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內衣百科 » 回族女人穿什麼內衣

回族女人穿什麼內衣

發布時間: 2022-09-27 14:45:15

⑴ 漢、壯、藏、苗、滿五大民族服飾有何區別

1、漢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類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2、壯族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壯族服飾,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3、藏族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並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族服裝的基本特點是肥大、長袖、寬腰、右襟,是一種無需量體裁衣的直線服裝。袖長等身,袍長過體,無需鈕扣。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

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4、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二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5、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水族鄉擺貝村苗族百鳥衣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綉」刺綉而成。其用苗族土布和紅、黃、綠、藍等顏色的錦緞絲綢進行拼合,胸兜、圍腰等部件綉上各種花、鳥、蟲、魚、蝴蝶、太陽等自然符號,裙擺由若干塊刺綉品和蠟染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麗的百鳥羽毛。

(1)回族女人穿什麼內衣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 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

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珞巴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漢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⑵ 蒙古族回族苗族傣族住的吃的穿的

都是在網上搜集的,不知道合用不? 首先呢,是蒙古族飲食:蒙古菜點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
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內蒙古著名的菜點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馬奶酒、莜麥面、資山熏雞、肉乾、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服飾: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回族飲食
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在吃饅頭、烙餅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象血一樣紅等。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服裝。�苗族飲食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服飾各地的苗族服裝都各有特點。新中國成立前,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大襟短衫,有的穿長袍,下穿長褲,束腰帶,冬天裹腳綁。婦女服裝款式多些,色彩鮮艷。一般穿大襟右衽衣,長齊腰,下穿百褶裙或寬短褲。裙長短不一,有的長過膝,有的僅至膝蓋。色彩有藍靛色、青藍色、黑色、紫色和白色等。有的裙沿綉上花邊。尤其是白裙,花紋斑讕,秀麗厚重。男子便裝多為藏青色、黑色,也有白色的。下穿寬口長便褲。婦女平時穿黑衣和蠟染素長裙、腰系黑圍腰,衣裙均不綉花,平時穿著也較隨便,只重大節日才著盛裝添慶。盛裝布料質地較好,領口、衣服及兩側均綉花。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男青年逐步穿起了中山裝、國防裝、青年裝、休閑裝或西裝等,只有老年人才繼續穿著傳統民族服裝。

冠戴 新中國成立前後,男子多以青布纏頭、女子則裹青色綉花頭帕。三江苗族男子平時以六尺長巾纏頭,長巾兩面綉有鋸齒狀花紋,巾邊常插一桿短煙斗,煞是瀟灑。女子裹青色滾花邊頭帕,帕角垂至兩肩。龍勝部分苗族男子舊時喜歡包頭巾,新中國成立後,多改戴帽。未婚女子現在多從市上買回花巾包頭,在家時常包二三條,趕圩、過節和走親戚則包上七八條;已婚婦女包黑頭巾。有的人的黑頭巾長達五六尺,將之摺成寸把寬的條狀繞在頭上,平時繞一條,遇喜走親則繞八九條,盤得如同草帽般大小,戴荷沉重也無所謂。

鞋襪 清代中葉以前,苗族多赤腳,清末民初後穿鞋。男子穿草鞋、木屐,婦女穿麻草鞋,節日則穿單梁布鞋,女鞋鞋頭有綉花。襪子為布襪。新中國成立後,自己做鞋穿的人漸少,多到商店買現成的鞋襪來穿。

