走廊,有的農民蓋起樓房,草房已很少。過去群眾住房後面不留窗戶,至今只有少數人家在屋後留窗戶,且多是留小卧窗。
行路過去,人們趕集上市,探親訪友等是徒步,少數人以驢、馬、騾代步。接客送人多用木製獨輪手推車或畜力四輪太平車。建國後,交通工具不斷發生變化,起初是使用膠輪平板車,20世紀70年代後,城鄉普及了自行車。1980年後,縣城至各鄉鎮通有公共汽車,不少青年購買摩托車,群眾外出或運輸較為方便。
二、人生習俗
誕生催生:孕婦臨產前幾天,娘家備紅糖、雞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之後,孕婦一般不再回娘家,怕嬰兒降生在娘家,犯忌諱。
報喜:第一胎嬰兒生下三天後,其父備紅雞蛋(染紅的熟雞蛋)去丈人家報喜,並通知送粥米的時間。
送粥米:第一胎嬰兒生後,一般女孩9天,男孩12天,外婆家備紅糖、雞蛋、小麥(或小米)、嬰兒衣物、首飾、玩具等前來慶賀。同日,其他親友亦備禮物賀喜,嬰兒家長設宴款待,此稱送粥米。賓客返回時,送紅雞蛋、饅頭,以示謝意。外婆一般留下陪外孫住幾天,若在事急等回去,要留下一件衣服。
接滿月:嬰兒滿月時,外婆都要接外孫住數天。嬰兒去時在臉上抹點黑墨,送來時搽點白粉,俗語「黑臉去、白臉來,嬰兒越長越富泰」。外婆另送一隻雞,並用一塊紅布套在雞脖上,此雞只許飼養,不許宰殺。
婚嫁建國前,男婚女嫁,皆遵父母之命、媒婆之言。
說媒:又叫「提親」。媒婆權衡男女雙方人品、性格及其家境、社會地位等,認為兩家是門當戶對,有聯姻的可能,即去男女兩家介紹彼此情況。兩家經過了解,都沒有意見時,媒婆告之雙方家長願結百年之好。
過小柬:男女兩家同意聯姻後,男方家長將用紅紙寫有「不惴固陋,妄為執柯,六禮未備,寸紅先過,××兩家,願結絲羅。冰人×××。×年×月×日」的書柬,交媒婆轉呈女方家長,若女方沒有異議,便復與上述同意書,即為兩家確定聯姻。
過大柬:小柬過後,男方備辦首飾、衣料、紅棗、栗子等,擇吉日由媒婆送至女方,女家受聘後,將由紅紙書寫嫁女的生辰的柬貼(俗稱年命貼)交媒婆送至男家。男方請算命先生合年命,若男女生辰八字不相剋,即行定婚。
結婚定婚後,男方擇吉日、備花轎、嗩吶、三眼槍,去女家迎娶。有一人抱一隻公雞隨轎至女家,女方不留,並另賠送一隻母雞,以圖兩家吉利。新娘梳妝挽纂,頭頂蒙頭紅(紅布方巾),身披上轎紅(即紅衣服),腳穿紅綉花鞋,由娘家哥抱送上轎,轎出村時,鳴槍三聲,嗩吶在轎前吹奏,嫁奩隨轎後,沿途每遇村莊、橋、廟宇均要鳴槍、奏樂。縣境東部興二位娘家弟兄提茶壺、茶杯送轎至男方村頭即回。縣境西部興未婚姐妹送轎,至男方家照料新娘,新郎新娘拜堂後返回。
花轎到男方大門前落下,在嗩吶、槍炮聲中,男方一位少女將一個用紅布包著的酒壺送給新娘(稱送財貝壺)。另有兩名與新娘屬相不相剋的少女扶新娘下轎,慢步走上鋪在轎前的蘆席,待走上第二條蘆席時,遂將第一條蘆席從新娘頭上漫過,如此周而復始,直至院庭中供桌前。此間,新娘兩旁各有一人向新娘頭上撒紅棗、花生、桂園、栗子、夫皮等物,此稱撒仗,預示早生貴子、福滿堂。供桌上點燃香燭,放著一個盛高梁的斗,斗內放一面鏡子,插一桿稱,新娘至供桌前,與新郎共拜天地(稱拜堂),拜畢,新郎抱起供桌上的斗,引新娘入洞房,把斗放在床上,用稱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蒙頭紅,夫妻共飲交心酒。此時,眾人鬧新房,強使新郎新娘從事接吻,共咬一個蘋果等。稍息後,新娘更衣梳妝,同新郎在院中供桌前共拜親友(俗稱分大小),先叩拜公婆,後按親緣的近遠,依次叩拜,請頭者要給磕頭禮錢。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要有人聽新房,若無人聽,婆婆或嫂嫂在洞房窗前放一把掃帚,表示吉利,洞房裡通夜不熄燈,此叫「長命燈」。
新婚第3天,新郎新娘祭拜祖墳。一般婚後第6天,娘家接新娘,當天送回。第9天再次接,住6天後送回,俗稱「接9住6,一輩子不受(苦)」。第18天,娘家還要接,住18天,新娘在娘家做好全家鞋、鍋蓋等帶回婆家。
