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為什麼穿內衣
Ⅰ 瑤族的獨特風俗習慣有哪些
瑤族風俗習慣
瑤族服飾豐富多采,不同地區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裝主要用深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一般束腰帶,南丹縣「白褲瑤」男子則喜歡著長及膝蓋的綉邊白褲;婦女一般著無領大襟上衣,以帶束腰,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著後長前短的過膝長農,在顯眼處綉以彩色花邊,現年輕人平時多著漢裝,只在慶典時換上民族裝。婦女頭飾式樣繁多,風格別致,常戴耳環、手鐲、銀牌等銀飾,乘上彩色絲帶,大瑤山部分婦女頭上戴的弧形大銀釵,重量達1斤左右,從瑤族婦女的頭飾就可區分少女、未婚婦女、已婚婦女及屬於哪個瑤族支系。
飲食:瑤族飲食以大米、玉米、紅薯、芋頭為主,部分地區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瑤族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並作為待客上品,有的則腌制熏豬肉、熏牛肉等風味獨特的食品。
居住:瑤族住房為竹木材料,一般一棟三間,長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欄式樓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瑤族未婚青年男女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慶典、集會和農閑走村竄寨,通過對歌或其他途徑建立感情,互贈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須經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成婚。瑤族招婿現象較為普遍,一般不與族外通婚,隨著經濟發展,與外界交往逐漸密切,族外婚也開始增多。
喪葬:農村瑤族喪葬以土葬為主,有部分地區和支系實行火葬、崖葬、掛葬。
禁忌:婦女生產滿月前不喜歡外人來訪;婚嫁日期不能選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對歌時不能坐在同一張凳子;在婦女面前不能說粗口;堂屋內不許吐痰;男人忌諱坐在碗櫥前面。輩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稱,忌諱「姐夫」、「妹夫」等稱呼
瑤族人民豐富多採的生活習俗,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瑤族人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歷史遭遇、衛生條件、生活方式、生產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是瑤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居家習俗
大山區瑤族住房多為「茅寮」,四壁用小木條紮成,俗稱「千個柱頭下地」。上蓋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為一棟三間,名曰「三間堂」。正屋兩側多用杉條另闢兩間,俗名「披杉」。東間堆放雜物或作畜圈、廁所;西間作伙房、洗澡間。瑤族習慣洗熱水澡,不論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種「吊樓」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勢坡度用樹木支架起來,上面居人,下面放東西,俗稱「瑤家吊腳樓」。現在,「茅寮」式房屋逐漸減少。
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磚木結構,上蓋青瓦、二層窗戶形式的「三間堂」樓房。樓上雖有窗戶,較矮,不住人,用作儲存室。中堂開大門,兩側有側門。
生產習俗
進入大山區的瑤族,當時因地廣人稀,實行插標佔地,刀耕火種,「種了這山種那山」。後隨著人口增多,封建統治勢力逐漸向大山區深入,瑤民的土地逐漸被侵佔,為了生計,被迫借土耕種。借土的條件:「種樹還山」。即瑤民在借種的土地上,播種作物時,要為「山主」種上林木;在護理作物時,要結合護理林木,待林木成長,土地不能再種作物時,才把土地和林木交還「山主」,再到別處借土耕種。造林,習慣「插條」和林糧間作。
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旱禾、小米、喬麥、山芋為主,間種油桐、棕片、茶葉、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燒墾的草木灰。生產工具主要是鋤頭鐮刀、斧頭,輔以竹木工具。運輸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簍是瑤民最習慣用的運載工具。勞動形式,以戶為單位,男女同勞動,需要請幫工時,被請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幫助。墾植大片山場,則採取按戶或按勞動力入股,秋後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集體勞動。
打獵是大山區瑤族人民的生產內容之一。主要是打野豬,只要發現野豬危害作物,就集體進行圍獵,直至捕獲或趕走為止。圍獵時1~2人帶獵犬覓蹤,其餘人守卡。捕獲野獸的分配既使是背著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個人捕獵,主要是放套繩和裝弩。
婚戀習俗
