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怎麼演變成內衣
①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內衣的稱呼是怎樣演變的呢
古人對內衣很不了解,也很保守,他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有點像衣服,從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古代內衣的款式可分為長方形、方形、菱形、如意、扇形、三角形等,然而,沒有起源就沒有變化,內衣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羞,直到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內衣的作用開始演變,內衣在功能上發生了各種變化,如聚集型、提舉型、方便肩帶、背部美觀型、前扣式、無鋼支撐型等。
明清時期的內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代稱“主腰”,從外形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內衣是正面全套,後半裸,也就是說,它是以腰圍全包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名字很生動,我們知道清代內衣的名字,叫“肚兜”,現在有些家長會買小腹包給孩子穿,主要是可以遮住肚臍,不會著涼。
民國初期出現了“小馬甲”,這是我國內衣的最後一種款式,今天的“文胸”起源於法國,20世紀初傳入中國,女性內衣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的私服,它比其他受禮法制度約束的外在服飾更自由、浪漫、智慧。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內衣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雖然內衣通常是指緊貼身體的衣服,但現在我們說內衣,一般指的是“胸罩”,文胸最大的功能也是不可替代的,除了遮遮掩掩,更是為了保證身體健康,提高女性魅力。
② 在古代,內衣的名字是什麼是如何演變的
在古代,內衣之所以會慢慢地演變,就是由於人們思想慢慢在開放,它的名字由褻衣,抱腹,然後演變成為合歡禁,最後成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肚兜,接著就成為了今天這個樣子。不管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有內衣這種東西,只不過古代的思想比較封建保守,所以大家對他的稱呼有所特別,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的思想比較陳舊,對於一些新的東西都不想去接受,所以最早女子的內衣叫做褻衣,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人們起初對於新事物非常的不尊重,有一種偷偷摸摸的意思,畢竟當時的傳統思想搞得很多人都不敢去接受新的事物,而且不敢光天化日的將它講出來,接下來就為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古代內衣的發展史。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③ 古人對內衣的稱呼都有什麼,是如何演變的
古代的內衣,它的稱呼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看完漲知識了!前言:
一說起古代內衣,大多數朋友肯定會回答,不就是肚兜兒嗎?小編告訴你,肚兜兒的出現已經是清朝的事情了,古代的內衣,和其他的物件兒一樣,也有著它的發展史。
④ 古代女人為何穿肚兜!而不穿胸罩呢
胸罩是1920年代由法國人發明的,它的前名是緊身衣(Corset)在十八世紀時就已出現,當時婦女穿它以保持體態。但因Corset非常不舒服,逐漸演變成分上下兩件(束胸及束腹),再經過巴黎設計師們的巧藝,式樣愈來愈簡單,終演變成今日的胸罩和束褲。不過胸罩驚人的款式變化是近一、二十年才有的。胸罩的英文是Brassiere,口頭多簡稱為bra,此自毫無疑問來自法文。 胸罩是在清末隨列強入侵中國傳入中國。 據說慈禧是中國第一個戴乳罩的女人。
⑤ 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
古代的內衣在秦漢之前,直接叫“褻衣“,當時的民風比較淳樸,所以在叫貼身衣物的時候,古代人還是比較隱晦的。等到了秦漢時期,則是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這時候的內衣則是用布直接裹在胸前,背後的話再用繩子繫上。雖說這種內衣和現在的圍裙比較相似,但是這時期的內衣長度只到腰間。
雖說內衣隨著朝代的更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內衣的款式也在不斷的變化,但是因為經濟的不同,所以很多的士族權貴在內衣的材質上也是多變的。
⑥ 胸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並什麼時候流入中國
胸罩是現在女性使用最廣泛的內衣之一,又稱為文胸,它的主要功能是遮蔽並且支撐女性的胸部。
在1859年,一個叫亨利的美國人發明了一對圓球型的遮胸,這個被認為是現代胸罩的雛形,並且他為這個遮胸申請了專利。後來經過時代的變遷,到1907年法國的設計師保羅發明了現代化的胸罩,這個被認為是現在胸罩的起源。之後100多年裡,胸罩的式樣和面料都經過不少變化,一直到現在的多式多樣。期間還有發明,還有人發明了無背式胸罩、無帶胸罩等等。後來,為了收緊胸部使胸部看起來更美更大,又發明了聚攏式胸罩,此外還延伸出了情趣內衣等等,總之胸罩從發明到現在,已經是多式多樣,讓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任意選擇。
在古代,那個時候是沒有胸罩的,中國女人穿的主要內衣是肚兜,又稱為抹胸。它比現在是女性胸罩要大一些,能夠保護女性的胸部和腹部,一般也是貼身穿著,一般綉有一些圖案,主要以綉花為主,顏色大多是紅色或者粉紅色。隨著,中國和西方的交往胸罩這種東西也進入了中國女性的眼界之內,很多女人也開始穿起胸罩來取代之前的肚兜抹胸。至於西方在文藝復興前沒有胸罩的時代,貴族婦女們穿上襯裙作為內衣,普通階層的女性和農婦使用小束腰和胸前系帶等等方式來遮掩胸部。
總之胸罩從發明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期間經過很多變遷,才成為目前這樣的樣式。
⑦ "文胸"是怎麼來的
在中國,內衣被稱為「內綉」,由於傳統道德的觀念,關於內衣的歷史材料極少,使現代人無據可查。
史料最早的內衣是秦漢時代後的十六周時期,稱為「兩當」,最初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演變成內衣。「兩當」有前後兩片,「即可當胸又可當背」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通常為兩層,夾層可襯棉,貼身保暖。
早在我國上古時期,就已織成最早的麻布,它的密度是10根/厘米,但那時內衣卻與外衣無甚區別,只是原始的遮體、保暖之用。4000年前,麻布己達到了24根/厘米,隨著X祖的絲織技術的傳播,內衣日漸區別於外衣的功能,稱之為抹胸及裹肚等。