建國後,國家頒布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制度,實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農村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婚尚不普遍,多是通過介紹人介紹,男女先見面,再經過一段時間了解情況,雙方都沒有意見,便同去政府機關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而後選定結婚日期,備辦酒菜,宴請親友,舉行婚禮。過去合年命、坐花轎,頂蒙頭紅,送財貝壺、叩拜天地神等舊俗現已廢。20世紀70年代後期,男女婚嫁,出現女方要見面禮及定婚彩禮,其款額與日俱增,已成社會公害,引起政府及有關單位的關注,經宣傳教育,此風有所收斂。
過生日過去只有少數富有人家過生日,每至生誕之日,親友備禮物前往慶賀,主人設宴款待,甚為隆重。勞苦大眾因經濟條件所限,很少有人過生日。建國後,人們的生活不斷提高,過生日的人漸多,大都是少年兒童及老年人。少年兒童過生日,點蠟燭、吃蛋糕,親友送玩具、衣物等以示祝賀。老年人大多數是過六十六歲、七十三歲、七十七歲的生日,六十六歲生日,已婚兒女及親戚備66個饅頭,66個扁食、6斤6兩肉前往慶壽,俗語「六十六,吃塊肉」;七十三歲過生日時,壽禮中必有鯉魚,俗語「七十三,吃條鯉魚猛一竄」;七十七歲生日時,壽禮中不可少雞,俗語「七十七,吃只雞」。
青年女子結婚後的第一個生日,其娘家備禮物邀集親戚同去女兒家祝賀,此稱「做生」。
喪葬過去,本縣喪葬禮儀繁雜,且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年人臨終前,大都先將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壽衣。壽終時刻燒化紙錢,稱「燒倒頭紙」。屍體入棺材時,稱「成殮」。棺柩前一般放一盞油燈,叫做「引魂燈」;一個土盆,稱「老盆」,以備親友弔唁時燒紙錢用;一個小土罐,罐口用面餅蓋上,餅中間插一雙筷子,此稱「陰陽罐」。另放若干根纏貼白紙穗的柳棍,長2尺許,叫「哀棍」,待兒孫祭奠死者,叩拜親友時用。喪屋門前搭靈棚,居中放一供桌,上置供品,紙扎的童男童女放在靈棚兩側。家門上貼白紙,大門旁插一白紙幡,男左女右,以示鄉鄰。
死者的兒子、兒媳、女兒、孫子等皆稱「孝子」,兒子稱「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繩束腰,穿白鞋。兒媳、女兒頭頂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帶扎褲腳,穿白鞋。族內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頭頂白巾穿白鞋。孝子日夜守候在棺柩兩側,男左女右,此稱「守靈」。親友弔唁時,孝子行跪拜禮,男孝子拜男客,女孝子拜女客,並陪哭。事主家給男客送白孝帽,女客送白巾,女婿、孫女婿和外甥另送白布腰帶,此稱「破孝」。
死後第三天「送盤纏」、「坐材口」。傍晚,家人備香燭紙錢,按死者歲數每一歲包一個扁食,煮熟後連湯放在一桶內,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稱「送盤纏」。送時,嗩吶在前,兩人抬著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後,沿途用勺子陸續將扁食和湯潑掉,孝子及眾人尾隨。至十字路口點燃香燭紙錢,拜畢,另擇路返回。稍息後,進行「坐材口」(用釘封住棺材蓋)。親戚朋友前來向遺體告別。死者若是婦女,其娘家必須請到,徵得他們的同意方予坐材口,否則,娘家人往往會借故破費事主的錢財,甚或阻撓出殯。