發型 舊時,苗族男子多數剃頭包頭巾,婦女則畜長發盤髻插簪,並裹青布頭巾。新中國成立後,男子多剃(理)光頭或理分頭,女子則挽髻於頭頂或加上盤繞的頭巾。

飾物 婦女飾物有銀簪、銀針、銀花、鳳頭釵、戒指、手鐲、針筒、銀鏈、項圈、腳圈等。龍勝一帶的苗女常是頭插銀花、戴耳環,雙手腕戴1~4對手鐲,頸上套三五個項圈,腰圍銀鏈,腳亦帶銀圈。隆林一帶的苗女戴手鐲,少則一對,多則八九對不等。三江一帶的苗女佩戴的銀飾有銀簪、手鐲、項圈、戒指、銀扇、銀花、銀鏈等十餘種,若逢民族節日,姑娘們的頭、頸、手、胸、腰、腳都配戴著銀飾,周身銀花閃閃,重達幾斤至二十多斤。婚嫁時,新娘身上的銀飾是絕對不能少的。 最後呢,是傣族了飲食習慣傣族地區以產米著稱,糯米是主要食品。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飯、黃米飯、紫米飯、米干、米線、粽子、千層年糕、各種糯米粑粑等,多達數十種。� 傣族菜餚琳琅滿目,有濃郁的民族風味。這些菜餚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點。從製作方法上分為烤、蒸、炸、腌等幾大類,從原料上分又可分為肉類、水產類、禽蛋類、山珍類和蔬菜類等。� 肉類以豬肉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還有雞、鴨、鵝等。傣族近水居,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魚是他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禽蛋是家常菜。蔬菜類有瓜類、豆類、白菜、青菜、蘿卜、竹筍等。山珍類有蟒蛇肉、麂子肉、竹鼠肉、山雞肉、馬鹿肉和野豬肉等。� 傣族有吃異物的習俗,《百夷傳》載:「其飲食之異者:鰍、鱔、蛇、鼠、蜻蜓、蜉、蛟、蟬、蝗、蟻、硅、土蜂之類以為食。」他們還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節中的竹蟲等許許多多奇異的食物。 飲酒是傣族的一大嗜好。平日進餐,常要喝一些酒。每到節日喜慶之際,一定要開懷暢飲。傣族善於用穀米釀酒,西雙版納所產的一種糯米燒酒,酒味香醇,入口甘甜,遠近馳名。 傣族的菜餚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蔥、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輔料。傣家人還喜歡吃保健養生的特有植物,如苦冷盤、刺五加嫩枝葉、水厥菜、香菜等綠色植物,因為這些菜有清肺解毒、明目健腦等功能。服飾[編輯本段]傣族男子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傣族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⑶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⑷ 回族人喜歡什麼禮物

我覺得你把工資卡作為禮物送給她,說不定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你。

男人上交工資卡,對女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是愛,是承諾,更是對小家庭滿滿的責任感。這是通用大法,管你信什麼教,都一樣有效。這就叫「相見情已深,卡卡知我心」。

回過頭來再說這斯蘭教的回族女生,哪個族的?信什麼教?說破大天,她也是女生,她也是中國人。她出門買東西一樣要付錢,她一樣會沉迷於數錢帶來的快感,理所當然也喜歡工資卡。

要討她的歡心,不要那些沒用的甜言蜜語,哄誰呢?不要送那些花花草草,能當飯吃啊?老老實實把工資卡交上來,什麼都好說!

當然,卡交過之後,該甜言蜜語,還得甜言蜜語;該花花草草,還得花花草草。這些不是不好,是順序不能顛倒!

⑸ 民國初期女子穿什麼內衣的

肚兜。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綉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綉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綉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
肚兜的藝術以刺綉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綉、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綉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綉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綉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特殊的領域,很值得繼續研究。

⑹ 為什麼回族的女人大部分都穿短絲呢

可能更多的是搭配習慣吧。尤其是在夏天,搭配短絲是很正常的。

配一雙小皮鞋,就可以起到搭配的效果。

⑺ 古代人穿內衣嗎,內衣都是什麼樣的

在今天內衣對於女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它不僅僅是讓自己感覺到舒服,更是讓自己的身體感到適應。因此內衣對女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從古代開始,女性就已經開始穿的內衣。

