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新入院拉褲子怎麼溝通
Ⅰ 如何解決孩子初入幼兒園「便失禁」的煩惱
飛兒的媽媽苦訴說,早上好不容易把和自己糾纏了很久的飛兒送到老師的懷里,回到家沒有2個小時,老師就打電話到家裡讓送褲子過去。原來書包里帶的兩條褲子全尿完了,寶寶沒有褲子穿了,於是,飛兒媽媽急急忙忙的又去了幼兒園,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衣服後總算是鬆了口氣。晚上去接飛兒的時候,老師又告狀說飛兒中午不肯睡覺,還把睡著了的小朋友都吵醒了…………。為此,飛兒的媽媽很無奈。像這些剛入幼兒園所遇到的繁多瑣事,幾乎每個剛送寶寶去幼兒園的家長都會遇到。那該如何讓家長幫助我們的寶寶順利的渡過這個階段呢?下面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剛入園寶寶心理發展的特點剛入園的寶寶正處在嬰兒後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如果這個時期發展的順利,寶寶最終建立良好的人格特徵是意志品質。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走路、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你會發現寶寶不再完全順從爸爸媽媽及其他長長輩的意願,有時甚至直接拒絕長輩們的要求,而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這說明寶寶又長大了,已經步入了第一反抗期。這時寶寶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的控制。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和排泄方式。在這時,我們家長可以訓練兒童養成及時大小便、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良好習慣;但是,若家長過分嚴厲,就會傷害到兒童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孩子在家裡如廁習慣很好,為什麼初入幼兒園還會出現便失禁呢?分析其心理原因有如下幾種:分離焦慮引發孩子便失禁行為一般情況下,孩子剛步入幼兒園,是孩子初嘗社會,走向社會化過程的第一步,這也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與家長分離,第一次自己單獨去面對一個陌生環境,勢必會有出現很多不適應,在心理上容易產生警覺亢奮和不安全感,情緒上也相應出現緊張、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這些不安全感和負面情緒,小孩子常常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便失禁通常會有以下幾方面的心理原因: 1) 自我退行:一些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本來自己的大小便如廁訓練的很好了,已經具有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能力了,可是,當有一些突發事件刺激到他,或是當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極度不安的時候,他們比較容易出現尿頻或者是把大小便拉在身上的情況。這種行為就是孩子暫時性地出現以上的「自我退行」行為。 2) 膽怯心理: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輕易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和老師說自己想撒尿,害怕老師懲罰自己。尤其是在上課時,並不像在家裡自由,什麼時候想便隨時可上衛生間,而在幼兒園里,要通過上課和活動,訓練孩子自覺遵守規則,自然有些膽小的孩子一想起要尿尿,臉色就變了,出現慌張並且害怕。不敢和老師說自己想撒尿,最後憋不住只得便在褲子里了。 3) 自主意識:剛入園的孩子正處在嬰兒後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由於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走路、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識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不再完全順從爸爸媽媽及其他長長輩的意願,有時甚至直接拒絕長輩們的要求,而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因此,有些孩子對玩游戲太投入了,只想著玩了,把撒尿的事情放在一邊。當老師問他是不是要上廁所,他們還捨不得放下玩具,矢口否認,等老師一轉身就憋不住尿褲子了。 4) 同伴模仿:還有一些孩子好奇心強,只因年齡小,還分辨不出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可做,盲目模仿隨從,明明在家裡已經學會獨自去廁所了,但看到自己的小朋友尿褲子,他們覺得好玩也去模仿,站在那一動不動的任尿撒在自己的褲子里,弄的家長老師哭笑不得。如何幫助孩子渡過新入園的適應期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許多新環境,新事物、新挑戰、新困難。