老年人死後,延喪的時間較長,一般不少於7天。有的延至月余才出殯。若死者配偶早已故,出殯的前一天,家人備紙錢到墳前拜請亡靈回家,俗稱「請靈」。出殯的當天,親友備禮品前來祭奠,女兒、孫女、外甥、外甥女等親戚除備供品外,一般都另備一條搭棺蘆席和押供禮。祭奠以親緣關系的近遠,依次分別進行,在槍炮嗩吶聲中,孝子手持哀棍叩拜迎接,俗稱「接供」。祭畢,事主宴請賓客。宴後稍息便發喪,先將棺柩抬到大門外停下,親友和鄉鄰再祭奠,此稱「路奠」。祭後,抬棺上墳地,在剛抬起棺柩時,孝子遂將老盆摔爛,此稱「摔老盆」,象徵繼承權。嗩吶班子在前吹奏,長子孫打著白紙幡同孝子隨其後,眾人抬著棺柩跟著孝子走,女孝子走在棺後,棺至墳地時,親友再次祭奠。隨後將棺柩入在墓穴,俗稱「棺下地」。陰陽先生調整方位,把陰陽罐、哀棍放在棺前,蓋上搭棺席,即行封土築墳,插上白紙幡。
殯後第三天,直系親屬備紙錢至墳前祭奠,復築墳頭,此稱「園墳」。之後,按期到墳前祭奠,7天為一期(自殯葬之日算起),燒至五期止,俗稱「燒五期紙」。
建國後,喪葬程序及封建迷信禮儀逐漸減少,扎紙牛、馬、童男童女等殉葬品基本廢除,漸以戴黑紗取代穿孝服。在幹部、職工中獻花圈,開追悼會之舉日盛。1977年5月,碭山火葬場建成,火葬之風逐漸興起。
本地不論死者婚嫁,生男育女與否,只要長輩尚在,多不延遲喪期,一般不過三天即埋葬,有的死後當天就埋,喪葬儀式也多從簡。
三、節令習俗
傳統節日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是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俗稱「過年」。一入臘月(農歷十二月)人們就為過年作準備,俗語「吃過臘八(臘月初八)飯,就把年來辦」,備錢、備糧、買衣料。過了臘月二十日,便忙於買雞、魚、肉、蛋、煙、糖、香、蠟燭、鞭炮、春聯、灶畫、門畫等。臘月二十五日後,就著手蒸饅頭,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疊糖、打掃衛生等。春節的前一天,貼春聯、灶畫及門畫。建國前,貧窮人家貼春聯早於富人家,貼後就不許進門討債。
正月初一,人們黎明即起,各家點燭燒香、放鞭炮、敬神靈,迎新年。大人小孩身著新衣,給長輩叩頭拜年。早餐一般都吃扁食,下鍋時,留幾個不下完,象徵新年裡有剩餘。早飯過後,街坊鄰居相互拜年,各戶備置煙、酒、糖、花生、瓜子等熱情招待。不論平時有無矛盾,只要是長輩,都應向其拜年,否則,就會受到眾人的非議,鄰里間往往通過拜年消除了隔閡,言歸於好。自正月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拜年,一般是初二拜舅舅、初四拜岳父、初五初六拜姑姑,而後是拜其它親友,大都到正月初十前後才結束。
建國後,春節燒香敬神、貼灶畫、磕頭等舊俗已廢,大多利用春節慰問軍烈屬,開展文藝體育活動。
送瘟神:農歷正月初五為送瘟神日,村裡年長的婦女聚在井旁,燒香焚紙錢、祭瘟神,祈除病災,而後列隊送瘟神至村東方十字路口。返回途中不許回頭看,否則,瘟神會跟回來。建國後,此節俗已廢。
送火神:農歷正月初七為送火神日,當日黃昏時,眾人手持火把,放鞭炮,送火神至村西南方十字路口,燒香禱告,祈求火神免除火災。歸途中不許回頭看,以免火神跟回來。建國後,此節俗已廢。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當日吃元宵。晚上,各家每人點一盞用面蒸制的油燈。有的人家用面蒸制龍燈,點亮放在糧囤上。有的用彩紙紮成結有小麥、棉花、玉米、水果及蔬菜等各式各樣的花樹,插在糞堆上,俗稱「搖錢樹」。少年兒童挑著龍、魚、兔、馬、蓮花等各種形狀的燈籠,聚在一起賽燈。過去每逢元宵節,碭城四關舉辦傳統娛樂活動,如北關的竹馬舞、西關的玩龍燈、南關的玩旱船、東關的獅子舞。招來城周圍十數里的群眾,甚是熱鬧。建國後,縣文化部門每年都舉辦燈展。