婚前交友 歷來,瑤家青年男女,交友戀愛,比較自由。在生產勞動,趕圩作客,節日聚會中,多以歌聲為媒介,表達愛戀之情。一經雙方同意,即可互相往來,父母不加干涉。這種行為,男方稱為「交客姑」,女方稱為「帶後生」。到正式結婚時,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則必須備一籃子禮物(糖食及梳妝用品),送給女友,名曰「拿籃子」。女方備一包袱,內裝雲頭鞋、帶子等,作為回贈,叫做「丟包袱」。
在大山區,盤、趙兩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為異姓通婚。但瑤漢一般不許通婚,民國時期,稍有松動。解放後,民族交往日多,團結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開。
婚姻形式 主要是「贅婿」(即招郎),瑤語叫「糾千」。男到女家落戶,通常要寫「贅書」,內容為贅後男子的義務和權利、子女承祀、財產繼承等條款。入贅者一般要改名換姓,按女家排輩,也有少數夫妻換姓的。贅婿還有另外兩種形式,一種叫「兩邊走」,男方仍用原來姓名,夫妻共同照顧雙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承父姓,以此類推;另一種叫「明招暗討」,這種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裡無勞力,一旦上述條件改變,男則攜婦歸家,所生子女隨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瑤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隨父姓。
結婚儀式 男到女家入贅的,婚事由女家操辦,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樂半路相迎,晚間舉行拜堂儀式,並遍接親友(有的不請自來),「坐歌堂」通宵達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負出門,然後,本村姑娘陪送打傘步行到男家,舉行拜堂儀式,接受親友祝賀。
離婚與再嫁(贅) 嶺東高山瑤,婦女地位較高,婚後雙方共同勞動,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離婚。一般請村寨老人「喝茶」,提出離婚原因,經調解無效,就「判」離婚。夫妻拿一節竹筒到山上,一刀劈為兩半,各執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贅男子,如違反「贅書」條約,女即可「休夫」,財產全部歸女方。寡婦再嫁不受限制,但嚴禁兄終弟繼、姐去妹繼的婚姻結合。解放後,瑤族人民按「婚姻法」規定辦理手續。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親好友及村中姐妹,來家聚會,連續兩晚,頭晚茶點相待,夜晚設酒宴。宴後齊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語逗樂,「坐歌堂」。新娘則按輩份依次向親友「哭嫁」,親友贈送「紅包」。
打新郎 婚後三日,新郎回門到岳家,女方村中婦女,相約而至,爭打新郎,以示今後不可虐待新婦。有的村寨,則是婚後第一個春節,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鑼打鼓(有時還要耍龍舞獅),向新郎祝賀,新郎則回贈「紅包」,這也叫打新郎。後來逐漸演變成全村婦女小孩索取「喜彩」錢,否則,便不罷休,有時弄得新郎大為尷尬。
喪葬習俗
瑤族都實行土葬,老人垂危時,便為之梳頭、淋浴、穿壽衣,親屬守侯「送終」。死後移置廳堂(男左女右),全家舉哀,子女前往親友報哀,擇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請師公做「道場」。家貧者則一碗水為之「開路」。死者若是師公,則要請同等水平的師公念咒,將屍體用紅布捆在坐凳樓梯上,法事完後才入棺。
出殯時,師公只引送到門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瑤不講究什麼「風水」寶地,只要在離住房不遠的山腳,選上一地,即行安葬。
現在,瑤族已經實行殯葬改革,喪葬辦法開始試行火葬。
Ⅱ 白褲瑤族的女性為什麼不穿內衣
白褲瑤族被社會學家稱作為氏族社會的「活化石」,她們這個民族對於女性的生殖器官十分崇拜,然後這種崇拜慢慢衍生出其他的崇拜,比如說是對女性乳房的崇拜,她們認為女性的乳房是她們哺育後代的典型特徵,這種現象慢慢隨著時間的流逝完整地傳承下來。她們女性夏天的衣服就是前後各一塊布,很隨意地搭在肩膀上,而裡面什麼都不穿,乳房若隱若現。
正面看到白褲瑤族女性上身一襲黑衣,不過,當從側面看過去時,就會覺得真是柳暗花明啊,裡面是別有洞天,猶如一幅美輪美奐的畫。
Ⅲ 瑤族婦女不遮雙乳有什麼講究嗎
瑤族婦女夏天的服飾,上衣一前一後兩塊布,不穿內衣,腋下沒有扣子,全是敞開。
白褲瑤族婦女不遮雙乳,不是情慾上的展露,而是對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無上的崇拜。白褲瑤以母性至尊,對女性崇拜又衍生出對女性乳房的景仰,因為乳房是哺育後代的典型象徵。
婚俗:
在這里「女孩會主動大膽的選擇男孩,並示好」,有點母系的風格,但婚後會「一切以男方為重」體現順從的美德。其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交易,保證家族關系優勢,而男追女是偽命題假表象,只有這里原生態呈遞出來的,才是「最合人性本來面貌的狀態」。
因為真實戀愛是女追男,女孩「因愛慕喜好主動選擇自己心儀的男人」;因為你過了她的擇偶標准,她在婚後才會體現出「群體動物等級次序認證後」的順從。
Ⅳ 為什麼瑤族女子不穿內衣,還流傳了上千年之久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大約有2000個民族。有些民族人口很多,有10多億人,還有些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幾十個人。生活在中國雲貴高原東麓,廣西貴州交界處,莽蒼山脈中的白褲瑤族就是其中之一。