都需要我們去面對適應,而此時也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應反應。重要的是你的心態,你是積極面對,還是消極應付呢,這與我們一路成長中,是否得到重要他人的鼓勵支持或指責詆毀相關。作為家長和幼兒園老師,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因此,面對孩子「便失禁」該如何對待呢?1)以平常心對待對於孩子初入幼兒園便失禁,首先家長老師不要著急,不要當孩子面大驚小怪,虛張聲勢。讓孩子感覺到出了天大的事,這會引發孩子更多的焦慮,同時更不要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孩子,或和別的小朋友比較,不能說:「你怎麼這么笨,別的小朋友都不像你這樣」以此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安撫孩子,幫助孩子戰勝困難。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這種行為,因為其他孩子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2)淡化「便失禁」行為孩子一旦出現便失禁,家長通常害怕孩子會再次出現這樣的問題,於是入園前,千叮嚀萬囑咐孩子,甚至恐嚇孩子,不準尿褲子等等,實際上總提這件事,從某種意義上是負強化了這種行為。較好的辦法是「淡化」處理,盡量找到孩子在如廁中好的行為進行正強化,多加鼓勵贊美,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做的更好。3)採用相應策略家長在孩子入園前,就要給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備,可以通過游戲,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一些處理問題的方法,比如:家長扮演小朋友,讓孩子扮演老師,進行如廁需求表達等各方面能力的訓練。入園後我們家長要給孩子穿著便於穿脫的褲子,並且提前和老師溝通,孩子大小便的大致時間和平時上廁所的次數,請老師隨時提醒孩子去廁所。4)重視孩子的此時期適應問題重視孩子「適應」期出現的問題,雖然會帶給家長們一些焦慮和擔憂,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希望各位家長真的能夠適當的鼓勵和引導孩子們,讓他們可以順利的渡過這個階段。在這樣的時期我們家長面對的是孩子這樣的問題,那麼到了其他的人生階段又會出現其他的問題,雖然問題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最重要的。睡眠問題家長也要重視由於幼兒園的作息習慣和睡覺環境和寶寶以前所熟悉的不相符,到了新的環境沒有玩夠,或是以前在家中午沒有睡覺的習慣,這些都是導致寶寶睡不著、不想睡的原因。首先家長要讓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到中午自然就困了。有的孩子是已經很困了,但就是不睡,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在家與寶寶制定一些小標准,例如:告訴寶寶在午睡時間,躺在床上要把自己的手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以免他們搞小動作;哪怕很久才睡著也不能下床去玩,讓寶寶明白午休的時間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睡覺,沒有別的選擇。當寶寶有一點進步,就及時的獎勵寶寶,這個獎勵可以是給寶寶畫一個「小笑臉」、一個小帖畫等簡簡單單的方式,堅持一段時間,寶寶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的。可能有人會說有的孩子就是覺少,他們不睡就不睡吧!但是,在這樣一個小集體里,這個階段的寶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不去影響別人,也不能控制自己不被別人影響,所以通過這些標準的制定也可以培養寶寶遵守規則的好習慣。作者:劉鳳琴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 )
Ⅱ 家長怎樣對待孩子入園愛尿褲子的現象
孩子初入園,頻繁尿褲子的現象很普遍。如果孩子在家就存在這種現象,家長還好理解,頂多埋怨老師沒有及時提醒孩子去洗手間。但是,如果孩子在家大小便都能自如地控制,到了幼兒園卻控制不了,家長就會越發地焦慮了。孩子在幼兒園頻繁尿褲子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點: 1.自我控制能力不夠一部分孩子在家大小便基本都是家長在提醒,他們會依賴家長來做這個工作,自己無需去體驗什麼時候會有便意尿意。到了幼兒園,情況就不一樣了。一些比較傳統的幼兒園會在一些固定的時間提醒孩子們去大小便,但是老師的提醒未必及時,孩子失控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一些比較現代的幼兒園則不會提醒孩子去大小便,而是更多地讓孩子學會自主的處理這個事情,孩子尿褲子的機會就更多了。況且,對孩子來說,上廁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很多技巧——什麼時候去合適?怎麼坐在馬桶上?褲子脫到哪個位置最恰當?所有這些都是需要孩子慢慢摸索才能學會的。 2.內心緊張新入園的孩子沒有度過分離焦慮期,他們還不太能夠接受幼兒園這個環境,進入這個環境會有些緊張,臨時性的出現大小便失控的現象也是常有的。 