本縣人常以面燈的燈花形狀,大小及多少預測當年各種農作物收成的好壞。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為祭龍日,當天人們用面蒸制形狀如龍的大饃,用草木灰在院內、大門外、曬場上圍糧囤(糧囤圖案),中間埋一把五穀雜糧,祝願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俗語「二月二,不幹活,抱著孩子吃大饃」、「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
是日家家吃「蠍子爪」,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炒制而成,取意消毒滅災。建國前,人們多以二月二為春種生產的開始,建國後春節過後,人們就忙於春耕春種的准備工作。
清明節:清明節前幾天,各家為先祖掃墓、添墳土、焚化紙錢。建國後,機關幹部、學校師生等,在清明為革命烈士祭掃墳墓,敬獻花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節本地又稱寒食節,各家煮雞蛋吃,門兩旁、屋檐下插柳條,以此紀念介子推。本地傳說,春秋時代,晉文公曾流亡國外,回國後封賜從臣,但未賞到介子推,子推遂攜母隱居綿山,後來晉文公找介子推找不到,以燒山逼子推出來,而子推不願出山被燒死。晉文公以綿上作為子推的封田。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日各家吃棕子、糖糕,屋檐下插艾條。小孩戴香包,用彩絨線繩束手腕。外祖母為小外孫綉制「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紅肚兜」。傳說吃棕子、糖糕、插艾條是為紀念屈原。小孩用彩絨線束手腕,至農歷七月初剪下,扔在屋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小孩戴「五毒」肚兜、能消災避難。香包內裝艾葉、白芷、香草等,防害蟲傷身。
六月初一、十五:本縣黃河故道以北及縣東部地區群眾,以農歷六月初一為「小年」(春節為大年),各家蒸饅頭、包餃子,置桃、李、杏、花紅等鮮果、祭祀神靈。黃河故道以南及縣境西部地區群眾則以農歷六月十五為「小年」。故本地有「(六月)初一、十五都一樣」之說。 七月七:傳說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本縣又稱此日為乞巧節,是日晚,未婚女子,在月下置供果,向織女乞巧(學針線活技藝)。
七月十五:本縣黃河故道以北及碭城東唐寨一帶,稱農歷七月十五日為「鬼節」,各家在墳前焚化紙錢,祭祀先人。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節前數日,各家以月餅、酒、肉、水果等饋贈親友。是日,一般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團聚,晚上吃月餅,喝團圓酒賞月。
十月初一:傳說農歷十月初一是閻王爺「收鬼」日,是日或是日後,各家到先人墳前燒紙錢。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祭日,各家吃用小米(或大米)、紅棗、紅豆、糖等做成的粥,俗稱「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人們常以臘八粥抹在棗樹上,傳說來年能多結棗。
祭灶: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日。人們為灶君爺燒香磕頭,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把灶君畫揭下燒掉,稱為送灶君上天。此節俗現已廢。