好的東西會被繼續沿用,而不好的東西才會被慢慢的拋棄,在古代,人們的思想受到壓迫,因此很難讓身心得到釋放。但是新時代的女性是勇敢的,所以內衣的樣式改變是必然的。

⑻ 回民的生活習俗有哪些

服飾:
回族服飾不論男女都講究整齊、美觀、簡朴舒適、干凈衛生,不穿妖艷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艷色,不著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妝濃抹總相宜」。平時,其款式與漢族服飾相似,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喜愛戴無沿圓小白帽,俗稱「禮拜帽」,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男老者喜歡留胡須,以顯尊嚴。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和最清白的色。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人民認為這是女性的羞體,需要全部護嚴。回族人民戴蓋頭的習俗,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蓋頭多用紗、綢、布等製成,顏色有綠、白、黑及各種花色等。 不過現在開放了。可以不帶。
在日常用語上面,回族人忌諱把宰牲說為「殺」,如忌諱說殺牛、殺羊、殺雞等,應說宰牛、宰羊、宰雞。忌諱說肥牛肉,只說壯牛菜、壯牛肉,忌諱說牛肥,說牛壯。忌諱使用「豬」字,凡使用豬字的詞語,均是侮辱性罵人等等。
回族清真膳食主要以牛肉、羊肉、雞肉、鴨肉、時鮮瓜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為主,特別講究清潔衛生,以鮮活為宜,未經宰殺的雞、鴨、牛、羊一概不吃。忌食豬肉和用豬肉、豬油摻與製作的一切食品,禁吃狗、馬、騾、驢和猛獸的肉,禁吃自死之陸地動物和動物的血液,忌飲酒吸煙。
回族清真菜點,與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同時注意吸取外地或其他民族烹調精華,形成了煎、炸、爆、炒、蒸、鹵、燉、燴和使用特產甜醬油的烹調技藝,突出地方風味,極大地豐富了清真菜餚的花色品種。清真菜在雲南眾多的少數民族菜中獨樹一幟,獨具風味。其烹調的各種菜以淡、燙、鮮香沙壯、醇厚回甜、富於營養為滇味特色。如油炸牛乾巴、牛腸肚、涼雞、冷片等。油香被視為聖潔之物,有喪喜事,煎油香請阿訇念經、分送親友鄰居品嘗。回族人在吃油香的時候,要將油香的面子放在上面,要用右手掰著吃,不能一口口咬著吃。
回族熱情好客,禮貌待人,很講究禮節,晚輩見了長輩,要停下來,向長輩問好,並主動用雙手與其握手,俗稱「拿手禮」,回族女性忌諱與異性握手。平輩之間、長輩對晚輩只稱名不提姓,以表示親切。晚輩對長輩按輩份稱,如哥哥、姐妹、叔叔、娘娘、巴巴〔念第三聲(爺爺)〕、奶奶等。客人到家入座時,按輩份年齡入座,長者在前,晚輩在後,並不得在客人面前來回走動。吃飯時,先讓客人吃,然後主人才動筷子,忌諱進食時出聲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聲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時,要向內撥、倒,很忌諱反手向外撥倒。陪客吃飯也很講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回族人很講究禮尚往來,婚喪大事都要互送禮物,以表示關心。
回族群眾把飲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當過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家裡來客人時,主人會熱情地給您先遞上一盅茶,端一些瓜子、水果類,讓您下茶。茶,是連接友誼的紐帶,不論是漢族大哥,還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群眾家裡作客,會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濃。
婚俗:
回族人反對終身不娶不嫁,他們遵循「婚姻無貧富,必擇善良」的准則,反對「問八字、爭聘財」,提倡族內通婚,有條件的允許同外族通婚,但外族的一方必須經過入教儀式方可。雲南南回族的婚俗別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鄉的不同,婚姻習俗也不盡一致。回族的婚姻一般經過戀愛、訂婚和婚禮。回族青年戀愛自由,或自己認識,或經人介紹。有父母做主,但本人同意是前提。婚禮在阿訇的主持之下進行。訂婚:若男女雙方情投意合,願結良緣,由男方父母託人向女方父母「提親」,通過進一步接觸、了解,男女雙方都滿意的話,由雙方父母承辦、舉行訂婚儀式,正式確立雙方婚約關系。男子向女方送一定數額的聘禮,現在聘禮多為衣服、布料、金首飾和現金,聘禮多少、貴重根據男方經濟條件而定,定婚儀式常常在女方家舉行,時間為傍晚,屆時,請阿訇念經,請親朋好友和阿訇吃茶點、蒸糕。 婚禮:多在冬季舉行,擇日多為星期五聚禮日,頭天晚上「吃茶」,到親朋好友前來祝賀送禮。