3.過於貪玩因為幼兒園會安排各種游戲活動,也會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有的因為貪玩,不肯及時去洗手間,等到憋不住了,才想起去解決尿尿的問題,但是往往來不及,於是就尿褲子了。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已經逐漸適應幼兒園的孩子身上。如果老師告訴你孩子因為太專注而尿褲子了,那麼恭喜你,說明孩子已經接納幼兒園了。如果每天接孩子的時候都拿到幾條濕褲子,家長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諸如,擔心老師照顧孩子不夠細致,使孩子受罪;孩子總尿褲子,給老師增加工作量,擔心老師不高興;孩子原本控製得好好的,出現退化行為,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等等。實際上,所有這些擔心都沒有必要。而且,家長越是糾結,孩子的這個問題就會顯得越加嚴重。因為種種的擔心,家長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通常有以下幾種:*先是客氣地跟老師談孩子尿褲子的事情,希望老師多關照,繼而態度轉變,責怪老師,甚至找園長理論。*給孩子施加壓力,每天在孩子面前反復念叨:「你再尿褲子,老師就該不喜歡你了。」「要尿尿的時候,要趕緊去洗手間。」「你怎麼又尿濕了?再尿就該打屁股了。」*一家人私下裡談論幼兒園老師:「老師真不負責,孩子一天尿濕這么多褲子都不管。」上述種種的做法對消除孩子尿褲子的現象沒有任何好處,相反,還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責怪老師,會讓老師很有壓力,很不開心。一個情緒不佳的老師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不言而喻。嚇唬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慌,導致他適應幼兒園的速度減慢,甚至讓他更加難以接受幼兒園,適得其反。私下埋怨老師,不僅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不好的認知,還會讓孩子把自己尿褲子的責任推給老師。不管因為何種原因導致孩子頻繁尿褲子,都無需過於在意。孩子有他成長的步伐,很多事情急不得。
Ⅲ 寶寶上幼兒園拉屎在褲子上怎麼辦啊
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無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腦神經對肛門括約肌的控制逐漸加強,寶貝會通過大小便體驗到掌握自己身體的快樂,這對於處於構建自我敏感期的兒童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體驗。對於能夠憋著大便或小便所體驗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樂,遠遠勝於去衛生間上廁所的成就感。所以,這個階段的寶貝,很有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或拉褲子。
然而,並非所有的家長都能夠認知到這個階段的兒童特點,並且能做到接納寶貝的行為,和自然地引導。同樣,大部分幼兒園的老師對兒童這樣的特點也不一定完全能認知和接納。那麼,這個正常的生理問題,就可能會轉化為心理問題。當寶貝感到自己這樣的需求不被接納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好,價值感低,可是生命內在的體驗需求又使得TA必須經歷這樣的階段。那麼,TA內心可能會向兩個方向發展:1.大人要求我不許拉褲子,但我自己真的很難控制,於是糾結,不知道該聽哪個聲音。這樣的寶貝會經常有情緒,比如哭泣。2.放棄內在需求,聽大人的聲音,經常要求上廁所,即便上不出來,也總要去廁所,唯恐再拉褲子。這樣的寶貝不一定會有太多情緒了,因為他們已經做了決定,要放棄自己的需求。
而如果這個現象又恰好發生在剛剛入園的階段,對於入園適應狀態並不順暢的寶貝又會抓住這根「稻草」,下意識地增加拉褲子的頻率,以便得到見到媽媽的機會,或者甚至有離開幼兒園回到家裡的機會。
解決辦法:
1.入園適應階段,每天拿出一段時間什麼也不做,跟寶貝一起玩,傾聽她的情緒,讓她有機會表達她的思念、焦慮或者恐懼,也表達她在幼兒園的快樂、新奇和新鮮,給寶貝創造出一個可以自由流淌情緒的渠道。
2.嘗試與幼兒園老師積極溝通寶貝拉褲子的問題,爭取得到老師的認同。當今時代,對兒童教育深刻理解的幼兒園也越來越多,能夠充分接納兒童的老師也越來越多。如果能夠家園達成一致,對寶貝而言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老師確實對寶貝如廁能力有較高要求,與其您和寶貝都煎熬,不如考慮先在家待一段時間,等寶貝的如廁問題解決了再入園。
專家觀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能夠憋著大便或小便所體驗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樂,遠遠勝於去衛生間上廁所的成就感,所以很有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或拉褲子。
Ⅳ 寶寶上幼兒園總是拉褲子怎麼辦
寶寶在3歲的時候差不多都要被送進幼兒園進行人生的第一教育階段。然而,在進幼兒園之前寶媽們就會讓寶寶先學會一些自理的本事,如:上廁所、不尿床等等。可是有一些寶寶並不是那麼如願。那麼寶寶該上幼兒園拉褲子怎麼辦?