除夕:農歷一年的最後一天稱除夕,本地俗稱臘月三十日為年垂。除夕上午貼春聯、門畫。傍晚大門前放一橫棍,叫攔門棍,其意攔住財富不向外流。晚上在院中,大門旁及室內各神位前燒香、叩頭、祭拜神靈。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吃團圓飯、喝辭歲酒。多數人至午夜才睡覺,有的人通宵不睡,此稱「守歲」。除夕燒香叩頭敬神,放攔門棍等俗現已廢。
新節日新節日大都是建國後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全民節日,皆以陽歷時間為准。元月1日為元旦,放假1天。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放假1天。10月1日為國慶節,放假2天。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女職工放假半天。5月4日為青年節。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小學及幼兒園放假1天。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8月1日為建軍節。屆時各機關、團體開展慶祝活動,城鄉人民以新節日舉辦婚喜慶事者漸多。
四、禮節
清朝及其以前,本縣人們多是行跪拜禮及拱手禮。民國時期行跪拜禮者漸少,行鞠躬禮的增多。新中國成立後,大都行握手禮,而今很少有人行跪拜禮,拱手禮和鞠躬禮。賓客來訪至主人門前時,不徑自入內,先敲門或喊門,主人或喊請進,或出門迎接。主人請客人入上座,雙手敬茶遞煙,客人稱謝。客人離去時,主人送至大門,賓主施禮告別,互道「再見」。鄉親鄰里人平時相見,相互問候:「你早?」、「你好?」、「最近忙不?」。飯前飯後相見,多是問「你吃(飯)了沒有?」,晚飯前後多是問「你喝(湯)了沒有?」。
詢路問事,先下車(或坐騎),區別年齡特徵,尊稱對方老大爺、老大娘、阿姨、老大(哥)、大嫂、小兄弟、先生、同志等,而後再發問。詢問後再道「謝謝」、「麻煩(您)了」。對方多是回答:「不用謝」、「沒啥」。若有過失於別人,多是以「怨我」、「對不起」、「請原諒」,向對方表示道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機關、工廠、學校、商店等開展五講四美活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每年評選「文明單位」。城鄉不斷開展「五好家庭」、「好媳婦」、「好丈夫」、「好婆婆」、「好公公」、「好小姑」等評優活動。
參考資料:http://www.thd8.com/d/200811100136.htm
F. 穿西裝時的三大禁忌是什麼
第一個原則:三色原則,也就是說身上的的色彩不超過三種
第二個原則:三一定律:在港台又叫三一律。就是在休閑,睡覺,散步時不穿西裝。比如睡覺時穿西裝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挺屍」,再如:到市場買菜時不穿西裝,買菜穿西裝的唯一好處就是:菜價因此而上漲百分之十!這是國際慣例!
第三個原則:叫三大禁忌。1,穿西裝時袖子上的商標不拆。專業講法穿西裝不拆袖子上的商標被稱為「氓流的基本特徵」。2,穿白色襪子。大家都知道男士正裝西裝就是灰色,深藍色或是黑色。穿黑色西裝穿白色襪子被稱為「村夫莽漢的基本特徵」,但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穿白色西裝時穿白色襪子!另外不能穿尼龍襪子。3,領帶的打法。不打一拉得領帶,最好帶真絲的!另外,打領帶最忌諱的就是穿夾克打領帶,(這一點我們經常見的,在清華里就有啊!)在外國人眼裡,穿夾克打領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260度做法」(就是比250還弱智的那一種)
其它的還有,你像在正規場合不能穿皮西裝,不能穿布鞋,不能穿涼鞋等等!