婚禮在下午舉行,新郎在親友、朋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接親,同時將結婚禮品送至女方家。新娘在親朋好友陪同下,與新郎及迎親人一起到新郎家,同時將嫁妝,送到新郎家。新娘接回家後,由阿訇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語念證婚詞 ),並問新郎新娘是否願結為夫妻。回答同意後,由阿訇當眾宣布:「從現在起,你們倆正式結為夫妻。」並且告誡一對新人要互敬互愛,白頭到老,儀式結束後是熱鬧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還要將公婆耍鬧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踴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備好的墨汁或鍋底黑灰,將臉塗黑,以增添婚禮的喜慶氣氛。新婚之夜還要「鬧洞房」。青年男女們別出心裁地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熱鬧異常。三天以後新郎陪新娘「回門」,即回娘家。
生禮:
起經名,回族也把起經名叫作起回回名,回族嬰兒出生三至七天,一般都請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其嬰兒起經名,這已成為回族的一種悠久歷史傳統和習慣。阿訇將根據嬰兒的性別,將崇高的聖人或聖女的名字選出一個告訴家人,待孩子懂事後再把其經名告訴孩子牢記。男孩一般命名為「穆罕默德」、「歐麥爾」、「達烏德」、「哈立德」、「易卜拉欣」等,女孩多起名為「阿依舍」、「法蒂瑪」、「索非亞」等。這樣給嬰兒命名,一是為了紀念這些聖人、先賢,二是表示吉慶、祝願。給嬰兒選取經名時,可不依聖人、先賢和嬰兒家中人的次序輩分,而與嬰兒家中人的名字不重復就可以了。此外,凡半道歸信伊斯蘭教的成年人,也需請阿訇為其起一經名。 (不過現在有的人都省略了,都該為長輩起名)
喪葬:
主要是按伊斯蘭教的習慣進行。回族人死亡稱「無常」或「歸真」忌用「死」字,把遺體稱作「埋體」,稱殯禮為「送埋體」,亡人的面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湯瓶澆水洗凈埋體。
回族實行土葬,所謂土葬就是把屍體直接放入土中而不用棺槨,紅河地區用豎井橫穴埋葬,以示對先人的緬懷。回族的土葬不分貧富和職位高低,不分男女,不問老少,都用同樣的「卡凡」(包死人的白布)包屍,埋在一塊墓地里,佔用同樣大小的地方,以入土為安,一概不用任何殉葬品。若死者鑲有金屬牙或假牙也要取掉,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速葬是以死者在家中停放的時間短為好,一般是晨死、午葬;午死,昏葬;晚死,次日晨葬。若死者親人在外地需趕至或料理後事需要時間准備,「埋體」在家一般只停放一夜,最多兩夜,三日必葬。喪葬主人家不請客,不辦喪飯,親屬鄰居反而要送錢米資助。以示一家有難萬家當,既節省喪家開支,又體現了回族的團結。
節日:
回族傳統節日具有交流學習、貿易等文化特點。回族在節日期間,一般以清真寺為中心,在會禮前後,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匯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暢敘情懷,加深親朋好友的往來,一些平日有過誤會、矛盾的,節日期間通過長者牽線搭橋,相互問候,並表示道歉。近些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穆斯林兄弟還互相交流經濟信息等。
過年當然是陰歷一月初一了。全國57個民族一起過年。只不過吃的食物不同罷了。

⑼ 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和民居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4136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519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818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428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350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350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444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079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339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