1、給孩子准備易穿脫的褲子:這一點對於寶寶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寶寶本身對於脫衣服這樣的行為還不太熟。,如果寶媽們這時候給寶寶穿太復雜的衣物,當寶寶想要拉大便的時候,卻怎麼也解不開就會拉褲子的行為。所以平時寶媽們可以選擇給寶寶使用松緊褲為佳。
2、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才上幼兒園的寶寶自然對於自理能力還不能完全掌握,這時候就可以讓寶寶跟老師自己溝通,如果弄臟的褲子或是被褥可以讓寶寶自己放入塑料袋中帶回來。
3、尋求老師的幫助:寶寶在午睡或是想要方便的時候,可以提前給老師說下,讓老師輔助寶寶進行大小便。這樣也可以消除寶寶的緊張感。
4、多備一套隔尿床單:如果為了給寶媽們還有老師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寶媽們在送寶寶上幼兒園的時候可以准備一條個尿床單。
Ⅳ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褲子上有粑 幼兒教師怎麼跟家長解釋
是小班的孩子吧,首先,當然不是好事,不講衛生嘛。但是為什麼孩子為什麼拉了粑粑又沒有跟老師講呢?先問問孩子是不是孩子不舒服,如果孩子身體不舒服,特別是腸胃不舒服時,可能放個屁都有點粑粑出來。問問孩子家裡是不是不讓大人跟著上廁所的——我家小強兩歲半就不讓我跟著上廁所了,他上廁所時,一定要把門關了,自己拉了什麼都會自己穿這褲子。這一類孩子是自主性比較強的,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他會認為拉粑粑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完成完全沒有問題。而且,一般的,問題也出在這一類孩子身上,但是,老師可以跟家長講,不能因為這樣而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力,既然孩子有這個情況,老師在幼兒園也是可以配合家長做孩子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提醒孩子,拉了粑粑及時跟老師講。孩子的模仿行為——跟上面差不多,看到班上其它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擦屁屁,自己也想試試。最好是當面講。先跟孩子說,用兒童話的語言,今天老師聽寶寶媽媽講,寶寶回家褲子里粑粑,然後問他是不是想跟小朋友一樣,自己擦屁屁(如果班上小就說 是不是寶寶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自己擦屁屁了),寶寶一般會回答是的。然後先表揚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說,寶寶以後自己擦了屁屁要給老師看看是不是干凈了。變成了臭寶寶是會要羞羞臉的。然後跟家長溝通——家裡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就算沒有,也可以說,在幼兒園,孩子習慣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後是再次叮囑孩子要記得,還可以說,我會請媽媽幫助檢查的之類的話。
Ⅵ 孩子拉褲子了如何和老師溝通
在與老師溝通之前,一般先和孩子很好的溝通,了解好信息,然後再和老師溝通,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和老師就某個問題進行單獨交流。
在和老師溝通之前,要找自己孩子的問題,從而和老師一起糾正孩子的問題,讓孩子能夠形成良好的素養和習慣。
Ⅶ 幼兒尿床便便在褲子里怎樣更好的告知家長
孩子尿褲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應該排除病因,一般來講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出於生理原因,有可能是孩子玩的過於投入,忘記要上廁所,等到去廁所時往往已經憋不住一瀉千里了。還有可能是孩子膽子小,剛入園時內心緊張,想上廁所不敢跟老師說。還有可能是孩子的自控能力還不夠,還沒有掌握上廁所的技巧。
想要糾正孩子尿褲子的情況,就需要家長與老師相互配合:
1、家長要放鬆心態
很多時候,家長會比孩子自己更緊張尿褲子這件事,一旦發現孩子尿褲子了,家長就會給孩子施加壓力,有的家長還會採取暴力手段打罵孩子。責備的話語會加深孩子的緊張情緒,只會讓孩子尿褲子或尿床的行為更頻繁。相反,家長要幫孩子寬心,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小時候尿褲子的趣事,緩解孩子的緊張與自責。事實證明,孩子尿褲子後家長不責備比責備更能幫助孩子改善自己的行為。