不過上述情況都是在較正規的場合,比如像商務交往,商務談判,涉外交往尤為嚴重!
G. 夢見愛人穿鴛鴦褲子
你好:
只是夢而已,南柯一夢。夢是假的,不必當真。
有本書叫《周公解夢》,裡面提到,夢與現實是往往相反的,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指你愛人穿鴛鴦褲子。
我認為只是睡覺時,無意中胳膊壓著胸口了,從而壓迫心臟,進而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腦部活動了,也就是俗語中的做夢。
科學研究表明,夢是睡眠時身體內外各種刺激或殘留在大腦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動。
也就是說夢不代表什麼,沒有任何意義,更不是什麼徵兆。
最多隻能代表你昨天晚上沒有休息好,也就是俗說的覺沒有睡好。
也許有的話,就是白天醒來,腦海里留下了一段回憶罷了。
對吧!
送你一句話:過好今天,明天會更美好。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更祝你開心快樂每一天。
H. 我買了一雙aj鴛鴦鞋別人說是死人穿的
鴛鴦鞋要講究配色的,並不是你同一款,不一樣的就可以鴛鴦。最好不要乍眼,畢竟大家都不喜歡高調的做法。噴泡配鴛鴦太高調了,有些顏色穿出來過於吸人眼球,引人注目,所以並不建議。如果你能在球場上英姿颯爽的話,你穿出來也沒有問題,或者你非常會穿並且長得帥身材好。總之顏值身材才是主導。
I. 五個月寶寶長牙了,為什麼要穿外婆做的鴛鴦褲
因為以前的小寶寶營養及發育都不如現在的寶寶早,所以五個月出牙就算是個例了,有的老人就視為怪現象,出現一些迷信的說法。因為現在的寶寶營養及各方面的發育都較早,所以五個月出牙已經是正常現象,所以不必穿什麼鴛鴦褲的。不過寶寶現在正在長牙期間一定要注意鈣的補充,以保證寶寶在發牙期間體內有足夠的鈣,保證能發一口健康的牙齒。
J. 穿衣服有沒有什麼講究
度身選衣如是個子較矮,身上可裝飾的面積較小,服裝的設計要相對地簡潔,最好採用簡單、直線的設計,而且上下顏色要基本一致。衣肩不能太寬,鞋子不能太大;衣服的顏色盡理選擇淺一些;裙襠要高一些,不要穿大褲簡的喇叭褲,褲腿最好蓋住鞋面;同時穿一雙淺色高跟鞋到笛體的延長也具有明顯作用,選擇與服裝顏色對比強烈的色調演染頸部和領子,也可取得增加身高的效果。 頸部較短的人可以利用敞開的領口暴露胸部的一小部分,最好選擇型領或鈕扣很少的西服上衣,這樣從下頦底部到銷骨中部的距離在口中就會加長,從而使頸部顯得 長些。任何一種將身體同頸部截然分開的領型都是應該避免的。對頸部較短的人來說,高領的襯衫或毛衣並不會使頸部顯得更長,最好選擇不增加頸部體積的式樣。 而頸部長的婦女則可選用大些的對襟鴛鴦領,也可穿能在頜上捲起的三翻領衫。 寬肩的人是美觀大方折,但肩如果太寬也會影響的美。要減小肩部的寬度,最好採用袖縫至領基部的套袖式服裝,也可選用型領,這樣在頸部延長的同時,肩也會顯得窄些。寬肩的女子別適合外套之類的打扮。夏天試削肩的設計 ,效果相當不錯。 身材過於高大的女子,衣服不宜過長,也不宜穿花紅柳綠顏色鮮艷的衣服,寬衣松裙較為合適。 