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內衣怎麼叫
A. 肚兜的來歷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里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漢代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葯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後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抹胸肚」。《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葯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B. 每個朝代女子衣服名字
笄: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中記載「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中記載「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由笄發展而成,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俗稱搔頭。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註:「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梳: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古代女子內衣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C. 古代女子內衣是什麼樣子的有啥講究
一件小小的內衣,既可掩起中國古代女子的千般風情,萬種嫵媚,亦可內衣外穿,袒胸露背,露出千般妖嬈,萬種媚麗。古代女子內衣里的秘密,既收斂亦張揚,是道很是神秘的風景。 古代女子內衣:宋代抹胸 古代女子內衣:漢代抱腹、心衣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D. 肚兜的來源
有可考的穿內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朝。那時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因此即使洗干凈了擱在那裡也不能讓人看見,否則是很失體統的。尤其是女性內衣,洗滌後絕對不能晾曬在外人可能經過的地方。大凡書中描寫某女在人前露出內衣,那一定非良家女子。《紅樓夢》中的尤三姐在與賈珍、賈璉飲酒時,「松挽著頭發,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一對金蓮或翹或並,沒半刻斯文,兩個墜子卻似打鞦韆一般」。一個在中國古人眼中壞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內衣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稱謂:漢朝內衣稱為「抱腹」、「心衣」,魏晉稱為「兩當」,唐代稱為「訶子」,宋代稱為「抹胸」,元代稱為「合歡襟」,明朝稱為「主腰」,清朝稱為「肚兜」,再後來就到了近代,則是我們至今仍可見到的「小馬甲」了。
內衣稱謂的變遷實際上表明了古代女人對胸部審美趣味的不斷變化。以唐代「訶子」為例,唐代對女性美早早喊出了「以胖為美」的口號,當然,這里的胖並非肥胖,而是豐滿。這決定了美麗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樣穿吊帶的「心衣」,那樣容易勒出毛病來。於是,唐代女人便發明了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難怪人們總以盛唐為驕傲,那時候便「內衣外穿」了。「訶子」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這應該是以楊貴妃為分界線的。之前露胸較多,而後就有所收斂。蔡東藩《唐史演義》記載:「祿山與貴妃,鬼混了一年有餘,甚至將貴妃胸乳抓傷。貴妃未免暗泣,因恐玄宗瞧破,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宮中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多半仿效。祿山卻暗中懷懼,不敢時常入宮。」由此可見,「遮醜」也是內衣的主要功能之一。
宋代的抹胸與之相比,則顯得越發收斂。
《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用抹胸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堪稱保守。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西方的各種極富美學價值的胸衣才真正演繹在中國女子的身型之上。
上半身的問題說完了,我們談談下半身。《禮記·曲禮》則告訴人們:「暑勿褰裳,褰則下體露矣」。夏天千萬不要撩衣服呀,要是撩的話,你的下體就暴露了!在商周時期的玉俑及漢代的畫像石上還可看到。如果將腿伸直而坐,則叫「箕踞」,這種極其隨便的坐法、在當時是很忌諱的。這些點滴的記載告訴我們:在周朝以前,甚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並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由此不難理解,早些年代的古人為什麼席地而坐(先跪而後坐在自己的腿上),主要是為了收斂自身,避免露出下體。