2、教會孩子有了便意怎麼辦
家長要告訴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里想要上廁所就馬上跟老師說,千萬不要貪玩等到憋不住了尿褲子。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想上廁所了主動告訴老師,老師就會帶你去,千萬不要害怕。不要想上廁所了,不敢告訴老師,最後尿在了褲子里。
3、選擇方便穿脫的褲子
對於孩子穿著的衣褲家長也要注意。孩子的褲子要簡潔,便於脫和穿,避免因為一時著急而脫不下褲子。最好選擇那些比較寬松,褲頭不太緊的類型。避免背帶褲、緊身褲等不方便的褲子,更不要選擇那些帶拉鏈或需要扣扣子的褲子。
溫馨提示:
孩子入園後,因為不適應,有憋大便的習慣,這樣很容易造成兒童便秘。對於孩子憋大便的行為,家長也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多吃一些含豐富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每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有的孩子不習慣在幼兒園大便是不習慣幼兒園的小馬桶,關於這一點,家長在訓練孩子大便時,最好讓孩子逐步習慣家裡的馬桶,而不要讓孩子使用專屬的便盆,這樣孩子到了幼兒園使用小馬桶時才不會有抗拒感。
孩子上幼兒園尿褲子是普遍的現象,家長們不要過於緊張。上幼兒園有一個適應過程,家長根據幼兒園和孩子的具體情況多進行引導和糾正,慢慢孩子就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Ⅷ 寶寶上幼兒園拉褲子里怎麼辦
我也是從基層教師崗位走過來的,很理解你及家人此時的心情。四歲的孩子應該有語言表達能力,也有自己能力了。當你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冷靜的對待,不要責怪孩子,邊為孩子收拾的時候,便告訴孩子:沒事,下次注意,想上廁所要大膽的跟老師說,即使老師在上課也會讓你去的,不要害怕,老師是很喜歡小朋友們的。不要追著孩子問這是怎麼回事,否則孩子心理害怕家長的批評,次日老師在小朋友的面前說,孩子會沒面子的,心理會受打擊的,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的。不要介意孩子的不懂事,要觀察孩子的大便時間,次日告訴教師提醒孩子去廁所,同時於老師溝通不要在所有孩子面前提名點醒的說孩子大便在褲子里的事,這樣孩子會很害羞的。我相信所有的幼兒教師都能做到,幫助孩子解決這種小事。不妨試試看。
Ⅸ 小孩子容易拉褲子里,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對於媽媽們來說,看到寶寶一天天進步,一天天獨立,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但是往往還沒得意多久,寶寶就會做出一些讓你無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拉褲子。
4、 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減輕心理壓力
孩子們追求安全感,因此會依賴父母,一旦進入新環境中,會恐懼不安,比如剛上幼兒園,對新環境和新朋友不熟悉,便會產生焦慮心理,父母一定要積極和老師溝通,幫助孩子盡快融入到集體當中,消除心理問題,對肛欲期的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
肛欲期的寶寶是脆弱的,需要家長更用心的呵護和鼓勵,因此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恆心,一步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尷尬階段。
Ⅹ 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老師並沒有及時發現,該怎麼跟幼兒園溝通
要建立孩子對幼兒園老師的信心,教導她有什麼事都能和老師說,請求幫忙!
照顧好該幼兒,完成授課。我會請保育員或者其他老師及時將該幼兒單獨帶到休息室或衛生間,幫幼兒換好備用的干凈衣褲,避免其受涼。在此期間,我會提問、集體游戲等方式,吸引其他幼兒的注意力,從而維持好課堂紀律。
安慰該幼兒。我會主動與該幼兒溝通,叮囑幼兒以後想上廁所時,要及時舉手告訴老師,快速去衛生間。同時,我會告訴幼兒我會替她保守秘密,以此充分保護好幼兒的自尊心,消除幼兒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