體胖的女子,最好選擇深色的衣料,款式力求簡單,衣肩窄些領口可開得低些,而腰袢的位置要准確。 身材過瘦的人,應選挺括的面料及密褶的裙子,因貼身的絲質往往使你顯得更瘦。同時不宜穿無袖衣。加腰帶,泡泡袖,胸前、衣領及袖口鑲寬邊或打縐褶,都會使你的體型變得豐滿些。 圓肩的女孩可以利用墊肩設計,在肩與袖間造成角度。穿夾克或毛衣都可利用此一訣竅。 傾斜肩的人選擇服裝的要點和窄肩基本相同。但要注意不可過分地演染圍巾和衣領,這會增加頸部的體積,使肩顯得更傾斜。 胸部豐滿的女孩更富於女性的曲線美。如果是高個子,胸部高些對形體沒有什麼影響。但如果身材矮小,胸部又在身體中占絕對優勢的話,就應避免一切會使軀干變甜美的服裝設備。服裝上的腰帶就屬於這個范圍。要使豐滿的胸部顯得小些,上衣就不應太緊,而且設計要簡單,最好不裝上兜。當然,一個適當緊的胸罩很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選擇沒有光澤又具彈性的布料。光澤容易引人注目,請避免絲質衣服。選擇深色系服裝也是一個辦法,萬一服裝色調太亮,可利用一點裝飾品轉移別人的視線。 胸部過於豐滿而臀部太小的女子,應穿深色衣服,淺色的褲子和裙子。上衣最好前邊開鈕扣,不宜穿肩過窄、胸前裝飾過多的衣服。 對於胸部較平的女性,要想使胸部顯得豐滿些,簡單的辦法是選擇上部緊些、式樣和質地柔軟的用料,較寬大的外衣應在肩部和胸圍兩則加折襇。,同時應盡量注意把肩部放寬,如墊肩。同時注意口袋、領和圍巾的搭配。把奪目的飾物配在上身,吸引人們視線。褲子和裙子適宜選擇深色或素色。 腰比較細的人可以穿腰部有帶子或提褶的衣服,裙子和褲子的腰可設計得緊些。 腰比較粗的人可以選擇剪裁自然、曲線不是太明顯的款式。裙子請選擇腰設計,或是把上衣放在外面,再加腰帶,避免鉿欠特別留意你的腰部即可。不要穿松緊帶裙子,以免看起來更胖。另外,利用型剪裁或是特別強調口袋的設計,藉以轉移人們的視線。如果穿著百褶裙 ,裙腰部分切勿過緊,以免造成膨脹的印象。當然,你也可以試試無腰帶的衣服。 腰比較長的人不應過分演染腰部,應選擇較寬松的上衣。 短腰的人切忌穿腰部加帶或提褶的衣服,因為腰帶的寬度佔去了腰以上不小的面積,恰支使軀干顯得更短。短腰的婦女穿褲子比穿裙子更漂亮,裙子會使軀干變短。 小腹突出的婦女,可以嘗試直線條的、在小腹一帶裁開的洋裝。裙腰使用松緊帶,造成腰部蓬鬆的感覺。穿彈性良好的麻質衣極為合適,但需避免柔軟的質料。 臀部太大的姑娘,要選擇柔軟的材料,避免剪裁太誇張。顏色當然以深色系為宜。如果布料本身有力度,使用斜裁效果更佳。臂部和大腿部瘦小的婦女,就不應選擇過於肥大的褲子和裙子,否則就不能體現女性的輪廓。 腿短的人,避免穿長過臀部的大衣。上衣在臀部之上,看上去腿就會變長了。對長腰的人來說,褲子立襠太短或臀圍太小都很不適宜,應使褲腰高些,這樣可以減少腰的長度,增加腿的長度。與矮個子採用的辦法相同, 高跟鞋對腿的延長也有明顯的作用,褲腿也應長些,褲腿口蓋到鞋面。另外,可以利用人們視覺上的錯誤,引開其視線,用與服裝顏色對比強烈的色調演染頸部和領子,會收到掩蓋腿的效果。 O型腿的婦女,應盡量避免穿緊身褲。質地堅挺的長褲和八分褲都能掩飾其缺點。裙長保持膝蓋以下,避免束腿和強調直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