唐朝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唐朝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將裙子高束在胸上圍,胸下圍別條寬頻,肩、頸、後背無帶,穿時由後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它帶子系束,面料多為織錦,色彩繽紛。從《簪花仕女圖》中的薄紗低胸綉花衫,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的「褻衣」。
《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則抹胸在內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巾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
明代的女子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已深諳如何凸現曲線美之道。明代的主腰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襻帶,肩部有檔,檔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襻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
清代的肚兜一般為菱形,下面呈倒三角形遮住小腹;肚兜只有前片,後背坦露,上有系帶套於頸間,腰部另有兩根帶子,束在背後。系帶的材質不一。兜肚上有各類精美刺綉。
但中國畢竟還是保守的民族,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西方的胸衣才真正演繹在中國女子的身型之上。
中國自古就是個多民族國家,除了上述漢族內衣風格外,其他各民族也都有著以自己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內衣和內衣觀念。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尚待開發。
⑧ 肚兜是怎麼由來
肚兜樣品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綉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綉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綉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
肚兜的藝術以刺綉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綉、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 1.貼身遮護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貯物。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像金鑄者,曾經盜去 鎔使,惟像首屢銷不化。盜藏之肚兜,日夜隨身。」《恨海》第二回:「車夫一面說著,放下了馬鞭子,把銀子放在肚兜里。」 茅盾 《林家鋪子》四:「 壽生 一面說,一面撩起衣服,從肚兜里掏出一個手巾包來遞給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滬 語名為「飯單」, 湖湘 間名曰「圍裙」。
2.舊時婦女或小兒用的抹胸。 清 吳珠泉 《續板橋雜記·雅游》:「至於抹胸,俗稱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小兒用者,今仍常見,惟一般無袋。 湖湘 間名「兜肚」,睡眠時以免風吹肚臍。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里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漢代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葯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後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抹胸肚」。《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 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葯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⑨ 古人是如何穿內衣的
古代的女子都有肚兜,是中國傳統女性服飾中的一種,這是女性一件私密用品,大多數為長方形,也有的是正方形,上面會綉有各種圖案,便是吉祥如意等,主要用於保護胸腹部的內衣,所以古代的肚兜又叫做「抹胸」。
清朝時候叫肚兜,宋朝叫「抹肚」。為了遮羞,慢慢演變成了肚兜。
古人上邊穿肚兜,那下邊穿什麼?到漢朝開始,裡面才增加了一樣穿著—窮褲
男子為了方便勞動與打仗,後來才演變成今天的內褲。我們現在人看到會想以前他們不穿內褲會不會漏風什麼的,好奇怪。
唐代以前,甚至到唐代中期內衣都是肩部有帶子的,但是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沒有肩帶的內衣,叫「訶子」。所以在我們看到的唐代的電視劇中基本上都是「半露胸式裙裝」,可憐我們范爺版的《武媚娘傳奇》,因為太過於忠實於唐代的內衣文化,而慘遭塗抹為大頭貼,也許是因為某某沒讀過小編的內衣發展史。宋代也一直沿襲著這種穿法,只不過在做內衣的面料上更加講究罷了。
元代稍微變化了一些,改名叫「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明代變化為一種叫「主腰」的東西,類似於現在的背心,不過人家還可以收腰,看來古人也發現S型好看,呵呵。到了清代就有了一個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字「肚兜」,一般是菱形的。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進入現代,當街美女偶爾也有標新立異的穿一回肚兜,來一陣「中國風」。甚至還有人嚷嚷著要「內衣外穿」,但是,親,你是否知道「吊帶」我們的祖先早就流行過了,「內衣外穿」的風也被祖先提前刮過了,只不過這時尚轉了一個圈又回來了而已。
⑩ 古代的女子穿肚兜能起到作用嗎是誰發明了內衣
肚兜和內衣可是兩個性質肚兜對於古代的人來說可以束胸只是其中一個用處,而內衣則是完全當成了現代女性束胸的東西,而發明內衣的人是法國的設計師保羅波列。
當時這個設計師是以自由的名義設計出來的,這款內衣,因為為了解決歐洲女性的現狀,也為了體現歐洲女性的平等,於是她發明了胸罩,我們也可以想像這個東西,雖然算是一個比較隱私的衣物,但確實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女性如果沒有了胸罩,那麼平時的出行將會非常的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