Ⅳ 瑤族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么可以幫介紹下么
中國之大,光是民族就有56個,從小我們就唱著「56個民族,56隻花」。然而,歌會唱是一回事,對於每個民族的了解還是少之又少,真要問起你這個民族有哪些習俗,你怕是也會啞口無言。55個民族的習俗全都說起來怕是說上幾天幾夜也是不夠,今天我對於其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民族還一次詳細的解說。
白褲瑤族的最特殊的夏天女性的服裝,放到我們眼裡那真的是難以接受,然而他們卻已經習以為常。看上去就好像是只拿了一塊布掛在身上,動作稍微大一些或者彎腰就能從側面一覽無余。當然這一切並不是什麼情慾上的表現,而是對母性有著無限崇拜。看到這篇瑤族的文章,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分享給小夥伴看看吧!
帶你領略神秘如謎一樣的民族,白褲瑤人獨特風俗
Ⅵ 瑤族服飾元素分析
湖南瑤族具有代表性的是平地瑤、過山瑤和花瑤服飾,這些服飾與當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服飾元素也是從古老的圖騰中演變而來的。作為湖南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瑤族服飾文化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不能再把瑤族服飾文化固定在老舊的思維中,文化創意產品的快速發展正是瑤族服飾文化發展的一個契機。通過對瑤族服飾元素的提取和創意設計,在產品設計中表現出來,不僅能促進瑤族服飾文化的發展,也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1瑤族服飾文化發展背景瑤族服飾發展歷史悠久,當地人民的性格特徵和對古代圖騰的崇拜,賦予了瑤族服飾特有的元素。瑤族的傳統織綉工藝發達,並廣泛地應用在服飾上,織綉中保留了極具個性化的特徵,並具有強烈的民族識別性。瑤族服飾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挑花、刺綉和蠟染是服飾的主要製作方式,其是民族藝術中獨特的藝術形式,不能讓這些美麗的服飾只存在於歷史中。讓瑤族服飾文化順應時代的潮流,以創新的方式將特有的服飾元素融入生活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歷史如此悠久的文化地域,美麗的瑤族服飾不能僅僅局限在這片地域,但是這方面的設計產品卻遠沒有表現出其個性和內涵。由於全球聯系日益密切,國內文創產品深受國外的影響,再加上傳統文化不能帶來新鮮感,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緩慢。通過對瑤族服飾元素的提取和精神文化的價值分析,對瑤族服飾元素的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究方法是當前快速傳播瑤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從傳統元素入手,將瑤族的傳統服飾文化與文化產品相結合,才能促進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將瑤族服飾元素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才能發掘出民族文化向文化創意產品轉變的設計方法。2瑤族文化創意產品的現狀與設計思維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融入現代設計中,不僅能提升設計的創新性,還能發揚傳統的民族文化。將瑤族服飾元素以創新的方式加入生活用品設計中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創意產品積極地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並對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設計受到國外文化的沖擊,盲目抄襲,沒有抓住適合中國特色文化發展的要領。文創產品是傳播瑤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瑤族服飾上的紋樣的分布、大小以及樣式,體現了瑤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不同的地域使得瑤族服飾有著不同的特點,從瑤族服飾元素中能看出瑤族的文化韻味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圖騰和宗教信仰。在「盤王節」活動中(如圖1),到處都能看到穿著傳統民族服飾的瑤族人民,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瑤族的風俗人情,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動中,政府給每個參加活動的人發放了小禮品,這些小禮品大多都是市面上見得比較多的,如參加證、傘、黃色的圍巾等。這些禮品沒有當地的特色,質量也參差不齊,大多數人可能在當場就會扔掉,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何設計出有特色和帶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創意產品是設計師門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方面可以從瑤族服飾元素入手,將其加入文創產品中,讓買家一眼就能看出這個產品很有文化底蘊,能很好地表達當地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